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先秦时期-2022年初升高历史无忧衔接_第1页
专题01先秦时期-2022年初升高历史无忧衔接_第2页
专题01先秦时期-2022年初升高历史无忧衔接_第3页
专题01先秦时期-2022年初升高历史无忧衔接_第4页
专题01先秦时期-2022年初升高历史无忧衔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1先秦时期课程要求课程要求《初中课程要求》1.史前时期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2.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双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高中课程要求》1.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知识精讲知识精讲【初中知识复习】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4.生产状况:①采集狩猎②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照明、防寒和驱赶野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北京人使用火的意义: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③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原始社会。6.地位:①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②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意义: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2)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三)山顶洞人1.发现地点: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3.生活特征:①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如骨针);②懂得人工取火;③有爱美意识、审美观念(项链);④过着集体生活二、原始的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居民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生活地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7000年左右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浙江余姚河姆渡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特点:先挖一个地坑,然后在坑口立架搭棚干栏式建筑特点: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优点:冬天可以避风御寒;还可以防止野兽侵袭优点:房屋稳定牢固,有良好的通风、防湿和抗震性能、饲养家畜使用工具广泛使用经过磨制的石器(新石器),如石铲、石刀,还有骨器和角器磨制石器(新石器);骨器:耒、耜、锄等生活状况农业:种植粟、麻和蔬菜农业:种植水稻饲养业: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和家禽饲养业: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手工业:烧制彩陶、纺织制衣手工业:制作陶器、玉器、乐器、雕刻艺术、使用天然漆不同点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房屋样式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陶器不同原因自然环境的不同相同点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时间:距今约10000年。2、兴起地区:黄河(种植粟和黍);长江(种植水稻)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耕种。4、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5、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三、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1.炎帝的贡献(神农氏)①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2.黄帝的贡献(轩辕氏)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②黄帝的下属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③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三、尧、舜、禹的禅让1、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通过民主推举的方式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有贤能的人。2、尧、舜、禹的禅让顺序:尧→舜→禹(禹:“禅让”制度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相关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3、大禹治水的方法:疏导§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商周的更替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君主重大事件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阳城禹桀(桀驾人车)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商朝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亳、殷汤纣(炮烙之刑、酒池肉林)盘庚迁殷、牧野之战西周约前1046年约前771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分封制

国人暴动东周前770年前221年洛邑周平王//启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昏庸残暴。启示: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②统治者要勤政爱民。(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③(权利)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3)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5)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2.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反映了夏王朝的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二、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功能变化: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食器发展为礼器2.特点:商周时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3.制作:①成分:铜、锡、铅;②方法:泥范铸造法4.代表:①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②四羊方尊(造型奇特)③利簋[guǐ]5.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铭文、钟鼎文(二)甲骨文记事:1.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3.记载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等等4.意义:①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②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5.造字方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6.与汉字的关系: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许多汉字使用至今,是我国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三、动荡的春秋时期(西周灭亡之后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春秋》得名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战国策》得名3.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即: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2.手工业: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商品交换市场和金属货币。(二)王室衰微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2、表现:(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三)诸侯争霸1、背景(原因):(1)周王室衰微(2)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3、影响(结果):(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积极影响:=1\*GB3①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局部统一;=2\*GB3②促进了中原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4、相关成语:齐桓公:一箭之仇、管鲍之交;晋文公: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楚庄王:问鼎中原、一鸣惊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5、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四、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1.七国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赵、魏、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2.春秋、战国时战争的对比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目的争霸(成为霸主)兼并(统一全国)特点时间短、规模小、战争次数少(1)战争规模大,(3)交战区域广,(2)参战兵力多,(4)持续时间长。方式强者通过召集盟会来确立霸主地位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主要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二)商鞅变法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各诸侯国实行变法。