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第1章_第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第1章_第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第1章_第3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第1章_第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第1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后训练巩固提升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答案:C解析: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飞行着的空客是在地球空间里的物质,不属于天体。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是(人造)天体,返回到地面就不是天体。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不能算作天体。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完成2~3题。2.“蓝月亮”属于()A.行星 B.恒星C.卫星 D.彗星3.“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A.太阳 B.地球C.行星 D.恒星答案:2.C3.D解析:结合图示可知,“蓝月亮”绕行星做公转运动,应属于卫星。由于行星不发光发热,其光照只能来自恒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是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之一。据此完成4~5题。4.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可以描述为()①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②地球是河外星系的组成部分③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④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远的一颗行星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八颗行星中比较特殊B.现代宇宙探测结果表明,科学家在宇宙中找到了类似地球存在智慧生命的天体C.地球自身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特征的“巧妙”组合,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理想条件D.太阳系中的行星几乎都在同一平面上沿着各自正圆形轨道和相同方向绕太阳运行答案:4.A5.C解析:第4题,由于地球是地月系的质量中心,且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故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①正确;地球属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故不属于河外星系,②错误;按照太阳系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排序,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项。第5题,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八颗行星中并不特殊,A项错误;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天体,B项错误;八颗行星的轨道具有共圆性,并不是正圆,D项错误。故选C项。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据图完成6~7题。6.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A.质量在三颗行星中最小B.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C.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不同D.太阳系中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行星7.若地球在②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变为寒冷的“冰球”B.变为炎热的“火球”C.大气层将会消失D.公转方向将发生变化答案:6.D7.B解析:根据图中地球位于①②行星之间可判断出①为火星,②为金星;由轨道弯曲方向,判断出太阳离行星②更近;再根据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有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推知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行星;离太阳较地球近的行星②气温较高。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图中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天体系统名称。(2)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3)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半径约为亿光年。

(4)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答案:(1)由上到下:太阳系河外星系(2)月球太阳(3)137(4)地月系可观测宇宙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地球和月球组成地月系,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统组成太阳系,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统组成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组成可观测宇宙,也是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其半径约为137亿光年。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地月系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可观测宇宙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9.火星是地球的近邻之一,也是人们准备太空移民的理想场所。根据地球和火星的有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014年9月24日,印度的“曼加里安”号火星轨道探测器成功传回首张火星图像。近30年来人类已发射了20多个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这些探测器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采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样品进行检验,获得了一系列有关火星的数据。项目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千米)赤道半径/千米公转周期/年自转周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地球1.4966378123时56分4秒1123°26'火星2.27933961.924时37分0.110.1523°59'(1)火星在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是第颗行星;一般而言,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公转周期就越(填“长”或“短”)。

(2)在表格中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的(填“高”或“低”)。

(3)根据你对火星的了解,结合上表数据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的原因。人类为了开辟太空居住地,为什么选择火星作为研究对象?答案:(1)4长(2)自转周期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低(3)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它离太阳的距离远于地球,因此温度条件比地球要差;此外,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可能吸引住的大气也比地球少,大气密度小于地球;火星上没有水。我们认为温度、大气和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而这三个方面火星都不具备,故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但在太阳系中,特别是在离地球较近的天体中,无论是从与太阳的距离、质量和体积的大小,还是自转和公转周期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地球,所以成为人类目前的重点研究对象。解析:火星轨道与地球相邻,在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方面与地球有许多接近之处,成为目前人类重点研究对象,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的原因时,应从生命生存所需具备的条件入手,而人们开辟太空居住地时,应选择与地球环境最为接近的天体作为研究对象。1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1图2(1)图1为农历时所见的月亮,该图的东方是(填“C”或“D”)处,A为月,C为月。

(2)图2为农历时所见的月亮,该图的东方是(填“G”或“E”)处,F为月;此时观察E月的视运动情况是(填“升起”或“落下”)。

(3)关于图2中F月的视运动情况及夜晚见月情形,正确的是()A.半夜月出,正午月落,下半夜东天B.正午月出,半夜月落,上半夜西天C.黄昏月出,清晨月落,下半夜东天D.半夜月出,正午月落,上半夜西天(4)A月相应出现在(填“黎明前”或“黄昏后”)的(填“西”或“东”)部天空地平线以上。

