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05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命题趋势】实词翻译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天津卷有一道选择题,在理解和句子含义和翻译中也涉及到实词的翻译,尤其在翻译中逐点赋分,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真题再现】一、【2021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审乎计之得失审:仔细考量B.则必有所格格:阻止,阻碍C.此用之于新造之蜀造:拜访D.或一见尽怀或:有的人【考点详解】一、通用技巧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的考查,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值得我们重视。近几年高考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见于课文,因此要明确常见实词的范围,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如:1.字音推断法。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不)。2.字形推断法。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冀得一归觐”中“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4.语法推断法。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例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一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5.联想推断法。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如“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中的“听”和“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中的“籍、顾”分别解释为“登记”和“回头看”,如果不能确定,可以联系到教材《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和《荆轲刺秦王》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对“籍”“顾”两词的解释,那么就无须怀疑了;再如“若济大水有舟楫也”和“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中对“济”和“爽”二词的理解,只要联系一下成语“同舟共济”和“屡试不爽”,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解释是正确的。6.语境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如“以公少年易之”中“易”的理解,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7.猜读推断法。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如“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还有多种,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总结。总之,理解实词含义既要注意“迥别”,还要注意“微殊”,不能“以今律古”。二、关注古今异义1.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由于是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够轻易地依照现代词义去解读。因此,我们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情况:①词义扩大。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②词义缩小。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让”字在文言文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用前一意义了。③词义转移。“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④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仪表示“埋怨、责备”,⑤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表示“责备”。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⑥感情色彩变化。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⑦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说“少”等。文言中如出现和现代汉语相同双音节词语,注意是否能够拆分,如能拆分为两个词语代入原文语意通顺即为两个词语,注意一点古汉语的一个字对应现代汉语一个词语。注意连绵词,连绵词词义一般较稳定,连绵词有两种情况:双声和叠韵,即两个语素的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2.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①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的。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界”,不在“同”。②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今有一人。八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从许”即是“相从”“相许”,此为同义复词。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音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三、关注通假字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或近音通假,可分三大类:1.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夙遭闵凶”中的“闵”通“悯”,“零丁孤苦”中的“丁”通“仃”(《陈情表》);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的“坐”通“座”(《鸿门宴》)。2.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声旁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的“底”通“抵”(《报任安书》);再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通“拒”(《鸿门宴》)。3.本字和借字的形体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令将军与臣有郤”中的“郤”通“隙”(《鸿门宴》)。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果给出的意思和本字的关系不大时要考虑通假的可能。注意通假的几种情况要么字音相同,要么字形有联系。尤其在疏通文意时有翻译不通的时候要考虑通假。四、关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土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例如:“遂王天下”“大楚兴,陈胜王”中,“王”与“天下”相连,“陈胜”与“王”相连,分别构成动宾关系和主谓关系,两个“王”都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后跟代词作宾语,在这里是动词,“用蹄子踢”。