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则
1.1为进一步推进湖南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设施设备配
置,根据《湖南省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湘政办发〔2020〕25号)、《关于进一
步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湘建城〔2021〕31号)有关要求,制定本规范。
1.2本规范适用于湖南省各类生活垃圾产生场所。
1.3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设施设备配置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
行业和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与定义
2.1生活垃圾municipalsolidwaste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
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不包括大件垃圾、建
筑(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等。
2.2可回收物recyclable
适宜回收和可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包括纸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纺织品和金属等。
2.3有害垃圾hazardouswaste
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家庭源危险废物,属于有害物质、需要特殊安全处理的生活
垃圾,包括: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灯管、家用化学品和医药用品等。
2.4厨余垃圾foodwaste
以有机质为主要成分,具有易腐烂发酵发臭等特点的生活垃圾,包括:家庭产生的家庭厨余
垃圾和餐饮服务、机关单位食堂、集贸市场等产生的餐厨垃圾和其他厨余垃圾,也包括家庭产生
的小型树枝、花草、落叶等。
2.5其他垃圾residualwaste
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
2.6生活垃圾分类classificationofmunicipalsolidwaste
为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按照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对环境的影
响以及不同处理方式的要求,将生活垃圾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实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
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行为。
2.7分类投放点wasteclassifiedplacingpoint
供单位或个人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场所。
2.8分类收集站(点)wasteclassifiedcollectingstation(point)
满足分类收运要求,具有垃圾分类收集功能的建/构筑物为分类收集站,设桶、箱等容器的敞
开/半敞开(有顶无墙)式场地为分类收集点。
2.9大件垃圾bulkywaste
重量超过5kg或体积超过0.2m3或长度超1m,且整体性强而需要拆解后再利用或处理的废弃
物(如废家具)及各种废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
2.10建筑(装修)垃圾constructionanddemolitionwaste
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城镇道路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的总称。包括新建、
2
扩建、改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城镇道路、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
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不包括经检验鉴定为危险废物的建筑垃圾。
2.11园林绿化垃圾gardenwaste
城乡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花败、乔灌木及地被修剪物(间伐物)、拔除的杂草、
废弃的盆栽等以及自然产生的枯枝落叶、因刮风下雪降雨等产生的植物残体、枝条等植物性废弃
材料。
2.12城镇居民小区urbanresidentialquarters
通常指城镇中一个独立完整的居民住宅区,包括物业小区、非物业小区、城中村、别墅区等。
2.13公共机构publicinstitution
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
2.14公共场所publicplace
指市政道路、交通物流场站、景区、公园广场、文化交流场所等。
2.15经营场所placeofbusiness
指酒店、宾馆、招待所、饭店、酒楼、茶楼、棋牌室、商铺、超市、购物广场、集贸市场、
商用写字楼等。
2.16农村ruralarea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的概念,指农业生产区域,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
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地区。
3
3基本规定
3.1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设施设备的配置应符合城乡规划,坚持布局合理、卫生适
用、节能环保、便于作业和管理,有利于环境卫生作业和环境污染控制。
3.2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设施设备应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进行
分类配置,满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评价规范》DBJ43/T537的相关要求,具体应根据
区域和场景具体要求执行。
3.3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设施设备配置应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系统和生活垃圾产生量、收运频率要求相适应,并满足《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容器技术要求》T/HW
00021、《分类收运车辆/容器技术要求》T/HW00012的要求。
3.4分类投放及收集设施设备应保持完好,收集和运输车辆应保持车况良好,生活垃圾分类标
志应清晰、规范、便于识别并符合《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的相关规定。
3.5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设施设备应干净整洁、美观适用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6分类投放设施设备应尽量设置在交通、接水、接电、排污便利的位置。
3.7分类投放设施设备应视情况配置相应附属设施,设置清晰易懂的宣传、指引、公示牌;
3.8新(改)建建设项目应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设备配置纳入相关规划或制定相关计划,
统筹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已建成的建设项目,配套配置的生活垃圾分类
投放设施设备不符合分类要求和标准的,应对标改造。
