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某中学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某中学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某中学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某中学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某中学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外国语学校20233-20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1月26日考试时长: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距今约5500年前,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晚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凌家滩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

出土的玉人姿势都是双手并拢捧在胸前,非常相似。这说明当时()

A.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交流B.先进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汇聚

C.开始出现“以玉为美”的观念D.中原文明对周边地区文化辐射

2.汉景帝封第八子彭祖为赵王。赵王立国六十余年,国相二千石(中央属官)无能满二年,辄以罪去,以故二千石

莫敢治,而赵王擅权。这()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B.说明推恩令的成效有限

C.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D.体现了礼法并施的迫切

3.西晋末年至北魏初年,中原地区经济遭到空前破坏。北魏中期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却有了很大的提高:《齐

民要术》中提到的蔚犁以及用于播种的楼,都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果木栽培及保墙技术等,在当时也是先进

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主要归因于北魏中期以后()

A.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B.经济重心逐渐移向南方地区

C.抑制了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D.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封建化

4,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

制相对松弛等。这些新变化的根源源于()

A.民主平等的观念出现B.科举制规模发展

C.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D.经济重心的南移

5.有学者研究发现,元代以后农业技术进步并不明显,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创造,但清代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得

到提高,农业取得新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

A.生产工具的突破B.世界交往的扩大C.改土归流的实施D.租佃关系的普及

6.明代中叶出现的“湖广熟,天下足”格局,清代仍在延续。湖南湘潭、湖北汉口成为商品粮的集散中心。仅雍

正十二年,由湖广运往江浙的米粮,就有约一千万石。这()

A.使经济重心格局得以改变B.表明湖广农业发展超越江浙

C.表明江浙自然经济趋于解体D.有利于湖广商品经济的发展

7.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

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列强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这一认识的观察视角是()

A.社会形态B.文明变迁C.民族立场D.阶级斗争

8.如表为1840〜1894年中国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表。据此可知,当时买办的投资()

项目投资额(千两)占总数(%)

交存外商企业保证金10000050.0

附股于外商企业120006.0

投资城市房地产3000015.0

投资商业、银钱业5300026.5

投资近代工业、航运业50002.5

合计2000001000

A.客观上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B.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解决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

9.中国的“惨败”既意味着东亚残存的天下秩序彻底崩溃,也证明依靠儒学经世致用来达到富国强兵、立足于民

族国家之林的虚妄。士大夫开始怀疑儒家伦理的可行性,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亦从此开始。这场“惨败”后

()

A.清政府中央权力开始下移B.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10.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

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

朝的武装力量。由此可知新政()

A.标志着革命时机成熟B.客观上阻挡革命的潮流

C.走向主观意识的反面D.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1.如表为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期间,先后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据此可推知,这些法令的颁布

()

时间法令名称

1912年1月《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1912年3月2日《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禁烟文》

《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

1912年3月

文》

1912年3月13日《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

A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B.促进社会形成新风尚

C.加快了革命思想传播D.推动了社会全面转型

12.1923年,国民党颁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宣称中国已陷于“列强殖民地之地位”,国民党必须“力图改正条

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最终实现“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这一言

论()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节节获胜B.受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指引

C.彰显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契合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13.《红色中华》第84期发表漫画《整师整师的加入到红军中去》,表现了农民参加“兴国模范师”“瑞金模范

师”上前线的情形,还配文介绍了红军训练和歼敌的状况。此漫画能用于说明()

A.国共合作开展北伐战争B.工农革命军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C.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D.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14.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闽南地区流传着一些民谣,如“打铁哥,打铁嫂,透早晚,造大刀。铁哥不怕累,铁嫂牵

风柜;大刀好钢水,送到战场宰矮鬼!钢好永不钝,支援义勇军”。此类民谣的创作旨在()

A.展现沦陷区人民坚持抗日的决心B.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全面建立

C.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救亡图存斗争D.构建通俗文艺抗日话语体系

15.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会议确定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