③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寓舍”出现在“所”后做动同,“住宿、寓居”的意思。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樊於期乃前曰”中“乃”是副词,作状语,于是方位名词“前”就活用成了动词,“走上前”。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刃”“水”都活用为动词,分别为“杀”“游泳”之意。⑥名词后面带丁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厂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军”后省略了介词“于”,“军”活用为动词,“驻扎”的意思。⑦名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中间往往省略连词“而”,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巾,“前”和“进”之间省略了连词“而”,这里表示前后相连的两个动作,“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2)名词作状语①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比喻。例如:“嫂蛇行匍伏”。b.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②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a.表示每一。例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b.表示渐进。例如:“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表示往昔。例如:“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③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3)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为“使(让)……”。例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王”为使动用法,“使我称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即名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成“以……为……”“把……当作……”“对……感到……”。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为意动用法,“以……为老师”。2.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例如:“择善而从之”中“善”意为“好的意见”,“险以远,则至者少”中“险”“远”意为“险峻、距离远的地方”,都成了名词。(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穷”作动词,“看尽”;“亲贤臣,远小人”中“亲”“远”都作动词,意为“亲近”“疏远”。(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后跟宾语时,它就可以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使动用法,“使……变绿”。(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还可以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翻译为“以……为……”“把……当作……”“对……感到……”。例如:“渔人甚异之”中“异”为意动用法,“对……感到奇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小”为意动用法,“认为……小”。3.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如果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或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例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谗”“讥”在句中作宾语,作名词,“诬陷、嘲讽的话”;“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中“捕”受“之”限制,作名词,“搜捕活动”。(2)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有些动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该动词就作使动用法,且有“使宾语……”的意思。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为使动词,“使……活命”。【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祖传张岳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今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紞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摘编自《小山类稿》)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③紞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紞被解除职务后自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绳吏之法尤峻绳:捆绑。B.使者熟视之熟:仔细C.昼夜栉理而错画之错:安置、安排D.向多逋民逋:逃亡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徐璆字孟玉,广陵海西人也。父淑,度辽将军,有名于边。璆少博学,辟公府,举高第。稍迁荆州刺史。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赃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璆对曰:“臣身为国,不敢闻命。”太后怒,遽征忠为司隶校尉,以相威临。璆到州,举奏忠赃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臧污者,悉征案罪,威风大行。中平元年,与中郎将朱玺击黄巾贼于宛,破之。张忠怨璆,与诸阉官构造无端,璆遂以罪征。有破贼功,得免官归家。后再征,迁汝南太守,转东海相,所在化行。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叹曰:“龚胜、鲍宣[注],独何人哉?守之必死!”术不敢逼。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司徒赵温谓璆曰:“君遭大难,犹存此邪?”璆曰:“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后拜太常,使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操以相让璆,璆不敢当。卒于官。(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八》)[注]龚胜、鲍宣:皆西汉末官员,有名望。王莽执政,鲍宣不肯依附,被王莽指使人诬陷,自杀。龚胜辞官归乡,王莽代汉后强征其入朝为官,龚胜拒不受命,绝食十四日而死。此处徐璆自比于龚、鲍,而将袁术比作王莽。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闻命闻:听B.悉征案罪征:追究C.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假:借D.