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东辰国际学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东辰国际学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东辰国际学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东辰国际学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东辰国际学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东辰国际学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湖北的曾国,不见于文献。一般认为,它就是史传中的随国。随国曾经是汉水北岸的姬姓国家中最强大的,是楚国北上的最大阻碍。《左传》和《史记·楚世家》都讲了楚武王三次伐随的故事,有趣的是,两部书的说法完全不同。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第一次伐随。《左传》写这一战的部分,算是散文名篇。不过写得像是一场辩论赛:楚国反省自己的战略,说我们应该放松对随国的进攻,相反提高随国的地位。这样,随国就会抛弃盟国而妄自尊大,然后我们就可以寻机下手了。随国方面,则有一位贤大夫大谈治国之道,尤其是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结论,堪称早期民本思想的典范。最终结果,是“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看样子随国还略占上风。这些议论,《史记》统统没有。《楚世家》关注的是:这次事件之后,随国向天子转达了楚国想提升爵位的要求。一个诸侯国跑去向天子说这事,当然非常无礼,换句话说,随国应该是已经被楚国打怕了。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再次伐随。《左传》说,随国有奸臣有忠臣,结果国君只听奸臣的意见,被打得大败。但楚国也是倒霉催的,居然在战场把奸臣活捉了,于是觉得,这是上天要替随国治病(因为随国从此要听忠臣的了),可见灭随的时机未到,也就撤了。《史记》则强调,这一年楚国得知了自己称王的要求被天子拒绝,所以这次征伐似乎是对随国办事不力的惩罚。另有个《左传》未提的大事件,楚武王宣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楚国从这年开始称王了。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第三次伐随。《左传》说:出兵前,楚武王告诉妻子:“余心荡。”他的夫人立刻做出判断,国君将不久于人世,但她又说:如果出兵没有失利,那么君王死在行伍之中,也是国家的福分。果然,楚武王在军中去世,但楚国的将军们秘不发丧,继续前进,以楚王的名义进入了随国,最终使随屈服。《史记》又没有这些动人的细节,但交待了这次伐随的原因:因为尊楚为王,倒霉的随国被周天子叫过去数落,而这件事又让楚国认为随国背叛了自己,所以才发兵讨伐。综合起来看就是,《左传》中随国是楚的劲敌,楚国用尽了计谋和武力,才将之征服。而《史记》里,随国只是一个夹在楚国和周天子之间的可怜虫,楚国不灭随,只是想留着它作为缓冲和中介,让他去和天子对话,比自己出面更方便而已,后两次征伐,其实已经不是收拾敌人,而是教训小弟。讨论春秋的历史,学者们通常重视《左传》胜过《史记》。但这件事上,《史记》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来源。难得司马迁毫无讲故事的热情,却把三次征伐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而且,联系到后来的楚随关系,《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早有学者注意到,“楚国和随国关系在春秋中期以前,互相征伐,战争不已,而春秋中期以后到战国初年,忽然变得十分友好,几乎到了同呼吸共命运的程度。”就拿曾侯乙编钟来说,其中有一枚楚惠王送的镈钟。楚惠王为什么要给曾侯乙送钟呢?就有学者推测说,当年随国顶住吴国的强大压力,救过惠王的父亲楚昭王的命,因此惠王要对随国表示感激。转变何以发生?按照《左传》很难解释。但如果接受《史记》的叙事,这个问题就无需费心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转变”,早在春秋初,随国就已经是楚国的仆从国,春秋中期以后,被调教得更加服帖了而已。(摘编自刘勃《小国的生存之道》原载于2018年8月2日《南方周末》)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史记》记载,公元前704年,楚国不顾周天子反对,自立为王。B.关于楚国三次伐随,《左传》的叙述充满了动人的细节,而《史记》则没有这些细节的叙述。C.《左传》中楚随是劲敌关系,《史记》中楚随是大国与仆从国的关系。D.如果按照《史记》的叙事,那么楚随关系后来的转变就不合情理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司马迁的叙事笔法和战国初年的楚随关系这两个因素,本文更认同《史记》的记载。