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_第1页
《桃花源记》-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_第2页
《桃花源记》-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_第3页
《桃花源记》-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_第4页
《桃花源记》-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试题解析版桃花源记(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菜园院佛殿记(节选)》: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曾巩卷》)1.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1.【答案】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解析】此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在直译语句的基础上,根据其含义来划分朗读节奏。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阡陌交通()各复延至其家()自度其力不能为()期月而用以足()2.【答案】互相通达邀请估计整、满(年、月)【解析】此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能力。“度”联系“度已失期”中“度”的含义“估计”,“期”联系“期年”中“期”的含义“整、满(年、月)”来作答。3.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3.【答案】(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这是世间荒废的土地,世人都不来争抢,我得到这里用来养老,这就足够了。【解析】此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第(1)句中,注意关键词“云”“妻子”“绝境”“间隔”;(2)句中,注意关键词“废地”“以”“斯”“足”。4.请从甲文中“仙境”是如何发现的?乙文中“菜园院佛殿记”是如何建成的?4【答案】.甲文仙境是渔人“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发现的;乙文“菜园”是可栖和尚发现荒废的菜园,并在这里建佛院修佛殿。【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在认真阅读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语句在概括作答。5.甲文探源桃花源的经过和乙文和尚可栖修建佛殿分别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5.【答案】甲文渔人发现桃源,启示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乙文告诉我们“经过积沙成山,积水成渊,众人的力量是无穷的”的道理。【解析】考查开放性拓展的能力。结合甲文中相关语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和乙文语句“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来分析概括作答。【译文】起初,菜园在尚书省有登记,在城南五里有块土地,但是地里长满了草木,牛羊随意践踏,想找个能住人的房子,都找不到。和尚可栖来到这里,却高兴的说:“这是世间荒废的土地,世人都不来争抢,我得到这里用来养老,这就足够了。”于是靠行医从世人那里收集资金,然后靠近这个地方建立起寝庐、讲堂、重门、斋庖等房舍和客房,于是召集他的门徒住进去。唯独佛殿的工程量最大,他估计自己的力量完不成,于是让他的门徒拿着簿册到民间化缘,一有收入就登记在上面,再小的施舍也没有不接受的。慢慢积累,满一月后费用凑够,工程得以完成。从可栖来到这里居住(到现在),一共十年了。桃花源记(二)【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和桃源诗序》: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选自《苏轼文集》)1.请用“/”给下面语句断句。(划两处)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1.【答案】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解析】此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则”是常用在句首,其后可以停顿,“久矣”与前面停顿。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阡陌交通()渔人甚异之()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而寿益衰()2.【答案】互相通达感到诧异通“只”减短【解析】此题考查正确释义的能力。“止”是一个通假字,与“止有剩骨”中“止”的含义相同;“衰”联系“再而衰”中“衰”的含义来作答。3.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⑵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3.【答案】(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⑵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解析】此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第(1)句,注意重点词语“平旷”“俨然”“属”;(2)句,注意重点词语“意”“若”“众”“独”。4.(甲)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乙)文中,作者认为桃源中人能长寿的原因是什么?4.【答案】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解析】此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的能力。选句“道极险远,……,故寿”交代了桃源中人能长寿的原因。5.两篇选文,都交代了再寻桃源之事,这样写各有什么好处?5.【答案】甲文再寻桃源不可得,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则来证明传说中的桃花源并非仙境,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主题的理解。甲文是作者虚构的场景,桃花源是作者理想的寄托,寻而不得是作者对理想的一份追求;乙文再寻桃源,则是说明社会多是名利场,这一方净土是不存在的。【译文】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都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常,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桃花源记(三)【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不独子食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11.翻译下面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2.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9.【答案】(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

(4)憎恶10.【答案】

B11.【答案】(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12.【答案】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13.【答案】示例: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桃花源记(四)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

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C.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9【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舍弃/屋子;

B.从前/从前;

C.类/同“嘱”,嘱咐;

D.向、对/成为;

故选B。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答:10.【答案】(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2)他们(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翻译,还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本题中重点词有:

(1)阡陌:乡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2)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但是,“未果”。文章最后把与作者同时代的人物写进去,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昕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桃花源事实上是不存在的。选项中“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表述错误,故选C。

12.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答案】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滁人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体养生息的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比分析。由题干可知要分析两文中人们能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原因。《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向渔人解释“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可见他们为了躲避战乱,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这里没有战争、自给自足,所以人们生活安居乐业;材料链接中“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意思是哪里知道这样的生活是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可以看出,滁人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朝廷采用了体养生息的治国政策。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译文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百姓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桃花源记(五)[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桃花源记》[乙]遂至渤海界,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郡中翕然①,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俗奢侈,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数年之后,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节选自《龚遂为渤海太守》)[注释]①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便要还家__________(2)遂乃开仓廪假贫民__________1

【答案】(1).同“邀”,邀请

(2).借给,资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1)便要还家: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2)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假,借给,资助。2.翻译下列句子。(1)遂与外人间隔。答:(2)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答:2.【答案】(1)于是就同外界人隔绝了。(2)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1)遂,于是;外人,外界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讯。(2)乃,于是,就;躬,亲自;率,带头;俭约,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劝,鼓励;民,百姓;务,从事;农桑,耕作和养蚕种桑。3.请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答:3.【答案】示例:自然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幸福和谐,民风淳朴谦和……【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此题要求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梳理相关内容,概括重要信息。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优美;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的人们生活幸福和谐;由“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民风淳朴谦和。

译文:[甲]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桃花源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子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自己听到的事,(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临别时)村里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乙]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然后下达文件命令所属各县:“全部撤销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不重视耕种田地,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几年之后,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老百姓也不再打官司了。桃花源记(六)【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通“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是()A、为乡邻之/所贵B、为乡邻/之所贵C、为乡邻之所/贵D、为乡/邻之所贵【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要根据意义来划分停顿。可先根据语境,把句子翻译一下,分析句子有几层意思,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渔人甚异之()(2)时或完酒,亦雅咏不辍()【答案】(1)对……感到惊异。(2)停止。【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