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 第 8 讲记叙文基础-怎么在考试中占很大比重 学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 第 8 讲记叙文基础-怎么在考试中占很大比重 学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 第 8 讲记叙文基础-怎么在考试中占很大比重 学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 第 8 讲记叙文基础-怎么在考试中占很大比重 学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 第 8 讲记叙文基础-怎么在考试中占很大比重 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第8讲记叙文基础——怎么在考试中占很大比重学案掌握记叙文文体基础知识;

掌握记叙文基本阅读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练习中。

世界上最短的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间还不见此书出版。于是就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内容只写了:“?——雨果。"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内容也只有:“!——编辑室。”过了不久,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便与读者见面了。

聪敏的你们猜到上面两个符号各代表什么含义了吗?

一个“?"一个“!”都可以表达出如此丰富的含义,那么文字的内涵就更加不用说了。这节课我们就先从记叙文基础知识开始。

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定义: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并有适当抒情、议论),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狭义记叙文:记叙性的文学作品。

广义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书信等)。

(二)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抓住六要素,有助于把握文章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并非所有的文章六要素都具备)。

(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增加对事情、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让读者以为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活着》《风景》)

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在面对面和我们娓娓而谈,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比较客观。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gǔ)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山中访友》本文节选自《山中访友》,描写了作者去访问山林的情景。第二人称的运用,让我们感

觉到了作者似乎真的是在和山泉、溪流、瀑布进行亲切的交谈。

(四)明确记叙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①顺叙:按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然后从头来记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一般最突出、印象最强烈的场景或片段往前放)

③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

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情节更加曲折,使中心更加突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五)结构:记叙文的具体内容构成,及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

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所以一般有以下几种作用:

(1)全文的线索;(2)点明中心;(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天气/地点等;(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6)点明主要事件;(7)题目有双关义;(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开头段:

文章的开头,所以一般有这些作用:

(1)照应文题;(2)总领全文;(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4)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中间段(过渡段):

承上启下,连接上下文的内容。

注意:这里说的中间段主要针对过渡段或过渡句而言。有些过渡可能是表示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的词语。

结尾段:

全文的结尾,话题结束,所以一般会有以下几种作用:

(1)总结/收束全文;(2)点名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3)首尾呼应;(4)给读者一些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

饭要一口一口吃,话要一句一句说。在一篇文章中,句子与句子,段与段之间的连贯、照应、过渡是比较重要的。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段落,也有利于我们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内涵。

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A.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划分。(找时间、地点转化词)B.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找各个事件)

按选材角度的变化划分。

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找表达情感词)

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

在划分段落层次的时候,不妨试试合并同项。从临近的段落开始。

(六)线索:好比警察侦破案件一样,线索就是手中的链条,将文章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线索的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项链》《六个馒头》。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水浒传》前半部分以王进引出史文龙,接连引出其他英雄人物。

③以思想情感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④以时间或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百草园的自由欢乐——三味书屋的拘束枯燥。

⑤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多数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教师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二、记叙文阅读技巧

(一)阅读如何读

略读:掌握文章的内容,抓主要人物、故事情节;

精读:文章重点章节段落,品味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段,赏析文章艺术手法。

跳读:根据线索梳理文章脉络。辅助:一支笔做勾画,做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大多没有勾画做笔记的习惯,这一点不利于对文章整体内容、中心的把握(文章中所得的感受、体会往往一闪而过,消失的无影无踪),影响答题的速度(关键点定位不准,导致在文章中来回找)。另外也可以训练抓考点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答题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下面提供一个文本分析范例,供大家参考。

温暖一生的假糖余华

下岗后,我开了一家糖果店。

一天,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来到我的店门前。我一眼认出,她是我上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于是赶紧低下头,不想让她发现……

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一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学校。在教室外面的拐角处。被划为“黑五类"的刘老师正蹲在地上,用手把窗下一堆被毛孩子们砸碎的玻璃片一块一块地往簸箕里捡。

看到这里,我内心不由一阵辛酸。突然间,我想到了一颗糖,那是前一天下午,小伙伴军军送给我的一颗糖——“奶油太妃”。

我掏出太妃糖,走到刘老师身后,说:“刘老师,您吃糖。"刘老师缓缓地转过身子接过糖,她的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只等到我转身离去,才听见她的哽咽声:“谢谢你,孩子。”