加强纪律性”的战略任务,强调必须在年内准备好三万至四万干部,“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

理生产的方法”。这次会议()

A.开启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B.为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C.适应了解放战争发展新形势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了准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边疆治理对于封建王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边疆安稳则社稷安定,边疆动乱则中原震动。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看,汉武帝之后,在政治地理格局上,不但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

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加深,王朝还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

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

——摘编自郑帼《两汉之际的政治地理研究》

材料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纥、西南的吐蕃和南诏、东北的契丹和

鞋羯。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

使大唐出现了“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的盛世局

面。

——摘自田宁《武则天与唐朝前期的边疆民族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为改变“政治地理格局”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的边疆治理政策,结合所学以唐与吐蕃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

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

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

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

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

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

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

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

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

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

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清70年,先后发生了两次大的军事改革浪潮。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确立了“练兵”“制器”

思想,19世纪70年代确立了“寓强于富”的“求富”思想,19世纪70年代以后确立了建立近代海防边防和近代

军事教育思想。这场改革持续30年,清政府投入很大,一度搞得有声有色,但最终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结束。

第二次军事改革浪潮,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等人积极推进军事改革,最基本的主张是改

革军制、创练新军。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确立了仿照西法编练新式陆军、完善军事教育制度、改变武装力量体

制和兵役制度、加强军事统率机构等全面变革军制的思想。新军编练运动,从甲午战争后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之

前,声势很大、影响很大,代表了晚清军事改革的最高水平,但最终也没有避免清王朝的灭亡。

——摘编自石武英《晚清军事变革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要求必须打造一支能够扎根基层,并与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新型革

命军队。三湾改编开启了锻造新型革命军队的序幕。“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的组织能够掌握军队的基层,士兵委

员会则在党的领导下参与军队管理,代表士兵利益。发扬了军内民主,使士兵得到了在旧军队不曾有过的体验。

毛泽东提出红军要“人人要会打仗;人人要会做宣传群众的工作;人人要会做组织群众的工作”,“做群众工

作”显然是红军更为重要的本领。苏区地方武装的建设亦同样遵循了党的领导,坚持革命军队的政治属性。这

样,苏区由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群众武装构建了三级武装体系,实现了苏区地方军事化,在军事组织中实现对

群众的整合。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对军队的政治改造,明确军队的政治属性,使革命军队成为推动苏区社会改造

的工具。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7月1日,总是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95年前,十几个热血青年庄严地举起他们的右拳,宣告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划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红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上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

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95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箪路蓝

缕,开拓前进,不懈奋斗,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流砥柱。

——摘编自金民卿《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命运”,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

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阐释有理有据)

武汉外国语学校20233-2024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距今约5500年前,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晚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凌家滩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

出土的玉人姿势都是双手并拢捧在胸前,非常相似。这说明当时()

A.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交流B.先进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汇聚

C.开始出现“以玉为美”观念D.中原文明对周边地区文化辐射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距今约5500年前(中国)。通过两处不同地域类似墓葬随葬品的比较,可知安徽凌家滩文化与辽宁牛河梁红

山文化有相似性、相近性,这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互鉴,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交流,A项正确;辽

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都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B项;“开始”一词,并不准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此时才出现

“以玉为美”的观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安徽凌家滩文化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它们是

否是受到中原文化辐射,材料没有交待,排除D项。故选A项。

2.汉景帝封第八子彭祖为赵王。赵王立国六十余年,国相二千石(中央属官)无能满二年,辄以罪去,以故二千石

莫敢治,而赵王擅权。这()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B.说明推恩令的成效有限

C.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D.体现了礼法并施的迫切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

空是:汉朝景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国的丞相由中央任命,可以对诸侯王起到一定的监督和牵制作

用,彭祖频频借故惩处丞相,反映出彭祖对中央有离心倾向,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

展,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推行推恩令,B项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血缘问题,无法

