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升级方案_第1页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升级方案_第2页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升级方案_第3页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升级方案_第4页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升级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升级方案TOC\o"1-2"\h\u28902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4300611.1背景分析 46631.2现状评估 4174811.3升级目标 422352第2章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概述 568712.1工业互联网技术 529772.2智能制造系统 5132012.3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融合 51926第3章系统需求分析 6144123.1功能需求 6123443.1.1设备监控与数据采集 6146373.1.2生产调度与优化 6240183.1.3质量管理 6154263.1.4设备维护与远程诊断 6233033.1.5仓储物流管理 6130323.2功能需求 7100903.2.1实时性 7193023.2.2响应速度 7146213.2.3可扩展性 721523.2.4兼容性 784233.3可靠性与安全性需求 754343.3.1数据安全 7194513.3.2系统稳定性 7176553.3.3容错与备份 7145843.3.4防护措施 723555第4章系统架构设计 7250674.1总体架构 7323944.1.1设备层:包括各种智能制造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控制。 8274804.1.2传输层:负责将设备层的数据进行汇聚、传输与处理,包括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络等。 8132824.1.3平台层:构建在传输层之上,提供数据存储、计算、分析等服务,支撑上层应用。 8267724.1.4应用层:根据业务需求开发各类应用,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优化、管理、决策等功能。 8117714.1.5安全保障体系:涵盖设备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8184294.2网络架构 8156814.2.1工业以太网:作为智能制造系统的主干网络,实现设备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之间的数据传输。 8199164.2.2工业无线网络:在特定场景下,如移动设备、远程监控等,采用工业无线网络技术,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覆盖范围。 8237064.2.3网络安全:通过网络隔离、防火墙、加密传输等技术,保障网络的安全稳定。 8313794.3数据架构 8241764.3.1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智能设备等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包括温度、压力、速度等。 8252614.3.2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和高效查询。 8191724.3.3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产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与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 8261524.3.4数据交换与共享: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不同系统、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互通。 8165284.3.5数据安全:采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措施,保证数据在传输、存储、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 829931第5章关键技术与设备选型 9298425.1工业互联网技术 9105375.1.1工业以太网技术 950415.1.2工业无线通信技术 947085.1.3工业物联网技术 955905.2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 975655.2.1大数据处理技术 9241195.2.2云计算技术 9110015.3人工智能技术 956015.3.1机器学习技术 9105765.3.2深度学习技术 9234265.3.3强化学习技术 1011815.4关键设备选型 10314005.4.1工业控制器 10294755.4.2工业 10117265.4.3传感器与执行器 10137395.4.4数据分析与存储设备 10189205.4.5网络设备 1020322第6章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 10264556.1系统集成策略 1065256.1.1系统集成概述 10315916.1.2集成策略制定 10310466.1.3集成策略实施保障 11119696.2设备互联互通 11294986.2.1设备互联互通概述 11247026.2.2设备互联互通架构 11277406.2.3设备互联互通关键技术 116966.3数据集成与交换 12130396.3.1数据集成概述 1294286.3.2数据集成架构 12292376.3.3数据集成关键技术 1224788第7章智能制造系统模块设计 1243227.1生产计划与调度模块 13195647.1.1模块概述 13144317.1.2功能设计 13214397.2设备监控与维护模块 13212187.2.1模块概述 136617.2.2功能设计 13114177.3质量管理模块 13208357.3.1模块概述 13204657.3.2功能设计 13197637.4仓储物流模块 14275477.4.1模块概述 1428257.4.2功能设计 1417721第8章系统安全与防护 14296778.1网络安全防护 1471638.1.1网络架构优化 14254758.1.2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14310398.1.3访问控制策略 14124798.1.4加密通信 14100008.2数据安全防护 1563628.2.1数据备份与恢复 159508.2.2数据加密存储 1518318.2.3数据访问审计 15252718.2.4数据脱敏 15185708.3应用安全防护 15284138.3.1应用程序安全开发 15285638.3.2应用程序漏洞扫描与修复 15243098.3.3应用层防火墙 1557768.3.4安全运维管理 154840第9章系统实施与验收 15222939.1项目管理与组织 15140469.1.1项目管理机构设立 15191409.1.2项目管理流程制定 1532679.1.3项目团队协作与沟通 16182709.2系统实施步骤 16268059.2.1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16226339.2.2系统开发与集成 16308689.2.3系统部署与调试 16191789.2.4用户培训与操作指导 16310609.3系统验收与评价 1610279.3.1系统验收标准制定 16203859.3.2系统验收流程 16249529.3.3系统评价与优化 16263189.3.4系统运维与持续改进 167016第10章运维保障与持续优化 17414610.1运维管理体系 17633310.1.1运维组织架构 171186010.1.2运维管理制度 172972210.1.3运维人员培训与考核 17476010.2系统监控与维护 17751310.2.1系统监控 172696510.2.2故障排查与处理 17917210.2.3预防性维护 171214210.3持续优化与升级策略 172253810.3.1技术升级策略 171789710.3.2系统优化方案 171008310.3.3持续改进机制 18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背景分析全球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各国制造业竞争的新焦点。