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_第1页
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_第2页
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_第3页
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_第4页
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众版

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

20212035年

前言

湖北居华中腹地,处长江中游,大别山、秦巴山、武陵山、

幕阜山坐落四周,中部平原耕地丰沃、资源多样,境内水网纵

横、湖泊密布,国土空间呈现“五分林地三分田,一分城乡一分

水”的总体格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

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

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精神,湖北省自

2019年5月起组织开展了《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编制工作。本规划紧扣“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

区域发展布局,全面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是未来十五

年全省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实施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编制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市县等下位国土空

间规划的基本依据。

目录

规划总述01

国土空间

02发展定位和目标战略

构建国土空间

总体格局03

守护山清水秀

04生态空间

打造优质现代

农业空间05

塑造集聚高效

06城镇空间

筑牢国土空间

安全底板07

打造荆风楚韵

08魅力空间

创新规划

实施保障09

01规划总述

1.1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

1把握战略遵循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

要讲话精神,切实担负起党中央赋予湖北省的历史使

2识别问题风险命,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按照“把握战

略遵循—识别问题风险—谋划空间发展—优化空间支

撑”的思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

3谋划空间发展

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系统配置

各类空间要素,在推进长江大保护、新型城镇化和乡

4优化空间支撑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彰显荆楚魅力、构建现代化

基础支撑体系等方面作出综合安排。

1.2规划编制原则

生态优先空间治理区域协调以人为本数据驱动

底线约束功能提升空间联动品质提升智慧管理

1.3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行政辖区

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

规划基期年近期目标年远期目标年展望到

2020年2025年2035年2050年

02国土空间发展定位和目标战略

实全省新战略

益求精,落

“荆”

2.1空间定位

围绕党中央赋予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历史使命,提出“一极

两区一高地”的国土空间定位。

全国重要增长极

中部绿色崛起先行区内陆开放新高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2.2空间目标

到2035年,形成绿色繁荣、均衡有序、高品质和可持续的国土空间。

国土空间更具韧性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区域布局更加协调

开放格局不断深化

国土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显著提升

2.3空间战略

安全永续战略

协同治理战略强核带动战略



绿色高效战略

功能互补战略

品质提升战略

03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化空间新格局

益求精,优

“荆”

3.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围绕“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

襄阳

武汉宜昌

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

形成“一核两极五廊多组团”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一核强化武汉核心引领

两极培育襄阳、宜昌形成两大新增长极

形成汉宜、汉十、京广、襄宜城镇集

五廊聚发展廊道和十神恩绿色发展廊道

多组团打造10个联动发展组团

襄阳

宜昌武汉

3.2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形成“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三江

以长江、汉江和清江为纽带,依托鄂西北秦巴山、鄂西南武陵山、鄂

串联江汉湖群,打造三条生态廊道。东北大别山、鄂东南幕阜山,提升水源

涵养、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与生物多样

性维护功能,打造四大生态屏障。

四屏

丹江口水库

鄂西北秦巴山

生态屏障鄂东北大别山

江生态屏障

三峡库区

江汉平原

清江

鄂西南武陵山江

生态屏障

鄂东南幕阜山

生态屏障

一平原

以维护农业生态安全为重点,千湖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打造国家

级绿色粮仓。加强湖库湿地保护与修复,打

造水生态网络节点。

04守护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定保护新底线

益求精,划

“荆”

4.1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确保依法保护的生态空间生态功能不降低、

性质不改变,稳步提升生态服务保障能力。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

自然公园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4.2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

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

综合修复区生态修复

鄂西北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

保护修复区生态修复

鄂中北农林提升和

水生态综合修复区生态修复

鄂东北大别山区水土保持和

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生态修复

重要生态廊道和

生态网络构建

三峡库区水土保持

综合修复区生态修复

江汉平原人居环境提升和

鄂西南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区生态修复

保护修复区生态修复

鄂东南幕阜山区水源涵养

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生态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全省系统布局一批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积极申报实施《国家重

