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0中国自然地理(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1页
专题30中国自然地理(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2页
专题30中国自然地理(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3页
专题30中国自然地理(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4页
专题30中国自然地理(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题型·必刷卷】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题型突破训练专题30中国自然地理精选高频考题50题·非选择题1.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等高线图,ABC为不同地形单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该地区地形特点。(2)简析B地形单元的成因。(3)简述C地形单元的重要自然地理意义。【答案】(1)北侧是(黄土)高原、中部是东西延伸的(渭河)谷地、南侧是东西延伸的(秦岭),地势南北两侧高、中间低。(2)断层下陷(地堑);流水沉积。(3)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②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③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分界线,④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水岭,⑤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界线。【详解】(1)结合图示经纬度等高线分布可知,图示区域北部为黄土高原,中部是东西走向的渭河谷地,南侧是秦岭,地势南北两侧高、中间低。(2)由上题分析可知,B处为渭河谷地。结合所学可知,渭河谷地为地堑构造,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此外,此处有河流发育,谷地地势较低,且位于秦岭北侧,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受地壳断裂下陷和流水的沉积作用从而形成B处的渭河谷地。(3)由上题分析可知,C为秦岭,秦岭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分界线,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水岭,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界线。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目前湘西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湘西腊肉口感好,是游客爱买的当地特产。材料二

运动能增加生猪的瘦肉比重,使得猪肉口感更好;适当增加出栏时间也能提高生猪的品质,用红薯和红薯藤喂养生猪出栏的时间要比饲料喂养出栏的时间更长。材料三

下图为湖南省部分地理事物示意图。(1)湘江干流的流向大致为,注入洞庭湖,属于(内流/外流)河。(2)据图可知,湖南省地形多(“山地”或“平原”),地势特征为。(3)请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湘西腊肉口感好的原因。(4)目前湘西经济相对落后,请你为湘西乡村振兴提出合理对策。【答案】(1)自南向北外流(2)山地东西南三面海拔高、中部北部海拔低,形似马蹄形或“U”形。(3)多山地地形,地形崎岖,生猪野外放养,运动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红薯和红薯藤的生长,用红薯和红薯藤喂养,出栏时间长,品质好。(4)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自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详解】(1)读图可知,湘江干流的大致流向为自南向北,属于长江水系,注入洞庭湖,属于外流河。(2)读图可知,湖南省地形多山地地形,东、南、西三面山地围绕,中部丘岗起伏,北部平原、湖泊广布,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盆地。(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运动能增加生猪的瘦肉比重,使得猪肉口感更好”,湖南省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和西部,多山地地形,地形崎岖,生猪野外放养,运动量大,有利于肉质的提高;“用红薯和红薯藤喂养生猪出栏的时间要比饲料喂养出栏的时间更长”,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红薯和红薯藤的生长,用红薯和红薯藤喂养,出栏时间长,品质好。(4)结合湖南省的知识分析可知,湖南省省内区域资源丰富,地形以山地为主,所以要加大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区域与外部联系;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来此旅游,扩大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等。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材料二:中国泥石流分布图。(1)说明古乡沟多泥石流爆发的原因。(2)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3)说明我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特点。(4)泥石流带来的主要危害有哪些?【答案】(1)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此处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夏、秋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降水量大且多暴雨。(2)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3)西南地区最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之间的接触带或过渡带上;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度大、冰雪融化快的地区。(4)冲毁城镇、乡村等;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堵塞河道等。【详解】(1)泥石流爆发的原因主要从地壳活动、地形、气候、地表物质等角度来进行分析。“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此处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活动频繁,岩层比较破碎,容易被流水激发而向下滚动;通过材料可知,该地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质不稳定,为泥石流提供了地形条件;“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夏秋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加上季风影响下,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容易激发地表物质形成泥石流;“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深厚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2)冰川泥石流主要是冰川融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所形成,古乡沟有深厚的松散堆积物,而夏季时丰富的降水、大量冰川融水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加之古乡沟狭窄的河谷和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使泥石流造成的破坏力巨大。(3)观察图示,可知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分布最为集中;结合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相关知识,可知,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之间的接触带或过渡带上,这是因为这里地势起伏大,地表物质更加不稳定;结合我国气候特点可知,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局部暴雨强度大、冰雪融化快的地区,这些地区,地表物质比较疏松,地表径流速度快,容易发生泥石流。(4)泥石流带来的危害主要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两个角度分析。泥石流体积大,规模大,流速快,从人类社会来看,可以冲毁人类的聚居地,如城镇、乡村等;同时会造成人畜等生命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到达聚落周围时,则会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从自然环境来看,泥石流进入河道,会堵塞河道,改变区域的水系状况等。4.我国是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图一和图二分别为我国洪涝和旱灾分布图。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我国旱涝灾害分布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6月,图中A地易发生洪涝灾害。为什么?(3)7、8月,A地易发生旱灾。为什么?(4)B地旱涝灾害频发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答案】(1)规律:旱灾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方沿海,西南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也有分布;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两者的分布都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为主。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旱涝灾害频繁。(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在6月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在一个月左右,降水较多。(3)梅雨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受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降水少、蒸发强。(4)一是引起土壤盐碱化,二是可能引发与旱灾有关联的蝗灾。