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二)_第1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二)_第2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二)_第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二)_第4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

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

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学生对于声音的原有认识,关于声音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难点:把听到的声音尝试用高、低、强、弱来进行描述C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课前打开教室的门窗,以便上课时学生能够听到教室外面的声

音或者录有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标题为“我听到的声音”和“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两张班

级记录表。《闪烁的小星星》或其他一段乐曲的音频资料及其乐谱U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听听周围的声音

1.教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声音的过程

中,请大家要保持教室安静。

2.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周围的声音。(板书课题:听听声音)

提出要求:你能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

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吗?

如果教室周围的声音比较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听一听周围的声音;如

果周围环境比较安静,想要学生听到的声音丰富一些,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包含各

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再留给学生大约2分钟的时间去思考听到的声音。

3.教师将“我听到的声音”的班级记录表出示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填写。

学生先说说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再说说这个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接着对这

个声音进行描述,按顺序来交流听到的声音。同时,教师出示描写声音的科学词

汇,如“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并告诉学生:在描述声音的时候,

这些词语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记录在

班级记录表中。

活动二: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

1.教师提出进一步的活动要求。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大家对声音肯定不陌生,下面就请大家

回忆关于声音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和你还想知道的知识,并把它们记录在《学生活

动手册》第1页“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单”中,同时还可以把你的记录和同组

同学进行交流。

2.学生完成记录并与同组同学进行简单交流后,教师出示“对声音问题的

思考记录表”的班级记录表。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将学生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

和问题分别记录下来。

学生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可能很简单,甚至是不准确和错误的,这时教

师不必急于讲解和纠正。如果学生提出质疑,可以让他们去探讨,确定错误并得

到认同的可以改正;解决不了的,可以把问题记录下来,在后面的学习中解决。

有些内容本单元学完还没有解决,或者本单元没有涉及到,这就为教师引导学生

进行课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把不断学习

到的关于声音的知识补充到这张记录表里,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原来知道的声音知

识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如何进行纠正。因此,这张记录表将成为学生不断获

取新知的有力证据。

学生提出的关于声音的问题,并不是本课一定要回答的,其目的是了解学生

关注了声音的哪些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做好铺垫。在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他们提出的新问题补充到这张记录表里。随着学习的不

断深入,记录表中的问题解决得越多,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就越强,这也体现了本

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室。

活动三:听一段乐曲,感受乐曲中音符的高低变化

教师:我们已经探讨了这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现在我们来听一首非常熟悉

的歌曲一一《闪烁的小星星》。

教师出示曲谱,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哼唱,边看曲谱。需要注意的是,准备的

乐曲一定是学生比较熟悉并能跟着哼唱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识别乐曲音符的同时,

能感受到音高的变化。

接着,让学生唱出乐曲中的音符,同时用手势比画出音符的高低(手掌向下

向前伸出,随着音符的高低上下移动),并逐句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也可以

让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乐曲中强弱变化的顺序。

设计意图:乐曲靠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来抒发人们的感情,通过

让学生欣赏、哼唱他们熟悉的乐曲来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全课总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声音是美妙的,我们将继续探索声音更多的

秘密。

【板书设计】

听听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振动,并把物

体发出声音和它的振动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几粒

豆子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直接通过聚焦问题展开本课的活动: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

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在本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用类似于“头脑风暴”的

方法来展开对问题的讨论。通过“头脑风暴”了解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原有

认识,并将学生们的观点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或说明,

并阐明理由。

二、探索

活动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教师出示“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的实验装置,提问:你能用

什么方法让皮筋发出声音?(让学生尽量说出多种方法)

2.学生领取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把拉伸、按压、揉搓时橡皮筋不发出声音

的状态和弹拨时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进行比较。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可能他们还说不出“振动”这个词,教师可以让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此时,教师不必过早揭示“振动”这一概念。

活动二: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先介绍实验材料,再提问:请同学们用刚才

的方法,比较它们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

的?

2.教师边讲述实验方法边演示:钢尺放在桌面的一端,要用一本硬壳书对

齐桌沿压紧,轻轻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轻轻用鼓槌敲击鼓面,并可以在鼓面上

放些轻的物体(教师可以发给每组几粒豆子);音叉要敲击它的上方位置,然后

靠近耳朵。同时,教师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

可以用手轻轻触碰正在发声的物体,把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和不发声的状态进行对

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提示和教师的实验提示开始实

验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或触碰的感受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并写出观察

后有什么想法。

4.学生完成上面的活动并进行记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在实验中

观察到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想法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

5.活动完成后,提示学生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后放回材料中心。

三、研讨

1.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

的想法?

