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4水土流失-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1页
考点44水土流失-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2页
考点44水土流失-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3页
考点44水土流失-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4页
考点44水土流失-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44水土流失考点热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径流能力降低。④土壤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低。(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原因)①破坏植被——历史上的人类活动,如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开挖地表土、破坏植被,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④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地矛盾尖锐,经济水平低,环境意识差。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4)矿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4.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考向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方法1.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2)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2)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土高原M河流域(图一)曾水土流失严重,后该流域在坡地上大量修筑鱼鳞坑(图二),并在鱼鳞坑内栽种植被,大大减弱了地表径流对坡面的侵蚀作用,流域内水土流失明显减轻。画鳞坑是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的土坑,多呈半月形沿等高线排列,且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交错分布。成片的坑群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M河流域不同坡面和同一坡面不同坡位的鱼鳞坑规格标准不同。(1)说明鱼鳞坑内利于植被生长的原因。(2)阐释鱼鳞坑能使坡面侵蚀大为减弱的原因。(3)指出大量修筑鱼鳞坑后M河水位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其原因。(4)M河流域不同坡面和同坡面不同坡位的鱼鳞坑规格标准不同,试推测原因。【答案】(1)坑内拦蓄雨水及地表径流,增加土层湿度,保证植被存活所需的水分;坑内利于泥土沉积,土层深厚肥沃,利于植被生长。(2)鱼鳞坑分段拦截地表径流,减少了地表径流;鱼鳞坑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了地表径流;鱼鳞坑呈品字形,分散了地表径流;鱼鳞坑利于植被生长,增强了植被对坡面的保护。(3)变化特征: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臧小。原因:夏季(汛期时),由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汇入减少,河流水位降低;冬季(枯水期时),由于汛期下渗量增加,地下水水位升高,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河流水位升高;使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4)不同坡面的坡度、降水、土壤等特征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修建不同规格标准的鱼鳞坑;同一坡面不同坡位的流速和流量有差异,需合理设置上坡、中坡、下坡鱼鳞坑的规格标准。【分析】本题以鱼鳞坑景观图和黄土高原M河流域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鱼鳞坑是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的土坑,坑内拦蓄雨水及坡面地表径流,增加土层湿度,保证植被存活所需的水分;多呈半月形沿等高线排列,坑内利于泥土沉积,土层深厚肥沃,利于植被生长。(2)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交错分布,鱼鳞坑分段拦截地表径流,减少了地表径流;鱼鳞坑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了地表径流,降低了地表径流对地表的侵蚀;鱼鳞坑呈品字形,分散了地表径流,水流速度减慢;在鱼鳞坑内栽种植被,鱼鳞坑利于植被生长,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强了植被对坡面的保护。(3)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夏季为汛期,由于鱼鳞坑的拦蓄作用,下渗增加,地表径流汇入减少,河流水位降低;冬季降水少,为河流枯水期,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水,由于汛期下渗量增加,地下水水位升高,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河流水位升高,使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4)不同规格标准的鱼鳞坑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的能力不同,而不同坡面的坡度、降水、土壤等特征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根据坡度、降水、土壤等差异修建不同规格标准的鱼鳞坑;同理,同一坡面上坡、中坡、下坡的流速和流量有差异,需合理设置上坡、中坡、下坡相应的鱼鳞坑规格标准。等高活篱笆是指在坡面上大致沿等高线种植的窄条状植物带。篱笆之间的土地常用来种植作物,作物与篱笆构成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称篱笆间作,是农林复合业的一种形式。某研究所在三峡库区开展了等高活蓠笆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左下图示意活篱笆试验地与坡耕地地表径流速度对比,右下图示意活篱笆试验地与坡耕地含沙量的对比。完成下面小题。