答案:(1)上半月傍晚C蛾眉满(2)下半月清晨G下弦落下(3)A(4)黄昏后西解析:依据观察者“面南背北,右西左东”的规律及月面方位,可推知月相;依据月相运动是自东向西运动,可知是升起还是落下;依据月相运动规律,可推知月相出现在天空中的时间。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后训练巩固提升1.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答案:D解析:赛车用的石油和煤球炉中的煤是古代生物固定的太阳能;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不是来自太阳能。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下图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读图,完成2~4题。2.图中所示的34个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在()A.亚洲B.亚洲和欧洲C.亚洲和北美洲D.欧洲和北美洲3.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平均降水量()A.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B.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C.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D.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4.观测太阳黑子的方法很多,下面哪种方法最不适合?()A.曝光过的X光底片B.直接通过墨镜看C.通过电焊护目镜看D.用望远镜把太阳投影到投影板看答案:2.D3.C4.B解析:第2题,根据图中测站的经纬度分布范围,可知34个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在欧洲和北美洲。第3题,图中上部12个测站年均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活动呈正相关,下部22个测站年均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活动呈负相关,所测地区年均降水量变化周期和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吻合。第4题,对黑子的观测最好用专门的观测仪器。曝光过的X光底片颜色较深,可以较短时间地观看;电焊护目镜本就是在强光下保护眼睛的,用它直接看太阳就可以;望远镜投影法对眼睛的伤害较小,而用墨镜直接观测黑子,对眼睛的伤害较大,故最不合适的是B项。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某一周的气温与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5.该周最有可能属于哪个月?()A.1月 B.5月 C.7月 D.11月6.在该周内,最有利于农产品品质提升的一天是()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四D.星期六答案:5.B6.A解析:第5题,根据气温曲线可知,该地此时日最高气温在17℃左右,最低气温在9℃左右,符合5月的气温日变化特点。第6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利于农产品品质的提升。7.读中国年太阳辐射图,完成下列问题。(1)描述我国年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2)比较A、B两地,选出适合发展太阳能的地区,并说明该地年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3)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在许多城市得到推广使用。请你从能源利用的角度,说明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理由及其局限性。答案:(1)总体上是从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多。(2)A地。A地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3)太阳能资源的优点是可再生,无污染。局限性是能量分散,并且受天气影响大,能量不稳定。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太阳辐射分布。第(1)题,图示反映我国年太阳辐射总体从东部向西部递增,四川盆地为年太阳辐射量最贫乏地区。第(2)题,A地为青藏高原,主要从地势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分析。第(3)题,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理由可从太阳能的主要优点角度分析,其局限性可从利用太阳能的不利角度分析。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气象专家认为极端气候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某文章这样介绍:一种天体活动似乎也会对地球产生影响,那就是太阳黑子的活动。太阳黑子的活动以11年为一个周期。1988年,日本遭受冷夏的袭击,美国和欧洲却遭受酷暑和干旱的煎熬。在意大利,由于炎热而造成铁路变形、列车脱轨。美国从4月中旬到8月为止,几乎滴雨不下,密西西比河的水面不断下降,连船都无法航行。太阳黑子的周期性(1)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层。与黑子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它们被认为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和。

(3)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从上图可以看出,1960年是一个太阳活动峰年,而文章中说1988年又是峰年,对此应怎样解释?(4)耀斑活动为什么会干扰短波通信?答案:(1)光球耀斑(2)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对地球磁场的影响(3)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但并不一定就刚好是11年,有时会略有差异。(4)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引起电离层扰动,依靠电离层传播的短波信号被部分或全部吸收。解析:黑子、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它们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磁场,影响短波通信,还会影响气候。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训练巩固提升2017年9月12日,中、美、英等12国科学家组成探索队,在印度洋某处打穿地壳与地幔的边界,对地球进行史无前例的探索。据此完成1~2题。1.此次科考前,科学家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主要通过()A.超声波 B.地震波C.实地勘探 D.科学推算2.在此次探测中()A.钻探深度达39千米B.穿过了呈熔融状态的物质C.将打穿古登堡面D.收集到由硅酸盐类物质组成的岩石样本答案:1.B2.D解析:第1题,地球内部结构用肉眼无法探测,而地震波在穿过不同的地物或不同物理状态的地物时会有不同的波速,故通过地震波探测地内结构成为科学家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方式,故选B项。第2题,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故钻探深度不可能达39千米;此次探测穿过了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进入了地幔,软流层物质呈熔融状态,位于莫霍面下的上地幔上部,深度为80~400千米,此次探测没有达到此处;探测没有到达古登堡面;大洋地壳多由硅酸盐类物质组成,因此可以收集到由硅酸盐类物质组成的岩石样本,选D项。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3~4题。3.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数码是()A.① B.② C.③ D.④4.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A.甲 B.乙C.丙 D.丁答案:3.C4.D解析:第3题,岩石圈的范围为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据图可知,③为岩石圈的范围。故选C项。第4题,据图可知,①为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范围;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区域,为地幔范围;③为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选D项。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据史籍记载,自16世纪以来它爆发过三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地形,时间一长,积水成湖,水面海拔达2150米,所以被称为天池。结合长白山天池景观图,完成5~6题。5.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 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 D.地幔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答案:5.D6.B解析:第5题,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是火山岩,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直接来自地幔。第6题,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地球内能、重力能和太阳辐射能。7.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相关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据此完成下列问题。所罗门群岛及所处板块位置示意图(1)2007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8级强烈地震。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该群岛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立即关闭东部海岸的海滩旅游景点,以防(灾害)侵袭。

