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E/1D/wKhkGWcWhOmAEts0AAL-b-jQCaU466.jpg)
![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E/1D/wKhkGWcWhOmAEts0AAL-b-jQCaU4662.jpg)
![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E/1D/wKhkGWcWhOmAEts0AAL-b-jQCaU4663.jpg)
![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E/1D/wKhkGWcWhOmAEts0AAL-b-jQCaU4664.jpg)
![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E/1D/wKhkGWcWhOmAEts0AAL-b-jQCaU46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TOC\o"1-2"\h\u14834第1章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概述 44111.1节水与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247191.2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4310621.3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518377第2章水资源节约技术 594822.1工业节水技术 5150222.1.1提高水循环利用率 571612.1.2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 5210232.1.3加强水资源管理 680732.2农业节水技术 6117512.2.1改进灌溉方式 631772.2.2提高灌溉效率 6193962.2.3推广节水型农业技术 6220132.3城市生活节水技术 650252.3.1提高供水设施效率 6261742.3.2推广节水设备 6108782.3.3加强居民节水意识 719813第3章水环境保护措施 7271153.1水污染防治 7184573.1.1工业废水防治 720443.1.2生活污水防治 761453.1.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771883.2水生态保护 7189173.2.1生态缓冲带建设 7202353.2.2河湖水系连通 776103.2.3湿地保护与恢复 7147093.2.4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7103323.3水环境监测与管理 7187013.3.1水环境监测 7173423.3.2水质预警与应急 837303.3.3水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8188933.3.4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88102第4章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 8141874.1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8216024.1.1公平性原则: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用水,优先满足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 8294.1.2效率性原则: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在不同行业、地区和用户间的合理流动,降低水资源浪费。 899124.1.3可持续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8246864.1.4协调性原则: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协调地表水与地下水、淡水与咸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 8271144.1.5预防性原则:加强水资源管理,预防水资源污染和过度开发,保证水资源安全。 8112774.2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86584.2.1系统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水资源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优化方案。 8159164.2.2优化算法:采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等数学方法,求解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8194734.2.3模糊数学方法:针对水资源配置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问题,运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896584.2.4智能优化算法:利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神经网络等智能优化方法,求解复杂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9323564.2.5多目标优化方法:充分考虑水资源配置中多目标、多约束的特点,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实现水资源配置的均衡与优化。 9134094.3水资源调配案例分析 9163034.3.1案例背景:某地区水资源总量有限,且分布不均,存在季节性、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 936904.3.2配置目标:在满足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的基础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999744.3.3配置方法: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用户需求、水资源分布等因素,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928224.3.4配置结果:通过优化配置,实现了以下目标: 9250634.3.5配置启示:本案例表明,合理配置与优化水资源,需要充分考虑地区水资源特点,结合多种优化方法,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公平、可持续利用。 928549第5章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9321545.1我国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995935.1.1法律层面 947915.1.2行政法规层面 10191705.1.3部门规章层面 10223685.1.4地方性法规层面 10135285.1.5规范性文件层面 10281095.2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10685.2.1水环境污染防治 10154965.2.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10270535.2.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10178205.2.4水环境监测与管理 11113015.3法律法规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1236135.3.1污染防治 11268335.3.2水资源管理 11216805.3.3生态修复 11255225.3.4监测与管理 1126752第6章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政策 1119306.1国家层面政策分析 1164626.1.1政策背景 11292066.1.2政策内容 11282586.1.3政策效果 1248556.2地方层面政策实践 1238406.2.1地方政策特点 12314836.2.2典型地区政策实践 12323746.3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1299026.3.1评价指标 12151676.3.2评价方法 1298066.3.3评价结果 12147266.3.4政策改进建议 1222179第7章水环境保护教育与宣传 13161787.1水环境保护教育体系建设 13146597.1.1教育目标与原则 1355097.1.2教育内容 13123647.1.3教育对象与方式 13257347.1.4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 13165387.2水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策划与实施 13283577.2.1宣传活动目标 13222747.2.2宣传活动主题与内容 13225907.2.3宣传活动形式 13123207.2.4宣传活动组织与实施 14146987.3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 14162997.3.1公众参与途径 1419817.3.2公众参与机制 1470327.3.3公众参与项目 14263997.3.4公众参与效果评估 1420374第8章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技术应用 14215378.1节水技术应用案例 14276758.1.1工业节水技术 14217678.1.2农业节水技术 14252548.1.3城市节水技术 1440518.2水污染防治技术应用 15144948.2.1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15220068.2.2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15319238.2.