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涉及湖北的重大工程。

4.3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湿地碳汇

以三江沿线、四山屏障为重点区域提升林地碳汇

C02农业碳汇

C02

以江河湖库为重点区域提升湿地碳汇

林地碳汇生态碳汇

推进江汉平原、鄂北岗地等地保护性耕作提升农业碳汇

C02

地下空间封存

实施岩溶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提升地质碳汇

C02C02

高碳产业向

适宜区聚集

4.4实施差异化空间管控

自然保护地实行核心保护区与其他区域差异化管控

实施长江、汉江、清江干流岸线分区保护与利用

最大限度减少港口与航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优化沿江产业空间布局

4.5拓展“两山”理念转化路径

依托各地生态优势,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

金山银山。

农业主产区转化路径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品牌

江汉平原

生态+产业产业生态化转型

特色山区转化路径

生态+旅游

秦巴山、武陵山、优质农旅

生态+康养

大别山、幕阜山森林康养产品

生态+气候

三江沿线区域转化路径

自然生态空间指标

长江、汉江、清江实现生态

沿线县(市、区)产品价值

排污权交易

05打造优质现代的农业空间

兴乡村新举

益求精,振措

“荆”

5.1保护江汉平原粮食安全“聚宝盆”

保持耕地

面积稳定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严格落实国家下达的耕地保

护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坚决

粮食安全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

“聚宝盆”“非粮化”,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

量、质量稳定,确保可以长期稳定

全面提升强化耕地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

耕地质量生态功能

5.2形成“三区多基地”的农业现代化空间格局

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托湖北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优化形成以江汉平原—

鄂北岗地现代农业区、山地特色农业区、都市农业区为主体的农业空间布局。

依托各地农业比较优势,建设“粮油、蔬菜、水果、茶叶、渔业、中药材、

畜牧业”等七大类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山地特色

农业区

都市农业区

江汉平原-鄂北岗地

现代农业区都市农业区

都市农业区

5.3以县域为单元促进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村庄规划对农村地区建设活

动引导和管控作用,引导农村产业在县域

范围统筹布局。

按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

搬迁撤并等村庄类型,分类引导乡村特色

发展。

构建功能完备的乡村生活圈,提高基

础教育、基础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配置

的效率。

5.4塑造独具荆楚魅力的乡村风貌

引导建设与村庄整体环境相协调的“荆楚派”特色民居建筑。

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凸显乡村风情留住乡村记忆

06塑造集聚高效的城镇空间

6.1城镇空间布局

构建省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一般

县城和小城镇的城镇等级结构,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规模结

构,支撑形成以武汉、襄阳、宜昌都市圈为主的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城镇空

间格局。

十堰市

襄阳市

随州市

荆门市

孝感市

宜昌市天门市

武汉市黄冈市

潜江市

荆州市仙桃市鄂州市

恩施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黄石市

咸宁市

沿江发展带城镇发展带省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都市圈

6.2优化现代产业和创新空间布局

合理布局现代产业集群。武汉城市圈重点布局高

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集聚

区,“襄十随神”城市群重点布局汽车、装备、食品

产业集聚区,“宜荆荆恩”城市群重点布局精细化

工、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高效保障创新空间。高标准规划建设以东湖科学城

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支持武汉国家科技创新

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襄阳、

宜昌区域性创新中心和一批创新型节点城市、县(市、

区)、园区。培育创新生态圈和城市新型创新空间。

推进产业园区整合优化,以发展水平高的省级以上

工业园区为主体,对“小而散”的各类园区进行清理整

合,形成“一区多园”。加强产业园区与城市服务功能

的融合,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6.3构建均衡普惠的城乡生活圈

健身

生场地

区时都市生

便民服小活圈

社1

卫生站务网点

钟高水平

分大学

5中小学

1邻里社区

中心生活圈

都市

高等级专项

生活圈体育场馆和

训练基地三甲

医院

综合医院城镇

生活圈高等级

科研科研机构区域级

公共

设施地方文化设施

院校

养老

城市文服务中心

化设施

30圈

分钟城镇生活

都市生活圈

重点推进高等院校、三甲医院、会展中

心、大型剧院、体育中心等优质公共服务

资源协同布局和共建共享。

城镇生活圈

高标准配置县城的生活服务设施,强

化农业生产服务能力,提高中心镇的

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度。

社区生活圈

保障15分钟步行可达,配备完善的教

育、医疗、文体、商业、养老、邮政快

递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6.4促进城镇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

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实施战略留白。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重点保障重大科