(2)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3)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波。

答案:(1)印度洋太平洋海啸(2)如下图所示。(3)横解析:第(1)题,全球共划分为六大板块,所罗门群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会诱发海啸。第(2)题,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叫莫霍面,而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叫古登堡面。第(3)题,横波只能通过固体,而含油层是液态的。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双基巩固学考突破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1~3题。1.下列关于水平地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下新上老 B.下老上新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2.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C.发展阶段 D.时间长短3.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的依据是()A.化石种类和数量B.组成物质成分和性质C.岩石的绝对年龄D.植物化石的埋藏深度答案:1.B2.D3.C解析:第1题,水平地层反映岩石形成的关系和地壳运动,特点是下老上新,下面的地层形成的时间早。第2题,地层能够反映地层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地质时代单位的长短。第3题,确定地层的形成时间,要依据地层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下图是在山东沂蒙山区的费县、平邑县等地发现的裸露于山体中的化石。据此完成4~5题。4.该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A.显生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第四纪5.当时山东沂蒙山区的地质环境是()A.山地丘陵 B.高原盆地C.平原谷地 D.温暖海洋答案:4.B5.D解析:三叶虫生活在古生代温暖的海洋中。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6.图示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A.冰期Ⅰ B.冰期ⅡC.冰期Ⅲ D.冰期Ⅳ7.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A.温带自然带北界偏南B.山地雪线上升C.全球陆地总面积更大D.全球降水增加答案:6.D7.C解析:第6题,冰期Ⅳ发生纬度最低,在四个时期中全球气温最低。第7题,第四纪冰期Ⅲ时期温度比现在要低很多。南、北半球温带自然带北界偏移方向不同,气温降低,山地雪线降低,全球降水减少,冰川融化减少,全球陆地总面积更大。8.下图是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地层按照由早到晚形成的排序是。

(2)①和②是否属于同一地层?理由是什么?(3)图中最有可能是中生代以来形成地层的是哪几层?理由是什么?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⑦(2)不是。①和②地层化石类型不同。(3)④⑤⑥⑦。有恐龙足迹化石。解析:第(1)题,正常情况下地层形成的顺序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第(2)题,同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在同一地域,化石种类大体相似。第(3)题,中生代以来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繁盛,因此会存在该类生物的化石,恐龙属于爬行动物,恐龙的足迹分布在④和⑥地层中。选考奠基素养提升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读中华龙鸟化石图,完成1~2题。1.形成中华龙鸟化石的页岩属于()A.侵入岩 B.沉积岩C.变质岩 D.喷出岩2.火山灰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A.地壳 B.软流层C.地核 D.下地幔答案:1.B2.B解析:第1题,中华龙鸟化石产于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第2题,火山灰源于火山喷发,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3.读生物进化和环境变迁示意图,有关图中数码①~④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的演化过程经历了大约46亿年B.②的转变过程完全是藻类光合作用的结果C.③主要是臭氧和氧原子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D.④缩小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答案:C解析:有氧环境产生了大量臭氧,而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4.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及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从时间尺度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1)地质时期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是、、。

