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与行政学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法学与行政学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法学与行政学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法学与行政学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法学与行政学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学与行政学作业指导书TOC\o"1-2"\h\u18214第1章法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3166601.1法律的定义与特征 32171.2法的渊源与分类 31441.3法的效力与适用 3115931.4法学的研究方法 310415第2章行政法学概述 4251452.1行政法的定义与调整对象 4248562.2行政法的渊源与体系 456232.3行政法的功能与作用 518152.4行政法学的研究方法 522508第3章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 5159973.1行政主体的概念与分类 5283013.2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697973.3行政相对人的概念与地位 635453.4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 614234第4章行政行为 7130054.1行政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7189434.2行政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7213664.3行政行为的效力与撤销 7198664.4行政行为的监督与救济 720612第5章行政程序 753645.1行政程序的概念与价值 7155025.2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845295.3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8282655.4行政程序的监督与违法后果 817416第6章行政立法 9161936.1行政立法的概念与分类 9233066.2行政立法的主体与权限 967296.3行政立法的程序与监督 9132936.4行政立法的审查与适用 1029516第7章行政执法 1064007.1行政执法的概念与原则 1088017.1.1概念 10258437.1.2原则 10221547.2行政执法的主体与程序 1055207.2.1行政执法主体 1076927.2.2行政执法程序 11289617.3行政执法的监督与责任 11150357.3.1行政执法监督 11153747.3.2行政执法责任 11270387.4行政执法的改革与创新 11103727.4.1改革方向 11165177.4.2创新举措 1114360第8章行政司法 1165438.1行政司法的概念与功能 11183758.1.1保障合法权益:行政司法通过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19528.1.2纠正违法行为:行政司法对违法的行政行为进行纠正,保证行政权力的合法行使,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尊严。 122018.1.3解决行政争议:行政司法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一种解决与行政主体之间争议的途径,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12104608.1.4监督行政行为:行政司法通过对行政行为的审查,对行政主体实施有效的法律监督,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 12320048.2行政诉讼的主体与范围 12237668.2.1行政诉讼的主体 1292628.2.2行政诉讼的范围 12262828.3行政诉讼的程序与判决 12119948.3.1行政诉讼的程序 12235078.3.2行政诉讼的判决 12263668.4行政复议的概念与制度 13264128.4.1行政复议的概念 13147848.4.2行政复议的制度 1324601第9章行政责任与行政救济 1332059.1行政责任的概念与分类 13316889.2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1360409.3行政赔偿的概念与制度 14291359.4行政救济的概念与途径 1423266第10章行政法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43032510.1行政法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4960810.1.1行政法的发展历程 141647510.1.2行政法现状 141214610.2行政法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151546410.2.1完善行政法体系,提高立法质量。 153174910.2.2推进职能转变,实现依法行政。 152717310.2.3改进行政诉讼制度,提高司法审查效能。 151422010.3行政法领域的热点问题 152763110.3.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如何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15337610.3.2行政强制法实施:如何规范行政强制行为,防止行政权力滥用。 152908610.3.3行政公益诉讼:如何建立和完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15855910.3.4信息公开:如何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范围,提高透明度。 15655710.4行政法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5第1章法学基本概念与原理1.1法律的定义与特征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以权利义务为内容,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法律具有以下特征:(1)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是国家权力的产物。(2)法律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社会成员。(3)法律具有规范性,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4)法律具有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其实施。1.2法的渊源与分类法的渊源指法的来源,主要包括:(1)成文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2)不成文法:习惯法、判例法、法理等。法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宪法与普通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普通法是宪法以外的法律。(2)公法与私法:公法调整国家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私法调整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3)实体法与程序法:实体法规定权利义务的内容;程序法规定实现权利义务的方式和程序。1.3法的效力与适用法的效力分为:(1)对人的效力:法律对哪些人具有约束力。(2)对空间的效力:法律在哪些地域范围内适用。(3)对时间的效力:法律的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在具体案件中,对法律进行解释和运用,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1.4法学的研究方法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历史研究法:研究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法律制度演变的原因和规律。(2)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法律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为我国法律改革提供借鉴。(3)理论研究法: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原理,研究法律制度的本质、目的、价值等问题。(4)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实际法律问题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探讨法律现象的规律性。(5)案例研究法: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法律适用经验,提高法律实践能力。第2章行政法学概述2.1行政法的定义与调整对象行政法作为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规范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行使以及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法是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其核心在于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工作人员管理等。(2)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许可、处罚、强制等。(3)行政救济法: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可以采取的救济措施,如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等。2.2行政法的渊源与体系行政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其中,宪法是行政法的根本法源,为行政法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行政法体系可分为以下几部分:(1)行政组织法体系:包括宪法、组织法、公务员法等。(2)行政行为法体系:包括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3)行政程序法体系:主要包括行政程序法、行政诉讼法等。(4)行政救济法体系:包括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2.3行政法的功能与作用行政法具有以下功能和作用:(1)规范功能: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行使程序和责任,保证行政权力的合法、合理行使。(2)保障功能:行政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防止行政权力滥用。