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提供证据,教师提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质疑或提出

不同的想法及证据,并可当场演示。

学生往往得出的结论和证据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来拓展学生

的思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比如教师可以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

还会发出声音吗?你观察的所有物体在发声的时候都是这样吗?

2.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当学生确认“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之后,教师拿出一支竖笛吹一首简单

的曲子(吹出声音就行),然后提问: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

呢?这里也可以让学生吹一吹竖笛,亲自感受后再进行猜测C

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学生不易观察,也不易理解,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

的资料。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形式常见的有:空气经过缝隙,比如常见的现象是

风从门缝吹进来会发声,在门缝处放一个纸条就能看到纸条在振动,等等。

四、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活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

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然后带领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汇报收获。

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找到了什么证据?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

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振动并发出声音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

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

体中传播。

难点:通过观察收集证据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一个音叉(敲击小锤)、一个水槽(里面装有1/2的水)、1米

长的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每两个人一个“土电话”,《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拿出一面小鼓,敲击小鼓并发出声音。

提问: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引导学生回忆鼓面在敲击时发生振动,产生

声音。

2.教师继续提问:你们都听到了刚才老师敲鼓的声音,那有没有想过鼓声是

怎样到你们的耳朵里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对其观点进行解释,最后再把学生的想法简单

记录在黑板上。

二、探索

活动一:证明空气传播声音

1.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引出活动。

同学们对鼓声是怎样到达耳朵的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看演示实验,

大家边观察、边思考: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声音的传播跟空气有关系吗?

2.教师出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实验装置”(没有实验装置的可以让学生们

观看视频资料),并简要介绍。

实验过程:首先让闹钟响起来,盖上玻璃罩,学生们仍然能听到闹钟声音,

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小闹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自己耳朵里的。教师可以根据

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传播路线图:闹铃一空气一玻璃一空气一耳朵。接下

来,教师打开抽气机,学生仔细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打开进气阀,又能重新听

到声音。

3.学生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确认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活动二:证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1.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吗?

2.实验方法: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在桌子另一端的同学轻轻抓

挠桌面(或用指尖轻轻在桌面滑动,注意一定不能用手去敲击和拍打桌面,以免

对听声音同学的耳朵造成损伤,也达不到实验的目的)的声音,再把耳朵离开桌

面听一听,比较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你认为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你的耳朵里吗?让学生阐述他们的理

由,并确认桌面可以传播声音,并且传播声音的能力要比空气强。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艰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

实验,并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本课的《学生活动手册》中。

4.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

活动三: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1.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和固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

吗?

2.实验方法:一名同学将耳朵紧贴水槽外壁,另一名同学用击打后的音叉

慢慢浸入水槽的水中(音叉从水面中心放入,不能触碰到水槽壁),同时观察水面的变化。

重复上面的实验,教师提问:你还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路径,

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根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实验,并将

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

三、研讨

问题1:当学生完成以上探索活动后,教师提问: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

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通过问题来展开本课的研讨活动。学生根据实

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活动记录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将观

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地描述。对于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会通过音叉振动引起水面的波动,

而对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有比较形象的了解,但对于抓挠桌面引起桌面振动,并让振动传到桌

面的另一侧,以及声音如何引起空气的振动这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必要求

学生将这些都能准确说出,在后面“土电话”活动和下一课模拟“耳膜”实验时,学生会进

一步去观察和感受。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

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

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四、拓展

1.教师拿出“土电话”并指导学生玩“土电话”时,需特别强调,说话人的声音的大

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在两名同学玩“土电话”

的时候,同组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两个纸杯的连接线,看看有什么发现。为了观察方便,可

以在连接线中间系上些轻小的物体,如下垂的小短线等。

2.组织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玩要有要求、玩要有目的、玩要有收获。通过玩“土电

话”后谈收获、谈发现,结束本课的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气体

声音的传播-固体

-液体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耳的结构,探索人耳各部分的功能。

难点:能够用建模的方法了解耳郭和耳膜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1张“耳的结构”图片或模型、1个塑料杯、1块大于塑料杯

口的薄橡胶皮(气球皮)、1根橡皮筋、1个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

少量的盐或细沙。

教师准备:1张大的“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提出问题: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