(2)就冷暖状况而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时间较长的是。

(3)就干湿状况而言,新生代以期为主。

(4)恐龙灭绝时期的气候特点是。

答案:(1)震旦纪石炭纪—二叠纪第四纪(2)温暖期(3)湿润(4)干暖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全球平均温度处于最冷的时间可以判断。第(2)题,根据图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冰期较短、间冰期较长,即温暖期的时间较长。第(3)题,根据图示的干湿状况,新生代处于湿润一侧。第(4)题,恐龙灭绝是在中生代末期,从冷暖状况而言,处于温暖期;从干湿状况看,处于干旱期。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则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1)考察名称: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①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环境向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填“抬升”“下沉”或“水平”)运动。

答案:(1)生物化石(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3)①古生②海洋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4)①海洋陆地②抬升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抓住以下几点:(1)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2)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壳的运动过程;(3)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第一章测评(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贝努小行星被科学家认为是太阳系形成最早的“时间胶囊”,因为它含有水冰及有机质。下图为太阳系八颗行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贝努小行星位于()A.b、c之间 B.c、d之间C.d、e之间 D.e、f之间2.前往贝努的探测器会脱离()A.地月系 B.太阳系C.银河系 D.总星系3.液态水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安全的宇宙环境B.稳定的太阳光照C.适宜的体积和质量D.适中的日地距离答案:1.C2.A3.D解析:第1题,在太阳系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有小行星带,贝努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带内,图中d为火星,e为木星。第2题,前往贝努的探测器会脱离地月系。第3题,日地距离适中有利于水保持液态。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如图)。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据此完成4~5题。4.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A.生物的出现B.水体的运动C.火山的喷发D.风的形成5.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主要原因是()A.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B.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D.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答案:4.C5.A解析:第4题,生物的出现、水体的运动、风的形成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辐射;火山的喷发来自地球的内能,与太阳辐射无关,故选C项。第5题,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海地区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缺乏。故选A项。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6.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部分及占总能量之比约为()A.红外线30%B.紫外线40%C.可见光50%D.太阳风60%7.与同纬度的浙江省宁波市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B.地势高,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C.降水丰富,云量较多,保温作用强D.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答案:6.C7.D解析:第6题,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第7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2019年2月11日,夜空上演“火星合月”(火星距离月亮很近)的天象。据此完成8~9题。8.下列天体系统中,同时包含火星和月球且级别最低的是()A.河外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9.“火星合月”时,下列关于各天体相互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球位于火星和月球之间B.月球位于火星和地球之间C.火星位于地球和月球之间D.火星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答案:8.C9.B解析:第8题,选项中同时包含火星和月球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和银河系,级别最低的为太阳系。第9题,根据定义可推测,“火星合月”时,地球、月球、火星位于太阳的同一侧,且月球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三者近似成一条直线。太阳在2017年9月6日晚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太阳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专家表示此次CME抛射的粒子流会抵达地球并造成较大影响。据此完成10~12题。10.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闪焰”发生于光球层B.“闪焰”发生时,CME格外强烈C.CME发生于色球层D.CME发生地温度低于“闪焰”发生地11.若2017—2018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段,则上一个活动高峰年段是()A.2005—2006年B.2006—2007年C.2007—2008年D.2008—2009年12.“闪焰”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包括()A.我国北方极光绚烂B.许多地区短波通信中断C.全球气候变暖D.全球多地出现降水高峰答案:10.B11.B12.B解析:第10题,“闪焰”即耀斑,位于色球层,CME即太阳风,位于日冕层,温度高于色球层。第11题,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第12题,耀斑强烈爆发会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信。2017年9月15日,著名的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宇宙飞船以极超音速坠入土星大气层,经几分钟熔解后化为灰烬,就此结束了13年土星探索的使命。据此完成13~14题。13.太阳系各大行星中其体积与土星最为接近的是()A.金星 B.火星C.木星 D.海王星14.“卡西尼”号宇宙飞船在从地球飞向土星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天体是()A.流星体 B.小行星C.彗星 D.行星际物质答案:13.C14.D解析:第13题,木星和土星体积巨大,同属于巨行星。第14题,太阳系中最多的天体是行星际物质。太阳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受地球磁场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极光现象。据此完成15~16题。15.直接影响该现象的太阳活动主要是()A.日珥 B.耀斑C.太阳风 D.太阳黑子16.地球内部某圈层中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在此不能传播,它们相对于地壳“流动”,可能是地球产生磁场的主要原因。该圈层是()A.内核 B.外核C.地幔 D.软流层答案:15.C16.B解析:第15题,太阳向外抛射带电粒子流为太阳风。第16题,横波在外核处突然消失,推断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读下图,完成17~18题。17.甲圈层的主体是()A.河流 B.湖泊C.冰川 D.海洋18.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A.大气 B.水C.土壤 D.生物答案:17.D18.D解析:第17题,甲圈层是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其水量占地球水量的97%以上。第18题,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黑洞国际研究小组宣布,他们观测到了一次黑洞吃“太阳”(宇宙中的某恒星)的罕见天文现象。此过程中黑洞喷流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向外喷发1000万余年的能量。据此完成19~20题。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黑洞不属于天体B.太阳属于行星C.黑洞吃“太阳”不可信D.太阳向外喷发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20.关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黑洞吃了“太阳”,地球也会毁灭B.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C.太阳向外喷出巨大的能量时可能对地球带来不利影响D.太阳对地球影响不大答案:19.D20.C解析:第19题,组成宇宙的物质称为天体,所以黑洞也属于天体;太阳属于恒星;黑洞吃“太阳”指的是黑洞吞噬宇宙中的某一颗恒星,是研究小组观测到的,可信;太阳向外喷发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第20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有利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不利影响。太阳向外喷出巨大的能量时,可能是太阳活动爆发,所以可能对地球带来不利影响。黑洞吃的“太阳”非太阳系中的太阳,所以地球不会毁灭。太阳是地球上生命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太阳对地球影响大。21.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为()A.下地幔顶部 B.莫霍面C.古登堡面 D.横波消失处答案:B解析:莫霍面将地壳和地幔分隔开。根据地层和化石的相关知识,完成22~23题。22.在某地层中发现了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则该岩石沉积的环境是()A.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B.寒冷干燥的寒带荒漠C.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D.河湖众多的温带平原23.科学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上有腕足动物(生活在海底的无脊椎动物)化石()A.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B.通过该化石不能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C.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D.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地层厚度答案:22.A23.A解析:珊瑚虫生活在温暖的近岸浅海中,腕足动物只能生活在海洋中。化石可以确定地质顺序、时代及古地理环境。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完成24~25题。24.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25.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答案:24.B25.C解析:第24题,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图中Ⅲ对Ⅱ产生影响,且Ⅱ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Ⅱ为区域干旱化趋向、Ⅲ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第25题,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则有利于黄土堆积;温暖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造成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二、综合题(共50分)26.(14分)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八颗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轨道和轨道之间。(填行星名称)

