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_第1页
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_第2页
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_第3页
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_第4页
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时、分、秒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探索并发现1时=60分,1分=60秒,学会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之前已经初步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考虑到秒是很小的时间单位,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很少需要精确到秒,因此这部分内容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秒”的时间短暂,了解15秒内不同事件的完成程度,体会时间的宝贵。然后再安排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把先前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后续学习之中,又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新知,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其主要知识点是:秒的认识;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借助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认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突破计算经过时间这一教学难点。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建议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制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学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知识,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1秒的认识1课时2经过时间的计算 1课时1秒的认识一课时教学内容秒的认识。(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第4页“做一做”上)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重点难点重难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教具学具课件、钟表。教学过程一学情分析引出“秒”的概念。1.出示教材第2页第一幅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10、9、8、7……2、1)2.教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10、9、8、7……2、1”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教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秒”。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一个有秒针的钟表,请同学们观察,你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我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分针,还有秒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还有一些小格)教师说明:同学们说得很正确,钟表上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2.在钟面上怎样表示1秒呢?(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教师用课件演示秒针走1小格的动作,请学生观察。3.请学生谈一谈对1秒钟有什么感受。(特别短)4.请学生继续观察课件中的表。教师演示秒针走一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1小格,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1分=60秒。5.教师出示有秒针的钟表,和同学们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请学生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过得也很快)6.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上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现在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你亲自实践一下,这段时间能做些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同小组的同学。三巩固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的同学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姓名成绩秒秒秒秒秒回答下面问题:(1)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由小组合作完成。四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分别写出下列各表所表示的时刻。2.根据实际情况填一填。(考查知识点:时间与时间单位;能力要求: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B类1.填空。(1)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2)从1数到30用了()秒。(3)1分=()秒120秒=()分2.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1分零3秒。谁跑得快?(考查知识点:对秒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运用秒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参考答案巩固练习1.时秒分2.略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3:001:3010:052:252.略B类1.(1)略(2)略(3)6022.王刚跑得快。教材习题教材第4页“做一做”1.略2.略板书设计秒的认识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作为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秒”经常会出现在“倒计时”中。2经过时间的计算一课时教学内容经过时间的计算。(教材第4~8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2.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3.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的换算方法。难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具学具钟表、课件。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口答:1.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个小格。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秒针走一圈是()分。3.1时=()分1分=()秒二自主探究1.学习例1。(1)出示例1:(2)师问:谁知道2时等于多少分?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因为1时是60分,所以2时是2个60分,也就是120分。所以2时=120分)教师板书:2时=120分(3)练习:3分=()秒,你是怎样想的?(1分是60秒,3分就是60加60再加60,也就是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2.学习例2。(1)出示例2: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所表示的时刻,小明几点离家,几点到校?(小明8:05离家,8:20到校)(2)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样算的?独立完成后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分针从1走到4走了3个大格,每个大格是5分钟,所以一共是15分钟。也可以这样想:直接用20-5算出用了15分钟)三巩固练习1.3时=()分4分=()秒2.小明来到商店门前,商店还没有开门,他看到营业时间牌上写着上午9:00开门,晚上8:00关门,他又看了看自己的手表,心想:“现在才8:40,我还要等多久才开门呢?”教师提问:你能帮助小明计算一下还要等多长时间吗?用钟表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从8:40到9:00要经过多长时间。学生回答:从8:40到9:00分针走过了4个大格,一共是20分钟,所以小明还要等20分钟。四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体育课上跑400米,小强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小力比小强多用了多少秒?2.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早晨要在7:35到学校,小明应该在几时几分前从家出发?