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装备制造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思考概论_第1页
某市装备制造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思考概论_第2页
某市装备制造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思考概论_第3页
某市装备制造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思考概论_第4页
某市装备制造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思考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市装备制造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思考概论某市装备制造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思考概论PAGEPAGE61某市装备制造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思考概论关于衢州市装备制造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进展的思考摘要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确定的我国将来调整与振兴的十大产业之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供应关键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及地区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体现。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展和国防建设供应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进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进展的战略举措。装备制造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大、吸纳能力强、资本要素和资源要素密集等特征。进展装备制造业对提高整个地区国民经济效益,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装备,实现进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进展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衢州市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进展前景。本文在大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基于产业集群相关理论,重点分析了衢州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进展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产业集群的优势分析;接着对装备制造业的内涵、特征和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阐述。其次,依据产业集群的优势和经济特征以及装备制造业的特征,衢州市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仍处于集群的原始状态,处于集群的成长期的现状。针对在进展中存在着诸如集群规模小集群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缺乏技术创新因素、整体竞争力不强和可持续进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衢州装备制造业集群进展的简略对策以及走以产业链为主导的链接模式和以官产学研合作主导型的链接模式相结合的进展路子。关键词: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对策名目:第1章绪论21.1论文讨论的背景和意义21.1.1论文讨论的背景21.1.2论文讨论的目的和意义1.1.2.1讨论的目的1.1.2.2讨论的意义1.2国内外讨论现状1.2.1国外讨论现状1.2.2国内讨论现状1.2.3国内外讨论现状综述1.3论文的总体思路、讨论方法1.3.1论文的总体写作思路1.3.2论文的讨论方法第2章相关理论讨论2.1产业集群理论2.1.1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2.1.2产业集群优势2.2装备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集群理论2.2.1装备制造业的内涵与特征2.2.1.1装备制造业的内涵2.2.1.2装备制造业的特征2.2.2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定义与主要特征2.3本章小结第3章衢州市装备制造业进展现状与问题3.1衢州市主要装备制造业分布及结构3.2衢州市装备制造业总体进展趋势3.3衢州市装备制造业主要行业进展现状3.3.1衢州市输配电行业进展现状3.3.1.1国内输配电配套产品市场的现状3.3.1.2衢州市输配电行业进展现状3.3.1.3衢州市输配电行业进展的制约因素3.3.2衢州市矿山风动机械行业的进展现状3.3.2.1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的现状3.3.2.2衢州市矿山风动机械的现状3.3.2.3衢州市矿山风动机械进展的制约因素3.3.3衢州市轴承生产行业进展现状及特点3.3.3.1衢州市轴承生产行业进展现状3.3.3.2衢州市轴承行业进展的制约因素3.3.4衢州市压缩机行业进展现状3.3.5衢州市金属制品生产行业进展现状3.4本章小结第4章衢州市装备制造业进展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4.1衢州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进展的总体目标4.2衢州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进展路径4.3衢州装备制造业集群进展的政策建议4.3.1合理定位政府在集群进展中的作用4.3.2优扮装备制造业集群进展模式4.3.3增强企业的配套能力4.3.4抓住机遇进行体制改革4.3.5构建集群创新体系4.3.6稳固并延长产业链4.3.7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进展之路第1章绪论1.1论文讨论的背景和意义1.1.1论文讨论的背景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的十大产业之一,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大力进展装备制造业,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就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展中存在着诸如,技术水平低、企业竞争力差、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趋同、产品配套生产弱等问题。国内学者也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过很多乐观的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但是,这些建议大都没有涉及到装备制造业集群问题。同时,产业集群的讨论都把讨论对象定位于中小企业集群,没有把以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代表的大企业集群纳入讨论范围,因此加强这些方面的讨论,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展以及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讨论在国内外产业集群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装备制造业群的特点,尝试把装备制造业集群进展作为讨论对象,并讨论其进展的程度和模式。产业集群在国内外的飞快进展,取得了很多成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产业集群的种种优势是传统的企业和单纯的市场所不能比拟的。阅历和现实表明,装备制造业走产业集群进展进展的路子,可以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展带来一个新的契机。本文以衢州市装备制造业为讨论对象,通过讨论衢州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进展现状,找动身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本文的讨论对于衢州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进展,以及促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进展,都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装备制造业科技含量高、需求弹性大、对经济增长带动性强,肩负着推动产业升级和将科技成果物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任,但目前衢州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低,获利能力差,贡献率小,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衢州市装备制造业占全国的份额比较小,装备制造业产业资源整合不够,尚未形成分工协作的良好进展格局。大量的产品配套无法在本地实现,“肥水外流”的现象较为严重。