技创新项目建设用地。

实施“亩产论英雄”,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和空间复合

利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控制引导空间秩序,优化城镇风貌,预留网络化生态廊道和通风廊道。构建“自然

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为主体的公园体系,提升人居环境。

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

6.5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支撑区域联动发展

完善“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综合交通布局

至关中平原城市群豫西、陕南

至呼包鄂榆城市群

至中原城市群

至中原城市群

至京津翼城市群

至中原城市群

襄阳刘集机场

襄阳港

至长三角城市群

至成渝城市群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

武汉港

宜昌港

宜昌三峡机场黄石港

恩施许家坪机场荆州港鄂州花湖机场

至黔中城市群

至长株潭城市群

至滇中城市群至海峡西岸城市群

至北部湾城市群

湘西至长株潭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

07筑牢国土空间安全底板

筑安全新保障

益求精,构

“荆”

7.1保障水资源平衡及水生态安全

丹江口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引江补汉

鄂北地区水资源

配置一期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

鄂北地区水资源

三峡配置二期工程

引江补汉输水沿线受

水区水资源配置工程

一江三河水系连通工程

四湖流域水系连通工程

荆南四河地区引水工程

葛洲坝

规划引调水工程规划水系连通工程大型水库富水区丰水区弱丰水区

7.2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迁徙路线西线

迁徙路线中线

迁徙路线东线

鱼类洄游通道

迁徙路线鄱阳湖候鸟保护区

洞庭湖候鸟保护区

划定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增强重要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系统保护江汉湖群

域,实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国际候鸟东部迁徙廊道,保护中华鲟、长江鲟等水

护。生生物洄游通道。

7.3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建立多层次调查评价体系

健全多场景监测预警体系

巩固多手段综合治理体系

深化多方位防灾能力体系

7.4优化应急设施空间布局

优化地下空间利用,提升地震及人防安全保障能力。统筹布局医疗应急和救援

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检测、救治中心,打造疾控体系改

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湖北样板。

08打造荆风楚韵魅力空间

显楚新力

益求精,彰荆魅

“荆”

8.1突显山水一体的地域自然景观

展现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山林奇趣,维护江河交织、千湖点

缀的湖泽湿地特色,彰显钟灵秀美的山水秘境景观。

库区秘境魅力区

长江三峡——武当山

国家魅力景观区

大别山国家魅力景观区

滨江魅力景观区

(汉江)

山林奇险区

河谷魅力区

武汉市武汉市

山林奇险区湖泽湿地魅力区滨江魅力景观区

滨江魅力景观区

(长江)

(清江)

温泉慢享魅力区

幕阜山国家魅力景观区

8.2彰显文旅融合的全域空间魅力

一极六境

武汉多元魅力极三大红绿景观秘境

两廊三大名山古寺胜境一画卷

荆楚魅力画卷

长江文化旅游廊道

三国文化保护廊道

鄂西道教武当胜境

国大别山红绿景观秘境

江廊

长道鄂中佛教玉泉胜境鄂东禅宗五祖胜境

文武汉市

旅廊

鄂西红绿景观秘境

幕阜山红绿景观秘境

8.3强化江城融合的滨江风貌特色

长江

汉江

清江

塑造江城融合的城市滨江空间。以长江、汉江、清江“三江六岸”为纽

带,统筹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打造“错落有致、疏密有度、高

低起伏”的江城融合连绵景观风貌。

8.4塑造现代魅力城市

国际化现代都市

历史文化名城

山水宜居城市

休闲旅游城市

水乡田园城市

构建展现自然人文创新相融合、传统现代文明相辉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现代魅力城市空间体系。

09创新规划实施保障

施蓝图新机制

益求精,实

“荆”

9.1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

依据总体规划进行编包括涉及空间利用的

统筹安排全域国土空

制,是对具体地块用各领域专项规划,以

间保护、开发、利

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及跨行政区域、流域

用、修复等。

作出的实施性安排。的国土空间规划。

侧重协调性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

市级国土空间规划

侧重实施性专项规划

详细规划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

外为村庄规划)

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

9.2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自然资源要素区域统筹机制、重大工程项目空间保障机制、规划实施年

度项目库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分区分类用途管制制度、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国

土空间差异化开发与保护政策,统筹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

9.3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编制审批

形成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

图”平台,健全常态化的规划实施

预警实施评估与城市体检机制,推进国土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