3.9分类投放、收集、转运站(点)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标准,对环境有影响的加工生产不应
露天作业,地面道路载荷应符合《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的标准。
3.10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设施设备需要进行废水排放的,在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GB/T31962相关要求和在环保主管部门同意的前提下,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由生活污水处理厂
集中处理。
3.11分类投放设施设备应采取相应的降噪、防尘、防火、防雷、环保等措施,并应达到《工业
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标准》GB12348、《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市
容环卫工程项目规范》GB5501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等要求。
4
4分类投放设施设备
4.1设置
4.1.1城镇居民小区:
1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应配置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容器,可配置有害垃圾
投放容器且每500户至少有一处投放容器,可回收物可进行玻璃、金属、塑料、纸张、织物细分
类;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的投放容器宜取240L,具体容器容积及数量可根据实际垃圾量及清运
频率进行区别配置;
2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的设置密度应便于投放和监督管理,100~300户宜设置1个分类投
放点,且其服务范围不宜超过150m,10层以下的住宅组成的建筑群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宜按照每
100~200户为一个点设置,10层及以上的住宅组成的建筑群的垃圾投放点宜按照每200~300户为
一个点设置;
3采用定时定点投放方式的,每个小区至少设置1个误时投放点;误时投放点应设置四分
类投放容器,容器宜取240L;
4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应设置在靠近小区出入口、主要通道、地下车库行人通道等位置,
充分考虑居民投放和运输单位收运的便利性,并在小区相关位置设置指路标识,分类投放点和指
路标识均应规范醒目;
5鼓励居民小区设置1处面积不小于15㎡的垃圾投放点用于临时堆放大件垃圾、建筑(装
修)垃圾和园林绿化垃圾,老旧小区、开放式小区等因地制宜设置临时投放点,投放点应设围挡
及公示牌,公布清运服务责任人、联系电话、清运频次、清运时间等信息。
4.1.2公共机构: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每层楼电梯口、茶水间、洗手间、办公室、会议室应设置可回收
物、其他垃圾分类投放容器;茶水间、卫生间可根据需要设置厨余垃圾投放容器;楼栋出入口应
设置四分类投放容器;单位大院内宜按间隔50m~100m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投放容器;
2教育机构的每层楼电梯口、洗手间、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应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
圾分类投放容器;楼栋出入口应设置四分类投放容器;学校户外活动区宜按间隔50m~100m设
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投放容器;大专院校宿舍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参照居民小区分类投放
点设置执行,分类投放点的设置不能影响安全通道的畅通;
3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单独投放,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每层楼电梯口、洗手间、办公室、
会议室等应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分类投放容器;楼栋出入口应设置四分类投放容器;户外活
动区宜按间隔50m~100m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投放容器;住院部每个病房应设其他垃圾投
5
放容器,每层洗手间应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容器;
4公共机构食堂应在出入口或就餐区中至少设置1处垃圾分类投放点,并配置厨余垃圾和
其他垃圾投放容器;食品加工应至少设置1处垃圾分类投放点,并配置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
他垃圾投放容器,厨余垃圾容器容积宜采用120L,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容器容积宜采用240L。
4.1.3公共场所:
1公共场所应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两分类投放容器,具体可根据需要增设厨余垃圾、
有害垃圾投放容器;
2市政道路的人流密集区的市政道路宜每间隔100m~200m设置1个分类投放点;非人流
密集区的市政道路宜每间隔200m~400m设置1个分类投放点;商业街每间隔50m~100m设置1
个分类投放点;
3交通物流场站的出入口、候车区、乘车区、卫生间宜根据人流量设置分类投放点;每条
安检通道设置1个有害垃圾投放点;
4景区、公园广场的出入口处、主干道路及人流量较大的支路、游客休息处应设置垃圾分
类投放点;
5文化交流场所的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每层出入口、卫生间应设置垃圾分类
投放点;
6公共场所的洗手间内应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茶水间内应放带有滤渣功能的茶水桶;
7公共场所餐饮区就餐区应至少设置1个分类投放点并配置1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投放
容器;食品加工应至少设置1个分类投放点并配置1组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投放容器,
容器容积宜采用240L。
4.1.4经营区域:
1酒店住宿场所的每层电梯口、客房、办公室、会议室应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分类投
放容器,在不影响住宿环境和安全通道的畅通的位置可增设厨余垃圾投放容器;酒店大厅出入口
应设置四分类投放容器;
2饭店餐饮场所的就餐区根据经营场所规模应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投放容器;食品加
工区应至少设置1个分类投放点并配置1组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投放容器,厨余垃圾
容器容积宜采用120L,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容器容积宜采用240L;
3沿街商铺、单位应至少设置1个分类投放点并配置1组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投放容器;
商超根据面积、规模应按垃圾产生量在公共区域配置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有餐饮服务
的部位,应配置厨余垃圾收集容器,厨余垃圾容器容积宜采用120L;
4集贸市场出入口或其他合适位置应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
6
容器,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也可单独设置集中投放点;市场摊位应设置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