1.该农林复合系统中,等高活篱笆的最理想植被是()A.草本 B.草灌结合 C.灌木 D.乔木2.该农林复合系统在三峡库区能够()①减少径流总量②削减径流峰值③减少泥沙含量④降低径流速度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3.该农林复合系统最适宜推广应用的地区是()A.南方山地丘陵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东北山地降雨侵蚀力是指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下图为陕南地区年降雨侵蚀力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陕南地区东北部年降雨侵蚀力较小,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土质较疏松 B.植被状况好C.降雨强度大 D.地势起伏大5.陕南地区南部降低年降雨侵蚀力可采取的措施是()A.退耕还湖 B.实施人工降雨C.修建水库 D.发展立体农业下图为黄土高原不同植被下不同月份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变化图。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可以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完成下面小题。6.6月份,图示各植被土壤含水量普遍比其它月份低,主要原因是()A.微生物活动旺盛 B.植被根系吸水强C.区域降雨量较少 D.区域气候较干旱7.通过各种不同植被下土壤含水量的差异比较,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中适宜种植()A.沙棘 B.草 C.油松 D.沙棘油松混交林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那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平凡的世界》。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的村落最可能位于图中的()A.甲 B.乙 C.丙 D.丁9.材料中村落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候 B.土壤 C.矿产 D.河流10.黄土高原的人们通过平整土地防治水土流失,其作用原理不包括()A.增加地表径流下渗量 B.减缓径流速度C.减少地表冲沟的形成 D.减小黄土疏松度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黄河下游是著名的“地上悬河”。图1是距今2300年以来黄河下游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2是黄土高原人口密度和总人口随时间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1.黄河下游泥沙平均沉积速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年降水量的变化 B.川谷平原垦殖C.陡坡地开垦 D.地势起伏大12.1850年后黄河下游泥沙沉积速率突变,与其有关的工程建设是()A.开挖地下水 B.束水攻沙的治黄方略C.黄土高原区植树造林 D.引黄入晋工程黄河河龙区间(河口-龙门),位于晋陕接壤地区,地表破碎、多沟壑,植被覆盖少,降水集中,是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水沙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图a示意河龙区间流域范围示意图,流域面积近11.16万k㎡.图b示意吴堡与龙门水文站测得的2006-2015年年均含沙量变化,且测得年各月平均泥沙粒径由大到小为1、2、12、5、11、10月,其余各月相对较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较龙门站而言,吴堡站含沙量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径流量的减少 B.水流速度缓慢C.水利工程拦蓄 D.植被覆盖率高14.2012年~2013年流域年均含沙量突然增大,主要原因应是A.暴雨天气突发 B.水库放水冲沙C.植被大量砍伐 D.上游水库拦蓄15.比较一年中河龙区间泥沙沙粒直径,冬季粒径最大主要是因为A.冬季风携沙 B.凌汛产沙 C.降水多冰雪 D.蒸发最弱渭北高原位于渭河平原北部,地处汾渭断裂带附近,历史上地震多发,该区域为典型的黄土地貌,区域人口较多,长期以来以种植业为主。2018年8月某时段观察发现,该区域南部某河段水质较清。在渭北高原上,存在数量较多的不连续坡地,在坡地的背后,分布着数量较多的窑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渭北高原窑洞所在坡地坡面陡峭,层次分明,近乎垂直且在同一方向连续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侵蚀 B.河流沉积C.构造运动 D.人为修整17.观察期间河段水质较清是因为()A.植被覆盖率高 B.天气持续晴朗C.流域处于枯水期 D.河流两岸土质坚硬18.推测该区域曾经长期存在的工业企业最有可能是()A.水泥厂 B.采石厂 C.砖瓦厂 D.