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15313248.3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1585008.3.1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15114908.3.2湖泊生态修复技术 15107978.3.3海湾生态修复技术 1511899第9章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15218759.1节水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529649.1.1产业现状 15215069.1.2产业发展趋势 15139409.2水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6100759.2.1产业现状 16270439.2.2产业发展趋势 1627549.3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 16150189.3.1优化产业结构 16203729.3.2转型升级 1618339第10章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16333010.1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163236810.2长效机制构建的关键环节 171816710.2.1政策法规制定 171295410.2.2技术创新与应用 17332610.2.3监测与管理体系 17796510.2.4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72286410.3长效机制实施与评估体系构建 17709110.3.1实施方案制定 173110610.3.2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71878210.3.3评估方法与周期 172185810.3.4评估结果应用 17第1章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概述1.1节水与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节水与水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节水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环境保护则是维护水体自然功能,保障水质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水与水环境保护相互促进,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2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水资源面临以下问题:(1)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而水资源供应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以满足需求。(2)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等方面存在大量浪费现象,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3)水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排放,导致水体污染,影响水质安全。(4)水生态恶化。过度开发、乱采滥挖等人为因素导致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功能退化。1.3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为实现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保护,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根据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规划水资源开发,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2)节约优先,保护为本。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水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3)综合治理,系统管理。采取工程、技术、管理等措施,对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系统管理。(4)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节水与水环境保护。(5)公众参与,共建共享。加强节水与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第2章水资源节约技术2.1工业节水技术工业节水技术主要包括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以下为具体技术措施:2.1.1提高水循环利用率(1)加强企业内部水资源循环利用,建立闭式循环系统;(2)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提高废水回用率;(3)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冷却水进行回收和处理,提高冷却水循环率。2.1.2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1)采用低水耗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2)选用高效、节水型设备,降低设备水耗;(3)优化生产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用水环节。2.1.3加强水资源管理(1)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水资源使用计划;(2)加强企业内部用水监测,定期对用水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3)提高员工节水意识,开展节水培训。2.2农业节水技术农业节水技术主要包括改进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和推广节水型农业技术。以下为具体技术措施:2.2.1改进灌溉方式(1)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型灌溉技术,减少大水漫灌;(2)采用灌溉制度优化技术,合理调配灌溉水量;(3)实施精准灌溉,根据作物需水量进行灌溉。2.2.2提高灌溉效率(1)加强渠道防渗处理,降低输水损失;(2)采用管道输水,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灌溉自动控制。2.2.3推广节水型农业技术(1)选用抗旱、节水型作物品种;(2)采用覆盖保墒、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3)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3城市生活节水技术城市生活节水技术主要包括提高供水设施效率、推广节水设备和加强居民节水意识。以下为具体技术措施:2.3.1提高供水设施效率(1)改造老旧供水管网,降低输水损失;(2)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供水系统的优化运行;(3)加强供水设施维护,减少漏损。2.3.2推广节水设备(1)推广节水型卫浴产品,如节水型马桶、水龙头等;(2)选用高效节水型家电,如洗衣机、洗碗机等;(3)鼓励使用中水回用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3.3加强居民节水意识(1)开展节水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居民节水意识;(2)制定节水政策和法规,引导居民合理用水;(3)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鼓励居民参与节水行动。第3章水环境保护措施3.1水污染防治3.1.1工业废水防治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提高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保证工业废水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对工业废水进行分类处理,实施清污分流,减少污染物排放。3.1.2生活污水防治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稳定达标。3.1.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2水生态保护3.2.1生态缓冲带建设在河道、湖泊周边建设生态缓冲带,保护水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入河入库。3.2.2河湖水系连通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2.3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湿地保护,开展湿地生态恢复,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2.4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3.3水环境监测与管理3.3.1水环境监测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及时掌握水环境状况。3.3.2水质预警与应急建立水质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提高水污染应对能力。3.3.3水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完善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水环境违法行为。3.3.4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第4章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4.1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旨在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在不同用户、地区和行业间实现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分配。