1、各国变法原因: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特权。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商鞅变法(1)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时间:公元前356年(3)支持者:秦孝公(4)变法内容及其作用:措施作用政治上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影响最深远)有效控制了地方,政令的通行加强了国家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2、废除贵族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耕地增加,提高生产力增加税收,促进农业的发展。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温馨提示】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是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对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建立县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5)性质: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即封建性质改革,改变了秦国的社会性质)。(6)商鞅变法的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7)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了。理由:成功了。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国力大增,为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8)判断变法成功的标准:看变法的目的有没有实现。(9)变法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④制定的措施具体有效;⑤百姓的信任。(10)商鞅变法的启示:=1\*GB3①改革是强国之路;=2\*GB3②改革要具有创新精神;=3\*GB3③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工程结构:渠首和灌溉网。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4.影响: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②2200多年来,都江堰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智慧.(四)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时期学派姓名著作主要思想“百家争鸣”经济上:经济发展,社会变革1、原因:文化上:私学兴盛,文化发展政治上:大国争霸,招揽人才2、“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大解放)3、“百家争鸣”的方式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百家争鸣”的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春道家老子《道德经》人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无为而治儒家孔子《论语》政治思想:①核心思想是仁②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③主张实行德政,反对苛政教育思想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战国时期墨家墨子《墨子》①主张兼爱非攻②主张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③提倡节俭儒家孟子《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②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维系社会秩序道家庄子《庄子》①顺其自然和民心②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法家韩非《韩非子》①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②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中知识预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知识梳理】拓展:文明的概念与起源(1)概念: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2)起源①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②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青铜时代:夏、商、周铁器时代:始于春秋战国归纳:中华文明的特点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青铜时代:夏、商、周铁器时代:始于春秋战国归纳:中华文明的特点①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②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③发展在不同区域不平衡。④兼容并蓄。1.按生产力水平(劳动工具材质)分期(1)旧石器时代1)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元谋人(约公元前170万年)、北京人(约公元前70至20万年)。3)生产生活:渔猎和采集、学会用火、群居。4)社会组织:原始人群、穴居。(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1)含义:以打磨结合的方法(2020版修订为“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2)代表①距今约7000至5000年: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水稻、养蚕缫丝。②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黑陶(蛋壳陶);△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玉器、祭坛和神庙△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玉器、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3)生产生活:修建村落、定居生活。4)特征:①出现陶器;②从事原始农业,定居生活;③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④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5)特点:遗存数量多、分布广泛,逐渐朝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比较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进入时间距今约170万年进入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生活现状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生产工具形状打制石器,较粗糙磨制石器,精细尖锐用途用于采集和渔猎用于农耕生活,刀耕火种变化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变了,用途也跟着变了。原先较为粗糙的打制石器只适用于采集和渔猎,而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变得精细,也迎合了农耕生活的需要2.按生产关系(社会组织)阶段发展特征分期(1)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群居生活。(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后期):母权制、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晚期):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贫富分化、不平等、权贵阶层出现。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时代:神话色彩浓厚。2.五帝时代:黄帝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实行“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3.国家的初始形态: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陶寺遗址阶级阶层分化较为明显)。拓展:国家的形成4.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2)统治:夏王是最高统治者,夏朝社会仍是聚族而居。①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②部族: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族进行间接统治。(3)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历法《夏小正》。三、商和西周1.商朝(神权统治)(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殷。(2)概况1)文化①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②青铜器。③天文历法,天象观测: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④干支纪日:商朝。2)政治①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②内外服制: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3)版图: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汉江,北至燕山。2.西周(以礼治国;血缘政治)(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封邦建国”,并不是“封建制度”。(2)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邦建国”,并不是“封建制度”。1)分封制(春秋时期开始瓦解)①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亲族是主体)。②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③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④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⑤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⑥影响a.