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12课《论语》十二章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_第1页
【高效课堂】第12课《论语》十二章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_第2页
【高效课堂】第12课《论语》十二章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_第3页
【高效课堂】第12课《论语》十二章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_第4页
【高效课堂】第12课《论语》十二章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效课堂】第12课《论语》十二章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预习导学案

1.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重点)

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难点)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uo)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在这里是“依次编辑”的意思。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语录体: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二、技巧点拨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三、写作特点

语言精练,生动传神。

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

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使说话人的神态、动作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用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思想深刻,富含哲理。

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乐学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个人修养,至今仍是人们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都可以算作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四、课文主旨解读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五、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1.文章结构

治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2.结构图解

3.朗读节奏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4.文本解读

原文与翻译注释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评析: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和怎样做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习乎?”(《学而》)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评析:这一则主要讲治学的人要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可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评析:这一则孔子自述了她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子曰:“温故而知新,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可以为师矣。”(《为政》)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评析:这一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的过程,对知识掌握得扎实并有创造性的见解的人是可以做老师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则殆。(《为政》)书,就无所得。"评析:这一则主要谈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评析:这一则孔子称赞颜回“不改其乐”买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评析:这一则祝好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学为乐,才是读书,做学问的最好境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如浮云。”(《述而》)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评析:这一则主要阐述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还提出了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是坚决不接受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之。”(《述而》)正自己的缺点。"评析:这一则主要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不舍昼夜。”(《子罕》)一样,日夜不停。"评析:这一则主要讲时间的宝贵,劝诫人珍惜时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夺志也。”(《子罕》)可改变。"评析:这一则主要讲述孔子对坚守人生志向的感悟,告诉学生:人不应坚守信念,矢志不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评析:这一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要广泛学习,又要联系实际,多提问题,不能好高骛远。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时习:按时复习。时,按时。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委婉的反问语。说,通“悦”,愉快。愠(yùn):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曾(zēng)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人。孔子的弟子。吾(wú):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信:诚信。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十有(yòu)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从心所欲:顺从意愿。逾(yú)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疑惑。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者:代词,“……的人"。好(hào):喜爱,爱好。乐(lè):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肱膊。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川上:河边。川,河流。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三军:指军队。夺:改变。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笃(dǔ)志:志向坚定。笃,坚定。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仁:仁德。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不逾矩()一箪食()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逝者如斯夫()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逝者(shì)

B.罔(wáng)笃志(d)___殆(dài)焉(yān)

C.箪(dān)好之者(hǎo)曲肱(gōng)惑(huò)

D.三省(xng)传不习乎(zhuàn)逾(yú)矩(j)

4.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___。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___。

5.古今异义词。

①不亦君子乎君子:古:___,今:_________

②可以为师矣可以:古:___,今:_________

③饭疏食,饮水疏:古:___,今:_________

④饭疏食,饮水水:古:___,今:_________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古:___,今:_________

⑥吾日三省吾身三:古:___,今:_________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

(3)不逾矩_________

(4)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

(5)人不堪其忧_________

(6)博学而笃志_________

7.翻译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按要求默写填空。

(1)文中阐述了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看法,即要按时温习的句子是:“___,___?”

(2)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___,___?

(3)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正如孔子所说的“___,___。"(《论语·雍也》),可见兴趣的培养多么重要!

(4)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

(5)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待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___,

"。

(6)《〈论语〉十二章》中阐明只要善于学习,人生处处有老师的句子是:___,___。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

古文中有许多充满辩证思维的名句,例如《论语·为政》中就用“___,___"来阐述“学”与“思"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的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个课时。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孙子兵法》等国学文化经典课程,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你从两则材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支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综合实践。

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___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说: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

(3)传不习乎传:_________

(4)必有我师焉焉:_________

(5)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B.传∕不习乎

C.可以为∕师矣D.择其善者∕而从之

4.选文的句子中有些谈学习方法,有些谈学习态度,有些谈品德修养,请各找出一例。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二)课外阅读理解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__________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__________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第12课《论语》十二章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答案】儒家语录体大学中庸孟子春秋时期思想教育

【详解】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不逾矩()一箪食()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逝者如斯夫()

【答案】yùnwǎngdàiyuèxǐngchuányúdānhàogōngdǔfú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省"是多音字,shěng,xǐng,“三省”读“xǐng”,“说”是通假字,通“悦”,要读通字的拼音“yuè”。“愠"不要读成“wēn”。“笃"不要读成“mǎ”。“夫"不要读成“fū”。“好"是多音字hǎo,hào,“好之者”拼音是“hào"。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逝者(shì)

