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5届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三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广东省2025届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三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广东省2025届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三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广东省2025届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三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广东省2025届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三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2025届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三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积极情绪(PositiveEmotion)可以定义为正面的情绪或者具有正面向上价值的情绪。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由此可见,积极情绪就是经历了内在、外在的刺激,正确地解决了问题,达到某种成功与满意度,满足了个体的需求,感觉到个体的存在价值伴有随之而来的愉悦的心情与感受。积极情绪并不是消极接受、坦然享受、乐不思蜀的感觉。这些只是浅薄的感受,即时地享乐。积极情绪拓展到更深的层面——从欣赏到热爱。它并不是简单的迷恋,而是一种真心喜欢、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欢愉、欣喜。“积极情绪”这个词,指向了重要的人性瞬间。那些轻微而短暂的愉悦状态,其实要比你想象的强大得多。作为人类,生来就能够体验到微弱短促却愉悦舒畅的积极情绪。它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滋味。回想一下,当感到与他人或与所爱的人心灵相通时;当感到有趣、有创意或忍俊不禁时;当感到自己的灵魂被蕴含在生命中的纯粹的美所打动时;或者当因一个新颖的主意或爱好而感到活力无限、兴致勃勃时,你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爱、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和激励这样的积极情绪,它们会打开你的心扉。然而,无论是迷恋、欢笑还是爱,你由衷的积极情绪总是无法持续很长的时间。良好的感觉来了又去,就如同好天气一样,这是人类的本性。积极情绪会逐渐消退,如果它长盛不衰,人们会很难适应变化,无法觉察到好消息和坏消息之间的差异,或是邀请与冒犯之间的差异。如果你想重塑生活,让它变得更美好,秘诀就是不要把积极情绪抓得太紧,也不要抗拒它稍纵即逝的本性,而是将它更多地植入生活——久而久之,你就会提高积极情绪的分量。我们发现,在这一秘诀中最重要的是积极率,这是用来描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如果用正规的语言来描述,积极率就是:在任意一段时间内,用积极情绪的出现频率除以相同时间段内消极情绪的出现频率。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这个系数就是P/N。积极率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预示生活轨迹将把你带向衰落失败还是充满活力。而当积极率超过某一个临界点,人们的生活质量差异会有质的变化。这个临界点为3:1,当积极率超过3:1时,人们会生活得更好。人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交朋友,也会在事业上更成功,且拥有更健康的体魄。而对于那些处于2:1甚至1:1的人来说,会经常郁郁不乐,表现出抑郁症的征兆,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摘编自赵天红《开启幸福之门:积极心理学的魅力》)材料二:我们需要承认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千万年的进化历史上,在漫长的与各种各样的灾难抗衡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一种特别重要的保护机制——应激反应,即遇到挫折、磨难时,身体三个特别重要的器官: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压力激素带来的影响使得人紧张、恐惧、惯怒。负面情绪出现其实也是有价值的——愤怒能够促使人保护自己、家人;焦虑让人关注需要面对的风险挑战,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甚至连悲伤都是有作用的,当人悲伤时,发出的其实是求救信号,有利于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怀。所以在灾难面前,人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也没有必要特别紧张。压力激素使人的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肌肉力量及骨骼力量加强、感觉更加敏锐,眼睛更尖、耳朵更灵、鼻子更灵敏,使我们能够辨别各种风险,做好斗争的准备。这个斗争准备需要通过两个行动慢慢化解压力激素,一个行动是“斗”,一个行动是“逃”,打得赢就斗,打不赢就逃。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这个选择机制在30多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巨变,即心智革命。人类在进化中,产生了一个特别了不起的能力——思维能力,出现大脑新皮质,结果有些人过度依赖新皮质,出现风险、挑战、磨难时,不是选择“斗”或“逃”,而是选择“躺平”,也就是什么都不做了。压力激素不能靠“躺平”解决,只能靠动起来才能解决。如果“躺”久了,会出现各种身心问题,从心理学上来讲,负面情绪会大量出现。虽然负面情绪对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负面情绪如果持续超过一周,一定会产生各种生理问题,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睡眠都会受影响。为什么负面情绪的影响往往比较长久?这涉及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一个机制——负面信息加工优势。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是700万年前在非洲草原上行走的人类先祖,突然看见前方风吹草动,这至少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虎狼出没,另一种可能是瓜果落地。选择相信哪一种可能性更好?很简单,假设虎狼出没要好得多,因为你觉得有风险就会立刻逃跑,这样就能活下来,否则就可能落入虎口。如果前面真的是瓜果落地,而你因假设是坏事情逃跑了,没有得到瓜果,最多只是留下一个遗憾。所以,忽视负面的事情有非常坏的结果,而且不可逆。忽视好的事情,下一次还可以试一试,这就是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摘编自彭凯平《负面情绪的本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情绪不是浅薄的感受,不是简单的迷恋,而是一种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欢愉。B.积极情绪有不同的形态和滋味,能体验到积极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C.积极率能描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数量关系,通常可用数学公式P/N来表示。D.压力激素使人体出现血液循环加快等现象,从而使人类产生抗击灾难的应激反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新事物,会让人的事业更成功,且拥有更健康的体魄。B.当积极率处于2:1甚至是1:1时,人们会经常郁郁不乐,还可能会容易更加沮丧。C.负面情绪如持续超过一周会影响我们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睡眠,因此要及时关注。D.应对风险与挑战,如果什么也不做,而是选择“躺平”,压力激素则无法得到解决。3.下列俗语不能够用“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来进行解释的一项是(