B.有学者提出曾侯乙编钟中有一枚楚国送的镈钟,这证明了楚随关系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年好转。C.本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史记》中关于楚随关系的记载更可信。D.本文引用了古籍史书的叙述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让它们产生了逻辑联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楚国第一次伐随,《左传》借楚人之口,为读者讲述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B.按照《史记》的叙事,随国可以调解楚国与周天子之间剧烈的正面冲突,这正是楚国没有灭掉随国的主要原因。C.《史记》把三次楚伐随事件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不符合《史记》忽视故事情节间联系的写作特点。D.虽然《左传》的史学价值大于《史记》,但在楚伐随这件事上,《史记》给我们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史料来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功利是纯现实的,而空寂则是纯理想的。功利是纯物质的,而空寂则是纯精神的。因此想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标榜着一种中和态度的人生哲学,显然是由中国北方农村经济下产生。他们不耽空寂,但也不着功利,儒家的中和态度是笃实的。墨家在当时,大概他们的出身较儒家是更艰苦些,因而他们笃实的意味也较儒家更浓厚了。由笃实而走上艰苦的路,便不免有些像贪功利。当时中国北方农村需要笃实,却不必太需要艰苦。因此墨家思想终因其太接近计较功利,而没有儒家般易受人欢迎。道家则较闲散,但又折向空寂了。只有儒家在不太紧张,又不太闲散之中道上,这是中国思想之正脉。两汉儒生,都从半耕半读的北方农村中产出,他们不算太艰苦,但也不能太闲散,总仍还是要笃实。董仲舒曾说:“明其道不谋其利,正其谊不计其功。”他们不能不担着实际生活的担子,但那担子压得不太重,不紧张,还有一部分闲散工夫,可以让他们来求正谊明道。所以他们能不空寂,又不肯汲汲去谋利计功,而确然成其为儒家态度。到东汉以下,门第逐渐成长。半耕半读的儒生,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那时则老庄道士占了上风,又染上了空寂的味儿。佛教在那时传入,正投中国人当时所好。但南北佛教风气不同,北方佛教比较在社会下层生根,因此也比较笃实。南方佛教则寄托在门第士大夫间,尚玄想,尚清谈。若说空寂,则南方佛教更空寂,后来天台禅宗都盛行在南方。南方气候温暖,地面也狭小了,水土肥沃,生事更轻松,小家庭制也开始在南方蔓延。人事牵犁,亦较北方轻减。下及唐代,一辈士大夫,论其家世,比较还是北方传统占优势。北方农村比较南方笃实,大家庭制亦先在北方生长。门第力量还在,每一个人(此指士大夫言)至少都还有家庭重负。因此唐代佛学虽盛,而却重事功。下到宋代,中国一切文化学术重心,逐渐南迁。门第破坏了,小家庭制普遍了,士大夫一得科第,衣租食税,生事易足,生活担子更轻松,人事更宽弛,心地上觉得一切闲散不紧张,禅宗思想流进儒学,便成为宋明之理学家。理学家说敬说静,总是在小家庭里个人生活无忧无迫,遂能欣赏到这一种生活。朱子说:“敬有甚事,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其实敬也等如没事了。只要你在没事时莫放纵,莫惰,莫骄。莫惰了,又没事,便成了宋儒心中所认识的所谓敬的体段。陆象山常教人收拾精神,总因在散闲生活中精神易散漫,易放纵,故而要你收拾,这些全是在比较轻松无事中才讲求。宋儒亦讲明道正谊,但实在是个人身上的意味重了,并不像先秦儒家般,常从国家社会大处着眼。先秦儒讲的义与道,常指的政治性,社会性的,个人日常生活的意味比较淡。因此宋儒好譬如儒家中的出家人。他们不是崇信佛教的僧徒,但可说他们是崇信孔子的僧徒。他们不是慕效老庄的道士,而只是慕效孔孟的道士。(摘自钱穆《中国人的匆忙与闲暇》,有删节)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功利与空寂,分别代表着物质的现实与纯精神的理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标榜的中和的人生哲学不耽空寂,也不着功利。B.从半耕半读的北方农村中产出的两汉儒生,虽然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但仍保持笃实的本色。C.佛教的传入,正投中国人当时所好。不过,因为受门第影响,唐代佛学虽盛,却重事功;宋代小家庭制普遍,心地变得闲散。D.宋儒不是崇信佛教的僧徒,可以说是崇信孔子的僧徒,他们不是慕效老庄的道士,而是慕效孔孟的道士,譬如儒家中的出家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产生于中国北方农村经济,相对于墨家和道家而言,不太紧张,又不太闲散,是中国思想之正脉。B.