得出“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性,和礼法并施无关,排

除D项。故选A项。

3.西晋末年至北魏初年,中原地区经济遭到空前破坏。北魏中期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却有了很大的提高:《齐

民要术》中提到的蔚犁以及用于播种的楼,都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果木栽培及保墙技术等,在当时也是先进

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主要归因于北魏中期以后()

A.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B.经济重心逐渐移向南方地区

C.抑制了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D.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封建化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北魏中期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却有了很大的提高……都是当时先进的生产

工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北魏通过实行均田制、发展农耕等使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封建化,北方

农业得到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D项正确;北魏中后期并未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A

项;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开始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排除B项;均田制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但仍会不可避免的出

现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只不过当时战乱比较多,无主荒地比较多,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有缓冲的余地,随着

兼并的加剧和人口的增多,均田制在唐代最终崩溃了,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4,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

制相对松弛等。这些新变化的根源源于()

A.民主平等的观念出现B.科举制规模发展

C.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宋朝(中国古代)。原因类设问尤其是根源,首先考虑经济角度,据材料“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

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这些社会新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C项正

确;材料反映了社会上出现一定的平等,但民主观念无法体现,排除A项;科举制度发展是其原因之一,但不是

根源,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宋朝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但无法产生材料所述现象,排除D

项。故选C项。

5.有学者研究发现,元代以后农业技术进步并不明显,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创造,但清代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得

到提高,农业取得新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

A.生产工具的突破B.世界交往的扩大C.改土归流的实施D.租佃关系的普及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元朝、清朝(中国)。据材料“元代以后农业技术进步并不明显,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创造,但清代全国范围

内粮食产普遍得到提高,农业取得新的发展”可知,清朝时期农业技术并没有明显进步,但农业却取得了很大程

度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开始,原产于玉米、番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引入中国,极大提高

了粮食的产量,说明清代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得到提高,主要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交往的扩大,高产作物

引入中国,B项正确;明清时期的农业整体没有突破自然经济,生产工具没有突破性的改进,排除A项;“改土归

流”主要针对的是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清代粮食亩产提高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排除C项;宋朝时期,租

佃关系就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土地经营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

6.明代中叶出现的“湖广熟,天下足”格局,清代仍在延续。湖南湘潭、湖北汉口成为商品粮的集散中心。仅雍

正十二年,由湖广运往江浙的米粮,就有约一千万石。这()

A.使经济重心的格局得以改变B.表明湖广农业发展超越江浙

C.表明江浙自然经济趋于解体D.有利于湖广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湖南湘潭、湖北汉口成为商品粮的集散中心。仅雍正十二年,由湖广运往江浙的

米粮,就有约一千万石左右”可知,明清时期,湖广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且粮食大量外销,这表明其农产品

商品化不断提高,势必推动该地区整个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巩固

南移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衡量农业的领先不能只看粮食产量,排除B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

后,排除C项。故选D项。

7.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

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列强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这一认识的观察视角是()

A.社会形态B.文明变迁C.民族立场D.阶级斗争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清朝(中国)。材料中的历史认识从延续与变迁的视角强调了清代中国与当下中国的关联,高度肯定了康雍乾

盛世的意义,属于典型的民族立场视角,故C项正确;社会形态强调生产关系的变迁,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

项;材料主旨“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而文明变迁强调文明差异,排除B项;阶级斗争强调阶级对抗,与材料主

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如表为1840〜1894年中国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表。据此可知,当时买办的投资()

项目投资额(千两)占总数(%)

交存外商企业保证金10000050.0

附股于外商企业120006.0

投资城市房地产3000015.0

投资商业、银钱业5300026.5

投资近代工业、航运业500025

合计200000100.0

A.客观上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B.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解决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1840〜189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买办通过对外贸易或直接投资近代工业,一定程度

上促进近代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客观上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A项正确;材

料表格是中国近代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并且官僚资本出现是在1927年后,排除B项;材料所述中国买办资本的

