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科研创新与应用作业指导书TOC\o"1-2"\h\u10780第1章引言 3268901.1农业科研背景及意义 3269751.2农业科研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 4278941.3作业指导书目的与要求 424736第2章农业科研创新方法 496652.1创新思维与方法 4255202.1.1创新思维概述 4309452.1.2创新方法 4101182.2农业科研设计方法 5326032.2.1前期调研 53162.2.2实验设计 53622.2.3评价指标 5188452.3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5184932.3.1数据收集 5292862.3.2数据处理 5160612.3.3数据分析 56302.3.4结果呈现 624959第3章农业遗传资源研究 662613.1遗传资源收集与保存 6162073.1.1任务目标 6204143.1.2方法与步骤 658723.1.3注意事项 63973.2遗传多样性评估与利用 6174173.2.1任务目标 6278503.2.2方法与步骤 6318343.2.3注意事项 7247993.3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7101523.3.1任务目标 7113803.3.2方法与步骤 7122953.3.3注意事项 722300第4章作物育种技术创新 7218604.1常规育种方法 795104.1.1选择育种 798594.1.2杂交育种 879834.1.3诱变育种 848154.2分子育种技术 8253964.2.1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8255084.2.2基因工程育种 8294834.2.3基因编辑技术 884494.3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854874.3.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8176084.3.2植物细胞工程育种 8157464.3.3植物基因转化技术 9309624.3.4分子育种数据库与生物信息学 926615第5章农田土壤管理与保护 9164785.1土壤肥力评价与提升 9272575.1.1土壤肥力评价指标 9100235.1.2土壤肥力提升技术 93365.2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9160405.2.1土壤侵蚀类型与危害 9281205.2.2水土保持技术 1027055.3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 10219445.3.1农田土壤污染类型与来源 10286065.3.2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1020710第6章植物保护技术创新 10314106.1生物防治技术 10175926.1.1天敌昆虫利用技术 10171116.1.2病原微生物防治技术 10237006.1.3植物源农药研发 1164016.2化学防治技术 11135626.2.1新型农药创制 11252846.2.2农药减量使用技术 11133056.2.3农药抗性治理 11208806.3物理防治技术 1187946.3.1光诱杀技术 11234856.3.2色诱杀技术 11294386.3.3粘虫板技术 11202046.4综合防治策略 11210556.4.1生态调控技术 11200646.4.2转基因技术 1195636.4.3预警监测技术 11259246.4.4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128748第7章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12214957.1农业遥感技术 12106907.1.1概述 12145427.1.2技术应用 1293627.2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12307147.2.1概述 12218497.2.2技术应用 1290637.3智能农业与大数据分析 12327457.3.1概述 13273497.3.2技术应用 1327502第8章农业机械与设施创新 1375468.1农业机械设计与优化 13174068.1.1设计原则 13209708.1.2优化方法 13157198.1.3创新实例 13118108.2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 13106398.2.1设施类型 14227468.2.2控制系统 1417838.2.3创新实例 1498758.3农业与自动化 14286938.3.1类型 14266248.3.2控制技术 14231928.3.3创新实例 1411446第9章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 14199379.1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 1492799.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4128539.1.2技术创新方向 15228039.1.3技术创新案例 1598349.2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1571669.2.1食品安全现状与挑战 15307589.2.2食品质量控制体系 15276369.2.3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15314629.3农产品储藏与物流 15177769.3.1农产品储藏技术 1572669.3.2农产品物流技术 15240079.3.3农产品储藏与物流案例分析 1618711第10章农业科研项目管理与推广 161282510.1农业科研项目申报与实施 16254410.1.1项目申报 162016510.1.2项目实施 161956010.2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 16705410.2.1成果转化 16425510.2.2成果推广 17660910.3农业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 172181610.3.1团队建设 171164410.3.2团队管理 17第1章引言1.1农业科研背景及意义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多样,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加强农业科研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农业科研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1.2农业科研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农业科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如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等。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研仍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农业科研创新主要表现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突出绿色发展、智能化、精准化、多元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1.3作业指导书目的与要求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农业科研创新与应用的过程管理,提高农业科研工作效率,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其主要目的如下:(1)明确农业科研创新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保证科研方向的正确性;(2)指导科研人员掌握农业科研创新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科研能力;(3)规范农业科研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执行的质量和效益;(4)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升农业产业技术水平。本作业指导书要求农业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2)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研的原创性、先进性和实用性;(3)强化团队协作,发挥科研团队的整体优势;(4)严格遵循科研诚信原则,保证科研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2章农业科研创新方法2.1创新思维与方法2.1.1创新思维概述创新思维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新颖、独特的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农业科研创新要求科研人员具备创新思维,从而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1.2创新方法(1)横向思维:突破传统专业界限,借鉴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理念和方法,为农业科研提供新思路。