不队七尺之节队:通“坠”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一)范增论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有删改)(注)①卿子冠军:对宋义的尊称。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帝。(二)鸿门宴(节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离间B.独恨其不早尔恨:仇恨C.而擢以为上将擢:提拔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矫:假托君王之命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②,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③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②杜审言:杜甫的祖父。③杨雄、枚皋:西汉文学家。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贫不自振振:奋起,振作B.若令执先臣故事执:持,握C.妃辄沮止辄:于是,就D.遁还,客巴西遁:逃走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资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久之,释之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①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凌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②,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从行至霸陵③。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④,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释之事景帝岁余,年老病卒。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张季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注):①啬夫:养虎人。②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③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④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属:通“嘱”,嘱咐B.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败:伤害C.而廷尉乃当之罚金当:应当D.释之免冠顿首谢曰谢:感谢【模拟提升】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7题。(一)余友贾生开宗,年逾五十,老矣。负奇,好大言,嗜酒,不拘绳墨。常自许得为宰相,当一年平寇,三年可尽撤诸塞上兵。里人大笑,以为病狂。乃感愤,着《八阵图》数千言。余则独有取焉,而为之序曰:呜呼!今天下之隐忧,盖在于文臣之望浅,而武担之志骄,不知其所终矣。陆贾有云:“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夫为相,不必读书,身先险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为将,不必善骑射,粗知古今,遇大变而不挫者,名将也。今天下急,急论将哉。汉祖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庐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天下而有韩信、孙武,宜使之专制千里,岂当更有开府①位其上,中贵②观军容,掣其肘也?天下而无韩信、孙武,又何取于诸将而群委之以旌节,倚之若长城也哉?今天下宣蓟握重兵,豫楚多元帅,而鸣镝在郊,堠火且连未央。然则收其所为旌节,撤其所为长城,即外患不靖,内忧不灭,而国家省金钱之费,人民免首功之惨,亦未始非勿药而愈病也。余所以终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虽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吾皆得而见之矣,大约多历年所而得之。又或以盘错之地,狡利者善避,更授钝者;此其胸中岂异伍卒?而则使诸大将肩蟒围玉,相与拜跪之。固宜为其所轻,而日有愤噪之变也。虽日推毂③铸印,于以称曰:文饰则得矣,勘乱则未也。呜呼!叶公好龙而龙至,燕王市马而马来,我国家地广人众,而倜傥非常之略寂焉先闻,将果无人言之耶?抑无人用之耶?岂天未悔祸而人未厌乱耶?又岂人之建功立业各有其时,而急者不可以缓,缓者不可以急耶?何贾生之且老而尚托于其言也?([明]侯方域《八阵图序》)(二)夫八阵图者,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之所作也。图之可见者三:一在沔阳之高平旧垒,一在广都之八阵乡,一在鱼腹永安宫南江滩水上。在高平者,自郦道元已言倾圯难识。在广都者,隆土为魁基,四门、二首、六十四魁④,八八成行,两阵俱立,阵周四百七十二步,其魁百有三十。在鱼腹者,因江为势,积石凭流,前蔽壁门,后却郄月。纵横皆八魁,间二丈。……《文中子》曰:“诸葛亮而无死,礼乐其兴乎!”非虚言也。(节选自[南宋]陈傅良《历代兵制·八阵图赞序》)(注)①开府:朝廷委派到各地进行监督的大臣。②中贵:指受皇帝宠信的宦官。③推毂:推车前进,比喻推荐人才。④“四门、二首、六十四魁”及后面的“魁百”等:战阵形制的名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未始非勿药而愈病也愈:更加B.又何取于诸将而群委之以旌节旌节:军权C.虽日推毂铸印铸印:委以官职D.燕王市马而马来市: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为之序曰小学而大遗B.遇大变而不挫者,名将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堠火且连未央犹且从师而问焉D.在鱼腹者,因江为势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汉祖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闾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B.汉祖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闾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C.汉祖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闾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D.汉祖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闾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4.下列选项中,完全是作者个人观点的一项是()①负奇,好大言,嗜酒,不拘绳墨②天下安,注意相③为将,不必善骑射④宜使之专制千里⑤而鸣镝在郊,堠火且连未央⑥此其胸中岂异伍卒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④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开宗身怀奇才,好谈国家大事,喜欢喝酒,不受俗礼约束,经常得意地说自己做宰相时,在一年内平息了寇乱,三年全部撤掉了边塞驻军。B.作者认为,天卞如有韩信、孙武这样的人才,就应当给他权力,让他统辖广大的地区,而不应再让开府来管辖他,让宦官作监军来牵制他。C.本文是为其好友贾开宗的老而不见用而鸣不平,更大篇幅是论述天下致乱的重要原因“文臣望浅,武臣志骄”。D.本文中的《八阵图序》是一篇谈及军事的长文,《历代兵制·八阵图赞序》则是解说八阵图、赞美诸葛亮及其八阵图的文章,两篇内容侧重点不同。