的呢?直接聚焦本课的研究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教师将

学生们的观点提炼并记录在黑板上。

二、探索

活动一:耳的结构

1.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或模型。要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

声音的”,就要先了解人耳的结构。教师在黑板出示“耳的结构”挂图,并发给

每组学生耳朵模型。

2.学生对照挂图上人耳的结构和名称再结合模型认识人耳的结构。并思考:

耳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

3.学生汇报了解到的人耳的结构名称,并猜想耳的各部分具有什么功能。

活动二:了解耳郭的作用

1.两人一组,一名学生用纸卷成喇叭形,放在自己的耳朵上,另一名学生在喇叭旁边

发出微弱的声音。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同样的声音,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然

后两名学生交换实验。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实验的发现。

活动三:模拟比较鼓膜的振动

1.制作鼓膜模型。将一块气球皮覆盖在杯口,并用皮筋扎紧,将气球皮的边缘向下拉,

让杯口的气球皮尽量绷紧。杯口的气球皮就是模拟的鼓膜。

2.在杯口的气球皮上面放少量细沙(精盐)或纸屑。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体,在模拟

“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

振动状态记录下来。在模拟“鼓膜”上方远近不同的位置制造同样强度的声音,观察模拟“鼓

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时,可

以用“强”“弱”或“幅度大”“幅度小”等词语描述。

3.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试着说一说鼓膜的作用。组内一起阅读教科书中提

供的介绍鼓膜资料,进一步了解鼓膜在人耳听声音的过程中的作用,并完整叙述出人耳听到

声音的过程。

三、研讨

根据学生对耳的结构图或模型的观察以及探索活动二和三的操作展开研讨,进一步理解

耳的结构和功能。教师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前面的研究,大家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哪些新

的认识?

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对耳郭和耳膜的作用应该会结合观察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对于

耳蜗、耳神经等的作用,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的”形成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

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听诊器,尤其是听诊器头的薄膜结构,理

解这样的结构对于帮助听诊器收集声音时起到的作用,再理解胶管和听筒在声音传播上起到

的作用。

【板书设计】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

也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

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

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不同物体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

振动状态的不同。

难点: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发出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1

把鼓槌、儿粒黄豆、《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这个环节通过一个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来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大小。

1.教师播放一段强弱不同的声音。提醒学生:当听到的声音比较小的时候,

比画出一个小圆形;当听到的声音比较大的时候,比画的圆也跟着变大。

2.声音的大小不同也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教师接着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并组织全班展开讨

论,适当记录学生的观点。

二、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三个探究活动的内容,明确活动一、活动二和活动三的实验

方法,并讲解实验的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思考: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

与什么有关?实验结束后,将你的发现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活动一:拨动钢尺

按照教科书中示例图的样子,将一把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一只手将钢尺

的另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先轻轻拨动钢尺,听听钢尺发出的

声音,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看看听到的声音和钢尺振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重复实验,仔细观察,再用力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和振幅有什么关系。重

复上面的实验,进行多次观察和比较,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在表格内。画一

条直线,围绕一个点(按压点)上下摆动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表示振动的幅度不同。

活动二:拨动橡皮筋

用不同力量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大小和振动幅度的关系,并把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活动三:敲击鼓面

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观察当鼓面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鼓面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

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用鼓槌敲击鼓面时,最初敲击的力量一定要轻,然后

再慢慢加重,敲击的力量也要适度,否则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鼓面的振动观察起来不太容易,

尤其是轻轻敲击鼓面的时候。因此,可以在鼓面上放几粒黄豆,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时,

通过观察鼓面上黄豆跳动的幅度来感受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在进行这三个探究活动的实验时,教师应着重提醒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并及时

提示学生将每个活动的发现记录在本课《学生活动手册》中。

三、研讨

问题1: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

的关系吗”,引导学生交流研讨。这一问题在学生充分的观察实验基础上比较容易发现和得

出总结,重点是让学生去解释“振动的幅度”这个概念。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音量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

科书中的资料,或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课堂笔记的记录。

问题2:举出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的例子时,学生很容易将某物体发出声音的

强弱与它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

【板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

强——振动幅度大

弱一振动幅度小

《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描述钢尺伸出桌外的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

化情况,提高学生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

•通过分析柱形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

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

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难点:学会用柱形图的方法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发现事

物的规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个小组1个铝片琴、1把口琴、1把钢尺(或塑料尺)、1本

厚的硬皮书、《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先准备一种乐器(如竖笛),再进行讲解。

教师:现在,我试着让这个乐器发出声音。当你觉得听到的声音高的时候,

就把身体站高;当你觉得听到的声音低的时候,就把身体降低。

教师讲解后,师生开始互动活动。

教师继续提问:声音有高有低,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呢?