【详解】(1)读图可知我国的旱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旱灾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方沿海,西南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也有分布;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其原因是由于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引起的,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旱涝灾害频繁。(2)据图可知,A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在6月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在一个月左右,降水较多。(3)据图可知,A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蒸发强,出现伏旱天气。(4)据图可知,B地是华北平原地区,涝灾使地下水位上升,旱灾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并且旱灾形成利于蝗虫生长的环境,引发蝗灾。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武夷山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山脉,平均海拔1200米,其中黄岗山海拔高达2158米,是中国大陆东南六省一市海拔最高的山峰。山内生物物种多样,文化基因深厚,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图为武夷山周边省区自然特征示意。(1)简述武夷山脉的地理意义。(2)分析图中1月12℃等温线在福建的分布纬度高于广东的原因。(3)简述赣江的流量特征。【答案】(1)是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是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2)受台湾暖流增温增湿,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3)赣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流量大,为汛期,冬季流量小;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赣江流量不稳定。【详解】(1)武夷山脉地处我国东南,是福建省与江西省的分界线,是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闽江等诸河流域的分水岭。(2)读图可知,图中1月12℃等温线在福建的分布纬度高于广东,主要是受到台湾暖流的影响,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使图中的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在福建的分布纬度高于广东。(3)赣江是长江的支流,流域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故夏季赣江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赣江流量不稳定,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容易导致旱涝灾害。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小浪底水库是控制黄河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调水,将小浪底水库的库容量由40亿m3左右降低到2亿m3左右,大量滩涂出露水面;第二阶段为调沙,上游万家寨、三门峡等水库放水,冲击并排出小浪底水库泥沙,减少小浪底水库淤积。2002年以来,通过小浪底水库连续20年的调水调沙工程,30多亿吨泥沙被输入大海,黄河泥沙治理效果显著。图左为小浪底水库位置示意图,图右为2000年和2015年调水调沙后黄河小浪底-利津河床高程变化示意图。小浪底一夹河滩部分河段为游荡型河道,河道横断面比较宽浅,水流散乱,主槽摆动幅度和摆动速度均很大,河势变化剧烈,尤其是汛期。(1)推测黄河每年安排调水调沙的最佳时间,并说明理由。(2)分析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及入海口的有利影响。【答案】(1)时间:6-7月份(汛期前)。理由:黄河汛期来临前,小浪底水库释放大量水,利于水库下游冲沙;降低库区水位,库底泥沙出露,利用上游水库泄洪完成库区排沙;黄河汛期来临前腾出库容,提高蓄洪削峰能力。(2)有效减缓黄河下游河床的抬升,下游河道防洪能力提升;下游防凌汛压力减小;湿地面积明显增加;改善海水入侵状况,遏制了海岸线蚀退;湿地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详解】(1)读图可知,黄河调水调沙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6-7月份,时间集中在汛期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①汛期来临前,小浪底水库上游来水量和来沙量少,小浪底水库释放大量的水,使水库下游河道水量增大,流速加快,冲沙效果好。②降低库区水位,大量滩涂出露水面,通过万家寨、三门峡水库的泄洪完成库区排沙。③在黄河汛期来临之前,通过调水调沙,腾出库容,可以提高小浪底水库的蓄洪削峰能力。(2)由图可知,调水调沙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冲刷明显,可以有效遏制小浪底——利津段河床的抬升,提升下游河道应对洪水的能力;由于下游河槽受冲刷,凌汛封河期河道过流能力增强,减小了防凌汛压力;调水调沙使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及入海口沿岸沉积,形成了大面积的三角洲和滩涂湿地;调水调沙期间,大量淡水和泥沙进入河口地区,海水入侵的问题得到改善,有效遏制了海岸线的蚀退;调水调沙带来大量淡水和泥沙,增加了下游的水量,满足了黄河口的生态用水需求,改善了黄河口的生态环境,湿地生态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7.下图为我国山脉和主要地形区分布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1)①代表山脉,①山脉西侧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高原。(2)我国首都北京位于区(填“季风区”或“非季风区”)(3)地形区A是,从中国温度带图来看,位于带;A、B两地,降水较多的是地。【答案】(1)横断青藏(2)季风(3)长江中下游平原亚热A【详解】(1)据图可知,①代表横断山脉,是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分界线之一,横断山脉以西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2)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北京地处我国东部位于分界线的东边,距海较近,受夏季风影响明显,位于季风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3)读图分析,A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所以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且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B是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处我四大干湿区中的干旱区;A、B两地中,A地位于东南沿海,B地位于西北内陆,受海陆位置影响,降水较多的是A地。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鄂伦春地处大兴安岭山地西北坡,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粮食生产基地,平均年产粮食2亿千克,大豆是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材料二下图是我国部分区域图,图中的等值线为气温年较差等值线(℃)。(1)甲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区。甲地的地带性植被为,由甲至乙沿途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分异规律。(2)漠河是我国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简析其成因。(3)鄂伦春粮食生产中频发的气象灾害是,从农业生产技术角度提出应对该灾害可采取的措施。【答案】(1)东部季风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干湿度(经度)地带分异规律(2)纬度高,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幅度大;正午太阳高度年较差大;深居内陆,大陆性强(冬季受亚洲高压控制,异常寒冷)。(3)低温冷害(寒潮)培育良种,提高作物耐寒性;大棚育苗;合理灌溉。【详解】(1)由图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由甲到乙,距海越来越远,水分条件变差,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漠河纬度高,与夏季相比,冬季昼更短,正午太阳高度更小,获得的热量远远少于夏季;下垫面性质,漠河地处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升温和降温快、幅度大;冬季受强大的亚洲高压影响,冬季风强盛,气温格外低。(3)鄂伦春纬度高,深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应对低温冷害,可改造自然条件如大棚育苗,也可培育耐寒的优良品种,还可以科学施肥,合理灌溉来提高农作物的抗冻害能力。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川藏铁路是我国境内一条东西向的快速铁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是我国第二条进藏铁路,也是西南地区的干线铁路之一。川藏铁路沿线是我国自然灾害最发育、最活跃、类型最齐全、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下图为川藏铁路线路分布示意图。(1)指出川藏铁路沿线可能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2)简析川藏铁路沿线自然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3)为应对川藏铁路建设中面临的灾害风险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2)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条件不稳定;多高山、河谷,地势起伏大;冰雪融水补给多,降水丰富且较为集中等。(3)汇聚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灾害防治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地区灾害监测预警,构建灾害联合防治和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科学部署和协调建设工作,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等。