董仲舒所说的“明其道不谋其利,正其谊不计其功”,表明两汉儒生既担着实际生活不太重的担子,还有一部分闲散工夫。C.在古代,墨家大概因为出身较儒家是更艰苦些,所以笃实的意味也较儒家更浓厚,但其思想太接近计较功利,受欢迎度不高。D.东汉以下,染上了空寂的味儿的老庄道士占了上风,而不算太艰苦,但也不能太闲散的儒家态度则成为被厌弃的对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教在南方和北方表现出不同风气,在社会下层生根的北方佛教比较笃实,而寄托在门第士大夫间的南方佛教则显得空寂。B.南方佛教尚玄想,尚清谈,与南方气候温暖、地面也狭小、水土肥沃、生事更轻松、小家庭制也开始在南方蔓延有很大关系。C.宋明之理学家说敬说静,源于小家庭里个人生活无忧无迫,而朱熹的言论则集中表现出敬其实也等如没事这一观点。D.宋儒不像先秦儒家一般常从国家社会大处着眼,而在个人身上的意味很重,陆象山常教人收拾精神,就是让人们在散闲生活中要追求轻松。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精准扶贫侯发山精准扶贫来到牛村后,全村八十五户人家,家家都有人承包脱贫。伊南高兴得差点去买挂鞭炮“噼里啪啦”一下。他是牛村的第一书记,任命没半个月,正琢磨着怎么给牛村脱贫呢,精准扶贫来了,正想瞌睡哩给个枕头,能不乐得蹦起来?牛村属于穷乡僻壤,传统的农耕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典型的贫困村。整个村落的形状像一头牛,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精准扶贫实施一段时后,伊南发现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回事。帮扶脱贫的人经常来牛大家,每次都送来不少衣服,顺便带点水果,还有米面油之美的日常生活用品。伊南对牛大说,这样也好,省得你买衣服穿。牛大鼻子一哼,冷冷地说,衣服都是穿过的,谁知道有没有传染病?说不定是从火葬场捡来的呢牛二家,帮扶他的人来过一次后,再没来过,倒是每月寄五百块钱过来。伊南掰着指头算了算,牛二家五口人,每人每月一百块,这也达不到脱贫标准啊。再说,这钱也没保证,不定啥时候就断了。牛三家,帮扶他家的人可能有点关系,安排牛三家的四口人都进城打工了,牛三和他老婆到某医院做保洁,就是打扫厕所卫生,两个孩子当保安,说白了,看大门。按说,这也不错,可是,这些工作都是临时的,一旦帮扶的人退休了或是调走了,牛三一家是不是有下岗的可能?不好说。牛四家,帮扶的人没有一官半职,只是一个小科员。这个小科员每星期都要来,到家后,给牛四家扫地,帮助烧火做饭、洗衣服,若不是叫牛四“大叔”,不知道的人真以为他是牛四的儿子呢。弄到后来,牛四反倒不好意思了,对那个小科员说,小伙子,我不当贫困户了,我脱贫了中不中?还有真脱贫的。牛九,孤寡老人。帮扶他的人是某单位的老一,认牛九作干爹,给牛九过了个生日,牛九就收了几万元的红包。伊南回城后,从当地的电视新闻里发现,牛村还有三户也脱贫了,一户是牛五家,从家里的摆设上足可以看出来,五十吋液晶电视、真皮沙发、多开门冰箱等新潮家具家电应有尽有;一户是牛六家,被记者采访的小伙子自称是牛六的儿子,亮了亮手腕上的名表,拿出几万元的手机,抽的烟也都是中华烟,还对着镜头乐呵:“脱贫了,脱贫了。”一户是牛七家,从各种表格和数据上,还有主人按的指印上,看出牛七已经奔上小康了。伊南感到疑惑,当即打电话给牛村村委会牛主任。牛主任吭哧半天才说实话,说都是唬人的。牛五家的家具录过像后就被拉走了,牛六压根就没娶老婆,哪来的儿子?牛七家,那些表格都是胡填的。伊南说,牛七都按指印了牛主任说,牛七说只要不是枪毙他,按指印没啥大不了。看着人家大热天跪在地上填表格,怪可怜的,牛七说,咱权当积德行善了。……如此看来,猪八戒啃猪蹄,还得依靠自己才能不被饿死。伊南回到牛村后,通过深入了解,他发现,牛村贫困的症结在于牛村的道路,就是那四座木桥。这几座桥年年都要被洪水冲垮,一旦垮掉,村民就得集资修桥。年年集资修桥,村民的日子愈加贫困。他还得知,当地流传一个说法,四座桥相当于牛的腿,腿要走路,不能修成死的。伊南哭笑不得之余,找到牛主任。他故作神秘地说,牛主任,我找风水先生看了,牛村之所以穷,问题出在“牛腿”上。牛主任不明就里,惊诧地看着伊南。伊南说,风水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他好说歹说,风水先生才吐露实话,说牛本身就不如骡马走得快,牛腿老是断,那就更慢了。牛主任眨巴着眼睛,眼睛一下子明亮了许多。看到牛主任的表情,伊南心里有了底,继续“忽悠”牛主任,说不如把木桥换成钢筋水泥的。钱从哪里来?比不得修木桥啊。牛主任说着说着皱起了眉头。伊南说,只要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钱嘛,我想办法。原先也有一些年轻人提过修桥的事,一直没付诸实施。牛主任说罢,又给伊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就地取材,修成石桥咋样?山上石头多。伊南心里豁然一亮,说石桥好,与古村落协调。牛主任,咱兵分两路,您负责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我回城找有关部门筹措资金。事情比想象中的要顺利。短短三个月后,木桥换成了石桥。记者报道牛村修桥的新闻后,外界人被牛村纯朴的民风、古朴的建筑所吸引,来牛村的人日渐多起来。