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4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1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4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2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4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3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4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4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4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4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知能提升课Ⅰ农夫阶级志向之国的追求——太平天国运动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1.缘由(1)主要缘由:鸦片斗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空前激化。(2)干脆缘由:连年发生自然灾难。2.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4)军事全盛:①北伐:由于孤军深化,最终失败。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建了有利条件。②西征:西征军战胜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5)天京变乱:1856年发生,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6)后期斗争:重建领导核心,重建纲领,组织军事防卫战。(7)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纲领主要内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1)反映了农夫要求获得土地的剧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夫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体现了确定平均主义思想,严峻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资政新篇》(1859年)(1)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2)发展工商业,嘉奖技术独创(3)开设新式学堂等(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2)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斗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4.失败缘由(1)主观缘由:①农夫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阔将士参与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大多迫于贫困,希望变更经济地位。②领导阶层学识与才略有限。定都天京后,领导者糜烂腐化,又为争权夺利相互残杀,难以形成坚毅的领导核心。③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而孤军深化。④文化上对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得不到学问分子的支持;违反人性的措施,例如在天京强制男女分开居住,不得民心。⑤外交失策:未主动争取外援,清政府因与西方列强签订很多不同等条约而获得支持。(2)客观缘由: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洋人组织的常胜军(洋枪队)围攻下,溃败而亡。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主题(一)《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二、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方案,都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其主要区分如下表所示:《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资政新篇》(1859年)背景太平天国强盛时期太平天国衰落时期性质以解决农夫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纲领性文件是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主要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学习西方,以法治国,民选官吏;发展工商业,嘉奖技术独创;开设新式学堂群众基础反映了农夫要求获得土地的剧烈愿望,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夫迫切的土地要求评价反封建的革命性;违反社会实际的空想性;本质上的落后性(这是由小生产者的特性确定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设想的先进性时代特点是几千年来农夫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旧式农夫斗争发展到最高峰的标记具有显明的资本主义色调,反映了农夫阶级的领袖能够接受新事物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经济主见的区分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承袭了封建帝王将相的奢侈腐化之风……“上下必判尊卑”,等级森严。其结果,不仅造成官僚主义盛行,工作效率低下,而且使得领导人之间隔阂日深、冲突重重,每人四周都形成了一个宗派集团。——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思索]太平天国建立后,设想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一个志向社会,但是最终成为一场梦。结合史料一说明其失败的缘由。[教你读史]抓住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封建帝王将相的奢侈腐化之风”“上下必判尊卑”“领导人之间隔阂日深、冲突重重”“宗派集团”等信息,联系农夫阶级的局限性等综合分析即可。[自主分析][提示]太平天国领导人是落后农夫阶级的代表,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太平天国政权封建化严峻,等级森严、官僚主义盛行;宗派集团对立,难以形成坚毅的领导核心;农夫阶级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很大的空想性。[史料二]太平天国动摇了传统的农业文明,为中国的近代化开拓了道路。太平天国运动还提出了比旧式的农夫革命更为显著的纲领、制度,颁布了闻名的《天朝田亩制度》和第一部带有资本主义色调的纲领性文献《资政新篇》,具有了新的时代气息。——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思索]史料二中,杨宁一教授高度评价了太平天国两个纲领性文献,它们有何区分与联系?[教你读史]史料对两部文献进行了高度评价,“比旧式的农夫革命更为显著的纲领、制度”“第一部带有资本主义色调的纲领性文献”“具有了新的时代气息”等信息,结合两部文献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作答。[自主分析][提示](1)区分: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区分:①《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和确定平均主义,违反了农夫作为小生产者的主观愿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②《资政新篇》主见资本主义私有制,爱护私有财产;主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潮流。(2)联系:《资政新篇》继承和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在改造社会方案上落后与空想的不足。主题(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及评价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1)时代新: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理论新:将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夫平均主义思想相结合。(3)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4)失败缘由新: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5)范畴新: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6)方案新:提动身展资本主义的方案。2.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局限性(1)阶级局限性:①经济上:农夫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个体小私有者,具有自私狭隘的特性。②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不行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③思想上:农夫阶级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大多用迷信思想来宣扬和组织群众。④组织上:由于农夫阶级的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毅的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内讧就说明白这一点。(2)时代局限性: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形成,因此没有先进阶级来领导农夫斗争。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气过于强大,这是以往农夫斗争从未遇到的新状况。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思索]结合史料和所学学问,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中农夫阶级局限性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体现。[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到后期指导思想的转变,体现了从初期的“毁儒”到后期“尊儒”的变更,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借助尊孔的方式维护政权。[自主分析][提示]思想上——农夫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拜上帝教等迷信思想宣扬组织群众。组织上——农夫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毅的领导核心,定都天京后就出现了天京变乱。[史料二]依据《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的确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歼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头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行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宝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思索]依据史料和所学学问,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行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宝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教你读史]史料论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是“社会革命”的同时也存在局限性,“然而”一词将史料分成了两层意思——确定和否定,确定了农夫阶级的革命性,也说明白农夫阶级具有显明的阶级局限性。[自主分析][提示]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安排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安排产品。缘由:小农经济的存在。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6页1.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C.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D.