(2)逆向思维:对现有的农业科研成果进行反思,从反面或反向思考,寻找新的研究方向。(3)聚合思维:将多个领域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进行整合,形成全新的研究体系。(4)整合思维:在农业科研过程中,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提高研究效果。2.2农业科研设计方法2.2.1前期调研(1)收集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等信息。(2)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不足和潜在发展方向。(3)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2.2实验设计(1)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田间试验、室内实验、模拟试验等。(2)设定实验因素、水平和组合,制定实验方案。(3)优化实验流程,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2.2.3评价指标(1)确定评价实验效果的指标,如产量、品质、抗性等。(2)制定评价指标的测定方法、标准和阈值。(3)结合实验结果,分析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2.3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2.3.1数据收集(1)规范数据采集过程,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遥感、大数据等,提高数据采集效率。2.3.2数据处理(1)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归一化处理。(2)剔除异常值、错误数据,保证数据质量。2.3.3数据分析(1)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2)结合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如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3)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优化,提高农业科研的可靠性。2.3.4结果呈现(1)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数据分析结果。(2)注重图表的清晰、简洁和规范,便于同行交流和成果推广。第3章农业遗传资源研究3.1遗传资源收集与保存3.1.1任务目标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旨在保存我国丰富的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农业生物遗传多样性,为农业科研创新提供物质基础。3.1.2方法与步骤(1)调查与收集:通过野外调查、市场收集、国际合作等方式,收集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遗传资源;(2)整理与分类:对收集到的遗传资源进行分类、编号、登记,保证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保存:采用种子库、液氮保存、组织培养等方法,对遗传资源进行长期保存。3.1.3注意事项(1)保证遗传资源的合法收集,遵守相关国际法规和我国法律法规;(2)加强遗传资源的安全防护,防止资源丢失、污染和破坏;(3)及时更新遗传资源数据库,便于查询和利用。3.2遗传多样性评估与利用3.2.1任务目标对收集到的遗传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为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3.2.2方法与步骤(1)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标记等技术,对遗传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评估指标:包括物种水平、种群水平、基因水平等多个层次的多样性指标;(3)数据统计分析:利用生物统计软件,对遗传多样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3.2.3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指标,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2)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关注具有重要农业性状的遗传多样性;(3)加强遗传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3.3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资源研究中的应用3.3.1任务目标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深入研究遗传资源的遗传背景、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等,为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3.3.2方法与步骤(1)DNA提取:采用合适的提取方法,从遗传资源样品中提取高质量的总DNA;(2)分子标记选择:根据研究目标,选择合适的分子标记技术,如RAPD、ISSR、SSR、SNP等;(3)PCR扩增与电泳分析: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4)数据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分子标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3.3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分子标记,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2)优化PCR反应条件,提高扩增效率;(3)结合遗传资源研究目标,合理设计实验方案,保证研究结果的实用性。第4章作物育种技术创新4.1常规育种方法作物育种是农业科研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选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常规育种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4.1.1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基于自然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代累积优良基因,从而获得新品种的方法。选择育种的关键在于准确、迅速地识别优良性状,并进行有效的后代选择。4.1.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不同品种或不同种间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产生具有新性状的杂种的方法。通过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遗传组合,从而选育出具有更高产量、更好品质和更强抗逆性的新品种。4.1.3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诱导植物基因发生突变,从而产生新性状的方法。诱变育种具有突变频率高、突变谱广、育种周期短等特点,为作物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4.2分子育种技术分子育种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植物基因进行操作,实现快速、精准的育种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4.2.1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追踪、定位,从而实现对性状的快速选择。这种方法具有准确度高、选择周期短、不受环境影响等优点,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4.2.2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是将外源基因或特定基因片段引入植物基因组中,赋予植物新的性状。这种方法突破了物种间的生殖隔离,为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4.2.3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通过精确修改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实现对性状的调控。