后来,牛村就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这下,牛村算是彻底脱了贫,伊南呢,据说也被提拔了。他要离开牛村时,村民还舍不得他走呢。(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8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构思行文颇具匠心,情节起伏,内容紧凑,文中人物着墨不多却个性鲜明,语言符合人物身份,作品有引人入胜之效。B.第一段写伊南刚上任就迎来了精准扶贫,他非常高兴,这一情节为下文写伊南发现情况并不如愿,下决心带领村民靠自己脱贫做了铺垫。C.牛村八十五户人家都有人承包脱贫,但后来走了样,电视新闻中对牛村三户脱贫人家的报道,表明在帮扶脱贫行动中存在弄虚作假现象。D.为了再次修桥,伊南以“风水”“天机”为说辞,使牛主任“眼睛一下子明亮了许多”,这一细节反映出牛主任对伊南善于处理问题的钦佩之情。2.小说借助典型人物描绘了一幅牛村人物群像图,请简要分析牛村村民的形象特征。3.在尹南的带领下,牛村是怎样实现真正的精准扶贫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何无忌,东海郯人也。州辟从事,转太学博士。会稽世子元显子彦章封东海王,以无忌为国中尉。及桓玄害彦章于市,无忌入市彻哭而出,时人义焉。及玄篡位,无忌与玄吏部郎曹靖之有旧,请莅小县。靖之白玄,玄不许,无忌乃还京口。初,刘裕与无忌素相亲结。至是,因密共图玄。刘毅家在京口,与无忌素善,言及兴复之事,无忌曰:“桓氏强盛,其可图乎?”毅曰:“天下自有强弱,虽强易弱,正患事主难得耳!”无忌曰:“天下草泽之中非无英雄也。”毅曰:“所见唯有刘下邳。”无忌笑而不答还以告裕因共要毅与相推结遂共举义兵袭京口桓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甚惧。及玄败走,武陵王遵承制以无忌为辅国将军,南追桓玄,与振武将军刘道规俱受冠军将军刘毅节度。玄留其龙骤将军何澹之等守湓口。无忌等次桑落洲,澹之等率军来战。澹之常所乘舫放旗甚盛,无忌曰:“贼帅必不居此,欲作我耳,宜亟攻之。”众咸曰:“澹之不在其中,其徒得之无益。”无忌谓道规曰:“今众寡不敌,战无全胜。澹之虽不居此舫,取则易获,因纵兵腾之,可以一鼓而败也。”道规从之,遂获贼舫,因传呼曰:“已得何澹之矣!”贼中惊扰,无忌之众亦谓为然。道规乘胜径进,无忌又鼓噪赴之,澹之遂溃。卢循遣别帅徐道覆顺流而下,舟舰皆重楼。无忌将率众距之,长史邓潜之谏曰:“蓄力俊其疲老,然后击之。”无忌不从,遂以舟师距之。既及,贼令强弩数百登西岸小山以邀射之,俄而西风暴急,无忌所乘小舰被飘东岸,贼乘风以大舰逼之,众遂奔败。贼众云集,登舰者数十人。无忌辞色无挠,遂握节死之。赠侍中、司空,谥曰忠肃。(选自《晋书·何无忌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无忌笑而不答/还以告/裕因共要毅/与相推结/遂共举义兵/袭京口/桓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甚惧B.无忌笑而不答/还以告/裕因共要毅/与相推结/遂共举义兵/袭京口/桓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甚惧C.无忌笑而不答/还以告裕/因共要毅/与相推结/遂共举义兵/袭京口/桓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甚惧D.无忌笑而不答/还以告裕/因共要毅/与相推结/遂共举义兵/袭京口/桓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甚惧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州,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B.世子,一般为帝王和诸侯的嫡长子,是帝王和诸侯王位的继承者。C.吏部郎,吏部最高行政长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D.谥,谥号。君主的谥号一般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通常是朝廷赐予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无忌请求遭拒,决定抗争。桓玄篡位后,何无忌请求给他一个小县来治理,却遭到了桓玄的拒绝,于是何无忌就回京口,与刘裕密谋共同对付桓玄。B.何无忌与友共议,密谋复兴。何无忌与好友刘毅谈论复兴之事,何无忌认为天下没有对抗桓玄的英雄,刘毅认为只要刘裕共同起兵就不用担心。C.何无忌将计就计,大败敌军。何无忌明知敌军主帅何澹之不在平常乘坐的战船中,仍鼓动士兵攻击这艘船,最终攻占敌军主帅的战船,将敌军击溃。D.何无忌不听劝阻,壮烈牺牲。何无忌率军拒敌,长史邓潜之劝说何无忌等到敌军疲惫后再攻打,何无忌不听,结果遭到攻击,壮烈牺牲。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桓玄害彦章于市,无忌入市彻哭而出,时人义焉。(2)俄而西风暴急,无忌所乘小舰被飘东岸,贼乘风以大舰逼之,众遂奔败。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①钱起白发壮心死,愁看国步移。