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绵城市设施技术规范本文件规定了海绵城市设施设计、施工、验收、监测、设施维护与管理、碳排放计算与管理的内容和技术要求,制定本规范。本文件适用于适用于已建、新建和改建的海绵城市设施。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规范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345-200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T50378GB/T50905GB/T50640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50773蓄滞洪区设计规范GB/T50563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1345绿道规划设计导则GB/T51345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CJJ8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JCT945透水砖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2005-2010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SL21降水量观测规范SL630水面蒸发观测规范SL219水环境监测规范SL58水文测量规范《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海绵城市spongecity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3.2海绵城市设施spongecityfacility承担海绵城市功能的工程设施。主要包括:1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态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等)、渗透塘、渗井等滞蓄渗透设施;2湿塘、蓄水池、雨水罐等集蓄利用设施;3调节塘、调节池等调节设施;4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植草沟)、渗管、渗渠等转输设施;5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雨水湿地等净化设施。3.3海绵城市预处理设施rainwaterpretreatmentfacilityforspongecity防止冲刷、防止垃圾和颗粒较大污染物随雨水径流进入海绵城市设施的处理设施。3.4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利用一些分散的景观绿地、人行道、自行车道、道路绿化带、建筑屋面、广场、公园,通过工程设计、土壤置换、植物配置等绿色手段使得区域开发后的区域水文特性与开发前基本一致,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的手段和措施。3.5低影响开发设施Lowimpactdevelopmentfacility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建造的具有暴雨管理、面源污染控制、补充地下水和雨水利用功能的基础设施。3.6雨水综合利用设施Stormwaterutilizationfacility有目的地采取各种措施对雨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的设施,即直接或间接对天然降水进行收集、入渗、贮存、处理利用等。3.7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Bioretentionbelt/Bioretentiontrench也称植草沟(grassswale)。是指一般由表层洼地、海绵介质土、砾石层及其底部敷设的花管组成的设施,可以滞留、入渗和净化雨水。3.83渗渠Infiltrationtrench也称作旱渠或盲沟。是指由渗透膜、砾石级配层、组成的排水沟渠。3.9雨水花园Raingarden一种低于地表、用于减少暴雨径流、削减暴雨径流峰值、延迟径流峰值出现时间、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雨水处理设施。一般由地表植物、海绵介质土、底部砾石排水系统(可含花管)等组成。雨水花园包括入渗型、过滤型和滞留型三种类型。3.10雨水花坛Planter用于减少暴雨径流、削减暴雨径流峰值、延迟径流峰值出现时间、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雨水处理设施。一般由地表植物、改良后的土壤(即混合土)、底部砾石排水系统(可含花管)等组成。雨水花坛的断面形状和构造与雨水花园相似,但可高于地表,一般用于处理建筑屋面的雨水。3.11透水铺装Permeablepavement由透水性的面层、具有一定蓄水空间的透水性垫层(沙土、砾石层)构成的能够透水、滞留和渗排雨水的铺装地面。面层一般由结构性透水、透水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植草砖等构成。3.12绿色屋顶Greenroof是指在屋顶或平台上设置一定厚度和结构形式的绿化设施,用于调节雨水径流和景观欣赏。一般由表层植物、轻质混合土层、砾石排水层、排水花管组成。3.13生态屋顶Ecoroof不用浇水、不用施肥、基本不需要维护的绿色屋顶。一般由表层植物、轻质混合土层、砾石排水层、排水花管和出流控制装置组成。3.14下沉式绿地Depressivegreenfield低于周边地表的、用于输送和滞留少量暴雨径流的公共空间或小区内的绿地。3.15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隔水层,填充一定深度的土壤或基质层,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土壤或基质层、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雨水、污水和污泥进行处理的设施。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又可分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3.16多功能蓄水池Multipurposeregulationpond雨季用于滞留、净化暴雨径流,平时用于提供景观欣赏和娱乐的人工湖。岸边多按人工湿地设计,4池中央按滞洪池设计。3.17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facility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构成。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不换土)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换土)。3.18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3.19设计降雨量Designrainfalldepth为实现某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用于确定海绵城市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3.20单位面积控制容积VolumeofLIDfacilitiesforcatchmentrunoffcontrol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目标时,单位汇水面积上所需海绵城市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3.21下沉式绿地率Depressivegreenfieldratio高程低于周围汇水区域的绿地(包括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3.22绿色屋顶率Greenroofratio绿化屋顶的面积占建筑屋顶总面积的比例。3.23透水铺装率Permeablepavementratio人行道、停车场、广场采用透水铺装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比例。3.24设计暴雨Designstorm用于确定海绵城市设施规模的降雨量。一般根据当地长期降雨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归纳出的不同重现期的连续降雨(历时1-24小时,间隔5-10分钟)。设计暴雨大于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的设计降雨量。按照设计暴雨设计的海绵城市设施可以外排径流,但径流量和径流系数应小于开发前的值。