(2)请在图中地球的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出公转方向。(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其中心天体是。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答案:(1)水星火星木星(2)标图略(逆时针方向)。(3)两太阳系太阳(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5)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解析:第(1)题,八颗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第(2)题,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第(3)题,图示宇宙空间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因此包括两级天体系统,其中以太阳为中心天体的太阳系级别最高。第(4)(5)题,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此图反映出来的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宇宙环境是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自身条件是日地距离适中,使得温度适宜。27.(15分)下面为我国部分城市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和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城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小时地理纬度(北纬)南京2182.430°04'上海1986.131°09'重庆1211.329°40'杭州1902.130°20'宁波2019.729°54'拉萨3005.129°43'(1)描述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厘米2的曲线的走向特点,并指出影响因素。(2)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辐射总量并分析原因。(3)说出表中所列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试分析原因。答案:(1)东部呈东西走向,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而西南地区呈南北走向,受地形地势影响。(2)西侧高于东侧,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辐射总量高。(3)拉萨。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阴雨天气少。解析:第(1)题,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厘米2的曲线东部呈东西走向,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而西南地区呈南北走向,是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的影响。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台湾岛年太阳辐射总量西侧高于东侧,原因是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第(3)题,表中所列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是拉萨,主要原因可以从纬度、海拔、天气等方面回答。28.(11分)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地壳比较厚,地壳比较薄。