乳制品厂二、多选题运城盐湖被誉为“中国死海”,唐代运城盐湖的盐税曾占当时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据材料分析运城盐湖的成因()A.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B.位于山间盆地,矿物质汇聚C.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严重D.历史上,对该区食盐的需求量大20.有关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A.植树种草,防止土地沙漠化B.发展沼气生产,减少对树木的樵采C.缓坡修筑梯田,增加粮食产量D.打坝淤地,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三、综合题21.(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16年8月,山西吕梁山区遭遇短时强降雨,一处位于海拔1300m、坡度40°的南向坡地发生严重水土流失,中石化榆济天然气管道JLS149#号桩出现42米外露。为防止管道外防腐层长期暴露以致降低使用寿命,需要及时对管道进行覆盖。下图为该次水土流失和管道覆盖工程示意图,图中所用生态袋是由优质塑料原料制成的网格状袋子,具有透水透气不透土的特性。在工程中,就地取土或其他填充物将生态袋填装满后,码砌到高陡山坡地表,用以防治水土流失。从施工后至2017年7月,近一年的监测,生态袋覆盖区达到“工程和生态效果良好”,预计5〜7年后,该工程所用“生态袋”将发生大批量破损,需在破损前补种灌木等树种。 

(1)指出监测人员得出“工程和生态效果良好”的依据。(2)试说出后期补种灌木等树种的目的。(2018年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2题。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3—5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3.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4.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2013年重庆卷)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6—8题。6.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7.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8.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013年江苏卷)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左图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右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9—10题。9.右图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10.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11.(2015年上海卷)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12.(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水土流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图12),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13),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6分)(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4分)(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4分)考点冲关1.B2.C3.A【分析】1.该地位于季风区,该农林复合系统中,坡面坡度大,植被破坏后容易产生水土流失。乔木高大易遮挡农作物,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D错误;活篱笆应选取丛生的草本植物或萌生力强的灌木树种。草灌结合,植被结构更加复杂,在近地面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较单纯的草本或灌木能更好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截留其中的土粒,B正确,A、C错误。故选B。2.由左图可知,坡耕地与活篱笆试验地的河流径流总量相差不大,①错;坡耕地的径流的洪峰值比活篱笆试验地的洪峰值来的早,数值大,说明活篱笆试验地具有消减径流洪峰值的作用,②正确;在相同的时间内,活篱笆的地表径流速率小于坡耕地的地表径流速率,说明活篱笆试验地具有降低径流速度的作用,④正确;由右图可知,活篱笆试验地的径流的含沙量比坡耕地的含沙量少的多,说明活篱笆试验地具有减少泥沙含量的作用,③正确。故选C。3.分析材料可知:该农林复合系统最适宜在山多坡陡,降水丰沛的地区推广;实验选取的典型地区为三峡库区,故选A。4.B5.D【分析】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年降雨侵蚀力与土质疏松程度、降雨强度、地势起伏大小呈正相关,因此土质较疏松、降雨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有利于增强雨水侵蚀力,不是陕南地区东北部年降雨侵蚀力较小的原因,排除A、C、D;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越不易被侵蚀,因此当地植被状况好是陕南地区东北部年降雨侵蚀力较小的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故选B。5.陕南地区位于秦岭以南,地势起伏较大,降水较多且集中,因此年降雨侵蚀力较大。