积极(前期):大大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消极(后期):受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2)宗法制(春秋时宗法血缘瓦解)①概念: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关系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②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与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③特点a.嫡长子继承制(核心);b.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远近亲疏;c.族权与政权相结合。④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补充:共和行政①原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②概况: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①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②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③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拓展:礼乐制度:是对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4)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等级森严,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②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具有神秘色彩;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1)农业①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骨、蚌等,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②土地制度:井田制,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有公田、私田之分)。补充:井田制特点①层层分封,受封者要向天子承担义务,缴纳贡赋。②使用奴隶集体耕作。③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④一切土地归天子所有,诸侯、卿大夫和士对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以礼器为大宗;贵族身份的象征,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2)手工业:①青铜铸造;②丝织业: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以礼器为大宗;贵族身份的象征,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补充:商周国家设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奴隶买卖较为普遍。拓展:史前史研究的主要资料和工具①实物资料(一手史料):因为其高度的真实性,考古发现是当今研究人类史前史的主要素材,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很多传说得到了印证。②古籍记载(二手史料):古籍撰写者距史前史较近,相对来说更加真实。但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和撰写者的主观性较强,其记载多存在偏颇,需要其他史料加以印证。③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夹杂着人们想象的素材,其内容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但是,这些传说也可能是基于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因而也是研究历史的素材之一。④科学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运用于史学研究,对于判定历史时间、分析历史发展及地理环境的变迁等都有巨大的帮助,成为研究史前史的重要工具。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华文明的社会转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时空坐标】【知识梳理】归纳: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1)经济上: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上: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阶层。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强化地主阶级专政。④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3)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4)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1.春秋争霸: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1)背景:①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②诸侯实力强大,独立性增强,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2)根本原因: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3)开始标志:平王东迁。(4)时代特点:争霸(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5)春秋五霸(先后关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2.战国纷争: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1)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2)开始标志:①三家(赵、魏、韩)分晋;②田氏代齐。(3)时代特点:兼并(实质:新兴地主阶级为实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4)战国七雄(并存关系):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国。(5)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吞并。3.华夏认同(1)含义: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2)形成: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3)成因:①分封制的实施;②战争(诸侯征战);③经济文化交流(华夏族与戎狄蛮夷);④戎狄蛮夷内迁。(4)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②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③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4.思考(1)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①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②诸侯势力崛起;③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④国家:由统一到分裂。(2)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影响?①消极: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②积极:有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促进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形成。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①生产工具:铁器、牛耕的使用;②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楚国);③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战国);④生产方式: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⑤经济政策:重农抑商。(2)手工业:①冶铁技术出现;②战国时期分工更细。(3)商业:①货币广泛流通;②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商业都会;③私商富比王侯。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1)原因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专制统治;④为了富国强兵(目的);⑤法家思想成为理论武器;⑥秦孝公重用商鞅。(2)性质:一场比较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3)内容1)经济: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拆大为小,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2)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②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吏由君主任免。注意点:军功爵制的出现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3)社会管理: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4)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5)评价: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拓展:土地兼并(1)特点: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2)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3)影响: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思考: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的各国变法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经济发展引起社会复杂化,兼并战争日益激烈,都需要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富国强兵。三、百家争鸣1.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宽松的社会环境)(1)经济: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②铁器牛耕广泛使用,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基本主张:仁、德、礼、民本、教化(2)政治基本主张:仁、德、礼、民本、教化先秦儒学②旧的贵族体系被打破,新兴士阶层的崛起。