容器;市场办公区域应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投放容器;市场内应根据需要设置厨余垃圾和其
他垃圾集中投放收集容器,容器容积宜取240L;公厕内应配置其他垃圾投放容器。
5商用写字楼参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分类投放点设置执行。
4.1.5农村:
1农户应进行干湿分类,每户应配置1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容器,容器容积宜取30L;
2应设置集中分类投放点,每个分类投放点覆盖户数不超过150户,且每个分类投放点应
配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容器,投放容器容积宜取240L。
4.2要求
4.2.1基本要求
1分类投放设施设备配置应做到种类匹配、数量足够、定点定位、标识规范,满足分类投
放的需要,不影响道路通行与景观环境,且确保设置在建设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不得设置在城
市道路上;
2分类投放点应配套设置分类投放指引牌,内容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一致;
3因场地限制无法设置指引牌的,应利用墙体、宣传栏等张贴清晰的指引内容;
4分类投放点应方便居民投放和相关责任主体进行管理。
4.2.2设桶(箱)投放点
1分类桶(箱)应密闭、防腐、阻燃、耐磨、抗老化、便于移动和清洗,并不易变形和毁
损,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分类桶(箱)色彩及分类标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的
要求;
3分类桶(箱)的规格和数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垃圾产生量和清运频次确定;
4分类桶(箱)放置位置应平整、硬化,并设置投放指引牌,指引牌应标明投放垃圾名称、
种类、投放方式、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5智能分类箱应设置在接电方便的位置。
4.2.3设亭投放点
1分类亭用于各类垃圾的集中投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置;
2分类亭应配置满足投放需要的垃圾收集容器;
3分类亭应至少包含雨棚、宣传栏,有条件的可设置照明、监控、洗手、语音播报、卷闸
门等设施;
7
4分类亭应设置在人流量大、方便投放和清运的位置;
5分类亭应地面平整、硬化,与周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小于5m。
4.2.4设箱房投放点
1分类箱房用于撤桶并点后垃圾的定时定点集中投放,一般每200户~300户设置1个;
2分类箱房应进行功能区划分,可包含垃圾投放区、垃圾桶暂存及清洗区、宣教区、休息
区等;
3分类箱房应配置满足投放需要的垃圾收集容器;
4分类箱房宜配置相应的附属设施,满足宣传、消防、照明、除臭、给水/洗手、排水/排污、
语音播报、监控等功能;
5分类箱房应设置公示牌,标明开放时间、投放垃圾类别、清运责任人/单位、监督电话;
6分类箱房宜设置在人流量大、方便投放和清运的位置;
7分类箱房应地面平整、硬化,与周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小于5m。
8
5分类收集设施设备
5.1设置
5.1.1不同场所根据垃圾分类要求,结合该区域生活垃圾产生量及收运方式,因地制宜确定分
类收集设施设备,收集车辆优先采用新能源电动车。
5.1.2分类收集站(点):
1应按小区、社区、单位、村为管理单元进行设置;
2封闭的居民区内,宜设置收集站(点);开放式居民区应按垃圾产生规模单独或联合设
置收集站(点);
3居住人口超过5000户时,应设置收集站;少于5000户,可与周围区域联合设置收集站
或单独建收集点;
4采用人力车收集的,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采用小型机动车收集的,收集站
(点)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km;
5直接将生活垃圾分类送到指定的转运站的,可不设收集站(点);
6扩建或旧城改造区域,可与相邻建设工程项目统筹规划,联合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点)。
新建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应综合考虑大件垃圾、建筑(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垃圾临时堆放
点,也可与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环卫停车场、污水泵站等市政设施一并建设。
5.1.3有害垃圾暂存点宜按小区、社区、村为管理单元进行设置,可结合小区物业/社区服务中
心/垃圾收集站/转运站等其他市政设施联合设置。
5.1.4每1-2个街道设置一座可回收物回收站,社区每2000户~4000户设置1个可回收物暂存
点。
5.1.5不同场所应至少设置一块区域用来收集大件垃圾、建筑(装修)垃圾和园林绿化垃圾,
并应设置隔断,分区存放;具体可根据场地条件与分类收集站(点)合并设置或与其他场所统
筹设置。
5.1.6分类收集车辆宜按小区、社区、单位、村为管理单元进行配置,用于区域内部分类垃圾
的收集,具体根据区域大小、垃圾产生量确定车辆数量,可选用两桶、四桶、六桶等类型。
5.2要求
5.2.1分类收集站(点)
1分类收集站(点)的收集规模和作业能力应满足其服务区域内生活垃圾分类和厨余垃圾、
其他垃圾“日产日清”等要求;
2分类收集站(点)宜邻近主次干道,方便垃圾收运车出入,通道应满足车辆高度、宽度
等通行条件;
3分类收集站(点)应满足《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要求,具备给水、排水、
遮雨、照明设施,宜设置通风、除尘、除臭等环境保护设施和消毒、杀虫、灭鼠等装置,注意
环境绿化,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分类收集站(点)应设置分类宣传栏和公示牌,标明开放时间、收集垃圾类别、清运责
9
任人/单位、监督电话。
5.2.2有害垃圾暂存点的规模和作业能力应满足覆盖范围的实际需求;还应满足有害垃圾分类
收运和简单归类、存储的要求;有害垃圾的贮存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
的要求,交由有资质企业处理。
5.2.3可回收物回收站、暂存点应保持周边环境卫生整洁并定期消毒,严格控制噪声、粉尘、污
水、异味等污染,加强火源、电源安全管理,防止影响周边居民工作和生活环境;其他有关环境
保护、市容环卫、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消防、治安等遵守管理规定和回收经营规范。
5.2.4大件垃圾、建筑(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垃圾收集点
1大件垃圾、建筑(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应在垃圾产生源头分类收集,不应混入生
活垃圾;
2收集场地应平整,有外围护结构,有防雨淋、防渗漏措施,并配套排水设施。
3收集点应设告示牌,公布清运服务及责任人、联系电话、清运频次、清运时间等信息;
4收集场地的堆放高度不应超过2m;
5大件垃圾收集点应符合《大件垃圾收集和利用技术要求》GB/T25175、《大件垃圾集
散设施设置标准》T/HW00002中相关要求,大件垃圾在收集运输和暂存过程中不宜拆解;
6建筑(装修)垃圾收集点应符合《装修垃圾收运技术规程》T/HW00014中相关要求;
7园林绿化垃圾收集点应符合《园林垃圾收运技术规程》T/HW00019中相关要求。
5.2.5分类收集车辆应标示清晰,专车专用。
10
6分类运输设施设备
6.1设置
6.1.1分类转运站
1分类转运站的设置应符合《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的规定;
2按照集约用地、统筹管理的原则,生活垃圾转运站除具备其他垃圾转运功能外,可集多
种垃圾分类功能于一体,包括但不限于厨余垃圾的转运、可回收物暂存、有害垃圾暂存、大件
垃圾的预处理、垃圾分类宣教基地等;
3各区域应因地制宜确定垃圾分类转运站类别、规模,厨余垃圾优先采用直运模式,可根