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作物育种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手段。4.3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4.3.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过离体培养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实现快速繁殖、脱毒、突变体筛选等。该技术在作物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如用于微型繁殖、种苗快速繁殖等。4.3.2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细胞融合、原生质体融合等技术,实现基因重组和遗传改良。该方法在提高作物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4.3.3植物基因转化技术植物基因转化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引入植物细胞,实现基因功能的改变。目前基因枪、农杆菌介导转化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作物育种,为培育抗虫、抗病、抗逆等新品种提供了重要手段。4.3.4分子育种数据库与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育种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日益重要。通过整合各类基因组数据、表型数据等,为育种家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信息,提高育种决策的科学性。第5章农田土壤管理与保护5.1土壤肥力评价与提升5.1.1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土壤肥力评价是了解土壤供肥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土壤质地、pH值、阳离子交换量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对土壤肥力进行科学评价。5.1.2土壤肥力提升技术(1)有机物料施用:增施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绿肥、作物秸秆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化肥合理施用: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化肥,避免过量施用导致的土壤环境问题。(3)生物肥施用:利用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等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4)土壤调理剂应用:使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酸碱度、盐分状况等,提高土壤肥力。5.2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5.2.1土壤侵蚀类型与危害土壤侵蚀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等类型。土壤侵蚀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农作物产量降低等问题。5.2.2水土保持技术(1)工程措施:修建梯田、梯地、坡脚砌筑、水土保持林等工程措施,减缓坡面流速,降低侵蚀力。(2)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草地改良等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侵蚀。(3)农业技术措施:合理轮作、深耕、少耕、覆盖作物残体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5.3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5.3.1农田土壤污染类型与来源农田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农业投入品污染等。污染来源包括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城市废弃物等。5.3.2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采用换土、深翻、固化稳定化等方法,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土壤污染。(2)化学修复:使用化学物质对污染物进行转化、稳定化处理,降低其生物有效性。(3)生物修复: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系,吸收、转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实现土壤修复。(4)农业生态修复:通过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方式等措施,降低农田土壤污染风险。第6章植物保护技术创新6.1生物防治技术6.1.1天敌昆虫利用技术利用天敌昆虫对害虫进行有效控制,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研究重点包括天敌昆虫的筛选、繁殖、释放技术及生态适应性评估。6.1.2病原微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利用病原微生物对作物害虫进行防治,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重点研究微生物的筛选、发酵工艺、剂型研发及田间应用技术。6.1.3植物源农药研发开展植物源农药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活性评价,研究新型植物源农药的配方及剂型,提高植物源农药的防治效果和环境友好性。6.2化学防治技术6.2.1新型农药创制开展新型农药的分子设计、合成、生物活性筛选及安全性评价,加快新型农药的研发进程。6.2.2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研究农药减量使用技术,包括精准施药、交替使用、混用技术等,降低农药残留,减轻环境污染。6.2.3农药抗性治理针对农药抗性问题,研究抗性监测、抗性机制、抗性治理策略,为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技术支持。6.3物理防治技术6.3.1光诱杀技术研究不同波长光源对害虫的诱杀效果,开发高效、节能的光诱杀设备,降低害虫种群密度。6.3.2色诱杀技术研究害虫对颜色的偏好,利用色诱板诱杀害虫,减少农药使用。6.3.3粘虫板技术研究不同类型的粘虫板对害虫的诱捕效果,提高害虫防治效果。6.4综合防治策略6.4.1生态调控技术研究作物生长环境与害虫、病原菌等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栽培管理措施等,降低病虫害发生。6.4.2转基因技术研究转基因作物抗虫、抗病性,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6.4.3预警监测技术建立病虫害预警监测体系,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6.4.4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结合农业防治措施,如轮作、间作、土壤改良等,降低病虫害发生,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实现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第7章农业信息技术应用7.1农业遥感技术7.1.1概述农业遥感技术是指利用遥感平台获取的地球表面信息,通过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技术手段。该技术在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土壤质量评价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7.1.2技术应用(1)作物估产:通过遥感图像分析,获取作物生长状况、分布范围等信息,为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2)灾害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为抗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3)土壤质量评价:通过遥感图像反演土壤属性,为农业生产提供土壤肥力、质地等方面的信息。7.2农业地理信息系统7.2.1概述农业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于一体的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GIS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管理和决策支持。7.2.2技术应用(1)农业资源调查:利用GIS技术对土壤、水资源、气候等农业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和规划。