整整一天,我发现,刘老师总有意无意地向我投来凝视的目光,整整一天,我的心都感到快乐。

到了傍晚,军军问我:“我那块包在‘奶油太妃’里的肥皂泥你是吃了还是扔了?"天

哪!夜里,我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哭了很久,心里满是说不出的委屈。

从那以后,我开始害怕刘老师那凝视的目光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再也没颜面见刘老师,那颗假糖,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我买两斤水果糖。”花白头发的刘老师还是走了过来。我迅速打量了她一眼——她真的老了,脸上已出现了老年斑,但她慈祥的笑容,使她显得那么和善。万幸的是她没有认出我。

突然间,我想到必须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这是一个乞求她宽恕的难得机会!“刘老师!"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她惊异地看着我。看着看着,她兴奋起来:“你是小余吗?你真是当年的小余吗?”我含泪重重地点头。她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松开,突然,她像想起什么似的,抓了一把糖果塞给我。说:“来,你吃糖,你吃糖!"

捧着那把糖,我却不知所措。老师呵呵地笑了起来:“怎么,不好意思吃老师的糖?你忘了?老师还吃过你的糖呢!我还记得那是一颗包装考究的‘太妃糖’!”

我语塞了。刘老师接着说:“我一直惦记着你。那是我最困难的时候啊!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不仅是一颗糖,它是一颗心,一颗最善良、最纯洁的童心啊!只是,老师没有福气享受啊,就在你走后不久,那颗糖被专案组的人搜走了。至今我还在后悔,当初,为什么不舍得早一点将它吃掉呢?"

说着说着,刘老师感伤地叹息起来。而我却没有勇气揭开那颗假糖的秘密。几十年的良心债,终于可以放下了,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解脱与轻松。

(摘自《杂文选刊》)

(一)初看文章题目:“温暖一生的假糖”。应该从中获取这些信息:

文章的的写作对象:“糖”,而且是一颗“假糖”,并且这颗糖是有温度的,并且是温暖了一生。

提出如下问题:

一块糖?甚至是一颗假糖为什么会温暖了一生呢?

我们知道记叙文就是“以情动人”,那么围绕这块假糖,会有什么温情的故事。通过分析文章题目,把握阅读中需要注意的点。

(二)通读/精读,把握文章内容,故事情节

人物:我、小学班主任

故事情节:

我开糖果店,遇到小学班主任刘老师;

我回忆三十年前我送刘老师一块“假糖”,并且认为自己伤害了刘老师;

刘老师和我交谈,我得知了当年的真相。

情感变化:“我":躲避刘老师,不想被认出——回忆往事,自责、愧疚——直面刘老师,想要揭开假糖的秘密——放下了良心债。

(三)重点字词段落:

那不仅是一颗糖,它是一颗心,一颗最善良、最纯洁的童心啊!

几十年的良心债,终于可以放下了,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解脱与轻松。

(四)梳理文章脉络

关注文章中的一些时间转化的词语、句子:

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从那以后,我开始害怕刘老师那凝视的目光了;

突然间,我想到必须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这是一个乞求她宽恕的难得机会!

合并同类项,划分层次段落:

(1)1-2: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

(2)3-8:回忆三十年前关于那颗假糖的事情;

(3)9-12:从老师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

(4)13:放下了几十年的良心债。

明确写作顺序:顺叙、插叙

3-8:插叙,回忆三十年前的事情,补充故事情节。

例1:

《项链》《最后一片叶子》《六个馒头》

《生如夏花》《像向日葵一样灿烂》

《无声的尊重》《精神救助》

《谁是最可爱的人》《马小菊的天空》《盛夏初恋》

问题:仔细分析上面所列的一些文章标题,说说你能从标题当中得到哪些有效信息?