据需要设置厨余垃圾转运功能;
4每个县市区至少单独设置1座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应与商务(供销)部
门的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统筹规划建设,鼓励推行“两网融合”;未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地区可单
独建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5每个县市区至少单独设置1个有害垃圾转运站(点)。
6.1.2分类收运车辆
1分类投放和收集的生活垃圾应分类运输,应配置可回收物收运车、厨余垃圾收运车、有
害垃圾收运车、其他垃圾收运车等;
2应根据收运作业服务范围内分类垃圾种类、垃圾产生量、收运频率、车辆有效使用率等
综合因素,配置适宜数量及技术标准的垃圾收运车辆;
3分类收运车辆应按各类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收运距离进行配置,收运车辆宜有一定备用数
量,收运车辆配置数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N=
d
式中:收运车数量(辆)Q
N—η
q×m×
Qd—日均垃圾清运量(t/d)
q—单车额定载荷[t/(车·次)]
m—单车清运频率(次/d)
η—装载系数,取0.85-0.95
6.2要求
6.2.1分类转运站
1分类转运站的建设、改造应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方式相适应,并符合《生活垃圾转运站
技术规范》CJJ/T47的规定;
2分类转运站应设在交通便利、方便清运的地方;
3分类转运站建设规模和作业能力应满足垃圾分类收集覆盖范围的需求;
4分类转运站宜与公共厕所、环卫作息场所、环卫停车场等环卫设施及污水泵站等其他市
政设施合并建设,并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通信、消防等方面的要求;
11
5分类转运站外形应美观,设置绿化隔离带,配备相应污染防治设施和设备,抑尘、噪声、
臭气、排水等指标应符合国家和省相关环境保护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6分类转运站应设置标示标线、指示牌进行安全警示,在站内醒目位置张贴站内管理制度
或规范,并符合《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的规定;
7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在可回收物综合利用前,应在分拣中心分拣分类、打包储存和转运;
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建设规模和作业能力应满足垃圾分类收集覆盖范围的需求,其面积
≥1000m2,年分拣能力≥10000t;绿色分拣中心要求面积≥5000m2,年分拣能力≥50000t;可回
收物分拣中心的建设、基础设施、设施设备、环保、安全、质量、管理等要求应参照《再生资
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SB/T10720的要求;
8有害垃圾转运站(点)应根据有害垃圾类别设置不同的装卸、分拣、贮存区,装卸区应
设置收集槽和沉淀池;站(点)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包括防中毒、防水、
防火、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其它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
6.2.2分类收运车辆
1分类收运车辆应专车专用,严禁混合收运垃圾;
2分类收运车辆应符合车辆技术规范,宜安装电子标签识别器、定位系统以及车载行车记
录仪,接入统一的监管平台;
3分类收运车辆运行安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的规
定;
4分类运输车辆应按要求进行密闭,并加强对泄露、遗撒和臭气的控制,满足国家环保、
节能的要求;同时应定期检修,保持良好车况,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跑冒滴漏”等现象,造
成二次污染。
5可回收物车和有害垃圾车可选用桶装平板车或厢式货车,厨余垃圾车和其他垃圾车宜选
用无泄漏的带有压缩功能的车辆,不同类型的有害垃圾在车厢内应该分区隔离;大件垃圾、建
筑(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的收运车辆应根据收运垃圾的类别采用必要的安全、环保措施;
6分类收运车辆应与对接的分类转运站相匹配。
12
本标准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该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3
引用标准名录
1《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
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
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标准》GB12348
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
5《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
6《市容环卫工程项目规范》GB55013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
9《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
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
11《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
12《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
13《大件垃圾收集和利用技术要求》GB/T25175
14《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
15《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16《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
17《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T47
18《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SB/T10720
19《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评价规范》DBJ43/T537
20《大件垃圾集散设施设置标准》T/HW00002
21《分类收运车辆/容器技术要求》T/HW00012
22《装修垃圾收运技术规程》T/HW00014
23《园林垃圾收运技术规程》T/HW00019
24《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容器技术要求》T/HW00021
14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湖南省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
设施设备配置规范
DBJ43/TXXX-2023
条文说明
15
编制说明
《湖南省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设施设备配置规范》DBJ43/TXXX-2023,经湖南省住
房和城乡建设厅xxx年xx月xx日以第xx号公告批准、发布。
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先进
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
最终确定各类场所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中设施设备配置要求。