在没有设计暴雨的情况下,可取25年一遇日最大降雨量作为设计暴雨。设计暴雨一般指单场降雨,即不考虑前场降雨对本场降雨的负面影响。3.25校核暴雨Checkstorm用于校核海绵城市设施抵抗暴雨能力的降雨量。遇到该暴雨时,采取非常措施,在保障主要防护对象的前提下,允许海绵城市设施局部或不同程度的损坏,次要防护对象受到一定的损失。一般取50年5一遇日最大降雨量或历史最大日降雨量作为校核暴雨。3.26非工程性海绵城市措施Non-structurespongecitypractice通过非工程手段实现建设项目区域范围内减小径流系数和面源污染负荷的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助于实现海绵城市设计目标,而又不新增工程量,包括良好的环境管理、科学布设绿地、减少不透水面面积、合理选用建设材料等。3.27雨水资源利用率Rainwaterutilizationratio雨水资源利用量与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比值,雨水资源利用量为经过人工收集处理措施后用于生产、生活、生态的雨水量。3.28再生水利用率Utilizationrateofreclaimedwater再生水利用量与污水处理总量的比值,再生水利用量为用于生产、生活、生态的再生水量。3.29绿色施工Greenconstruction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责影响,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的施工活动。3.30环保雨水口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let一种用于处理暴雨污染的雨水箅,在小雨时能净化初期雨水,大雨时不影响雨水顺畅排放。3.31碧道EecologicalBelt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3.32碳排放Carbon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3.33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CycleAssessment一种用于评估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直至产品使用后的处置,对环境影响的技术和方法。3.34IPCC碳排放法IPCCCarbonEmissionsLaw一种根据碳排放清单列表,针对每一种碳排放源,以其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的乘积作为碳排放估算值的计算方法:碳排放量=活动数据×排放因子。3.356碳排放因子CarbonEmissionFactors每一种能源燃烧或使用过程中单位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数量。4海绵城市设施设计4.1一般规定4.1.1海绵城市设施设计工作宜在海绵城市设施可行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对于没有进行海绵城市设施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应对海绵城市设施进行方案设计,并达到海绵城市设施可行性研究的深度。4.1.2在方案设计之前应进行场地现场调查,核对基础资料,收集设计所需数据(高程、汇水区边界、管网走向等);并对设计场地进行渗透测试,以实测的渗透率为设计标准。4.1.3海绵城市设施可行性研究或方案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初步设计的需要;提供不同海绵城市设施布置方案,并通过水文模拟计算,检查海绵城市控制指标是否满足要求;包括海绵城市设施设计原则、设计目标、设计手段、海绵城市设施基本类型、海绵城市设施占地面积、暴雨径流水文、水质分析、处理和滞留目标等内容。4.1.4海绵城市设施设计一般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1初步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根据选定的设计方案,确定每个海绵城市设施的尺寸,绘制平面图、剖面图、截面图,并给出工程量清单;2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4.1.5海绵城市设施设计宜明确下列内容:1设计说明;2海绵城市设施的形状及尺寸;3海绵城市设施的结构及尺寸;4海绵城市设施结构的材料要求;5径流控制设施平面图、剖面图、结构大样图;6气象、水文等观测设施平面图、剖面图、结构打样图;7海绵城市设施对景观、排水、建筑等专业的要求。4.1.6工程量及造价成本宜明确下列内容(可并入项目总工程量及造价概算):1海绵城市设施工程量;2工程造价概算和设施运行成本估算;3成本效益分析。4.1.7施工图、施工注意事项及维护说明宜明确下列内容:1海绵城市设施施工所需的施工图纸;2施工顺序及施工要求说明(可并入设计说明);3设施运行及维护说明。4.1.8设计暴雨设计暴雨用于确定海绵城市设施抵抗暴雨的能力、进水口与出水口的规模和抗冲刷能力,其暴雨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一般可取25年一遇日最大降雨量作为设计暴雨;对于设计暴雨,海绵城市设施的地表积水应在12h内渗透至底部排水系统。4.1.9校核暴雨校核暴雨用于校核海绵城市设施抵抗极端暴雨的能力以及极端暴雨情况下进水口与出水口抗冲刷能力,按下列规定取值:72如果历史最大日降雨量小于50年一遇最大日降雨量,则取50年一遇最大日降雨量作为校核暴雨;3鉴于传统排水管网一般按所在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设计,所以,在可行性研究或者方案设计阶段,宜利用由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所得的暴雨历时曲线进行校核;4对于校核暴雨,海绵城市设施的地表积水应在24h内渗透至底部排水系统。4.1.10设计暴雨和校核暴雨历时一般采用24h连续降雨或最大日降雨量历时,峰值宜在降雨量历时中间附近。4.1.11降雨过程间隔时间根据水文水质模型需要,计算采用5min或者10min间隔的降雨资料。缺少5min或者10min间隔的降雨资料,可采用平均法和综合系数法对实测小时降雨数据进行处理。4.1.12应根据GB/T51345、GB50014确定设计降雨量,利用水文模型复核按照设计暴雨确定的海绵城市设施的径流排放情况。如果径流排放超过规定值,调整海绵城市设施的规模。4.1.13海绵城市设施的规模应根据设计目标,经水文、水力计算得出,有条件的应通过模型模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方案。4.1.14海绵城市设施设计应体现项目所在地域的特点,遵守经济性和适用性原则,并采用本地化的参数(设计暴雨、设计雨型、土壤渗透系数、当地材料、当地植物等)进行设计。4.1.15海绵城市设施设计中,应与园林景观、建筑、给排水、结构、道路、水利等相关工程师相互配合,相互协调,采取有利于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设计方案。4.1.16海绵城市设施收集回用的雨水和修复的水体水质应满足GB3838-2002规定的IV类水或以上指标。4.1.17水深大于0.8m的多功能蓄水池应在其周边设置防护栏等安全设施。4.1.18海绵城市设施设计应优先采用非工程型技术措施,避免对水文循环造成不可扭转的破坏。4.1.19经海绵城市设施处理后的雨水宜与雨水利用相结合,可存于景观湖、地下蓄水池、蓄水箱,可用于冲洗车辆、景观用水、道路浇洒和灌溉,也可用于补充地下水。4.1.20生态排水系统(生物滞留)是由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雨水花园、雨水花坛、渗渠等串联起来的排水系统。其设计可按相应设施的规定执行。4.1.21与绿色建筑配套的海绵城市设施所用材料应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规定。4.1.22与绿道配套的海绵城市设施应符合《绿道规划设计导则》GB/T51345的规定。4.1.23与碧道配套的海绵城市设施应符合碧道建设的相关要求。4.1.24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竖向设计时,应考虑下列因素:1优化不透水下垫面与绿地空间布局,道路两侧宜布局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宜优先采用下沉式做法,有利于径流的汇入。2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周边绿化带的竖向关系,便于道路设施雨水径流的排出。路面高程或周围汇水区应高于绿地内溢流雨水口10cm,保证路面不积水。3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等雨水调蓄设施,应考虑超渗水的溢流,溢流雨水口的标高应与蓄水位持平。