关山惨无色,亲爱②忽惊离。影绝龙分剑③,声哀鸟恋枝。茫茫云海外,相忆不相知(注)①唐广德元年(763),吐蕃入侵长安,唐代宗出逃陕州躲避。这首诗即作于此时。后文中“国步移”即指唐代宗出逃一事。②亲爱:至爱亲人,这里指韩云卿。③龙分剑:相传晋人雷焕得两剑,一剑送张华,自留一剑。张华死后,其剑飞入水中。后来雷焕之子雷爽带着父亲的那把剑经过延平津,剑忽然从腰间跃出飞入水中,转眼间只见两条龙从水底腾跃而出,须臾离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年事已高,壮志未酬,面对国家的现状,他无能为力,徒生愁绪。B.“关山惨无色”承诗歌第二句而来,写吐蕃入侵中原,山河黯然失色。C.尾联上句通过写景,表明诗人担心友人的前途,下句表明二人友谊深挚。D.“死”“愁”“惨”“哀”等词感情色彩浓郁,突出了诗歌的凄凉意境。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1)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七则》)(2)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4)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5)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6)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曹植《白马篇》)(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8)醉里吴音相媚好,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7.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①小吃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能承载着你的经历、记忆或情感。请你介绍一种北京小吃,与朋友共同分享。②不久前,《红楼梦》被网友称为读不下去的名著,这让作家王蒙难以理解:“如果连这点累劲儿都没有,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我们就都变成了懒汉、傻子。”你是否同意王蒙的观点?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阐述理由。要求观点鲜明,自圆其说。③请以“家”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8.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9.按要求填空。(1)世胄蹑高位,_____________。(左思《_______》)(2)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3)苏轼《江城子》中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久别重逢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参考答案1、1.D2.C3.A【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D项,“如果按照《史记》的叙事”错误,依据最后一段“转变何以发生?按照《左传》很难解释。但如果接受《史记》的叙事,这个问题就无需费心了”可知,应该是按照《左传》的叙事,楚随关系后来的转变就不合情理了。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C项,“正反对比论证”错误,依据第九段“但这件事上,《史记》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来源……后来的楚随关系,《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可知,原文没有用正反论证。故选C。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B项,“随国可以调解楚国与周天子之间剧烈的正面冲突”中的“调解”表述不当,依据第八段“楚国不灭随,只是想留着它作为缓冲和中介,让他去和天子对话,比自己出面更方便而已”可知,应当是“缓冲”;C项,“不符合《史记》忽视故事情节间联系的写作特点”有误,依据第九段“难得司马迁毫无讲故事的热情,却把三次征伐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而且,联系到后来的楚随关系,《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可知,这里只说司马迁毫无讲故事的热情,没说“《史记》忽视故事情节间联系的写作特点”,故C项于文无据;D项“《左传》的史学价值大于《史记》”错误,依据第九段“讨论春秋的历史,学者们通常重视《左传》胜过《史记》。