)A.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草木皆兵,风声鹤唳C.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D.战战兢兢,如履薄冰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画线部分的论证效果。5.心理治疗中长期存在“力图减少负面情绪”的倾向,请你结合以上材料的观点对这一倾向进行评价。【答案】1.D

2.A

3.A4.①从论证方法上看,画线部分运用举例论证,具体列举了人生中感到积极情绪的不同时刻,有力论证了积极情绪有“不同的形态和滋味”这一观点。②从论证语言上看,画线部分运用多个相同句式,构成排比,深入细致地呈现人生愉悦状态,增强了论证的感染力与说服力。5.①这种倾向关注到了人类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是人类身体的保护机制——应激反应所带来的。②负面情绪的出现有其必要性,负面情绪对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存在的价值,出现负面情绪时没必要感到特别紧张。③减少负面情绪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当积极率低于临界点或负面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则应该引起关注,进行心理治疗。【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分别探讨了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的重要性与作用。材料一强调了积极情绪的定义、特征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特别是“积极率”的概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材料二则探讨了负面情绪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其在进化中作为一种保护机制的重要性,说明虽然负面情绪有时带来不良效果,但它在面对风险和挑战时的价值不可忽视。整体上,文章通过对两种情绪的深入分析,体现了情绪在个体生活中的复杂作用。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D.“压力激素……使人类产生抗击灾难的应激反应”错误,根据材料二“应激反应,即遇到挫折、磨难时……会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可知,应激反应会让人体分泌压力激素,从而让人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而不是压力激素使人产生应激反应。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拥有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新事物,会让人……”错误,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当积极率超过3:1时,人们会生活得更好。人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开放性……也会在事业上更成功,且拥有更健康的体魄”可知,“更高的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事业上的成功”“健康的体魄”是并列关系,都是因为积极情绪的影响。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文段阐述可知,“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是指人们总是更容易关注负面信息,赋予负面信息更大的权重,并在注意、记忆、情绪、决策等方面遵循“坏比好重要”的心理原则。A.“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强调的是坏事可能会有好结果,与“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无关。B.“草木皆兵”指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风声鹤唳”指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是对环境中可能存在危险的过度关注,说明人赋予了负面信息更大的权重,符合“负面信息加工优势”。C.“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比喻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到后来就要酿成大祸患。属于忽视负面的事情有非常坏的结果,而且不可逆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D.“如履薄冰”的意思是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战战兢兢”的意思是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都是极度关注负面信息,从而存有戒心、小心谨慎,符合“负面信息加工优势”。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从论证方法上看,画线部分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当感到与他人或与所爱的人心灵相通时;当感到有趣、有创意或忍俊不禁时;当感到自己的灵魂被蕴含在生命中的纯粹的美所打动时;或者当因一个新颖的主意或爱好而感到活力无限、兴致勃勃时”这些不同的场景,丰富了积极情绪产生的情境,有力论证了积极情绪有“不同的形态和滋味”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加具体可感。