为便于管理部门、有关单位和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本标准编
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
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
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16
目次
1总则......................................................................................................................................18
2术语与定义..........................................................................................................................19
3基本规定..............................................................................................................................22
4分类投放设施设备..............................................................................................................23
4.1设置...............................................................................................................................23
4.2要求...............................................................................................................................24
5分类收集设施设备..............................................................................................................25
5.1设置...............................................................................................................................25
5.2要求...............................................................................................................................25
6分类运输设施设备..............................................................................................................27
6.1设置...............................................................................................................................27
6.2要求...............................................................................................................................27
17
1总则
1.1~1.3明确了本标准的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强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设施设备
配置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
18
2术语与定义
2.1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它一般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
垃圾,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废弃的剩饭剩菜、纸张、塑料、玻璃、电池、荧光灯管等,但不包
括大件垃圾、建筑(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等。
2.2本条关于可回收物的定义源自C/T102《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中的表2.2.1。
本标准对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种类进行了分析,参考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操作规程》
T/HW0001、《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作业规范》DBJ440100/T238、《杭州市生活垃
圾分类管理规定》DB3301/T0190、《深圳市住宅区生活垃圾分类操作规程》SZDB/Z153等标
准。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与资源回收主管部门应根据可回收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可操作性,适时
调整可回收物的内容。
2.3本标准关于有害垃圾的定义源自C/T102《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中的表2.2.1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GB/T19095《生活垃圾分类标志》中对有害垃圾的定义为:含有有害物质,需要特殊安全处
理的垃圾,包括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电池、灯管和日用化学品等。
本标准对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的种类进行了分析,参考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操作规程》
T/HW0001、《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作业规范》DBJ440100/T238、《杭州市生活垃
圾分类管理规定》DB3301/T0190、《深圳市住宅区生活垃圾分类操作规程》SZDB/Z153等标
准,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如铅蓄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等)、废灯管(如直管或异形
荧光灯、环形荧光灯、单端紧凑型节能荧光灯等)、废药品及药具(如废药品、废温度计、废血
压计等)、废日用化学品及其容器(如废杀虫剂、废消毒剂、废油漆、废化妆品等)。主管部门应
根据各类产品生产工艺的发展,适时调整有害垃圾的内容。
2.4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
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其主要来源为家庭厨房、餐厅、
饭店、食堂、市场及其他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厨余垃圾含有极高的水分与有机物,容易腐
坏、产生恶臭。
2.5“其他垃圾“属于逻辑概念,并非特指某一种垃圾,C/T65《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中关
于其他垃圾的定义为:在垃圾分类中,按要求进行分类以外的所有垃圾。根据当地分类标准及习
俗,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外的其他生活垃圾,无法纳入已确定的垃圾类别的垃圾
均可按本标准“其他垃圾”投放要求进行投放。