4.1.25雨水径流组织以控制不透水区域雨水径流为出发点,明确雨水径流组织路径。地面雨水径流通过径流组织进入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城市设施,通过设施下渗和净化后,超标雨水由溢流设施排入场地内排8水管网,最终排入市政管网。4.1.26汇水分区划分根据竖向设计及排水管网,结合雨水管网和地形坡度等条件划分汇水分区。不透水下垫面产生的雨水径流应结合竖向设计,优先引入周边绿地进行存蓄和下渗,减少雨水径流量和下渗量。4.1.27技术措施与平面布置根据场地水文、地质等相关条件,以及水量、水质等控制目标,合理选择海绵城市设施,汇水分区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每个汇水分区的特点,优化布局海绵城市设施。设施布局时应满足以下原则:a)空间适宜:在场地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布置相应调蓄设施。b)优化配置:尽可能在最少调蓄设施的情况下,充分调蓄雨水。c)分区调蓄:优先考虑绿地调蓄与净化功能,其次各排水分区自行消纳雨水,最后考虑通过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植草沟)等传输设施、管网或泵调配雨水资源。4.1.28设施规模核算以汇水分区为单位,计算海绵城市设施的规模和径流控制量,并核算是否达到场地控制目标要求。对于不能达到要求的,调整设施类型、布局和规模,直到满足规划设计目标为止。1设施设计流程见图1。图1设计流程图2设施设计方法1)容积法设计滞蓄容积一般采用容积法进行计算,如公式(1)所示。V=10HφF...................................(1)式中:V——设计调蓄容积,m3;H——设计降雨量,mm,可查表计算,中间数值采用插值法计算;φ——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可查表进行加权平均计算;F——汇水面积,hm2。顶部或结构内部有蓄水空间的渗透设施,设施具备的滞蓄能力可按照公式(2)进行简要计算。V=A×h×0.001.................................(2)式中:V——设施滞蓄能力,m3;A——设施的面积,m2;h——设施滞蓄空间,包括设施顶部和内部滞蓄空间,mm。注:根据各海绵城市设施内部结构的不同,需考虑孔隙率等影响其内部滞蓄空间的特性指标,对设施内部滞蓄能力进行校正。2)流量法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植草沟)等转输型海绵城市设施,其规模的设计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的有关规定,按照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设计重现期的取值及其对应的设计暴雨强度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并确定其断面尺寸。Q=ψqF.................................(3)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ψ——流量径流系数,可查表;q——设计暴雨强度,L/(s·hm2F——汇水面积,hm23)水量平衡法主要用于渗透塘、雨水湿地、雨水收集回用设施等设施储存容积的计算。设施储存容积应首先按照“容积法”进行计算,再通过水量平衡法计算设施雨水补水水量、外排水量、水量差、水位变化等相关参数,最后通过经济分析确定设施设计容积。水量平衡公式(4)如下:(汇流雨水量+补水量+额外补水量)-(蒸发量+用水量+渗漏量+外排水量)=水量差....(4)4.2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4.2.1位置设计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一般设置在道路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隔带或道路中央隔离带,也可设置在居住区、工业厂房、办公区域的内部道路一侧或两侧。4.2.2设计目标去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规定的雨水污染物和滞留设计暴雨1/3-1/2的径流量。4.2.3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的结构设计一般分为:120-30cm深的表层积水洼地;2400-600mm厚的混合土层;3200-400mm厚的碎石层;4根据需要在碎石层内铺设排水花管;5道路旁边的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宜采用孔口路牙、格栅路牙或其他形式进水口,确保道路雨水径流能够顺利流入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进水口附近宜铺设碎石或鹅卵石保护层防止冲刷。4.2.4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的混合土配合比及渗透率规定如下:1混合土一般由椰糠(竹丝)、除磷除氮介质、当地粘土、建筑用沙(中砂或粗砂)等组成,其配合比(体积比)一般取0.5:2:2:5.5(椰糠(竹丝):除磷除氮介质:当地粘土:建筑用沙(中砂或粗砂),具体配合比可根据渗透率、覆盖厚度、植物生长所需养料等实际要求调整;2除磷除氮介质可选水厂底泥或专门配置的混合土。4.2.5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砾石层粒径分布按下列规定进行设计:1底部碎石层粒径为5mm~50mm。2为防止混合土混入砾石层,可铺设透水土工布,或者铺设50mm~100mm厚的反滤层(细石)。4.2.6溢流管和排水花管按下列规定进行设计:1溢流管直径:100mm~200mm,一般每间隔10m设置一个;高出有机覆盖层10cm左右;2溢流管顶部应设置隔栅;3排水花管管径:200mm~300mm。4.2.7植物选择结合景观、市政等要求选取易维护的当地耐旱植物。植物布置和选配由景观设计师确定;不宜选用根系发达的植物。4.3雨水花园与雨水花坛4.3.1位置设计1雨水花园和雨水花坛的选址应该考虑相邻建筑、地下管线、道路坡度、底层土壤的渗透性和地下水位深度等因素;2在低洼区域设置雨水花园和雨水花坛时,应与周边地形相协调;设置在居住区集中绿地内的雨水花园和雨水花坛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应在3m以上,如图4和图5分别为雨水花园和雨水花坛示意图。4.3.2设计目标去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规定的雨水污染物和滞留设计暴雨1/2-2/3的径流量。4.3.3雨水花园和雨水花坛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1300-400mm深的积水洼地;2雨水花园500-800mm厚的混合土层,雨水花坛300-800mm厚的混合土层;3雨水花园200-400mm厚的砾石层,雨水花坛200-400mm厚的砾石层,砾石层内宜铺设排水花管;4雨水花园和雨水花坛的大小应按汇水区域的径流量设计,并应考虑维护通道。4.3.4混合土配合比按4.2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的规定执行。4.3.5砾石层粒径分布按4.2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的规定执行;土工布或反滤层也按4.2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的要求执行。4.3.6溢流管及排水花管按下列规定设计:1规模大于100m2的雨水花园,宜每间隔10-20m设置1个溢流管,溢流管直径一般取100-200mm;2溢流管顶部应设置隔栅;3雨水花坛和地表面积小于25m2的雨水花园,可不设排水花管或仅在出口附近设置;4对于地表面积大于等于25m2但小于50m2的雨水花园,可沿水流流向设置一根排水花管;5对于地表面积大于等于50m2的雨水花园,可沿水流流向设置两根或以上排水花管;6雨水花园排水花管直径一般取200-300mm,雨水花坛排水花管管径一般取200mm。4.3.7雨水花园和雨水花坛植物选择时,宜考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效果,并按下列规定设计:1景观植物(树木、灌木、乔木、草)应覆盖雨水花园地表部分,尽量避免出现裸露土壤;2植物应能够承受周期性的雨水淹没,淹没水深可达0.3m,时间达到48h;3植物选配应考虑水循环效果和生态效果;4植物选配和布置由景观设计师确定。4.4透水铺装4.4.1透水铺装一般铺设在非机动车通行道路的公共场地,如:休闲广场、步行街、宅间小路、小型停车场等。