②从论证语言上看,画线部分运用多个相同句式,“当感到……”构成排比,深入细致地呈现人生愉悦状态;描述积极情绪的词语如“心灵相通”“有趣、有创意”“被美打动”“活力无限、兴致勃勃”等,能让读者更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相关经历,从而引发共鸣,增强了论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5.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①这种倾向关注到了人类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是人类身体的保护机制——应激反应所带来的。同时,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是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机制,这说明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类生存,不能简单地忽视这一点。②负面情绪的出现有其必要性,负面情绪对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愤怒能促使人保护自己和家人,焦虑能让人关注风险挑战并解决问题,悲伤能发出求救信号获得支持等,所以不能仅仅力图减少负面情绪,还要正视负面情绪的价值,出现负面情绪时没必要感到特别紧张。③减少负面情绪具有一定合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从材料二可知,负面情绪如果持续超过一周会产生各种生理问题,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睡眠都会受影响,所以在心理治疗中力图减少负面情绪是有必要的,当积极率低于临界点或负面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则应该引起关注,进行心理治疗,避免负面情绪对身体造成的长久伤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窗泰格特(澳大利亚)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文本二:突转式逆向构思法,简而言之,即“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也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飞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这样的突转,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顺逆法也是一种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澜迭起、起伏变化、曲折生姿的写法。顺势,即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时应当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表现出情节的顺势逆势,并使之错落相间,相辅相成。值得注意的是:在顺逆法构思中,顺势和逆势的出现,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去编造荒诞不经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顺逆法与突转法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二者都有逆转出现,但顺逆法是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进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转式则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蓄势于前,突转于后。(摘编自海珠儿《谈逆向构思法》)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的故事里有着艺术的辩证法,不同读者可作出不同的解读,若用心回味,从中能悟出人生的况味和哲理。B.情节发展需要矛盾冲突的推进,小说的主要矛盾是不靠窗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微观世界里这一矛盾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灵魂的撞击。C.作者设置的环境十分简单,一病房,一张门,一扇窗,两个人,一为主角一为配角,其它一概从略,天地如此狭小而人物塑造格外丰满。D.“窗”构思之妙,采用正反、虚实之法表现人性:靠窗病人嘴里窗口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到了不靠窗病人眼里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7.依据文本二,下列对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荷花淀》中先写女人们探夫归来遇敌,将紧张的气氛推到极致,然后写伏击获胜,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B.《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形成情节突转,具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C.《老人与海》中写桑地亚哥老人一次又一次与对手搏斗,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即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D.《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属“意料之外”,却符合鬼怪志异小说的情境设定,在“情理之中”。8.文中两处写到“盯着天花板”,揭示了靠门的病人怎样的心态?9.小说《窗》“蓄势于前,突转于后”的情节安排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答案】6.C

