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巩固卷02世界地理(解析版)_第1页
考点巩固卷02世界地理(解析版)_第2页
考点巩固卷02世界地理(解析版)_第3页
考点巩固卷02世界地理(解析版)_第4页
考点巩固卷02世界地理(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巩固卷02世界地理考点01世界地理概况(建议用时:30分钟)考点02亚洲及其重要国家(建议用时:30分钟)考点03美洲及其重婴国家(建议用时:30分钟)考点04欧洲、非洲及其重要国家(建议用时:30分钟)考点05大洋洲及其重要国家和极地地区(建议用时:30分钟)考点01世界地理概况(2024·重庆·一模)破火山口是指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口由于后期受自然或人工的破坏而成为的不完整的火山口,多数破火山口都是火山喷发之后火山锥下方空虚陷落而形成的。下图示意阿留申群岛部分破火山口区面积,该区域由成列环状海底火山喷发而成,其喷发多属小型爆炸,产生的火山灰可以达到4500~9000米的高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火山带的直接成因是(

)A.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拉伸C.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 D.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张裂拉伸2.与通常的火山口相比,破火山口(

)A.形状规则 B.面积更大 C.锥体更高 D.坡度更陡【答案】1.A2.B【解析】1.该火山岛位于阿留申群岛,位于北美洲和北太平洋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处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活动频繁,A正确,BCD错误。故选A。2.多数破火山口都是火山喷发之后火山锥下方空虚陷落而形成的,因此破火山口的海拔较低,锥体应该更低;其火山口的直径应该更大,且火山口陷落坍塌破坏,火山物质滑落,使火山口面积加大,B正确,C错误;由于是受重力空虚陷落而形成的,一般形成时间较短,具有突发性,故形状不规则,A错误。一般而言海拔越低,其坡度越缓,D错误。故选B。【点睛】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024·湖南益阳·三模)南海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板块汇聚的中心,图示意南海大地构造演化过程示意图,研究发现南海的形成过程是欧亚东南缘大陆板块向东南挤,处于板块前部的地幔上涌,产生伸展构造,并使得陆块发生裂解,裂解后的微陆块主动向南漂移,撕出南海,后期在澳大利亚北漂的作用下形成现今的大陆格局。完成下面小题。3.南海大地构造演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A.b-a-d-c B.b-a-c-d C.b-c-a-d D.b-c-d-a4.图中①板块指(

)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大洋洲板块5.形成南海的板块运动的方式是(

)A.挤一挤一挤 B.挤一拉一挤 C.拉一拉一拉 D.拉—挤—挤【答案】3.D4.A5.B【解析】3.由材料可知,研究发现南海的形成过程是欧亚东南缘大陆板块向东南挤,处于板块前部的地幔上涌,产生伸展构造,并使得陆块发生裂解,裂解后的微陆块主动向南漂移,撕出南海,读图可知,b-c-d-a由完整到破碎,根据现在日本和台湾的位置,推测a最接近现今形态,故形成最新,D正确,ABC错误。故选D。4.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区域位置①属于印度洋板块,A正确,BCD错误。故选A。5.从图b至图c,板块的主要作用是挤,从图c至图d,大陆板块被撕开,南海形成了洋盆,板块的主要作用是拉,从图d至图a,图中日本和台湾岛北漂说明南海地区陆块在澳大利亚北漂的作用下往北移,对南海产生挤压,南海停止扩张,此时板块的主要作用力是挤,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印度洋板块又名澳大利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的北部、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大洋洲的大陆、岛屿及邻近的海洋。(2024·甘肃兰州·一模)数据中心是用于安置计算机系统和一系列配套装置的复杂设施。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成为各国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保障。世界的数据中心主要分布在北纬约30°~60°的地区。下图示意全球数据中心数量的经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全球数据中心的核心聚集区主要包括(

)A.西欧、东亚、北美 B.西欧、北美、大洋洲C.东亚、北美、拉丁美洲 D.西欧、北美、拉丁美洲7.影响全球数据中心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土地成本 C.政府政策 D.市场需求【答案】6.A7.D【解析】6.根据“全球数据中心数量的经度分布”可知全球数据中心数量主要分布于30°W-30°E,集中在西欧;90°E-150°E,集中在东亚;120°W-60°W,集中在北美,A正确;据材料可知,世界的数据中心主要分布在北纬约30°~60°的地区,大洋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均位于南半球,BCD错误。故选A。7.由上题可知,全球数据中心主要分布于西欧、东亚、北美。结合所学知识,三个地区都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对于数据中心的需求量大,D正确;数据储存、处理需求是影响全球数据中心分布的主要因素,而科技水平、土地成本以及政府的政策都会影响数据中心的分布,但不是最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市场需求影响服务产品的种类和发展潜力。②交通运输影响服务业的空间布局。③劳动力: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需要劳动力数量较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较高。④技术因素对服务业区位的影响在不断增强。(2024·辽宁大连·二模)海洋锋是温度、盐度等性质方面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下图所示海域是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最主要的海洋通道,大西洋水和极地水在此相遇,形成海洋锋,其强弱有明显的季节变化。7-9月份是北极地区的暖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与甲类海水相比,夏秋季乙类海水(

)A.温度低、盐度低 B.温度高、盐度高C.温度高、盐度低 D.温度低、盐度高9.图示海域海洋锋最显著的月份是(

)A.1月 B.7月 C.9月 D.12月10.图示海域海洋锋带来的主要影响有(

)A.大气能见度高,利于渔业捕捞 B.致海水结冰,不利于渔业捕捞C.海水扰动剧烈,渔业资源丰富 D.天气变化剧烈,影响船只航行【答案】8.A9.C10.C【解析】8.读图可知,甲类海水自低纬流向高纬,是北大西洋暖流,夏秋季水温较高,蒸发旺盛,盐度较高,乙类海水自高纬流向低纬,是东格陵兰寒流,与甲类海水相比,夏秋季乙类海水有大量来自北极地区冷而淡的冰雪融水汇入,水温较低,蒸发弱,盐度较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9.由于7-9月是北极地区的暖季,积温导致的冰雪融化总量在9月份达到最大(海冰面积最小),大量冷而淡的水从北冰洋经丹麦海峡南流,乙类海水即东格陵兰寒流势力达到最强,减弱了北上的甲类海水即北大西洋暖流,使海洋锋较为稳定。此时可观察到较强大且连续的海洋锋面。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根据材料“海洋锋是指在温度、盐度等性质方面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可知,海洋锋是海洋中的现象,会在海面形成海雾,大气能见度低,不利于渔业捕捞,但对大气影响有限,不可能出现剧烈的天气变化,AD错误;该海域海洋锋主要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交汇处海水易受扰动,不利于结冰,使得表层海水中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易形成大量渔业资源,B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在同种物质之间由于密度差异形成的交界面被称为“锋”。海水中两种性质不同的水体在相互接触时,总是密度越相近越容易相互扩教,如果密度相差较大,就会在接触面形成一个狭陷的过渡带,我们称其为“海洋锋”。(2024·广东佛山·二模)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秦岭站正式开站,科考人员在这个南极新家度过了龙年春节。下表示意我国五个南极科考站的经纬度信息(各科考站在日常生活中均使用当地的区时),完成下面小题。科考站点经纬度长城站(62°13'S,58°58'W)中山站(69°22'S,76°22'E)昆仑站(80°25'S,77°07'E)泰山站(73°51'S,76°58'E)秦岭站(74°56'S,163°42'E)11.当龙年春节联欢晚会零点钟声敲响时,已进入农历新年的南极科考站点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12.为保障供电,秦岭站安装的是双面均能发电的太阳能电池片,主要是考虑当地(