4.4.2透水铺装结构一般从上到下为面层、找平层、基层和土基组成,见图2,具体规定如下:1面层可采用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或透水沥青路面,厚度一般为60mm~80mm;2找平层厚度取20mm~40mm,宜采用干砂(20mm)、碎石或石屑;3垫层包括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基层,厚度取100mm~300mm,可采用无砂混凝土、砾石、砂、砂砾料或其组合形式;4根据工程需要确定在垫层内是否铺设排水花管;排水花管直径根据垫层厚度确定。图2透水铺装结构示意图4.4.3透水层配合比及渗透率按下列规定进行设计:1透水水泥混凝土按照《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设计,透水沥青路面按照《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设计,透水砖按照《透水砖》JCT945设计;2找平层含泥量应小于5%,含水量宜小于3%;3基层采用的砂砾石含泥量不应该大于3%,且宜采用人工级配,筛去小于0.074mm的土颗粒;4无砂混凝土骨料(石)应分别采用5mm~10mm,10mm~20mm的单一粒径的碎石,并严格控制针片状颗粒。石子粒径5mm以下颗粒含量不应大于35%,含泥量应小于5%;5透水底基层采用的砂石含泥量不应该大于5%,含泥量小于2%,含水率小于3%。4.4.4渗水井及排水花管按下列规定进行设计:1无砂混凝土或级配砂砾基层宜设置渗水井,渗水井直径1500mm,间距30m,井中填渗级配砾石;2在基层下设置连通孔(与地下透水层连通),连通孔直径300mm,间距20m连通孔,孔内级配砾石;3排水花管管径取100mm~200mm。4.5绿色屋顶与生态屋顶4.5.1绿色屋顶与生态屋顶可设置在水平的屋顶、阳台、露台上,也可以在带有一定坡度的屋顶上使用。4.5.2生态屋顶应能去除GB/T51345规定的雨水污染物和滞留设计暴雨1/10~1/5的径流量。4.5.3位置设计按下列规定进行:1坡度:平屋顶及屋面坡度小于15度的坡屋顶。平屋顶适用于花园式、组合式或草坪式屋顶绿化,坡屋顶适用于草坪式屋顶绿化;2建筑物高度:20层以下、80m高度以下的建筑物屋顶及休闲空间;3荷载:花园式和组合式生态屋顶,其屋面荷载应≧4.50KN/m2(营业性屋顶花园≧6.0KN/m2草坪式屋顶,其屋面荷载应≧2.5KN/m2;4已建屋面的绿化设计荷载应满足建筑屋顶承重安全要求,荷载应在屋面结构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植物材料平均荷载参考值见表1;屋顶绿化相关材料密度参考值见表2。表1植物材料平均荷重参考值植物类型规格(m)植物荷载(kN/m2)乔木H=3.0~10.00.40~0.60大灌木H=1.2~3.00.20~0.40小灌木H=0.5~1.20.10~0.20地被植物、草坪H=0.2~0.50.05~0.10表2屋顶绿化相关材料密度参考值材料混凝土水泥砂浆鹅卵石砾石青石板木质材料钢质材料密度(kg/m³)25002350250078005防水:进行屋顶绿化的屋顶应达到GB50345—2004建筑二级防水标准、重要建筑应达到一级防水标准;6排水:应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保证暴雨后1小时内排至规定的深度,生态屋顶在排水口设置出流控制装置控制出流。4.5.4生态屋顶由以下结构组成:2防风层(可选);3100mm~200mm厚的混合土层或介质层;4土工布;5100mm~150mm砾石层;6砾石层内排水花管;7防水膜或防水层;8出流控制装置。4.5.5生态屋顶混合土可参照4.3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的配比配置,并根据材料透水率和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含量确定,并满足以下要求:1渗水性能良好;2持水性和透气性良好;3防腐烂、抗高温和抗霜冻。4不铺设灌溉系统。4.5.6生态屋顶砾石层粒径分布可按表3选用。表3生态屋顶砾石层级配尺寸(mm)530.5百分比100.0%85%5%2%4.5.7排水花管及出流控制装置按下列规定进行设计:1每间隔2m~3m应设置1根排水花管,管径为50mm~100mm。这些排水花管应通过三连通花管与出流控制装置联成一个系统。2每一个独立的生态屋顶宜设置1个出流控制装置,以控制砾石层内的积水深度。4.5.8生态屋顶的植物应能够适应贫瘠的土壤或介质,通常生态屋顶的植物包含以下特点:1植物根系浅;2再生特性良好;3能够抵抗直接的光照、强风、霜冻;4适应本地温湿度、降雨和阳光辐射变化;5较强的耐旱性。4.5.10绿色屋顶厚度小于生态屋顶,其滞留暴雨能力较弱,设计时可不考虑其滞留暴雨径流量。4.5.11绿色屋顶的材料和植物可参照生态屋顶进行设计。4.6砾石滞留系统与渗渠4.6.1砾石滞留系统一般设置在公共广场、草地、地下室、地下停车场的上覆盖区域。4.6.2砾石滞留系统应能去除雨水污染物和滞留设计暴雨1/4~1/3的径流量。4.6.3砾石滞留系统一般由下列结构和装置组成:1景观种植土层,厚度85cm~110cm;2过滤层:5cm厚的掺有泥炭或椰糠的沙石混合层;3砾石层厚度一般取20cm~30cm,埋设集水花管的砾石层厚度取40cm~60cm;4与砾石层内的排水花管联通的出流控制井。4.6.4景观种植土按70%的表层土(或水厂底泥)和30%的泥碳配制。4.6.5砾石层和过滤层中椰糠(竹丝)可按下列要求配置:1椰糠(竹丝)中的纤维(椰丝、竹丝)含量不应超过30%,其余的为细木屑;2纤维(椰丝、竹丝)按1(椰丝、竹丝):2(石材)的体积比与底部的砾石和过滤层的碎石混合。4.6.6砾石层石材级配按表4选取,过滤层石材级配如按表5选取。表4砾石层石材级配尺寸(mm)5038255百分比100.0%98.0%58.0%15.0%5.0%2.5%表5过滤层石材级配尺寸(mm)530.5百分比100.0%85.0%15.0%5.0%2.0%4.6.7排水花管按下列要求配置:1排水花管的布置应考虑是否保留传统雨水管网;2保留排水花管的干管管径以20cm~30cm为宜,支管管径以10cm~20cm为宜;3不保留排水花管的干管管径以30cm~40cm为宜,支管管径以20cm~30cm为宜;4花管上孔的直径约6mm~8mm,管道上穿孔的面积应不小于32cm2/m。孔口间距为5-8cm,错开布置。4.6.8渗渠一般设置在道路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隔带或道路中央隔离带,也可设置在公园;其结构设计一般分为:120cm~30cm深的积水洼地;2100mm~200mm厚的鹅卵石层;3300mm~400mm厚的碎石层;4鹅卵石下面可以铺一层20cm厚的粗砂进行深度过滤;5碎石和粗砂之间可用透水土工布(孔隙率≥2mm)隔开,透水土工布的透水性能应大于或等于碎石层的透水率;6根据需要在碎石层内铺设排水花管;7渗渠上游或进水处应设置沉砂池或草沟或草地等预处理设施,截掉垃圾及大颗粒悬浮物。4.6.9渗渠顶部鹅卵石粒径为25mm~75mm;底部碎石层粒径按4.3雨水花园与雨水花坛的相关规定选4.7人工湿地4.7.1人工湿地应结合雨水利用设施和是否处理生活污水等要求设置,并满足下列要求:1靠近自然水体、市政排污管道的排放点或便于处理后回用的地点;2处理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宜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3景观湖的上游段;4宜设置在绿地、停车场及室外空地。4.7.2适当减小径流峰值和错峰功能,能够处理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4.7.3人工湿地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沼泽区、出水池、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人工湿地应满足以下要求: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2不连接海绵城市设施的人工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m~0.3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m~0.5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可选);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m~1.2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4.7.4结构设计按下列规定进行:1人工湿地池体可采用混凝土、砖、毛石或黏土结构,采用混凝土和砖砌结构时池底可设置不小于100mm厚的C10混凝土垫层(仅适用于有防水要求的湿地);2人工湿地的单元长宽比宜控制在3:1~10:1之间,垂直流人工湿地长宽比宜控制在1:1~3:1之间。对于长宽比小于1或不规则的潜流人工湿地,应考虑人工湿地均匀布水和集水的问题;3人工湿地设计中如采用多个人工湿地单元时,独立单元面积不宜大于800㎡。多个人工湿地并联时,各单元面积应平均分布,并保证配水均匀;4人工湿地的应保持一定深度,以保证人工湿地单元中植物的生长及必要的好氧条件。