投资无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无法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C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

质下不可能解决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排除D项。故选A项。

9.中国的“惨败”既意味着东亚残存的天下秩序彻底崩溃,也证明依靠儒学经世致用来达到富国强兵、立足于民

族国家之林的虚妄。士大夫开始怀疑儒家伦理的可行性,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亦从此开始。这场“惨败”后

()

A.清政府中央权力开始下移B.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晚清(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惨败”指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失败,它意味着东

亚残存的天下秩序彻底崩溃,也宣告洋务派掀起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这大大刺激了列

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他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项正确;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地方督抚的权

力不断增大,清政府中央权力开始下移,排除A项;武昌起义后,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排除B项;《辛丑条

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故选C项。

10.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

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

朝的武装力量。由此可知新政()

A.标志着革命时机成熟B.客观上阻挡革命的潮流

C.走向主观意识的反面D.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根据“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可知,新

政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其客观结果却加速封建王朝的灭亡,因而与推行新政的主观意识相左,c项正确;

清末新政是客观上促进了革命条件的发展,并不意味着革命时机的成熟,排除A项;新政客观上促进了革命形势

的发展,而不是阻挡,排除B项;清末新政是要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

项。故选C项。

11.如表为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期间,先后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据此可推知,这些法令的颁布

()

时间法令名称

1912年1月《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1912年3月2日《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禁烟文》

《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

1912年3月

文》

1912年3月13日《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

A.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B.促进社会形成新风尚

C.加快了革命思想传播D.推动了社会全面转型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民国(中国)。根据材料中这些法令的名称可推知,其内容主要着眼于移风易俗、提倡近代文明、改进社会风

尚等,B项正确。“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革命思想传播”与法令内容不符合,排

除C项;“推动了社会全面转型”夸大了这些法令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2.1923年,国民党颁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宣称中国已陷于“列强殖民地之地位”,国民党必须“力图改正条

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最终实现“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这一言

论()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节节获胜B.受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指引

C.彰显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契合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192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当时国民党要求恢复我国独立主权,使中国与世界“各国

平等”,这一言论与中共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有所契合,D项正确;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时间不符,排除A

项;新三民主义理论是在1924年提出,排除B项;材料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红色中华》第84期发表漫画《整师整师的加入到红军中去》,表现了农民参加“兴国模范师”“瑞金模范

师”上前线的情形,还配文介绍了红军训练和歼敌的状况。此漫画能用于说明()

A.国共合作开展北伐战争B.工农革命军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C.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D.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兴国模范师”“瑞金模范师”说明此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经建立,

这时期大量的农民参加到兴国模范师”“瑞金模范师”上前线,体现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C项正确;北伐战

争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工农革命军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是在1927年年底,与材料

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保卫苏维埃政权,是与国民党的战争,而非抗日战争,排除D项。故选C

项。

14.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闽南地区流传着一些民谣,如“打铁哥,打铁嫂,透早晚,造大刀。铁哥不怕累,铁嫂牵

风柜;大刀好钢水,送到战场宰矮鬼!钢好永不钝,支援义勇军”。此类民谣的创作旨在()

A.展现沦陷区人民坚持抗日的决心B.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全面建立

C.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救亡图存斗争D.构建通俗文艺抗日话语体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民谣是在通过向当时的群众宣传打铁铸刀等活动能够为当

时的抗日战争提供支援,以此来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救亡图存斗争,C项正确;民谣只是展现了民众支援义勇军的活

动,无法断定沦陷区人民坚持抗日的决心,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的,排除B项;

构建通俗文艺的抗日话语体系是官方宣传部门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15.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会议确定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

加强纪律性”的战略任务,强调必须在年内准备好三万至四万干部,“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

理生产的方法”。这次会议()

A.开启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B.为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C.适应了解放战争发展新形势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了准备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1948年(中国)。据材料“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可知,通过确定战略