)A.日照时间长 B.地面冰雪多 C.天气变化大 D.太阳辐射强【答案】11.A12.B【解析】11.龙年春节联欢晚会零点钟声敲响时,说明东八区区时为0时,从东八区向东到东十二区进入新年,长城站(58°58'W)西四区,中山站(76°22'E)东五区,昆仑站(76°58'E)东五区,泰山站(76°58'E)东五区,秦岭站(163°42'E)东十一区,只有秦岭站进入农历新年,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双面均能发电的太阳能电池片主要是因为南极地区地面多冰雪,反射率高,能够更充足的利用太阳能,B正确;日照时间长主要影响电池板的旋转角度(依据太阳方位旋转),A错误;天气变化大与安装双面太阳能发电关系不大,C错误;极地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较弱,D错误。故选B。【点睛】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北半球白昼缩短,黑夜增加,从冬至日到次年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增加,黑夜缩短。13.(2024·内蒙古包头·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7月7日,中俄沿北极航道集装箱班轮常态化运输通道正式开通,这将有效改善两国现有交通运力不能有效满足两国日益增长的物流运输需求的现状,对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扩大贸易规模、大力发展互联互通物流体系、巩固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技术及创新领域的交流和高质量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运营同时也将推动中俄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助力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将“一带一路”合作延伸至北冰洋。在天气等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航线能够从7月一直运行到10月底。下图示意苏伊士运河航线(实线)和北极航线-东北航道(虚线)。(1)说明中俄沿北极航道集装箱班轮常态化运输通道得以开通的气候条件。(2)指出中俄该运输通道在运营过程中的不利条件。(3)与经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线相比,指出中俄该运输通道的突出优势。(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中俄该运输通道的开通运营中应注意的事项。【答案】(1)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北冰洋沿岸暖季融冰范围扩大;不结冰时段变长等。(2)通航的季节性强,每年可通航时间短;受浮冰、极端气象等影响,船舶航行速度较慢,单位距离能耗大;附有破冰功能的船舶造价和维护费用较高;航道的维护费用高等。(3)缩短了俄罗斯北方港口和中国港口之间货物运输往来的距离;节省了通航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北极航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沿岸海域,增强了航运的安全性、便捷性等。(4)尽量减少对沿线海域海水的污染;减少噪音、航行、基础设施等干扰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分析】本题以苏伊士运河航线和北极航线为材料,涉及中俄该运输通道在运营过程中的不利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详解】(1)气候条件主要指气温和降水,北极地区受气温变化影响大,即全球气候变暖。由于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影响北冰洋暖季融冰范围,导致北冰洋沿岸暖季融冰范围扩大;气温高导致不结冰时段变长等。(2)融冰范围受气温影响较大,该运输通道的通航季节性强,只有在暖季时通航,每年通航时间较短;受浮冰、极端气象等影响,船舶需要边破冰边航行,航行速度较慢,单位距离能耗大,运输成本较高;附有破冰功能的船舶造价和维护费用较高;相对于传统航道,北极航道的维护费用高等。(3)可从距离、时间、安全性等角度展开分析。与经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线相比,中国和俄罗斯领土接壤,距离较近,缩短了俄罗斯北方港口和中国港口之间货物运输往来的距离;距离短,节省了通航的时间,同时可以降低运输的成本;北极航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沿岸海域,经过的国家较少,增强了航运的安全性、便捷性等。(4)环境保护角度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航行过程中,严防产品的泄露,尽量减少对沿线海域海水的污染;航行过程中尽量减少噪音、航行、基础设施等干扰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避开生态脆弱区域或者野生动物栖息密集地,减少航行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14.(2024·山东聊城·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秦岭站开站(下图)。秦岭站位于最接近原始状态的罗斯海沿岸,附近还有极具科考价值的罗斯冰架。新站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系统,是一座矗立在冰海之中的绿色环保科考站。(1)指出秦岭站采用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并分析其原因。(2)说出秦岭站采用装配式、模块化建造体系的益处。(3)分析秦岭站开站对中国南极科考的意义。【答案】(1)风能、太阳能位于极地东风带,冰雪地面,摩擦力较小,风速较大,风能丰富;存在极昼现象,光照时间较长,太阳辐射能丰富。(2)减少施工时间;降低施工困难;减少材料消耗;更好的保护南极生态环境。(3)填补了太平洋扇区的空白,完善中国南极科考空间体系;推进对罗斯海和罗斯冰架的观测研究,提升中国南极海洋科考能力;推动南极科考的国际合作,助力中国南极科考。【分析】本大题以秦岭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可再生能源、南极地理环境、模块化生产等知识点,考察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潮汐能等能源。秦岭站位于极地地区,位于极地高气压带,受极地东风控制,风力强,且南极被冰雪覆盖,摩擦力小,风力大,风能资源丰富;秦岭站位于南极圈以南,会出现极昼现象,光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2)秦岭站位于南极,夏季时间较短,可供建设的时间短,装配式、模块化建设可提高效率,缩短工期,突破环境对建设的限制;南极生态环境脆弱,就地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装配式、模块化建设生产不在当地,只需在当地组装,因此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对环境更友好;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自然环境恶劣,模块化建造,节省时间,降低施工难度。(3)结合图可知,我国现有的考查站主要集中在印度洋和大西洋扇区,秦岭站的修建填补了太平洋扇区的空白,可以完善南中国南极科考空间体系,帮助中国全方位对南极进行科考,提高对南极的认识;在秦岭站附近的罗斯海中有极具科考价值的罗斯冰架,可以推进对罗斯海和罗斯冰架的观测研究,提升中国南极科考能力;科考站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其他国家的科考人员入驻科考站,与我国一起合作对南极进行探索,助力我国科考。考点02亚洲及其重要国家(2024·河南许昌·模拟预测)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地震,由此引发的海啸,直接冲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多处核设施停止运转,核反应堆无法正常冷却,只有向核反应堆里注入新的冷却水,因此受到核反应堆的污染,形成大量的核污染水,无处可排,于是日本在核电站周围建造大量的储水罐储存核污染水,预计到2022年核电厂废水储存设施将达到极限。2021年4月9日,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此决定当时引起世界范围民众的强烈反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日本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可能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

)A.放射性元素会在排放点附近海域的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富集B.放射性元素不会迁移、扩散到其他海域C.不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D.我国舟山渔场不会受到影响2.福岛核废水还没处理完,日本却急于重启“超龄服役”核电站,不属于其原因的是(

)A.资源有限的日本非常倚重核电B.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核电比例最大C.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D.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关闭一批效率低下的火电厂【答案】1.A2.B【解析】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核污水排入大海中,其中放射性元素会在排放点附近海域的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富集,A正确;由于放射性元素会随洋流迁移,进而导致其扩散到其他海域,B错误;通过食物链,核污染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C错误;受到海水运动的影响,我国舟山群岛附近海域也会受到污染,渔场会受到影响,D错误。故选A。2.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且自然资源匮乏,对核电的依赖性大,A不符合题意;日本作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C不符合题意;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关闭一批效率低下的火电厂,属于日本急于重启“超龄服役”核电站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而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最大的是石油,不是核电,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核污染的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能引起核污染的原料生产加工使用;2.通过立法限制核的使用和核原料的买卖、交易;3.使用核能源要确定其安全性,以安全最大化为原则;4.加快核能的科技研究,更深入的了解其原理,以更好的掌握和利用核能;5.避免核战争,约束有核国家关于核武器的研制和开发;6.进行核试验和开发核能,应尽量使之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进行,如果有事故,使其造成损失最小。(2024·河北·一模)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我国不断拓展能源进口渠道,下图为我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中缅油气管道部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2017年下半年,我国北方地区实施煤改气,导致我国大面积的“气荒”。下列措施中能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的是(