在设计人工湿地时,应考虑雨季暴雨径流带来的超高水位,此时淹没的最大深度应保证大部分植物能够生存并发挥功能,淹没深度宜控制在200mm以下;5人工湿地的水位控制应保证其接纳最大设计流量时,进水端不能出现雍水现象,防止发生表面流;6人工湿地出水排放应按照当地有关部门要求设置排放口,排放口应采取防冲刷、消能、加固等措施。4.7.5混合土配合比按下列规定进行设计:1人工湿地填料应能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并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填料安装后湿地孔隙率不宜低于0.3;2人工湿地常用的填料有石灰石、矿渣、蛭石、沸石、砂石、高炉渣、页岩等,碎砖瓦、混凝土块经过加工、筛选后也可作为填料使用;3为提高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率,可在人工湿地进口、出口等适当位置布置具有吸磷功能的填料,强化除磷;4在人工湿地的进水区,人工湿地填料层的结构设置,应沿着水流方向铺设粒径从大到小的填料,颗粒粒径宜为6mm~16mm,在出水区,应沿着水流方向铺设粒径从小到大的填料,颗粒粒径宜为8mm~16mm;5为避免布水对滤料层的冲蚀,可在布水系统喷流范围内局部铺设50mm的覆盖层,粒径范围为8mm~16mm的砾石。4.7.6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可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中第6.4.6条湿地植物选择与种植的要求进行。4.8下沉式绿地4.8.1应将道路两侧、公共绿地、居住区域的部分绿地设计为下沉式绿地。4.8.2下沉式绿地应去除《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规定的雨水的污染物和滞留设计暴雨1/10的径流量。4.8.3下沉式绿地一般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100mm~200mm。4.8.4植物选配按常规绿化进行。4.9多功能蓄水池4.9.1有防洪和雨水利用要求的区域应设置多功能蓄水池。4.9.2多功能蓄水池的容量按《蓄滞洪区设计规范》GB50773的规定确定,一般应能够滞留设计暴雨1/3-1/2的径流量。4.9.3多功能蓄水池位置和形状根据景观、防洪要求、地形、地质条件确定。4.9.4应按带有人工湿地的景观湖设计,平均深度2m,但岸边1m范围内不大于30cm。4.9.5岸边按人工湿地选配植物,深水部分按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选择。4.9.6无补充水源的多功能蓄水池宜配套建设地下蓄水池,用于旱季给多功能蓄水池补水。4.10蓄水罐与地下蓄水模块4.10.1当地表海绵城市设施不满足设计降雨量确定的蓄水容积时,可在其他海绵城市下面布置地下蓄水模块;地下蓄水模块容积根据设计降雨量确定的蓄水容积减去其他海绵设施蓄水容积的差值确定。4.10.2有雨水利用的项目,宜在雨水管末端设置蓄水罐与地下蓄水模块。蓄水罐与地下蓄水模块的数量和容积根据用水量确定。4.11环保雨水口4.11.1与传统雨水口相比,环保雨水口增加了截污挂篮、扰流板、过滤滤芯、过水百叶等模块,能显著降低和截留雨水污染物具有防蚁、防臭功能,清淤简便,维护简单,实用性强。在项目设计中,雨水口宜采用环保雨水口,以消减面源污染。4.11.2雨水口间距宜为25~50m,连接管串联雨水口个数不宜超过3个。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过25m。4.11.3雨水口和雨水连接管流量应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计算流量的1.5~3倍。4.11.4当设置在下凹式绿地中时,雨水口的箅面应根据雨水调蓄设计要求确定,且应高于周围绿地平面标高。图3环保雨水口示意图5海绵城市设施施工5.1一般规定5.1.1为了保证轨道交通海绵城市设施的正常运行,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应按照《绿色建造导则》《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城市绿化工的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遵守下列原则和规定:1应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2应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分部分项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并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3建筑材料应有强度和化学试验报告以及环保、放射性报告,并接受业主和监理单位的审查;4生态屋顶不得使用海砂;其它海绵城市设施可利用海砂代替部分河砂,其用量不得超过用砂总量5防水材料应具有出厂合格证及复检报告;6应尽量使用当地材料。5.1.2技术准备应包括下列工作:1根据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收集整理与海绵城市设施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及地质报告等技术文件,组织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学习;2组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熟悉掌握图纸,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及绿色施工等做到事前控制;3编制海绵城市设施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4编制海绵城市设施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计划;5进行技术交底。5.1.3现场准备应包括下列工作1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2项目经理和主要技术人员应全面掌握低影响开发技术和施工工艺;3按《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等规范的要求做好临时用水、用电准备、材料进场验收等工作。5.1.4竣工验收前,施工单位应采取防冲刷措施,防止泥水和垃圾进入海绵城市设施。5.2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植草沟)5.2.1材料选用及现场试验应按下列规定进行:1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植草沟)的主要材料包括管道、碎石、混合土、有机质。这些材料应按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正确配制和施工,从而保证海绵城市设施能够发挥设计功能;2管道:在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植草沟)配置的管道包括溢流管和排水花管。这些管道一般采用PVC管;3碎石:砾石层的石材应进行破碎和筛分。材料样本和粒度分布结果应送交设计单位以验证其粒径分布是否符合要求;4混合土:混合土是由介质(有机质)、当地土壤、建筑用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具体的混合比例应在施工前通过试验决定;5有机质:一般为腐植土、木屑、椰糠等,施工单位可以根据获得材料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采用哪种材料。可以利用水厂底泥部分或全部替代腐植土,水厂底泥在混合土的比例应通过实验确定。5.2.2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植草沟)宜按下列顺序进行施工:1砾石层施工和管道的铺设;2混合土层;3混合土层完工后铺设有机覆盖层或鹅卵石;4植物种植和其它景观工程施工;5移除淤泥围栏:所有的景观工程完工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应检查是否所有景观工程均以完工,是否存在没有被保护的土壤。检查之后,即可拆除景观区域周围的拦泥网。5.2.3施工工艺如下:1砾石层施工和管道的铺设: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底部需先铺约20mm~50mm厚的砾石层,再铺设排水花管,接着铺设剩余的砾石层至设计厚度;2混合土层施工:检查确保砾石层和管道高程的连接完整性之后,再铺设混合土;填土表层的边坡为1:3,尽可能保持松散状态,其高程应略高于设计高程,使其自然沉降;3有机覆盖层:有机覆盖层尽可能保持松散状态,铺设厚度20mm~30mm,铺设完成后使其自然沉4景观工程:确保施工时径流不进入草沟,如果已有径流通过,需要在完工后清除沉积物。景观植物依据设计要求选用。5.3雨水花园与雨水花坛5.3.1雨水花园和雨水花坛设施的主要材料包括管道、碎石、混合土和有机质。