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含答案)_第1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含答案)_第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含答案)_第3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含答案)_第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含答案)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熟练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典故。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几位思想大家的思想,领悟课文中所说明的道理。文化传承与理解:识记文化常识。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人物形象;3、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主张。重点:分析归纳四个弟子的志向,掌握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难点: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领悟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

一、写作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于是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响深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二、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他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孔子的思想主张:

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脚。"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曾子曾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含义。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阳货》)他把恢复周礼看作是自己的历史史命。

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2.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揖录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宋儒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那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而孔子招呼他们时,直呼其名,合乎师生对话礼仪,称呼中透出几分亲切。

《论语》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三、题目解读

子路,姓仲,名由;曾哲,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陪侍长者闲坐。文章记述了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的融洽场面。

“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题译: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

翻译文本: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文言文常识归纳

一、注音

喟()然舞雩()师旅()浴乎沂()莫()春比()及

曾皙()千乘()率()尔摄()乎饥馑()侍()坐

铿()尔小相()哂()笑

二、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

三、古今异义

如会同,端章甫会同:古义---

四、重点实词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2.以吾一日长乎尔以:乎:尔:

3.毋吾以也毋:以:4.居则曰居:

5.不吾知也知:_________6.如或知尔如:或:

7.则何以哉?何以:___8.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而:

9.摄乎大国之间:摄,乎:10.加之以师旅加:以:

11.因之以饥馑因:以:12.由也为之为:

13.比及三年比:___14.且知方也且:方:

15.夫子哂之哂:___16.求!尔何如尔:何如:

1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如:1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俟:

19.非曰能之,愿学焉能:20.宗庙之事,如会同如:

2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为:22.鼓瑟希,铿尔希:尔:

23.舍瑟而作舍:而:作:24.异乎三子者之撰乎:撰:

25.何伤乎?何:伤:26.亦各言其志也:亦:其:

27.春服既成既:成:28.童子六七人,浴乎沂乎:

29.风乎舞雩风:___30.咏而归咏:

31.吾与点也与:___32.三子者出,曾皙后后:

3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言:34.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已:

35.夫子何哂由也何:___3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以:让:

37.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则:

3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如:

39.非诸侯而何而:何:40.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孰:

五、一词多义

1.如

(1)如或知尔_________(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_________(4)沛公起如厕

2.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___(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___(4)加之以师旅

(5)以侍君子_________(6)为国以礼

3.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2)且知方也

4.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___(2)子路率尔而对曰

5.为

(1)由也为之_________(2)愿为小相焉

(3)赤也为之小

6.知

(1)居则曰_________(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不知木兰是女郎___(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孰为汝多知乎

7.居

(1)居则曰,“不吾知也!"___(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鹊复见___(5)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6)囤积居奇

六、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章甫,()2.风乎舞雩: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七、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

3.不吾知也()___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摄乎大国之间()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7.异乎三子者之撰()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0.为国以礼()

八、重要语句翻译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

(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

(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九、名句填空

1.莫春者,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

2.以下名句皆出自《论语》,请填完整。(斜体为选做题)

(1)学而不思则罔,_。(2)既来之,___________。

(3)不患寡而患不均,___。(4)过也,人皆见也;_____,__________。

(5)人而无信,__________。___(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

(7)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10)学而不厌__________。

(1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不悱不发。

(13)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14)言必行,__________。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孔子向学生问志。

第二部分:写四个弟子对于孔子的问题作出的不同应答。

第三部分: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加以评价。

全文分析

1、文章开篇孔子的讲话有几层意思?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态度?