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为相,不必读书,身先险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②余所以终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清·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有删节)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无不举举:成功B.必造随园投诗文造:建造C.其考自远来县治考:父亲D.余竟以一官易此园易:交换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所以待宾客者甚盛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B.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故遂忍悲为汝言之C.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犹不能不以之兴怀D.夫两物之能相易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B.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C.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D.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徐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11.袁枚历来以“才子”著称,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直接表现了袁枚“才子”风范的一组是()①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②见人善,称之不容口③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④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⑤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⑥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袁枚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他被排挤外放做知县,虽然显示了才能,却始终得不到升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将才学全部用在文学创作上。B.文章写袁枚的父亲匿名到民间察访儿子为官的情况,可见袁枚父亲正直的品格和爱护儿子的心情,也从侧面突出了袁枚有为官的才能。C.袁枚自述修建随园的经过,重点突出了一个“随”字,此处的“随”,即模仿,仿照隋公的园林原貌去修缮,同时借“隋”之音,一语双关,妙趣横生。D.文章结尾,袁枚借用苏轼的名言,意在表明君子不必执著于做官,也不必执著于归隐,一切顺其自然。既然园林之乐无限,尽情享受就是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2)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1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篇文章所反映的袁枚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并加以说明。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21题。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吏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吏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选自《三国志·魏书》)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诡责:要求B.县掾吏穷困穷困:贫穷C.师旅不息师旅:战争D.不矜廉隅廉隅:棱角,比喻品行方正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贼至,以刃临芝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B.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C.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出为盗贼,入乱吏治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B.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C.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D.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1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司马芝“为政有方”的一组是()①母老,唯在诸君②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③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④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⑤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⑥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芝很孝顺。当他避乱荆州时,在鲁阳山遇到了贼寇,同行的其他人都撇下亲人逃跑了,只有他守护着老母亲,他的言行使贼寇放弃了对他的伤害。B.司马芝不畏豪强。他担任菅长时,派遣郡主簿刘节的宾客王同等人服兵役,掾吏认为此事必不成,虽然刘节百般阻挠,但最终王同等人还是服了兵役。C.司马芝性格耿直,不徇私情。宫中的太监想托他办事,不敢开口讲,就想通过他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然而董昭也很害怕他,所以就没有帮太监的忙。D.司马芝善于教导下属。他认为君王制定了法令却有人违犯,是君主的不足,官吏触犯法令让君主知道了,就是官吏的灾祸。他的这一观点对下属很有启发。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2)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21.阅读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司马芝为政的特点。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05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命题趋势】实词翻译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天津卷有一道选择题,在理解和句子含义和翻译中也涉及到实词的翻译,尤其在翻译中逐点赋分,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真题再现】一、【2021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审乎计之得失审:仔细考量B.则必有所格格:阻止,阻碍C.此用之于新造之蜀造:拜访D.或一见尽怀或:有的人【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造:到达、占领。故选C。参考译文:世人所说的智者,能知道天下的利与害,能审察计谋的得与失,如此而已。这样的智慧,也有不能应付的时候。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有的时候就会无计可施,也不会尽得天下之利。