(考查知识点:有关时间的计算;能力要求:能应用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B类儿童游泳队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用2分28秒,小刚用3分5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考查知识点:有关时间的计算;能力要求: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参考答案巩固练习1.1802402.从8:40到9:00分针走了4个大格,一共是20分钟。所以小明还要等20分钟。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1分54秒-1分48秒=6(秒)2.小明应该在7时20分前从家出发。B类3分5秒-2分28秒=37(秒)教材习题教材第4页“做一做”1240100教材第6页“练习一”1.少于1分钟多于1分钟2.时秒分3.略4.><><>=5~7.略8.11:4020分12:004:1545分5:0025分5:25在9:50的时候能到达。10.(1)40分钟。(2)做眼保健操。(3)最晚要8:10从家里出发,因为学校要求8:20到校,路上要用10分钟,那么比到校时间提前10分钟就是8:10从家出发。(4)每节课都是40分钟,课与课之间的活动时间一般是10分钟,所以第四节课的时间是11:15—11:55。板书设计经过时间的计算1时=60分1分=60秒2时=120分3分=()秒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的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2.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的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例如,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比较熟悉,就能较快地判断出余数的大小以及商是否合适。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新增加的内容。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准备。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会了竖式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的延伸,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教学问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习。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时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3.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本单元教学应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两位数加两位数 1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 1课时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课时4估算 1课时5整理和复习 1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材第9、第10页)教学过程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的),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正确口算。难点: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同学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主题图)生:因为他们要去参观“植物园”啦!师:跟小组同学说一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主要信息板书出来。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教学例1。师:现在老师想知道,一年级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你能根据刚才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吗?该怎样列式呢?生:要求一年级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只要把一年级两个班的人数相加就可以了。我们已知一(1)班有35人,一(2)班有34人,所以算式是35+34。师:你会口算吗?试一试,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口算方法。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口算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学生可能会说:生1:我把34分成一个整十数30和一个一位数4,先算出35+30=65,然后再算65+4=69。生2:我是把35和34都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这样35分成30和5,34分成30和4,然后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30+30=60;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5+4=9,最后把它们的和相加60+9=69。……对于学生的不同算法,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不必强求算法的统一。师:二年级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谁会列式?生:我们已经知道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44人,所以需要的座位数就是这两个班的人数和,算式是39+44。师:谁能很快算出结果?说一说你的算法。生1:我们可以先算39+40=79,再算79+4=83。生2:我们还可以先算30+40=70,再算9+4=13,最后算出70+13=83。……只要学生算法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鼓励。2.教学“做一做”。师: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算法:生1:三年级一共需要的座位数就是三年级两个班的人数之和,35+36=71(张)。口算的时候可以先算35+30=65,再算63+6=71。生2:要算四年级需要的座位数,就要把四年级两个班的人数相加,36+38=74(张)。口算的时候可以先算30+30=60,6+8=14,再算60+14=74。生3:模仿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问:五年级一共需要的座位数?算式是41+42=83(张),也就是说五年级一共要买83张车票。【设计意图: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三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54+21=15+75=37+24=81+11=[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B类一辆玩具汽车29元,一辆玩具坦克47元,如果这两样玩具都买需要多少元钱?[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75906192B类29+47=76(元)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一(1)班35人一(2)班34人一年级一共需要的座位数?二(1)班39人二(2)班44人 35+34=69(张)想:35+30=6565+4=69三(1)班35人三(2)班36人 或想:30+30=605+6=1160+9=71四(1)班36人四(2)班38人 五(1)班41人五(2)班42人六(1)班39人六(2)班38人2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教材第11~13页)教学过程1.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重点难点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难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口算。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去“植物园”参观的事情吗?大家把问题解决得真棒!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参观“植物园”座位数的问题。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生1:我知道了折扇的价格是45元,水杯的价格是54元,钥匙扣的价格是8元,书签的价格是28元。生2:我知道了钥匙扣的价格最便宜,是8元。师:同学们获取了这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才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大家有信心正确解答问题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鼓励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为新课的探究奠定基础】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教学例2。师:今天老师还想请大家帮帮忙来解决问题!(1)折扇比水杯贵多少元?师:你能列出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生:我们已知折扇的价格是45元,水杯的价格是34元,要求折扇比水杯贵多少元,就是计算45比34多多少,用减法计算45-34。师:你会计算吗?试一试。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算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吧。生:我们可以先算45-30=15,然后再算15-4=11。对于算法合理的学生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表扬。(2)书签比折扇便宜多少元?