任务,努力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以便更好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C项正确;“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A项;战略进攻开始于1947年6月,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五计划的主要任

务,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边疆治理对于封建王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边疆安稳则社稷安定,边疆动乱则中原震动。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看,汉武帝之后,在政治地理格局上,不但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

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加深,王朝还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

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

——摘编自郑帼《两汉之际的政治地理研究》

材料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纥、西南的吐蕃和南诏、东北的契丹和

鞋羯。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

使大唐出现了“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的盛世局

面。

——摘自田宁《武则天与唐朝前期的边疆民族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为改变“政治地理格局”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的边疆治理政策,结合所学以唐与吐蕃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答案】(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区;设河西四郡;设

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地区的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

(2)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册封、和亲、战争和设置机构等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说明: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

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

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依据材料“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领属郡县并立格

局被彻底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通过积极

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可知,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

区;设河西四郡;再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府、巩固西南、东南边疆地区统治的具体措施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政策:根据材料“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

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可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册封、和亲、战争和设置机构等方式,加强对边疆

地区的管辖。说明:结合所学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可知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

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

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

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

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

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

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

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

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

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

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

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

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推行改革(或回答“均平赋役,整顿吏治”

也可);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科举制度的发展。

(2)变化: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或回答“居民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雇佣关系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强;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

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自然经济;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或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

大,文化的世俗化倾向加强;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或体现社会转型的)早期启蒙思想出现。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

他途径致富”可分析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结合宋朝经济发展可分析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国家不断

推行改革”、“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可分析出国家不断推行改革(或回答“均平赋

役,整顿吏治”也可);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结合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可分析出科举制度的

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

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可分析出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或回答“居民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大多从

事纺织业”);根据材料“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可分析出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

关系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根据材料“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可分析出城

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强;根据材料“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可分析出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

城市。

影响:结合自然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自然经济;结合社会观念变化可分析出传统重农抑

商思想受到冲击(或工商皆本思想出现);结合明清小说戏曲的出现可知,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文化的世俗化倾向

加强;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或体现社会转型的)早期启蒙思想出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清70年,先后发生了两次大的军事改革浪潮。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确立了“练兵”“制器”

思想,19世纪70年代确立了“寓强于富”的“求富”思想,19世纪70年代以后确立了建立近代海防边防和近代

军事教育思想。这场改革持续30年,清政府投入很大,一度搞得有声有色,但最终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结束。

第二次军事改革浪潮,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等人积极推进军事改革,最基本的主张是改

革军制、创练新军。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确立了仿照西法编练新式陆军、完善军事教育制度、改变武装力量体

制和兵役制度、加强军事统率机构等全面变革军制的思想。新军编练运动,从甲午战争后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之

前,声势很大、影响很大,代表了晚清军事改革的最高水平,但最终也没有避免清王朝的灭亡。

——摘编自石武英《晚清军事变革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要求必须打造一支能够扎根基层,并与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新型革

命军队。三湾改编开启了锻造新型革命军队的序幕。“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的组织能够掌握军队的基层,士兵委

员会则在党的领导下参与军队管理,代表士兵利益。发扬了军内民主,使士兵得到了在旧军队不曾有过的体验。

毛泽东提出红军要“人人要会打仗;人人要会做宣传群众的工作;人人要会做组织群众的工作”,“做群众工

作”显然是红军更为重要的本领。苏区地方武装的建设亦同样遵循了党的领导,坚持革命军队的政治属性。这

样,苏区由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群众武装构建了三级武装体系,实现了苏区地方军事化,在军事组织中实现对

群众的整合。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对军队的政治改造,明确军队的政治属性,使革命军队成为推动苏区社会改造

的工具。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背景:日益严重统治危机;有识之士的推动;西方军事思想的传入。

(2)特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队扎根基层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与改造社会相结合;强调军队的政治属

性。

影响:创建了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壮大了革命力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推动了社会基层的改造;为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一“但最终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结束”并结合所学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