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解析:通过《讨粤匪檄》中“粤匪”“崇天主之教”,再结合题干中的时间点——“清朝晚期”,可知该文件是清政府针对太平天国运动而发布的,题干中对立的双方是指太平天国和清政府,故选D项。答案:D2.“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歼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同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汲取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A.充分调动农夫阶级的生产主动性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C.激发农夫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解析:依据材料中“歼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同等主义社会使命”等信息,可以推断这份文件就是《天朝田亩制度》,结合所学学问,这部文献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但是它的确定平均主义思想是一种空想。答案:B3.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致,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育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A.对外国人看法务实并有所警惕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看法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解析:材料中的“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可以看出,太平天国主见外国与中国同等交往,但对外国人的看法有警惕性,故选A项。答案:A4.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其次”,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A.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B.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C.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D.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全球史观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孙中山一方面在赞扬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农夫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对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对民本主义的相关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B

知能提升课Ⅱ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丰碑——辛亥革命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一、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1.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念,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气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起先推动新政的进程。(1)背景:①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斗争中失利。②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势力蓬勃发展。③清政府上下达成一样,不变革就无法接着统治。(2)内容:①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机构。②改革兵制,扩练新军。③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④依法爱护和嘉奖工商业。(3)失败缘由:①清政府掌控全国的实力减弱,执行力下降。②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孤立。③革命打断了改革。(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殊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供应了条件。2.立宪运动(1)地位: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1861~1895年)、维新运动(1895~1898年)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是使清朝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2)背景:八国联军占据北京期间,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其目的是对外取悦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3)过程: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起先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别,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4)结果:1911年5月,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手中,时人讥称“皇族内阁”,舆论对此多感悲观。“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宪派渐渐怜悯、倾向革命,汉族官员更加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二、辛亥革命1.背景经济基础清末实行所谓“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气发展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殊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同等学说的影响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2.爆发(1)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领先起义,12日占据武汉三镇。3.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主权在民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三权分立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内阁制由议会多数党组织内阁,驾驭行政权,对议会负责;总统无实权共和代议制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2)进步性:①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②是中国、也是亚洲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③在法律上确立了新的共和代议制,成为近现代中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行抗拒的时代潮流。(3)局限性:①内容不全:没有详细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②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给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乱,造成后来的“府院之争”。③现实须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调,损害了立宪的肃穆性。④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就要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志向化,以至于约法最终成了一纸空文。5.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6.对辛亥革命的评价(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宏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②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建了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③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渐渐深化人心。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⑤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主动变更,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3)局限:资产阶级革命派力气弱小,依靠袁世凯的实力取代清朝,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没有变更中国人民的凄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8页主题(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巨变产生的影响内容影响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体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次章: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同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第三章: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吩咐时须副署之。第六章:“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思索]依据史料概括“临时约法”说明它是如何体现民主精神?[教你读史]史料的第一章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其次章体现了自由同等的思想;第三、四、五、六章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自主分析][提示]主权在民、自由同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史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约法依据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思索]依据史料,结合所学学问,简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教你读史]依据史料信息“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权利”“依据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以及作用等方面分析得出意义。[自主分析][提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主题(二)辛亥革命的结果及影响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革命史观: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2)近代史观: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①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②经济:制定法令爱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近现代法制观念。④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使国人的思想进一步解放。(3)文明史观: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社会史观: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同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上海一栋小洋楼)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最终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削减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思索]依据史料一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实行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教你读史]解读史料主要围绕对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理解,抓住史料中“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削减了流血”来理解。