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防城港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西桂林市、防城港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西桂林市、防城港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西桂林市、防城港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西桂林市、防城港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桂林市、防城港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磷是脂肪、ATP、DNA等不可缺少的成分B.酶和核酸都是含有氮元素的生物大分子C.肌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D.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的主要储能物质2.下列有关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果酒、果醋发酵需无氧环境,腐乳制作需有氧环境B.果酒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30~35℃,果醋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18~25℃C.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D.泡菜腌制的时间越长,亚硝酸盐含量越高,可用比色法测定其含量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也一定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碱基对序列的改变C.人工诱变和自然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可以既无害也无益D.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4.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实例中,错误的是()A.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出现矮茎豌豆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C.圆粒豌豆的DNA上插入一段外来DNA序列,出现皱粒豌豆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5.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C.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D.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不弯曲不生长6.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媒介”的稳态指的是其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B.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C.该“媒介”pH的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D.血红蛋白、尿素、神经递质、抗体可存在于该“媒介”中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图为某个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图中甲病由T、t基因决定,乙病由A、a基因决定,I-2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请分析回答:(1)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2)II-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Ⅲ-4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Ⅲ6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第I代的_________个体。(3)如果Ⅲ-2与Ⅲ-6结婚,后代中理论上最多会出现__________种基因型,他们生育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生育正常女孩的几率为__________。(4)如果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TXTY,__________(填“有可能”或“不可能”)是其父亲产生异常生殖细胞导致的(不考虑基因突变)。8.(10分)阅读下列几则资料,回答相关问题。资料一:高原鼠兔是小型植食性动物,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和关键种。它们成群结队大肆啃食牧草,不仅给当地畜牧业造成损失,而且对高山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曾被视为草场退化的“元凶”。高原鼠兔的洞穴是用来躲避严寒的气候和逃避肉食动物的,也可以成为许多小型鸟类和蜥蜴赖以生存的巢穴。资料二:高原鼠兔占藏狐总食物来源的95%,藏狐能有效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因人类弃养的缘故,大量藏獒流落高原,其体型庞大、性格凶猛、食性广,经常咬死藏狐。资料三:为减少鼠兔对高原植被造成的破坏,当地人曾在青藏高原的广大区域投放或喷洒有毒物质。(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2)若调查青藏高原某区域藏狐的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只,则藏狐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只/公顷。藏狐的警惕性非常强,被捕捉过一次后再次被捕到的概率明显降低,那么这样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_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不变”)。(3)住在鼠兔洞穴中的小鸟发现附近有鹰、雕等猛禽时,就会立刻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以此为鼠兔示警。小鸟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_,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资料三提到的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属于_________,其缺点是污染环境,因此最好采用_________的方法来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9.(10分)早在2005年,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桑基鱼塘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水乡,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工程,2018年,湖州的桑基鱼塘还被列入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图1为某地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图2为桑基鱼塘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据下图分析下列问题。(1)图1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鱼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________。(2)图1中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生态农业比单一农业经济效益高,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是因为生态农业________。(3)图2中的字母D表示大气中的CO2,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其在夏季的含量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冬季。(4)图2中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A、B的呼吸作用和________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10.(10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多肽类化合物,其作用原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场所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合成该激素所需的原料是_________,合成过程需_________种RNA分子的参与。(2)下丘脑可通过_______________(填器官名称)来调控性腺的活动,这种调节系统称为___________。(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运送到靶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动物个体在其生存的环境中,可能表现出三种类型的分布格局: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如果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相邻的其他个体时,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好处,当许多个体都这样做时就会形成集群分布,这种现象可称为“自私牧群原则”。