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师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基础巩固对比阅读拓展提升_第1页
《桃花源记》(教师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基础巩固对比阅读拓展提升_第2页
《桃花源记》(教师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基础巩固对比阅读拓展提升_第3页
《桃花源记》(教师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基础巩固对比阅读拓展提升_第4页
《桃花源记》(教师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基础巩固对比阅读拓展提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课内文言巩固一、文学常识1.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传世。2.“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二、文意梳理桃花源记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②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③,落英④缤纷⑤。渔人甚异⑥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⑦。【注释】①选自《陶渊明集》。②缘:沿着,顺着。③鲜美:新鲜美好。④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⑤缤纷:繁多的样子。⑥异:惊异,诧异,这里是指“对……感到惊异”。⑦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⑧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落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尽水源⑧,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⑨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⑩。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⑫,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⑬。阡陌交通⑭,鸡犬相闻⑮。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⑯如外人。黄发垂髫⑰,并怡然自乐。【注释】⑧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⑨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⑩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⑪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⑫俨然:整齐的样子。⑬属:类。⑭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⑮相闻:可以互相听到。⑯悉:全,都。⑰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译文】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景象。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见渔人,乃⑱大惊,问所从来。具⑲答之。便要⑳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㉑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㉒邑人来此绝境㉓,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㉔。问今是何世,乃㉕不知有汉,无论㉖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㉗所闻,皆叹惋㉘。余人各复延㉙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㉚:“不足㉛为外人道也。”【注释】⑱乃:于是,就。⑲具:详细。⑳要:同“邀”,邀请。㉑咸:全,都。㉒妻子:妻子儿女。㉓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㉔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㉕乃:竟然,居然。㉖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㉗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㉘叹惋:感叹。㉙延:邀请。㉚语云: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㉛不足:不值得,不必。【译文】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㉜,处处志㉝之。及郡下,诣㉞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注释】㉜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㉝志:做记号。㉞诣:拜访。【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㉟往。未果,寻㊱病终。后遂无问津㊲者。【注释】㉟规:打算,计划。㊱未果:没有实现。㊲寻:随即,不久。【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主旨】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中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的情感。三、课文探究1.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2.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明确]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3.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明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4.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明确]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5.“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明确]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6.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明确]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四、知识盘点(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二)一词多义1.出:不复出焉:出去。皆出酒食:拿出。2.之:忘路之远近:的。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3.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遂迷:终于。后遂无问津者:就。4.舍:便舍shě船:离开。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5.闻:鸡犬相闻:听见。闻有此人:听说。6.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不久”。7.为: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读,介词,对、向。(三)词类活用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为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指穷尽,走到尽头。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代指所有小孩。(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2.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五、巩固练习(一)通假字便要还家(“______”同“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二)一词多义1.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具答之:____________处处志之:____________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____2.便得一山:____________得其船:____________3.寻向所志:____________寻病终:____________4.便舍船:____________屋舍俨然:____________5.捕鱼为业:____________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6.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遂迷:____________(三)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3.欲穷其林 (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4.处处志之 (名词作动词,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四)重要实词1.缘溪行:_________________2.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___3.落英缤纷:_________________4.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6.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7.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8.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_9.咸来问讯:_________________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11.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___12.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__14.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15.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16.及郡下:_________________17.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_18.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__19.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20.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___(五)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要”同“邀”,邀请)(二)1.助词,的;代词,这种景况;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助词,不译;代词,这件事。2.看到,发现;找到。3.寻找;随即,不久。4.离开;房屋。5.动词,作为;介词,对。6.于是;最终。(三)1.对……感到诧异。2.向前。3.走到尽头。4.做标记。(四)1.沿着,顺着。2.新鲜美好。3.花。4.整齐的样子。5.类。6.田间小路;交错相通。7.全,都。8.老人;小孩。9.全,都;消息。10.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1.竟然,居然。12.不要说,更不必说。13.邀请。14.值得;说。15.沿着、顺着;先前的。16.到。17.拜访。18.记号。19.打算,计划。20.渡口。(五)1.花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2.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3.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4.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5.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第二课时:课内外文言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习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桃花源记》)【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节选自《唐太宗论止盗》)【乙参考译文】(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②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③或请重法以禁之:_______________④自是数年之后: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①整齐的样子;②田间小路;③有人;④这或此。2.①(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景象。②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3.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习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②,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释】①涩:不通畅。②信宿:两夜。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同“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参考译文】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停数日,辞去 黄鹤一去不复返 D.欲问地所历名 实是欲界之仙都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C。去,是离开的意思。2.(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2)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3.甲文寄托了对没有战乱、宁静纯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4.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④基本与世隔绝,民风纯朴。第三课时:课外文言文拓展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kuàng,絮衣服的新丝绵)、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②不缺也。惟计口授地③,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④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康与之《昨梦录》)【注释】①陶冶:开心的样子。②殊:特别,很。③计口授地:按人口分土地。④或:如果。【参考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很大的山洞。(这里)牲畜都是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的人)说:“这个人想要(在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xǐ,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杨氏)要是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上了。”到了傍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1.写出下列各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①此公欲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老人肯相引至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此殊不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B.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D.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3.补充下面句子中的主语。________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________与老人同出。4.翻译下列句子。①此公欲来,能相容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进入山之大穴。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来了。1.杨氏;大穴;薪米鱼肉2.C【解析】A.飘落/部落;B.实现/果真;C.都是“类”的意思;D.地方/居住。3.穴中人;杨氏4.①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②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5.D【解析】D项应为杨氏同意留在洞中,从文中所述“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可知杨氏是愿意留在洞中的,傍晚出去也许是告别家人或拿一些生产生活必需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入蜀记(节选)(宋)陆游十四日,晓,雨。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抛大江①,遇一木筏,广

