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复习02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3-5课)_第1页
巩固复习02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3-5课)_第2页
巩固复习02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3-5课)_第3页
巩固复习02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3-5课)_第4页
巩固复习02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3-5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巩固复习02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35课)1.农业方面发明重要的生产工具_曲辕犁_和_筒车_;重视兴修_水利_。2.手工业:(1)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_丝织_工艺水平最高,_蜀锦_冠于全国。(2)越窑的_青瓷_、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_唐三彩_,造型精美,色彩亮丽。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周边各族尊奉其为为各族的“天可汗”。4.(1)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享有“诗仙”的美誉。(2)杜甫的诗歌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__诗圣_”。(3)白居易诗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5.唐朝时期,中国和__日本_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__先进文化__,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6.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_鉴真_。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经过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7.玄奘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为中国_佛教_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7.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8._907_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9.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五代十国_”。1.列举题①唐朝发明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的生产工具是。②唐朝闻名中外,造型精美,色彩亮丽的陶瓷是。③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的是甘肃敦煌的。④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割据太原的是。⑤宋太祖为加强控制,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力。【答案】曲辕犁;唐三彩;莫高窟;北汉;通判【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唐朝发明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的生产工具是曲辕犁;②唐朝闻名中外,造型精美,色彩亮丽的陶瓷是唐三彩;③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的是甘肃敦煌的莫高窟;④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割据太原的是北汉;⑤宋太祖为加强控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故答案为:曲辕犁;唐三彩;莫高窟;北汉;通判【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经济、五代十国、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2.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著作名称。(1)记录玄奘游历的著作,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2)徐光启编写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3)吴承恩的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4)汤显祖的代表作——【答案】(1)《大唐西城记》(2)《农政全书》(3)《西游记》(4)《牡丹亭》【知识点】鉴真与玄奘;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1)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以及准确理解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大唐西域记》、《农政全书》、《西游记》、《牡丹亭》的相关史实。3.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1)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2)唐太宗时与吐蕃的和亲史实——。(3)结束北宋与辽争战的盟约——。(4)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答案】(1)安史之乱(2)文成公主入藏(3)澶渊之盟(4)李自成起义【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安史之乱;辽与北宋的和战;李自成起义【解析】【分析】(1)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2)7世纪时,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3)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4)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灭掉明朝;故答案为:(1)安史之乱。(2)文成公主入藏(或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3)澶渊之盟。(4)李自成起义。【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的提示语,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1.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创造出许多精品。图中四件文物中属于唐代手工业精品的是()A.骑驼乐舞三彩俑 B.哥窑花口洗C.青花扁壶 D.定窑孩儿枕【答案】A【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A项骑驼乐舞三彩俑是唐三彩的代表之作,属于唐代手工业精品,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代的历史文物。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重要文物出现的时期。2.唐朝前期,农业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包括()①筒车②翻车③秧马④曲辕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D【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在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工程,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①④正确,故D符合题意;翻车是农用水车,出现于东汉;秧马出现于北宋,是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故②③错误,故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农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3.唐朝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吐蕃人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A.藏族 B.回族 C.满族 D.白族【答案】A【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故选项A符合题意;B.回族,不符合题意;C.满族,不符合题意;D.白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4.“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A.朝鲜 B.日本 C.天竺 D.越南【答案】B【知识点】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赞扬的是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不畏艰难,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史实。文中的“东瀛”指的是日本,排除ACD,选项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以鉴真为背景,考查了学生解读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鉴真”.5.中华民族既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又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精神。以下史实最能表明古代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学习精神的是()A.鉴真东渡 B.日本派出遣唐使C.玄奘西行 D.朝鲜音乐传入中国【答案】C【知识点】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玄奘西行是去天竺求取佛经,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获得成功,玄奘西游主动学习外国文化,表达了中国人的开放意识,也体现了刻苦精神,选项C正确;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下图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都反映了唐朝()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A.开明的民族政策 B.高超的手工工艺C.开放的对外交流 D.繁荣的都市生活【答案】C【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解析】【分析】从唐朝墓葬出土大量的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可知,唐朝时期与大食、东罗马、非洲等地有密切的来往,C符合题意;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无关,排除A项;高超的手工工艺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繁荣的都市生活,题干未体体现,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即可作答。