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指南_第1页
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指南_第2页
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指南_第3页
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指南_第4页
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指南TOC\o"1-2"\h\u29055第1章绪论 4135101.1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背景与意义 4144561.1.1背景分析 483841.1.2意义阐述 4148481.2技术指南编制依据与目的 4131601.2.1编制依据 413851.2.2编制目的 527562第2章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要求 580082.1工程建设目标 581242.1.1保证农田水利设施的安全与稳定,提高农田灌溉排水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584872.1.2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5221432.1.3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9902.1.4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258562.2工程设计原则 5208762.2.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证工程建设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5145912.2.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水资源等条件,优化工程方案。 593562.2.3经济实用,技术先进,保证工程投资效益最大化。 5165472.2.4保障生态安全,遵循生态保护原则,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171132.2.5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583792.3工程建设标准 5250142.3.1工程设计应参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保证工程质量。 5139002.3.2工程建设应满足以下标准要求: 515271第3章工程前期工作 613313.1项目建议书 6130353.1.1编制依据 613103.1.2主要内容 6197443.2可行性研究 618513.2.1研究内容 6309063.2.2报告编制 75713.3勘察设计 7213583.3.1勘察 7162913.3.2设计 78391第4章水源工程 7318784.1水源选择与规划 7231564.1.1水源调查 7248544.1.2水源选择 8205104.1.3水源规划 835024.2水源工程设计 8150364.2.1地表水源工程设计 8126114.2.2地下水源工程设计 819904.2.3降水水源工程设计 8318484.2.4水源水质保障 86894.3水源工程建设与管理 874834.3.1工程建设 8306184.3.2工程验收 851154.3.3水源管理 8154.3.4水源保护 8279304.3.5水源调配 929524第5章输配水工程 953785.1输配水工程设计 9321515.1.1设计原则 9232745.1.2设计内容 9158515.2输水管道及设施 990695.2.1输水管道选材 923115.2.2输水管道布置 942925.2.3输水设施 1079675.3配水设施与自动化控制 10219625.3.1配水设施 10218335.3.2自动化控制 1021048第6章灌溉与排水工程 10305456.1灌溉制度设计 10188836.1.1灌溉水源 1033076.1.2灌溉制度 11217446.1.3灌溉方法 11178176.2灌溉系统设计 11250636.2.1灌溉渠道设计 11104476.2.2灌溉设施设计 1132156.2.3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11215236.3排水系统设计 1142696.3.1排水制度 1179726.3.2排水渠道设计 11281276.3.3排水泵站设计 11323776.3.4防洪排涝设计 1121685第7章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12324047.1水土保持措施 12279487.1.1工程措施 12181677.1.2农业技术措施 12190267.1.3管理措施 12188797.2生态环境建设 12153397.2.1生态修复 12115787.2.2生物多样性保护 12302787.2.3生态景观建设 1399617.3生态补偿机制 1324647.3.1补偿政策 13316917.3.2补偿方式 13117247.3.3补偿对象 13143197.3.4补偿效果评价 1319454第8章工程施工技术 13326678.1施工组织与管理 13163488.1.1施工组织设计 13119048.1.2施工准备工作 14210718.1.3施工现场管理 14240318.2施工质量控制 14173228.2.1施工质量控制原则 14288098.2.2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4102628.3施工安全与环保 15317738.3.1施工安全管理 15124008.3.1.1安全管理原则 15248178.3.1.2安全管理措施 1528038.3.2环境保护 15119118.3.2.1环保管理原则 1588138.3.2.2环保管理措施 158327第9章工程监测与维护 16306649.1监测项目与设施 1683299.1.1监测项目 16289739.1.2监测设施 16233539.2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1648909.2.1数据分析 16111669.2.2数据应用 17315009.3工程维护与管理 17300869.3.1工程维护 17288589.3.2工程管理 174199第10章工程效益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171893410.1工程效益评价 171183010.1.1评价指标 173242010.1.2评价方法 181791810.1.3评价过程 183006410.2可持续发展策略 18212010.2.1资源利用与保护 18592710.2.2生态环境保护 182138410.2.3社会经济发展 182607610.3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 18439610.3.1信息化建设 183232610.3.2管理创新 182663310.3.3持续优化与改进 18第1章绪论1.1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背景与意义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我国农田水利设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历史欠账较多,建设标准低、老化损坏严重、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农业灌溉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为此,加强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1.1.1背景分析(1)气候变化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我国水旱灾害频繁,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对农田水利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农业现代化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农业现代化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基石。