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索世界的本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索世界的本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索世界的本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索世界的本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索世界的本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其次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考情解读·立标杆命题点考向扫描真题举例命题方向物质和运动考向1哲学的物质概念近五年未干脆考查高考对哲学的物质概念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对规律的相关学问的考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涉及,有时会与意识的能动作用、联系等相关学问结合考查考向2规律2024·课标全国卷Ⅲ·212024·课标全国卷Ⅱ·212024·课标全国卷Ⅱ·22才智备考:2024年高考将持续以往的命题特点和风格,这一部分学问仍是复习的重点。备战2024年高考要留意以下几方面:(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世界统一于物质。(2)结合最新科学探讨成果考查敬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3)结合“十九大的最新理念”考查敬重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物质和意识考向3物质确定意识2024·课标全国卷Ⅲ·232013·课标全国卷Ⅱ·23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考查物质确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等学问,其中意识的能动作用还多次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与规律、实践等学问结合考查考向4意识的能动作用2024·课标全国卷Ⅱ·222024·课标全国卷Ⅰ·40(2)2024·课标全国卷Ⅰ·232024·课标全国卷Ⅱ·23才智备考:高考可能会持续以往的命题特点和风格,重视对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考查。考生须要留意以下两个方面:(1)依托新的科学发觉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特殊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有关学问。(2)依托动物或机器人的相关材料考查动物本能、人工智能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区分。实践和相识考向5实践是相识的基础2024·课标全国卷Ⅲ·222024·课标全国卷Ⅱ·232024·课标全国卷Ⅱ·40(1)“真理”“相识过程”是高考重中之重。从试题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命题者常常选用当年文化、科技领域的热点考查实践的重要性,相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考向6真理、相识过程2024·课标全国卷Ⅰ·40(1)2024·课标全国卷Ⅱ·232024·课标全国卷Ⅲ·202024·课标全国卷Ⅱ·212024·课标全国卷Ⅲ·232024·课标全国卷Ⅰ·23才智备考:本命题点是高考考查重点。备战2024年高考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1)依托最新科学试验活动,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形式、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等学问。(2)依托科学新发觉、科学理论的与时俱进等,考查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详细性,考查真理与谬误的关系。(3)依托国家经济、社会等政策的调整,考查相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备考向导·理思路考情展示素养目标核心线索术语必背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肯定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敬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精神: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敬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运动变更的观点看问题,做到敬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1.一个特征:客观实在性2.两对关系: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四个概念:物质、运动、静止、规律1.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敬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3.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肯定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短暂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肯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客观规律又是可以相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考点梳理·固基础考点剖析(一)物质和运动1.哲学的物质概念(1)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特殊提示: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区分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爱不喜爱、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靠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它是对世界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详细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详细的思想等。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意识现象2.哲学的运动概念(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特殊提示:留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特性。它概括了一切物质详细形态的共性,是物质肯定的、不变的特性。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等而言的。因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所以运动属性是物质的其他属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肯定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短暂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肯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二)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特殊提示:1.规律与现象的区分:现象是外在的、表象的,看得见、摸得着,是详细的;规律是内在的、本质的,看不见、摸不着,是抽象的。2.规律与规则的区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建、变更或歼灭它;规则是主观的,规则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建,也不能被歼灭。(2)规律的普遍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更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需敬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反规律。一旦违反客观规律,必定受到规律的惩处。但人可以相识和利用规律。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敬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需以敬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易错辨析【易错1】物质是标记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分析: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肯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易错2】物质是物质详细形态的总和分析:物质是从物质详细形态中概括出来的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物质与物质详细形态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特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易错3】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主观的分析: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经济关系,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确定。【易错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分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易错5】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分析: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易错6】“承认相对静止,否认肯定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承认肯定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分析:“承认相对静止,否认肯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肯定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易错7】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都是自然规律分析:上述现象不是规律,而是规律的表现形式。【易错8】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分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随意变更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变更而变更,其中内在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更而变更的,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起作用;但是,假如商品经济被产品经济所取代,价值规律就会被其他经济规律所替代,即详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恒久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易错9】人不能违反规律,但可以创建、制定、废除、变更、歼灭规律分析:人不能违反规律,也不能创建、制定、废除、变更、歼灭规律,但人可以相识和利用规律。【易错10】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分析: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相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易错11】规律有好坏之分分析:规律是客观的,其本身无好坏之分。但规律可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也可能给人带来坏的结果。人们敬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能取得主动的效果,违反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处。核心突破·释疑点核心考点一:物质和运动1.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概念[提示]物质的内涵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2)弄清物质与详细物质形态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实唯物主义的理论界限哲学上的物质概念详细的物质形态区分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短暂存在联系物质是对详细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靠于详细的物质形态,离开详细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详细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详细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特殊提示: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内容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详细的物质形态都离不开肯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担当者或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方法论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物质谈运动,也不能脱离运动谈物质4.