7.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场战乱发生的原因有()①节度使势力强大,集军权、财权、行政权于一身②军事上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③天子追求享乐,任人唯亲,重用奸臣,社会矛盾尖锐④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灾荒连年,无以为生,黄巢发动起义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选项A正确;黄巢发动起义晚于安史之乱,故排除④,排除BC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8.唐朝灭亡后随之出现的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时期是()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答案】C【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解析】【分析】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唐朝灭亡后随之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并立时期,这是五代十国时期,排除ABD,选项C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与影响。9.“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北方地区遭到浩劫C.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答案】C【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北方地区遭到浩劫,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故ABD不符合题意;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彻底的使腐朽唐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故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他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2)依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4)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2)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相同: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3)唐:第三种;宋:第二种;元:第一种。(4)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契丹族与党项族【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根据材料二中“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可知特点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辽与西夏的相同方面要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有:仿照宋朝中央集权制度,制定法律,创制本民族的文字,注重发展农耕生产等。根据材料三“第一种模式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元政权就是攻灭中原政权,进入中原统一中国。“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边疆民族强大,形成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对峙并立局面。根据“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国力强盛,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所以答案为:第一种,元朝;第二种,宋朝;第三种,唐朝。本题具有开放性色彩,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可结合当前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及新型民族关系,作出解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故答案为: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相同: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元:第一种;宋:第二种;唐:第三种。意义;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点评】本题为材料解读题,考查古代中国唐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方面的知识,命题套路多方面,既有概念性设问,也有比较类、评价意义类问题,具有一定综合性,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水平,也突出了考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运用,第(4)还具有开放性特点。解答时要求学生掌握关于古代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基础知识,结合相关材料,紧扣材料中的有效直接信息,充分地检测考生的理解、表达能力。2.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治世盛世】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魏征材料中魏征是唐朝最著名的谏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创了唐初的盛世局面,请列举两例措施。唐朝的鼎盛局面又是什么?(2)【技术革新】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写出当时两件新式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3)【和同一家】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我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材料中大唐公主指谁?这一事件有何影响?(4)【海内知己】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被称之为什么?请列举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为什么如此繁荣?(5)【耀星暗淡】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请说说什么事件造成唐朝由盛而衰?【答案】(1)唐太宗;措施: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⑤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⑥反击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开元盛世。(2)筒车、曲辕犁。(3)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4)遣唐使;鉴真:原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和统治者的博大胸怀。(5)安史之乱。【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遣唐使;鉴真与玄奘;安史之乱;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唐太宗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如曲辕犁和筒车;(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到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被称之遣唐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到达日本传播佛法和中国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有: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和统治者的博大胸怀;(5)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故答案为:(1)唐太宗;措施: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⑤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⑥反击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开元盛世。曲辕犁和筒车;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遣唐使;鉴真:原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和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安史之乱。【点评】(1)(2)(4)(5)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算是明君或暗君?”魏征回答说:“能兼听就是明君,只偏信就是暗君。”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执行各种决策,又淘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在政治上均有所建树。——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材料二: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相当于节度使的岭南五府经略使。这10个藩镇驻军加上其他边地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材料三:实际上安禄山的叛乱只不过是唐朝诸多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的一个爆发而已。唐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肆意盘剥,终日尽情享乐。在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荒淫放荡,怠于政事……玄宗宠信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材料四:(安史之乱后)唐朝主要是依赖于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三股势力,三者彼此相互制衡,皆无法破局以取唐朝而代之。黄巢起义爆发之后,唐朝镇压起义也完全依赖于这三股势力。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在黄巢起义的猛烈打击之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