师:你知道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生:我们已经知道折扇的价格是45元,书签的价格是28元,要计算书签比折扇便宜多少元,用减法计算45-28。计算的时候,可以先算45-20=25,再算25-8=17,所以结果是便宜了17元钱。师: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提问题并解答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问题合理,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鼓励。2.教学“做一做”。师:你能完成下面的习题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抢答比赛,汇报交流计算结果;对解答全部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三总结提升师:在今天的课上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交流汇报。四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97-43=52+16=34+56=25+36=44-19=82-48=(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减两位数;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B类小红的爸爸体重是65千克,小红的体重是36千克,爸爸比小红重多少千克?(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减两位数;能力要求:能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546890612534B类65-36=29(千克)教材习题教材第11页“做一做”88328194549教材第12页“练习二”1.47556678544072782.82997787908678513.834.615.471952106.略7.15248.8849~10略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45-34=45-28=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一课时教学内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材第14页)教学目标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计算并掌握笔算方法。2.培养在众多方法中择优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难点: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和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终于进入了植物园,同学们想不想进纪念品商店逛一逛呢?【设计意图:借助轻松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教学例3。师: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3)生:知道了植物园里的一个纪念品商店,上午卖出380个“钥匙扣”,下午卖出550个“钥匙扣”。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会说:生: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钥匙扣”?师:谁能尝试解答这个问题呢?先试一试。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算法跟大家分享?生1:求这一天卖出多少个“钥匙扣”,就是计算上午与下午卖出“钥匙扣”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80+550。计算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因为380可以看作是38个十,550可以看作是55个十,这样38+55=93,所以380+550=930。生2:在计算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竖式笔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这样就是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肯定表扬。生: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钥匙扣”?师:会解答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呢?生1:求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钥匙扣”,其实就是计算上午与下午卖出的“钥匙扣”相差多少个,用减法计算,550-380=170(个)。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呢?生2:因为550可以看作55个十,380可以看作38个十,我们可以先计算55-38=17,所以550-380=170。生3:我们也可以借助竖式进行笔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当哪一位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1,就是这样算: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百位上是1呢?生:因为十位上的5减8不够减,向百位上借走了1,这样百位上还剩4,再减3就得1。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2.教学“做一做”。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出下面各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做一做”)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展示竖式计算方法及结果,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设计意图:整个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点拨”为主,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处理好课堂上可能生成的问题】三总结提升师: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满十进1;减法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四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把下列算式按得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350+170740-210290+310>>

(考查知识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B类解决实际问题。(1)妈妈准备买一部座机和一个电饭煲,共需要多少钱?(2)一个电饭煲比一台电风扇贵多少钱?(3)爸爸有700元钱,买一台电风扇和一个电饭煲够吗?(考查知识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290+310>740-210>350+170B类(1)180+310=490(元)(2)310-290=20(元)(3)290+310=600(元)600元<700元够。板书设计4估算一课时教学内容估算。(教材第15~18页)教学过程1.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2.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主题图)生1:我知道了科技馆的影院有445个座位。生2:我知道了一到三年级来了223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4人。师:问题是什么呢?生: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电影坐得下吗?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与理解”,了解主题图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呢?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说:生1:要想知道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电影能否坐得下,就要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人数,即223+234得多少。生2:223大于200,234也大于200,223+234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5。生3:把223看成220,把234看成230,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就比较容易算出220+230=450,应该是坐不下。生4:223>220,234>230,220+230=450,223+234一定大于450,所以坐不下。生5:223接近220,234接近240,这样220+240=460,所以坐不下。生6:在计算223+234时,我们可以从223中拿出1,这样就可以看作222;把刚才拿出的1放在234中就成了235,这样222+235=457,说明六个年级是457人,比座位总数4415多,所以坐不下这么多同学。……只要学生讲解估算方法合乎情理就要给予肯定。师:去这家影院两所初中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学生,这两所初中的学生同时去这家影院看电影,坐得下吗?生1:首先要计算出这两所初中的总人数,算式是196+226。估算的时候,可以把196看作200,这样200+226=426,应该是能坐下。生2:可以把196看作200,把226看作230,这样200+230=430,比445小,所以坐得下。……只要学生解答合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三总结提升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感觉到估算给我们的计算带来了很多方便,并且我学会了多种多样的估算方法。)