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气象灾害防治措施手册_第1页
农村气象灾害防治措施手册_第2页
农村气象灾害防治措施手册_第3页
农村气象灾害防治措施手册_第4页
农村气象灾害防治措施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气象灾害防治措施手册TOC\o"1-2"\h\u19410第1章气象灾害概述 4129341.1气象灾害种类 415431.1.1洪涝灾害 4237751.1.2干旱灾害 4275731.1.3台风灾害 4119741.1.4冰雹灾害 5229841.1.5霜冻灾害 5295241.1.6高温热浪灾害 5126441.2气象灾害影响 519931.2.1农业生产 52091.2.2生态环境 5223371.2.3基础设施 5114631.2.4生命安全 524021.2.5社会经济 5258481.2.6心理健康 59008第2章防洪措施 5179322.1河道整治 550202.2堤防建设与加固 6236662.3山洪灾害防治 612693第3章防旱措施 758003.1节水灌溉技术 781043.1.1微灌技术 7273793.1.2喷灌技术 7269773.1.3滴灌技术 7214003.2水资源合理调配 743773.2.1水库调节 777013.2.2井渠结合 7145483.2.3跨区域调水 7115013.3旱情监测与预警 7100683.3.1旱情监测 723023.3.2预警发布 8129473.3.3信息共享 818055第4章防雷措施 890254.1雷电防护设施 890214.1.1建筑物防雷 82504.1.2电力设施防雷 8118094.2雷电预警与防护措施 8300234.2.1雷电预警 838304.2.2防护措施 891394.3雷击应急处理 8293264.3.1现场急救 819124.3.2调查与处理 926234.3.3事后重建 911144第5章防风措施 9164495.1建筑结构抗风设计 9307285.1.1合理选址:在建筑物选址时,应尽量避免选择风口、山凹等易受强风影响的地区。 940415.1.2增强建筑物稳定性:采用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抗风功能较好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9267415.1.3结构优化:对建筑物的屋顶、墙体等部位进行优化设计,采用轻质、强度高的材料,降低风压系数。 9100035.1.4增设抗风构件:在建筑物易受风压影响的部位,如门窗、屋檐等,增设抗风构件,提高整体抗风能力。 9225325.1.5强化地基基础:加强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物在强风作用下不易发生倾斜、倒塌等。 9273315.2风险区域植被绿化 9158745.2.1植树造林:在风险区域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森林覆盖率,降低风速。 9279695.2.2构建防风林带:在风口、河岸等易受风灾影响的地区,构建防风林带,减轻风灾对农村居民的危害。 9169605.2.3种植固沙植物:在沙漠化、沙化土地等地区,种植具有固沙、抗风作用的植物,改善土壤结构,降低风速。 10168915.2.4城市绿化:加强城市绿化工作,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减轻风灾对城市的影响。 1045605.3风灾预警与疏散 1050445.3.1建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风灾预警体系,充分利用气象、遥感等技术手段,提高预警准确性。 10242105.3.2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强风灾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10241355.3.3制定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风灾应急预案,明确预警信号、疏散路线、临时安置点等关键信息。 1021615.3.4组织疏散演练:定期组织农村居民进行风灾疏散演练,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 10285505.3.5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前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药品、帐篷等,保证在风灾发生时能够及时供应。 109533第6章防雹措施 10123236.1雹灾预警系统 1011486.1.1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网络 10319376.1.2开展雹云识别与预警研究 10303846.1.3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 10226836.2雹灾防治方法 1171376.2.1农业防治措施 11200746.2.2物理防治措施 11234096.2.3生物防治措施 11147006.3雹后救助措施 11305876.3.1农业救助 11163186.3.2资金救助 11846.3.3社会救助 1120582第7章防寒措施 11207087.1农业抗寒技术 11191317.1.1品种选择 11171367.1.2调整播期 11251087.1.3抗寒栽培措施 116537.1.4植株调整 12102107.2越冬作物保护 12251717.2.1覆盖保护 12142397.2.2培土护根 12240787.2.3涂白护干 1269727.2.4冬灌防寒 12102297.3寒潮预警与应对 12296807.3.1预警信息获取 12155467.3.2防寒措施准备 1247637.3.3应急响应 1274037.3.4防寒减灾评估 1217429第8章防暑措施 12323758.1耐高温作物种植 12310108.1.1选择耐高温作物品种 1280298.1.2合理调整作物布局 13283908.1.3优化栽培管理措施 13273418.2防暑降温技术 13256078.2.1土壤水分调节 13277068.2.2农田覆盖 1320248.2.3喷雾降温 13103008.2.4植被绿化 13318968.3热浪天气应对 13289708.3.1加强气象预警 13188018.3.2保障农业生产 13158278.3.3防范火灾风险 13193248.3.4关注弱势群体 14314298.3.5健全防暑降温设施 14230538.3.6开展防暑宣传教育 1421246第9章防地质灾害 14187489.1地质灾害识别与预警 1448669.1.1地质灾害类型 142899.1.2地质灾害识别方法 1486089.1.3地质灾害预警 14225309.