7.D8.前一处表明了病人被“到靠窗位置去”的念头折磨得彻夜难眠的痛苦心态;后一处表明了病人在病友需要救助时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心态。9.①从情节上看,前文用靠窗病人的描述充分蓄势,最后突转,发现窗外是一堵墙,结尾骤起波澜,出人意料,曲折生姿。②从人物形象看,在蓄势与突转中,以靠窗病人善良真诚,反衬另一个病人丑陋的一面。③从主题角度看,这样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性的复杂,批判人性的丑恶。④从读者感受看,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解析】【导语】《窗》通过简单的场景设置和人物关系,揭示人性的复杂与内心的矛盾冲突。窗户成为欲望和想象的象征,通过蓄势将不靠窗病人的渴望推至顶点,突转显现出无情的现实反差,形成震撼的结尾,给人留下深刻的反思。小说采用突转式逆向构思法,引人入胜,展现人生在面对欲望和道德选择时的困惑和考验,不同的读者从中可以体会到人生的深刻哲理。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C.“一为主角一为配角”错,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同为故事的主角。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错,突转式逆向构思法是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荷花淀》遇敌、歼敌的情节发展是自然的,不符合突转式逆向构思法;B.“形成情节突转”错误。突转式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氓》中婚后生活不幸,到最后决裂,没有情节逆转。C.“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错,《老人与海》不是“一个又一个的顺势”,而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最后逆转”错误,并未实现“逆转”。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前一处“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此前那位靠窗的病人在被允许坐起来的一个小时中,向靠门的这位病友描述他“看”到的窗外的一切,最初这是靠门的病友最享受的时光。可是渐渐地,他的想法变了,“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这想法折磨得他“彻夜难眠”。而此处的“盯着天花板”,正透露了他被“到靠窗位置去”的念头折磨得彻夜难眠的痛苦心态;后一处是在那位靠窗的病人半夜发生危险时,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而靠门的这位病人却依然执着于“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于是他什么也没做,而是“仍然盯着天花板”,直至病友死去。“盯着天花板”表明了病人在病友需要救助时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心态。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安排的艺术效果的能力。从情节上看,前文用来大量笔墨描写靠窗的同伴为另一个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如公园、湖水、天鹅、孩子们、情侣、鲜花、球赛等,这些都属于“蓄势”;后文不靠窗的病人对“窗”的占有欲促使了情节的转变,“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最后当他终于如愿挪到了那张病床上时,“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最后突转,发现窗外是一堵墙,结尾骤起波澜,曲折生姿。从从人物形象看,靠窗的病人用自己的想象为两人的生活注入动力,“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而“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前文用了大量笔墨表现同一间病房的两个人在描述窗外的一切时的满足与幸福;后文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渴望占据窗口床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在蓄势与突转中,以靠窗病人善良真诚,反衬另一个病人丑陋的一面。主题角度看,一扇窗,将病房中本不相干的两个人连在一起,两个不幸的人命运有了交集,窗也因此成了他们共有的窥望窗外世界的平台以及精神生活的依托。转折的情节演进,运行中情节突转,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这样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性的复杂,批判人性的丑恶。读者感受看,情节发展需要矛盾冲突的推进,小说的主要矛盾是不靠窗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微观世界里这一矛盾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灵魂的撞击。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人知《易》为卜筮之书矣,夫子读之,而知作者有忧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离骚》为词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忧,而欲知文王之忧,则几乎罔矣。然则古之人,有其忧与其志,不幸不得后之人有能忧其忧志其志而因以湮没不章者盖不少矣。刘彦和曰:“《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韩囚马轻①。”夫李斯之严畏韩非,孝武之俳优司马,乃知之深,处之当,而出于势之不得不然,所谓迹似不知而心相知也。贾生远谪长沙,其后召对宣室,文帝至云,久不见生,自谓过之,见之乃知不及。君臣之际,可谓遇矣。然不知其治安之奏,而知其鬼神之对,所谓迹似相知而心不知也。刘知几负绝世之学,见轻时流,及其三为史臣,再入东观,可谓遇矣。然而语史才则千里降追,议史事则一言不合,所谓迹相知而心不知也。夫迹相知者,非如贾之知而不用,即如刘之用而不信矣。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节选自《文史通义·知难》)材料二:昔汉武爱《骚》,而淮南②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③,与左氏不合。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④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节选自《文心雕龙·辨骚》)[注]①“韩”指韩非,“马”指司马相如。②淮南,指淮南王刘安。③羿浇二姚,羿即后羿,浇即寒浞的儿子,二姚即古部落有虞氏的两个女儿,有虞氏为姚姓,故称。④孟坚,即班固,字孟坚。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幸A不得B后之人C有能忧其忧D志E其志F而因以湮没G不章者H盖不少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指灼烧龟板,根据龟板的裂纹推断吉凶叫作“卜”;用蓍草的茎占卦叫作“筮”。B.俳优,指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数十伶人困之”的“伶人”意思相同。C.乃,才,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词义相同。D.讽,朗读、诵读,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某人的书,理解某人的话,并了解某人为什么说这样的话,难度递增,能做到的人越来越少。B.汉武帝有极高文化修养,他参与讨论《离骚》,认为汉四家以经书作标准对《离骚》的评价是中肯的。C.班固在评价屈原作品时,认为他对后羿、浇、二姚等故事的讲解,与《左传》中相关记载不符合。D.贾谊、刘知几等人才华横溢,人生都有“遇”时,可谓“幸”,但同时也是其人生之“不幸”。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2)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14.结合材料,简要归纳后世人难以“知”屈原及《离骚》的原因。【答案】10.DFH