19
2.6生活垃圾分类是按生活照垃圾的不同性质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选择适宜而有针对性的
方法对各类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处置或回收利用的行为
过程,实现较好的综合效益,提高回收利用的纯度增加其资源化利用价值,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7分类投放点是指垃圾投放设施按规定设置的,供生活垃圾投放人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地点,
包括桶(箱)、分类亭、分类箱房等投放点。
2.8分类收集站(点)是指将垃圾分类收集的设施,满足分类收运要求,具有垃圾分类收集
功能的建/构筑物为分类收集站,设桶、箱等容器的敞开/半敞开(有顶无墙)式场地为分类收
集点,部分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和收集设施是共用的,如垃圾分类箱房等、地埋式垃圾收集站、
大件垃圾临时堆放点、建筑装修垃圾临时堆放点、园林绿化垃圾临时堆放点等,也可以统称为
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
2.9关于大件垃圾的定义,参考了GB/T25175《大件垃圾收集和利用技术要求》的分类。
鉴于国家及发改、环保、资源回收等部门已就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废
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51号)第二十一条规定:省级人民政府环境
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资源综合利用、商务、工业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编制本地区废弃电器电子产
品处理发展规划,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2017年8月2日,国家环保、发改、工信、
公安商务工商等六个部门办公厅联合发文,下达了《关于联合开展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
废旧衣服、废家电拆解等再生利用行业清理整顿的通知》。故城市建设管理系统主要涉及的大件
垃圾是废旧家具及其他类大件垃圾。
大件垃圾可分为两类,见表1。
表1大件垃圾分类
序号分类内容
主要包括床架、床垫、沙发、桌子、椅子、衣柜、书柜等具有坐卧以及
1废旧家具
贮藏、间隔等功能的废旧生活和办公器具,包括制作家具的材料等
厨房用具、卫生用具、行走车辆以及用陶瓷、玻璃、金属、橡胶、皮革、
2其他大件垃圾
装饰板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种大件物品以及水体漂浮大件物品等
2.10本条定义引自《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134条文2.0.1,建筑垃圾虽包括装修垃圾,
但装修垃圾与其他的建筑垃圾明显不同。首先它们的组分相差较大,其次它们的产生源也不同,其
他的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建筑工地,较容易管理;装修垃圾主要来源于居民区、办公区等场合,不
易管理且容易混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对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产生较大影响。
2.11园林绿化垃圾一般情况下由园林主管部门单独收运处理,是指城乡园林绿化养护、物业管
理过程中产生的花败、乔灌木及地被修剪物(间伐物)、拔除的杂草、废弃的盆栽等以及自然产
20
生的枯枝落叶、因刮风下雪降雨等产生的植物残体、枝条等植物性废弃材料。
2.12城镇居民小区是指按照城市统一规划,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已建成并
投入使用的相对封闭、独立的住宅群体或住宅区域,包括城市、集镇的物业小区、非物业小区、
城中村、别墅区等。
2.13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2.14公共场所是供公众从事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所的总称。是提供公众进行工作、学习、经济、
文化、社交、娱乐、体育、参观、医疗、卫生、休息、旅游和满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
共建筑物、场所及其设施的总称。
2.15经营场所是指企业法人从事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的场所,包括酒店、宾馆、招待所、饭店、
酒楼、茶楼、棋牌室、商铺、超市、购物广场、集贸市场、商用写字楼等。
2.16农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
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农村是相对于城市的称谓,指农
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
水产养殖场)、林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
21
3基本规定
3.1本条规定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的配置要与地方出台的城乡规划要求相符合,设置要合
理、投放要方便,收集和运输环节要与定时定点相对集中收集方式、垃圾分类收运车辆的装载方
式相匹配,不妨碍消防通道、人群健康,与环境相协调等,有利于环境卫生作业和环境污染控制。
3.2本条规定了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设施设备配置要满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评价规范》DBJ43/T537的相关要求。
3.3本条规定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要根据生活垃圾产生源产生的垃圾量以及作业单位
收运频率来确定;并满足《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容器技术要求》T/HW00021、《分类收运车辆/
容器技术要求》T/HW00012的要求。
3.4分类投放及收集设施设备应由专人或专业机构负责维护管理,确保设施设备功能完好、外
观整洁、标志清晰醒目、不撒漏垃圾、不溢流污水、不散发恶臭;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标识符合《生
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的相关规定。
3.5本条要求分类投放点、收集站(点)、运输车辆做到定时清洁,由分类投放管理人或指定
专人根据本标准和所在地的细化要求进行清洁和维护。
3.6本条要求分类投放点应该尽量设置在交通、接水、接电、排污便利的位置,便于后期的运
营管理。
3.7分类投放设施设备的分类投放点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有遮雨、洗手、照明、破袋等功能,排
水设施、设除臭装置、照明等附属设施,设置清晰易懂的宣传、指引、公示牌等。
3.8本条内容要求新(改)建建设项目中,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建设纳入相关规划或制定
相关计划,实行“三同步”,不仅能解决建设资金配套问题,还能解决建设选址及用地等一系列
问题,对已建成的建设项目,不符合分类要求和标准的,对标对表进行改造。
3.9本条要求设施设备的建设要符合国家有关建筑标准,地面道路载荷应符合《厂矿道路设计
规范》GBJ22的标准。
3.10本条规定所有有关废水排放的,都必须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
相关要求和环保主管部门同意,才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由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3.11本条规定在降噪、防尘、防火、防雷、环保等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2
