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2.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相识其失败的缘由。3.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相识其影响。4.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一、赫鲁晓夫改革[情景导学]思索:材料反映了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形势是什么?材料中人物进行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提示:农业形势严峻,粮食供应不足;发展农业。[教材导学]1.背景(1)其次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起先调整内外政策。2.内容(1)农业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牲畜。②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③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2)工业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②赐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确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评价(1)意义:确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确定成效。(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峻脱离了苏联实际。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名师点拨]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情景导学]他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思索:勃列日涅夫被称为是“喜爱戴勋章”的国家领导人,他在位时期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提示:工业,特殊是军事工业。[教材导学]1.目的:订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内容(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留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农业:实行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安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3.评价(1)收到了确定效果。(2)局限①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②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③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4.结果:20世纪80年头初,经济全面滑坡。[图解识记]勃列日涅夫改革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情景导学]“他摆布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布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始终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思索: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提示:(1)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2)缺乏科学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套措施。(3)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教材导学]1.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2.措施(1)从根本上触动经济体制。(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3.弊端(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宏观决策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4.结果:改革失败,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易错易混](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调整,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并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苏联解体的根本缘由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峻弊端。探究点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材料探史][史料呈现]材料一放在当时(1953年)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①“越来越贫困的、事实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②全部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材料二③他(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缘由,仍旧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苏联《文学报》评论材料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头中期至70年头初,④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其次阶段为70年头初到70年头末,1971~1975年,⑤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头末到80年头初,⑥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材料四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后,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⑦挥向了党的颈项。”(1)据材料一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前,苏联的国民经济具有怎样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历史根源是什么?(2)结合材料一,你如何理解材料二的观点?(3)依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缘由。(4)材料四中所指的“肿瘤”和“挥向了党的颈项”分别指什么?最终导致怎样的结果?[信息解读](1)依据材料一①中的描述和②可知须要对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2)材料二③中“新旧时代”从其改革产生的主动性和消极性两方面分析。(3)材料三中结合④⑤⑥处的三个数值分析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其缘由要结合其改革的侧重点及其对改革的看法进行回答。(4)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结果进行分析。[答案提示](1)特点:农业与轻工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根源: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赫鲁晓夫的改革确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改革最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缘由,仍旧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3)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缘由:没有突破安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推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4)“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挥向了党的颈项”指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结果:苏联解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1)相同点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的实际。④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不同点①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从全部制和商品经济入手。②前两者都取得确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则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③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变更原有模式,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贸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题型突破]阅读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表,对表中数据解读精确的是()A.20世纪50年头中期苏联国民收入处于高峰B.20世纪50年头后苏联国民收入不断下降C.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度推高了国民收入增长率D.苏联经济在七十年头出现了“滞胀”局面[解析]材料中“国民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国民收入,忽视了国民收入的累积,故A项错误;不断下降,与材料中“1966~1970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1966~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故C项正确;70年头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而非“苏联”,故D项错误。[答案]C[针对训练]下图是20世纪60年头到80年头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的主因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工业产值增长总的趋势不断下降,1975~1980年增速较慢,美国工业产值增长有确定的起伏,从图中得不出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故A项错误;苏联工业产值增速渐渐下降的主要缘由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虽然在20世纪60年头到80年头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只是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美苏经济此长彼消主要是双方经济政策导致的,故C项错误;美国走出“滞胀”是削减干预,故D项错误。[答案]B苏联经济改革的教训及启示1.苏联解体的根本缘由是没有从本国实际动身,建设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2.改革是一项困难的系统工程,必定具有困难性、曲折性和艰难性。通过对苏联改革受挫的学习,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坚持改革开放、坚决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课堂归纳小结[网络构建][关键必背](1)赫鲁晓夫首先进行了改革,其重点在农业方面,但由于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并脱离苏联实际而最终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殊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但最终使苏联陷入危机边缘。(3)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国内外局势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课时跟踪训练(十七)一、选择题1.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列宁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列宁于1924年逝世,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从五十年头起先进行改革,是二战后首先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60年头起先进行改革,是继赫鲁晓夫之后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80年头进行改革,其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故D项错误。[答案]B2.以下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苏联(俄)的哪位领导人执政时期()A.列宁 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解析]图片突出玉米的作用,反映的是农业大丰收,列宁时期苏俄国民经济尚处于复原时期,故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推动苏联工业化,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进行改革,大力推行种植玉米安排,获得大丰收,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是在工业领域,故D项错误。[答案]C3.