11.C12.B13.(1)心里的相知,不是像司马相如那样因为亲昵而被轻视,就是像韩非那样因为谗言而遭杀戮。(2)后代著名学者们所写的辞赋,没有不模拟它(《离骚》)的形式的,这就是所说的“外表像黄金,内质像美玉,历史上没有和它相当的”。14.①不具有先贤智者的心怀与志向;②后世评价流于表面,与实际不符,对作品鉴赏不够精当,未加认真考察。【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探讨了理解和认知的深度差异。材料一指出真正理解他人思想的困难,引用历史实例如孔子读《易》、司马迁读《离骚》强调这种深刻理解的稀缺性;同时,文章讨论了权势关系中表面理解与实质理解的差异。材料二对《离骚》的评价展示了不同时代、学者对屈原作品的见解分歧,反映了《离骚》的复杂性及对后世影响。整体上,文章通过比较进一步阐述了认知深度和作品理解的重要性。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遗憾的是,后世之人没有能够忧着他(前人)的忧患,铭记着他(前人)的志向,却因此被埋没而不彰显的,实在不少啊。“不幸”与后面的具体内容不能断开;“不得”是句子的谓语,“后之人有能忧其忧”是宾语部分,不能断开;“忧其忧”“志其志”是对称结构,这两句前面的词都是动词,分别译为“忧虑”“铭记”,因此可在第二个“忧”和“志”之后断开,即在DF处断开。“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而“盖”用于句首,承接上文,表示推测性判断,其前H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都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句意:汉武帝看轻司马相如。/几十个艺人围困了他。C.错误。才/竟然。句意:看见了才知道不及他。/如今他们的智慧竟然赶不上这些人。D.正确。朗读、诵读/以委婉的言辞劝告。句意:扬雄讽诵玩味(《离骚》)。/邹忌委婉劝告齐王采纳谏言。1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和判断能力。B.“汉武帝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参与讨论……对《离骚》的评价是中肯的”说法错误。原文王逸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也就是对《离骚》作高度评价的是王逸、扬雄等人,汉武帝只是喜欢《离骚》,未曾参与讨论,更没有对其做出中肯的评价。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1)“狎”,亲近而不庄重、亲昵;“见”,表被动,被;“戮”,杀害。(2)“莫不”,没有不;“拟”,模拟、模仿;“相、质”,外表、内质。1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从材料一“夫子读之,而知作者有忧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离骚》为词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不具夫子之忧,而欲知文王之忧,则几乎罔矣”“不幸不得后之人有能忧其忧,志其志,而因以湮没不章者,盖不少矣。”等语句可知:孔子知文王,司马迁知屈原《离骚》,是因为他们都有忧患之心、远大之志,然而后世之人恰巧缺乏这种情怀和志向。从材料二最后一句“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意思是:他们的赞誉与贬责都仅仅着眼于表面,常常不符合作品的实际,都可以说是赏鉴却不够精当,欣赏玩味(《离骚》)却未加以认真考查。据此可知:历代学者在评价屈原的《离骚》时往往流于表面,与实际不符,对作品鉴赏不够精当,未加认真考察。参考译文:材料一:说到人的所谓相知,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音容貌就算啦;读他的书,知道他的文章,知道他所以做文章才算相知呢。读他的书而知道他的名字的人,天下比比皆是;而知道他的文章(观点)的,一千个中便得不到一百个;能知道他之所以做文章的原因(缘由),那么一百个人中得不到一个了。大家都知道《易经》是占卜的书,孔子读了,就知道文王是有忧患而作此书的,这是圣人的知道圣人;人人知道《离骚》是辞赋的鼻祖,而司马迁读了,就为其志向而悲,这是贤能人的懂得贤能的人呀。至于没有司马迁的志向,却要懂得屈原的志向;没有孔子的忧患意识,却要明白文王内心深处的殷忧,那么,这差不多算是痴心妄想了。那么,过去的人有他的忧患和他的志向的,遗憾的是,后世没有能够忧虑着他(前人)的忧患,铭记着他(前人)的志向,却因此被埋没而不彰显的人,实在不少啊。刘彦和说:“韩非子的《内外储》一书才写出来之际,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刚做成之时,秦始皇、汉武帝,恨不能同时遇见,然而真正同时遇到了后,韩非却被囚禁,司马却被看轻。”说到李斯惧怕韩非子,汉武帝看轻司马相如,其实是知道得很深,处置得非常确当,然而出于时势又不得不这样,这是所谓形迹好像不相知,而心里却是相知的。贾谊被迁降到很远的长沙,后来在宣室召对,文帝甚至说,好久不看见先生您了,自己觉得已经超过他,看见了才知道不及他。君臣的际遇,可以说是非常相知了。可是文帝不知道贾生的治国安邦之策,却只想了解他(贾谊)关于鬼神的回答,这就是所谓形迹好像是相知,而心里却不相知。刘知几拥有了高超的学问,却被时人所看轻,等到他三次担任史臣,二次进东观编史,可算是被知遇了。可是真正谈论到史才,却被降逐到千里之外,议到史事,(君臣间)却一语不合,这就是所谓形迹相知,心里却并不相知。讲到形迹相知的,不是像贾生的表面被相知却不被重用,就像刘知几的被任用了却不完全信任。心里相知的,不是像司马相如那样因为亲昵而被看轻,就是像韩非那样因为谗言而遭到杀害。