4分类投放设施设备
4.1设置
4.1.1城镇居民小区:
1本条是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应“撤桶并点”或“撤桶建站”,采用集中投放模式,集中分
类投放点应配置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容器,可配置有害垃圾投放容器,如果有害
垃圾单独设置投放点,至少每500户有一处投放点,可回收物视情况可进行玻璃、金属塑料、纸
张、织物细分类;集中分类投放点的投放容器宜取240L,具体容器容积及数量可根据实际垃圾
量情况及清运频率进行区别配置;
2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的设置密度应便于投放和监督管理,根据小区楼间距、居住人数、
垃圾产生量及配置的基础设施,按100~300户设置1个分类投放点,且其服务范围不宜超过150m,
10层以下的住宅组成的建筑群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宜按照每100~200户为一个点设置,10层及以
上的住宅组成的建筑群的垃圾投放点宜按照每200~300户为一个点设置;
3本条鼓励小区采用定时定点投放方式的,采用定时定点投放小区至少设置1个误时投放
点,供未能在规定时间投放垃圾的居民投放;误时投放点应设置四分类投放容器,容器宜取240L;
4本条规定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要充分考虑居民投放和运输单位收运的便利性,在
小区内设置分类投放点发布图或置指路标识等;
5鼓励居民小区要规划一处面积不小于15㎡投放点用于临时集中堆放大件垃圾、建筑(装
修)垃圾和园林绿化垃圾,老旧小区、开放式小区等因地制宜设置,也可相邻的小区共建共用等,
投放点设围挡及公示牌,公布清运服务责任人等信息。这样解决了大件垃圾、建筑(装修)垃圾
和园林绿化垃圾混入生活垃圾等问题。
4.1.2本条对公共机构投放设施设备设置进行了规定:每层楼电梯口、茶水间、洗手间、办公室、
会议室等应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分类投放容器;茶水间、卫生间可根据需要设置厨余垃圾投
放容器;楼栋出入口设置四分类投放容器;大院或户外按间隔50m~100m设置可回收物、其他
垃圾投放容器;生活区或宿舍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参照居民小区分类投放点设置执行;
医院住院部每个病房应设其他垃圾投放容器,每层洗手间应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
放容器;公共机构食堂在出入口或就餐区中至少设置1处垃圾分类投放点,并配置厨余垃圾和其
他垃圾投放容器;食品加工应至少设置1处垃圾分类投放点,并配置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
垃圾投放容器,厨余垃圾容器容积宜采用120L,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容器容积宜采用240L。
4.1.3本条规定了公共场所投放点设置以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两分类投放容器为主,具体可根据
需要增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投放容器;对市政道路、交通物流场站、景区、公园广场、文化交
23
流场所以及公共场所的就餐饮区、洗手间提出了相关设置要求。
4.1.4本条规定了经营区域每层电梯口、客房、办公室、会议室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分类投
放容器,大厅或一楼出入口应设置四分类投放容器;就餐区根据经营场所规模应设置厨余垃圾和
其他垃圾投放容器;食品加工区至少设置1组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投放容器;沿街商
铺、单位至少设置1组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投放容器;集贸市场出入口或其他合适位置应设置四
分类投放容器,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也可单独设置集中投放点;市场摊位设置厨余垃圾、其他垃
圾投放容器;市场办公区域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投放容器;市场内根据需要设置厨余垃圾和
其他垃圾集中投放收集容器;公厕内配置其他垃圾投放容器;商用写字楼参照党政机关、事业单
位分类投放点设置执行。
4.1.5本条规定了农村区域的投放设施设备设置的基本原则,农户进行干湿分类,每户配置1
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容器;设置集中分类投放收集点,每个分类投放收集点设置四分类投
放容器,覆盖户数不超过150户。
4.2要求
4.2.1本条对分类投放设施设备提出了基本要求,相关配置要满足分类投放的需要,且设置要在
建设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分类投放点要配套设置分类投放指引牌,要方便居民投放和相关责任
主体进行管理等基本要求。
4.2.2本条规定了设桶(箱)分类投放点的基本建设要求,设备要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
规定,其色彩及分类标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的要求,设置
在接电方便的位置,地面要平整、硬化,指引牌要标明投放垃圾名称、种类、投放方式、责任人
及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
4.2.3本条规定了设亭分类投放点的基本建设要求,设置在人流量大、方便投放和清运的位置,
地面平整、硬化,与周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小于5m,分类亭至少包含雨棚、宣传栏动能,有条件
的要设置照明、监控、洗手、语音播报、卷闸门等功能。
4.2.4本条规定了设箱房投放点的基本建设要求,设置在人流量大、方便投放和清运的位置,地
面平整、硬化,与周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小于5m,用于撤桶并点后垃圾的定时定点集中投放,一
般每200户~300户设置1个,配置相应的附属设施,满足宣传、消防、照明、除臭、给水/洗手、
排水/排污、语音播报、监控等功能,对分类箱房的功能区进行划分,可包含垃圾投放区、垃圾
桶暂存及清洗区、宣教区、休息区,设置公示牌,标明开放时间、投放垃圾类别、清运责任人/
单位、监督电话等要求。
24
5分类收集设施设备
5.1设置
5.1.1城镇居民小区、公共机构、公共场所、经营场所及村庄等不同场所需要根据垃圾分类要
求,结合不同场所生活垃圾产生量及收运方式,因地制宜确定分类收集设施设备,考虑到环保
及节能等要求,收集车辆优先采用新能源电动车。
5.1.2本条分6点说明了分类收集(站)点的设置要求,明确了设置范围,并应充分考虑区域
是否封闭或开放、区域的人口数量、收集的距离等因素,另外,针对新建、改建区域,应综合
考虑相关设施的联合设置、建设。
5.1.3本条说明有害垃圾由于其产生量较少、投放频次不高,可以小区、社区、村为单位进行
暂存点设置,其暂存点可与相关市政设施联合设置。
5.1.4本条阐述了成片区域由于人口密集程度及垃圾产生量的不同,垃圾收集站设置的数量也
应进行相应变化与调整,但至少应满足每1-2个街道设置一座可回收物回收站,每2000户~4000
户设置1个可回收物暂存点。
5.1.5大件垃圾、建筑(装修)垃圾和园林绿化垃圾等虽不属于生活垃圾四分类,但也与居民息
息相关,本条阐述了除四分类以外,应设置专项垃圾收集暂存点,可根据不同地点因地制宜,
但不同场所至少应设置一个存放点,且必须单独分区进行存放。
5.1.6本条说明每个单独的管理单元,可以配置收集车辆,应根据区域大小和垃圾产生量、装
载量等因素来确定收集车辆的数量。
5.2要求
5.2.1分类收集站(点)首先应满足垃圾分类的要求,考虑到环保卫生的需要,收集站(点)
的收集能力应能满足垃圾的“日产日清”;针对站(点)设置的位置,也应该选择靠近主次干
道、方便车辆通行的地方;另外,应充分考虑环保、环境美化、卫生、消防等要求设置相应的
环境保护附属设施,还应设置分类宣传栏和公示牌,责任到人,接受大众的监督。