【详解】(1)据图可知,川藏铁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沿线多山地,地势起伏大,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等地质灾害。(2)川藏铁路沿线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质条件不稳定;从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多高山、河谷,地势起伏大;青藏地区海拔高,冰川广布,冰雪融水补给多;该线路东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较为集中等。(3)结合上题可知,川藏铁路沿线可能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为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汇聚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地区灾害监测预警,构建灾害联合防治和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科学部署和协调建设工作,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等。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龙门至潼关的干流河段,该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河道频繁摆动于宽阔的河漫滩之间。图1为小北干流示意图,图2为1960-2015年小北干流汛期和非汛期累计冲淤量变化图,冲淤量指河道泥沙淤积量与冲刷量的差值。材料二:凌汛指冰凌堵塞河道,造成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小北干流虽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却凌汛频发。(1)指出小北干流在汛期的冲淤特征,并分析成因。(2)结合河道特征,简述小北干流河段凌汛频发的自然原因。(3)为减少凌汛危害,说出在小北干流河段可采取的工程措施。【答案】(1)冲淤不平衡,淤积大于冲刷,导致河道泥沙淤积量增多;成因:汛期降水强度大、降水集中,对地表冲刷能力强;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汛期流量大;输沙量大。(2)上游支流汇入,来冰量大;河道展宽,流速减慢;河床浅,易结冰;汊流多;下游河道收窄;下游河道拐弯,冰凌易堵塞。(3)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破除冰凌。【详解】(1)由题意可知,冲淤量指河道泥沙淤积量与冲刷量的差值,即当该数值为正值时,河流淤积较多,反之,河流淤积较少。从右图可以看出,小北干流河道在汛期以淤积为主。这是由于汛期时,降水强度大,冲蚀能力强,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加大了河流的含沙量;汛期流量大,输沙能力强且输沙量大,因此导致河道淤积较为严重。(2)依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小北干流河段凌汛频发的自然条件主要有:上游支流的汇入带来了大量冰块,增加了小北干流河段的冰凌数量,容易造成堵塞;河道展宽使得水流速度减慢,进一步导致冰块更容易堵塞河道;河床浅,水深较浅,气温下降时容易结冰,增加了凌汛发生的可能性;汊流的存在使得水流不再顺畅,且数量多,更容易造成冰凌堵塞;下游河道收窄,水流速度加快,容易将上游带来的冰块堆积在狭窄的地方;下游河道拐弯处,水流方向改变,导致冰凌更容易堵塞。(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减少小北干流河段凌汛的危害,可采取以下工程措施:通过加固堤坝,可以防止冰凌冲击导致决堤,从而减轻凌汛带来的危害;疏浚河道可以提高流速,减少冰块堵塞,从而降低凌汛发生的可能性;采用爆破等方式清除河道中的冰凌,可以有效防止冰块堵塞河道,降低凌汛的危害。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川河位于青海省,为黄河二级支流。流域内海拔2228~4595m,年均降水量575mm,年均蒸发量800~1000mm。受地势起伏影响,河水与地下水转换频繁。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流域大量选种小叶耐寒植被,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材料二下图为“北川河流域位置与甲、乙两水文站地下水位示意图”。(1)在图b中用箭头表示乙水文站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并解释乙水文站径流量大于甲的原因。(2)简析北川河流域地形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3)从水循环角度分析该流域种植小叶耐寒植被对提高地下水位的作用。【答案】(1)绘图乙水文站汇流面积较大;地下水补给河流(2)海拔高,结冰期较长;相对高度大,流速快;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径流量增大;流域两侧的分水岭相距较近,流域面积狭小,径流总量较小等。(3)叶面小,植物蒸腾少;植被遮阳、阻风、降低土温,减少土壤蒸发;阻滞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多,地下水位提高。【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下水和河水的补给关系是水位高给水位低补给,读图可知,乙河流两侧地下水位高于河水,故应该是地下水补给河水,即箭头由两侧向中间画;根据图可知,甲水文站和乙水文站的区别在于:甲位于河流上游,乙位于河流下游,上游没有下游汇水面积大;甲处是河水补给地下水,乙处是地下水补给河水,造成甲处流量小于乙处。(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流域宏观地形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故河流结冰期长;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流域内海拔落差大,河流流速快;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容易形成地形雨,降水补给多,河流径流量增大;同时西南和东北两侧分水岭相距近,造成河流流域面积狭小,径流总量小等。(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地下水为的自然因素主要是下渗、蒸发和蒸腾;此地种植小叶植被,可以减少植物蒸腾作用;同时地表植被覆盖,有利于遮挡光照、降低风速和地面温度,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地表植被覆盖率高,能阻挡地表径流,径流速度下降,下渗增多,有利于涵养水源,提高地下水位。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省山地面积约占94%,地形陡峭、切割破碎,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在滑坡、泥石流形成的诸多条件中,短时强降水是最主要的激发因素。某科研小组对该省当日降水量(来自当地县气象站)与500多个滑坡、泥石流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与泥石流绝大部分发生在日降水50mm以下,而50mm以上降水发生滑坡、泥石流的次数少。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是当地特殊原因导致的统计“失真”现象。图Ⅰ为该科研小组为进一步验证统计结果,深入实地,对云南中部某地滑坡与泥石流进行实况跟踪的统计图,图Ⅱ示意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的降水情况。(1)分析导致云南省当日强降水与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统计“失真”的原因。(2)推测该省无降水时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自然因素。(3)分析短时强降水最易导致滑坡、泥石流暴发的原因。【答案】(1)云南省位于低纬高原地区,局地强降水比较频繁,滑坡、泥石流发生时,县气象站观测到的降水量小于发生地实际降水量,导致统计“失真”;前期累积降水量较大,土壤含水量已饱和,随时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2)地震或构造运动;前期降水量积累;环境或植被变化等。(3)汇流时间短,径流暴涨,搬运能力强;土层渗水,利于土层滑动。【详解】(1)云南省位于低纬高原地区,主要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局地强降水比较频繁,滑坡、泥石流发生时,降水量大于县气象站观测到的降水量,可能是因为前期降水量大,导致统计“失真”;季风气候区降水不稳定多暴雨,前期累积降水量较大,持续时间长,土壤含水量已饱和,土壤和岩层被水充分浸润,随时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2)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在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不稳定,多地震;前期累积降水量较大,持续时间长;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易发生滑坡、泥石流。(3)短时强降水一般多是暴雨,导致地表径流流速快,径流暴涨,径流搬运、侵蚀能力强;强降水导致土壤含水量容易饱和,土层含水量大,利于土层滑动。13.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主席在河南考察他强调指出:要保障黄河长治久安。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读图及资料完成下面问题。(1)简要描述黄河的整体水文特征。(2)为什么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3)简述在侵蚀区和堆积区黄河沙患的解决措施。【答案】(1)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汛期,冬季枯水期;含沙量大;冬季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2)由于黄河含沙量大,当黄河流到地势低平的下游时,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几乎没有支流汇入。(3)黄河沙患的解决,需要流域内综合协调:侵蚀区需要减少入河泥沙量,堆积区需要减少河道淤积。中游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要因地制宜实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在堆积区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其中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遏制下游河道淤积具有重要重。【详解】(1)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和凌汛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黄河主要流经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少,河流流量小;河流的补给方式主要是降水,夏季降水多,河流进入汛期;冬季降水少,进入枯水期,流量的季节变化大;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部分河段由低纬流向高纬,出现凌汛现象。