(3)农村经济发展对农田水利设施的要求。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1.1.2意义阐述(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灌溉保证率,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生态文明建设。(4)助力乡村振兴。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2技术指南编制依据与目的为规范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工程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农田水利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相关技术规范,特编制本技术指南。1.2.1编制依据(1)国家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农田水利条例》等。(2)国家及行业标准。如《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等。(3)相关研究成果。国内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经验、技术成果及发展趋势。1.2.2编制目的(1)明确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要求,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2)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3)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促进农田水利事业发展。(4)为有关部门、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提供技术指导。第2章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要求2.1工程建设目标2.1.1保证农田水利设施的安全与稳定,提高农田灌溉排水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2.1.2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2.1.3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1.4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2工程设计原则2.2.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证工程建设的整体性和连续性。2.2.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水资源等条件,优化工程方案。2.2.3经济实用,技术先进,保证工程投资效益最大化。2.2.4保障生态安全,遵循生态保护原则,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2.5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2.3工程建设标准2.3.1工程设计应参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保证工程质量。2.3.2工程建设应满足以下标准要求:1)灌溉保证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达到80%以上的灌溉保证率。2)灌溉水利用系数:应达到0.6以上,逐步提高至0.8以上。3)排水标准:农田排水应达到五年一遇的排水标准,重要农田应达到十年一遇的排水标准。4)工程设计寿命:应满足5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5)工程质量: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质量标准,保证工程安全、可靠、耐久。6)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应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保证施工和运行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破坏。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工程建设标准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地方政策进行调整。第3章工程前期工作3.1项目建议书3.1.1编制依据项目建议书应根据国家及地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划、技术标准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需求编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现场踏勘,保证项目建议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3.1.2主要内容(1)项目背景: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现状、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2)建设目标:明确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及预期效益。(3)建设规模及内容:确定工程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工程布局和配套设施。(4)投资估算:根据工程规模、建设内容和技术要求,估算项目总投资。(5)资金筹措:分析项目资金来源,制定资金筹措方案。(6)经济效益分析:预测项目实施后的经济效益,评价项目的投资效益。3.2可行性研究3.2.1研究内容(1)市场需求分析: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需求,论证项目的必要性。(2)技术可行性分析:评估项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是否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可靠性。(3)经济可行性分析:分析项目的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经济效益和财务可行性。(4)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制定环境保护措施。(5)社会影响评价:分析项目对当地社会、经济、农业、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评估项目的可行性。3.2.2报告编制根据可行性研究内容,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3勘察设计3.3.1勘察(1)工程地质勘察:查明项目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2)水文地质勘察:了解项目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水文地质参数。