B.罔(wáng)笃志(d)___殆(dài)焉(yān)

C.箪(dān)好之者(hǎo)曲肱(gōng)惑(huò)

D.三省(xng)传不习乎(zhuàn)逾(yú)矩(j)

【答案】A

【解析】B.罔(wáng)——wng;C.好之者(hǎo)——hào;D.传不习乎(zhuàn)——chuán。

4.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___。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___。

【答案】说:同“悦”,愉快。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第(1)句中“说”通“悦”,愉快的意思;第(2)句中“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5.古今异义词。

①不亦君子乎君子:古:___,今:

②可以为师矣可以:古:___,今:

③饭疏食,饮水疏:古:___,今:

④饭疏食,饮水水:古:___,今: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古:___,今:

⑥吾日三省吾身三:古:___,今:

【答案】君子:古:指有才德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

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的液体

匹夫:古:平民百姓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三:古:泛指多次今:数词,三

【解析】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发生变化等。其中“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是“可能或能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___(2)吾日三省吾身

(3)不逾矩_________(4)学而不思则罔

(5)人不堪其忧___(6)博学而笃志

【答案】同“悦”,愉快自我检查、反省越过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能忍受坚定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不也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

②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省:自我检查、反省。

③句意为:不会超过规矩。逾:越过。

④句意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⑤句意为: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⑥句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7.翻译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3)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4)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5)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殆"疑惑;“博学”,广泛地学习;“切问”,恳切地发问求教。

8.按要求默写填空。

(1)文中阐述了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看法,即要按时温习的句子是:“___,___?”

(2)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___,___?

(3)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正如孔子所说的“___,___。"(《论语·雍也》),可见兴趣的培养多么重要!

(4)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

(5)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待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___,

"。

(6)《〈论语〉十二章》中阐明只要善于学习,人生处处有老师的句子是:___,___。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

古文中有许多充满辩证思维的名句,例如《论语·为政》中就用“___,___"来阐述“学”与“思"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应注意易错及重难字词,如“愠”“浮云"焉”“罔"殆”;要注意“好之者"不要写成“好知者”,“温故而知新"不要写成“温故知新”。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的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个课时。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孙子兵法》等国学文化经典课程,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你从两则材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支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专家呼吁要让中华优秀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和国家实验课程,当前国学经典正在走进中小学,走向世界。

(2)【示例】赞成。开设国学教育课,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详解】(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地梳理概括。

根据材料一“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可知专家呼吁要让中华优秀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和国家实验课程;

根据材料一“不少地方的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个课时”,材料二“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可知当前国学经典正在走进中小学,走向世界。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可赞成也可反对,理由要充分。注意结合材料。

示例:我赞成开设国学教育课,这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10.综合实践。

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___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3)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主持人的开场白一定要和活动的主题相契合,要说出《论语》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并交代清楚本次活动的目的,并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语言表达要得体,规范;表述准确,有条理。注意题目中的“精彩”二字,开场白的语言要体现这一点。

(2)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联书写格式: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要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3)考查表达的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首先要有称谓;其次表述规劝的理由,要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表达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做到说话有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注意要运用《论语》中的语句。

点睛:口语交际题的解答准则:①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②言之有“物”,即有内容;③言之有“序”,即说明有合理的顺序;④言之有“节”,即简明。解题的基本技巧:①读通情境,抓住中心;②领会意图,设身处地;③注意礼貌,语言得体。此外,还要注意试题字数的限制;既要阐述清自己的观点,还要贴切到位。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说:(2)人不知而不愠愠:

(3)传不习乎传:(4)必有我师焉焉:

(5)博学而笃志笃:

2.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B.传∕不习乎C.可以为∕师矣D.择其善者∕而从之

4.选文的句子中有些谈学习方法,有些谈学习态度,有些谈品德修养,请各找出一例。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答案】1.说,同“悦”,愉快;生气,恼怒;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坚定。2.(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困惑。(2)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3.C4.学习方法示例: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品德修养示例: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说”,通“悦”,愉快;“愠”,生气,恼怒。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罔”,迷惑;“殆”,困惑;“善”,优点。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ABD三项正确。D项修改为:C.可以∕为师矣。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类。根据每章的意思,分析其所要表述的主要内容,然后分类即可。①“学而时习之"表现学习要不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