这些材料应设计和规范要求配制和施工,从而保证海绵城市设施能够发挥其设计功能。1管道:雨水花园和雨水花坛内的溢流管、排水花管一般采用PVC管;2碎石:底部砾石层的石材应进行破碎和筛分。材料样本和粒度分布结果应送交设计单位以验证其粒径分布是否符合要求;3混合土:混合土是由介质、当地土壤、中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具体的混合比例应在施工前通过试验决定;4有机质:有机质一般为腐植土、木屑、椰糠等,施工单位可以根据获得材料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采用哪种材料。可以利用水厂底泥部分或全部替代腐植土,水厂底泥在混合土的比例应通过实验确定。5.3.2雨水花园与雨水花坛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与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植草沟)相似,可按5.2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植草沟)的相关规定执行。5.4透水铺装5.4.1透水铺装的主要材料包括排水花管、碎石和混合土、透水砖、透水水泥面层、透水沥青面层。这些材料应设计和规范要求配制和施工,从而保证海绵城市设施能够发挥设计功能。5.4.2施工顺序如下:1场地整平:确认透水路面的尺寸和场地位置,进行场地的开挖土回填;2衬垫:人工摊铺粗砂,采用平板振动器等设备对衬垫振实,可利用灌砂法检测砂垫层密实度;3垫层施工:测量放线、铺设碎石、碾压碎石;4面层施工:垫层铺设后,铺设面层的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或者透水砖,最后进行养护。5.4.3透水表层可按照《透水砖》JCT94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和《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的相关规定进行施工。5.5绿色屋顶与生态屋顶5.5.1绿色屋顶与生态屋顶的主要材料包括管道、防水膜、土工布、砾石、混合土和有机质;要求如下:。1管道:生态屋顶管材一般采用PVC管;2防水膜:一般采用1.5mm厚的乙丙橡胶防渗膜;3土工布:在防水膜的上面一般布置8mm厚的土工布保护膜;4碎石:砾石层的石材应进行破碎和筛分。材料样本和粒度分布结果应送交设计单位以验证其粒径分布是否符合要求;5透水土工布:砾石层铺填完成后,宜铺设透水土工布防止混合土渗入砾石层;6混合土:混合土样本应送交设计单位,以验证其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5.5.2绿色屋顶与生态屋顶可参照《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相关规定进行施工,并注意下列事项:1调查荷载:屋顶承载能力应大于生态屋顶/绿色屋顶重量的2倍;2防水层的铺设:当建筑物顶层结构完工后,可以开始铺设防水层。铺设防水层后要进行防水层防水性检验,保证安全可靠性;3土工布保护层:检查确保防水层的防水效果良好之后,再铺设土工布保护层;土工布保护层保护下层防水膜和植物根系隔离,铺设应平整、严实防止根系对防水层侵蚀;4碎石层施工:土工布保护层完工,检查施工合格性后可进行碎石层铺设。碎石层至达到设计厚度,根据设计铺设碎石和埋设花管。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应检查花管铺设的位置和砾石粒径的大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5透水土工布:碎石层铺设完工后,应进行透水土工布铺设。6混合土层:透水土工布完工后,应进行混合土层的铺设。混合土层按要求铺设至设计高度,应注意压实情况,防止土层变得不能种植;7景观工程施工:按照设计选择的植物,由专业施工人员栽种植物。5.5.3施工工艺如下:1防水层的铺设:铺设时,应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控制施工质量。铺设完成后需进行透水试验,检验其防水性;2土工布保护层的铺设:用人工滚铺方式进行铺设,布面要平整,并适当留有变形余量。通常采用搭接、缝合、焊接集中方法安装;3砾石层施工和管道的铺设:砾石层铺设需在土工布施工完成后进行。砾石层铺设至蓄水设计高度时应埋设花管。砾石层铺设应注意孔隙率,改善机制的通气状况,能迅速的排出多余水分,并可以储蓄少量的水分;5透水土工布:碎石层铺设完工后进行,用人工滚铺方式进行铺设,布面要平整。6混合土层:混合土层尽可能保持松散状态,使其自然沉降;7景观布置:按照设计的草种和密度进行种植,在种植一周内应进行人工灌溉,有助于植物的生长。5.5.4生态屋顶控制装置安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5.5.5绿色屋顶和生态屋顶施工完成后,应进行透水实验。边墙渗透量不得超过设计值,底部不得渗透。5.6砾石滞留系统与渗渠5.6.1砾石滞留系统的主要材料包括管道、石材、椰糠(竹丝)和种植土。1石材:砾石层石材应进行破碎和筛分。石材样本和粒度分布结果应送交设计单位以验证其粒径分布)是否符合要求;2椰糠(竹丝):椰糠(竹丝)应进行破碎并与木屑分开。这些木屑用于混合种植土。椰糠(包括纤维和木屑)样本应送交设计单位,以验证其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3种植土:首先应检验表层土壤的成分、营养物和级配。检测结果包括粒径分布应提交给设计单位以验证其粒径分布、营养成分、盐含量和离子交换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对其进行改良;4管道:管径小于等于300mm的排水管应采用PVC管,大于400mm的排水管采用HDPE管。5.6.2为保证砾石滞留系统的设计性能,宜按下列顺序进行:1砾石层施工和管道的铺设:建筑物和车库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排水系统可以开工。其中砾石层与管道的铺设需交替进行;2过滤层:砾石层上面的过滤层应平整,管道附近的滤石层应平缓过度至设计高程;3结构填土施工:过滤层完工,开始人行道和车行道位置的填土工程。土层至达到设计厚度,根据设计铺设碎石和路面材料。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应检查压实情况;4种植土层:填土工程完工后,铺填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的种植土(景观土);5硬质工程施工:一旦土方工程完工,即可开始硬质工程(人行道、车行道、长凳和花架等)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应检查这些设施的等级和施工;6景观工程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7移除淤泥围栏:所有的景观工程完工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应检查是否所有景观工程均以完工,是否存在没有被保护的土壤。检查之后,即可拆除景观区域和砾石渗井周围的拦泥网。5.6.3施工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地下室顶板上需先层铺约5cm厚的砾石层,再根据坡度的底部高程,铺设大直径的排水管,接着铺设剩余的砾石层至设计厚度(至少20cm);2结构填土的边坡为1:1,每层填土的厚度不应超过30cm,并进行压实,密度应达到95%;3种植土尽可能保持松散状态,其高程应高于设计高程15cm左右,使其自然沉降;4景观种植应铺设拦泥网,同时应设临时通道供施工设备穿行。5.6.4渗渠施工按5.2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的相关规定执行。5.7人工湿地5.7.1人工湿地可参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的相关规定进行施工。5.7.2多功能蓄水池的人工湿地应与多功能蓄水池一起开挖。5.7.3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渗透试验;如果渗透系数大于设计要求,应通知设计单位修改设计,并采取防渗措施。5.8下沉式绿地5.8.1可参照《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的相关规定进行施工。5.8.2纵坡和横坡应满足设计要求。5.9多功能蓄水池5.9.1多功能蓄水池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5.9.2多功能蓄水池的人工湿地施工按4.7节的相关规定执行。5.9.3施工前,应进行渗透试验。5.10蓄水罐与地下蓄水模块5.10.1在确定了蓄水量后,模块系统按照蓄水量的105%确定,蓄水罐与地下蓄水模块的设置按照对应容积的施工说明及规定进行施工。地下蓄水模块由多个雨水缓释器单体组合而成,在建筑工地现场拼合成整体。