甘肃省夏河县夏河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夏河县夏河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夏河县夏河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甘肃省夏河县夏河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甘肃省夏河县夏河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夏河县夏河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其大小为1.1×105kJ/(m2・y)B.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其固定的总能量为1.4×104kJ/(m2・y)C.生产者与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5%D.假设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按照图中的能量流动规律,肉食性动物要增加1kg,则需要消耗生产者约50kg2.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过程,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生存斗争,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图中的b发生了改变C.长期的c一定导致d,d表示生殖隔离D.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3.制备单克隆抗体所采用的细胞工程技术包括()①细胞培养②细胞融合③胚胎移植④细胞核移植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血浆中含有Na+、肾上腺素、血红蛋白等物质C.过敏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会导致组织水肿D.剧烈运动时,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一、HPO42-等离子有关5.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有()项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A.2 B.3 C.4 D.56.下列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C.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能够相互影响D.生命活动调节中的抗体、激素和神经递质均与酶一样都可以重复发挥作用7.下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a~e表示信息分子),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进入低温环境后,图中信息分子a、b、c、d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B.图示中a物质涉及的调节过程,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大、反应迅速C.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通常需要信息分子e和抗原共同作用D.信息分子d若偏高,对下丘脑发挥负反馈调节,增加信息分子c8.(10分)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正常情况下抗体、氨基酸、糖原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D.体温、pH、胃液浓度等相对稳定均属于内环境的稳态二、非选择题9.(10分)下图表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模型为人体神经调节反射弧,E表示_______________,兴奋在B上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传到。反射活动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完成反射需要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越短”或“越长”)。(2)若该模型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A表示____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___激素。(3)若该模型为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A为记忆细胞,C能分泌E,则C表示______________细胞。二次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图甲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乙是一个家族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与b),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分别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2)从乙图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系谱图中可以推断出Ⅱ6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Ⅱ6和Ⅱ7婚配后生一患病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_,要保证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___________。11.(14分)珊瑚是众多珊瑚虫聚集而成的生物群体,其通过分泌CaCO3而形成珊瑚礁。近年来,海洋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变化造成珊瑚的健康状况显著低,为探索环境胁迫下珊瑚的生理响应策略,我国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1)珊瑚以及栖息在礁体表面和附近的鱼类、浮游生物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珊瑚礁的___________。(2)珊瑚虫、虫黄藻(栖息于珊瑚虫体内的单细胞海藻)及浮游生物的营养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珊瑚虫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虫黄藻的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少部分通过捕食浮游生物获得。珊瑚虫与虫黄藻相互依存构成了___________的种间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是维护珊瑚健康的基石。(3)我国南海某岛北侧常年进行旅游开发,水体浑浊度显著高于南侧。科研人员在该岛的南北两侧分别设置样地,对两种优势造礁珊瑚采样,在相应水体环境下检测其体内虫黄藻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2、图3所示。①由图2可知,北侧水域的两种珊瑚体内虫黄藻的光合速率相对值均较南侧明显降低,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②科研人员冲洗珊瑚样品获得虫黄藻样液,再使用__________于显微镜下统计虫黄藻数目并计算其密度。图3显示,与南侧相比,北侧__________。(4)进一步研究发现岛屿北侧两种珊瑚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与南侧相比并无明显降低,结合上述研究以及(2)中珊瑚虫营养方式推测,在水体环境变化的胁迫下,两种珊瑚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最可能的策略分别是_________。(5)环境的持续恶化会造成虫黄藻从珊瑚虫体内逃逸,引起珊瑚白化死亡。在发展海洋旅游的同时,如何维持该岛珊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建议_________。12.2019年底C0VID-19病毒引发的新冠肺炎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该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干咳、肌肉酸痛、腹泻等。正常人感染该病原体引起的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病人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同时又有___________的功能。垂体分泌的激素b随体液运往全身,但唯有甲状腺响应,原因是___________。(2)新冠肺炎患者因发烧体温上升,人体会感觉发冷,其产生冷觉中枢位于___________。长时间发烧,病人会感觉口渴,引起机体产生渴觉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3)当新冠肺炎患者处于体温下降期,机体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来增加散热。(4)新冠肺炎病毒又出现了变异新毒株—奥密克戎,防控新冠肺炎不能松懈,大家应积极接种疫苗加强针。当外界抗原侵入机体后,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___________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也进行细胞免疫,当___________与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接触后,导致其裂解死亡。(5)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网络。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1、分析图解:A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0.05+2.1+5.1+0.25-5)×103=2.5×103kJ/(m2・y),植食性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2.5+0.5+9+4-2)×103=1.4×104kJ/(m2・y),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3+14+70+23)×103=1.1×105kJ/(m2・y)2、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3、生态系统的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详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中的能量,A错误;B、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其固定的总能量为1.4×104+2×103=1.6×104kJ/(m2・y),B错误;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约为1.1×105kJ/(m2・y),植食性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1.4×104kJ/(m2・y),生产者与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104)÷(1.1×105)=12.7%,C错误;D、生产者→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2.7%,植物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03)÷(1.4×104+2×103)=15.6%,故肉食性动物要增加1kg,需要消耗生成者的量为1÷15.6%÷12.7%=50kg,D正确。故选D。2、B【解析】a表示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c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D错误。3、A【解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人工诱导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经筛选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通过培养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得到单克隆抗体,整个过程不涉及胚胎移植和细胞核移植这两项技术。单克隆抗体主要涉及的细胞工程技术包括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等。