材料二:从前汉武帝喜爱《离骚》,(让)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刘安)认为:“《国风》好写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兼有二者的特点。”但班固却认为:“屈原夸耀自己的才华,以至忿懑怨恨,自投汨罗沉江而死。他在作品中讲到后羿、浇和有虞国王两个女儿二姚的故事,都和《左传》的有关记载不相符合。然而他的文辞瑰丽雅正,是词赋的创始者,所以屈原虽然算不上贤明的人,但也可以称得上了不起的人才。”王逸认为:“《离骚》的文字,多是根据经书来写的。后代名儒所写的辞赋,没有不模拟《离骚》之形式的,这就是所说的‘外表像黄金,内质像美玉,历史上没有和它相当的’。”扬雄讽诵玩味后,也说(它的)“体制风貌同于《诗经》的‘雅’”。(刘安等)四家都拿《离骚》与经书比较,然而班固认为不符合《左传》。他们的赞誉与贬责都仅仅着眼于表面,常常不符合作品的实际,都可以说是赏鉴却不够精当,欣赏玩味(《离骚》)却未加以认真考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五①苏轼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喧。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偏。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注】①本诗作于元丰七年,苏轼为避开在朝是非,自求在扬州外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次韵之作,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韵脚完全一致,但意境和心境很不相同。B.“既往”一句蕴含的对过去的态度,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相似。C.小舟在急浪中一夜渡过千山万水,诗人对此表现得语气平缓,内心平静。D.本诗意象简洁,语言平易而质朴,颇有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16.本诗末四句以“嗟”字领起,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嗟”何事。【答案】15.C16.诗人所“嗟”的是自己频繁在外的奔波,在仕途间的反复游走;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过去的无可奈何。【解析】【导语】苏轼此诗寄情于小舟与暗浪,以夜行千山表达对时局的无奈与思考。平淡质朴的语调反映他对生活的豁达,对过去不再追悔,对未来无苛求,体现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的哲学态度,暗合陶渊明的隐逸精神。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内心平静”说法错误,虽然诗人在诗中表现得语气平缓,但内心并不平静。从“下有暗浪喧”和“不知枕几偏”可以看出,小舟在急浪中颠簸,诗人内心并不平静。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嗟”是感叹词,表示感慨或无奈。“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意为“我在做什么呢?这条道路上我常常来来回回”。苏轼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频繁在外奔波的无奈和困惑。他自求外任,避开了朝廷的纷争,但仍然在仕途间的反复游走,在宦海中漂泊不定。“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意为“未来的事情何必早早计算,已经过去的事情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苏轼在这里表现了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过去的无可奈何。他意识到未来的事情无法预料,也不必过于担忧;而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再多的言语也无济于事。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嗟”字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他感叹自己在宦海中漂泊不定,虽然自求外任,但仍然无法摆脱官场的束缚。同时,他也表现了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对未来不再过多计较,对过去不再过多纠结。这种心态既有无奈,也有释然,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和坚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8分)17.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国庆期间,小明与家人在外度假,当他吹着风踏歌而归时,不由得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说中描写主人公年老多病、漂泊异乡的孤独凄凉境况,常会让人想起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冬天,小明跟随爸爸去登泰山,大雾弥漫,一步一滑,让他真切感受到姚鼐《登泰山记》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登山艰难。(4)承载自己向往自由、渴望回归自然或淡泊世事的情感,古人有时会用“扁舟”这一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浴乎沂