二、探索

活动一: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铝片琴,让学生先敲击铝片琴上的铝片,听一听铝片

琴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然后仔细观察铝片琴上的铝片,看看能不能发现高低

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活动二:吹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口琴,让学生吹奏口琴,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

打开口琴的外罩,观察口琴的簧片,思考声音的高低和簧片有什么关系。

活动三: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师出示一把钢尺,提问:“我们是如何让它发出声音的?”再继续提出本

课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它振动时发出

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1.预测。

教师先让学生预测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和发出的声音高低之间有什么关系,

鼓励学生用上面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预测的理由。

2.实验并记录数据。

实验过程: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钢尺发出的声音发生了什么

变化,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

实验要求:先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依次可选择为5〜6厘米、10〜11

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再按照钢尺振动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

脸,并确保能清晰地听到四种高低不同的声音.为了观察到钢尺振动快慢的变化,

每个长度应反复实验3次以上;再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本果《学生活动手册》

“钢尺振动实验记录表”中,可以选用“高”“较高”“较低”“低”等词汇进行

描述。

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用相

同的力量去拨动钢尺。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边,可以用一

本厚的硬皮书放在桌子上的那部分钢尺上,再用力压住书,然后拨动钢尺,使其

发出声音。这个细节是本课实验活动的关键,教师需要进行强调。因为只有这样,

学生研究的对象才可能是问题的本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了解

学生的探究状况,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尤其需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

将观察到的音高和振动的频率划分成不同的等级。

3.整理数据。

在实验操作完成后,学生学习绘制本课《学生活动手册》的“音高变化柱形

图二由每个小组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对应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达到

的高度以下涂上颜色,制成柱形图。各小组还要对柱形图进行讨论,找出钢尺伸

出桌面的长度和它发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柱形图制作方法可以参考本课的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三、研讨

问题1:引导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从钢尺的长度变化、发出

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频率)之间建立联系。要求学生用数据或柱形图来说明。

问题2:将三个实验中物体发声高低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普遍联系,

找出物体振动频率与发声高低之间的联系。认识音高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问题3: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用知识解释现象,实现科学应用。

【板书设计】

声音的高与低

振动快一声音高

振动慢f声音低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长短、粗细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

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

•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愿意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跟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通过猜测和不断试弹,找出更多影响弦音高的因素。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吉他、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不同弦乐器演奏的视频资料,弦乐名曲欣赏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播放各种弦乐器演奏的视频,让学生一边欣赏乐曲,一边仔细观察演奏

者是怎样演奏的。欣赏乐曲后,组织学生讨论各种弦乐器的发声原理,特别是演

奏者是怎样控制弦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

二、探索

1.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小组合作,研究弦的

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

2.教师向学生介绍准备的乐器,如吉他、二胡、小提琴、古筝等,可以全

班研究同一种乐器,也可以每组选定一种乐器进行研究。学生需明确要解决的问

题:选定的弦乐器的弦,它的音高跟哪些因素有关。

3.小组讨论:找一找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再推测音高变化可

能存在的规律,并记录在本课《学生活动手册》“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的

“音高变化推测”一栏中。

4.小组继续讨论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案,比如:怎么改变弦的长短,怎么改

变琴弦的松紧,等等。

5.请各小组学生汇报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和预测,并说说研究方案,再讨论

和完善各组的方案。

6.开始实验前,教师提醒学生:(1)每种方法都要用相同的力量反复试弹;

(2)在听声音、比较发出声音高低不同时,还要仔细观察琴弦发出声音时的振

动快慢情况。

提示:旋转调弦螺丝,可以改变弦的松紧;同一根琴弦,用按压不同部位的

方法,可以改变琴弦发出声音时的长度。

各小组领取乐器,根据研究方案反复试弹,来验证推测是否准确,并把发现

记录在“试弹结果”一栏中。

7.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影响弦音高的因素和变化规律后,教师引导学生

设计能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这是对研究活动的拓展和延伸,针对影

响弦的音高的某个因素,让弦发出更多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并能从低到高或从

高到低连续发出。

根据上面实验中发现的影响弦发出音高不同的因素来设计方案,并设计用不

同的方法来改变这些因素,通过不断试弹来修改方案。

8.提醒各小组同学讨论他们的发现,总结小组发现的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

的声音的因素都有哪些“

三、研讨

问题: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发现弦乐器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秘密了吗?