我国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将其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智能制造系统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应用场景,亟需通过升级改造,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1.2现状评估当前,我国智能制造系统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设备互联互通程度不高,信息孤岛现象仍然严重;(2)工业大数据分析能力不足,制约了智能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水平;(3)系统集成度和可扩展性有待提高,难以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4)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1.3升级目标针对现状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本项目旨在实现以下升级目标:(1)提升设备互联互通能力,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生产要素全面连接;(2)加强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提高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化水平;(3)优化系统集成设计,提高系统可扩展性,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4)构建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可靠。通过本项目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智能制造系统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的升级发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第2章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概述2.1工业互联网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它通过连接人、机器和资源,构建了一个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智能网络体系。工业互联网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基础设施:以互联网为基础,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设备、系统、工厂之间的互联互通。(2)平台体系: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各类数据资源,提供数据存储、计算、分析等服务,支撑智能制造系统的运行。(3)数据采集与分析:利用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等设备,采集设备运行数据、生产过程数据等,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4)安全保障:工业互联网安全是保证智能制造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设备安全等方面。2.2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是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通过集成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实现制造过程的高效、灵活、智能。智能制造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智能工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构建高度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环境。(2)智能生产线:通过自动化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智能化。(3)智能装备:具备自主学习、推理、决策等能力的设备,可适应不同生产任务的需求。(4)智能服务: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设备远程监控、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等增值服务。2.3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融合,为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这种融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驱动的决策:工业互联网技术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使得企业可以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2)设备间的高效协同: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设备间的实时通信与协同作业,提高生产线自动化水平。(3)生产过程的智能优化: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分析与优化,提升生产质量。(4)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5)安全与可靠性:工业互联网技术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了安全保障,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运行。第3章系统需求分析3.1功能需求3.1.1设备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需实现对工业生产线上各类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包括设备故障诊断、功能评估及预测。同时支持对生产过程中关键数据的采集与存储,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3.1.2生产调度与优化系统应具备生产调度功能,根据订单需求、资源状况等因素,自动最优生产计划。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3.1.3质量管理系统需实现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监控,包括检测、分析、预警等功能。针对质量问题,提供改进措施及解决方案,保证产品质量稳定。3.1.4设备维护与远程诊断系统应具备设备维护管理功能,根据设备运行数据,预测设备故障,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同时支持远程诊断与故障排除,提高设备运行效率。3.1.5仓储物流管理系统需实现仓储物流的智能化管理,包括库存管理、物料配送、物流跟踪等功能,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效率。3.2功能需求3.2.1实时性系统需满足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性要求,对设备状态、生产数据等进行实时监控与处理,保证生产过程稳定。3.2.2响应速度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响应速度,对于用户操作、数据处理等需求,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高用户体验。3.2.3可扩展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根据企业规模、生产需求等因素,灵活调整系统配置,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3.2.4兼容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支持多种工业设备、协议及平台,方便企业进行系统集成。3.3可靠性与安全性需求3.3.1数据安全系统需保证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安全性,采用加密、认证等手段,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3.3.2系统稳定性系统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保证在复杂工业环境下长时间稳定运行,降低故障率。3.3.3容错与备份系统应具备容错机制,当出现硬件或软件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至备用设备或模块,保证生产过程不受影响。同时定期对关键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3.3.4防护措施系统应具备网络安全防护功能,防止恶意攻击、病毒等威胁,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第4章系统架构设计4.1总体架构本章主要针对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进行总体架构设计。