主要遵循以下原则:4.1.1公平性原则: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用水,优先满足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4.1.2效率性原则: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在不同行业、地区和用户间的合理流动,降低水资源浪费。4.1.3可持续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4.1.4协调性原则: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协调地表水与地下水、淡水与咸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4.1.5预防性原则:加强水资源管理,预防水资源污染和过度开发,保证水资源安全。4.2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4.2.1系统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水资源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优化方案。4.2.2优化算法:采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等数学方法,求解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4.2.3模糊数学方法:针对水资源配置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问题,运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4.2.4智能优化算法:利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神经网络等智能优化方法,求解复杂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4.2.5多目标优化方法:充分考虑水资源配置中多目标、多约束的特点,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实现水资源配置的均衡与优化。4.3水资源调配案例分析以下通过对某地区水资源调配案例的分析,阐述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的具体应用。4.3.1案例背景:某地区水资源总量有限,且分布不均,存在季节性、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4.3.2配置目标:在满足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的基础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4.3.3配置方法: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用户需求、水资源分布等因素,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4.3.4配置结果:通过优化配置,实现了以下目标:(1)保障了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基本用水需求;(2)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水资源浪费;(3)促进了地区间水资源的合理流动,缓解了季节性、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4)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4.3.5配置启示:本案例表明,合理配置与优化水资源,需要充分考虑地区水资源特点,结合多种优化方法,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公平、可持续利用。第5章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5.1我国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我国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是根据国家宪法和环境保护法构建的,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五个层次。这一体系旨在全面规范水环境保护工作,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5.1.1法律层面法律层面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为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制度保障。5.1.2行政法规层面行政法规层面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条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这些行政法规对法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为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操作依据。5.1.3部门规章层面部门规章层面主要包括环境保护部门、水利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等制定的与水环境保护相关的规章。这些规章针对具体领域和行业,为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指导。5.1.4地方性法规层面地方性法规层面主要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的水环境保护相关法规。这些法规针对地方特点,为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规定。5.1.5规范性文件层面规范性文件层面主要包括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水利部门等发布的关于水环境保护的指导意见、通知等。这些文件对水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5.2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2.1水环境污染防治水环境污染防治是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排污许可、水污染防治措施等。5.2.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以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5.2.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湿地保护、河流湖泊生态修复等内容,旨在维护水生态平衡。5.2.4水环境监测与管理水环境监测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监测数据管理、水环境信息公开等方面的规定,以提高水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5.3法律法规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3.1污染防治根据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各级及有关部门应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查处,保证水环境质量。5.3.2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各级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水资源开发,推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3.3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主体和措施,推动相关部门开展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湿地保护和河流湖泊生态修复等工作。5.3.4监测与管理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了水环境监测与管理的要求,各级及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及时公开水环境信息,提高水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通过以上法律法规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我国水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保证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第6章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政策6.1国家层面政策分析6.1.1政策背景我国作为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的国家,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6.1.2政策内容(1)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保证水资源合理开发、节约使用。(2)水污染防治政策。制定《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和措施。(3)节水型社会建设政策。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业节水、农业节水等领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6.1.3政策效果国家层面政策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全国用水效率不断提高,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6.2地方层面政策实践6.2.1地方政策特点地方根据本地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注重政策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6.2.2典型地区政策实践(1)北京市:实施《北京市节约用水条例》,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上海市:制定《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加强水环境保护。