)A.多渠道增加天然气供应 B.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C.部分地区暂缓实施煤改气 D.关停部分高耗气产业4.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A.山高谷深,气候湿热 B.降水较多,河网密布C.荒漠广布,水源不足 D.经济落后,维护困难【答案】3.C4.A【解析】3.因“煤改气”导致“气荒”,则最有效的措施是部分地区暂缓实施煤改气,减轻天然气的供应压力,C正确。注意高耗气产业有些是影响很大的产业,不能随意关停,D错误。A、B两项所述内容实行起来所需时间较长,不能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AB错误。故选C。4.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需要穿过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不利于管道铺设;该地纬度低而气温高、降水多而湿度大,不利于施工,A正确。植被茂密,降水较多,河网密布的影响要小于地形、气候因素,B错误;中缅油气管道沿途没有荒漠,水资源充足,C错误。经济落后,维护困难不是自然障碍,D错误。故选A。【点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替代技术,降低能源依赖;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坚持开发节约并举,确立节能首要位置;建立健全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2024·四川遂宁·三模)近日,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投资局表示,经过近20年断断续续的商谈,中(中国)吉(吉尔吉斯斯坦)乌(乌兹别克斯坦)铁路终于将在2024年开工,目前,各方正在商讨该铁路建设的最佳筹资模式与管理模式。中吉乌铁路建成之后,将是中国经中亚到中东、欧洲最短的货运线路,并形成东亚、东南亚通往中亚、西亚和北非、欧洲的便捷运输通道,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阅读图文信息,完成下面小题。5.中吉乌铁路建设面临的困难不可能是(

)A.中亚运输需求少 B.协调管理难度大C.生态环境压力大 D.资金技术要求高6.中吉乌铁路建成后,对我国的影响有(

)①缓解部分资源压力②对外贸易线路多元化③国内铁路压力减小④对欧出口商品增加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看,对该铁路建设最可能持反对意见的国家是(

)A.日本 B.俄罗斯 C.伊朗 D.巴拿马【答案】5.A6.C7.B【解析】5.中吉乌铁路途径多个国家,协调管理难度大,B不符题意;中吉乌铁路经过天山等地区,沿线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且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压力大,C不符题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短缺,且沿线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资金技术要求高,D不符题意;中吉乌铁路是中国经中亚到中东、欧洲最短的货运线路,运输需求量大,A符合题意。故选A。6.中亚各国自然资源丰富,中吉乌铁路建成便利了我国进口国外的资源,缓解部分资源压力,同时也便利了我国对欧洲出口商品,①④正确;中吉乌铁路建成之后,将是中国经中亚到中东、欧洲最短的货运线路,并形成东亚、东南亚通往中亚、西亚和北非、欧洲的便捷运输通道,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对外贸易线路多元化,②正确;中吉乌铁路是我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铁路线,并不能减小国内铁路压力,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7.中吉乌铁路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中亚和欧洲的联系,对邻国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产生较大的冲击,而对日本、伊朗和巴拿马影响较小,因此俄罗斯是对该铁路建设最可能持反对意见的国家,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的制约作用在减弱,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铁路线的建设可以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等。(2024·辽宁辽阳·模拟预测)有研究显示,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线路选择影响最大的是地理因子,且不同地理因子对“丝绸之路”线路密度的增加存在正向或负向影响。在中亚复杂的山地地形中,商队主要选择低坡度、高起伏度的山麓行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对“丝绸之路”线路密度的增加存在正向影响的因素是(