古人所说的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既知道利害得失的计谋,又能根据人的特点来进行斟酌使用。因此有时敢做天下极其危险的事,而能终于成就大功,这就是根据人的特点来使用计谋。轻视敌人会导致失败,过于看重敌人往往又丧失成功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天下没有万无一失的利益,做事情总想着万无一失,必然会影响成功。所以,知道我如何战胜别人,而别人不知道如何战胜我,这种人没有谁能战胜他。当汉室衰微,豪杰并起,争夺天下,二袁、董卓、吕布,争相攻杀,而孙权、刘备,又屈居在一个角落里,他们在用兵取胜方面,当然无法和曹氏抗衡,然而天下终于四分五裂,一直到曹魏结束,也未能统一。就这件事,试着发表点意见。魏武帝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刘备有盖世的才能,却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机智。当他刚刚打败刘璋,占领益州的时候,蜀人没有完全归附,一日有四五次哗变,斩杀也无法控制局面。放弃这个机会不攻取他,后来就发展到不敢加兵攻打的地步,一直到死都是这种情况。孙权英勇而有谋略,这就不能依靠人多势众来攻取他。魏武帝不利用中原地区的优势,却用水军与孙权一决雌雄,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前去争利。魏武帝犯了两个会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所以在赤壁损兵折将,而使东吴强大起来。攻取刘备贵在神速,不应该放长线。当蜀人不信任他,民心未附的时候,卷起铠甲快速追赶他,虽然犯兵家大忌,也可以达到目的。孙权,应以计谋巧取,不能用人多势众来强攻,想用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乘胜拿下孙权。魏武帝不是不知道这件事难,只是寄希望于侥幸孙权不敢抵抗。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可以取得成功。所以说,魏武帝在攻打刘备这件事上过于谨慎,丧失了成功的机会,在攻打孙权时过于草率,从而导致失败。这不就是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的过失吗?唉!事情的利与害,计谋的得与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看曹公聪明睿智擅长权力谋略,神机妙算变化无穷,虽然打了败仗,意气却丝毫不衰微,处在危险的境地可是视听一点都不受蒙蔽,面对大事决定战机,只要行动就没有遗漏和后悔的,近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才。虽然名声不大,兵力不强,地方狭小,实力弱小,官渡之战中受困,濮阳一战失败。然而天下精明的士人,落魄的才子,奔向曹公就像百川归向大海,漂浮的尘土向高高的山峰聚集一样。所以有荀彧、郭嘉等,或是被他的风采感动,或是对他一见倾心。然后获得英雄之心,驾驭熊罴之勇,挟持天子来使得国家顺遂,扶持幼主而彰显显至公,功业显赫,霸业就完成了。(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考点详解】一、通用技巧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的考查,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值得我们重视。近几年高考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见于课文,因此要明确常见实词的范围,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如:1.字音推断法。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不)。2.字形推断法。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冀得一归觐”中“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4.语法推断法。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例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一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5.联想推断法。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如“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中的“听”和“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中的“籍、顾”分别解释为“登记”和“回头看”,如果不能确定,可以联系到教材《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和《荆轲刺秦王》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对“籍”“顾”两词的解释,那么就无须怀疑了;再如“若济大水有舟楫也”和“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中对“济”和“爽”二词的理解,只要联系一下成语“同舟共济”和“屡试不爽”,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解释是正确的。6.语境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如“以公少年易之”中“易”的理解,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7.猜读推断法。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如“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还有多种,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总结。总之,理解实词含义既要注意“迥别”,还要注意“微殊”,不能“以今律古”。二、关注古今异义1.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由于是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够轻易地依照现代词义去解读。因此,我们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情况:①词义扩大。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②词义缩小。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让”字在文言文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用前一意义了。③词义转移。“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④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仪表示“埋怨、责备”,⑤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表示“责备”。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⑥感情色彩变化。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⑦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说“少”等。文言中如出现和现代汉语相同双音节词语,注意是否能够拆分,如能拆分为两个词语代入原文语意通顺即为两个词语,注意一点古汉语的一个字对应现代汉语一个词语。注意连绵词,连绵词词义一般较稳定,连绵词有两种情况:双声和叠韵,即两个语素的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2.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①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的。