去年冬天,我的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我带着满心的颓废和落寞,回到乡下老家。像一只冬眠的丑蛤蟆,整日蛰伏在房里,回避邻人关切的询问和眼光,躲避着世俗的热闹和喧嚣,沉湎在惆怅和忧伤里,一天天地萎靡、凋敝。

三月的一个清晨,春寒料峭,父亲破天荒地把我从昏睡中叫醒,逼着我吃完热乎乎的早

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父亲荷锄弯着腰,在田埂上刨出藏在土里的茅草茎,再把地面归置平

整,一锄一锄地凿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我皱眉问父亲:“你这是准备种啥?”父亲直起腰,

笑着却答非所问地说:“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

我和父亲忙了一天,麦地四周的田埂两侧,有了无数个间距齐整的小坑,一眼看上去颇为壮观。

翌日,父亲从镇上种子站买回一小袋葵花子儿。他在前头一个坑一个坑地点肥,我在后头往坑里丢一粒葵花子,然后用脚轻轻拨些土盖上。几天后,麦地四周就冒出了一株一株娇嫩的新绿。

向日葵苗在春风、煦日的抚慰下,一天天地长高、茂盛。五月,已长到半人多高,蒲扇似的叶片婆娑有声,摇曳着一片葱郁和繁茂。父亲却用一把剪刀,把向日葵茎上多余的新枝、杈头,全部剪除掉。看着向日葵身上一个一个正滴“泪”的创口,我抑郁地问父亲:“它们……会受伤死掉吧?"父亲笑着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我狐疑地看着父亲。

很快,梅雨季节来临。连续半个月的阴霾,暴风时常夹着骤雨,肆虐着大地。许多庄稼、小树,都被大风吹歪、刮倒,有的受不了雨水的冲刷衰竭死亡。而田埂上的一排排向日葵,

虽然被吹淋得摇摇晃晃,却依旧挺立着、茁壮着、生长着,头顶上无声地孕育出一个一个拳

形成力量强大的花潮,涌动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朝气。我的眉结逐渐舒展,心头有莫名

的喜悦。

清晨,父亲和我坐在向日葵的花海里。父亲掏出一支烟点上,惬意地吸一口,对我说:“丫头,天会出太阳,也会刮风、下雨,但风雨并不是天天有。你看这向日葵……"突然间,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是的,向日葵的灿烂经历了伤痛、风雨和等待。如果人在困境中,亦能一点点地努力,

一步步坚持,坚强隐忍,勇于面对,人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傲立挺拔、绽放美丽、灿烂如锦。问题:通读文章,你认为文中的哪些内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呢?

一、阅读《消失的原野色》,完成1-4题。

消失的原色

我住的小区里,最初只有一家卖馒头的,他是瘦高个的李老头。他的馒头是好吃不受看,

馒头就像他这个人,颜色黑而且个头也不饱满,只是斤两不少。后来,又来了两家,卖的馒头截然不同,颜色洁白,个头胖硕,整个形体光亮丰美。

李老头的生意自然就被人家压下去了。一到近午的时间,三家的馒头筐一字儿摆在小区中心的小集市上,人家的馒头都卖完了,李老头的还有一半摆在那里。许多开饭晚的来买,见那两家的没有了,才无可奈何地走到他的面前买。李老头总是一句话:吃吃吧,这馒头没掺啥,没害处,劲道。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了解了李老头。一天我去买馒头,李老头见我走过来,很不好意思地递一封信给我,让我念给他听。他不识字,是他老家来的信。而且,信中说,

要他回一封信,说说这里生意的情形。念完信,我问他,你怎么回信呢?他苦笑着摇了摇头。我笑了,说,等你做完生意,我到你那里,你说,我代你写。那好,那好,就谢谢了。

他万分感激地点头说。

我知道他住的地方,那是这个小区初建时的一排工棚房,小区建好了,工棚没有拆,就租给了那些做生意的人。李老头租了三间,一间做蒸房,一间做仓库,一间自住。

李老头住的一间房八九平方米,他和一个帮手住在这里。写好信,我很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你的馒头不如人家的好看呢?是不是你的技术不如人家?

李老头沉默了好一会儿,反问我:你自家买了面粉在家里蒸出来的馒头是啥样的?是我这样的还是人家那样的?