【设计意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不是都需要精确计算的,这个时候估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就是方便而且接近真实情况。所以在课堂上就要模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多种多样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四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不用计算,把苹果准确地放到筐里。(考查知识点:估算;能力要求:掌握估算方法,能进行合理的估算)B类育红小学有学生723人,八五小学有学生606人,估算这两所小学的学生数大约相差多少人。(考查知识点:估算;能力要求:掌握估算方法,能进行合理的估算)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比400小的:525-239比500大的:106+438349+226720-112419+201864-243B类把723看作700,把606看作600,这样700-600=100,所以这两所小学的学生数大约相差100人。教材习题教材第16页“练习三”1.77050036080600810190602.150+170=320(个)3.850-780=70(千克)4.(1)接近100的:123114接近200的:203195215接近300的:285308(2)接近440的:436441接近450的:452447接近460的:4584594636.700-309≈400(元)7.640990500220530508.7505908704209.93010.350+240=590(米)840-590=250(米)11.10012.不够。13.336-142=194(个)14.不对。大约还剩多少瓶矿泉水?528-184≈350(瓶)板书设计估算223+234想法:①220+230=450,450>445坐不下。②220+240=460,460>445坐不下。5整理和复习一课时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9~20页)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题目,学生能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进一步掌握本单元内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策略的灵活性。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重点难点重难点: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就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来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你有信心做好吗?首先来说说你的收获吧。学生可能会说: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学会了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我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啊!值得表扬,希望大家能再接再厉争取有更大的进步。【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归纳整理阶段性知识】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师:知道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要注意什么?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要相同数位对齐。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举例说一说。生: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其实质就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第1题)学生尝试完成口算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奖励解答全部正确的学生一面小红旗。师:你能自己笔算下面各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竖式计算的结果,对于解答完全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比一比,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第3题)生:可以把405看作400,,这样600-400=200(米),所以广州塔比中央广播电视塔大约高200米。师:你还能试着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生自由回答,对估算合理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题目,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进一步掌握本单元内容,从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掌握估算的策略】三总结提升师:经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及时总结收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四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750+230=740-460=530+380=540-130=490+150=440-350=230+170=340-180=(考查知识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力要求:能正确完成相关计算)B类认真审题,解决问题。(考查知识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力要求: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98028091041064090400160B类197+201≈400(个)能坐下。教材习题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1.8752805692444450702.9908506408202802102903603.(1)600-405≈200(米)(2)(答案不唯一)广州塔比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大约高多少米?600-468≈130(米)教材第20页“练习四”1.略2.<<><><3.两种。280+350=630米或350-280=70米。4.84-62=2222+26=48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实质就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估算的策略:接近整十数、整百数。三测量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教学建议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目的。课时安排1毫米的认识 1课时2分米的认识 1课时3千米的认识 1课时4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 1课时5吨的认识 1课时6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 1课时1毫米的认识一课时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第22页)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教具学具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的),磁卡一张(商店积分卡、身份证或储蓄卡),学生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复习旧知。(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2.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和厚进行实际测量。二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怎么办呢?引出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位于厘米间的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2.学习1厘米=10毫米。请同学们拿出尺子,从尺子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10个)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硬币、身份证、钥匙等)(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用毫米作单位计量的。(电脑演示:①自动铅笔、签字笔标志0.5mm、0.7mm等;②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三总结提升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四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1)橡皮长4()。(2)教室长10()。(3)玻璃厚5()。 (4)铁皮厚2()。(考查知识点:对毫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应用长度单位)B类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考查知识点:对毫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运用毫米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厘米(2)米(3)毫米(4)毫米B类先测量出多少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然后除以2,就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教材习题教材第22页“做一做”1.28422.