有一种昆虫叫“十七年蝉”,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发育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图1是出现在某地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的密度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百分率的变化,图2表示该树林中(4km2)某种鸟类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的“十七年蝉”构成了一个种群,具有一系列的数量特征,其中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调查“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一般_______(填“采用”或“不采用”)标记重捕法。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树林中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第二次捕获40只,其中有标记的5只,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_______只/km2。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图2内五个点中,d点的种群年龄结构是_______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_______(填“a~e”中的字母)。(3)若该区域爆发了严重的森林火灾,局部区域被火灾夷为平地,一段时间后该区域将出现草,几年后将出现一些灌木、乔木,经过数十年之后,植被恢复之前的面貌,此过程属于_________演替。研究该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对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生物常用的统计方法是______________。(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灌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5)在时间上,十七年蝉表现出了高度同步化的生命周期,在种群的正常生命周期之外,没有发现过早或过晚出现该种蝉。根据“自私牧群原则”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A、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脂肪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不含有磷元素,脂质物质中,只有磷脂含有磷元素,A错误;B、酶细胞内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大分子物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量的是RNA,两者的都是含有氮元素的生物大分子,B正确;C、生物细胞内的化合物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其中含量最多的是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C错误;D、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内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功能是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B。2、C【解析】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2、醋酸杆菌为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杆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杆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详解】A、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杆菌和参与腐乳制作的毛霉都属于需氧型生物,因此果醋和腐乳制作过程都需要在有氧环境中进行,果酒制作是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酒精,A错误;B、果酒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18~25℃,果醋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30~35℃,B错误;C、在腐乳制作中,加盐腌制的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并可以抑制杂菌的生长,C正确;D、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可用比色法测定其含量,D错误。故选C。3、A【解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变)。2、基因突变的特征:(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详解】A、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但不一定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如AA个体突变成Aa个体,表现型仍然为显性,A错误;B、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碱基对序列的改变,B正确;C、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但有些人工诱发突变和自发突变既无害也无益,C正确;D、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D正确。故选A。4、C【解析】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详解】A、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出现矮茎豌豆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导致,A正确;B、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B正确;C、圆粒豌豆的DNA上插入一段外来DNA序列,属于基因内碱基对的增添,出现皱粒豌豆是基因突变,C错误;D、“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因为父母双亲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D正确。故选C。5、A【解析】拜尔的实验过程:把胚芽鞘的尖端切下,然后将其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胚芽鞘都弯曲生长,且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详解】A、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所以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B、该实验能说明生长素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反过来运输,因而不能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B错误;C、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C错误;D、拜尔的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D错误。故选A。6、C【解析】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内环境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详解】A、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A错误;B、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B错误;C、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D、血红蛋白易与氧气结合,在红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故选C。【点睛】理解内环境的内涵并分析选项是关键。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常(2)①.AaXtY②.aaXTXt③.Ⅰ-1(1号)(3)①12②.1/18③.2/9(4)不可能【解析】据图可知,Ⅰ-1和Ⅰ-2不患甲病,Ⅱ-2患甲病,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且Ⅰ-2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不患乙病,Ⅲ-1患乙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Ⅰ-3为A_XtXt,Ⅱ-2为AaXtY,Ⅱ-4为AaXtY,Ⅲ-1为aaXTXt,Ⅲ-3为A_XtXt,Ⅲ-4为aaXTXt,Ⅲ-6为A_XtY。