1.全班交流观点,通过弹拨验证,教师适时板书。

2.大家一起欣赏优美的弦乐合奏,在优美的乐曲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七上注发:小而低不问的声白

有;彳氐

II

细m

短长

《制作我的小乐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科学探究目标

•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

合起来。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小乐器。

难点:如何调整物体的属性,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有规律的声音。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不同的制作小乐器的材料和相关工具。

教师准备:展示各种小乐器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设计小乐器的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中弦乐器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然后直接

提出本课任务:根据你了解的乐器的发声原理,自己设计、制作小乐器0

二、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教师给学生介绍各种小乐器,为学生设计和制作小乐器给予一定的启发。教

师在展示、介绍小乐器的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小乐器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

的,它们的发声原理是什么。

1.设计小乐器。

各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制作小乐器?用什么方法让材料发出声音?怎样让

材料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画出小乐器的设计图。

2.制作小乐器。

(1)根据设计图,小组内的几个同学分工制作,边制作边调试。

(2)制作完成后,用小乐器试着演奏音节或小乐曲,看看它能否发出高低

不同的、有规律的声音。调整和校对小乐器的音准,让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

乐器。

三、展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

1.每个小组依次展示小乐器,并进行演奏。

2.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小乐器的优点是什么,同时也可提出改进的措施。

教师出示小乐器的评价要点:

(1)想办法改变材料的属性,让它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让不同属性的材料有序排列,方便演奏,并尽量调整让它们发出的声

音接近音节的变化。

(3)能演奏简单的乐曲。

【板书设计】

制作我的小乐器

各小组小乐器设计图小乐器评价要点:

1.想办法改变材料的属性让它

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让不同属性的材料有序排列,

方便演奏,并努力调整让它们

发出的声音接近音节的变化。

3.能演奏简单的乐曲。

《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生命具

有重要的意义。

•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开展呼吸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在体验活动中,保证研究的真实性。

•在体验活动与模拟实验中,乐于参与集体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氧气和二氧化碳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推测呼吸时有哪些器官参与以及它们

的作用。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了解人体各个呼吸器官间的协同工作。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呼吸过程模拟装置、学生活动记录表等。

教师准备:呼吸系统结构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体验憋气,引出课题。

教师:手捏鼻子,嘴巴紧闭,憋气30秒。说一说你是什么感受呢?

学生:我们离不开呼吸,即使停止几秒钟都会让人很难受!呼吸很重要。

2.展示课前调查结果,暴露原有认知。

关于呼吸,我们已经做了一个课前调查。

第1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呼吸?

预设:不呼吸会死亡,我们需要氧气。第2个问题:吸进来的空气到了

哪里?

教师请学生描述:明确肋骨处为胸部,肋骨以下的躯干为腹部。

第3个问题:呼吸的时候,身体的哪些变化可以支持你的观点?

聚焦疑问:空气是吸入到了胸部还是腹部?

二、探索

活动一: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师:我们需要仔细感受并观察呼吸的整个过程,才能解决疑惑的问题。

开展观察活动。

呼吸时,身体的各部位有哪些变化?

学生做深呼吸。

怎样做算是一次呼吸?

1.出示人体轮廓图进行分步骤指导。

(1)双手放在腹部,深呼吸感受腹部的变化。

双手放在肋骨,深呼吸感受肋置和胸魔的

变化。

(3)集体做深呼吸。

2.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初步达成共识。

吸气时:肋骨向上,胸廓扩张(变大),腹部收缩。

呼气时:肋骨向下,胸廓收缩(变小),腹部放松。

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说明空气是进入了胸部的肺还是腹部?

学生回答:肺,因为吸气时胸腔扩张了。

观看视频,最终明确吸进去的空气到了胸部的肺。

3.认识肺和气管。

(1)出示人体轮廓图(如右图)

通过刚才的体验,我们达成了共识,空气会吸到胸部

的肺里。空气在吸进身体时有两个部位,分别是鼻腔和口

腔。

看一看肺在身体里的样子(出示图片),这时候空气能

到肺里吗?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还缺少气体进去的通道一一气管C

在人体的胸部和腹部,还被一种肌肉一一膈肌分开。

(2)推测气体进出身体的路线。

吸气时,空气进入身体的路线是怎样的?