先秦儒学(3)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各诸侯的重用。特点:伦理道德;关注现实;积极入世(4)教育特点:伦理道德;关注现实;积极入世(5)思想:一批思想家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和自然的主张,彼此论战辩驳。2.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人物时期思想主张代表阶级儒家孔子春秋①政治:“仁”、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为政以德;②教育:有教无类、推动私学;整理六经;恢复周礼奴隶主贵族孟子战国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新兴地主荀子战国人性恶、隆礼重法(礼法并施)新兴地主道家老子春秋(1)哲学:①世界观:“道”是万物的本原;②辩证法;(2)政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奴隶主贵族庄子战国逍遥自由奴隶主贵族阴阳家邹衍战国五行相生相胜新兴地主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下层平民法家韩非子战国《墨子》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法制、中央集权《墨子》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新兴地主拓展: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人物伦理观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历史观孔子性相近“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克己复礼”,较保守孟子性善论“仁政”“施仁政于民”“民贵君轻”主张社会进步荀子性恶论强调“仁义”“王道”“水则载舟,水亦覆舟”主张社会进步3.“百家争鸣”的意义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注意:百家思想都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入世,通过治道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谋求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重点深化拓展】1.中国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1)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这说明中国古代文明是大河文明,属于农业文明。(2)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2.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1)远古时代,自然环境险恶,猛兽经常出没;(2)工具简单粗糙,主要以打制石器和木棒为主,个体生活无法抵御猛兽攻击;(3)以采集、狩猎为主,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依靠简单的工具很难求生,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来。3.早期国家特征1)政治: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机器建立。②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紧密结合。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④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⑤世卿世禄。⑥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2)经济: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体劳动,出现奴隶制。3)思想: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民本思想占主导地位(敬天保民)。4.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1)相同点:①都具备争夺土地与人口的特性;②都给人民带来了灾难;③都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④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2)不同点:①阶级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具有封建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性质;②目的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大国间争夺霸主地位,战国兼并战争是富国强兵,消灭其他国家,达到统一。5.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相似性要求统一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诸子百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爱民”思想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限制君权”思想孟子强调只有取得百姓的信任,方可以作为天子,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差异性治国理念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人生态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走进走进中考真题1.(2021·四川内江·中考真题)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2.(2021·山东滨州·中考真题)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状况有多种途径,可信度最高的是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影视作品 D.学者推断3.(2021·贵州安顺·中考真题)下图是考古学家根据某原始人类头盖骨化石复原的头像,经测定,其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据此判断,这一原始人类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丁村人 D.半坡人4.(2021·山东烟台·中考真题)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手史料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5.(2021·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中考真题)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丰富的稻作遗存,出土了相当多的稻作工具骨耜。该考古发现直接佐证了此处先民()A.种植水稻 B.打猎捕鱼 C.饲养家畜 D.磨制石器6.(2021·湖南常德·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0年4月4日上午,近300名在陕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代表齐聚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与在西安、台湾分别设立的视频连线点代表参加公祭典礼。此举是因为A.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C.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D.黄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7.(2021·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中考真题)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

)A.早期猿人 B.半坡遗址 C.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8.(2021·重庆·中考真题)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A.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B.推行了禅让制C.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主持治水有功9.(2021·四川成都·中考真题)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隶首和大禹10.(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利簋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克昏夙有商……”的记载;《尚书》中有“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等语。这说明历史史料(

)A.能够相互印证 B.难免自相矛盾C.经常难辨真假 D.多为史学著作11.(2021·湖南郴州·中考真题)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12.(2021·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识。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