)A.农、牧用地的占比 B.距最近聚落的距离C.距最近海岸的距离 D.距最近河流的距离9.在中亚复杂的山地地形中,商队主要选择山麓行走的主要目的是(

)A.缩短路程 B.躲避贼寇 C.躲避灾害 D.获得补给【答案】8.A9.D【解析】8.由已学可知,丝绸之路联系两地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当农牧用地占比增加,说明聚落密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地区人口数量增多,对于交通需求量增加,因此,对丝绸之路线路密度增加起到正向促进作用,A正确;距最近聚落、海岸、河流的距离对丝绸之路密度增加影响较小,排除BCD。故选A。9.由已学可知,中亚地区地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本地区水资源短缺,而在山麓地带,地势较低,往往有绿洲分布,水源充足,有居民在此居住,可以获得补给,D正确;由于地势起伏巨大,选择山麓行走,线路弯曲,并未缩短路径,排除A;主要选择山麓行走,对避开贼寇、躲避灾害作用较小,排除BC。故选D。【点睛】交通区位因素分析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条件,市场,国防,科技等因素。交通干线布局尽可能布局合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10.(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鄂霍次克海位于北半球季节性海冰覆盖的南部边界。鄂霍次克海北部陆架海冰生成过程中发生的盐析作用,会形成高密度陆架水(海水结冰时盐分从海冰中析出,使得海冰下层的海水盐度变高,密度变大)。高密度陆架水下沉,与经过克鲁森施腾海峡流入的太平洋水团混合,形成鄂霍次克海中层水,最终成为北太平洋中层水。11月至次年5月为鄂霍次克海结冰期,3月海冰面积达到最大。罗盘海峡在鄂霍次克海与西北太平洋的水体交换中有重要作用。下图为鄂霍次克海地理位置及表层洋流示意图。(1)描述鄂霍次克海的海陆位置特征。(2)说明鄂霍次克海海冰变化的过程。(3)分析一年内不同时期罗盘海峡在鄂霍次克海与西北太平洋水体交换过程中的作用。(4)有人认为黑龙江径流量增大和初冬西北风增强均会抑制鄂霍次克海的海冰扩张,请分析其可能依据。【答案】(1)东临堪察加半岛,西靠库页岛,南接北海道岛和千岛群岛,北至东西伯利亚;为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通过鞑靼海峡和宗谷海峡与日本海相连。(2)11月,鄂霍次克海海冰开始生成;11月至次年3月,海冰由北向南持续扩张,并在3月达到最大面积;4-5月,气温回升,海冰自南向北逐渐收缩;6-10月,海域气温高,水温高,无结冰条件。(3)非冰封期,鄂霍次克海表层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库页岛东部的寒流及通过宗谷海峡流入鄂霍次克海的暖流都经过罗盘海峡流出,进入西北太平洋,汇入千岛寒流。冰封期,鄂霍次克海表层洋流受冰封影响不复存在,北部陆架海水结冰发生盐析作用,产生高密度陆架水,与太平洋水团混合,形成鄂霍次克海中层水,再经过罗盘海峡进入西北太平洋,形成北太平洋中层水。(4)黑龙江由西南方向注入鄂霍次克海,其水温比鄂霍次克海水温高,当黑龙江径流量增大时,对鄂霍次克海的海冰扩张有抑制作用;冬季西北风增强,会将鄂霍次克海北部海冰吹向水温较高的南部,海冰消融,对鄂霍次克海的海冰扩张有抑制作用。【分析】本题以鄂霍次克海地理位置及表层洋流示意图为背景,设置4小题,涉及地理位置的描述、海洋变化过程、海水交换过程及海冰扩张抑制的原因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详解】(1)鄂霍次克海为边缘海,通过半岛、岛屿与大洋分隔,描述其海陆位置特点需要从该海域与周边陆地和海洋的关系等方面入手。读图可知鄂霍次克海东、南、西、北的陆地分别有堪察加半岛、北海道岛和千岛群岛、库页岛、东西伯利亚;与其它海、洋的位置关系有: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通过鞑靼海峡和宗谷海峡与日本海相连。(2)根材料“11月至次年5月为鄂霍次克海结冰期,3月海冰面积达到最大”可知,11月鄂霍次克海海冰开始生成;11月至次年3月,海冰由北向南持续扩张,并在3月达到最大面积;4-5月,气温回升,海冰自南向北逐渐收缩;6-10月,海域气温高,水温高,无结冰条件。(3)第一步,分析设问。注意关键词“一年内不同时期”。第二步,联系题目信息,分析海域背景。结合鄂霍次克海海冰的变化过程和示意图中的鄂霍次克海表层洋流流动方向,分析鄂霍次克海与西北太平洋的水体交换过程,需要分为冰封期和非冰封期两种情况讨论。第三步,梳理思路,组织答案。在非冰封期,读表层洋流示意图可知,鄂霍次克海表层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库页岛东侧的寒流和经过宗谷海峡进入鄂霍次克海的暖流,在鄂霍次克海南部汇合后,经过罗盘海峡流出鄂霍次克海,进入西北太平洋,最终汇入千岛寒流。依据材料“冰期,高密度陆架水下沉,与经过克鲁森施腾海峡流入的太平洋水团混合,形成鄂霍次克海中层水,最终成为北太平洋中层水”可知,在冰封期,表层洋流因为海水封冻不复存在,北部陆架因海水结冰产生的高密度陆架水,与经过克鲁森施腾海峡流入的太平洋水团混合后生成鄂霍次克海中层水,经过罗盘海峡离开鄂霍次克海,进入西北太平洋,最终形成北太平洋中层水。(4)海冰扩张被抑制首先与温度有关,西北风不可以有增温作用,那么就应与河流有关,结合位置特征可知,黑龙江由西南向东北注入鄂霍次克海,河水水温高、当黑龙江径流量增大时,对鄂霍次克海的海冰扩张产生抑制作用;冬季西北风由高纬而来,不能给途经海域增温,但能起到“吹冰”作用,当西北风增强会将北部海冰吹向南部,南部水温更高,海冰消融,从而对鄂霍次克海的海冰扩张产生抑制作用。11.(2024·山西吕梁·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伊朗绝大部分国土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国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伊朗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东部为加恩-比尔兼德高地,北部有厄尔布尔士山脉,德马万德峰海拔5670米;中部为干燥的盆地,有卡维尔荒漠与卢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余米。伊朗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积平原。图示意伊朗主要山脉和荒漠分布。(1)概括伊朗高原的地形地势特点。(2)分析伊朗高原上山脉的形成原因。(3)说明伊朗高原的地形格局对中部荒漠形成的影响。(4)阐释伊朗高原对伊朗水系发育的作用。(5)推测波斯湾沿岸与里海沿岸小面积冲积平原的形成原因,并说明该类平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答案】(1)平均海拔高,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中部风沙地貌发育典型。(2)伊朗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导致伊朗高原边缘地壳上升,岩层褶皱或断层隆起,形成众多山脉。(3)伊朗高原周围被海拔较高的山脉环绕,阻挡海洋气流深入;高原内部地势较平缓,缺少抬升条件,降水较少,蒸发繁盛,气候干燥;植物生长条件恶劣,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形成大片荒漠。(4)一部分河流发源于伊朗周边山脉,顺地势流向海洋,水流短促;一部分河流发源于山脉的向陆坡,流量较小,大多为季节性河流。(5)原因:发源于伊朗高原北部和南部山脉的河流,分别注入里海和波斯湾:河流途经山地,挟带泥沙,在入湖口和入海口地带大量沉积,形成平原;因山脉直逼湖岸和海岸,河流流程短,挟带泥沙有限,仅能够形成面积较小的平原。影响:平原为农业耕种带来平缓的地势,深厚肥沃的土壤;但平原地下水埋藏较浅,在蒸发旺盛季节或遇海水和湖水倒灌,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影响作物生长。【分析】本题以伊朗的地形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地形的成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农业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详解】(1)地形地势特点包括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高低及起伏、特殊地貌等。由材料可知,伊朗绝大部分国土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国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平均海拔高,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伊朗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东部为加恩-比尔兼德高地,北部有厄尔布尔士山脉,德马万德峰海拔5670米;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有卡维尔荒漠与卢特荒漠,中部风沙地貌发育典型。(2)山脉形成主要考虑内力作用。从板块位置来看,伊朗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导致伊朗高原边缘地壳上升,岩层褶皱或断层隆起,多高大褶皱山系,形成众多山脉。(3)中部荒漠,说明降水少,蒸发旺盛,可从影响降水和蒸发的因素展开分析。伊朗高原周围被海拔较高的山脉环绕,阻挡海洋气流深入,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高原内部地势较平缓,缺少抬升条件,降水较少,且地形封闭,纬度较低,蒸发繁盛,气候干燥;上述条件综合作用,导致植物生长条件恶劣,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形成大片荒漠。(4)河流的水系特征即集水河道的结构,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河道特征(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程度)等。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降水。由上题已知,地势四周高,中间低,读图可知,一部分河流发源于伊朗周边山脉,顺地势流向海洋,水流短促,流速快;一部分河流发源于山脉的向陆坡,流量较小,大多为季节性河流,流入荒漠。(5)可从泥沙来源、动力条件、沉积环境等角度展开分析。发源于伊朗高原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的河流注入里海,发源于伊朗高原南部扎格罗斯山脉的河流注入波斯湾:河流途经山地,挟带大量泥沙,在入湖口和入海口地带大量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因山脉直逼湖岸和海岸,河流流程短,挟带泥沙有限,形成的平原面积较小。对农业的影响应从利和弊两大角度来进行分析:利:平原为农业耕种带来平缓的地势,深厚肥沃的土壤,且有灌溉水源;但平原地下水埋藏较浅,该地在蒸发旺盛季节或遇海水和湖水倒灌,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土地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生长。12.(2024·河南许昌·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里海及其周边环境自然条件恶劣,北部水深在1—4m,受入湖河流的长期影响,湖泊结冰期较长。里海栖息着许多珍稀生物。里海北部的哈萨克斯坦卡沙甘油田是世界级超级大油田,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哈萨克斯坦无力进行开发,油田开发权被西方几大石油巨头控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哈萨克斯坦政府把从西方某石油公司收购的股权转让给中国某公司。中国公司积极招募、培训当地员工,开展科学绿色生产,取得良好效益。下图示意里海环境及卡沙甘油田位置。(1)里海北部水域结冰期较长,分析其主要原因。(2)中国公司开采卡沙甘油田时开展科学绿色生产,从自然因素角度说明开采作业面临较大环保压力的原因。(3)中国公司开采卡沙甘油田时积极招募、培训当地员工,说明哈萨克斯坦从中可以获得的主要益处。(4)与海运相比,说明从卡沙甘油田开采的石油采用管道输往中国的原因。【答案】(1)里海北部纬度更高,气温低;里海北部相对封闭,受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较大流量和输沙量的长期影响,北部水域盐度变低,水深变浅,结冰时间提早,融冰时间晚,结冰期较长。里海北部纬度更高,气温低;里海北部相对封闭,受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较大流量和输沙量的长期影响,北部水域盐度变低,水深变浅,结冰时间提早,融冰时间晚,结冰期较长。(2)湖泊北部相对封闭,生产生活产生的有害物质易聚集,不易扩散;里海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受破坏后生态较难恢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影响湖泊北部珍稀生物的繁衍和生存,生物多样性受影响。湖泊北部相对封闭,生产生活产生的有害物质易聚集,不易扩散;里海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受破坏后生态较难恢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影响湖泊北部珍稀生物的繁衍和生存,生物多样性受影响。(3)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工人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养;为该国今后独立开采石油提供技术和人才储备。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工人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养;为该国今后独立开采石油提供技术和人才储备。(4)空间距离近(运输距离近),哈萨克斯坦为内陆国家,不具备海运条件;管道运输连续性强,不易受自然环境影响,运量大且长期稳定,占地面积小,投资相对较少,漏失污染小等。空间距离近(运输距离近),哈萨克斯坦为内陆国家,不具备海运条件;管道运输连续性强,不易受自然环境影响,运量大且长期稳定,占地面积小,投资相对较少,漏失污染小等。【分析】本题以里海周边环境及卡沙甘油田为材料,涉及河流水文特征、自然环境整体性、工业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1)里海北部有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注入,从图中可以看到里海北部相对面积较小且呈口袋状,海域较为封闭,大量淡水注入,使得北部的盐度相对较小;同时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在入湖口附近有大量泥沙沉积,致使里海北部水域较浅;里海北部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强度小,气温低,结冰时间提早,融冰时间晚,结冰期较长。水域浅且盐度低,故北部结冰时间早,融冰时间晚,结冰期较长。(2)里海北部水域相对较为封闭,与周围水体交换相对较少,且水域相对较浅,卡沙甘油田开采过程中以及当地工人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易在里海北部集聚,北部海域较为封闭,污染扩散性差。本区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较少,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自然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环境自我恢复能力较差,受破坏后生态较难恢复。里海也是众多迁徙类鸟类和中高纬度珍稀生物繁殖和生存的理想位置,卡沙甘油田在开采过程中,虽开展科学绿色生产,但仍会有部分有害物质产生,这些有害物质在湖泊附近扩散,会危及该地的生物栖息地。由于有毒有害物质能够影响生物的繁衍和生存,部分生物误食有害物质后,可能面临死亡,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3)中国公司在当地开采油田,招聘当地员工,可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人均收入,由于石油工作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低,普通劳动力也可就业,也能有效降低当地的失业率。中国公司招聘当地员工并培训员工,可提高当地工人的工业素质、科技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竞业能力。同时培训当地员工,使当地员工具备相关能力,这为该国在未来独立发展石油开采和石油加工业储备了相关的技术和人才,为今后哈萨克斯坦在石油产业发展中储备了相关人才。(4)哈萨克斯坦为中国西部邻国,两国为陆上邻国,东西距离较近,同时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该国处于内陆地区,不具备海运条件。管道运输其优势在于连续性强,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由于哈萨克斯坦距离中国较近,使用管道运输,沿线占用的土地面积较小,且由于距离近,投资相对较少;管道运输运量大,且从长期来看,稳定性强,由于没有沿途的转运,相对的损耗较少,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小。考点03美洲及其重婴国家(2024·甘肃武威·二模)特高压输电技术与较低电压输电方式相比具有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节约土地资源的优势。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在巴西美丽山承建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二期工程全长2518千米,于2019年建成运营。下图示意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工程线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线路电能远距离输送的基础条件是(