(3)④是面,大约在地下平均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4)③是,其物质状态是态;其中的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答案:(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自然(2)大陆大洋(3)莫霍39~41(4)地幔固软流层解析:读图可知,①②两层构成地壳,所以④为莫霍面,③为地幔。29.(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在距今2亿年至3亿年,地球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冰期,始于石炭纪末期,止于二叠纪中期,大约延续了1亿年。根据动植物化石和冰碛层的分析发现,这次大冰期主要影响南半球,被称为“南半球的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平面上升。(1)推测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各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原因。(2)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说出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哪些。答案:(1)大冰期时物种锐减。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2)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解析:第(1)题,大冰期:因气温下降,气候非常寒冷,物种数量大量减少,甚至有些生物灭绝。间冰期:气温较高,适合生物生存与发展,物种特别丰富。第(2)题,在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史料记载、考古发掘、化石地层研究等获得气候变化依据。第一章测评(B)(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首个“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透露,火星探测任务已经批准立项。中国的火星计划终于来了!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火星的叙述,正确的是()A.火星轨道位于土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B.火星属于远日行星C.火星是地外行星中距太阳最近的行星D.火星的环境适合生命物质的存在2.下列关于火星表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充足的液态水 B.有厚厚的大气层C.生物能资源丰富 D.表面温差较大答案:1.C2.D解析:第1题,地外行星包括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地外行星中,火星是距太阳最近的行星。火星轨道位于地球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目前火星的环境不适合生命物质的存在。第2题,火星上大气稀薄,表面昼夜温差大。下图所示为某天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箭头为地球公转方向。读图,完成3~4题。3.从该日起大约经过4天,在上海能够看到的月相是()A.新月 B.上弦月C.满月 D.下弦月4.假设一个月内会发生月食现象,则月球从图示位置开始,到出现月食,大约需要的天数是()A.3天 B.8天C.12天 D.16天答案:3.B4.C解析:第3题,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约为28天,公转方向与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相同,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即为图中逆时针方向。从该日起4天后,月地连线和日地连线大体垂直,此时月相应为上弦月。第4题,在望月即农历十五时,日、月、地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月球位于地球的本影中时,出现月食现象。结合月球公转周期可知约12天后出现月食。“天宫二号”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于2015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据此完成5~6题。5.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主要在于()A.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B.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C.空中及海上交通都很方便,便于运输D.人口稀少,发射后残核不易危及人民安全6.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空间实验室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活动对空间实验室的影响不大B.空间实验室在地面实验过程中不会受太阳活动的影响C.太阳黑子比耀斑对空间实验室的影响大D.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实验室的安全及地—空联系答案:5.A6.D解析:第5题,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有利于航天发射。第6题,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影响短波通信,影响空间实验室的安全及地—空联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直接辐射;二是经过大气中的小水滴、尘埃等质点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读图,完成7~8题。北京直接辐射的年变化重庆散射辐射的日变化7.下列因素对北京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的是()A.降水变化 B.气温变化C.大气洁净度 D.太阳高度8.由图可知()A.阴天时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大,所以散射辐射的日变化也大B.散射辐射的变化只取决于天气的变化C.阴天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散射辐射日变化大于晴天时的变化D.晴天时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少,散射辐射较弱答案:7.B8.D解析:第7题,影响太阳直接辐射的因素包括天气、大气洁净度、太阳高度等,气温变化对太阳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第8题,晴天和阴天不影响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散射辐射的变化取决于天气、大气洁净度等的变化;阴天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散射辐射及其日变化大于晴天时的变化;晴天时大气中的水汽等较少,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少,散射辐射较弱。下图示意1960—2013年年均太阳黑子相对数与辽河上游地区年降水量距平(某时段降水量与该时段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据此完成9~10题。9.从图中看()A.太阳黑子相对数与降水量之间没有关联B.太阳黑子相对数对降水的影响是很稳定的C.总体上该地区在太阳黑子低值期降水偏多D.总体上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量距平呈正相关10.太阳黑子数增多时除了对地球气候有影响外,还可能()A.使海南岛上空出现美丽的极光B.使冰川融化速度明显加快C.使部分地区农业增产D.使地震发生的频率显著下降答案:9.C10.C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太阳黑子的多少对地球上降水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二者大致呈负相关。第10题,太阳黑子活动的极大年,地球上部分地区病虫害较少,植物生长较快,农业增产;极光不会发生在低纬的海南岛地区;太阳黑子对地震发生频率、全球气温的影响不明显。11.2016年2月冰岛夜空出现凤凰极光。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下列关于极光的叙述,正确的是()A.极光的形成与耀斑的发生直接相关B.极光的产生与色球层的太阳风有关C.高能带电粒子主要来自太阳光球层D.高纬地区的冬季夜空利于观赏极光答案:D解析:极光是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同稀薄大气碰撞产生的,其高能带电粒子主要来自太阳日冕层上的太阳风,极光常常出现在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故高纬地区的冬季夜空利于观赏极光。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2~13题。12.如果只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13.