(3)测量:对项目区进行地形、地貌、地貌测量,为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数据。3.3.2设计(1)初步设计:根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明确工程规模、布局、主要建筑物和配套设施。(2)施工图设计: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图设计,详细绘制各建筑物和设施的施工图纸。(3)设计文件审查:组织专家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查,保证设计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和要求。(4)设计变更:根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设计变更,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第4章水源工程4.1水源选择与规划4.1.1水源调查对拟建工程所在区域的水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降水等水源类型,评估水源的可靠性、水质、水量及其变化规律。4.1.2水源选择根据水源调查结果,综合考虑水源的可持续性、供水能力、开发成本及对环境影响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水源。4.1.3水源规划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标和需求,制定水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保证水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4.2水源工程设计4.2.1地表水源工程设计针对地表水源,设计合理的取水工程、输水工程和蓄水工程,包括水库、塘坝、渠道、泵站等。4.2.2地下水源工程设计针对地下水源,设计合理的井、井群及其配套设施,包括井深、井距、泵站等。4.2.3降水水源工程设计利用集雨设施收集降水,设计合理的集雨面、集雨设施和调蓄设施。4.2.4水源水质保障针对不同水源类型,采取相应的预处理和水质保障措施,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4.3水源工程建设与管理4.3.1工程建设依据设计方案,组织施工,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建设周期。4.3.2工程验收工程建设完成后,进行严格的验收程序,保证工程满足设计要求,具备正常运行条件。4.3.3水源管理建立健全水源管理体制,制定水源管理规章制度,实施水量、水质监测,保证水源安全。4.3.4水源保护采取措施保护水源地,防止水源污染,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保证水源的可持续利用。4.3.5水源调配根据农田水利工程需求,合理调配水源,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第5章输配水工程5.1输配水工程设计5.1.1设计原则输配水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水源安全,满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求;(2)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合理布局;(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4)便于施工、运行和维护;(5)兼顾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5.1.2设计内容输配水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输配水线路规划;(2)输配水建筑物设计;(3)输配水系统水力计算;(4)输配水设施选型与配置;(5)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5.2输水管道及设施5.2.1输水管道选材输水管道选材应考虑以下因素:(1)管道材质的抗腐蚀性、耐磨性和强度;(2)管道的施工、运行和维护成本;(3)管道的使用寿命;(4)管道的输送能力。5.2.2输水管道布置输水管道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尽量缩短输水距离,降低沿程损失;(2)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工程量;(3)避免穿越不良地质条件区域;(4)便于检修和维护。5.2.3输水设施输水设施主要包括:(1)水源工程;(2)泵站工程;(3)调蓄设施;(4)管道附属设施。5.3配水设施与自动化控制5.3.1配水设施配水设施主要包括:(1)分水口;(2)阀门;(3)流量计;(4)压力计;(5)水质监测设备。5.3.2自动化控制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包括:(1)数据采集与传输;(2)远程监控与控制;(3)泵站自动化控制;(4)阀门自动化控制;(5)智能调度与管理。第6章灌溉与排水工程6.1灌溉制度设计6.1.1灌溉水源分析项目区水源状况,合理选择灌溉水源,保证水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针对不同水源特点,制定相应的水源调配和管理措施。6.1.2灌溉制度根据作物生长周期、需水量和土壤类型,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明确灌溉次数、灌溉时间和灌溉定额,以保证作物生长需求。6.1.3灌溉方法结合项目区地形、土壤和作物特点,选择适宜的灌溉方法,如地面灌溉、喷灌、滴灌等。保证灌溉均匀、高效,降低水资源浪费。6.2灌溉系统设计6.2.1灌溉渠道设计合理规划灌溉渠道布局,保证灌溉水流畅通。根据渠道设计流量、地形和土壤条件,确定渠道断面尺寸、坡度和防护措施。6.2.2灌溉设施设计选择适宜的灌溉设施,如泵站、水闸、渡槽等。根据设计规范和实际需求,进行灌溉设施的设计,保证其安全、可靠、经济。6.2.3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结合项目需求,设计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监测、控制、通信等模块。实现灌溉管理的智能化、精确化和高效化。6.3排水系统设计6.3.1排水制度根据项目区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排水制度,明确排水目标和排水量。6.3.2排水渠道设计合理规划排水渠道布局,保证排水畅通。根据排水设计流量、地形和土壤条件,确定渠道断面尺寸、坡度和防护措施。6.3.3排水泵站设计根据项目区排水需求,设计排水泵站。选择适宜的泵型,进行泵站设计,保证排水泵站的安全、可靠和经济。6.3.4防洪排涝设计针对项目区可能发生的洪水和涝灾,设计防洪排涝设施,如堤防、蓄洪区、排洪渠等。保证项目区防洪排涝安全,降低灾害风险。第7章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7.1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是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水土保持措施的相关内容:7.1.1工程措施(1)坡改梯:对陡坡地进行梯田改造,降低坡度,提高土地利用率。(2)植物措施:选择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和绿化,增强土壤抗蚀能力。(3)水保设施: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田埂、截流沟、沉沙池等,降低径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7.1.2农业技术措施(1)合理施肥: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条件,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2)轮作和间作: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减轻土壤侵蚀。