退耕还湖对降低年降雨侵蚀力影响不大,排除A;实施人工降雨,增加降雨量,有可能增强年降雨侵蚀力,排除B;修建水库降低年降雨侵蚀力影响不大,排除C;陕南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可以发展立体农业,发展立体农业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可以保护和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年降雨侵蚀力,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水土流失的主要治理措施:(1)平整土地,兴修梯田,打坝淤地。(2)兴建防护林工程,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3)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南方地区发展立体农业。(4)因地制宜解决农业燃料问题,如发展沼气、水电、太阳能、风能等。(5)合理开矿和工程建设,开展复垦工作。6.D7.B【分析】6.读图可知,6月份,夏季风未到,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较少,加之此时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导致区域气候较干旱,所以,图示各植被土壤含水量普遍比其它月份低,故D正确。6月份虽然降雨量较少,但与其他月份相比,降雨量不是最少,所以,区域降雨量较少不是土壤含水量普遍比其它月份低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微生物活动旺盛、植被根系吸水强均不是6月份土壤含水量最低的主要原因,故AB错误。故选D。7.读图可以看出,在各种植被中,草地植被下土壤含水量除了3月份不是最高的,其他所有月份,其土壤含水量均是最高的,说明草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最强,所以,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中适宜种草,B正确。沙棘、油松、沙棘油松混交林的土壤含水量总体均比草地低,说明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均不如草地,ACD错误。故选B。【点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2)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3)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4)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等。8.B9.D10.D【分析】8.无论沿着那一条“皱纹”走进去,受地形的影响,黄土高原的人口主要集中沟谷地区,甲处等高线密集,为黄土坡,且坡度较大,不适合居住;丙为黄土源,适合耕作,丁处为黄土卯,不适合居住;乙为黄土沟谷相对平坦处,适合居住;故选B。9.材料中村落布局在沟谷地区,有河流流经,可以村落提供水源,D正确;气候、土壤、矿产的影响小。故选D。10.黄土高原的人们通过平整土地可减缓径流速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地表冲沟的形成,ABC说法正确;平整土地会导致黄土更疏松,D说法不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地形对聚落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1.C12.B【分析】11.从图2看,距今2300年以来,黄河下游沉积速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原因是黄河流域这段时间以来,人口密度增大,意味着陡坡耕地开垦急剧增加,从而导致沟壑区的侵蚀强度大为增加,流入黄河的泥沙量随之增加,C对。黄河下游泥沙平均沉积速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年降水量的变化和地势起伏其自然地理条件对其影响有限,排除A和D。川谷平原垦殖会造成水土流失,但是由于坡度有限泥沙量变动没有陡坡地开垦幅度大,排除B。故选C。12.黄河下游从清代继承明代“束水攻沙”的治黄方略,使堤距大为束窄。虽然入海泥沙增加了,河床淤高在一定时期内受到抑制,但由此导致了河口的迅速延伸,使河道比降减缓,因而引发了黄河下游溯源淤积。这一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堤距束窄、水深增大所产生的增大输沙能力的效应。加之堤距缩小,可供泥沙堆积的空间缩小,故沉积速率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减小后又急剧加快,从而导致黄河下游泥沙沉积速率突变,B对。开挖地下水和引黄入晋工程与黄河下游泥沙沉积无关,是为了补充流域内的水资源需求,排除A和D。黄土高原区植树造林使流入黄河的泥沙沉积减少,但是不是工程措施,是生物措施,且也不会突变,C错。故选B。【点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生物措施主要包括封坡育林育草,营造防护林;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采用先进灌溉技术、选育良种、轮作套种和深耕改土等。13.C14.A15.B【分析】13.吴堡站位于水库下游,而龙门站位于更下游地区(距离水库较远,受水库影响较小,加之沿途支流汇入,沿途降雨等,含沙量会接近自然状态)。相比较而言,吴堡站受水库影响更大,水库拦截泥沙,导致下游含沙量减少,C正确。其他选项A、B、D选项在材料中缺少信息,如地形状况、支流情况等,无法判断。故选C。14.2012年~2013年流域年均含沙量突然增大,具有突发性,主要原因应是暴雨天气突发,暴雨冲刷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含沙量突然增大,A正确。水库每年都会在汛期之前放水冲沙,不会导致2012年~2013年含沙量突然增大,B错误。现阶段,黄土高原地区都十分重视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不会大量砍伐植被,C错误。上游水库拦蓄,含沙量应该减少,D错误。故选A。15.