这表明衢州装备制造业尚未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展要求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企业之间各自为战,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衢州装备制造业为讨论对象,通过采纳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衢州市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现状并指出制约其进展的因素,最后利用产业集群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衢州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进展的模式及对策建议,为推动其经济增长,促进落后地区科学进展供应理论参考。1.1.2论文讨论的目的和意义1.1.2.1讨论的目的本论文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整理再到论文的撰写支配,都是紧紧围围着衢州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而展开的,讨论的目的明确。首先,论文题目的选定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装备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供应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它范围广、门类多、跨部门、跨行业,是我国各产业门类的支撑基础。我国的经济进展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进展,有赖于结构的转换和产业的升级,有赖于装备工业的进展和振兴。装备工业作为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它的现代化水平在肯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工业的现代化水平。装备工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要富强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不行,而工业的现代化离不开装备工业的支持。2009年2月国家又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可以看出,在当前,国家对于装备制造业进展的重视。所以,以装备制造业为讨论对象,探讨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进展是很有必要的。建国60年来,格外是改革开放以来,衢州装备工业的整体素养和综合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已经进展成为具有肯定基础、特色突出的装备工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讨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同时,将讨论范围锁定在衢州市,讨论衢州市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进展具有肯定针对性。其次,本论文的讨论目的之一在于深化剖析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是在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注意收集相临省份、国内其他装备制造业进展较好的省份以及国外装备制造业进展成熟的地区,在进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衢州装备制造业进展集群进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进行深化剖析,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为论文后续的完成奠定基础。最后,本论文讨论的另一个目的在于供应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本论文在深化剖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衢州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进展进行实证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进展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提出了其进展的战略和简略的措施,盼望能为衢州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进展供应理论参考和现实的指导作用。由于加强对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关注和讨论,有助于帮助衢州走出一条跨越式进展的路子,有助于帮助衢州市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经过多年的进展,我市目前已初步形成配套能力强的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尤其是现已经形成了以衢州市区和江山为中心的输配电设备产业带,以衢州市区为核心的矿山风动机械产业集群,常山县的轴承加工基地,以及以元立金属制品集团为龙头的以市区和龙游县为主要的金属制品生产基地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可见,装备工业在衢州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自身总量的增长上,还表现在对全省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贡献方面上。1.1.2.2讨论的意义虽然我市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与发达地区及城市相比,规模实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产业集中度低等制约装备制造业进展的因素却始终存在。为此,在实施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科技进展纲要的过程中,对装备制造业的进展状况进行精准合理的评价,找出关键制约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我市工业经济进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改革开放以来,衢州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本文的分析,有助于更深化地了解我市装备制造业进展中存在主要问题,以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这对于转变我市工业落后局面,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衢州“十二五”规划纲要、科技进展纲要中均明确提出要通过自主创新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在衢州装备制造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对于衢州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有着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3.对于我市工业基地的产业政策讨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科学的理论分析、牢靠的数据讨论提出的对策,将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现有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加快装备制造业的进展,提升产业经济和技术效率,充分发挥其产业集聚的外溢效应,实现全市经济的全面振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指导价值。4.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进展,加快相关产业的现代化步伐。装备工业是支撑全市经济进展的战略产业,具有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度高、对经济增长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等特点。装备工业的进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实力。要把装备工业自主化战略提高到国家进展战略的高度来熟识,对我市乃至全省装备制造业的进展都具有肯定的现实意义。1.2国内外讨论现状1.2.1国外讨论现状制造业是工业化进展的核心,有关制造业进展理论与实践的讨论始终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1971年经济学家A.Robinson建立一个增长缘由模型,验证了工业部门比非工业部门具有更高的资本和劳动边际生产率。由于制造业部门外部经济效果的影响,工业活动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会产生垂直和水平生产联系以及对服务业的正分散效应,非制造业活动很少产生这种效应。Robinson认为制造业的进展是产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根本缘由。哈佛商学院的KAbemathy和B.clark经过比较讨论,认为美国机械制造业一度失势是事物进展过程中“成熟的自然结果”,美国机械制造业在其国际化的演进过程中已经成为格外成熟的产业,就像生物组织的成长与衰败一样,遵循着一条格外完善的进展与消亡的自然演化路径。Abemathy认为当一个产业达到其生命周期的饱和水平常,将会消灭增长终止现象,致使这一现象消灭的根源在于缺少技术创新,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技术僵局”。意大利学者EMalerba和LOrsenigo对欧洲专利局1978一1999年间六个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总计4248家企业和组织申请的417146项专利依据熊彼特组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机械行业创新以制造性破坏为主,电子和化学行业以制造性积累为主。他们认为产生这种差别的缘由是由创新活动的集中程度、创新行为的不对称性和创新者位势的稳定性所决定的。