但这件事上,《史记》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来源”和“《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可知,“《左传》的史学价值大于《史记》”的表述以偏概全,与原文不符。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2、1.B2.D3.D【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B项,“从半耕半读的北方农村中产出的两汉儒生,虽然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张冠李戴,“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是“东汉以下”儒生的表现。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儒家态度则成为被厌弃的对象”文中并没有出现,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心地上觉得一切闲散不紧张,禅宗思想流进儒学,便成为宋明之理学家”。故选D。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D项,“就是让人们在散闲生活中要追求轻松”错,文中说“在散闲生活中精神易散漫,易放纵,故而要你收拾”,联系前后文,“在散闲生活中要追求”的应该是“莫惰”“莫骄”“明道正谊”。故选D。3、1.D2.①尖酸、不知感恩:牛大怀疑衣服上有传染病。②朴实:牛四情愿不当贫困户也不好意思小职员每周给自己做家务,还有牛七在表格上按手印也说明了这一点。③封建迷信:当地流传的“牛腿”“不能修成死的”的说法,牛主任对伊南编造的关于风水的话深信不疑可以看出当地村民比较浓厚的迷信思想。3.①找准致贫的关键:了解到牛村贫困的症结在于牛村的道路,木桥反复集资修建又成为村民沉重的负担。②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巧妙利用村民的迷信心理,劝导村民把木桥修成更稳固的桥。③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当地实情的举措: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石多的优势修建石桥,发展古村落的旅游经济,从而彻底脱贫。【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牛主任并没有看出来在这件事上伊南善于处理问题,也没有钦佩之情,只是事关风水和牛村脱贫,于是来了精神。伊南以“风水”“天机”为说辞时,牛主任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是因为牛主任认为伊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出于对伊南的钦佩。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分析事件,理清情节,然后从文中找出有关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牛大鼻子一哼,冷冷地说,衣服都是穿过的,谁知道有没有传染病?说不定是从火葬场捡来的呢”体现了牛大的尖酸、不知感恩。“牛四反倒不好意思了,对那个小科员说,小伙子,我不当贫困户了,我脱贫了中不中”,牛四情愿不当贫困户也不好意思小职员每周给自己做家务;结合“牛七说只要不是枪毙他,按指印没啥大不了。看着人家大热天跪在地上填表格,怪可怜的,牛七说,咱权当积德行善了”分析,牛七在表格上按手印,都说明了村民们的朴实。为了再次修桥,伊南以“风水”“天机”为说辞,使牛主任“眼睛一下子明亮了许多”,牛主任对伊南编造的关于风水的话深信不疑,体现了他的封建迷信。“我找风水先生看了,牛村之所以穷,问题出在‘牛腿’上”也体现了人们的迷信。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在尹南的带领下,牛村是怎样实现真正的精准扶贫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找出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结合“伊南回到牛村后,通过深入了解,他发现,牛村贫困的症结在于牛村的道路,就是那四座木桥。这几座桥年年都要被洪水冲垮,一旦垮掉,村民就得集资修桥。年年集资修桥,村民的日子愈加贫困”“记者报道牛村修桥的新闻后,外界人被牛村纯朴的民风、古朴的建筑所吸引,来牛村的人日渐多起来。后来,牛村就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等分析,石村的人之前一直使用木桥,木桥容易毁坏,反复集资修建木桥是牛村贫困的症结所在,以往的扶贫措施没有找准方向,不是精准扶贫。木桥变石桥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人们自然而然就脱贫了。木桥改成石桥后,村民们不用再集资建桥,这样就减轻了农民负担,找准了牛村的贫困症结。外界人被牛村纯朴的民风、古朴的建筑所吸引,来牛村的人日渐多起来,牛村就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这样才是精准扶贫。