)A.南部能源丰富,消纳能力弱 B.北部能源丰富,消纳能力弱C.沿途人口密集,需要能源多 D.沿途能源丰富,利于补充能源2.影响巴西此工程建设的最大因素是(

)A.资源 B.资金 C.环境 D.技术3.巴西建设此工程的首要目的为(

)A.促进经济发展 B.增加就业岗位 C.保护热带雨林 D.减轻环境污染【答案】1.B2.D3.A【解析】1.由巴西基本地理特征可知,巴西北部有世界水量最大河流亚马孙河,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但北部经济发展缓慢;巴西人口和经济重心位于巴西东南部,能源需求量大,当地能源不足;A错误,B正确,该输电工程主要是水能的跨区域调配,沿途能源基本不能作为补充,沿线人口密度小,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C、D错误。故选B。2.根据材料,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困扰巴西能源区域配置的是距离远、能耗大等技术问题,而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正好能够解决此工程建设最大的技术问题。D正确。巴西北部有世界水量最大河流亚马孙河,水能资源极其丰富,A错误。巴西经济是拉丁美洲的首位,资金相对充足,B错误。巴西北部和中部主要是平原,气温较高,环境不是限制此工程的主要因素,C错误。故选D。3.该工程输出地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输入地增加能源供应;利于发展经济,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A正确。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利于保护雨林,能减轻环境污染,但都不是首要目的。排除B、C、D。故选A。【点睛】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亚马孙平原,有世界水量最大河流亚马孙河,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巴西高原,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2024·湖南衡阳·二模)南美洲栗鼠是一种生活在安第斯山脉海拔500米以上的鼠类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体长约20厘米,重约200克,多居住在树洞、灌木丛或岩缝里。南美洲栗鼠拥有世界上最浓密的毛皮,每3个月就换一次毛。下图示意某科研团队观测的南美洲栗鼠地面活动个体数量的平均变化状况。完成下面小题。4.南美洲栗鼠的地面活动规律可反映出其喜欢的环境是(

)A.炎热潮湿 B.凉爽干燥C.炎热干燥 D.酷寒大风5.7月南美洲栗鼠地面活动个体数占比较1月高的主要原因是7月为(

)A.南半球的冬季 B.光照最强时期C.水源最充足时期 D.食物最丰富时期6.化石显示南美洲栗鼠从没有迁移到别的大陆,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南美洲栗鼠在当地没有天敌

②南美洲栗鼠在当地食物充足③南美洲与其他大陆隔绝

④南美洲环境适宜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4.B5.A6.C【解析】4.根据题目描述,南美洲栗鼠生活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安第斯山脉,主要以植物为食,体型较小,拥有世界上最浓密的毛皮,每3个月就换一次毛。这些信息表明,栗鼠适应了高海拔的凉爽干燥环境,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它们保持体温和寻找食物。此外,它们多居住在树洞、灌木丛或岩缝里,这些地方通常提供了一个凉爽和干燥的栖息地,再加上图示中栗鼠在当地22时--次日3时的时间段最为活跃,而正午时基本见不到栗鼠活动,更加证明其更喜欢凉爽的天气。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5.南美洲栗鼠生活在南半球的安第斯山脉,因此7月是它们的冬季,冬季时,栗鼠需要寻找更多的食物来储备能量抵御寒冷,因此地面活动可能会增加,A项正确;南半球冬季夜变长,光照相对较弱,B项错误;南半球冬季天气冷,高山冰川融水少,水源不充足,C项错误;南半球冬季食物缺乏,栗鼠需要寻找更多的食物来储备过冬,D项错误。故选A。6.化石记录显示,南美洲栗鼠从未迁移到其他大陆,这可能是由于南美洲环境适宜,适宜栗鼠的生存,而且其食物相对充足,使得它们没有必要冒着风险迁移到其他地方去,②④对;南美洲栗鼠只在夜间时大量出没,可能也是为了防御天敌的缘故,在夜色下活动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①错;南美洲与其他大陆并非完全隔绝,与北美洲相连,③错。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点睛】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西部的一条巨大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之一,全长约7000公里。(2024·河北邢台·一模)马德雷湖地处美国南部德克萨斯州的东南部沿海,由于“帕德需岛”的存在,使得该湖泊与墨西哥湾分离,湖泊水体较浅。下图为马德雷湖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7.有关马德雷湖的判断,正确的是(