十余丈,长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②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

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夹③,但行大江而已。是日逆风

挽船,自平旦至日昳④才行十五六里。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儿辈登岸,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湖⑤

渺然莲芰⑥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更欲穷之,会见道旁设机⑦,疑有虎狼,遂不敢往。”刘官矶者,传云汉昭烈入吴⑧,尝杈舟⑨于此。晚,观大鼋⑩浮沉水中。【注释】①抛大江:放船于大江之上。②臼碓:舂(chōng)米的器具。③夹:江湾。④日昳:太阳偏西。⑤陂湖:小湖。⑥芰:菱角。⑦机:捕兽的工具。⑧云汉昭烈入吴:指三国时刘备入吴招亲。⑨杈舟:拢船靠岸。⑩鼋:大鳖形的水生动物。【参考译文】(八月)十四曰,(船从宫池出发西行)拂晓,下雨。经过一座小石山,(这座山)笔直得像山顶一刀削去一半,路余姚江边的蜀山非常相似。行船在江上,遇到一木筏,宽十多丈,长五十多丈。上面有三四十户人家,妻子儿女鸡狗以及舂米的臼、碓都有。中间有相往来的通道,还有神祠,这是向来有见过的。驾船的人说,这还是小的呢,大的可在竹筏上铺上土作菜田,或开酒店,大得却不再能开进小水湾,只在大江中行进罢了。这天刮逆风,(纤夫)用力拉船,从天亮到日落才走了十五六里。船在刘官矶停泊,旁边就是古代蕲州边界。子侄等辈上岸,回来后说:“发现一条小路,(从小路)到山后面,有一小湖,面积很大,莲子菱角很多,沿湖有很多木芙蕖,几户人家在夕阳中,芦苇篱笆、茅屋房舍,仿佛一个幽雅的地方,而且寂静得没有人声。有很大的梨,想买它,但没法买到。湖中有轻快的小船采菱角,叫他们也没有人答应。想要再看个究竟,恰好看见路旁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