(3)江苏省:实施《江苏省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条例》,推动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工作。6.3政策实施效果评价6.3.1评价指标从水资源利用效率、水环境质量、政策执行力度等方面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6.3.2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统计数据、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6.3.3评价结果总体来看,国家和地方层面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地区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水资源浪费和水环境污染现象仍然严重等。6.3.4政策改进建议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以下政策改进建议:(1)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政策执行力度。(2)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3)加大投入,强化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保护技术研发和应用。(4)建立健全政策实施监督机制,保证政策落地生根。第7章水环境保护教育与宣传7.1水环境保护教育体系建设7.1.1教育目标与原则水环境保护教育旨在提高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水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水环境保护工作。教育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持久性。7.1.2教育内容水环境保护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现状与保护意义、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水污染防治技术、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7.1.3教育对象与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和地域的公众,采取多样化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专题讲座、网络教育等。7.1.4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如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水环境保护教育效果。7.2水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策划与实施7.2.1宣传活动目标宣传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水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行动。7.2.2宣传活动主题与内容根据水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确定宣传活动主题,如“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绿色生活,从我做起”等。宣传活动内容应包括水资源节约、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7.2.3宣传活动形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包括举办主题讲座、展览、竞赛、志愿者活动等。7.2.4宣传活动组织与实施明确宣传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保证宣传活动的顺利进行。7.3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7.3.1公众参与途径搭建多元化公众参与平台,包括门户网站、公众号、社区宣传栏等,方便公众了解水环境保护信息,参与水环境保护行动。7.3.2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如举报投诉、意见征集、志愿服务等,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水环境保护工作。7.3.3公众参与项目开展水环境保护公益项目,如“守护母亲河”、“绿色出行”等,引导公众以实际行动践行水环境保护。7.3.4公众参与效果评估对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公众参与机制,提高水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第8章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技术应用8.1节水技术应用案例8.1.1工业节水技术在工业领域,采用高效节水技术和改进生产工艺,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例如,采用逆渗透、电渗析等膜处理技术进行废水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8.1.2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灌溉水损失。同时优化灌溉制度,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进行适时适量灌溉。8.1.3城市节水技术在城市生活中,推广节水型卫浴产品、改善供水管网漏损等措施,降低居民用水量。利用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8.2水污染防治技术应用8.2.1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针对不同行业产生的废水特点,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如:印染废水采用生化处理结合膜分离技术,实现废水回用。8.2.2城市污水处理技术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生物处理技术,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同时结合深度处理技术,如砂滤池、活性炭吸附等,提高出水水质。8.2.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通过优化施肥和灌溉制度,减少农田氮磷流失。采用生态拦截技术,如植被缓冲带、湿地等,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危害。8.3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8.3.1河流生态修复技术采用底泥疏浚、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技术,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同时加强河流两岸生态保护,提高河流自净能力。8.3.2湖泊生态修复技术针对湖泊富营养化问题,采用控源截污、底泥疏浚、生态植被恢复等技术,改善湖泊水质。加强湖泊湿地保护,维护湖泊生态平衡。8.3.3海湾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实施退养还海、人工鱼礁、生态护岸等措施,恢复海湾生态系统。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防控海洋污染。第9章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产业发展9.1节水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9.1.1产业现状我国节水产业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驱动下,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节水技术研发与应用不断取得突破,节水产品种类日益丰富,节水服务体系逐渐完善,以及节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节水产业已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9.1.2产业发展趋势(1)政策导向将继续推动节水产业发展;(2)市场需求将促使节水产业技术创新;(3)节水产业将向智能化、信息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公共设施装修工期延误赔偿及质量保证协议
- 2025年度电子商务交易安全保障合同
- 2025高考作文预测:正确“出圈”才能出彩
- 个人职业能力提升计划
- 未来年的市场拓展计划
- 提升职业道德与素养的工作计划
- 班级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与维护计划
- 2025年休闲专用车及其零附件项目建议书
- 小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培养计划
- 2025年2-氯-5-甲基吡啶项目合作计划书
- 华为鸿蒙深度研究
- 心理咨询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YY 9706.230-2023医用电气设备第2-30部分:自动无创血压计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
- GB/T 7307-200155°非密封管螺纹
- GB/T 32972-2016钢铁企业轧钢加热炉节能设计技术规范
- 《育儿百科》松田道雄
-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图
- 学校水电安装工程报价单
- C139营销模型简介(含案例)课件
-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课件
- DB11-T849-2021房犀结构检测与鉴定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