)A.盐分来自河流 B.该湖泊为淡水湖 C.受洋流影响大 D.该湖泊为咸水湖8.与1月相比,推测7月(

)A.湖泊盐度北高南低 B.流入湖泊海水增加C.湖泊盐度南高北低 D.湖泊南侧盐度增加【答案】7.D8.C【解析】7.由图可知,马德雷湖入湖河流较少,且为季节河,若入湖河流较多,可以稀释湖水,降低湖水的盐度,A错误;时令河所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由于“湖泊水体较浅“,蒸发旺盛,湖水水位低,表层海水通过南、北口流入湖泊,故为咸水湖,B错误,D正确;由于“帕德需岛”的存在,使得该湖泊与墨西哥湾分离,受洋流的影响小,C错误。故选D。8.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墨西哥湾沿岸,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来自墨西哥湾的东北信风带来丰沛降水,同进飓风也能带来暴雨,使得湖泊7月盐度较1月低,D错误;读图可知,盐湖北窄南宽、北部获得河流淡水补给盐度较低,而南部没有河流注入,盐度较高,故7月湖泊盐度南高北低,C正确,A错误;7月湖泊受降水的影响水位升高,流入湖泊的海水减少,B错误。故选C。【点睛】湖泊只有注入的河流,没有流出的河流,一般为咸水湖;湖泊既有流入的河流,又有流出的河流,一般为淡水湖。(2024·江西新余·二模)下图示意美国圣胡安河某处河床在一次暴雨洪水泛滥过程中河床变化。该地气候干燥,上游植被覆盖率较低,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河床有深厚的沉积物层。P为此次暴雨洪水泛滥过程中河床最大深度。完成下面小题。9.对于溜中洪水时先后三个时段河床的变化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A.I时段,河水流量变大,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B.Ⅱ时段,河水流量变大,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C.Ⅲ时段,河水流量变小,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D.由1至Ⅲ时段河床经历了冲刷一一淤积的过程10.与P值呈正相关的是(