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界”,不在“同”。②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今有一人。八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从许”即是“相从”“相许”,此为同义复词。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音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三、关注通假字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或近音通假,可分三大类:1.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夙遭闵凶”中的“闵”通“悯”,“零丁孤苦”中的“丁”通“仃”(《陈情表》);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的“坐”通“座”(《鸿门宴》)。2.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声旁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的“底”通“抵”(《报任安书》);再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通“拒”(《鸿门宴》)。3.本字和借字的形体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令将军与臣有郤”中的“郤”通“隙”(《鸿门宴》)。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果给出的意思和本字的关系不大时要考虑通假的可能。注意通假的几种情况要么字音相同,要么字形有联系。尤其在疏通文意时有翻译不通的时候要考虑通假。四、关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土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例如:“遂王天下”“大楚兴,陈胜王”中,“王”与“天下”相连,“陈胜”与“王”相连,分别构成动宾关系和主谓关系,两个“王”都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后跟代词作宾语,在这里是动词,“用蹄子踢”。③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寓舍”出现在“所”后做动同,“住宿、寓居”的意思。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樊於期乃前曰”中“乃”是副词,作状语,于是方位名词“前”就活用成了动词,“走上前”。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刃”“水”都活用为动词,分别为“杀”“游泳”之意。⑥名词后面带丁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厂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军”后省略了介词“于”,“军”活用为动词,“驻扎”的意思。⑦名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中间往往省略连词“而”,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巾,“前”和“进”之间省略了连词“而”,这里表示前后相连的两个动作,“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2)名词作状语①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比喻。例如:“嫂蛇行匍伏”。b.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②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a.表示每一。例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b.表示渐进。例如:“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表示往昔。例如:“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③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3)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为“使(让)……”。例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王”为使动用法,“使我称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即名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成“以……为……”“把……当作……”“对……感到……”。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为意动用法,“以……为老师”。2.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例如:“择善而从之”中“善”意为“好的意见”,“险以远,则至者少”中“险”“远”意为“险峻、距离远的地方”,都成了名词。(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穷”作动词,“看尽”;“亲贤臣,远小人”中“亲”“远”都作动词,意为“亲近”“疏远”。(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后跟宾语时,它就可以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使动用法,“使……变绿”。(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还可以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翻译为“以……为……”“把……当作……”“对……感到……”。例如:“渔人甚异之”中“异”为意动用法,“对……感到奇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小”为意动用法,“认为……小”。3.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如果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或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例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谗”“讥”在句中作宾语,作名词,“诬陷、嘲讽的话”;“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中“捕”受“之”限制,作名词,“搜捕活动”。(2)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有些动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该动词就作使动用法,且有“使宾语……”的意思。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为使动词,“使……活命”。【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祖传张岳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今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紞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摘编自《小山类稿》)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③紞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紞被解除职务后自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绳吏之法尤峻绳:捆绑。B.使者熟视之熟:仔细C.昼夜栉理而错画之错:安置、安排D.向多逋民逋:逃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绳:捆绑”错误,绳,应为“约束”。句意:约束官吏的法令尤甚。故选A。参考译文:张祖,字彦宗,以字为名被世人所知。十三岁时,父亲、祖父相继去世,独自侍养母亲一起居住。