图示上游凌汛,刨蚀作用增强,且水位上涨将河道两侧泥沙、石块带入河流中,搬运到下游地区,使区域泥沙粒径增大,B正确。冬季风携带的沙尘粒径较小,A错误。黄河流域冬季降水少,C错误。蒸发弱与粒径大小无关,D错误。故选B。16.C17.B18.C【分析】16.根据材料可知,渭北高原地处汾渭断裂带附近,历史上多地震。结合题干中的“坡面陡峭,层次分明,近乎垂直且在同一方向连续分布”,可知是地壳断裂所致整体滑塌,故C正确。该区域自然环境相对较好,风力侵蚀不典型,故A错误。据图可知,这些坡地分布十分密集而且坡度较大,不符合河漫滩地貌的特征,故B错误。窑洞附近的地点有人为修整,而同一方向连续分布的其他地区为自然分布,故D错误。故选C。17.据图可知,该区域有大片土地棵露,植被覆盖率低,且黄土土质疏松,易受冲刷,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故A错误。黄土高原地区地处中国东部季风区,8月河流处于丰水期,并非枯水期,故C错误。据图可知该区域黄土广布,土质疏松,故D错误。8月某时段该区域可能天气晴朗,降水较少,水土流失少,河流水质较好,故B正确。故选B。18.据图可知,图示区域黄土广布,土质疏松,地处河谷,远离城镇,该区域曾经长期存在的工业企业最有可能是砖瓦厂,故C正确。水泥厂是原料指向型其原料为石灰岩,需要附近有大量的石灰石,但该区域石灰石分布较少,故A错误。结合景观图可知,图示区域并无岩石存在,故B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区长期以来以种植业为主,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过程中要注意,题干中出现的汾渭断裂带要能够和课本中提到的断层构造联系起来。根据断层构造分析题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19.AB20.CD【分析】19.读图,结合等高线可知,运城盐湖位于中国山西晋南盆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且距海较远,位于夏季风背风地带,降水少,蒸发量大,AB对。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且盐湖与石漠化无关,C错。食盐需求量大小不是形成盐湖的条件,D错。故选AB。20.读图可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不是土地沙漠化,A错。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粮食短缺导致的过度开垦,不是过度樵采,B错。人口大量增加,粮食需求增加,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所以为了可持续发展,缓坡修筑梯田,增加粮食产量,C正确。打坝淤地,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D正确。故选CD。21.(1)山体坡度保持稳定;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内部管道保护完好;地表植被得以恢复。(2)灌木适合当地的干早环境;提高植被对水土保持的能力;增加和保持生物多样性。【分析】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工程和生态效果良好”的依据是破坏后的生态环境经整治后生态环境稳定,生态效果良好。生态袋是优质塑料原料制成的网格状袋子,具有透水透气不透土的特性,覆盖区地表植被得以恢复,控制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山体坡度保持稳定,将中石化榆济天然气管道保护完好。(2)山西吕梁山区降水较小,灌木适合当地的干旱环境;植被有涵养水源的能力,可提高植被对水土保持的能力;不同树种形成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增加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直通高考【答案】1.A2.D【解析】1.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选A。2.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排除A、C;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D正确、B错误。故选D。【答案】3.B4.B5.D【解析】3.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故选B。4.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故选B。5.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项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故选D。【答案】6.B7.D8.A【解析】6.由上面的总结可知,地形和降水量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故正确答案选B项。7.需要获取和正确解读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流域产沙量。流域产沙量是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这句话分别从时空两个角度提出了测量流域产沙量的两个限定因素:一是时间规定“一定时间内”,二是空间规定“流域内”。本题中涉及的是年产沙量,因此时间限定是“一年”。“一年”为期限的水土流失状况绝不是“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所能反映的,而应是全年降水的土壤流失量状况,因此排除A、B两项。最能反映“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的是流域出口而不是流域源头,因为河流往往是“泥沙俱下”,因此判断D项是正确的。8.坡度小的地方,地表汇水速度较慢,流速慢,侵蚀程度较小,水土流失较弱,所以单位面积产沙量小;坡度大的地方,地表汇水速度较快,流速快,侵蚀程度较大,水土流失较强,所以单位面积产沙量大。故选A。11.【答案】(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