这样做又兼顾了古村落的风貌,从而使牛村发展成为旅游胜地,彻底脱贫。所以要真正的精准扶贫就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找到导致贫困的根源,采取针对性强的深受当地群众认可的能够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的举措,从而彻底脱贫。【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4、1.C2.C3.B4.(1)到桓玄在闹市杀害司马彦章时,何无忌进入闹市中放声痛哭后才离去,当时人都认为他这样做是非常讲道义的。(2)不久后刮起猛烈的西风,何无忌乘坐的小舰被吹到东岸,贼军乘着风势用大舰逼近,军队就败逃了。【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宜采用排除法。原文标点:无忌笑而不答,还以告裕,因共要毅,与相推结,遂共举义兵,袭京口。桓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甚惧。该句翻译为:何无忌笑着不答话,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刘裕,于是一起邀刘毅,与他推诚结交,就共同起兵,袭击京口。桓玄听说刘裕等人和何无忌共同起兵,很害怕。前文是河无忌与刘毅谈话。所有选项第一处断在“无忌笑而不答”之后。“还以告裕”的主语是无忌,“告”的宾语是刘裕,所以“还以告裕”断开,从而排除AB。“要”通“邀”;邀请的对象正是刘毅,所以“毅”之后停顿。“桓玄闻”的宾语是“裕等及无忌之起兵”这件事,所以“等”之后不能断开,从而排除D项。“甚惧”是桓玄的心理特征,单独断开。综合以上分析:故选C。2.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郎”一般为附属官,或副长官,而不是最高行政长官。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曲解文意,“何无忌认为天下没有对抗桓玄的英雄”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天下草泽之中非无英雄也”是回答刘毅的话,意思是“天下草野之中并不是没有英雄”,而后文中的刘裕恰巧就是这样的英雄。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及”,等到;“桓玄害彦章于市”,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桓玄于市害彦章”;“彻”,副词,放声地;“义”,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义气”。第(2)句采分点:“俄而”,不久;“暴”,猛烈;“贼”,敌寇;“以”,用;“遂”,于是就。【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何无忌,是东海剡人。州征任为从事,转任太学博士。会稽王太子司马元显之子司马彦章封为东海王,任何无忌为国中尉军。到桓玄在闹市杀害司马彦章时,何无忌进入闹市中放声痛哭后才离去,当时人都认为他这样做是非常讲道义的。到桓玄篡位后,何无忌与桓玄的吏部郎曹靖之有旧交,请求治理一个小县。曹靖之告诉桓玄,桓玄不同意,何无忌就回京口。当初,刘裕与何无忌素来亲近交结。到此时,于是密谋共同对付桓玄。刘毅家在京口,与何无忌素来友善,谈到复兴之事,何无忌说:“桓氏强盛,能对付得了吗?”刘毅说:“天下本来有强有弱,虽然强也容易削弱,只担心难找到带头的人!”何无忌说:“天下草野之中并不是没有英雄。”刘毅说:“我见过的只有刘下邳。”何无忌笑着不答话,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刘裕,于是一起邀刘毅,与他推诚结交,就共同起兵,袭击京口。桓玄听说刘裕等人和何无忌共同起兵,很害怕。到桓玄败逃时,武陵王司马遵秉承皇帝的意旨行事任何无忌为辅国将军,让他向南追击桓玄,与振武将军刘道规一起接受冠军将军刘毅的节度。桓玄留下他的龙骧将军何澹之等人驻守湓口。何无忌等人在桑落洲扎营,何澹之等人率军来挑战。何澹之平常乘坐的战船旌旗很整齐,何无忌说:“贼军主帅必定不在这船上,想要欺骗我们,宜急攻他。”众人都说:“何澹之不在船中,他手下的人俘获了也没什么用处。”何无忌对刘道规说:“现在两军人数不相当,打起来不可能获得全胜。何澹之虽然不在这艘船上,进攻就容易获取,再乘势纵兵攻击,可以一鼓作气击败敌军。”刘道规听从了,于是擒获了敌船,就传呼道:“已经抓住何澹之了!”贼军惊恐扰动,何无忌的部下也以为是真的。刘道规乘胜直进,何无忌又鼓噪攻击,何澹之就溃败了。卢循派偏军统帅徐道覆顺流而下,都是高大的舰船。何无忌将要率众抵御,长史邓潜之劝谏说:“积蓄力量等待他们疲惫丧失斗志,然后再攻击他们。”何无忌不听,就率水军拒敌。开战后,贼军派几百强弩手登上西岸小山拦射,不久后刮起猛烈的西风,何无忌乘坐的小舰被吹到东岸,贼军乘风用大舰逼近,军队就败逃了。贼军云集,有几十个人登上舰船。何无忌不屈不挠,于是握节而死。追赠侍中、司空,谥号叫忠肃。5、1.C2.