史料一主要说明白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政权转移,实现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自主分析][提示]缘由:以国会为中心,采纳谈判、妥协、法制程序,以和平转移政权。价值:避开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史料二]1912年2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诏书,中国历史上最终一个王朝结束了。诏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方法。”溥仪宣布退位,袁世凯致电赞同共和,孙中山践行誓言,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这样,辛亥革命的成功果实落入袁世凯的手里。[思索]依据史料和所学学问从社会性质、革命任务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并从主客观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缘由?[教你读史]依据史料信息:“溥仪宣布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的成功果实落入袁世凯的手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成功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没有变更,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缘由分析时,结合所学学问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作答。[自主分析][提示]失败的表现: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能变更;革命任务: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任务未完成。失败的缘由:资产阶级的懦弱性和妥协性,立宪派投机革命,封建势力强大,政党组织较为松散,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气。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9页1.《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说:“吾国之财(资)产阶级大都不解立宪共和为何物,提倡之者,为过剩的智(知)识阶级中之一部分,加入者为过剩的劳动阶级中之兵……其模拟欧洲之政治革命者不过是中华民国之名称”。杜亚泉认为辛亥革命()A.仍旧是一场旧式革命B.否定了王朝更替传统C.建立了真正中华民国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依据题干中杜亚泉所说的内容可知,杜认为辛亥革命仍旧是旧式革命,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换汤不换药,没有建立起新型的民主政治和秩序,故解除B、C项;依据“提倡之者,为过剩的智(知)识阶级中之一部分,加入者为过剩的劳动阶级中之兵”可知杜亚泉认为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故解除D项。故选A。答案:A2.“《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担当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详细规定。”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B.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C.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D.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解析:从材料中的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担当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详细规定这部法律规划的政体具有重大的缺陷,故选A项。答案:A3.据《申报》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函札中,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这可以说明()A.民主共和已是民心所向B.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C.政治等级关系亟待打破D.西方政治理念被普遍接受解析:依据材料“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可知当时等级观念依旧存在,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故选B项;依据材料“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可知当时等级观念依旧存在,民主共和未深化人心,解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政治等级关系已经打破,解除C项;依据材料“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可知当时等级观念依旧存在,西方政治理念未被普遍接受,解除D项。答案:B4.有学者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样看法。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B.仅凭暴力不能使革命成功C.对袁妥协是革命党人正确选择D.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解析:“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样看法”表明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故A正确。答案:A

高考探讨课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料考纲卷别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考情分析全国卷Ⅰ——2013·辛亥革命本讲在教材中着墨较多,但在近几年的新课标全国卷中命题率却不高。对太平天国的考查偏重于农夫运动的局限性;辛亥革命则从现代化的角度进行命题。备考时要强化“现代化”这一理念,因为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究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如在2012年全国卷中,引用学术成果,设计了“冲击—反应”试题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全国卷2011·太平天国运动;2012·“冲击—反应”试题——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2024·高考海南卷)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解除外来思想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学问定位]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中关于改革科举制的措施。[素养解读]海南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两个方面,详细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从材料信息“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可知考查的学问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史实历史说明材料信息:“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可以推断,否定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尝试解答]________[解析]依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否定了传统的儒家文化,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明清科举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更,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看法,故D项错误。[答案]A(2013·高考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斗争—中法斗争—甲午斗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学问定位]本题考查晚清的现代化趋势和表现。[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通过几个历史事务的组合排列,考查晚清现代化。考查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有“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两个方面,详细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从材料信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推知题目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及两个方面晚清历史的相识历史说明题干中“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思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务哪些具有现代化的意义[尝试解答]________[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故B项正确;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斗争、中法斗争与甲午斗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解除A、C、D三项。[答案]B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一)已考视角1.命题点: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保路运动(2024·高考江苏卷)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务()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发动革命,加速了清政府的垮台,与材料中“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近代四川”相符,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明显与材料不符,解除。答案:B2.命题点:清末预备立宪中设立资政院(2024·高考海南卷)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深厚的专制主义色调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解析: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等信息,反映了皇帝在政治上仍旧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深厚的专制主义色调,故C项正确。答案:C3.命题点:时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缘由的相识(2015·高考重庆卷)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缘由是()A.自然灾难频发 B.社会治安混乱C.土地兼并严峻 D.官吏贪暴腐败解析:题干材料中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快速,“推寻本原”是官吏长期鱼肉百姓而大吏置若罔闻,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缘由是官吏的腐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虽然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缘由,但却不是材料中曾国藩的观点。答案:D(二)待考视角4.命题点:《资政新篇》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人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夫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接着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