日本从20世纪50年月初以来,制造业利用技术进步促进了技术升级,在汲取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形成了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日本的主导产业从50年月的轻纺工业、60年月的重化工业、70年月的电子工业不断实现制造业升级换代,80年月则提出科技立国,目标是以科技产品作为进展经济的推动力。无论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来看,还是从实际指标的对比,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性经济强国,经济进展建立在一个深化的制业体系基础上。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Krugman教授的推断,危机形成的根本缘由在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结构本身格外脆弱,没有建立起具有国际争力的制造业体系、形成制造业进展的技术优势。美国制造技术协会(AMT)的主席AlbertW.Moore在1998年宣称:美国制造业没有如一般舆论所说的已经衰落了。例如20世纪90年月初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是依靠汽车工业和信息技术等制造业的振兴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进展。1983一1990年期间美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一度从66%下降到44%,日本占据第一位;1993年美国重新占据首位,1995年美国的半导体生产也超过日本。日本经济的兴起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而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增强亦给经济增长入了新的生命力。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的兴起是以“世界工厂”而著称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的强盛也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土业化时代使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当然,20世纪80年月初以来世界制造业进展和振兴的前提是技术创新,曾经有人认为制造业的衰落是必定的,将来高科技部门将成为主导业,殊不知高科技产品本身就是制造业产品,制造业的诞生和进展就是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的。例如18世纪以机器为代表的工业革命、19世纪的电气革命、20世纪计算机、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都是通过制造业的快速进展来实现的。欧洲由于各国装备制造业进展的不平衡,对于装备制造业的讨论主要针对自己国家内的优势行业,如德国的汽车、机床,英国的数控设备等。德国政府为迎接制造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就“21世纪的制造业”,“组织开发和新产品制造”等热门话题进行对话和商量。90年月初,组织工业界、科技界和政府机构100多名专家学者就21世纪德国装备制造业进展战略进行广泛而深化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出台《制造技术2000框架方案》20世纪90年月末,美国闻名经济学家迈克尔·德托佐斯完成了一部对美国制造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美国制造如何从渐次衰落到重振雄风》,在美国各界产生了轰动效应。与此同时,美国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加里·杰里斐和唐纳里·怀曼把对制造业的讨论视角拓展到国外,对拉美国家和东亚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格外是制造业的进展道路进行对比,写下了《制造奇迹:拉美与东亚工业化的道路》。日本渡边利表丰编帅吮《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超越“中国威胁论”》一书从亚洲区域经济进展的角度描述了中国制造业的进展,是日本学术界少有的对中国威胁论的反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2002年以来,日本《产经新闻》、新加坡《海峡日报》、美国《新闻周刊》、韩国《经济先驱报》等多种国外重要媒体间续发表文章,宣称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由此引发了国内经济学界关于中国制造业问题的讨论。1.2.2国内讨论现状在国内,装备制造业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与区域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策略等方面。基于本论文的讨论范围,这里仅介绍我国学者对于装备制造业集群理论的讨论。李凯、李世杰(2005)二人共同创建了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理论框架和装备制造业集群藕合结构,并对产业和社会两个网络层的连接(链接模式)进行了讨论,同时还指出了装备制造企业集群要素结网、链接的深层次缘由,分析了装备制造产业集聚的特点。在定量地分析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基地集聚和进展状况以及集群网络结构和集群要素的链接状况的基础上,他们还利用系统藕合的思想,把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间的经济联系和内在产业关联抽象为三层结构—制造企业藕合、集群产业藕合以及区域社会网络藕合,结合集群藕合度模型,讨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藕合机理和影响集群要素藕合度的因素。李凯,李世杰(2005)通过对比不同类型集群的特征,结合我国产业集群形成的特点和主导因素,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分类讨论的政策指向性,突出强调了我国老工业区传统装备制造业与各地高新技术园区在我国经济进展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了国内讨论人员对我国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进展和各地高新区“飞地”现象的关注。胡俊文(2004)提出了进展武汉制造业的雁行产业集群战略。即雁头、雁翼、雁尾连为一体,牵引力、集聚力和推动力“三力’,合聚,点、片、面相结合。胡安生(2004)比较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整车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和零部件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进展新思路和新模式,并指出了政府在进展汽车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但是我们看到,尽管产业集群引起了不同学科讨论人员的注意力,但是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讨论主要还是集中于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受到杜兰德理论“大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肯定需要其他组织或机构参加,需要正确干预的重点是中小企业集群”的影响,中国很少有学者对大型的装备制造企业集群作系统的讨论。这与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符的,因此使大型装备制造业及其集群的进展缺少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中的指导。徐康宁,冯春虎(2004)通过对我国大部分制造业地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指出我国制造产业向地区集聚的趋势明显,产业地区性集中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进展的同时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差距,同时也说明白我国产业集中的不平衡性。国内有些学者,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分布现状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京津塘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特征明显,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固定资产合计与工业增加值等工业指标占有肯定优势。东北地区的重大装备生产制造实力最强。王缉慈(2002)在其对我国制造业集群分布和进展的讨论中,直接将大企业为核心的制造业集群排解于讨论范围之外。国内讨论人员对集群的讨论多集中在江浙、珠江三角洲等新兴工业区这样的地理区域,而对老工业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讨论很少,对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讨论更少。张威(2003)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产业集聚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定量分析,从产业集聚的视角考察了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指出产业聚集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揭示了集聚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指出了集聚地将来的进展方向。