2、从冉有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公西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4、曾皙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5、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探究主旨

本文是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写作特点

人物人物性格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一词多义

①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_________)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_________)

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_________)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___)

②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___)

子路率尔而对曰(___)

③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___)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___)

宗庙之事,如会同(___)

④以

则何以哉(___)

以吾一日长乎尔()

加之以师旅(___)

2.词类活用

①名词的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___)

浴乎沂,风乎舞雩(___)

三子者出,曾晳后()

②形容词的活用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___)

可使足民()

③动词的活用

异乎三子者之撰(

课内阅读

1.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相:宰相

B.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指为政的才能

C.因之以饥馑因:接续

D.浴乎沂,风乎舞雩___风:吹风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如会同,端章甫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风乎舞雩

D.鼓瑟希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为国以礼

A.加之以师旅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D.毋吾以也

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C.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华的谦辞。

题组B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文本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三处答案按顺序分别对应答题卡上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来B之C则D安E之F今G由H与I求J也K相L夫M子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这里比喻内部。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9.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慎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路A为卫大夫B孔悝之邑宰C蒉聩D乃与孔悝作乱E谋F入孔悝家G遂与其徒H袭攻出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与“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

C.“因门人请为弟子"中的“因”是“通过"的意思,与“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思相同。

D.“闻之而驰往”中的“驰"是“奔跑、快跑”的意思,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中的“驰”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曾经欺侮过孔子,但后来却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为了孔子的学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辞行,孔子告诫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应采用恭谨谦敬的仁政。

C.卫灵公去世后,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却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虽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

D.卫国变乱,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随回到卫城,与作乱者进行了面对面斗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指大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了。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

B.子路轻率,冉有谦虚,公西华礼让,曾皙高雅,给人印象深刻。

C.文段运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D.文章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

1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8.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熟练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典故。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几位思想大家的思想,领悟课文中所说明的道理。文化传承与理解:识记文化常识。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人物形象;3、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主张。重点:分析归纳四个弟子的志向,掌握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难点: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领悟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

一、写作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于是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响深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二、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他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孔子的思想主张:

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脚。”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曾子曾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含义。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阳货》)他把恢复周礼看作是自己的历史史命。

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2.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揖录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宋儒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那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而孔子招呼他们时,直呼其名,合乎师生对话礼仪,称呼中透出几分亲切。

《论语》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三、题目解读

子路,姓仲,名由;曾哲,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陪侍长者闲坐。文章记述了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的融洽场面。

“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题译: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

翻译文本: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翻译: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因此)(你们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则以何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

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

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

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如:连词,或者。

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足。

如其:连词,至于。俟:等待。

翻译:“冉求,你怎么样啊?”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

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诸侯会盟。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礼服。章甫:礼帽。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愿为小相:希望成为赞礼人。小相:赞礼人。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

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铿(kēng)尔: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曾晳,你怎么样?"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

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说的志向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莫(mù)春:农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暮"

冠者:古代男子20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童子:未加冠的少年(不到20岁)。

浴:洗澡。乎:在;沂,水名,在今山东。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暮春时即可人浴。

风:吹风,乘凉。名词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

归:通馈,进食,送食。

(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

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唱着歌走回家。"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后:走在后头。方位名词作动词。夫:指示代词,那。

已矣:罢了。让:谦让。邦:国家。此处指治理国家大事。唯:句首语气助词,无义。

安:疑问代词,怎么。见:见得。之:指诸侯。

翻译: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自己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文言文常识归纳

一、注音

喟()然舞雩()师旅()浴乎沂()莫()春比()及

曾皙()千乘()率()尔摄()乎饥馑()侍()坐

铿()尔小相()哂()笑

二、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

三、古今异义

如会同,端章甫会同:古义---

四、重点实词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2.以吾一日长乎尔以:乎:尔:

3.毋吾以也毋:以:4.居则曰居:

5.不吾知也知:___6.如或知尔如:或:

7.则何以哉?何以:___8.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而:

9.摄乎大国之间:摄,乎:10.加之以师旅加:以:

11.因之以饥馑因:以:12.由也为之为:

13.比及三年比:___14.且知方也且:方:

15.夫子哂之哂:___16.求!尔何如尔:何如:

1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如:1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俟:

19.非曰能之,愿学焉能:20.宗庙之事,如会同如:

2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为:22.鼓瑟希,铿尔希:尔:

23.舍瑟而作舍:而:作:24.异乎三子者之撰乎:撰:

25.何伤乎?何:伤:26.亦各言其志也:亦:其:

27.春服既成既:成:28.童子六七人,浴乎沂乎:

29.风乎舞雩风:___30.咏而归咏:

31.吾与点也与:___32.三子者出,曾皙后后:

3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言:34.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已:

35.夫子何哂由也何:___3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以:让:

37.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则:

3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如:

39.非诸侯而何而:何:40.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孰:

五、一词多义

1.如

(1)如或知尔_________(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_________(4)沛公起如厕

2.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___(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___(4)加之以师旅

(5)以侍君子_________(6)为国以礼

3.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2)且知方也

4.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___(2)子路率尔而对曰

5.为

(1)由也为之_________(2)愿为小相焉

(3)赤也为之小

6.知

(1)居则曰_________(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不知木兰是女郎___(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孰为汝多知乎

7.居

(1)居则曰,“不吾知也!”___(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鹊复见___(5)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6)囤积居奇

六、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章甫,()2.风乎舞雩: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七、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

3.不吾知也()___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摄乎大国之间()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7.异乎三子者之撰()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0.为国以礼()

八、重要语句翻译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

(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

(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九、名句填空

1.莫春者,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

2.以下名句皆出自《论语》,请填完整。(斜体为选做题)

(1)学而不思则罔,_。(2)既来之,___________。

(3)不患寡而患不均,___。(4)过也,人皆见也;_____,__________。

(5)人而无信,__________。___(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

(7)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10)学而不厌__________。

(1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不悱不发。

(13)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14)言必行,__________。

答案:

一、注音

Kuìyúlǚsèyímùbǐxīshèng(shuáishèjǐnshìkēngxiàngshěn

二、通假字

1.希,通“稀”,稀疏2.莫,通“暮”,暮春3.与,通“欤”,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

1.古:诸侯相见2.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四、重点实词

1.侍:陪侍2.以:因为乎:于----比尔:你们3.毋:不要以:认为

4.居:闲居,平时5.知:了解6.如:假如,如果或:有人

7.何以:做什么8.率:轻率尔:形容词词尾而:表修饰

9.摄,夹、迫近乎:于----在10.加:加到……上以:拿,用

11.因:接着以:用,拿12.为:治理13.比:到

14.且:表递进,而且方:道,准则15.哂:笑16.尔:你何如:怎么样

17.方:方圆如:或者18.如:至于俟:等待19.能:有能力做

20.如:或者21.为:担任22.希:稀疏尔:拟声词词尾

23.舍:放下而:表顺承作:起24.乎:于----与,和撰:才能,为政的才能

25.何:什么伤:妨害26.亦:也其:自己的

27.既:已经成:定28.乎:于----在29.风:吹风30.咏:唱歌

31.与:赞成32.后:落在后面33.夫:语气词言:说的话34.已:罢了

35.何:为什么36.为:治理以:用让:谦让37.唯:语气词则:就

38.安:怎么如:或者39.而:又何:什么40.小:小的事情,小相孰:谁

五、一词多义

1.如:(1)假如(2)或者(3)至于(4)到,去

2.以:(1)介词,因为(2)动词,认为(3)动词,做

(4)介词,用(5)连词,表目的,用来(6)介词,用

3.方:(1)方圆(2)道,是非准则

4.尔:(1)代词,你们(2)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5.为:(1)管理,治理(2)做(3)替