略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都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2分米的认识一课时教学内容分米的认识。(教材第23~25页)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教具学具例2情景图(课件),照片,尺子等。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导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画出1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3.量出下面物体的长度,并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二探究新知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1)估算课桌的长和宽。(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和宽。(3)汇报测量方法: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出示例2情景图,教师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请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画一下,感受10厘米有多长。师:10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4)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1)观察学生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2)练习:2米=()分米30厘米=()分米1米-2分米=()分米 14厘米+26厘米=()分米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师:我们来测一测24届冬奥会纪念币的宽度和书桌的高度吧!(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3)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小题。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单位换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4.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1)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2)用手比画一下,1分米的长度。(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4)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指名学生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三总结提升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四课堂作业新设计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上,沿长标刻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考查知识点:对分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应用分米的相关知识)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1分米=100毫米,2分米=200毫米,所以可以标出200段。教材习题教材第23页“做一做”80506教材第24页“练习五”1.第一个是正方形。测量略2.略3.分米毫米厘米4.91200605.略6.略7.毫米分米18.><=><<9.2米=200厘米200÷4=50(厘米)10*.4÷2÷2=1(分米)思考题:10厘米板书设计3千米的认识一课时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教材第26页)教学目标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3.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难点: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师:这些都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当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设计意图:借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师:关于“千米”这一概念,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生1:“千米”也是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生2:“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是测量比较长的路程时选用的计量单位。生3:“千米”也叫“公里”。……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看起来大家对千米的了解还真不少呢。不过刚才大家所说的,都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猜测的,那么,到底1千米有多长,需要走多长时间?你们哪位同学估测得最准确,能不能自己想办法来验证一下?可以跟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验证方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生1:走一步大约长5分米,走2000步大约是1千米。从学校门口出发,走2000步,看走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再计算一下时间。生2: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沿着100米的跑道走10次,就是1千米,并计算一下时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右下方图)生3: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沿着跑道走2圈半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4情景图)……师:根据自己的验证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各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交流汇报:走1千米大约需要15分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真正地落实能力教学】三总结提升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设计意图:既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点,又促使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课堂作业新设计通过完成刚才的课堂作业我们知道: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千米,那么,你能告诉大家沿着这条铁路线从北京到广州要用多长时间吗?(考查知识点:对千米的认识;能力要求:掌握并运用千米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要知道沿着这条铁路线从北京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首先要确定出行方式,然后确定这种出行方式的运动速度。步行每小时行4千米,用2313÷4,大约用580小时。火车每小时行80千米,用2313÷80,大约用30小时。教材习题教材第26页“做一做”略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1千米=1000米4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一课时教学内容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教材第27~30页)教学内容1.在知道1千米=1000米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根据米与千米之间的这种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使学生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3.了解常见物体的运行速度,提高学生运用和千米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重点:学会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难点: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口答下列各题。(1)1米=()分米(2)5米=()分米(3)10厘米=()分米(4)60厘米=()分米(5)100毫米=()厘米(6)7米=()厘米=()毫米2.提出问题。观察这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关于长度单位换算的题)小结: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大家都能够根据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进行正确的换算。3.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1千米=1000米。那么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你能正确换算吗?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教学例5。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1)出示例5。①全班同学一齐动笔写在书上。②指名学生说出解答思路。(2)出示教材第27页上面的“做一做”。指名学生说出结果,并说说是怎样想的。