(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迅速增加,当黄河流到地势低平的下游平原时,流速减缓,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下游河床不断抬升,形成“地上悬河”。黄河下游河床抬升,高于两岸,几乎没有支流汇入。(3)治理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解决黄河问题,一是侵蚀区需要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二是堆积区需要调水调沙,减少泥沙淤积。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要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的实施生物措施、耕地措施、工程措施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在下游堆积区,还要充分利用水库的调节作用,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利工程位于中下游分界的节点位置,充分发挥小浪底工程的调水调沙作用可以遏制下游河道泥沙淤积。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寒潮是高纬度地区大规模冷空气在特定天气形势下达到一定强度,然后迅速向中低纬侵入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呈阶梯状下降,由于其独特的地形特征和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成为我国优质的农作物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寒潮灾害影响严重的主要地区之一。下图示意某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年均寒潮频次空间分布。(1)据图指出宁夏回族自治区年均寒潮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寒潮频次多的地区的成因。(2)指出侵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寒潮的主要源地,说明这些源地利于寒潮形成的共同原因。(3)归纳影响寒潮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4)简述寒潮入侵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答案】(1)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盐池频次最多,海原及泾源频次最少。主要原因:纬度位置较高,距寒潮源地近;东北部地势平缓,利于寒潮入侵;位于寒潮入侵我国的路径上等。(2)源地:北极地区;西伯利亚地区;蒙古国。共同原因:纬度偏高,冬季太阳高度小,日照时间短,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积雪冰川广布,反射率高,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偏低,大量冷空气下沉集聚等。(3)冷空气势力;冷空气移动速度;入侵地的基础温度;与源地的距离;地形;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等。(4)有利影响:低温可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病虫害;常带来雨雪天气,利于缓解旱情;降雪覆盖地表,可以提高土壤温度等。不利影响:低温冻害,导致农作物减产;大风、雨雪天气会损坏农业基础设施;降雪过多形成雪灾,造成牲畜冻伤或死亡等。【详解】(1)仔细读图可知,宁夏回族自治区年均寒潮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由数值可知盐池频次最多,海原及泾源频次最少。主要原因:由经纬度可知,该地区纬度位置较高,距西伯利亚寒潮源地较近;由于该地区东北部地势平缓,因此有利于寒潮入侵;刚好位于寒潮入侵我国的路径上,因此寒潮频次较多。(2)侵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寒潮主要来自北部的北极地区以及亚欧大陆冷高压中心西伯利亚、蒙古地区。这些源地纬度位置都比较高,冬季太阳高度都比较小,且日照时间短,因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加上该地区纬度高,积雪冰川广布,因而地面反射率高,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偏低;由于气温偏低,使得大量冷空气下沉集聚,因而形成寒潮。(3)影响寒潮灾害因素可以考虑冷空气势力,通常势力越强,越容易引发寒潮灾害;冷空气移动速度,移动速度越快,越容易突然降温,引发寒潮灾害;入侵地的基础温度,温度越低,受影响的地区降温越多,受寒潮影响越大;与源地的距离,与源地越近,受寒潮影响越大;地形,该地区东北部地势平缓,因此有利于寒潮入侵,受寒潮影响更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基础设施越完善,抵抗寒潮灾害的能力强等。(4)寒潮入侵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寒潮带来降温,而低温可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从而减轻病虫害,提高农业的收成和品质;寒潮常带来雨雪天气,干旱的时候,利于缓解旱情;寒潮常带来的降雪可以覆盖地表,从而可以提高土壤温度等。不利影响:寒潮带来降温,降温幅度大,会产生低温冻害,导致农作物减产;寒潮常带来大风、雨雪天气,这些天气状况会损坏农业基础设施,不利于农业生产;如若降雪过多,可能会形成雪灾,从而造成牲畜冻伤或死亡等。15.我国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2023年7月28日台风杜苏芮在福建沿海登陆并一路北上,受杜苏芮与新生台风卡努的影响,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连续降水达333~470毫米。本次强降水引发的特大洪涝灾害给北京门头沟区和房山区造成了严重人员与财产损失。材料二:下图为“北京市地形与行政区图”。(1)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地是。(2)描述北京的地形特征。(3)从地形、天气和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此次洪涝灾害的原因。(4)简析北京市防御特大洪涝灾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答案】(1)西北太平洋(2)以山地和平原地形为主;西部、北部为山地,东部、南部为平原;地势起伏较大;西北高,东南低。(3)双台风借助副高从低纬海洋输送大量的暖湿气流;北京西部为山区,暖湿气流受地形强烈抬升,形成特大暴雨;上游山区汇水快,地表径流大增;下游平原排水慢,导致溢水成洪。(4)加强监测预报,及时转移灾区人口;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保险体系;加强宣传,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加大救灾物资储备,确保灾区物资供给和应急自救能力。【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地是西北太平洋。(2)地形特征一般从地型类型、地形分布、地势起伏等角度分析。据图和可知,北京的北部、西部为山地,东部和南部为平原,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3)根据题干可知,受杜苏芮与新生台风卡努的影响,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连续降水达333~47毫米,说明是双台风借助副高从低纬海洋输送大量的暖湿气流;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西部为太行山的余脉西山是山区,暖湿气流受地形的强烈抬升,形成特大暴雨;由于上游是山区,汇水速度快,导致地表径流大增;下游为平原,排水慢,导致溢水成洪,从而产生洪涝灾害。(4)北京市特大洪涝灾害是由于降水过多所致,所以要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随着转移灾区人口;对于容易出现洪涝灾害的区域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保险体系,及时参保,转嫁经济损失;平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倡公众参与,提高居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加大救灾物资储备,确保灾区物资供给和应急自救能力等。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渭干河是天山南麓三大河流之一,位于阿克苏地区东部,曾是塔里木河的重要支流,其流域是阿克苏地区最大的灌溉区和新疆主要的棉花产区之一。渭干河由多条支流组成,河流源头多接冰川,源头冰川融水量和降水量的波动导致渭干河径流量、输沙量发生变化。下表示意渭干河上游支流三个水文站测得的年均输沙量变化。河流水文站年均输沙量/万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木扎尔特河破城子290498624喀普斯浪河卡木鲁克133207164黑孜河黑孜120203383(1)判断卡木鲁克水文站上游水库建成的年代,并说明判断依据。(2)推测渭干河输沙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3)分析渭干河河水不再流入塔里木河的原因。(4)指出渭干河泥沙淤积对区域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1)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依据:所建水库位于卡木鲁克水文站上游,水库拦截泥沙,使其下游河段泥沙含量减小;20世纪90年代,该河流年均输沙量大,21世纪初,该河流年均输沙量降低。(2)冬季流域被积雪覆盖,坡面产沙量小,河流输沙量小;春季气温回升,冻土融化,地表土壤变得松散,季节性积雪消融,大量泥沙汇入干流,河流输沙量增大;夏季降雨量大,河流搬运泥沙能力强,河道输沙量急剧增加;秋季降水少,高山冰雪融水少,河流输沙量减少。(3)河流输沙量增多,泥沙淤积,两河交汇处地势抬升,河床升高;流域内水库截水、蓄水;河流沿岸用水量增多。(4)堵塞河道,抬高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加剧河道下游流域沙漠化,沙地增多;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详解】(1)水库具有调蓄水量的作用,水量制约着河流的输沙量。水库建成年代主要从河流年均输沙量的变化分析。读表可知,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卡木鲁克水文站测得的年均输沙量迅速增多,而21世纪初年均输沙量又有所下降,故可推测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该地水库建成。(2)渭干河输沙量的季节变化主要结合该河流的补给类型,从不同季节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原因和变化特点方面分析。冬季时,因地表有覆雪,地表产流少,坡面产沙量就少,河流输沙量也随之较小;春季时因有积雪消融,产流量增大,且地表因冻土融化而变得松软,所以地表产沙量增大,河流输沙量也随之增大;夏季因大量降水,地表径流对坡面泥沙搬运量大,故河流输沙量剧增;秋季时,因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均较少,导致河流输沙又随之减少。