5.2.2有害垃圾的暂存点首先应该满足覆盖范围有害垃圾的暂存和简单分类,并按照《危险废
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的要求贮存,由于其特殊性,有害垃圾的收运和处理应该由专
业企业进行。
5.2.3可回收物回收站、暂存点的运行管理应做好消毒、噪声防控、粉尘防控、污水防控、异
25
味防控、消防等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5.2.4大件垃圾、建筑(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应在垃圾产生源头与生活垃圾进行分流,专
项垃圾收集点应地面平整,方便垃圾堆放,并具有外围护、防雨淋、防渗漏、排水设施,还应
设置公示牌,责任到人,接受大众的监督;考虑专项垃圾体积不规则且占地较大,安全起见,
堆放高度不应超过2m;专项垃圾收集点应符合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要求。
5.2.5分类投放的垃圾应该分类收运,分类收集车辆应标示清晰,专车专用,不得混收混装。
26
6分类运输设施设备
6.1设置
6.1.1本条对分类转运站的设置规则做了相关要求。
1分类转运站的设置应符合行业标准《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的规定;
2分类转运站应本着节约用地、联合管理的原则进行设置,可以集垃圾分类、餐厨垃圾转
运、可回收物临时存放、有害垃圾临时存放、大型垃圾预处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
体;
3分类转运站的类别和规模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针对厨余
垃圾,为防止二次污染,建议优先采用直运的模式;
4针对可回收物的转运,鼓励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市政环卫收运体系进行“两网融合”,
已按商业(供销)部门的要求设置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可不再单独设置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未设置
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地区,可单独建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且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置1座。
5每个县市区至少单独设置1个有害垃圾转运站(点)。
6.1.2分类运输车辆的配置根据生活垃圾分类种类、垃圾产生量、收运频率、收运距离、备用车
辆等因素配置。
6.2要求
6.2.1本条对分类转运站的设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分类转运站应与分类收集车辆、分类转运车辆、分类体系相适应,并符合《生活垃圾转
运站技术规范》CJJ/T47的规定;
2分类转运站应充分考虑各区域垃圾转运的便利性;
3分类转运站的转运能力应符合所覆盖区域垃圾的转运,在设计端就考虑相应的冗余以应
对垃圾量突增或其他应急情况;
4分类转运站宜与相应环卫设施联合设置并建设,并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通信、
消防等方面的要求;
5分类转运站应配置扬尘、噪声、臭气、污水等防治设施,并满足国家相关环保部门的排
放指标要求;
6分类转运站应严格遵守安全相关要求,设置安全标识标线、指示牌,张贴安全管理制度
或规范,并符合《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的规定;
27
7分拣中心主要用于可回收物的分拣分类、打包储存和转运,根据调研数据,要求可回收
物分拣中心的面积≥1000m2,年分拣能力≥10000t,绿色分拣中心应参照《再生资源绿色分拣
中心建设管理规范》SB/T10720的相关要求,面积≥5000m2,年分拣能力≥50000t;
8有害垃圾转运站(点)主要用于有害垃圾的分拣分类、贮存和转运,应根据需求设置不
同的功能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安全、环保的要求。
6.2.2本条对分类收运车辆的配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分类投放、收集的垃圾应分类转运,严禁混装混用;
2分类收运车辆宜通过一些信息化设备来进行收运溯源,并在统一的环卫监管平台可查看
收运信息;
3分类收运车辆运行安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的规
定;
4分类收运车辆应重点关注污水“跑冒滴漏”问题,对污水滴漏、垃圾遗撒和臭气逸散都
有相应的措施,满足国家环保、节能的要求;
5根据不同类别垃圾特性,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重点关注卫生、安全的问题可选用桶装平
板车或厢式货车,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重点关注污水滴漏和压缩减容的问题,宜选用无泄漏的
带有压缩功能的车辆,专项垃圾的收运也应采取必要的安全、环保措施。
28
UDC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J
DBJ43/TXXX-2023
P备案号JXXXXX-2023
湖南省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
设施设备配置规范
Specificationfordeploymentofequipmentandfacilitiesforclassifiedplacing
collectionandtransportationofmunicipalsolidwasteinHunanProvince
(送审稿)
2023-XX-XX发布2023-XX-XX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1总则
1.1为进一步推进湖南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设施设备配
置,根据《湖南省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湘政办发〔2020〕25号)、《关于进一
步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湘建城〔2021〕31号)有关要求,制定本规范。
1.2本规范适用于湖南省各类生活垃圾产生场所。
1.3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设施设备配置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
行业和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与定义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居间合同
- 纺织品交易居间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度办公室日常保洁与节能照明设备供应服务合同
- 广告投放数据分析合同
- 产品包装设计技术指南
- 安全生产托管协议合同
- 工矿企业产品购销合同
- 厨房承包协议集锦
- 农业质量标准制定指南
- 能源行业能源供应链优化与智能仓储管理
- 保洁班长演讲稿
- 劳务雇佣协议书范本
- JGJ52-2006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 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
- 电动车棚施工方案
- 《中国十大书法家》课件
- 超实用可编辑版中国地图全图及分省地图
- 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患者围手术期并发尿脓毒症护理专家共识
- 交换机工作原理详解(附原理图)
- 小学总复习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课件
- 2023年考研考博考博英语福建师范大学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