颈联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离的愁苦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上句化用典故,借写雷焕和张华的宝剑的传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别愁。下句以“鸟恋枝”喻诗人与友人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尾联上句通过写景,表明诗人担心友人的前途”错误,尾联上句表明友人前往之地遥远,并没有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手法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一诗作于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冬。韩云卿是诗人的好友,曾为广德令,做过监察御史,官终礼部侍郎。韩云卿告别诗人远去,诗人不在身边,遂作此诗寄去以示告别。解答这道题,“影绝龙分剑,声哀鸟恋枝”,考生要理解“龙分剑”的寓意和“鸟恋枝”的含意。“龙分剑”的传说涉及两人、两剑,两剑之间的分开、感应正与诗人和友人之间的分离、感应呼应,据此可判断上句写传说意在表达诗人的别愁。“鸟恋枝”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诗人与友人。明白了这一点,不难判断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6、曲肱而枕之波撼岳阳城香雾云鬟湿阴晴众壑殊假舆马者视死忽如归濯清涟而不妖白发谁家翁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肱”“撼”“鬟”“壑”“舆”“濯”“媪”。【点睛】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7、(1)驴打滚是北京传统小吃,香甜的面裹着豆馅儿,在豆面里一滚,还真与名字契合。相传慈禧太后吃了之后大家赞善并问其名称,上菜的太监送来途中见一驴在地上打滚,尘土飞扬,便脱口而出“驴打滚”。这驴打滚香甜软糯,令人回味,小时候家长说吃驴打滚不能生气,否则会黏在胃里,可吃过如此美味之后谁会生气?朋友,当你来北京时,咱们一起去品尝正宗的驴打滚吧!(2)我觉着王蒙说的没错。《红楼梦》这样的千古奇书,不用心,不沉下去,还真读不下去。读红楼,和读什么史海钩沉,玄幻修真,那不可同日而语好吗?而且,相信喜爱红楼的人,也无意和这些作品去比对。私以为,四大名著里面,红楼在文学造诣,中华文化传承上,意义要大于其他三部巨著。红楼中的一颦一笑,一枯一荣,不正是千百年中华文化浸淫的中国人,包括现世的你我的写照么?懂的人自然懂,但是,若不喜欢,若自己读不下去,可不可以心存敬畏?而不是去讽刺别人,甚至去质疑红楼不知所云?就连尔等这样的质疑,作者在写就的时候居然都预见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所以,自己不想读,但请不要亵渎。(3)家是一盏橘色的灯光,不管多晚,总会为你点亮;家是八仙桌上热气腾腾的家常菜,不管多远,总会吸引着在外奔波的游子寻回家的方向;家亦是一封又一封跨越大洋大洲的信件,总在向远方的人儿诉说着不尽的思念。不论距离,有多麽遥远,不变的是那么浓浓的思念和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家是一根线,将血脉相连,将距离跨越,将隔阂磨灭,引领着一代代国人,走向明天。【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首先要有鲜明的主题;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项能力的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避免“杂乱无章”;最后,语言要精练,杜绝废话。注意体裁特点。描写性的小作文往往要求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描写人物的某个生活片段等。要围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场景或人物生活片段,从而产生“特写镜头”般的效果,体现“精彩”二字。结构完整。老北京小吃十三绝包括豆面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烧、豌豆黄、炒肝、奶油炸糕。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2)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高效快速成文的关键:1.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2.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练。此题要求针对王蒙的观点谈论自己的看法,解答时,能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论同意与否,都要求观点鲜明,自圆其说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