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1492029.2.1防治工程分类 1437909.2.2防治工程设计原则 14200659.2.3防治工程实施要点 1427209.3灾后救援与恢复 14129749.3.1灾后救援组织 15315129.3.2灾后救援措施 1569869.3.3灾后恢复重建 1523763第10章防灾减灾教育与培训 151806210.1防灾减灾知识普及 157210.1.1气象灾害类型及特点 151038310.1.2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识别 151658510.1.3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政策 152063510.1.4防灾减灾基本知识 151345410.2防灾减灾技能培训 151425110.2.1灾害风险评估 15969810.2.2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 161005510.2.3救援技术与装备使用 162634710.2.4农业保险知识 16939410.3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与实践 162373210.3.1组织机构建设 162722810.3.2防灾减灾预案编制 161723010.3.3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16253110.3.4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应用 163182510.3.5社会力量参与 16第1章气象灾害概述1.1气象灾害种类气象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界气象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危害的突发事件。我国农村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1.1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由于强降水、融雪等因素导致河流、湖泊水位急剧上升,淹没农田、村庄和城镇的灾害。1.1.2干旱灾害干旱灾害是指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严重偏少,导致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生活的灾害。1.1.3台风灾害台风灾害是指热带气旋登陆后带来的强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对沿海及内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的灾害。1.1.4冰雹灾害冰雹灾害是指降水中包含冰粒,对农作物、建筑物等造成损害的灾害。1.1.5霜冻灾害霜冻灾害是指气温降至0℃以下,导致农作物受冻害的灾害。1.1.6高温热浪灾害高温热浪灾害是指气温持续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对人类健康、农作物生长等产生不良影响的灾害。1.2气象灾害影响气象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农业生产气象灾害会导致农作物受灾、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农民经济收入和粮食安全。1.2.2生态环境气象灾害可能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1.2.3基础设施气象灾害对农村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如道路、桥梁、房屋等,影响农民正常生活。1.2.4生命安全气象灾害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命安全,尤其是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1.2.5社会经济气象灾害对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救灾压力,减缓贫困地区脱贫步伐。1.2.6心理健康气象灾害给受灾群众带来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本章概述,我们对气象灾害的种类及其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了初步了解,为后续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基础。第2章防洪措施2.1河道整治河道整治是防洪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措施,旨在改善河流流态,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降低洪水灾害风险。具体措施如下:(1)清理河道障碍物:定期清除河道内的杂草、树木、垃圾等障碍物,保持河道畅通,降低洪水对河道的冲击力。(2)疏浚河道:针对河床淤积严重区域,进行疏浚作业,恢复河道原设计断面,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3)调整河势:对弯曲度过大或存在严重冲刷的河段,采取裁弯取直、加固河岸等措施,稳定河势,降低洪水灾害风险。(4)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过程中,采用生态护岸技术,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强河岸的抗冲刷能力。2.2堤防建设与加固堤防是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堤防建设与加固的主要措施:(1)堤防设计:根据河流特性、地形地貌、洪水规律等因素,合理设计堤防高度、结构和型式,保证堤防工程的稳定性。(2)堤防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保证堤防工程的可靠性。(3)堤防加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堤防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堤防的抗洪能力。常见加固措施有:加高培厚、护坡、固脚等。(4)生态堤防:结合生态理念,采用植物、土工材料等生态友好型材料,构建生态堤防,提高堤防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2.3山洪灾害防治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强等特点,对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以下是山洪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1)监测预警: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降雨、水位等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居民提前转移。(2)避险转移:制定山洪灾害应急预案,明确转移路线、安置点等,提高居民的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3)植被恢复:加强山区植被建设,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山洪灾害风险。(4)水土保持: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减少土壤侵蚀,降低山洪泥石流灾害风险。(5)沟道治理:对山区沟道进行整治,加强沟道护岸,提高沟道的行洪能力,减轻山洪灾害损失。第3章防旱措施3.1节水灌溉技术为实现农村地区在旱情发生时的有效应对,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关键。以下为几种推荐的节水灌溉技术:3.1.1微灌技术微灌技术是一种高效的节水灌溉方式,通过微灌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表面径流,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3.1.2喷灌技术喷灌技术利用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模拟自然降雨,既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能有效节约水资源。