(3)集体完成教材第28页第4题。组织学生反馈交流,全班交流填写思路。2.教学例6。师: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生1: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我走了600步,大约300米。生2:我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只要学生叙述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鼓励。师:估计一下,从你家到附近的商店大约有多远。跟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交流汇报,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是否合理。三总结提升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设计意图:既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点,又促使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课堂作业新设计填空。8千米2米=()米20千米-2000米=()千米720米+300米=()千米()米(考查知识点: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800218120教材习题教材第27页“做一做”略教材第28页“练习六”1.千米毫米米2.行1千米需要多长时间?把出行方式和相应的时间连接起来。3.1千米=1000米1000÷50=20(个)4.80001620005.厘米分米6.略7.400×5=2000(米)2000米=2千米答:他一共跑了2千米。8.(1)√(2)✕(3)✕9.250+300+450=1000(米)300+460+150=910(米)910米<1000米从小军家经过少年宫、公园到体育场的路最近,要走910米。如下图所示:10.34000709520011.略12.100×20=2000(米)答:王老师的家距学校大约有2000米。13.骑自行车或步行坐飞机或火车乘汽车14*.80×(12-8)=320(千米)320千米>308千米能到达。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及换算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测量较远路程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5吨的认识一课时教学内容吨的认识。(教材第31~33页)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4.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建立吨的概念。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在家或学校附近的超市找一找每袋重5千克、25千克、50千克的面粉或大米,分别用手搬一搬或两人抬一抬,感受一下每一袋的质量。2.了解一下常用的质量单位并举例说明。3.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教学例7。师: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用吨作单位的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图)生1:集装箱的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生2:火车的一节车厢的载质量用吨作单位。……师:你知道每袋粮食的质量是多少吗?生:100千克。师:每袋粮食重100千克,10袋粮食重多少千克?生:10袋粮食的质量就是计算100的10倍是多少,算式是100×10=1000(千克)。师:1000千克=1吨,也可以说1吨=1000千克。让学生读几遍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进率。师:你能从图中知道这名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吗?(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下图)生:这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师:那么10名这样重的同学一共重多少千克?生:求1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就是计算25的10倍是多少,算式25×10=250(千克)。师: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呢?生:那就是计算25的40倍,算式是25×40=1000(千克),1000千克=1吨。2.教学例8。师:你知道4吨是多少千克吗?说说你的想法。生:因为1吨是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所以4吨就是4000千克。师:3000千克是几吨呢?你是怎样想的?生:因为1000千克是1吨,3000千克里面有3个1000千克,所以3000千克是3吨。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3.教学例9。师:请看下面的情景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生:有一堆煤重36吨,现有两种不同载质量的车,一种载质量是8吨,一种载质量是6吨,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问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36吨煤?师: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类问题呢?生: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师: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尝试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尝试列表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方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列表情况:方案载质量8吨载质量6吨运煤吨数①4次1次38吨②3次2次36吨√③2次4次40吨④1次5次38吨⑤0次6次36吨√师:从表格中你知道哪种方案能正好运完吗?生:第②、⑤两种方案是正好运完。师:检验一下,这两种方案都正确吗?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检验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检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三总结提升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和感受。【设计意图:既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点,又促使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课堂作业新设计教材第32页“做一做”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教材第32页“做一做”65000教材习题教材第33页“做一做”有三种可能购买的方法。可以选6张4元的;也可以选3张4元的和4张3元的;还可以选8张3元的。板书设计吨的认识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1吨=1000千克6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一课时教学内容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教材第34、第35页)教学目标1.本节课通过对所学的长度、质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达到系统掌握。2.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难点: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能灵活应用。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谈话导入:计量单位是由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那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计量?二分类整理1.师生一起回忆常用计量单位。同学们谈了许多地方要用到计量,计量就要用到计量单位,那么,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常用的计量单位:米、厘米、分米、千米、克、千克、吨……提问:1毫米、1分米、1千米分别有多长?1吨有多重?2.归纳概括,形成知识网络。(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你的想法,把这些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2)组织学生反馈交流,集体交流分类情况。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三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1支铅笔长约2()。(2)一袋面包重约200()。(3)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约6000()。(4)一卡车西瓜大约重1()。2.填空。100毫米=()厘米50千米=()米3分米=()毫米25米=()分米 16吨=()千克(考查知识点:计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力要求:熟练进行单位间的换算)B类1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考查知识点:计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思维训练用载质量8吨的货车6辆,2次能将这些货物全部运走吗?为什么?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1)分米(2)克(3)千米(4)吨2.105000030025016000B类1吨=1000千克1000÷100=10(只)所以10只熊猫约重1吨。