(3)渭干河河水不再注入塔里木河的原因主要围绕水量的变化、地势的变化分析。一是因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塔里木河的河口产生大量堆积,抬高了河床,阻隔了渭干河河水流入塔河;一是因渭干河上水利工程截留存蓄、沿河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多,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无法补给塔河。(4)渭干河泥沙淤积对区域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从造成洪涝灾害、沙地增多、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角度说明。因输沙量大而淤浅河床,致排水不畅,易发洪灾;因泥沙淤塞河道,致河流下游水源补给减少而导致土地沙漠化、地下水位下降;进而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河下游河道按照平面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顺直微弯河段和河口型河段4种类型。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人民就不断探寻黄河的治理措施,先后摸索出“宽河固堤”、“束水攻沙”等技术。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应时代发展,设计出“分区治理”模式,将黄河河道至大堤之间的流域空间依次划分为生态移民安置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和生态湿地等功能区,利用泥沙放淤、挖河疏浚等技术手段实施滩区再造,建设嫩滩、二滩和高滩,以达成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槽水沙自由交换的水沙调控目标。下图为黄河下游河道相关地理信息示意图。(1)根据材料中黄河下游河道不同平面形态,分别指出最能体现“宽河固堤”和“束水攻沙”的河段类型。(2)分析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及入海口的有利影响。(3)从功能利用角度分析“分区治理”模式下的生态移民安置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和生态湿地的区域差异。【答案】(1)宽河固堤——游荡型河段;束水攻沙——顺直微弯河段。(2)有效减缓了黄河下游河床的抬升,下游河道防洪能力提升;下游防凌汛压力减小;湿地面积明显增加;改善海水入侵状况,遏制了海岸线蚀退;湿地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3)生态移民安置区:泥沙淤积,地势较高,安置生态移民;高效生态农业区:区域面积较大,地形平坦,土壤比较肥沃,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湿地:临近大堤,地下水位较浅,土壤水分较多,适宜建设生态湿地。【详解】(1)观察图形可以得出,对游荡型的河段,河道断面宽浅,下切侵蚀明显减弱,侧蚀增强,堤坝易被侵蚀,为了防洪,采取“宽河固堤”。对顺直微弯河段,可以采取束水攻沙,修筑堤坝控制河流宽度,可以增加河水流速。(2)由图可知,调水调沙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冲刷明显,可以有效遏制小浪底一利津段河床的抬升,提升下游河道应对洪水的能力;由于下游河槽受冲刷,凌汛封河期河道过流能力增强,减小了防凌汛压力;调水调沙使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及入海口沿岸沉积,形成了大面积的三角洲和滩涂湿地;调水调沙期间,大量淡水和泥沙进入河口地区,海水入侵的问题得到改善,有效遏制了海岸线的蚀退;调水调沙带来大量淡水和泥沙,增加了下游的水量,满足了黄河口的生态用水需求,改善了黄河口的生态环境,湿地生态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3)分区治理要将防洪、土地利用和人们生活紧密结合,合理规划。具体措施为将滩地分区设定不同的防洪标准;在保证防洪的基础上,在这些滩地安置群众。生态移民安置区位于泥沙淤积,地势较高的滩地,受洪水威胁小,可安置生态移民;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因此高效生态农业区位于区域面积较大,地形平坦,土壤比较肥沃的地区;生态湿地主要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防洪等,因此位于临近大堤,地下水位较浅,土壤水分较多的地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可以起到蓄滞洪水的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花生富含油脂和蛋白质,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喜光、怕涝,适宜在疏松、深厚的沙质土壤中种植。河南为我国花生种植第一大省,这里的花生一般于4—5月播种,7—8月收获。下图为“河南省花生主要种植区分布图”。材料二

下表为2019年河南省与山东省花生生产的数据对比表。省份产量(万吨)产量占全国比重种植面积(万公顷)生产效率优势指数花生榨油规模企业数量(个)产能(吨/天)河南576.732.9%122.31.67118450山东285.016.3%66.62.062113030注:生产效率优势指数,是综合当地花生种植区人均产量与全国花生种植区人均产量的比值。(1)简述河南省花生种植的优势自然区位条件。(2)分析河南省花生种植期间可能遭遇的气象灾害及预防措施。(3)与山东省相比,说出河南花生产业的劣势,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答案】(1)河流冲积形成疏松、深厚的沙质土壤;地势平坦,便于机械化耕作;种植区靠近黄河、淮河沿岸,灌溉水源充足;晴天多,光照强。(2)春季干旱,低温(寒潮);加强监测和预报,合适时间播种;覆膜保护,减少蒸发;修缮农田水利设施,保障灌溉。夏季洪涝;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疏浚渠道,保障排水设施。(3)劣势:生产效率低;加工能力不足。措施:应用新型装备和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招商引资,兴建大型花生榨油规模企业。【详解】(1)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等因素,解答本题时应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优势”因素。由材料可知,“花生喜光、怕涝,适宜在疏松、深厚的沙质土壤中种植。”。结合图中河流及等高线信息可知,花生种植区以冲积平原为主,土壤为疏松、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平原区地形平坦,便于机械化耕作;黄河、淮河等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花生一般于4~5月播种,7~8月收获”,河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7、8月份进入雨季,在花生生长期间晴天多,光照强。(2)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洪涝、寒潮、大风等。由材料可知,花生喜光、怕涝,一般于4~5月播种,7~8月收获。河南位于华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因此,在播种期易受春旱影响;由于播种时间较早,应注意春季低温冻害;季风不稳定,造成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因此,在花生生长期间要注意夏季的洪涝。为防春季低温冻害,应注意加强监测和预报,合适安排播种时间。预防春旱,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障灌溉;为减少水分蒸发,可以利用地膜覆盖。对于夏季洪涝,应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可以通过起垄、修建排水沟等及时排水。(3)分析材料二表格信息可知:山东省相比,河南花产量高、产量占全国比重大、种植面积大,但生产效率低;花生榨油规模企业数量少、产能低,加工能力不足。措施:针对生产效率低下,应改进技术、更新设备,应用新型装备和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针对榨油规模企业数量少、产能低,加工能力不足的现状,应注意招商引资,扩大花生榨油规模企业规模。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给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图为我国水、旱灾害分布示意图。(1)读图,描述我国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2)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结合所学知识,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选择适宜的两项地理信息技术来分析评估水灾给当地造成的经济损失。(3)为抵御旱灾导致的农业减产,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答案】(1)我国水旱灾害空间分布上总体东多西少(或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旱灾主要分布在北方;水灾主要分布在南方。(2)该地区受夏季风(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水灾;遥感(或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或GIS技术)。(3)加强干旱监测与预报;兴修水利工程(如跨流域调水、修水库等);培育耐旱作物;加强水资源的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河段水资源。【详解】(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我国水旱灾害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东多西少,集中分布于东部地区;旱灾区分布于北方地区,水灾区分布于南方地区。(2)结合所学知识,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夏季风势力较强,携带丰富的水汽,降水较多且比较集中;该地区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容易导致排水不畅,极易发生水灾。分析评估水灾给当地造成的经济损失需要利用遥感(或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或GIS技术)。(3)结合所学知识,为抵御旱灾导致的农业减产,政府可以加强干旱监测与预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同时在该地兴修水利工程,通过跨流域调水和修水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资源;也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耐旱作物;同时对于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也可以在旱灾易发生地区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技术等,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注意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河段水资源。