这真的提醒了我。对呀,自己家里蒸出来的馒头就像李老头的馒头,粗糙而且小,也不光亮。

我蒸了十几年馒头了,从来都是这样蒸,增白剂啥的我不加,对人没好处。李老头坚定地自言自语。

我终于明白,另外两家与李老头所蒸馒头的区别是增白剂,而不是技术。我知道了这个秘密,再买馒头时都买李老头的,而且把这个秘密告诉给同楼住的许多人。但是知道这个秘密的人总是极少数,人们买馒头时还是看谁的个头大、洁白、丰美买谁的,李老头的生意越来越少。另外两家的馒头筐由小的变成了大的,又由一个变成了两个,眼见生意是红火起来了。李老头的馒头筐由大的变成了小的,最后,小的还总要剩下一些卖不完。

但是,李老头的馒头没有变,还是那种没有加增白剂的原色馒头。

后来,李老头的馒头已经卖得很少了,眼看就被另外两家彻底挤垮了。我在一天买他的

馒头时,特意多买了两倍的。买完以后,我告诉他,你也学人家吧,不然生意做不下去了。他以很感激的眼神看我,说,不,我不做坑人的事。明天,我们就回老家了。次日以后,李老头连同他的原色的、丑陋的馒头,从我住的小区里消失了。

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和另外两家相比,李老头的馒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李老头沉.默.了好一会儿,反问我:你自家买了面粉在家里蒸出来的馒头是啥样的?是我这样的还是人家那样的?(李老头为什么“沉默”?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在一天买他的馒头时,特.意.多买了两倍的。(“我"为什么“特意”多买了两倍?你能揣摩出“我"的心理活动吗?)

有人说李老头的做法过于迂腐,导致自己的馒头生意越做越差,他如果学一下别人,生意一定会好起来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苏丹红、工业盐、吊白块等食品问题频繁发生,每一次都让人们提心吊胆。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有效地避免出现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请把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阅读《没有背影的父爱》,完成1-3题。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我听到父亲在电话里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也许是在感叹为人父实在是困难,而做儿子的却总是浑然不觉。

②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而我到了青春期之后,却处处与他为难,让他吃尽了沟通的苦头。我经常任性妄为,做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让父亲很不开心。对这些父亲从不提起,他总面带着满足的微笑,平静地接受街坊邻居对我们兄妹的赞美,为我们骄傲。

③小学的时候,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埋怨,最后竟然打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

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

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置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一直都是以迎接者的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

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回复了那些溢美之辞。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

去了吧。"说着就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作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说,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蜇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带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蜇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甚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甚过我的生命。我愿意他找个机会狠狠地揍我一顿,补上我为人子应该承受的痛楚。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我要告诉他,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他的儿子,永生永世做他这个没有背影的父亲的儿子。我要告诉人们,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这是一篇散文回忆了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包括:小学时→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的“我"

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

大学时③

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段中加点的“猝不及防地长大了”的含义。

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对段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三、阅读《母亲的风景》,完成1-3题。

母亲的风景朱成玉

①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②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

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③“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④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⑤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⑥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⑦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⑧“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⑨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⑩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

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的,不留一丝缝隙。

(有删改)

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

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

第⑧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天职》,完成1-4题。

天职

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截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魅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

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

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

(原文略有删改)

在这篇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

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在写主人公除掉法西斯头目这一中心事件前,小说先写了他救助“小偷"和“情敌”这两件事。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说首段中用“手术刀"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生动形象,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

小说中两次提到“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这里的“上帝”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反法西斯。

“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明,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参考答案

精讲精练

例1.1.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什么?

文章要表达什么主题?

为什么要以它做标题?

(具体略)例2.

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

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

如果人在困境中,亦能一点点地努力,一步步坚持,坚强隐忍,勇于面对,人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傲立挺拔,绽放美丽,灿烂如锦。

演练方阵

一、

李老头卖馒头从不添加增白剂,做出的馒头得不到顾客的认可,最后被其他人挤垮了生意,回老家去了。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①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②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陈述格式为:何人

+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

因为他的馒头颜色黑而且个头也不饱满,而另外两家颜色洁白,个头胖硕,整个形体光亮丰美。李老头与别人不同是因为他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