肯定运动与相对静止(肯定)运动(相对)静止区分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肯定阶段和肯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更;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肯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性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肯定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短暂的和相对的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肯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肯定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特殊提示:全面相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冲突双方相互依存,冲突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思维拓展]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肯定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图解]命题探究命题点1物质的概念命题揭秘:结合古诗词或详细材料围绕物质的概念和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进行测试,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典例1国际知名的《科学》杂志披露了一项关于人类睡眠的最新探讨成果:当人类睡着后,血液会周期性地流出大脑,脑脊液随即进入,对大脑里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副产品进行清除。这也能说明为什么人一觉醒来,会感到头脑清爽,而熬夜、失眠则让人头脑昏沉。该探讨成果表明(A)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物质世界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更着③人的感觉究其本质也是一种客观实在④科学探讨的根本目的是揭示自然之谜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人的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具有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说法有误。科学探讨的根本目的是揭示规律以指导人们实践,④解除。故选A。〔变式训练1〕被古人称为“玉轮”“桂宫”的月球,随着航天观测的不断深化,确认其组成物质和地球基本相同,这有力地证明白(D)A.物质世界是上帝创建的世界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自然界依据自身的规律运动变更D.天地自然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解析]A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物质结构,B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自然界运动变更的规律,C不符合题意。航天观测发觉,月球组成物质和地球基本相同,说明天地自然在本质上是物质的,D符合题意。故选D。命题点2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结合国际国内的重大事务、哲学故事、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古诗词,设置体现类、缘由类题型考查物质、运动、静止的相关学问。面对困难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状况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可能成为考查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背景材料。由于唯物论的肯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冲突观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考时往往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考查,解答问题时须要有意识地联系相关学问。典例2据地质学家考证,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头,这里形成了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这也是能在喜马拉雅山上发觉海螺化石的缘由。喜马拉雅山上发觉海洋生物化石主要表明(B)A.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解析]喜马拉雅山上发觉海洋生物化石主要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而不是表明“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A不符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不是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C错误。喜马拉雅山上发觉海洋生物化石是自然现象,而不是人为事物的联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训练2〕下面漫画揭示的哲学道理是(C)A.世界是物质的,要坚决唯物主义的立场B.意识是主观的,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C.运动是肯定的,要在运动、变更中把握事物D.静止是短暂的,擅长把握事物运动的间断性[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关学问。“再美妙也经不住遗忘,再哀痛也抵不过时间”说明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肯定的,要在运动、变更中把握事物,C符合题意。题干不涉及物质、意识和静止的学问,A、B、D均不合题意。故选C。核心考点二:物质运动的规律1.关于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正确理解(1)规律客观性的含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建,也不能被歼灭。它有两层意思:①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爱它,它都客观存在。②规律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条件存在,规律就必定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2)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建和改造,也不能被歼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行违背的。规律的必定联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想问题、办事情假如违反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处。(3)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①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相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②敬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敬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相识和驾驭规律的必要条件。如图所示:特殊提示:(1)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假如认为主观能动性制约着规律的客观性,则是唯心主义观点。(2)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3)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性确定了人们在敬重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对客观规律的相识,变更或创建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但绝不是变更或创建规律本身。2.图解规律的概念特殊提示:(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详细规律,二者是共性与特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规律不等于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3)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4)规律肯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肯定都是规律。(5)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命题探究命题点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以漫画、名言警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觉等事例为背景材料,设置体现类、措施类、缘由类题型考查人类应当如何利用规律。现今,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影响社会安静和经济发展,因此,在高考时可能以这一热点为背景考查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常常会设置一些干扰选项,如人类可以创建和变更规律、人的意志的规律是客观的等。典例3(2024·新课标全国卷Ⅱ,21)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爱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敬重规律,摒弃折服水、折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胜利治理水患,缘由在于敬重规律。这说明(C)①相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驾驭和敬重规律才能避开主观盲动③依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变更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相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但并不是相识世界就能改造世界,因而“相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说法错误,①错误。敬重规律,摒弃折服水、折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因水以为师,这说明驾驭和敬重规律才能避开主观盲动,也说明依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人们可以在敬重、相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④错误。故选C。〔变式训练3〕面对频发的食品平安事故,饲料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允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这告知我们(A)A.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反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处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规律是可以被相识和改造的[解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的学问,解除C。规律具有客观性,可以被相识和利用,但不能被改造,解除D。故选A。命题点2敬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以近几年气候变更恶劣,我国主动实行行动爱护环境等一些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较常见的考法是以成语故事、哲学道理为载体,设置措施类、相识类、体现类、依据类等题型考查相关学问,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规律的相关学问分析解决问题,有时还会从唯物论或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联系唯物论和相识论的相关学问进行综合考查。典例4(2024·新课标全国卷Ⅲ,21)“岁月不居,季节如流”。这客观规律谁也无法变更,可以变更的是人们对待时间的看法。毛泽东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说,“我就担忧丢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其哲学依据是(C)①时间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性②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是科学利用时间的前提③时间规律的普遍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