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22年入夏以来,我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连续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上海中心气象台2022年8月8日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上海市大部地区的最高气温将超过38℃。材料二:下图为2022年6—8月全国平均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分布图。(1)与常年相比,简述2022年8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异常表现,并简析其对我国南北降水格局的影响。(2)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简述上海8月8日白天高温天气的形成过程。【答案】(1)位置偏西,范围扩大;停滞时间长。影响:南方被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北方位于副高边缘,雨带停留,降水比常年偏多。(2)受副高控制,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削弱作用弱;地面获得热量多,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高。【详解】(1)与常年相比,2022年8月上旬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范围扩大,势力异常增强;停滞时间长。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南方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易产生旱灾;北方位于副高边缘,雨带停留,降水比常年偏多,易产生洪灾,形成北涝南旱的格局。(2)8月8日,上海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吸收的热量多,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偏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云南省区域略图,云南省西部地区为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材料二:下表为昆明市气温(℃)和降水(m)资料统计数据。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气温9121518202121201916129降水254252972166165190132842516(1)该省喀斯特地貌广布,简述该地貌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2)云南省旱灾易发生的季节是,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3)简述昆明气温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成因。【答案】(1)地质条件:在温暖的浅海地区,经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后经地壳抬升作用形成陆地,再经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气候条件:形成在温暖湿润的气候区。(2)冬春季节冬春季节降水稀少;春季气温回升,蒸发量大。(3)昆明气温季节变化小,四季如春;成因:夏季虽然太阳高度较大,但降水多阴雨天多,且地势较高,温度不高;冬季降水少晴天多,且地处低纬度,太阳高度较大,温度较高。【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条件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先是外力沉积,在温暖的浅海地区不断沉积形成沉积岩;再是内力抬升,地壳运动导致该地形成陆地;最后是外力侵蚀,在流水侵蚀作用下,石灰岩被溶蚀形成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流水溶蚀作用发生,形成喀斯特地貌。(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云南省旱灾发生的季节是冬春季节。冬春季节主要盛行偏北风,水汽含量较少,降水稀少;春季气温回升,温度升高,地表蒸发量大,容易出现旱灾。(3)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气温季节变化小,冬不冷夏不热,四季如春。夏季虽然获得太阳高度较大,但降水多,阴雨天气多,且地势高,气温不会太高;地处纬度低,且冬季晴天多,光照充足,温度不会过低。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西北地区是世界上沙尘天气的高发区之一。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沙尘暴发生频次不同。研究表明,近年来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出现频次呈减少趋势。下图示意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1)简述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2)图示乙地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少,而甲地明显较多,试分别分析原因。(3)说明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多发对我国生态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图示东南部和西北部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少;塔里木盆地、内蒙古中西部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多。(2)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沙源丰富;北部为盆地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大。乙地(位于阿尔泰山南侧,准噶尔盆地北侧,)受盛行西风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相对丰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高,不易起沙。(3)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将地表土壤颗粒及有机质带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详解】(1)读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图,结合图例可知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不均,东南部和西北部年总日数较少,最高值区出现在塔里木盆地、内蒙古中西部。(2)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植被稀疏,沙源丰富,北部为盆地,地形平坦开阔,易起风,故沙尘暴多发;乙地位于阿尔泰山南侧,准噶尔盆地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较强,大气湿度较大,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高,故沙尘暴少。(3)沙尘暴多发,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地表土壤颗粒及有机质散失,土壤肥力下降;同时,沙尘覆盖植物,影响植物进行正常生长,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23.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包括固原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9个贫困县区,含西吉县)逐步走出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下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简图。材料二:为实现脱贫,西吉县采取了包括生态移民在内的诸多措施。西吉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采用“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四业并举的产业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脱贫。材料三:地处宁夏平原上游的青铜峡水利枢纽1960年开始发挥灌溉效益,结束了宁夏平原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实现灌溉面积达25万公顷。石嘴山市被称为宁夏的“工业长子”,该地草场资源、硅石资源(太阳能光伏制造原料)丰富。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电石化工和新型冶金、光伏产业等产业集群。(1)简述银川西侧山脉的地理意义。(2)列举青铜峡水利枢纽对宁夏平原农业生产发挥的积极作用。(3)据文字资料,说明石嘴山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4)说出西吉县的马铃薯脱贫策略对我国农村脱贫的启示。【答案】(1)干旱半干旱的分界线;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宁夏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农耕区和牧区的分界线等;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灌溉(抗旱、供水)、防洪、供能(供电)(3)①产业基础好,生产协作条件好;②地租水平低(土地价格低);③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低;政府政策提供优惠支持;⑤发展新型产业的原料丰富;⑥交通便利。(4)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特色产业;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和投入;加大技术扶持(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促进多种经营;深度加工;保护生态环境等。【详解】(1)银川西侧为贺兰山脉,贺兰山地处我国200mm年等降水量线附近,干湿地带:西部为干旱区,东部为半干旱区;植被类型:西部植被为荒漠,东部为草原;地形:西部为内蒙古高原,东部为宁夏平原;农业:西部为牧区,东部为种植业;流域:西部为内流区,东部为外流区;西部地处非季风区,东部为季风区。(2)由材料信息“自1960年发挥灌溉效益的青铜峡水利枢纽,结束了宁夏平原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实现灌溉面积达25万公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峡水利枢纽抬高了灌渠源头的水位,增加了可用于灌溉的水量,从而扩大了宁夏平原灌溉面积,保障和促进了宁夏平原灌溉农业的发展,同时又可以满足农业用电需求,减少旱涝灾害对当地农业的影响。