吸气:鼻子(嘴)一气管一肺。

呼气:...

(3)学生小结人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呼吸。

参与呼吸的器官主要是鼻腔、口腔、气管和肺。

活动二:模拟人体的呼吸

1.介绍模拟实验。

通过感受呼吸,我们知道了呼吸时有许多器官参与,但是它们都在身体内部,无法观察

它们的变化,呼吸又是怎样发生的呢?科学上有一种研究方法,是通过装置去模拟我们的身

体(出示模拟装置)。

2.明确装置各部分对应我们身体的部位。

说说这些装置分别模拟了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

3.怎样模拟吸气?怎样模拟呼气?

4.学生活动,并做好记录。

记录表:模拟我们的呼吸

请在下图中,画出肺和膈肌的变化。

侬r呼气

膈肌,胸腔体积,肺,吸气片%

膈肌—,胸腔体积,肺—,呼气.

挑战:你能说一说呼吸发生的过程吗?例如用:“先……然后……再……”的

方式表达。

5.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发现:膈肌下降,胸腔体积变大,肺变大,吸气。(呼气时,相反)

三、研讨

1.人体的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充分表达,互相补充,教师梢作引导。

2.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

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记录在班级记录表里,以待后续探究学习。

【板书设计】

感受我们的呼吸

《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

化碳,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

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做好数据的获取与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

•依据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能帮助我们维持生命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占•

1.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2.在教师引导下,依据实险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分析出人体运动后呼吸

次数加快的原因是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

难点:在教师引导下,依据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分析出人体运动后呼

吸次数加快的原因是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呼吸相关科普视频、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在第一节课我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呼吸的问题(出示上一节课的问题清

单),很多同学对“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提出了疑问。请

大家思考,在什么状态下,我们的呼吸会发生变化?

预设:睡觉的时候呼吸微弱,跑步时呼吸变快。

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学习《呼吸与健康生活》,一起来了解为什么在不

同的状态下呼吸会发生变化,从而指导我们更加健康的生活C

二、探索

活动一:演示呼吸的过程

1.请学生演示一次呼吸并说说气体经过的路径。

2.我们吸进去的空气与呼出来的空气成分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预设:吸进去的气体是氧气,呼出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3.科学家对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进行了更加精密的研究,从这个图中,你

获取到什么信息?

预设:氮气不变,呼出来的氧气变少,二氧化碳变多,其他气体变多。

4.气体成分发生了变化,它们在我们体内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一起来看

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肺相当于一个“中转站”,它是用二氧化碳来交换

氧气。所以,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

碳。

活动二:哪些活动会加快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1.在生活中,我们的呼吸是会发生变化的,例如跑步的时候能使呼吸加快,

还有哪些活动会加快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我们可以尝试慢走却原地跳。

2.判断呼吸是否加快,应先测量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之后再做

出对比。为了减少误差,我们测量3次。再测量慢走1分钟后和跳动1分钟后的

呼吸次数。

提示:

(1)要求学生自然呼吸,不刻意控制自己的呼吸。

(2)安静状态下测量3次,引导学生选择相同数值较多的那个数。如果没

有相同数值,可选取位于中间大小的数。

3.在学生记录的基础上,利用班级记录表将所有同学的数据汇总起来。

三、研讨

1.这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提供同一个人睡眠状态、安静状态、慢走、原地跳

的呼吸次数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相对于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有些活动能减慢

呼吸,有些活动能加快呼吸。

2.运动后,为什么呼吸次数会增加?我们呼吸是为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呼吸的本质是通过气体交换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从而

解释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在一次呼吸中,气体交换的量是一定的,所以要

多次呼吸,让更多氧气进入体内,以供我们人体所需。

请学生思考:“运动后,如果呼吸次数不增加,会怎么样?”从而认识到运

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3.在运动过程中,你还注意到身体的其他变化了吗?(可提供课前一些同

学测试心跳的视频)

四、拓展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气体进行交换的地方在肺部,关于肺、肺活量以及如何测量,将在下一

节课进行学习。

【板书设计】

呼吸与健康生活

运动后

次数增加呼---------------吸需要更多氧气健康生活

氮气不变

氧气变少

二氧化碳变多

其他气体变多

《测量肺活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肺活量是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