5.10.2考虑蓄水应在模块系统的四周包裹起防水材料,同时在四周回填软性土,填土的宽度至少50cm,在模块系统的上层需要添加土工布后覆土,覆土厚度在30-90cm,需要预先预留管路。5.11环保雨水口5.11.1当道路纵坡大于1.5%时,不宜采用立缘石开口等雨水侧排方式,应采用平箅环保型雨水口收集,且箅面标高应比周围路面标高低3~5cm,以面源污染削减为主,径流调蓄为辅开展海绵设施系统设计。5.11.2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m,并根据需要设置沉泥槽。遇特殊情况需要浅埋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有冻涨影响地区的雨水口深度,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5.12出口跌水设施5.12.1生态滞留池按5.3节雨水花园与雨水花坛的相关规定执行。5.12.2消能砾石(块石)层依照设计级配进行施工,符合出水的流量及流速的要求。5.12.3跌水堰的跌水口砌筑、置石,用防水砂浆满浆砌筑,外露部分防水砂浆抹凹缝,不漏浆。外露缝浆,刷近似色涂料。各泄水石间可灵活错位穿插,适当设置破水石,使其自然天成。6海绵城市设施验收6.1一般规定6.1.1应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绿色建造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等相关规定对海绵城市设施进行工程验收。6.1.2对于监理单位提出检查要求的重要工序,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6.1.3海绵城市设施施工质量应按下列要求进行验收:1海绵城市设施质量验收均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2参加海绵城市设施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格;3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单位进行验收,并应形成验收文件,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4海绵城市设施的观感质量应由验收人员现场检查,并应共同确认。6.1.4海绵城市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工程验收。6.1.5做好海绵城市设施验收记录。6.2验收程序和组织6.2.1施工单位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自检。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进行竣工预验收。存在施工质量问题时,应由施工单位及时整改。整改完毕后,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申请工程竣工验收。6.2.2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等进行验6.2.3建设单位收到工程竣工报告后,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监理、施工、设计、勘察等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单位工程验收。6.3验收内容6.3.1检查海绵城市设施建设过程中的降雨、流量、水质等监测资料是否齐全。6.3.2检查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6.3.3检查水质资料是否满足设计要求。6.3.4验收海绵城市设施工程实体质量。6.3.5对海绵城市设施的使用功能进行抽查、试验。7海绵城市设施观测与监测7.1一般规定7.1.1应按照《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水面蒸发观测规范》SL630、《水文测量规范》SL58、《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92等相关规定,对海绵城市设施进行工程观测与监测。7.1.2海绵城市设施观测项目包括气温、降雨量、蒸发量、径流量、流量、水质,观测结果用于分析区域采用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前后暴雨径流和截污减排效果。7.1.3海绵城市设施宜采用智慧观测和监测,观测与检测时间应至少持续1年。7.1.4绿色建筑附属的海绵城市设施的监测可参照《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CSUS/GBC05的规定执行。7.2观测、监测方法及频率7.2.1雨量观测1观测仪器:宜采用实时自动观测雨量计。具体雨量计选择及安装参照《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确定。2观测方法:降雨观测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采用实时观测记录。3观测单位:mm。4资料整理:日常每小时间隔雨量资料和暴雨期间每5分钟间隔降雨资料。7.2.2蒸发量观测1监测仪器:根据观测需要,小型观测点采用仪器蒸发皿。具体蒸发皿的选择及安装参照《水面蒸发观测规范》SL630确定。2监测方法:因早晚蒸发速率不同,则每日分为早8时与晚8时观测两次。雨量观测应在蒸发观测的同时进行。炎热干燥的日子,应在降雨停止后立即进行观测。3监测单位:mm。4资料整理:12小时蒸发量和24小时蒸发量资料。7.2.3流量监测1监测仪器:自动水流量测流装置。具体流量计的选择及流量测量方法参照《水环境监《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92确定。2监测方法::流量测量采取现场实时监测。3监测位置:出流控制装置出口。4监测单位:m³/s。7.2.4水质检测1采样点位:自动水质检测仪。具体水质检测仪的选择及检测方法参照《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92确定。2检测频率:每月检测一次,雨季适当增加检测次数。8维护与管理8.1一般规定8.1.1公共项目的海绵城市设施由城市道路、排水、园林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维护与管理;其他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由该设施的所有者或其委托方负责维护与管理。8.1.2应建立和编制海绵城市设施的维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监测手段,并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8.1.3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维护管理部门应做好雨季来临前和雨季期间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8.1.4海绵城市设施的混合土层可长期保持高湿度,从而保证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不需要经常灌溉。8.1.5严禁向海绵城市设施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废水等。8.1.6必要时对死去或枯萎的植物进行替换。8.1.7海绵城市设施的维护管理部门宜对设施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设施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8.1.8加强海绵城市设施数据库的建立与信息技术应用,为海绵城市设施的运行提供技术支撑。8.1.9运营维护单位应按规定记录海绵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情况,并每年进行一次运行效果评估,评估时应拍摄、保留海绵设施照片,以便下年度的对比和分析。8.2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8.2.1每半年应通过检查井和清扫口检查砾石滞留系统内管道是否有沉淀物,如有沉淀物应对其清除。8.2.2每一年应检查出流控制井是否有较厚的沉淀物,如沉淀物厚度超过5cm应对其清除。8.2.3每半年应检查渗透井表面是否有较多的垃圾,垃圾较多时,应对其清除。8.2.4出水水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换填填料。8.3雨水花园/雨水花坛8.3.1雨水花园、雨水花坛与出口跌水设施的维护工作与生态滞留带/生态草沟类似,可参照8.2节的相关规定执行。8.3.2雨水花园、雨水花坛与出口跌水设施的正常维护时间和项目见表6。8.3.3特大暴雨时,适当增加维护次数。8.3.4特大暴雨过后,应对出口跌水设施消能砾石(块石)层进行检查和维护。