相较于甲地,乙地PAR值高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高 B.植被少C.地势高 D.云雨少答案:12.D13.D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光合有效辐射值最大,只考虑光合有效辐射,该地区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第13题,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晴天多,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多,PAR值高;甲地位于四川盆地,多云雨天气,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少,PAR值较低。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14~15题。14.图中所示A、B、C分别为()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15.下列关于A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①是有机圈层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④是由生物组成的圈层⑤它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A.①⑤ B.③④ C.④⑤ D.①②答案:14.D15.A解析: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位于最底层,是岩石圈,而位于岩石圈与大气圈中间的是水圈,生物圈是分布最广、覆盖面最广的圈层,跨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故A、B、C代表的圈层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岩石圈,故选D项。第15题,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厚度并不是最小的;质量最大的是岩石圈;生物圈不仅仅由生物组成,还包括其他物质;其占据着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故选A项。据《每日邮报》2014年9月11日报道,冰岛最大火山——巴达本加火山于近日剧烈喷发。火山爆发后,喷涌的熔浆上升至空中30米,白色的蒸汽更是到达空中4800米的高处……然而,因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火山灰将威胁飞行安全,当地政府取消了一切途经该地上空的航班。据此完成16~17题。16.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A.岩石圈底部B.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C.下地幔D.地核17.此次火山喷发直接影响的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是()A.地壳 B.地幔C.大气圈 D.水圈答案:16.B17.C解析:第16题,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第17题,火山喷发将大量固体、气体和尘埃带到地球外围,直接影响大气圈。18.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的区域②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之中③A圈层的底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④B圈层由岩石组成,为岩石圈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答案:B解析:结合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水圈是一连续不规则圈层,不仅仅分布在海平面以下;生物圈孕育于水圈之中;A圈层为大气圈,其底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圈层为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19.对比下面两幅图,关于图2中的数码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图1图2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B.③恐龙灭绝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答案:A解析:②为距今25亿—5.4亿年的元古宙,真核细胞生物出现,A项正确;③为距今5.4亿—2.5亿年的古生代,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B项错误;④为距今2.5亿—0.7亿年的中生代,而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C项错误;⑤为距今0.7亿年至今的新生代,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晚古生代,D项错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为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读图,完成20~21题。20.与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无关的因素是()A.太阳活动 B.人类活动C.下垫面 D.大气环流21.下列有关大冰期与间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冰期雪线下降B.间冰期海平面降低C.大冰期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D.间冰期物种锐减答案:20.B21.A解析:第20题,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主要是自然原因。第21题,大冰期气温下降,冰川面积扩大,雪线下降;间冰期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大冰期,由于气温下降全球自然带向赤道方向推移;间冰期物种增加。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22.对①星球进行生命探测时首先查找液态水存在迹象,原因是()①存在液态水,说明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才能形成云雨现象③液态水可以形成多样的表面形态④生命起源于海洋,有液态水才可具备此基本条件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3.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C.复杂的地形和地貌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答案:22.D23.A解析:本组题以地球及其相邻行星的轨道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这一重要知识点。解答该组题的关键是抓住以下两点:(1)根据图中地球的公转轨道,结合行星的相邻位置确定出①②两行星分别是火星和金星;(2)与相邻两行星相比,地球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和液态水。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完成24~25题。24.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25.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纪 B.石炭纪C.二叠纪 D.第四纪答案:24.A25.A解析:第24题,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两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岩层向下弯曲。故A项正确。第25题,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纪上段、志留纪下段三个地层。故A项正确。二、综合题(共50分)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科学家利用各种办法寻找“地外文明”,在人类发射的宇宙探测器上,携带了“人类信息图”,介绍了人类与地球最基本的情况;还把各民族的经典音乐放在太空中不断播放,以引起其他天体上生物的共鸣;在地球上修建了大容量的电磁波接收装置,用来捕获来自“地外文明”的电磁波……材料二设想在距离地球50万亿千米(5.29光年)的地方有一颗存在生命物质的行星。有一天,地球上某太空信息接收站收到了该行星发来的求救信号:“亲爱的外星朋友,你们好!我们是X星球上的居民,我们的星球将于10年后毁灭,因此我们打算移居外星球。贵星球可以接纳我们吗?”(1)如果宇宙探测器上要播放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你认为该如何描述?(2)有人看到材料二中的信息后悲观地说:“我们不用给X星球上的居民发信号了。”他为什么这样说?(提示:信号用电磁波传递,速度为光速,即3×108米/秒)(3)若X星球上真有地外文明,那么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