(2)精准农业:结合遥感技术,实现对农田信息的实时监测,为精准施肥、灌溉等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依据。(3)农业环境保护:利用GIS技术对农业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7.3智能农业与大数据分析7.3.1概述智能农业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中,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大数据分析为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7.3.2技术应用(1)作物生长模拟: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作物生长模型,预测作物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2)智能监测与控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状况等,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管理。(3)农产品市场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农产品市场价格和需求,为农产品营销和贸易提供决策支持。本章分别介绍了农业遥感技术、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智能农业与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农业科研创新和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第8章农业机械与设施创新8.1农业机械设计与优化8.1.1设计原则农业机械设计与优化应遵循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现代设计方法,提高农业机械的功能和可靠性。8.1.2优化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对农业机械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有限元分析、多目标优化等手段,实现农业机械在强度、刚度、重量等方面的均衡。8.1.3创新实例(1)精准施药机械:采用高精度喷嘴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农药的精准喷洒,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2)变量施肥机: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状况,实现施肥量的自动调节,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8.2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8.2.1设施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遮阳网等,以及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8.2.2控制系统(1)环境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的自动调控。(2)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水分和养分的精确供应,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8.2.3创新实例(1)新型节能温室:采用新型材料和结构设计,提高温室的保温功能,降低能耗。(2)自动化植保装备:利用无人机、机器视觉等技术,实现病虫害的自动监测和精准防治。8.3农业与自动化8.3.1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农业,如播种、采摘、植保等,以及各自的功能和应用场景。8.3.2控制技术(1)传感器技术:采用各种传感器(如视觉、触觉、嗅觉等)获取作物和环境信息。(2)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实现对农业的智能控制。8.3.3创新实例(1)自动化播种机:采用机器视觉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种子的精确播种,提高播种效率。(2)采摘:利用机器视觉和机械臂技术,实现水果、蔬菜的自动采摘,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采摘效率。第9章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9.1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9.1.1研究背景与意义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本节主要介绍当前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动态及其对农业产业的影响。9.1.2技术创新方向(1)传统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现代化改造;(2)新型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3)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9.1.3技术创新案例(1)红枣加工新技术:采用低温真空干燥技术,有效保持红枣的营养成分;(2)水果加工:利用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实现果胶酶的定向改性,提高果胶提取率;(3)谷物加工:采用生物酶法提取米糠油,提高米糠资源的利用率。9.2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9.2.1食品安全现状与挑战介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如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等。9.2.2食品质量控制体系(1)食品质量控制的政策法规;(2)食品质量标准体系;(3)食品质量检测技术。9.2.3食品安全风险防控(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3)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措施。9.3农产品储藏与物流9.3.1农产品储藏技术(1)常见农产品储藏方法及特点;(2)新型农产品储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3)农产品储藏过程中的质量保持技术。9.3.2农产品物流技术(1)农产品物流现状与问题;(2)农产品物流关键技术;(3)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与冷链物流。9.3.3农产品储藏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社会治理
- 2025年岗位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带答案(达标题)
- 2025新员工岗前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新
- 2024-2025公司项目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达标题】
- 2025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带答案(巩固)
- 2024-2025新工人入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巩固
- 2024-2025公司、项目部、各个班组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夺分金卷】
- 2025年中国甜菜碱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4-2025企业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完整答案【一套】
- 2024-2025车间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A卷附答案
- JJG(交通) 164-2020 塑料波纹管韧性试验装置检定规程
- 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测-血液一般检测
- 冠心病的中医护理查房课件
- 第7课《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第1框《浓浓亲情+相伴一生》【中职专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2023浆体长距离管道输送工程
- PBL教学法的应用学习课件
- 硅胶产品样品规格书范本
- 注塑模具设计英文参考文献
- 高职健康评估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 消防救援-消防火场供水
- 基于plc控制的饮料瓶装箱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