洪武元年,闽中的法令严酷,约束官吏的法令尤甚。害怕被征召劳役的人来,约张祖一起斩断右手大拇指来免除劳役。张祖疑虑拿不定主意,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说:“法令可以逃避,手指斩断后就不能再连上,何不逃离呢?”于是逃跑藏匿起来。不久,斩断指头的事被发现,诏令逮捕发配去戍边。犯罪的人说张祖开始与自己相约这样做的。追捕张祖很久没有抓到,正赶上新皇即位大赦天下,就回来了。家中一无所有,以至于变成马厩牛圈,毁木斗桶做薪柴.张祖想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振兴门户,于是决心学习儒学。这时,皇帝下诏有八顷田以上的人家,选出一个儿子或孙子为小吏.县里文书送到(征如张祖),张祖拒不接受,手拿经书愤愤的说:“我是做小吏的人吗?”县令报告了按察司,按察司再发文让张祖前去,张祖像县里一样坚决不接受。使者仔细地看了看顾他,说:“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于是带他一起离开了。张祖已经通晓儒学,又明晓九章算法。当时正推行方田均税法,就把这件事交付给他。文书满几案,张祖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分类梳理、安排、谋划,事情做的有条有理、有据可查。建文帝时,张祖为吏部小吏。不长时间,云南布政史张公紞被召入为吏部尚书,于是下属官吏很多都更换了,唯独说张祖办事老城、守法度而没有更换。当时建文皇帝正与方孝孺等人讲求古法治国,治理国家的事很多都改变了太祖的旧制度,变法章奏每天都传到吏部。张祖暗中对张公紞说:“高皇帝起于平民,据有天下,创立新法制度,规模很大。治理国家应追求实效。现在法制已定,每天都有变更,未必胜于旧法,只给有不同意见的人提供借口,何必这么急着改变呢?”张公紞认为他说的很对,但因群议太盛,没有采用。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合适的人。张公紞说:“没有比张祖(再合适的)。”授张祖为留守知事。等到靖难之师渡江成功后,张祖做安吉县丞。张公紞被解除职务自杀,尸体抬回家,属吏没有敢去探视的,只有张祖前往帮助料理丧事。出殡完毕,哭着祭奠后离开,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安吉多山,向来多逃到本地的百姓,隐藏田地不能如实上报,收上的财赋很少。张祖到任后,清廉勤勉自守,尊敬礼待贤士大夫,与他们协商探讨,在职九年,稽查核实财赋,修筑池鱼之殃堤坝,不可胜数。逃到本地的百姓隐藏田地的令他们登记户籍交税,免其罪过,声名卓著远扬,因考核等级最高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上任行经吴桥时去世,只有一个儿子扶丧归家。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徐璆字孟玉,广陵海西人也。父淑,度辽将军,有名于边。璆少博学,辟公府,举高第。稍迁荆州刺史。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赃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璆对曰:“臣身为国,不敢闻命。”太后怒,遽征忠为司隶校尉,以相威临。璆到州,举奏忠赃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臧污者,悉征案罪,威风大行。中平元年,与中郎将朱玺击黄巾贼于宛,破之。张忠怨璆,与诸阉官构造无端,璆遂以罪征。有破贼功,得免官归家。后再征,迁汝南太守,转东海相,所在化行。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叹曰:“龚胜、鲍宣[注],独何人哉?守之必死!”术不敢逼。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司徒赵温谓璆曰:“君遭大难,犹存此邪?”璆曰:“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后拜太常,使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操以相让璆,璆不敢当。卒于官。(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八》)[注]龚胜、鲍宣:皆西汉末官员,有名望。王莽执政,鲍宣不肯依附,被王莽指使人诬陷,自杀。龚胜辞官归乡,王莽代汉后强征其入朝为官,龚胜拒不受命,绝食十四日而死。此处徐璆自比于龚、鲍,而将袁术比作王莽。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闻命闻:听B.悉征案罪征:追究C.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假:借D.不队七尺之节队:通“坠”【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假:借”错。句意:并送还之前授予汝南、东海二郡的印绶。“假”,动词,授予、给予。故选C。参考译文:徐璆字孟玉,是广陵海西人也。父亲徐淑,是度辽将军,在边境很是闻名。徐璆年轻的时候博学多才,被公府征召,推荐为高职。渐渐升任荆州刺史。当时,董太后姐姐的儿子张忠任南阳太守,依仗权势骄纵,贪赃数亿,徐璆到这个地方任职,太后派遣中常侍把张忠托付给徐璆。徐璆回答说:“臣只为国家,不敢听命。”太后非常生气,立刻征召张忠做司隶校尉,来胁迫徐璆。徐璆到荆州后,揭举上奏张忠贪赃一亿多,指派冠军县令呈递文状到大司农处,来揭发暴露张忠的贪污事实。又上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贪赃者,全部抓来问罪,威风大振。中平元年,与中郎将朱玺在宛抗击黄巾叛贼,大败敌人。张忠怨恨徐璆,与诸多宦官诬陷徐璆,徐璆于是代罪征敌。有击破贼人功劳,得以免官回家。后来再次被征召,升任汝南太守,转任东海相,所任职的地方教化盛行。汉献帝迁都到许昌,征召徐璆任廷尉,当他前往京师任职时,在路上被袁术劫持,袁术授予徐璆上公的职位。徐璆于是感叹说:“龚胜、鲍宣,是什么人啊?守护他们必死!”袁术不敢逼迫他。袁术死后军队被攻破,徐璆得以盗回国玺,等到回到许昌,呈上国玺,并送还之前授予的汝南、东海二郡的印绶。司徒赵温对徐璆说:“君遭此大难,还能保存这些东西?”徐璆说:“以前苏武被困匈奴,没有丢弃七尺符节,何况这方寸大小的印呢?”后来被任命为太常,持节出使去任命曹操为丞相。曹操要把丞相之职让给徐璆,徐璆不敢接受。最后死在官任上。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一)范增论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缆识别》课件2
- 4S店售后夏季活动方案
- 前端年终总结工作完成情况
- 智慧养老平台系统智慧养老有我更专业
- 《LED培训资料》课件
- 妇幼保健院归档病历质量评分表
- 主动脉成形手术指南
- 2024年我国职业病现状
- 儿童手术体位
- 《级技能历年考题》课件
- 高中英语必背3500单词表(完整版)
- 2024至2030年中国领先型机组式凹版印刷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公安智能外呼项目合同
- 铸造机械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 生物试题(含答案)
- LOGO著作权转让协议书
-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面试语文试题及解答参考
- 译林新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 5 Grammar 课件
- 关于健康的课件图片
- 2024年度上海市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题库与答案
-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