张青山、徐伟针(2006)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集中度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集群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形成具有高、新、强等特征的企业集群方式,并指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途径。1.2.3国内外讨论现状综述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装备制造业相关讨论成果具有以下特点:(1)国外学者有关制造业的讨论侧重于内容与成果对社会经济进展的指导性作用,产业结构演化规律理论是各国制定经济进展战略的依据。目前,国外集群讨论还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讨论等方面。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制造业组织模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该领域讨论的热点和重点,受到普遍关注,但几乎没有将制造业的进展与产业集群理论相结合。(2)国内学者的讨论大致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地位作用和产业定位讨论,装备制造业进展战略和结构调整讨论,装备制造业演化路径和进展评价讨论。其中对装备制造业进展战略和产业定位方面的讨论成果相对较为丰富,而对产业集群理论下的装备制造业进展的讨论较为欠缺。(3)我国学者在讨论国内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能够将基本理论和国际理论讨论的前言相结合,联系简略的区域实践进行综合分析。但是,我国学者对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很少有人对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群作系统深化的讨论,并且对于装备制造企业如何向现代产业集群进展的战略前瞻性地讨论并不多见。1.3论文的总体思路、讨论方法1.3.1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衢州市最具有典型产业特征的装备制造业为讨论对象,深化分析其集群进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后,对衢州市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衢州市装备制造业集聚进展的对策和建议。1.3.2论文的讨论方法1.规范讨论与实证讨论相结合。本论文从产业集群基本理论角度去分析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本质,而且还对衢州装备制造业集群度的衡量以及制约因素等现状进行分析,从实证角度为理论讨论供应事实依据。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在对有关产业集群以及相关基本理论深化讨论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对衢州市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有正对性的提出其进展的对策和建议。3.文献阅读与调查讨论相结合。国内和国外关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的讨论很多,但是专门针对衢州市装备制造业集聚的讨论并不多,而且利用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对该问题系统讨论的更少。本文在进行大量资料搜集和阅读的同时,对衢州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讨论,使理论讨论有充分的事实依据,使对策讨论符合衢州装备制造业进展的实际。第2章相关理论讨论2.1产业集群理论2.1.1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随着产业集群一词的消灭,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和一些团体、组织的讨论爱好。而对于产业集群内涵的界定,需要在理解和掌握产业含义的基础上,紧紧联系产业的特征和产业的构成,才能深化理解产业集群的内涵。产业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在英文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但是在汉语中产业、工业和行业常常等同,彼此之间的界定不清楚,所以使得对于产业概念的界定显的更加有意义了。简洁的说,产业就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某类共同特性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产业的基准。然而,同一企业有很多不同特征,用不同的视角端详企业的各类共同特性,可将同一企业划分到不同的产业。在产业经济学中,对产业的划分的基准是企业的某类特征,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一般听从于以下两个经济分析的需要。一是听从于企业市场关系的分析需要。也就是说,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产业,是为了便于分析同一产业市场上企业间的垄断与竞争态势。处于这样的分析需要,必定选择“生产同类或有亲密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这一特性作为划分不同企业的产业归属的基准。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应指生产同类或有亲密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的集合张威.中国张威.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J].中国工业经济.2002,(03):55一63页二是听从于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工业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的分析需要。这种分析需要是有缘由的,从产业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看,是在微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的某种程度的“失灵”,面对市场经济中的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不能做出解释的情况下,才产生这种分析需要的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一24页。微观经济学对单个经济主体行为及其效果,以及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分析,尽管有科学的成分,但它信奉无需政府任何干预,看不见的手能自发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自由主义理论,却在垄断产生与经济危机的爆发面前黯然失色,面对经济危机,宏观经济学立足国民收入运动的总量分析,即总需求和总供应的分析。总量分析考察了总需求和总供应不均衡所带来的问题。可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不能解决经济中所固有的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新产生的产业经济理论,将经济分析深化到社会生产、再生产的过程内部,分析各种简略生产与简略需求之间、中间需求与中间供应之间、最终需求和最终供应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结构均衡状态,来寻求总量失衡的简略缘由。正是这种结构分析需要,才要求将各企业按肯定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一24页杨公朴.产业经济学「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1):2一3页对产业集群内涵的界定,还要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以及产业布局来理解。产业布局及其调整必定发生在肯定的区域范围内,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区域经济是产业布局的条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经济区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进展到肯定阶段,客观存在的或者形成中的空间表现形式,它有肯定的地理空间,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构成齐讴歌.产业集群与东北经济区共同发展研究[D].西北大.2006:34—37页。经济区域的划分一般要考虑下面的因素:一是以肯定的地理区域,如省、市、自治区为单位;二是考虑各地区产业进展的阶段性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及进展方向;三是考虑国家经济进展的总体要求。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是区域经济形成一个很重要的缘由。经济活动的不行分性是由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和聚集经济性所决定的,在肯定规模范围齐讴歌.产业集群与东北经济区共同发展研究[D].西北大.2006:34—37页从对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论文把装备制造业作为讨论的对象,它符合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技术或者工艺以及产品的用途是相像的这样的产业特征,在地区经济进展中,呈现出了若干企业集中在接近地点(如经济开发区)进行生产的“扎堆”现象,到这里才真正找到了产业集群内涵界定边线。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有关产业集群定义的资料,翻阅和查看了一些专著对于产业集群内涵的界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的阐述都是单方面的,有的强调的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动身,有的强调的是从产业布局的角度动身,而有的还强调从产业政策动身。