表6雨水花园、雨水花坛的维护项目及时间维护项目每三个月每六个月每十二个月每五年除去杂草、更换枯萎植物,清除有毒、有害杂草和生长情况不良的杂物■清除垃圾■检查入口、出口、溢流口的堵塞情况,清除积累的沉积物,检查溢洪设施■夏季在长时间干旱季节对植物进行浇水■修剪或打薄植草■起初三年的生长季节前补给堆肥、覆盖物■清除雨水花园、雨水花坛内积累的沉积物,检查过滤介质的积水和堵塞情况■检查树木和灌木,并替换枯萎或患病严重的植被■冲刷、侵蚀显著的区域需检查侵蚀的现象,检查封盖系统并及时维修■沉积物不超过容积的50%■检查预处理设备,按需要清除淤泥■起初三年的生长季节后补给堆肥、覆盖物■检查管道是否收窄、堵塞、失效■刮去顶部50-100mm的土壤和覆盖物,送往垃圾填埋场,并铺装新的土壤层■如有必要,更换过渡层或过滤介质■8.4透水铺装8.4.1定期除尘和低压清洗可延长透水铺装的使用寿命。理想的清扫频率是1年4次,但所需的实际频率根据当地频率决定。每次清洗完街道之后,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额外的骨架填充。8.4.2面层出现破损时应及时进行修补或更换。8.4.3应定期对透水铺装道路进行巡检,检查透水铺装面层是否存在破损、裂缝、沉降等。8.4.4当渗透能力大幅下降时应采用冲洗、负压抽吸等方法及时进行清理。8.4.5透水铺装堵塞严重,通过常规手段如冲洗等仍然无法确保排空时间小于72h时,需更换面层或透水基层。8.4.6禁止在透水铺装及其汇水区堆放粘性物、砂土或其他可能造成堵塞的物质;当装有农药、汽油等危险物质运输经过透水铺装区域时,应采用密闭容器包装,避免洒落,以防污染地下水。8.5绿色屋顶与生态屋顶8.5.1从观赏性的角度出发,应定期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8.5.2应定期清理垃圾和落叶,防止屋面雨水斗堵塞,干扰植物生长。8.5.3定期检查屋顶种植层是否有裂缝、接缝分离、屋顶漏水等现象,屋顶出现漏水时,应及时排查原因,按要求修复或更换防渗层。8.5.4定期检查排水沟、雨水口等排水设施,雨水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如发现雨水口沉降、破裂或移位现象,应加以调查,妥善维修。8.5.5根据植物种类,应采取防寒、防晒、防火措施。8.6雨水箱8.6.1应定期检查雨水箱及连接管等连接部位是否松开,排水口或龙头是否损坏,有损坏或缺失时应及时进行修复和完善。8.6.2定期检查进水口是否存在堵塞或淤积,如存在过水不畅现象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8.6.3定期检查雨水箱防护盖以及防误接、误用、误饮等警示标识,有损坏或缺失时,应及时进行修复和完善。8.6.4应对雨水箱蓄水情况进行记录,当雨水箱内存水超过一周时应及时放空,避免滋生病菌。8.7多功能蓄水池8.7.1日常应进行废弃物和垃圾的清理工作,降低雨水设施堵塞和植被破坏的可能性。8.7.2每一年进行一次清淤工作。8.7.3定期检查泵、阀门等设备。8.7.4定期检查景观湖的水质是否满足《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741-91A类指标的要求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水或以上指标要求。8.8下沉式绿地8.8.1应按常规要求进行保洁,清除下凹式绿地内的垃圾与杂物。8.8.2下凹式绿地的植被应根据其品种定期修剪,修剪高度保持在设计范围内,修剪的草屑应及时清理,不得堆积。8.8.3应定期巡检下凹式绿地进水口、溢流口,若发生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若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他防冲刷措施。8.8.4定期巡检、评估植物是否存在疾病感染、长势不良等情况,当植被出现缺株时,应定期补种。8.8.5因沉积物淤积导致下凹式绿地调蓄能力不满足设计调蓄能力时,应定期清理沉积物。8.9地下蓄水池8.9.1定期检查进水口和溢流口,当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及时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他防冲刷措施。8.9.2池体内沉积物淤积超过设计清淤高度时,应及时进行清淤。8.9.3应定期检查弃流井、进水口、溢流口及通风口堵塞或淤积情况,当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确保通风口通畅。8.9.4应定期检查泵、阀门、液位计、流量计、过滤罐等设施及喷灌系统,保证其能正常工作。8.9.5对雨水采用入渗方式进入调蓄模块或调蓄池系统的,应定期检查入渗表面是否有积水,查明滤层表面是否被沉积物、藻类及其它物质堵塞,如有需要,清除并替换表层过滤介质。8.10环保雨水口8.10.1应定期检查雨水井内是否有堵塞、淤塞沉积现象,当淤积超过设计高度时,应进行清掏。8.10.2设有截污篮或净化装置的雨水口应定期清除截污篮或净化装置内的垃圾、落叶。8.10.3生态雨水口日常维护事项及周期见表7。表7生态雨水口日常维护事项及周期建一览表周期维护事项月半年一年备注垃圾、落叶清除√按需沉积物清理√按需9碳排放计算与管理9.1一般规定9.1.1应对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营维护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计算和管理,助力国家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9.1.2海绵城市碳排放计算可参照《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进行,重点对海绵设施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活动水平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同活动类型的排放因子进行率定以推求海绵设施生命周期内各环节的碳排放情况。9.1.3宜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从建设施工和运营维护两个阶段,分别对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传统绿地和不透水路面产生的碳排放进行研究,构建海绵城市设施碳排放计算模型。为简化计算,可不考虑拆拆除阶段,只计算施工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的碳排放量。9.2海绵城市设施碳排放计算方法9.2.1IPCC提供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是排放因子法。根据碳排放清单列表,针对每一种碳排放源,以其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的乘积作为碳排放估算值。计算公式如9.2.1所示。ECO2=AD×EF...........................(5)其中:ECO2——为碳排放量;AD——为导致碳排放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活动量,如每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石灰石原料的消耗量、耗电量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消防安全评估与咨询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高端装备制造与出口总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合同汇编3篇
- 2024版大学学生宿舍楼物业承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饭店客房经营权及客房用品定制合同3篇
- 2024环保技术研发合同成果转化
- 2024物流公司与仓储企业之间的货物运输合同
- 2024行政诉讼刑事上诉状案件调解与和解合同2篇
- 2024年精简版劳动协议样本模板版B版
- 二零二五版山林林木种植与管护合同范本3篇
- 第2课《济南的冬天》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2024年水利工程高级工程师理论考试题库(浓缩400题)
- 增强现实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 TD/T 1060-2021 自然资源分等定级通则(正式版)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
- 仓库智能化建设方案
- 海外市场开拓计划
- 供应链组织架构与职能设置
- 幼儿数学益智图形连线题100题(含完整答案)
- 七上-动点、动角问题12道好题-解析
- 2024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