总体架构设计遵循模块化、标准化、开放性原则,以满足智能制造系统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效运行与灵活扩展需求。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4.1.1设备层:包括各种智能制造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控制。4.1.2传输层:负责将设备层的数据进行汇聚、传输与处理,包括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络等。4.1.3平台层:构建在传输层之上,提供数据存储、计算、分析等服务,支撑上层应用。4.1.4应用层:根据业务需求开发各类应用,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优化、管理、决策等功能。4.1.5安全保障体系:涵盖设备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4.2网络架构4.2.1工业以太网:作为智能制造系统的主干网络,实现设备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之间的数据传输。4.2.2工业无线网络:在特定场景下,如移动设备、远程监控等,采用工业无线网络技术,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覆盖范围。4.2.3网络安全:通过网络隔离、防火墙、加密传输等技术,保障网络的安全稳定。4.3数据架构4.3.1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智能设备等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包括温度、压力、速度等。4.3.2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和高效查询。4.3.3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产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与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4.3.4数据交换与共享: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不同系统、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互通。4.3.5数据安全:采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措施,保证数据在传输、存储、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第5章关键技术与设备选型5.1工业互联网技术5.1.1工业以太网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具有传输速度快、实时性好、稳定性高等特点。为满足智能制造系统对数据传输的需求,应选用具有较高实时性和可靠性的工业以太网技术。5.1.2工业无线通信技术针对移动设备和远程监控场景,可选用工业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ZigBee等。在选型时,需考虑通信距离、实时性、抗干扰能力等因素。5.1.3工业物联网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是实现设备互联、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关键技术。在选型时,应关注传感器、标识解析、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以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5.2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5.2.1大数据处理技术针对智能制造系统产生的大量数据,应采用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有效管理。重点考虑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环节的技术选型,如Hadoop、Spark等。5.2.2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弹性。在选型时,可根据企业需求选择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解决方案,重点关注虚拟化技术、云平台管理能力等方面。5.3人工智能技术5.3.1机器学习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在智能制造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故障预测、质量控制等场景。选型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等算法。5.3.2深度学习技术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针对智能制造系统的具体应用场景,可选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模型。5.3.3强化学习技术强化学习技术在智能制造系统的决策优化方面具有潜力。根据实际场景,可选用Q学习、深度Q网络(DQN)、策略梯度等方法。5.4关键设备选型5.4.1工业控制器工业控制器是实现智能制造系统自动化控制的核心设备。选型时,应关注控制器的功能、稳定性、兼容性等方面。5.4.2工业工业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的关键设备。在选型时,应考虑的负载能力、精度、编程接口等因素。5.4.3传感器与执行器传感器与执行器是实现智能制造系统数据采集和执行控制的关键设备。选型时,应关注其精度、响应速度、可靠性等功能指标。5.4.4数据分析与存储设备针对智能制造系统对大数据处理的需求,应选用高功能的数据分析与存储设备。重点关注设备的计算能力、存储容量、扩展性等指标。5.4.5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是保障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通信质量的关键。选型时,应关注设备的传输速率、实时性、抗干扰能力等因素。第6章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6.1系统集成策略6.1.1系统集成概述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的升级关键在于实现各子系统的有效集成。系统集成旨在消除信息孤岛,提升系统间的协同效应,为制造企业带来高效、灵活的生产模式。本节将从整体策略角度,探讨如何实现智能制造系统的集成。6.1.2集成策略制定(1)明确集成目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梳理现有系统资源,明确系统集成所需实现的功能、功能及可靠性等目标;(2)选择合适的集成架构: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集成架构,如SOA、微服务等;(3)制定集成规范:制定统一的接口规范、数据规范及通信协议,保证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4)系统集成实施:按照集成规范,采用模块化、组件化的方法,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系统集成。6.1.3集成策略实施保障(1)组织保障:建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负责系统集成的规划、实施、监督及评估;(2)技术保障:采用成熟的技术及工具,保证系统集成的技术可行性;(3)资源保障: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证系统集成的顺利推进;(4)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及控制集成过程中的风险,保证系统集成的稳定运行。6.2设备互联互通6.2.1设备互联互通概述设备互联互通是智能制造系统的基础,通过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交换与协同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本节将从设备互联互通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智能制造系统的升级。