(3)由材料信息“石嘴山市被称为宁夏的“工业长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嘴山是宁夏第一大工业城市,说明该地承接装备制造、石化及新型治金等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较好,生产协作条件优越;由“该地草场资源、硅石资源(太阳能光伏制造原料)丰富”可知,当地发展新型产业,原料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有利于产品及原材料的运输;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地租水平低;该地区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由“当地政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可知,政府政策大力支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有利于石嘴山地区承接产业转入。(4)西吉县马铃薯脱贫策略对我国农村脱贫的启示,主要从该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方面考虑。由材料“采用种植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四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方式,初步形成一、二、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脱贫”分析得出,应根据当地优势发展相应产业;加大技术投入,延长产业链,促进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农业发展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农村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4.读“中国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地形特征通常描述为“三山夹两盆”,分别指出“三山“‘两盆”对应序号/字母及地理名称。(2)指出我国北方两大平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主要治理措施。(3)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解释④山脉的成因。(4)指出我国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答案】(1)①是昆仑山;②是天山;③是阿尔泰山;A是塔里木盆地;B是准噶尔盆地。(2)生态问题:东北平原黑土流失;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造防护林;改良土壤。(3)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岩层抬升隆起。(4)地形特征:复杂多样,类型齐全,以山地为主,山区面积广大。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详解】(1)“三山夹两盆”是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形特点,其中山脉①是昆仑山,②是天山,③是阿尔泰山;盆地A是塔里水盆地,B是准噶尔盆地。(2)华北和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加上人为的滥伐滥垦,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频繁地旱涝灾害和不合理灌溉,使华北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程度加剧。治理的措施主要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退耕还林、还牧,新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等。(3)图中④是喜马拉雅山脉,该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岩层抬升隆起,形成褶皱山脉。(4)根据课本内容可知,我国地势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其中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一祁连山一横断山,第一阶梯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第二阶梯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等,则可以看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类型齐全,以山地为主,山区面积广大。25.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甲图中用实线按走向画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并标注名称。(2)甲平原地区和乙平原地区气候特征有何异同?(3)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相较于乙地,甲地农业生产的优势有哪些?【答案】(1)(2)同: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异:甲平原冬季寒冷干燥,乙平原冬季低温少雨。(3)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病虫害少;农产品品质好。【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标画即可,大兴安岭位于东北西北部,大致东北-西南走向。长白山位于东北东南部,大致东北-西南走向。小兴安岭位于东北东北部,西北东南走向。如图:(2)甲平原位于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乙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即两地相同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不同点是甲平原冬季寒冷干燥,乙平原冬季低温少雨。(3)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甲地位于东北平原。与乙地相比,甲地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广;黑土广布,土壤更加深厚肥沃;河流更少,土地集中连片,机械化水平更高;由于纬度较乙地高,甲地冬季更加寒冷且漫长,病虫害较少;由于热量条件较乙差,农作物生长周期更长,品质更好。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岳冰川指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按照冰川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海洋性冰川、极大陆性冰川和亚大陆性冰川。海洋性冰川分布在受降水丰沛的海洋湿润气流控制和影响地区。不同类型的冰川,冰川流动性不同,对山体塑造能力也不同。我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带(南北纬60°之间)冰川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下图分别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冰川分布和不同区域冰川的运动速度对比。(1)分别指出A、B、C三类冰川的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2)简析天山冰川的特点。(3)推测我国中低纬度带冰川规模最大的原因。【答案】(1)冰川类型:A海洋性冰川、B极大陆性冰川、C亚大陆性冰川。判断依据:主要根据降水量来判断:海洋性冰川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大,降水量最大;极大陆冰川因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海洋湿润水汽深入,降水量最少;亚大陆性冰川降水量介于海洋性冰川和极大陆性冰川之间。(2)天山冰川属于亚大陆性冰川;发育于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区,冰川收入少,支出也少,活动性弱,较稳定;冰川年移动速度最小,移动长度最短。(3)我国西部地区受到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影响,高原、高大山脉多、分布广;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深入,降雪较多;人迹罕至,有利于冰川的形成等。【详解】(1)结合材料按照冰川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海洋性冰川、极大陆性冰川和亚大陆性冰川。海洋性冰分布在受降水丰沛的海洋湿润气流控制和影响地区,推断极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内陆高山地区,亚大陆性冰川介于海洋性冰川、极大陆性冰川之间,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弱。根据图中各地的海陆位置和降水量进行判断,A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山地区,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因此属于海洋性冰川;B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内陆腹地地区,由于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海洋的暖湿气流,降水量最少,该区域形成的冰川属极大陆性冰川;C区域位于我过西北昆仑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地区,该地区虽然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但是会受到来自大西洋西风气流的影响,带来部分降水,因此形成的冰川属于亚大陆性冰川。(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天山位于C区域,属于亚大陆性冰川;根据不同区域冰川的运动速度对比分布图进行对比,天山冰川年均移动速度最慢,为10.8m/年;移动长度最短,为2.3km,较其他冰川相比,天山冰川最为稳定,这是由于天山冰川发育于西北内陆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小,发育于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区,冰川收入少,支出也少,活动性弱,较稳定。(3)我国的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高山和青藏高原的横断山区等;该地区有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影响,多形成高大的高原、高大的山脉,且面积广大,这些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雪不易融化,加上人类活动少,为冰川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我国西部地区会收到来自大西洋气流的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形成降雪。