本文在参考上述对产业集群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依据本论文的实际需要,将产业集群定义为:集群主要指基于进展区域经济的需要,从某一地区动身或者以肯定地区的肯定的区位为中心,由一个或者几个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为核心,向上延长到供应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的供应商,向下延长到产品的批发商、零售商和客户甚至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横向结合对其进展供应智力支持和帮助支撑性服务的企业或者结构、团体,由这些企业和部门组成的在肯定空间位置上的集中。在这里产业集群包含了三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产业集群是和肯定的区域经济进展联系在一起的,是在肯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的集中。二是组成产业集群的企业都处于产业价值链条中,每一个企业都上一独立的经济实体。三是产业集群的核心是该肯定区域中具有明显优势的大型企业,它与其他企业之间存在分工合作关系。2.1.2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简略体现为以下5个方面:(1)成本优势产业集群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空间地理位置的集中,也就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而且在产业集群内部除了有激烈的竞争以外,更多的是一种分工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样的状态使得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越发明显,外部经济效应显著。①公共设施利用成本降低。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区域中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生产工艺或者过程的企业的聚集,而在这些区域中存在着大量的可以为集群中所以企业供应公共服务的公共设施、设备和基础设施。这样,各个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为自己服务,从而享受到了产业集群带来的好处,达到了在相同供应能力下的低成本使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②产业信息成本降低。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互连网的进展,信息技术日益变得重要起来,信息技术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降低生产成本应该从降低信息成本入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充共享受来自于内部企业之间的信息,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方面就可以节省大部分时间和费用,同时由于信息的猎取渠道缩短,使得企业猎取相关产业信息的速度加快,也同样节省了成本和费用,这样企业可以随时依据获得的产业信息,准时调整生产计划和产品的销售,以适应市场的需求。③物流成本降低。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是以一个或者几个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同时又需要存在若干个能供应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的参加。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作分工关系,由于各个企业都处于集群内部,从而降低了相互之间进行商品或者原材料的选购、运输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库存成本和仓储成本。另外,对于一些主要的零部件的安装和组合,可以聘请配套企业的人员进行安装和组合,从而降低了人员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更提高了企业的效率。④组织管理成本降低。产业集群中的全部企业都处于同一条产业链条上,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企业都上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每一个竞争主体的生产经营都是依据经济原则进行的,每个竞争主体之间又存在着广泛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样的格局使得交易成本降低,而交易成本的凹凸决定了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的凹凸。通过部分环节或者功能的外包,既降低了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费用,有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⑤外围经济的形成。产业集群内部可以进行网络化交易,基于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共享资源,可以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双方通过这样的网络达成合作协议,从而也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以此形成了外围经济。(2)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产业集群形成中需要有一些帮助性起支撑作用的部门和机构的参加,尤其是一些学校、科研院所、一些职称的评定机构等。这些机构中拥有一大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的人才,这些使企业在聘请雇佣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时就显得得心应手了。降低了这部分人员的选用成本,同时对于更新管理理念更新技术具有肯定的现实意义;二是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技术、知识和信息会由于集群内部人员的彼此常常性的接触、沟通和沟通而得到飞快的传播和集中。这有利于企业降低培训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水平;三是由于集群所产生的人员的聚集,使得企业可以随时依据生产的需要准时调整所需要的人员的数量,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可变成本。(3)市场优势由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于内部企业来说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那就是规模的扩大。规模的扩大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集群中的先进的技术设备,乐观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①区域性市场的建立。从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和现实来看,大多数产业集群都不是完全的以生产为主的生产性产业集群,而这样的非完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它为区域性市场的形成供应了前提提条件,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的形成,而区域市场的进展又加强了产业集群的进展,使得产业集群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②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区域性品牌是区域经济进展的一个产物,是区域经济高度进展的一个主要的衡量标志之一,与单个企业的品牌相比,区域性品牌代表的是一个区域产品经济进展的状况,是在众多的单位企业品牌的基础上的一个浓缩和综合,代表了区域进展的实力,品牌的形成是无形的资产,区域性品牌的建立使得区域经济进展有了自己的一面旗帜。③走国际化市场道路。产业集群市场化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产业集群可以凭借高度集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一切资源,帮助集群内部企业完成自身改造,乐观参加国际分工和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走国际市场化道路,同时可以凭借产业集群的其他优势,整合资源,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市场占有率,与国际市场接轨。(4)规模经济优势产业集群自身规模经济的扩张优势远远高于集群内部各个企业的优势,集群可以综合企业内全部企业的实力和优势,在短时期内飞快扩大规模,提高整个产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进展。①企业数量的膨胀。产业集群的进展为集群内的单个企业的进展制造了条件,供应了机会。同时集群内的赢利企业作为其他企业的学习榜样,起到了模范带头的的示范作用,这样容易引起很多未涉足本行业的企业的爱好,使得这些企业情愿加大投资力度,进入到该行业中来。另外,由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需求具有集中化的趋势使得市场机会增大,新企业投资的风险降低,产品缺口和服务缺口容易被发现,这些也同样使得很多的企业情愿投入到该行业中来,从而扩大了产业集群的规模。②内部产业链的延长。由于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使得集群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的效益提高,内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来自于内部的资金和生产要素,从而在稳固原来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延长自己的产业链。