6.2.2设备互联互通架构(1)物理层:实现设备之间的有线或无线连接,如以太网、蓝牙、WiFi等;(2)传输层: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如OPCUA、MQTT等,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设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优化,为决策层提供支持;(4)应用层:实现设备间的协同作业,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6.2.3设备互联互通关键技术(1)设备识别与感知技术:采用RFID、传感器等手段,实现对设备状态、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2)边缘计算技术:在设备端进行数据处理,降低延迟,提高系统响应速度;(3)网络通信技术:采用5G、工业以太网等技术,提高设备间通信的实时性、稳定性和可靠性;(4)设备控制技术:采用PLC、工业PC等设备,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6.3数据集成与交换6.3.1数据集成概述数据集成是智能制造系统升级的核心环节,通过实现数据的高效集成与交换,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本节将从数据集成与交换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智能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水平。6.3.2数据集成架构(1)数据源:梳理企业内部及外部的数据资源,明确数据集成范围;(2)数据集成平台:搭建数据集成平台,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3)数据服务层:提供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服务,为业务应用提供支持;(4)业务应用层:基于数据集成,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决策支持。6.3.3数据集成关键技术(1)数据采集与清洗:采用ETL、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数据的采集、清洗和转换;(2)数据存储与管理:采用大数据存储技术,如Hadoop、Spark等,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3)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4)数据交换与共享:采用API、Web服务等技术,实现数据在不同系统间的交换与共享。第7章智能制造系统模块设计7.1生产计划与调度模块7.1.1模块概述生产计划与调度模块是基于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该模块通过对生产任务、资源、设备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实现生产计划的高效制定与动态调整,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7.1.2功能设计(1)生产任务分解:将生产订单分解为具体的生产任务,并分配给相应的生产线和设备;(2)生产计划制定:根据生产任务、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3)动态调度:实时监控生产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计划,保证生产过程顺畅;(4)数据分析与优化:收集生产数据,分析生产过程中的瓶颈,为生产计划优化提供依据。7.2设备监控与维护模块7.2.1模块概述设备监控与维护模块负责对生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故障诊断和预防性维护,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降低故障率。7.2.2功能设计(1)设备数据采集: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如温度、压力、振动等;(2)故障诊断:通过数据分析,对设备潜在的故障进行诊断和预警;(3)预防性维护:根据设备运行状况,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降低故障率;(4)设备功能分析:评估设备运行效率,为设备升级改造提供决策支持。7.3质量管理模块7.3.1模块概述质量管理模块通过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产品合格率。7.3.2功能设计(1)质量数据采集: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如尺寸、强度等;(2)质量分析:对质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质量问题的原因;(3)质量改进:根据质量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4)质量追溯:建立完整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和客户满意度。7.4仓储物流模块7.4.1模块概述仓储物流模块主要实现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存储、管理和运输,提高仓储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7.4.2功能设计(1)库存管理:实时监控库存状况,合理控制库存水平;(2)仓储优化:根据库存数据和仓储空间,优化仓储布局;(3)物流调度:合理安排物流运输任务,提高运输效率;(4)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收集仓储物流数据,为优化仓储物流提供决策支持。第8章系统安全与防护8.1网络安全防护8.1.1网络架构优化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网络架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系统安全。应采用分层、分区的网络架构设计,实现生产控制层、数据传输层和应用层的有效隔离,降低网络安全风险。8.1.2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对进出智能制造系统的数据包进行实时监控和过滤,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8.1.3访问控制策略制定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对内部员工和外部合作伙伴的访问权限进行合理划分,保证重要数据的安全。8.1.4加密通信在生产控制层、数据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采用加密通信技术,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和篡改。8.2数据安全防护8.2.1数据备份与恢复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保证数据在遭受意外损坏或攻击时能够迅速恢复。8.2.2数据加密存储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篡改。8.2.3数据访问审计对数据访问行为进行审计,记录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进行追踪和分析。8.2.4数据脱敏在数据处理和展示过程中,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防止敏感信息泄露。8.3应用安全防护8.3.1应用程序安全开发遵循安全开发原则,对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应用程序进行安全设计和编码,减少安全漏洞。8.3.2应用程序漏洞扫描与修复定期对应用程序进行漏洞扫描,发觉并及时修复安全漏洞。8.3.3应用层防火墙部署应用层防火墙,对应用层协议进行深度检查,防止应用层攻击。8.3.4安全运维管理建立安全运维管理体系,对智能制造系统进行持续的安全监控和运维管理,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第9章系统实施与验收9.1项目管理与组织9.1.1项目管理机构设立为保障智能制造系统升级项目的顺利实施,设立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明确项目组织架构,包括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各专业工程师及行政支持人员等。9.1.2项目管理流程制定制定项目管理流程,包括项目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等阶段。保证项目按照预定时间、质量、成本完成。9.1.3项目团队协作与沟通建立高效的项目团队协作机制,保证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顺畅。定期召开项目会议,及时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9.2系统实施步骤9.2.1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根据前期调研,明确系统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