②.风乎舞雩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

④.百年多病独登台

⑤.道中迷雾冰滑

⑥.磴几不可登

⑦.人生在世不称意

⑧.明朝散发弄扁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忽忆鲈鱼脍,扁舟往江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雩、常、磴、脍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闪电是怎么形成的?①我们可以想象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空气团。②因为地表的组成复杂多样的原因,③有植被、土壤、建筑、水体……等,④所以地表反射光波的能力不等,⑤这使得空气团的温度不尽相同。⑥空气团好比一个热泡。由于不同温度的热泡浮力不同,上升速度便有快有慢,快速上升的热泡会挤压其上方和周边上升速度慢的热泡,使它们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产生向其后方运动的下沉拖曳流,对流(热泡之间的相对运动)就产生了。对流导致相邻热泡中的粒子之间产生了碰撞与摩擦,摩擦起电使粒子带上电荷。对流越强,持续时间越长,粒子所带的电荷就越多。电荷有正有负,当携带同一电荷的热泡群中总电荷累积到一定量,又与地面或附近带相反电荷的另一个热泡群之间产生高压,此时电流在导电气道中因碰撞会产生火花,就形成了闪电。如果热泡群中水汽含量较多,上升降温过程中就会生成云,所以人们经常看到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的场景。但是,(①

),水汽含量较少,上升过程中就无法形成云,难得一见的“晴天霹雳”就出现了。“红色精灵”是“晴天霹雳”的一种衍生品。闪电的温度可高达17000℃以上,使周围的物质离子化,继而形成了高速上升的气流,有时气流呈现喷射状。在类似“红色精灵”出现的天气条件下,若空气团的电荷累积量没有达到放电条件,就不会出现“晴天霹雳”。虽然人们对环境的变化

A

,但是大气中的强对流已悄然形成。如果“晴天霹雳”发生在白天,阳光可能掩藏“红色精灵”,也就隐藏了强对流的警示。这种不可见的强对流比强对流云更具危险性,难以防范。如果飞机遭遇这样的强对流区,飞行员很难快速做出正确的应对,(②

);如果高大的轮船驶入强对流区,也有倾覆的风险;山区的高架桥,如果正处于强对流中,也是

B

。所以,当我们享受大自然赠予的快乐时,不要忽略它的警告,美景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险。18.请结合文本,给闪电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0字。19.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