同时,又会消灭大量的配套企业和集群进展所需要的服务性企业,比方说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在保证进展主营业务的同时,延长了供应链。③整体实力的膨胀。产业集群的一大特点就是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竞争压力被放大,但也应该看到与此同时也强化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由于集群内部各个企业、各个上下游企业之间是处于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每个企业的进展往往都要依靠于其他企业的进展,所以它们之间必定是一种合作的同盟者的关系,而且集群正是这种关系形成的依托。(5)技术创新优势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进展的不竭之力,对于产业集群来说,创新是其生命线。产业集群的存在和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种创新活动的综合。正是这些创新活动才使得产业集群显现出比单个企业进展更具有强大的动力。在众多的创新活动中,技术创新是首要的。①竞争压力的加大。由于集群是将若干个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生产工艺或者流程的企业集聚在一起的,势必会造成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当前竞争已经从原来的单一的价格竞争转变为了非价格竞争,而在非价格竞争中比例最大最常用的就是技术的竞争。技术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的,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促进技术进步,加强技术的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而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集群中人员的流淌和沟通,使得被创新的技术飞快被其他企业进行借鉴,从而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②强大的技术辐射能力。在产业集群内部由于个企业在空间位置上的接近,在业务上相互关联,所以任何一项技术的创新都能很快的通过集群辐射出去,内部的各个企业几乎同时都能获得、消化、汲取或者个别的仿照,飞快的转化为生产力,达到促进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和自身更新的目的。③相关体制服务体系的健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优势是建立在与之相关的制度意识形态的调整基础上的,技术的创新需要有人员来完成,人员来源于那些帮助性支撑性机构,技术的创新需要有体制制度的保障,而这些制度体制来源于相关企业、市场以及政策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又和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集群效益的提高。2.2装备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集群理论2.2.1装备制造业的内涵与特征2.2.1.1装备制造业的内涵一般认为,装备制造业是指那些为国民经济进展和保障国家平安供应技术装备并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的总称祝明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34一37页。它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进展和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力和工业进展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强大的竞争里的重要指标之一,装备制造业的高度进展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是后工业化高度进展的体现,充分表明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中的地位。一个没有强大制造能力的国家,永久成不了一个经济强国。依据祝明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34一37页2.2.1.2装备制造业的特征虽然在新的经济社会中,装备制造业具有不行替代性,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进展,必定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传统产业进行着渗透,使传统的制造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装备制造业将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1.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很大的提高。随着高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将大大提高,同时也需要多种技术的融合,产品的生产融入的智能化的功能增强,所需要的资本格外是固定资本数量大,所以,加快资本的周转对装备制造业来说是很关键的问题。2.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的更新速度快。由于将来市场的需求更加变幻莫测和更富有共性,为了更好的满意市场的需求,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更新速度也将更快更具有创新性。3.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将有根本的转变。传统的装备制造业是以大量的生产体制为主要生产方式,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介入后,这种以牺牲消费共性和占用大量资源的生产方式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敏多变的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和更加节省社会资源的精益的生产方式,大规模定制的消灭迎合了这个需要;而在精益的生产方式中,计算机的帮助和信息技术将是不行或缺的。4.装备制造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发生变动。由于信息技术的进展,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扁平式的组织比目前采纳比较广泛的垂直的组织更适合信息的传递,因而估计会更多的企业实行削减纵向层次,以节省企业成本和提高组织效率;有机式的网络结构将逐渐取代机械式的传统结构,以更有效的共享有限的经济资源。从以上可以看出,制造业的立身之本是对其进行信息化改造,工业发达的国家仍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美国已经把进展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为影响国家平安和经济富强的项目之一,每年都在加大在这方面的讨论和开发,以及资金的投入。目前80%的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帮助设计,对全部的技术设备进行了数字化改造。2.2.2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定义与主要特征从以上对产业集群定义的分析和对装备制造业内涵的界定中,结合本论文讨论的实际需要,认为装备制造业集群是以一个或者几个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为核心,向上延长到供应原材料的供应商,向下延长到批发商、零售商、客户以及供应帮助支撑服务的机构在肯定地理范围上的聚集。从形式上看,是是一种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甚至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有效连接,是扩大的供应链。这样的连接有利于装备制造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和沟通,促进技术、知识的沟通,提高人才的流淌和人才的素养,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能够提升整个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单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一般产业集群相比,装备制造业集群有其自身的突出特征。(l)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产业关联度高,致使起产业链条长,对其他企业的带动性强,技术的辐射能力强。(2)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仍然保持了装备制造业自身的特点产品技术含量高,对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要求高,需要的讨论和开发的资金投入大,属于资本密集型生产行业。(3)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内在技术的渗透性强。在这个生产过程中需要各种技术的有效连接和关联,各种技术相互关联,技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快。(4)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核心多是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明显,集群中其他企业多为从事配套服务的中小型企亚,这些企业在集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显,但却是集群进展中不行缺少的组成部分。(5)装备制造业集群也同样受到装备制造业的高技术、强辐射和需求弹性大的特征的影响,使得其进入门槛比较高,产业壁垒突出。