6.知:(1)了解(2)主持(3知道(4)zhì通“智”(5)见解,知识

7.居

(1)平日、平时(2)处于某种地方(3)居住(4)过了(5)坐(6)积蓄、储存

六、活用现象

1.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名作动,吹风

3.后,名作动,落后4.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勇,形作名6.撰,动作名,才能

七、句式

1.状语后置2.宾语前置3.宾语前置4.宾语前置5.状语后置

6.状语后置7.状语后置8.状语后置9.语前置

10.状语后置

八、重要语句翻译

(1)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2)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3)译文: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4)译文: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

(5)译文: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

(6)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

九、名句填空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补充

(1)思而不学则殆(2)则安之(3)不患贫而患不安

(4)更也,人皆仰之(5)不知其可也(6)必先利其器

(7)来者犹可追(8)己所不欲(9)匹夫不可夺志也(10)诲人不倦

(11)小人常戚戚(12)不愤不启(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4)行必果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孔子向学生问志。

第二部分:写四个弟子对于孔子的问题作出的不同应答。

第三部分: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加以评价。

全文分析

1、文章开篇孔子的讲话有几层意思?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态度?

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说了。"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论个人的志向。这反映出孔子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另一层意思是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此孔子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要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从而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

2、从冉有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比起子路言称的中等国家,冉有说的国家要小得多,他先说“方六七十”,后又说“如五六十”,十分谨慎。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公西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有以君子自居之嫌,他先谦虚番,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简短的言辞中,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见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4、曾皙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他一边听着其他人的对话,一边“鼓瑟”,当老师问到自己时,“铿尔,舍瑟而作”,表现了曾晳的淡定从容、胸有成竹。他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志向,而是先强调自己的想法“异乎三子者之撰”。一个“异"字,既说明他的见解必然超群出众,又表明了他顾虑别人认为他故意标新立异,他的志向是在老师的又一次鼓励后才说出的,表现了他的老成持重。他的答话,既没有子路的自我炫耀以及冉有和公西华的刻意谦虚,也没有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这说明他深得孔子思想的精髓,即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5、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①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而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画面,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足以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孔子对子路“不让”的态度不满,对其“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干一番安邦治国的事业。

②作为师长,孔子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学生。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教育。因为“为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他要求学生“言志”时,先做好了引导工作,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并没有立即发表意见。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地予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探究主旨

本文是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写作特点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人物人物性格

子路有魄力、自信;性格也较鲁莽、轻率

冉有性格谨慎、谦虚、自知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温文尔雅,性格从容洒脱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一词多义

①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_________)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_________)

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_________)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___)

②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___)

子路率尔而对曰(___)

③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___)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___)

宗庙之事,如会同(___)

④以

则何以哉(___)

以吾一日长乎尔()

加之以师旅(___)

2.词类活用

①名词的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___)

浴乎沂,风乎舞雩(___)

三子者出,曾晳后()

②形容词的活用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___)

可使足民()

③动词的活用

异乎三子者之撰(

答案:

(1)一词多义

①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计量面积用语)

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名词,常规,常法)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词,将,刚刚)

②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③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假如,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介词,至于)

宗庙之事,如会同(连词,或者)

④以

则何以哉(动词,做)

以吾一日长乎尔(连词,因为)

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词类活用

①名词的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浴乎沂,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三子者出,曾晳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

②形容词的活用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相)

可使足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③动词的活用

异乎三子者之撰(动词用作名词,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课内阅读

1.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相:宰相

B.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指为政的才能

C.因之以饥馑因:接续

D.浴乎沂,风乎舞雩___风:吹风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如会同,端章甫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风乎舞雩

D.鼓瑟希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为国以礼

A.加之以师旅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D.毋吾以也

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C.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华的谦辞。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此处的“相"指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2.答案:B

解析:B项,“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A项,“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C项,“风”,名词作动词,吹风。D项,“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为状语后置句,“以师旅加之”,“以礼为国"。B、C、D三项为宾语前置句,“不知吾也”,“则以何哉”,“毋以吾也”。

4.答案:C

解析:“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错,应该是“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

题组B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