为冰川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以及处于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更是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深入,降雪较多,有利于冰川的发育。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山脉、河流分布图。(1)简述松花江的水文特征。(2)从地形、气候、植被三方面,说明甲山脉作为地理分界线的意义。(3)从气候角度,评价乙地种植业发展的条件。【答案】(1)水量丰富,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春季有凌汛;冬季结冰期较长;含沙量较小。(2)地形: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气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草原分界线。(3)有利条件: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搭配好;纬度高,作物生长期长,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气温低,病虫害少。不利条件: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风势力强,多寒潮冻害。【详解】(1)松花江位于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较湿润,河流水量较大;属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夏季河流流量大,出现夏汛;冬季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春季回温后,积雪消融,出现春汛;纬度高,冬季持续时间长,结冰期长,且哈尔滨段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在初冬和初春可能会出现凌汛;上游有沼泽的调节作用且森林覆盖率高,哈尔滨段河流流速和缓,含沙量少。(2)读图可知,甲山脉为大兴安岭。是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是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以西为内蒙古高原,以西为东北平原;同时也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是我国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草原分界线,以东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西为温带草原。(3)读图可知,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搭配好,有利于种植业发展;纬度高,作物生长期长,利于有机物的积累,盛产高质量农作物;气温低,病虫害少,污染较少。但是纬度高,热量不足,靠经冬季风风源地区,冬季风势力强,多寒潮冻害。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阴山山脉南北两坡极不对称,南坡沟谷较多,在沟谷出山口位置发育了众多“叠瓦状”河流洪积扇。大部分洪积扇下层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由下而上减小。材料二下图为阴山山脉南北向剖面示意图及阴山山脉河流与洪积扇分布示意图。(1)分析阴山山脉南、北坡地形地势的差异。(2)描述阴山南坡“叠瓦状洪积扇”的形成过程。(3)根据阴山南坡洪积扇的发育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答案】(1)北坡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地形起伏小;南坡多断层,连接平原,坡度大,相对高差大。(2)地处断裂带,间歇性抬升,河谷不断下切,夏季多暴雨,河流侵蚀能力强,含沙量大;河流出山口处泥沙间歇性沉积,洪积扇叠加发育。(3)持续变干。原因:自下而上,不同时期的洪积扇体面积逐渐减小,扇体沉积物减少,说明河流径流量在不断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少,自下而上,同一位置不同时期的洪积物粒径逐渐减小,说明河流流速在逐渐减弱,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小,降水逐年减少。【详解】(1)由材料可知,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掀斜式山脉,北面是内蒙古高原,由图可看出,北坡坡度较较缓,地形起伏较小,山岳的形态不显著;阴山山脉南面是平原,中间以断层相隔,南坡多断层陷落,连接平原,相对高差大,地形起伏较大,山岭巍峨。(2)读材料可知,“叠瓦状洪积扇”主要是由于断层抬升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河流流出山口处,地势突然趋于平坦,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之后,由于山体间歇性抬升,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也则相对下降,后形成的新洪积扇会部分地覆盖在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之上,在河流出山口处泥沙间歇性沉积,最终形成“叠瓦状”洪积扇。(3)材料“大部分的洪积扇中,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由下而上逐渐减小”可知阴山地区气候持续变干。原因: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表明在不同时期洪积扇体面积在逐渐减小,说明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减少,河流径流量在不断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少;材料中“同一位置不同时期的洪积物粒径逐渐减小”可知,说明河流搬运能力下降,河流径流量减小,流速在减弱,降水逐年减少。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西岳华山海拔2154米,南接秦岭,北瞰黄渭,因山上特殊气候、冷暖空气交汇等因素,常形成一般厚度为几十米至三四百米稳定连绵广阔的云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东亚地区,尤其是秦岭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变化。夏秋季华山云海出现频次最多,秋季云海多出现在雨过天晴之日。下图为秦岭及其附近区域等高线地形示意图。(1)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华山云海的成因。(2)说明副热带高压控制对华山云海形成的不利影响。(3)简析华山秋季云海多出现在雨过天晴之日的原因。【答案】(1)华山地势高且起伏较大,水汽被山体阻挡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过程中易凝结成云;山地地表的不均匀加热为水汽上升提供热力条件;山地易形成山谷风,上升气流导致水汽凝结成云;处于秦岭山脊线以北,受冷空气活动影响大,水汽易遇冷进而凝结山地阻碍大气水平运动,云雾存在时间长。(2)秦岭地区位于南北方的地理分界,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稳定的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冷暖空气在华山交汇减少;空气湿度、降水量、云层将减小,不利于云海的形成。(3)雨过,湿度大,天晴,气温升高,地表水汽蒸发增多,大气中水汽充足;遇山地抬升作用,水汽上升遇冷凝结;受高压系统(或单一气团)控制风速较小,易形成云海。【详解】(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华山地势较高,主峰达到2154m,且整体起伏较大,使得水汽被山体阻挡后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分易凝结成云致雨;加上山地地表的不均匀加热为水汽上升提供热力条件;白天山坡升温快,山谷升温慢,夜晚山坡降温快,山谷降温慢,使得山地易形成山谷风,促使上升气流导致水汽凝结成云;而华山处于秦岭山脊线以北,因此受冷空气活动影响大,水汽易遇冷进而凝结,由于山地阻碍大气水平运动,云雾存在时间长。(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之一,秦岭淮河一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秦岭地区属于南北方的地理分界,常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稳定的下沉气流,天气较为晴朗;冷暖空气在华山交汇相对减少;而华山空气湿度、降水量、云层将减小,因此,不利于云海的形成。(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出现降水后,整体湿度较大,受天晴影响,气温逐渐升高,使得地表水汽蒸发增多,大气中水汽充足;在遇到山后,出现明显的抬升作用,水汽上升遇冷凝结;受高压系统(或单一气团)控制风速较小,因此易形成云海。30.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强烈的太行山焚风效应会对华北平原造成灾害。下图示意太行山东西两侧地形剖面(左)和太行山山麓焚风季节分布(右)。(1)概括太行山山麓焚风效应的季节变化特点。(2)分析冬季太行山山麓焚风效应较强的原因。(3)推测太行山焚风效应对华北平原造成的灾害。【答案】(1)季节分配不均匀(季节变化大);冬春季日数多,势力强;夏季日数少,势力弱等。(2)太行山西侧为高原,相对高度小;冬季来自大陆内部的西北风强劲且干燥;气流越过太行山,在太行山东侧(背风坡)下沉增温;东侧海拔高差大,下沉增温幅度大等。(3)蒸发旺盛,加剧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农业减产;引发山火,带来经济损失和生命威胁;加速山上积雪的融化,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等。【详解】(1)分析右图可知,焚风天数季节分配差异较大,夏季(6、7、8月)日数少,势力弱;峰值出现在11月和2月,冬春季日数多,势力强。(2)“焚风效应”是指由于空气再作下沉运动时,因为海拔不断降低空气温度不断升高,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从地形角度来分析,太行山是西侧黄土高原和东侧华北平原的分界线,两侧地形差异较大。太行山西侧为高原,相对高度小,冬季来自大陆内部的西北风强劲且干燥,途经黄土高原时没有地形的变化,不会下沉增温;气流越过太行山,到达华北平原时,在太行山东侧(背风坡)因海拔高度迅速降低,下沉增温,且东侧海拔高差大,下沉增温幅度大。(3)焚风性质为干热气流,因其干燥的性质使得华北平原蒸发旺盛,加剧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致使农业减产;同时干热风会引发山火,带来经济损失和生命威胁;当干热风经过太行山积雪时,高温会加速山上积雪的融化,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等。31.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材料二:酒泉深居内陆,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