(3)救济功能:行政法为受到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救济途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4)调控功能:行政法通过规范行政行为,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4行政法学的研究方法行政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规范分析法:通过研究行政法律规范,分析其内容、效力和适用范围。(2)案例分析法:通过研究典型行政案例,总结行政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3)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行政法制度,探讨其异同和优劣。(4)实证分析法:以实际行政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行政法在实践中的运行状况。(5)历史分析法:研究行政法制度的历史发展,揭示其演变规律和趋势。(6)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探讨行政法的基本原理和制度设计。第3章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3.1行政主体的概念与分类行政主体是指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拥有行政权力,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行政主体包括以下几类:(1)国家行政机关:包括和地方各级人民及其工作部门。(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具有行政职能的非国家行政机关。(3)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部分行政职能的组织。3.2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行政主体的职权是指其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法享有的实施行政行为的权力。职权主要包括:(1)立法职权:制定和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2)执法职权: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管理。(3)裁决职权:处理行政争议和纠纷。行政主体的职责主要包括:(1)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国家法制统一。(2)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提高行政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3.3行政相对人的概念与地位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行政相对人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有以下地位:(1)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2)行政相对人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3)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3.4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享有以下权利:(1)知情权:了解与其权益有关的行政行为的内容、依据和理由。(2)陈述权:对行政行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理由。(3)申辩权:对行政行为提出异议,要求行政主体重新审查。(4)申请行政复议权:不服行政行为,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5)提起行政诉讼权:不服行政复议决定或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应承担以下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服从行政主体的合法管理。(2)如实提供与行政行为有关的资料和情况。(3)履行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4)承担因违法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第4章行政行为4.1行政行为的概念与分类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为达到一定行政目的,依法作出的具有个别性、具体性的意思表示。行政行为可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以行政行为适用范围,可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内容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性质,可分为授权行政行为和委托行政行为。4.2行政行为的成立与生效行政行为的成立需具备以下条件:行政主体具备行政职权;行政行为具有明确的意思表示;行政行为针对具体的行政相对人;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程序。行政行为生效的条件包括:行政行为符合法律规定;行政行为已依法送达行政相对人;行政行为未因法定原因被撤销或变更。4.3行政行为的效力与撤销行政行为的效力主要包括:执行力、确定力、拘束力和公定力。行政行为的撤销是指行政主体对已生效的行政行为,因法定原因,依法使其失去效力。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包括:行政行为具有重大违法情形;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行政行为未依法定程序作出;其他法定撤销原因。4.4行政行为的监督与救济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下级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外部监督是指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行政行为的救济途径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等。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救济,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5章行政程序5.1行政程序的概念与价值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过程中所遵循的法定程序。它具有规范行政行为、保障公民权益、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行政程序既是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础,也是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障。5.2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如下:(1)合法性原则:行政程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2)公开透明原则:行政程序应当公开进行,让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了解行政行为的过程,提高行政行为的公信力。(3)参与原则:行政程序应当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参与,尊重其陈述、申辩和申请权利,保证行政行为的公正性。(4)效率原则:行政程序应当在保证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力求高效,提高行政效率。(5)复审原则:行政程序应当设立复审环节,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保证行政行为的正确性。5.3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包括:(1)听证制度:在涉及重大利益、影响广泛的行政决策中,行政主体应组织听证会,听取行政相对人和相关方面的意见。(2)告知制度:行政主体在作出对行政相对人权益产生影响的行政行为前,应告知其有关事项,保障其知情权。(3)回避制度:行政程序中,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行政工作人员应当回避,保证行政行为的公正性。(4)证据制度: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当依据事实和证据,保证行政行为的正确性。(5)送达制度:行政主体应当将行政行为及时、准确地送达行政相对人,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5.4行政程序的监督与违法后果行政程序的监督主要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由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程序进行监督;外部监督主要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公众和舆论对行政程序进行监督。行政程序违法的后果包括:(1)行政行为无效:行政程序严重违法的,行政行为自始无效。(2)行政行为撤销:行政程序违法但影响较小的,行政行为可以被撤销。(3)行政赔偿责任:行政程序违法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失的,行政主体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4)追究法律责任:对违反行政程序的行政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第6章行政立法6.1行政立法的概念与分类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规范行政管理活动,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行政立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立法主体为行政机关;二是立法内容涉及行政管理事项;三是立法结果表现为规范性文件。根据不同的标准,行政立法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一般性立法与特殊性立法;二是授权性立法与实施性立法;三是抽象性立法与具体性立法。6.2行政立法的主体与权限行政立法的主体,在我国主要包括国务院及其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这些主体在进行行政立法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超越法定权限。行政立法的权限,主要来源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各级人民及其部门在行使行政立法权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依法行使立法权,不得越权;二是立法内容应当属于行政管理事项;三是在法定权限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规范性文件。