【小问1详解】Ⅱ-1和Ⅱ-2不患乙病,Ⅲ-1患乙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小问2详解】Ⅱ-2只患甲病,且由患乙病aa的女儿,故基因型为AaXtY;Ⅲ-1只患乙病,基因型为aaXTXt,故Ⅱ-1为AaXTXt;Ⅲ-4只患乙病,其母亲正常,父亲只患甲病,故其基因型为aaXTXt;Ⅲ-6只患甲病,基因型为A_XtY,故Ⅱ-3为AaXTXt,Ⅱ-4为AaXtY,因此Ⅲ-5的基因型为AaXTY或AAXTY,Ⅲ-6为A_XtY,其甲病致病基因Xt来自Ⅱ-3,Ⅱ-3的父亲Ⅰ-2为XTY,因此Ⅱ-3的Xt来自母亲Ⅰ-1,因此Ⅲ-6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第Ⅰ代的Ⅰ-1个体。【小问3详解】Ⅱ-2为AaXtY,Ⅲ-1为aaXTXt,故Ⅱ-1为AaXTXt,Ⅲ-2为A_XTXt,其中2/3AaXTXt、1/3AAXTXt;由上分析可知,Ⅱ-3为AaXTXt,Ⅱ-4为AaXtY,Ⅲ-6的基因型为1/3AAXtY、2/3AaXtY,Ⅲ-2与Ⅲ-6结婚,后代中理论上最多会出现3×4=12种基因型;他们生育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aaXtY的概率为2/3×2/3×1/4×1/2=1/18,生育正常女孩A_XTX-的几率为(1-2/3×2/3×1/4)×1/4=2/9。【小问4详解】Ⅱ-3为AaXTXt,Ⅱ-4为AaXtY,正常情况下,Ⅲ-5为XTY,如果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TXTY,则可能原因是母亲产生的XTXT卵细胞、父亲产生Y的精子,该情况不可能是其父亲产生异常生殖细胞导致。【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基因型的判断和遗传概率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8、(1)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①.200②.偏大(3)①.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②.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4)①.化学防治②.生物防治【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叫做食物链。捕食链不包括分解者。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信息的载体为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物理因素,且通过物理过程传递。(2)化学信息:信息的载体为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3)行为信息:信息的载体为动物的特殊行为。【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食物链和食物网。【小问2详解】若调查青藏高原某区域藏狐的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只,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公式为: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故该种鼠的总数=60×50÷15=200(只),则该种群密度约为200只/公顷;藏狐的警惕性非常强,被捕捉过一次后再次被捕到的概率明显降低,估算中会导致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偏小,那么这样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小问3详解】小鸟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向鼠兔示警,该过程中小鸟传递的信息类型有行为信息(扑扇翅膀)和物理信息(鸣叫声);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小问4详解】资料三通过投放或喷洒有毒物质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其缺点是污染环境,因此最好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因为生物防治不会污染环境。【点睛】本题考察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准确记忆相关基础知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灵活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1)①.太阳能、饵料(中的化学能)②.弱(2)①.一②.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3)低于(4)①.C的分解作用(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大于【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能量传递、能量散失的过程。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等特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主要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人工输入和太阳辐射,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鱼饲料中的化学能和太阳能;物种丰富度越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鱼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小问2详解】粪便为蚕未消耗的部分,属于第一营养级;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该生态系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能量的利用率高,所以生态农业比单一农业经济效益高;【小问3详解】图中A、B、D、E都指向D,D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夏季植物光合作用比冬季强,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在夏季的含量低于冬季;【小问4详解】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A(生产者)、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群落正常演替,生产者二氧化碳吸收量会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从而使群落有机物积累。【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识图分析能力。10、(1)①.核糖体②.氨基酸③.3(2)①.垂体②.下丘脑—垂体—性腺轴(3)①.不定向②.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起作用,可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解析】由题干可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多肽类化合物,说明该化合物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由题图分析可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并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循环流到全身,经过靶细胞接受后起作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三者之间通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性腺激素等参与实现反馈与负反馈来调控人类生殖和性行为的主要内分泌系统。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小问1详解】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多肽类化合物,而多肽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形成;合成多肽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mRNA作为模板,而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由此可知需要3中RNA分子的参与。【小问2详解】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促进性激素的分泌,从而调控性腺的活动,这种调节系统称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小问3详解】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产生后,弥散到体液中,通过体液运输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这是不定向的。【点睛】本题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为背景,主要考查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考生要通过题干和题图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蛋白质合成、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激素调节的特点解决问题的能力。11、(1)①.种群密度②.不采用③.100④.偏高(2)①.衰退②.b(3)①.次生②.记名计算法(4)S2(5)种群呈现集群分布,个体从群体中容易获益,越不容易被鸟类捕食,因此被选择下来的是高度同步化的大种群(或过早或过晚出现的该种蝉,种群没有呈现集群分布,个体从群体中不容易获益,容易被鸟类捕食,呈现不出高度同步化的生命周期)【解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记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