)A.洪水期降水强度 B.河床沉积物硬度C.上游植被覆盖率 D.下游河流含沙量11.对于Ⅲ时段河床a、b两侧不对称说法正确的是(

)A.a侧可能为凹岸,流速较慢,以沉积为主B.a侧沉积物硬度可能较大,不易被侵蚀C.b侧可能为凸岸,流速较快,以侵蚀为主D.b侧可能为左岸,流速较快,以侵蚀为主【答案】9.C10.A11.B【解析】9.I时段,河流水位升高,河流径流量变大,带来大量泥沙,在该河段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河床抬升,A错;Ⅱ阶段,河流径流量进一步增大,河流流速加快,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增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河床加深,B错;Ⅲ时段,河流水位下降,河流径流量变小,流速减慢,泥沙在该河段堆积,河床再一次抬升,C正确。综上可知,河床先后经历了淤积一冲刷一淤积的过程,D错。故选C。10.洪水时期降水强度越大,河水最大深度越大,故与P值呈正相关的是洪水期降水强度,A对;河床沉积物的硬度与洪水泛滥时河水最大深度呈负相关,B错;上游植被覆盖率越低,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弱,河流流量峰值越大,水位越高,故上游植被覆盖率与P值呈负相关,C错;下游河流含沙量不会影响到该处河流洪水泛滥时河水最大深度,D错。故选A。11.Ⅲ时段a侧沉积物较多,可能的原因有a侧为河流凸岸,流速较慢,沉积物沉积较多,或者a侧为河流左岸(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左岸为堆积岸),以沉积为主,沉积物较多,也可能是a侧沉积物硬度较大,不容易被侵蚀,剩余较多。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点睛】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包含3种类型:下蚀(向下侵蚀)、侧蚀(向两侧侵蚀)和溯源侵蚀(向源头侵蚀),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的侵蚀作用不同:①在河谷发育的初期:河流落差较大,侵蚀作用主要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使得河谷不断地加深和变长。这个阶段的河谷比较平直,横剖面呈“V形”;②在河谷发育的中期:河流的落差逐渐降低,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下蚀为辅,使得河床在慢慢加深的同时,两侧河谷不断展宽,河道慢慢弯曲;③在河谷发育的后期:河流的落差较小,侵蚀作用主要为侧蚀,使得河谷不断地展宽,河流弯弯曲曲,横剖面呈“U形”。12.(2024高三·河北·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经济——人口比值(R)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集聚与人口集聚的匹配程度。一般来说,R指数越高,意味着该城市在区域中具有相对更高的经济集聚水平,城市人口扩张潜力就越大。通常当一个城市人口集聚规模基本稳定时,其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的比值将保持在1.0左右。美国经历了三百年的人口流动,涉及区域主要是东北部五大湖区域的铁锈八州和西海岸、南海岸的加得佛三州。图1示意铁锈八州与加得佛三州位置,图2示意美国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经济、人口状况,图3为铁锈八州及加得佛三州人口变动统计图。(1)分析1970年前后美国人口的主要流向。(2)分析1970年前后美国人口的主要流向原因。(3)根据美国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经济、人口状况,推测美国人口流动趋势。【答案】(1)流向:1970年前,美国人口主要向东北部五大湖区域的铁锈八州流动;1970年后,美国人口主要流向西海岸、南海岸(或西部和南部)。(2)原因:1970年前,铁锈八州由于钢铁、煤炭、汽车等传统工业的发展,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居民生活水平高,吸引大量人口迁移;1970年后,铁锈八州经济增长缓慢,环境污染严重,而西海岸、南海岸(或西部和南部)以能源、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快速发展,加上这些地方气候温暖,吸引人口流入。(3)5万~25万、25万~100万、100万~500万、500万人以上城市,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0.8、0.8、1.1、1.2,城市规模越大,经济人口比值越大,说明大城市依然对人口有较大吸引力,人口将流向大城市。【分析】本题以美国人口变动统计图为材料,涉及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1970年前,东北部五大湖区域的铁锈八州工业发达,是美国人口的主要流入区;1970年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人口的流向是从东北部五大湖区的铁锈八州流向西海岸和南海岸的加得佛三州。(2)1970年前后美国人口的主要流向原因是:因为铁锈八州是美国的传统工业区,1970年之前,该地钢铁、煤炭、汽车等传统重工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较高,居民生活水平高,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1970年之后,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严重,且传统重工业经济增长减缓;加得佛三州是新兴的工业区,以能源、航天、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收入水平较高,且加得佛三州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流入。(3)根据美国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经济、人口状况,可以看出,5万~25万人的城市经济人口比值为0.8,25万~100万人的城市经济人口比值为0.8,100万~500万人的城市经济人口比值为1.1,500万人以上城市经济人口比值为1.2,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的比值较高,说明这些城市具有相对更高的经济集聚水平,城市人口扩张潜力较大。因此,美国人口的流动趋势是从人口规模较小的城市流向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以寻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和更高的生活质量。13.(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荒凉之声国家公园地处加拿大西部沿海,1792年,温哥华船长和他的船员航行穿过温哥华岛东侧的水域时,惊讶地发现即使靠近海岸,水也非常深。由于沿岸陆地不适宜农耕,被当地人称为“荒凉之声”。每年夏季,来自低纬度海域的座头鲸群在荒凉之声国家公园海城捕食;春秋季,秃鹰等鸟类迁徙经过该地;冬季则是该公园最荒凉的季节。下图示意荒凉之声国家公园的位置。(1)推测荒凉之声国家公园土地不适宜农耕的自然原因。(2)说明座头鲸夏季到荒凉之声国家公园海域捕食的有利条件。(3)分析冬季为荒凉之声国家公园最荒凉季节的主要原因。【答案】(1)多山地,地表坡度大,平地少;地处西风迎风坡,阴雨天多,光热不足;土壤贫瘠,生产力低。(2)顺着(阿拉斯加)暖流北上,节省体力;水域深度大,水生生物种类、数量丰富;夏季水温高,有利于捕食;夏季入海河流径流量大,带来的营养物质多,饵料丰富;人类活动少,对水质和水生生物的干扰少。(3)植被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林分单一;座头鲸等洄游、迁徙动物离开,生物种类少;气温较低,风速较大,喜暖的生物难以越冬。【分析】本题以荒凉之声国家公园为背景,涉及土地不适宜农耕的自然原因、座头鲸夏季到荒凉之声国家公园海域捕食的有利条件、冬季为荒凉之声国家公园最荒凉季节的主要原因,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详解】(1)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从气候看,该地地处西风迎风坡,降水多,晴天少,光照和热量都难以满足一般农作物生长;从地形看,海岸山脉直逼岸边,坡度大,平地少;从土壤看,由于坡度大不利于稳定成土,土壤贫瘠。(2)根据材料可知,座头鲸自低纬度海域而来,可以顺着阿拉斯加暖流北上,节省体力。“即使靠近海岸,水也非常深”说明水域深度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生存和觅食空间大。由于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多,入海河流径流量大,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水生生物的饵料充足;夏季水温高,水生生物的生长速度快,食物来源充足。由于人类活动少,对生态的破坏较小,利于捕食。(3)荒凉意味着生物活动痕迹少,气候条件差,故冬季为荒凉之声国家公园最荒凉季节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植被景观、动物活动、气候特征等角度分析。该地的植被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植物类型单一;冬季沿岸海域食物减少,座头鲸等洄游、迁徙动物离开,生物种类少;冬季西风强劲,海上风浪大,且气温低,喜暖的生物难以越冬。14.(2024·上海宝山·二模)巴西铁矿蕴藏量为世界第五,产量居世界第二,中巴铁矿贸易已有50多年历史。巴西的铁矿石具有高铁、中硅、低铝的特点,大部分铁的含量超60%。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商之一,2021年中国铁矿市场占淡水河谷公司净营收的52.5%,图巴朗港是巴西最大的铁矿石输出港。中国冶金行业顶端技术、机械设备和工程服务等正越来越多出口到巴西。(1)巴西位于(选填:A.南美洲B.非洲C.北美洲)东部,东临(选填: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2)在开采铁矿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尽量少的破坏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这是由于自然资源具有____的特征。A.整体性 B.有限性 C.不均衡性 D.不可再生性(3)一艘运输铁矿石的货轮由巴西图巴朗港口北上经巴拿马运河回国,受(填洋流名字)洋流影响,轮船(选填:A.逆洋流流向B.顺洋流流向)航行,耗油量(选填:A.较大B.较小),北上过程中海水密度(选填:A.增大B.降低),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轮船吃水深度(选填:A.变浅B.变深)。(4)根据图文资料归纳巴西铁矿资源特征。(5)简述我国与巴西的铁矿贸易对双方发展的有利影响。【答案】(1)AC(2)A(3)巴西暖流AABB(4)数量上:铁矿资源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铁矿资源丰富品质上:巴西铁矿具有高铁、中硅、低铝的特点,品质高分布上: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巴西东南部(5)我国: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铁矿资源,缓解铁矿资源短缺问题有利推动了与铁矿相关的冶金、机械设备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巴西:出口铁矿石,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获得经济效益市场的扩大促进铁矿资源进一步勘探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分析】本题以巴西的铁矿石为材料设置五小问,涉及巴西的地理位置、资源跨区域调配,资源特征等知识点,考查学生材料分析、信息获取和知识运用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详解】(1)巴西位于南美洲的东部和中部,东临大西洋,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它北邻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界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海岸线长度约7400公里。(2)自然资源的具有不平衡性、规律性、有限性和无限性、多功能性以及系统性。A错误。资源开采的同时保护环境没有体现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B、D错误;该地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分布上不均衡,具有不均衡性,所以要尽量少的破坏植被。C正确。(3)图巴朗港地处南半球低纬度的大洋西侧,是一股由南赤道暖流遇地形阻挡南下的暖流,在巴西东部海域,所以是巴西暖流。运输船在北上过程中要受到南下的巴西暖流影响,属于逆洋流流向,耗油量大。表层的海水的密度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的变化规律,所以北上过程中,海水密度会降低。由于海水密度越低,轮船吃水深度越深,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轮船吃水深度会变深。(4)从“巴西的铁矿石具有高铁、中硅、低铝的特点,大部分铁的含量超60%”可知巴西的铁矿具有高铁、中硅和低铝特点,品质较高。巴西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商之一,所以巴西的铁矿储量和产量数量较多,居世界前列。由图片信息可知,巴西的铁矿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巴西的东南部。(5)对我国而言,从巴西进口铁矿有利于让我国获得铁矿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短缺局面,同时能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在冶金、机械设备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对巴西而言,巴西矿产资源丰富,通过出口,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大外汇储备,有更多的资金促进铁矿的开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同时还能加强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促进两国的友好合作。考点04欧洲、非洲及其重要国家(2024·北京石景山·一模)非洲人口第一大国尼日利亚(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支持者。2021年6月10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尼日利亚拉伊铁路(拉各斯-伊巴丹)举行通车仪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尼日利亚(

)A.地处热带、亚热带的临海国 B.稀树草原分布面积广C.地势中间高四周低,起伏大 D.几内亚湾有寒流流经2.拉伊铁路(

)A.缩短了两大城市的空间距离 B.有助于提升港口与内陆货物运输效率C.促进了热带经济作物的东运 D.利于全面提升尼日利亚的城镇化水平3.近年来,中国部分皮革产业向尼日利亚转移,主要原因是(