(6)装备制造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多为在竞争基础上的分工协作关系,彼此受到对方文化氛围的影响较集群外的企业大2.3本章小结本章首先介绍了有关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对于产业集群的内涵进行界定,然后又简略分析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其次,阐述了装备制造业以及装备制造业集群相关理论。本章作为支撑论文的理论部分,所阐述的理论是为后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供应理论上的支持和依据。第3章衢州市装备制造业进展现状与问题3.1衢州市主要装备制造业分布及结构衢州市装备制造业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金属制品、输配电、矿山风动机械、轴承、压缩机、电光源、电子器材、消防器材、农业机械、交通运输装备。现已经形成了以衢州市区和江山为中心的输配电设备产业带,以衢州市区为核心的矿山风动机械产业集群,常山县的轴承加工基地,以及以元立金属制品集团为龙头的以市区和龙游县为主要的金属制品生产基地。衢州市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从2007年的134.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62.2亿元,成长了3.43倍。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占衢州规模已上工业产值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23.6%增加到2010年的41%,显示衢州的装备制造业对衢州工业进展的重要性是与日俱增。其中最为突出和最主要的四个制造行业是金属制品、输配电、矿山风动机械、轴承。这四个行业在2010年的产值分别是218亿、57.94亿、50.78亿及14.69亿,分别占有衢州市2010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47.3%、12.5%、11%及3.2%。衢州市的电子器材行业和消防器材行业在2010年的产值分别是20.01亿和18.70亿元,分别占全部装备制造业产值的4.3%和4.0%。农业机械(例如茶叶机械)和交通运输装备(例如铁路道叉、特殊用途车辆)则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新兴的行业。2010年他们的产值分别是1.3亿及17.46亿,分别占装备制造业的0.28%及3.7%的份额。其他一些门类行业在2010年总体产值是92亿,占装备制造业总值的13.5%。3.2衢州市装备制造业总体进展趋势衢州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期间总体增长飞快,产业进展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明显。2010年,衢州市装备制造业完成生产总值462.22亿元,同比增长34.2%,占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生产总值比重为41%,是衢州市经济进展的重要支柱。经过30年的进展,衢州市装备制造业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众多的进展优势。主要行业有:矿山风动机械、输配电、金属制品、轴承、交通机械、农业机械等。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丰富产业链,建设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衢州市具有国内矿山风动机械行业的研发生产基地——“国家空气动力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在输配电方面,产品门类齐全,是省级输配电特色行业生产基地。在轴承生产方面,是浙江省中大型轴承毛坯生产基地。在矿山风动机械制造方面,凿岩机和中小型矿山风动机械的生产力位居全国第一。此外,农业机械等部分特种机械的生产能力也是全国第一。(2)新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升级换代不断进步。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在装备制造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众多突破,新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在超高压输配电设备、新型液压驱动掘进机械、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等装备制造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3)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取得长足进步。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取得长足进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开山公司LGCY-26/20型两级压缩柴油移动螺杆空气压缩机为国内首台(套)产品;志高机械全液压露天凿岩钻车产业化项目,被列入2010年国家火炬计划。(4)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规模初现,进展后劲不断增强。一批成套设备骨干企业的形成,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成长和进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加速进展的背景下,依托产业链的整合提升,跨地域的产业链的集群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围绕衢州市生产矿山风动机械9家整机企业,在衢州市区域内就有200家协作企业为其供应各种规格的零部件,区域产业集群效益初步显现。(5)相关扶持政策与措施逐步完善和规范、生产要素不断加强衢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十一五工业规划》、《市委发关于衢州市区工业产业空间布局的指导意见》和《衢州市410产业进展规划》、《衢州市工业50条政策》、《衢州市工业30条政策》、《四个一百人才引进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形成了以“四个一百”人才政策、衢州市政府格外奖、新产品科技成果奖等一系列嘉奖、扶持举措,为衢州市装备制造业人才、鼓励先进、重视研发供应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尤其是2010年初,衢州市发布《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新飞跃的若干意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衢州市“十二五”主导产业。以上这些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促进了衢州市装备制造业的进展。3.3衢州市装备制造业主要行业进展现状3.3.1衢州市输配电行业进展现状3.3.1.1国内输配电配套产品市场的现状全球电能供应需求的不断增长:据美国能源部信息管理局猜测,全球用电量将从2003年的147810亿千瓦时,增加到2015年的216990亿千瓦时,到2030年将达到30116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7%。全世界发电装机容量将从2003年的37.1亿千瓦增加到2030年的63.49亿千瓦。其中进展中国家的市场容量巨大,尤其以亚洲地区最为显著。中国为最大的进展中国家,人均用电量水平还比较低。对电力建设的投入还在不断加大,输配电配套生产行业将来还将具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十一五”期间,中国用电量年均增长约8%。至2010年全社会的用电量将达到3.6万亿千瓦时,至2020年将达5.6万亿千瓦时。按此进展计算,2015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将会达到4.5万亿千瓦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用电量最大的国家。与此相伴随的是,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为8.18亿千瓦,到2020年,中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估计达到11.86亿千瓦,中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在国内外纷纷上马的新能源发电方面,光伏和风电进展势头强劲,可为输配电行业注入新的血液。2008年全球光伏装机总容量达到16GW,2009年23GW,一年中成长了44%,并且这一数字正在不断被刷新。光伏发电量达到25TWh(其中1TWh=109kWh)。从地区结构来看,2009年全球装机容量中欧洲占到70%以上,达到16GW之多,紧随其后的是日本和美国分别达到2.6GW和1.6GW。中国也凭借305MW的装机容量进入全球光伏市场前十名之列,并且将来中国光伏发电市场布满想象空间,2010年的目标是新增500MW,2015年达到5GW,2020年预期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0GW。2009年世界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69万千瓦,截至当年底,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10万千瓦。将来,德国和法国将加快海上风电的进展,2015年其累计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3410兆瓦和1220兆瓦;英国和丹麦起步早,还会保持原来的增长;美国陆上风电距离负荷中心较远,而且跨州输电困难,正在启动海上风电,估计美国和加拿大到2015年海上风电的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1680兆瓦。专家估计2015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可达500万千瓦。