思维训练50+50=100(吨)8×6×2=96(吨)100吨>96吨不能。教材第34页“练习七”1.连线略熊猫80千克小狗10千克大象4吨鲸鱼30吨2.克吨千米3.7000196004.(答案不唯一)6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2000千克=2吨装一辆车700千克+800千克=1500千克装一辆车5.略6.✕√✕7.(1)(答案不唯一)2条大船,4条小船。(2)租1条小船和4条大船最省钱。8.(答案不唯一)500千克+240千克+160千克=900千克所以小熊、小马和小鹿可以一起过桥。板书设计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减三位数以及加、减法的验算、估算。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也就是说学生基本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的延伸,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教学问题。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教学建议1.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可采用尝试、讨论等形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2.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计算往往是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中应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出计算,并通过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或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习计算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材均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认识估算的作用,加强估算,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4.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适时地运用这些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课时安排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1课时2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1课时3三位数减三位数及验算 1课时4解决问题与估算 1课时5整理和复习 1课时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一课时教学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教材第36、第37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学生自由回答。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三种动物类群的种数统计表,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生1:我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有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生2:我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生3:我知道了爬行类有122种。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教学例1。师:现在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谁能告诉老师我国湿地有鸟类和爬行类动物共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算式是271+122。师:这两个数有点大,且不是整十整百的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生:用竖式笔算。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生:跟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教学例2。师:你能自己算一算我国湿地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共多少种吗?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1”,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1。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要相同数位对齐。要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三总结提升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设计意图:既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点,又促使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用竖式计算。162+234718+120456+307(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三位数;能力要求: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B类(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三位数;能力要求:能熟练运用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B类买电话机和微波炉:358+329=687(元)(答案不唯一)板书设计=2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一课时教学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教材第38~40页)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教学例3。师: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生: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师: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可能会说:生1: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数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生2: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2,所以再减2,745-2=743。……师: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生: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师: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学生尝试独立进行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展示验算的情况,对于验算正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2.教学“做一做”。师:先想一想下面各题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做一做”)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计算及验算的情况,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学习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学生要高度细心,尤其是连续进位的小“1”不能忘记加上,所以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验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总结提升师: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呦!【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四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淘气和笑笑学了“回收废电池”知识后,开始收集废电池,一个月后:(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三位数;能力要求:能正确运用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B类(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三位数;能力要求:能正确运用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413+387=800(个)B类209+196=405(米)教材习题教材第38页做一做1.9995978955991190971345158竖式略2.2438031014162验算略教材第39页“练习八”1.408795975909估一估略965804138059532910794.73193260193961911005.6.7.8.(1)85+148=233(元)(2)(答案不唯一)买一个台灯和一个耳机:85+39=124(元)(3)略9.(走法不唯一)小玲家→邮局→书店→超市→小玲家的路线最近。218+75+440+510=1243(米)10*.888+88+8+8+8=1000板书设计3三位数减三位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三位数。(教材第41、第42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