)①当地有充足的原料②当地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③该国基础设施完善④当地皮革产业发展潜力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1.B2.B3.C【解析】1.依据尼日利亚所处经纬度。可判定其位于非洲西部,大致在北纬5°至15°之间,因此它地处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属于热带型临海国家,A项错误;从地理环境上看,尼日利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对应的植被以稀树草原为主,因此稀树草原在尼日利亚分布较广,B项正确;尼日利亚的地势大致是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地区有一些高原,如贝努埃高原和乔斯高原,而四周则较低,主要有平原和盆地,但整体而言,地势的变化并不是非常大,起伏较小,C项错误;几内亚湾沿岸地区的洋流是暖流,被称为几内亚暖流,它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不受寒流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B。2.从图中可以看出,拉伊铁路主要连接的是拉各斯和伊巴丹两个城市,铁路的建设只是改变了这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方式,并没有缩短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A项错误;拉伊铁路连接了港口城市拉各斯和内陆城市伊巴丹,港口是货物进出口的重要通道,而内陆地区是货物的主要来源地和消费地。铁路的建设可以加快货物从港口到内陆的运输速度,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从而有助于提升港口与内陆的货物运输效率,B项正确;拉伊铁路主要连接的是尼日利亚的南部地区,该地区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向西出口到欧洲或向北运输到内陆地区,而不是向东运输,C项错误;铁路的建设确实可以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不仅仅是交通建设所能带来的,还需要其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如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等,D项错误。故选B。3.尼日利亚的畜牧业较发达,所以有丰富的原料供应,①对;尼日利亚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②对;尼日利亚的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基础设施相对不足,③错。随着非洲经济的发展,皮革制品的市场需求也会不断在增长,所以皮革产业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对;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点睛】交通运输线路修建的地理意义:1.完善交通网,缓解运输压力;2.促进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维持地区稳定与繁荣发展;3.增进民族团结(经过少数民族地区);4.国防建设(边境地区);5.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开放。(2024·北京昌平·二模)第33届夏季奥运会将于当地夏令时2024年7月26日19时30分在巴黎的塞纳河上开幕。秉承绿色办奥理念,巴黎奥组委承诺将实现奥运会碳排放减半的目标。图为法国及巴黎市中心奥运场馆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巴黎奥运会(

)A.举办国河流众多,利于水上运动比赛均衡布局B.举办期间天气晴朗干燥,有利于运动员参赛C.比赛场地与著名景点融合,创造全新观赛体验D.开幕式选址塞纳河上,充分利用其运输防御功能5.下列措施符合巴黎绿色办奥理念的有(

)①利用现有场馆或临时搭建奥运会场馆②奥运村房屋采用可拆卸的木质建材③采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可再生电力④各类场馆和运动员住所不使用空调⑤持当日比赛票可免费搭乘公共交通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答案】4.C5.B【解析】4.水上运动项目要考虑河流的水文特征、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不能均衡分布,A错误;巴黎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B错误;由图可知,比赛场地与著名景点融合,创造全新观赛体验,C正确;开幕式选址塞纳河上,充分利用其河岸风光,D错误。故选C。5.利用现有场馆或临时搭建奥运会场馆,减少建设投资,节约资源,①正确;奥运村房屋采用可拆卸的木质建材,可以重复使用,减少资源浪费,②正确;核能要消耗矿产资源,不是绿色电力,③错误;各类场馆和运动员住所不使用空调,但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降温,④错误;持当日比赛票可免费搭乘公共交通,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⑤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巴黎奥运会各类场馆和运动员住所不使用空调,尽管主办方无法为运动员提供空调设备,但他们已经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高温对运动员的影响。例如,增加场馆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提供足够的饮水,保证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会脱水;并加强对场馆温度的监控,确保运动员的安全和健康。(2024·广东湛江·一模)维特雷是法国西北部人口仅2.8万的古镇,保留着大量中世纪建筑,被誉为“历史与艺术之城”。其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成为世界上产业转型成功的特色小镇典范。下表为维特雷产业发展历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时期产业发展概况1950年之前因地制宜,以传统皮革业和制鞋业为主1950-1990年发挥成本优势,以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承接巴黎汽车产业转移)1990年一现在产业成功转型,以旅游业和奢侈品鞋业为主6.维特雷传统皮革业和制鞋业兴起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 B.原料 C.能源 D.水源7.1990年以后,维特雷制鞋业由传统制鞋业向奢侈品鞋业转型的主要原因有(

)①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②传统制鞋业产品市场饱和③旅游业的蓬勃发展④传统制鞋业生产效率低下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6.B7.A【解析】6.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维特雷地处法国西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发展畜牧业,畜牧业为皮革业和制鞋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B正确;土地、能源、水源,也会影响箱皮革业和制鞋业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CD。故选B。7.结合所学知识,传统制鞋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维特雷劳动力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外来游客增多,为奢侈品鞋业提供广阔市场。与奢侈品鞋业相比,传统制鞋业虽然产业附加值低,但生产效率并不低,也不一定市场饱和,①③正确,排除②④。故选A。【点睛】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土地,资源,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地价,劳动力,技术,市场,交通等),不同指向型的工业类型,其主导因素略有不同。(2024·陕西·模拟预测)《地球的未来》发表题为《非洲的干旱和人口流动》的文章指出,非洲大多数国家,因干旱而引发人口迁移,进而导致其面临洪水的风险升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经历过干旱的非洲国家,人口迁移的趋向是(

)A.河流沿岸和城镇地区 B.地广人稀的地区C.山坡地带和绿洲地区 D.茂密的森林地带9.因干旱而引发人口迁移,会导致其面临洪水的风险升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开垦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B.刀耕火种导致泥石流频发C.城市人口增多,用水紧张 D.河流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答案】8.A9.D【解析】8.非洲经常发生干旱的国家大多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经历了连年的干旱后,人口迁移的趋向是向有水源的河流沿岸和水源供应较好的城镇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9.因干旱而迁移的人口往往向河流沿岸和城镇集聚。河流洪水泛滥时,迁来的人口面临洪水的风险升高,故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河流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D正确;开垦森林导致的水土流失加剧、刀耕火种导致泥石流频发、城市人口增多造成的用水紧张都不是因干旱而引发人口迁移而导致其面临洪水的风险升高的原因,ABC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2024·重庆九龙坡·二模)东非高原是指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刚果盆地以东,赞比西河以北的高原地区。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1200米。某公司派驻一名技术人员在东非高原某地开展为期一年的项目管理,他在工作日志中记录了派驻地某地物一年内正午日影变化情况(左图)。读“东非高原简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10.该技术人员的派驻地可能位于图中(

)A.Ⅰ地 B.Ⅱ地 C.Ⅲ地 D.Ⅳ地11.①-②时段,该技术人员在派驻地可能观察到的地理景观是(

)A.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B.大草原草木葱茏C.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D.湖水透明度很高【答案】10.C11.B【解析】10.读左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秋分(9.23),太阳直射赤道,②为冬至(12.22),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该地春秋分时日影朝南,说明该地位于赤道以南,冬至日的日影较长,秋分的日影较短,说明该地更靠近赤道,综上所述,C正确;Ⅰ地位于北半球,A错误;Ⅱ地位于赤道上,B错误;Ⅳ地更靠近南回归线,D错误。故选C。11.①—②时段,即从秋分(9.23)到冬至(12.22),结合所学知识。派驻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秋分(9.23)到冬至(12.22)为南半球的夏半年,为湿季,大草原草木葱茏,B正确;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昼长夜短且昼渐长,A错误;日出东南日落西南,C错误;降水量较大,湖水透明度较低,D错误。故选B。【点睛】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称为一个回归年。12.(2024·山西临汾·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核电是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1973年法国受海外石油、天然气供应波动影响,出现严重能源危机,为此政府成立了核管理局,大力发展核电,采用同类技术,陆续建有19个核电站,58台标准化核电机组,运营成本低,至今设备运转超40年以上。为了实现能源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2015年法国颁布的《绿色增长能源转型法案》中提出:到2035年将核电的占比从目前的75%降到50%,并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开启能源转型之路。下图示意法国地理位置及相关地理事物。(1)从水文条件分析核电站的分布特征。(2)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说明1973年后法国大力发展核电的原因。(3)分析法国核电运营成本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