(3)秸秆还田:将农作物秸秆翻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抗蚀能力。7.1.3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管。(2)明确责任主体,落实水土保持责任。(3)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水土保持意识。7.2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下为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内容:7.2.1生态修复(1)退化土地修复:对荒漠化、盐碱化等退化土地进行治理,恢复土地生产力。(2)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7.2.2生物多样性保护(1)保护重点物种:加强对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2)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7.2.3生态景观建设(1)农田景观优化:优化农田景观布局,提高农田生态功能。(2)城乡生态绿化:加强城乡生态绿化,提高人均绿地面积。7.3生态补偿机制为保障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进行,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下为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内容:7.3.1补偿政策(1)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明确补偿范围、标准和方式。(2)建立生态补偿资金渠道,保证补偿资金的稳定投入。7.3.2补偿方式(1)补偿:设立专项资金,对生态保护者给予补偿。(2)市场补偿: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7.3.3补偿对象(1)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进行补偿。(2)生态保护者: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农民、企业等给予补偿。7.3.4补偿效果评价建立生态补偿效果评价体系,定期对补偿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调整补偿政策提供依据。第8章工程施工技术8.1施工组织与管理8.1.1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应根据工程规模、施工条件及施工方法,科学合理地制定施工进度、施工工艺和施工资源配备。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工程概况;(2)施工总体布局;(3)施工进度计划;(4)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5)施工资源配备;(6)施工现场平面布置;(7)施工组织管理。8.1.2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办理施工手续;(2)编制施工方案;(3)组织施工队伍;(4)采购施工材料、设备;(5)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建设;(6)施工技术交底。8.1.3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应包括以下方面:(1)人员管理;(2)材料管理;(3)设备管理;(4)施工过程监控;(5)施工记录与资料管理;(6)工程变更与签证管理。8.2施工质量控制8.2.1施工质量控制原则施工质量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过程控制,动态管理;(3)质量第一,用户至上;(4)严格遵守施工规范和标准。8.2.2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包括:(1)严格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2)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检查;(3)做好施工记录和验收工作;(4)加强施工人员培训;(5)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6)及时处理质量问题。8.3施工安全与环保8.3.1施工安全管理8.3.1.1安全管理原则施工安全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2)全员参与,综合治理;(3)依法依规,严格执行。8.3.1.2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包括:(1)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2)开展安全教育培训;(3)施工现场安全防护;(4)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5)应急预案与处理。8.3.2环境保护8.3.2.1环保管理原则环保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2)预防污染,综合治理;(3)遵守环保法律法规。8.3.2.2环保管理措施环保管理措施包括:(1)制定环境保护措施;(2)施工现场环境保护;(3)节能减排;(4)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行;(5)环保教育与培训。第9章工程监测与维护9.1监测项目与设施9.1.1监测项目本章节主要对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监测项目进行阐述。监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水位监测:对渠道、水库、泵站等工程的水位进行实时监测;(2)流量监测:对渠道、河道等水体的流量进行监测;(3)水质监测:对水源、水库、渠道等水质进行监测;(4)土壤湿度监测:对农田土壤湿度进行监测;(5)气象监测:对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因素进行监测;(6)结构安全监测:对水利设施的结构安全状况进行监测。9.1.2监测设施根据监测项目,合理配置以下监测设施:(1)水位监测设施:水位计、浮标、压力传感器等;(2)流量监测设施:流速仪、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等;(3)水质监测设施:水质分析仪、水质自动监测站等;(4)土壤湿度监测设施:土壤湿度计、土壤水分传感器等;(5)气象监测设施:自动气象站、气象传感器等;(6)结构安全监测设施:位移计、应变计、倾斜仪等。9.2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9.2.1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预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清洗、筛选、校正等处理;(2)数据统计与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项指标的统计特征;(3)趋势分析:分析监测指标的变化趋势,为工程运行管理提供依据;(4)关联分析:分析监测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为工程优化提供参考。9.2.2数据应用监测数据应用于以下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