赫鲁晓夫担当苏共中心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切共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方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整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D.复原农夫的产品支配自主权[解析]依据材料中“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方法”说明当时在确定程度上变更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整,故A项正确;B项中“废除”的说法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A4.有学者提出:“从确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他在此着重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A.确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B.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C.主见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D.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解析]材料强调后半部分,而确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只与材料前半部分相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表明赫鲁晓夫经济理论上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改革,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继承与发展,未涉及管理经济的方法问题,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指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故D项错误。[答案]B5.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实行的主要措施是()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B.允许个体经济存在C.赐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D.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解析]A、B两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措施,C项是赫鲁晓夫的措施,D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D6.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深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概汹汹。”这种状况出现在()A.1925~1953年B.1954~1964年C.1965~1982年D.1982~1991年[解析]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白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重视军事改革有关。A是斯大林时期,B是赫鲁晓夫时期,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答案]C7.1970年5月,苏共中心确定将化学、石油、煤炭工业由原来的四—六级体制改为“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干脆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反映了()A.苏联变更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由安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C.“新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D.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解析]依据题中信息得知,苏联(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但变革的只是管理体制,并未变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留意运用价值规律,但并未突破原有的安排经济体制框架,故B项错误;“新经济体制”改革虽收到了确定效果,但改革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最终陷于停滞,故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留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这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故D项正确。[答案]D8.苏联某一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逐步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较缓,后来甚至导致苏联经济全面滑坡。该时期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列宁时期并未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进行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其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劣势,军备竞赛并未升级,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其执政时期苏联的军事力气大增,美苏军备竞赛逐步加剧,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并未与美国开展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其改革的重点先是经济,后是政治,故D项错误。[答案]C9.苏联1965~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年份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2年工业总产值8.5%7.4%4.4%2.8%农业总产值3.9%2.5%1.7%4.0%依据表格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头中期到80年头初苏联()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C.经济改革出现逆境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解析]苏联1965~1982年工业产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故A项错误;材料是列举的工业和农业产值年均增长比例,而非工业和农业产值的变动状况,故B项错误;工农业总产值后期增长乏力,表明苏联受制于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改革陷入逆境,故C项正确;综合国力下降缺乏具体的数据资料,故D项错误。[答案]C10.“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依据下达的安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安排。在完成安排任务外,可以接受安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安排以外的产品。”勃列日涅夫的这一改革措施()A.突破了传统的经济体制B.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C.赐予企业生产充分自由D.试图调动企业生产主动性[解析]“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依据下达的安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安排”表明改革并没有突破传统的安排经济体制的模式,故A项错误;“在完成安排任务外,可以接受安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安排以外的产品”表明国家和企业的基本关系没有变更,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企业首先要完成安排任务,因此企业生产并不是充分自由,故C项错误;“企业在完成安排任务外,可以接受安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表明是放宽对企业的管理,是为了调动企业生产的主动性,故D项正确。[答案]D11.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爱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确定看法。勃列日涅夫得到确定的理由是()A.农夫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农夫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具有确定优势,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上赶上了美国,并不能说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故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并未冲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答案]B12.1987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年度人物。其入选的理由可能是()A.苏联工业总产跃居欧洲第一世界其次B.深化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C.打破坚冰,其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D.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解析]留意时间信息“1987年”,此时苏联正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他变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发展个体经济,故D项正确。[答案]D13.下图是20世纪60~80年头东欧五国年均国民收入增长变更趋势表,由此可知()年头国家60年头70年头1988年1989年保加利亚6.9%4.5%-4%-10%捷克斯洛伐克4.6%2.0%1.7%-3.1%匈牙利4.6%1.3%1.2%-3.0%罗马尼亚9.2%5.2%-9.9%-10.0%波兰5.5%1.3%0%-13%A.安排经济弊端日益显露B.社会制度严峻偏离国情C.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D.苏联解体冲击东欧经济[解析]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斯大林模式,导致材料中五国国民收入增长减速以致呈现负增长,故A项正确;从五国收入增加状况无从推断社会制度与国情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从得出国民经济结构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4.《苏联改革30年,无处纪念只有祭》:回顾上世纪80年头后期,苏联改革新概念迭出,所提愿景激昂人心。而中国改革显得就事论事,冲击力不足;苏联有“500天安排”改革方案,而中国长用改革的目标也只是“小康”;当苏联人期盼一步跨进西方式发达社会的时候,中国“慢腾腾”地提出改革要分三步走,接着强调自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则材料强调改革须要()A.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B.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C.按部就班、敬重规律D.特殊关注民众的诉求[解析]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改革须要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但假如不切实际,会给改革带来恶果,苏联的解体充分说明白这一点,故B项错误;材料把苏联和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中国的改革能够实事求是,按部就班,取得了胜利,而苏联改革急功近利,最终失败,所以材料强调改革须要按部就班、敬重规律,故C项正确;关注民众的诉求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5~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苏联兴亡史》材料二20世纪80~90年头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统计表年份1980~1985年1986~1988年1989年1990年国民生产增长率3.2%2.8%2.4%-4%(1)依据材料一,分析1955~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发展趋势。这一状况与苏联改革有何联系。(2)依据材料二,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的变更趋势,并分析缘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实力。解答表格式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能够结合所学学问识读表格。第(1)问通过表格时间和国民收入增长趋势图可推断这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有关,主要是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第(2)问从表格中国民生产增长率渐渐下降,结合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不难分析。[答案](1)50年头末和60年头末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这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有关。但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