6.3行政立法的程序与监督行政立法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阶段:一是立项,即确定立法项目;二是起草,即制定立法草案;三是征求意见,即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四是审查,即对立法草案进行审查;五是决定,即批准立法草案;六是公布,即向社会公布立法文件。行政立法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立法主体的合法性监督,保证立法主体具备法定权限;二是立法程序的合法性监督,保证立法过程符合法定程序;三是立法内容的合法性监督,保证立法内容符合宪法、法律、法规的规定;四是立法文件的备案审查,保证立法文件合法有效。6.4行政立法的审查与适用行政立法的审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立法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审查立法文件是否符合宪法、法律、法规的规定;二是立法文件的合理性审查,审查立法文件是否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三是立法文件的协调性审查,审查立法文件与其他法律法规是否相互冲突。行政立法的适用,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据行政立法文件对具体事项进行处理。适用行政立法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依法适用,不得随意扩大或缩小立法范围;二是平等适用,保证公平公正;三是适时适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适用标准。注意:本篇章节内容仅供参考,实际作业要求请以授课教师为准。第7章行政执法7.1行政执法的概念与原则7.1.1概念行政执法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管理相对人采取具体行政行为的过程,以实现国家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有效管理。7.1.2原则行政执法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行政执法必须依法进行,保证执法行为的合法性;(2)合理性原则:行政执法应充分考虑相关因素,保证执法行为的合理性;(3)公开性原则:行政执法过程应保持透明,便于社会公众监督;(4)效率原则:行政执法应注重提高执法效率,保证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5)公正原则:行政执法应公平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7.2行政执法的主体与程序7.2.1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主体主要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受委托的组织。7.2.2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程序包括立案、调查取证、决定、执行和结案等环节。行政执法程序应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保证执法行为的合法性。7.3行政执法的监督与责任7.3.1行政执法监督行政执法监督主要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包括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审计监督等;外部监督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监督。7.3.2行政执法责任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执法过错行为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7.4行政执法的改革与创新7.4.1改革方向行政执法改革应围绕以下方向进行:(1)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优化执法资源配置;(2)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透明度;(3)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保障执法公正;(4)推进综合行政执法,降低执法成本。7.4.2创新举措(1)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行政执法效能;(2)摸索柔性执法方式,注重教育引导;(3)建立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4)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素质。第8章行政司法8.1行政司法的概念与功能行政司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司法活动,主要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对行政行为争议进行审查、裁决的法律制度。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8.1.1保障合法权益:行政司法通过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8.1.2纠正违法行为:行政司法对违法的行政行为进行纠正,保证行政权力的合法行使,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尊严。8.1.3解决行政争议:行政司法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一种解决与行政主体之间争议的途径,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8.1.4监督行政行为:行政司法通过对行政行为的审查,对行政主体实施有效的法律监督,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8.2行政诉讼的主体与范围8.2.1行政诉讼的主体行政诉讼的主体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原告是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告是指被原告指控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政主体;第三人是指除原告和被告之外的,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8.2.2行政诉讼的范围行政诉讼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对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对行政确认不服的;(4)认为行政主体侵犯其合法权益的;(5)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8.3行政诉讼的程序与判决8.3.1行政诉讼的程序行政诉讼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阶段:(1)起诉:原告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要求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2)受理:人民法院对符合条件的起诉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3)审理: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包括公开审理、调查取证、辩论等环节。(4)判决:人民法院根据审理结果,作出判决。8.3.2行政诉讼的判决行政诉讼的判决主要有以下几种:(1)维持判决:判决维持行政行为;(2)撤销判决:判决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3)履行判决:判决行政主体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4)变更判决:判决变更行政行为;(5)确认判决:确认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8.4行政复议的概念与制度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向上一级行政主体或者同级行政主体提出申请,要求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复查、改正的一种行政法律制度。8.4.1行政复议的概念行政复议作为一种行政救济手段,具有以下特点:(1)行政复议主体具有行政级别关系;(2)行政复议程序相对简便、高效;(3)行政复议结果具有法律效力。8.4.2行政复议的制度行政复议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行政复议范围:明确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类型;(2)行政复议程序:规定申请、受理、审查、决定等环节的具体操作;(3)行政复议决定:包括维持、撤销、变更、确认等决定类型;(4)行政复议的监督和执行:保证行政复议决定的实施。第9章行政责任与行政救济9.1行政责任的概念与分类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因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导致损害,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三大类。其中,行政责任又可分为行政纪律责任和行政赔偿责任。9.2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的认定需遵循以下原则:合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过错原则和损害结果原则。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时,若发生行政违法行为,应根据其性质、情节和后果,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9.3行政赔偿的概念与制度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因违法行为导致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我国行政赔偿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赔偿范围、赔偿标准、赔偿程序和赔偿义务机关。9.4行政救济的概念与途径行政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合法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依法向有权机关寻求保护,要求撤销或变更违法行政行为,恢复受损权益的一种法律制度。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诉讼和信访举报。这些途径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维护了其合法权益。第10章行政法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0.1行政法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行政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