3.1.3滴灌技术滴灌技术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滴到作物根部,实现精确灌溉,节水效果显著。3.2水资源合理调配合理调配水资源对于缓解旱情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水资源合理调配的措施:3.2.1水库调节通过合理调度水库蓄水和放水,保障农业灌溉需求,降低旱情影响。3.2.2井渠结合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实现井渠结合,提高灌溉水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2.3跨区域调水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状况,实施跨区域调水,缓解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旱情。3.3旱情监测与预警加强旱情监测与预警,提高旱情应对能力,降低旱灾损失。3.3.1旱情监测建立旱情监测系统,对土壤湿度、降水量、蒸发量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为防旱工作提供数据支持。3.3.2预警发布根据旱情监测数据,及时发布旱情预警,指导农民采取相应的防旱措施。3.3.3信息共享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提高旱情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农村防旱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第4章防雷措施4.1雷电防护设施4.1.1建筑物防雷(1)屋顶安装避雷针:根据建筑物高度及形状,合理设置避雷针,保证屋顶各部位均在避雷针保护范围内。(2)接地系统:建筑物应设置可靠的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应满足规范要求。(3)引下线:从避雷针至接地装置之间应设置足够的引下线,并保证其连续、可靠。4.1.2电力设施防雷(1)安装电源避雷器:对农村电力设施进行防雷保护,应在电源进线处安装避雷器。(2)线路防雷:提高电力线路的绝缘水平,降低雷击跳闸率。4.2雷电预警与防护措施4.2.1雷电预警(1)气象部门发布雷电预警: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信息。(2)利用雷电预警设备:安装雷电预警设备,提高预警准确性。4.2.2防护措施(1)及时撤离:接到雷电预警后,立即组织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2)减少户外活动:在雷电天气发生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3)设备断电:在雷暴来临前,将重要设备断电,防止雷击损坏。4.3雷击应急处理4.3.1现场急救(1)迅速救治伤员:发觉雷击伤员,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如心肺复苏等。(2)及时报警:拨打120、110等急救及报警电话。4.3.2调查与处理(1)调查雷击原因:对雷击现场进行勘查,分析原因。(2)落实整改措施:根据原因,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3)加强防雷知识普及:通过培训、宣传等形式,提高农村居民防雷意识。4.3.3事后重建(1)修复受损设施:对雷击中受损的设施进行修复。(2)完善防雷设施:在区域加强防雷设施建设,提高防雷能力。第5章防风措施5.1建筑结构抗风设计为了提高农村地区建筑物的抗风能力,减轻风灾对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建筑结构抗风设计。以下是具体措施:5.1.1合理选址:在建筑物选址时,应尽量避免选择风口、山凹等易受强风影响的地区。5.1.2增强建筑物稳定性:采用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抗风功能较好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5.1.3结构优化:对建筑物的屋顶、墙体等部位进行优化设计,采用轻质、强度高的材料,降低风压系数。5.1.4增设抗风构件:在建筑物易受风压影响的部位,如门窗、屋檐等,增设抗风构件,提高整体抗风能力。5.1.5强化地基基础:加强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物在强风作用下不易发生倾斜、倒塌等。5.2风险区域植被绿化植被绿化是降低风速、减轻风灾影响的有效措施。以下是具体措施:5.2.1植树造林:在风险区域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森林覆盖率,降低风速。5.2.2构建防风林带:在风口、河岸等易受风灾影响的地区,构建防风林带,减轻风灾对农村居民的危害。5.2.3种植固沙植物:在沙漠化、沙化土地等地区,种植具有固沙、抗风作用的植物,改善土壤结构,降低风速。5.2.4城市绿化:加强城市绿化工作,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减轻风灾对城市的影响。5.3风灾预警与疏散提高风灾预警能力,及时组织疏散,是保障农村居民生命安全的关键。以下是具体措施:5.3.1建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风灾预警体系,充分利用气象、遥感等技术手段,提高预警准确性。5.3.2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强风灾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5.3.3制定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风灾应急预案,明确预警信号、疏散路线、临时安置点等关键信息。5.3.4组织疏散演练:定期组织农村居民进行风灾疏散演练,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5.3.5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前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药品、帐篷等,保证在风灾发生时能够及时供应。第6章防雹措施6.1雹灾预警系统6.1.1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网络强化农村地区气象观测站点建设,提高观测频次和精度。利用卫星遥感、雷达等先进技术,实时监测云团发展和移动趋势。6.1.2开展雹云识别与预警研究加强对雹云特征的研究,提高雹云识别准确率。建立雹云预警模型,提前发布可能发生雹灾的预警信息。6.1.3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农村地区发布雹灾预警信息。建立农村预警信息传播网络,保证预警信息覆盖到每一户农民。6.2雹灾防治方法6.2.1农业防治措施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雹灾发生频率较低的作物品种。采取保护性耕作、覆盖作物等技术,降低作物受雹灾的影响。6.2.2物理防治措施在易受雹灾的地区安装防雹网,减轻雹灾对农作物的损害。