)A.考古发现 B.史料记载 C.文学作品 D.神话传说13.(2021·广东广州·中考真题)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指(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草书14.(2021·湖北黄石·中考真题)小明正在研究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铜如何开采和冶炼的课题,下列考古发现能够更加直接为研究此课题提供可靠依据的是A.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出土的铜刀 B.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C.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竖炉 D.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15.(2021·广东广州·中考真题)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16.(2021·江苏淮安·中考真题)小明在自主学习时,关于某一历史事件收集到如下材料: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与材料所涉事件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秦孝公与商鞅 B.唐太宗与魏征 C.宋高宗.与岳飞 D.明成祖与郑和17.(2021·江苏泰州·中考真题)《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统一度量衡 B.奖励耕织 C.废除井田制 D.按功授爵18.(2021·四川内江·中考真题)在“百家争鸣”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其中形成了下图思想学派。对其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A.成书于夏朝,主张“无为而治” B.成书于商朝,主张“以德治国”C.成书于春秋,主张“兼爱非攻” D.成书于战国,主张“以法治国”19.(2021·辽宁营口·中考真题)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仁等为基本内容,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希望社会和谐、人心和顺。自春秋创立,……经2000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A.仁 B.礼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20.(2021·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唐庚,字子西,眉州人,在《唐子西文录》中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在后来的《朱子语类》卷九三《孔孟周程》中也引用了这句话。这一时期,人们把孔子塑造为“至圣先师”。这说明当时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儒学社会基础牢固C.南方文人地位提高 D.尊孔读经得到提倡走进高考走进高考真题1.(2017·全国·高考真题)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2021·辽宁·高考真题)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 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3.(2021·全国·高考真题)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4.(2021·浙江·高考真题)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5.(2020·海南·高考真题)如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6.(2022·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7.(2021·海南·高考真题)《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 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8.(2021·湖北·高考真题)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9.(2021·山东·高考真题)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10.(2021·全国·高考真题)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11.(2022·全国·高考真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自《荀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走进中考真题参考答案走进中考真题1.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山顶洞人能够人工取火。C项正确;北京人使用粗糙打制石器,排除A项;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B项;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根据才德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是第一手史料,是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状况可信度最高的方式,选项B正确;神话传说和影视作品常带有夸张和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选项AC排除;学者推断的可信度不如考古发现,选项D排除。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头像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一20万年,故选B;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丁村人距今20万年,半坡人距今五、六千年,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4.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京人生活在70万—20万年以前,所以根据“距今20万年前”可知北京人遗址符合题意,故选C;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排除A;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生活在距今6000年到7000年左右,排除BD。5.A【详解】根据“稻作遗存”、“稻作工具骨耒”可知这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进行水稻的培育,A项正确;根据“稻作”可知与种植水稻有关,与打猎捕鱼、饲养家畜和磨制石器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6.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至今海内外中华儿女仍在祭祀皇帝,究其原因,黄帝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A项正确;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炎、黄帝部落发展而来,排除C项;炎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中国人的姓氏十分集中,几乎全出自于炎帝和黄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C项正确;A项是指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B项是指原始农耕时代,D项是指尧舜禹时期,均与题干“炎帝和黄帝”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8.A【详解】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故选A;尧舜禹推行禅让制,B错误;C是炎帝,排除;D是禹的功绩,排除。9.A【详解】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符合题意;BCD项与“人文初祖”称号不符,排除。故选择A。10.A【详解】根据材料"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克昏夙有商....."意思是周武王征伐商朝时,在甲子日清晨,武王战胜纣王并占有了他的国土和政权;“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意思是在甲子日的黎明时刻,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外的牧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则材料能够相互印证,A项正确;BCD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可排除。故选A。11.D【详解】依据题干“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由此可知,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D符合题意;A属于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但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C的内容与分封制无关,排除;故选D。1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传说、神话、记载、化石、遗物、遗址等都是我们用来寻找历史的途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历史遗迹的发现以及考证,需要依据的是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以及通过生物化石、遗址和遗物考证获得结论,A项正确;史料记载的价值较大,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也是作者主观意志的体现,排除C项;神话传说不存在太大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13.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汉字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A项正确;小篆是秦朝的官方字体,排除;隶书是汉朝时期推行的字体,C项排除;草书大约形成于汉朝,D项排除。故选A。14.C【详解】根据材料“小明正在研究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铜如何开采和冶炼的课题”结合所学可知与铜的开采和冶炼有关的设施,就要到矿山遗址,寻找与冶炼设施有关的遗迹,因此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竖炉符合题意,故选C;ABD都是青铜器的制品,不能体现开采和冶炼,排除。15.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16.A【详解】根据“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可得出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A若同瞭解;排除BCD项。故选A项。17.D【详解】根据材料“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商鞅变法中实行的军功爵制。规定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D项正确;材料与“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8.D【详解】题干反映的是法家著作《韩非子》。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19.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符合题意;荀子强调礼治,老子强调无为而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20.B【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孔子,漫漫历史就如同无边的黑夜。这句话是赞美孔子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依据材料“在后来的《朱子语类》卷九三《孔孟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