【详解】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首先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得到杂交瘤细胞,再采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得能产生所需抗体的细胞群,故选A。4、B【解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3、引起组织水肿的直接原因是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液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吸水增多,引起因素有过敏、肾炎、损伤及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2)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吸水,引起因素有毛细淋巴管受阻和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导致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详解】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正确;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过敏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吸水,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剧烈运动时,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与缓冲物质HCO3一、HPO42-等离子有关,D正确。故选B。5、C【解析】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故①错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但抗原不一定是异物,也可能是机体衰老的细胞或癌细胞等,②错误;抗体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则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③正确;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能吞噬处理抗原并呈递给T细胞,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④正确;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⑤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⑥错误;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⑦正确。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6、D【解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详解】A、目前人们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A正确;B、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B正确;C、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过程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C正确;D、抗体、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重复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D。7、C【解析】据图分析,a是神经递质,b是抗利尿激素,c是促甲状腺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e是淋巴因子。【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进入低温环境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图中的信息分子a神经递质、c促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但b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减少,A错误;B、图中a是神经递质,其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小、反应迅速,B错误;C、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通常需要信息分子e(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共同作用,C正确;D、信息分子d甲状腺激素若偏高,对下丘脑发挥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错误。故选C。8、B【解析】1、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详解】A、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B、内环境稳态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C、糖原存在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胃液属于体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9、(1).效应器(2).电信号(3).越长(4).下丘脑(5).促甲状腺(6).浆(7).反应更强烈(8).抗体产生快且浓度高【解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若该模型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A表示下丘脑,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表示垂体,D表示促甲状腺激素,E为甲状腺。3、若该模型为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A为记忆细胞,C能分泌E,C表示浆细胞,E表示抗体。【详解】(1)若该模型为人体神经调节的反射弧,A、B、C、D、E分别表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B传入神经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反射活动的突触数目越多,完成反射需要的时间越长。(2)由分析可知:若该模型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A表示下丘脑,D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3)C能分泌E,则E为抗体,C表示浆细胞;二次免疫的特点是反应更强烈,抗体产生快且浓度高。【点睛】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综合考查反射弧、激素分级调节调节、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0、(1).DNA复制(2).转录(3).Bb(4).(5).BB【解析】1、分析图甲:图甲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其中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2、分析图乙:Ⅰ3和Ⅰ4均不患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Ⅱ9),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这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1)据分析1,图甲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分别是:①DNA复制;②转录。(2)据分析2,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0为患者,基因型是bb,可以推断出Ⅱ6、Ⅱ7的基因型均为Bb,则Ⅱ6和Ⅱ7婚配后生一患病女孩的概率1/4×1/2=1/8,Ⅱ9的基因型是bb,要保证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BB。【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表达、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基因分离组合定律的应用等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11、(1)生物群落(2)①.光合作用②.互利共生(3)①.北侧水体浑浊度显著高于南侧,导致珊瑚中虫黄藻接受的实际光照强度降低,光合速率减慢。②.血细胞计数板(血球计数板)③.杯型珊瑚虫黄藻密度升高,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4)杯形珊瑚虫通过增加虫黄藻密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可能通过提高捕食浮游动物的能力,维持有机物供应。(5)加强旅游管理,规范游客行为(如禁止采集、捕捞珊瑚,乱丢垃圾等);减少生物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入海,污染海洋水体环境;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经过调查评估之后建立人工礁体,移植补种本土的珊瑚种苗;合理控制珊瑚天敌的数量等【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方不能独立生活,共生生物之间呈现出同步变化,即"同生共死,荣辱与共”。【小问1详解】珊瑚以及栖息在礁体表面和附近的鱼类、浮游生物等全部生物,这里强调了某一自然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因而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珊瑚礁的生物群落。【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珊瑚虫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虫黄藻光合作用,少部分通过捕食浮游生物获得。图中显示珊瑚虫能获取虫黄藻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二者虫黄藻能利用珊瑚虫提供的二氧化碳、和含N、P的无机盐,这两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体现了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是维护珊瑚健康的基石。【小问3详解】①由图2可知,北侧水域的两种珊瑚体内虫黄藻的光合速率相对值均较南侧明显降低,应该是北侧浑浊的水体影响了虫黄藻获取的光照强度的强弱,即浑浊的水体使虫黄藻实际获得的光照强度减弱,使虫黄藻光合速率下降。②对于微生物的计数方法通常可用显微直接计数法,这里科研人员冲洗珊瑚样品获得虫黄藻样液,再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于显微镜下统计虫黄藻数目并计算其密度。图3数据显示,与南侧相比,北侧杯型珊瑚虫黄藻密度升高,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小问4详解】进一步研究发现岛屿北侧两种珊瑚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与南侧相比并无明显降低,题(2)中显示珊瑚虫既可以通过互利共生获取营养,也可捕食浮游生物获取营养,并结合题(3)中的结果可推测两种水体珊瑚体内有机物总量基本相同的原因是,在水体环境变化的胁迫下,两种珊瑚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最可能的策略分别是杯形珊瑚虫通过增加虫黄藻密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可能通过提高捕食浮游动物的能力,维持有机物供应。【小问5详解】环境的持续恶化会造成虫黄藻从珊瑚虫体内逃逸,引起珊瑚白化死亡。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为了维持该岛珊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旅游管理,需要首先规范游客行为,如禁止采集、捕捞珊瑚,乱丢垃圾等;同时减少生物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入海,污染海洋水体环境;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经过调查评估之后建立人工礁体,移植补种本土的珊瑚种苗;合理控制珊瑚天敌的数量等,所有措施的核心是在合理利用的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