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通过火箭、飞机等手段进行人工增雨或消雹。6.2.3生物防治措施利用生物制剂或天敌昆虫,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增强作物抗雹能力。选择具有抗雹功能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种植。6.3雹后救助措施6.3.1农业救助及时组织农民开展抢收、抢种,减轻雹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受灾农作物进行补救措施,如施肥、喷药等,促进作物恢复生长。6.3.2资金救助建立雹灾救助基金,对受灾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和推广,鼓励农民参保,降低雹灾风险。6.3.3社会救助发挥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开展雹后救助工作。建立雹灾救助志愿者队伍,为受灾农民提供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帮助。第7章防寒措施7.1农业抗寒技术7.1.1品种选择在种植作物时,应选择适应寒冷气候、抗寒性强的品种。通过引种驯化,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寒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7.1.2调整播期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适当提前或推迟作物播种期,使作物关键生育期避开寒潮天气,降低寒害风险。7.1.3抗寒栽培措施采用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松耕、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提高土壤温度和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寒能力。7.1.4植株调整合理调控作物植株,如修剪、摘心、疏枝等,减少植株负担,提高抗寒性。7.2越冬作物保护7.2.1覆盖保护采用塑料薄膜、稻草、谷壳等材料覆盖作物,提高地温,减轻寒害。7.2.2培土护根对越冬作物进行培土,保护根部免受寒冷侵袭,提高作物越冬能力。7.2.3涂白护干对树木、果树等主干进行涂白处理,减少因温差过大导致的冻裂现象。7.2.4冬灌防寒在土壤封冻前进行冬灌,增加土壤湿度,提高土壤热容量,减轻冻害。7.3寒潮预警与应对7.3.1预警信息获取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寒潮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获取。7.3.2防寒措施准备根据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寒物资储备,如草垫、薄膜、防寒布等。7.3.3应急响应寒潮来临前,迅速采取防寒措施,如抢收作物、覆盖作物、加固农业设施等。7.3.4防寒减灾评估寒潮过后,对防寒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防寒工作提供参考。第8章防暑措施8.1耐高温作物种植针对农村地区夏季高温炎热的问题,种植耐高温作物是有效的防暑措施之一。以下是一些建议:8.1.1选择耐高温作物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具有较强耐高温特性的作物品种,如玉米、大豆、花生等。8.1.2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耐高温能力,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避免在高温季节种植对温度敏感的作物。8.1.3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溉,提高作物抗高温能力。8.2防暑降温技术在高温天气,采用以下防暑降温技术有助于减轻农村气象灾害:8.2.1土壤水分调节通过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降低土壤温度,减轻高温对作物的影响。8.2.2农田覆盖利用秸秆、薄膜等材料进行农田覆盖,降低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提高作物抗高温能力。8.2.3喷雾降温在高温时段,采用喷雾设备对作物进行喷雾降温,降低叶片表面温度,减轻高温伤害。8.2.4植被绿化增加农村地区绿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温度,改善生态环境。8.3热浪天气应对热浪天气对农村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以下措施有助于应对热浪天气:8.3.1加强气象预警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热浪天气预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8.3.2保障农业生产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采取节水灌溉、土壤保湿等措施,减轻高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8.3.3防范火灾风险加强农村地区火灾防范工作,严禁在高温天气违规用火,提高火灾应急处置能力。8.3.4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爱,保证他们在高温天气下的生活安全和健康。8.3.5健全防暑降温设施在农村地区普及空调、电风扇等防暑降温设备,改善居民生活条件。8.3.6开展防暑宣传教育加强农村防暑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的防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9章防地质灾害9.1地质灾害识别与预警9.1.1地质灾害类型本节主要介绍农村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并对各类灾害的特征进行详细阐述。9.1.2地质灾害识别方法本节介绍地质灾害识别的方法,包括地面调查、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以及群众报告等途径。9.1.3地质灾害预警阐述地质灾害预警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气象预警、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模型构建等内容。同时介绍农村地区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途径。9.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9.2.1防治工程分类本节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分类,包括预防性工程、治理性工程和应急性工程,并对各类工程的作用和适用条件进行说明。9.2.2防治工程设计原则介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原则,包括安全性、经济性、可行性、环保性等方面。9.2.3防治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