中国产业讨论报告网最近发布的《中国输配电及掌握设备制造行业领先企业分析报告》报告中数据显示:2010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输配电及掌握设备制造行业企业数量为8448家,输配电及掌握设备制造行业资产合计6938亿元,同比增加14.50%;实现销售收入3139亿元,同比增加24.60%;完成利润总额206亿元,同比增加23.50%;行业整体从业人数140万人,同比增长11.03%。综上所述,由于包括特高压输配电、智能电网在内的国内电网改造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以及包括风电和光伏新能源发电进展的促进作用,所以国内整个输配电配套产品德业在“十二五”期间将会持续向好,而在衢州市已经具备肯定规模和数量的输配电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在“十二五”期间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而且也将持续增长。3.3.1.2衢州市输配电行业进展现状衢州的输配电行业主要分布在衢州市区和江山市。衢州市的输配电行业分成三大类,其中变压器类占的比例较大(约占市场份额的37%),开关类次之(30%),电线电缆较小(约21%)。衢州的输配电配套行业受到国内外输配电配套产品市场不断增长的推动,区域行业总产值增长格外迅猛:全市输配电配套行业年总产值从2000年的1.5亿增长到2008年的32.7亿,到2010年的57.94亿,年复合增长率是44.1%。规模以上的企业也从2000年的5家进展到2008年的45家,而2009年达到69家,又新增了24家。2009年产值上亿元企业数量达到15家,比2008年的7家翻了一倍。过去30年来,衢州市输配电行业具有良好的进展基础,在“十二五”期间将会在此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展。衢州市输配电行业主要龙头企业:江山变压器厂具备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输配电变压器、整流变和电炉变等类型变压器产品的生产能力。江山变压器厂目前正在重点攻克500kV超高压变压器技术难关,产品估计在“十二五”期间投产将填补浙江省内500kV变压器的空白。浙江开关厂是国家专业研制和生产高压电器、凹凸压开关设备、成套电控设备和电磁线的重点骨干企业,“省高压电器开发试验讨论院”、“省高压电器重点试验基地”设立在该公司内,且拥有省级高压电器开关设备产品质量检测站、省级电磁线产品质量检测站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纪元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以生产凹凸压成套设备及高压电器产品为主的企业,主导产品有40.5kV、12kV及以下箱式变电站,环网柜,固定式、移动式、组合式凹凸压成套开关设备,高压隔离开关等。纪元集团在“十一五”期间兼并了湖南衡阳电力互感器厂,同时集团产品开头向轨道机车的智能电气设备方向延长。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成立提升行业实力。衢州市江山变压器厂等企业与衢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组建成立衢州市方圆输配电设备检测中心,该中心系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为目前省内唯一一家通过实验室计量认证,审查许可,能够依法独立担当变压器、互感器等输配电设备检验检测的机构。衢州市输配电行业在快速进展的同时,也培育造就了一大批输配电行业的管理技术人才和娴熟工人,储备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人才不断得到熬炼和培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衢州输配电行业“十二五”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3.1.3衢州市输配电行业进展的制约因素(1)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衢州市输配电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大约63%的企业产值在5000万以下,48%企业的产值在1000万到5000万之间,15%的企业产值在500到1000万之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13家,其中12家是产值在1亿到4亿之间,只有1家企业的产值达到7.6亿元。衢州的输配电企业产值水平和国内输配电龙头企业产值水平还是存在肯定差距。衢州市输配电行业的企业规模不大,而且总量偏小,缺乏大型和大集团型生产企业作为行业支撑,进而产生以下出几个问题:一是技术开发能力有限,产品档次总体偏低。衢州市的输配电企业规模小,总体对技改的投入资金规模不足,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档次,产品种类重叠严重,导致市场竞争主要依靠价格削减的恶性竞争,严重破坏市场秩序。而且市场的削价竞争使得企业利润薄弱,利润无法累积也就无法对技术进步有更多的投入,造成恶性循环。二是行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协作化水平低。企业往往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在生产、市场、讨论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行业内难以形成相互依存的分工体系,自然也就无法进行专业的分工。企业虽然“群聚”,但是无法得到“产业群聚”(促成交易)的效益,产品区域整体竞争力不强,块状经济的逆境更为凸显。三是缺乏市场竞争力。衢州市的输配电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例如,变压器行业上游为硅钢片、铜等原材料,中小企业基本没有议价能力。对基本的铸件、锻件、精加工件这些国内讲究大量订单的行业而言,在供货紧张的时候,中小企业往往就无法准时得到供应,因而延误交货期,成本上涨。这一问题不仅制约着衢州市输配电行业的进展,而且在衢州市装备制造业中都普遍存在。(2)产品档次总体偏低,技术能力有限引伸出产品档次总体偏低的问题。衢州市输配电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自然也还存在肯定的差距。国际上跨国大公司如西门子、ABB、阿尔斯通、施耐德等凭借他们在技术、材质、牢靠性方面的优势,其产品在国内占有宽阔的市场,110KV以上的高电压产品,在国内更占有主要的市场。而衢州市输配电设备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档水平,主要是35KV以下中、低压等级的产品,多数是10KV及以下产品,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生产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高压成套电器和变压器产品;消灭了企业低端市场吃不饱,高端市场吃不到的冲突局面。生产高压元器件的厂家也不多,而能生产SF6等高档次的也只一家,更多的只是技术含量较低、品种雷同的常规电器和小电器配件产品;生产35KV电力电缆的仅只一家,生产漆包线有四、五家,多数只是生产民用塑料线产品。(3)行业配套保障有待加强。要保障衢州市输配电生产企业的正常生产,需要具备有相当规模的配套零部件产业。以江山变压器公司为例,配套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占其产值规模70%,衢州市区域内直接参加该厂配套合作的企业仅有7家(电磁线、散热片、标准件、钢材等低端产品配套),占零部件总数比例不到10%。外购零部件的质量和交货期的掌握都比较困难,往往导致外购成本较大。这就造成了衢州市输配电生产的配套短板。此外电镀工艺的生产能力却乏也制约着衢州市输配电行业的进展。完善配套对于衢州市输配电行业的“十二五”进展会具有肯定的促进作用。3.3.2衢州市矿山风动机械行业的进展现状3.3.2.1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的现状总的来说,“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进展。近两年来我国工程机械主体设计技术水平已经可以与国际同步,很多种类工程机械产品也可以与国外同类型产品竞争,在将来两三年中以徐州重工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将会更多的参加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国内的土木工程中使用的各类工程机械产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专用机械和通用机械。依据产品市场特性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市场:第一类市场就是超大型专用工程机械的市场,譬如大型隧道掘进工程中所使用的盾构机就属于这类市场,这一类的市场容量格外的大,但是产品对投资的要求格外大,技术的要求也格外高,一般的工程机械企业很难进入。这样的市场基本上也是被国内中铁、中国铁建这样的超大型公司所掌控,他们往往是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工程机械。就由于这类产品的投入格外的大,譬如国内隧道掘进工程中用的盾构机市场都具有肯定的地方保护颜色,像上海的地铁工程使用的盾构机都是上海隧道股份机械厂生产的,而杭州地铁工程使用的盾构机大部分是西子集团生产的。其次类和第三类市场则是属于通用机械市场,主要包括有叉车、装载机、推土机、平地机、压实机械、混凝土机械等,这些市场相对开放。其次类市场的特征是市场容量格外大,但是利润率比较的低。例如,堆土机,装载机,起重机,叉车等。这一类市场的容量格外大,由于国内“十一五”基础建设投资的拉动效应,使得国内这一类工程机械行业的市场容量扩大并且增长飞快。但是在这类市场中,通常是少数几家超大型的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例如推土机的市场,山推股份一家企业就占了几乎90%的市场份额;在起重机的市场,徐州重工(占60%)和三一重工(占30%)两家企业就占了全部市场的90%。装载机和内燃机叉车的市场也有类似的情形。但是由于这些产品生产所要求的资金和技术壁垒要求不高,市场竞争特别激烈,导致行业产品的利润率很低,往往只有5%的利润率。市场竞争的激烈,加上相对低的产品利润率,形成这类市场对于中小规模工程机械企业肯定的进入障碍。第三类的市场也属于通用工程机械产品范畴,相对上述其次类市场,第三类产品市场的容量相对比较小,但是产品的行业平均利润率相对较高,例如旋挖钻机的市场就属于这类型的市场,而衢州市风动机械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包括空气压缩机和潜孔钻机,其中潜孔钻机就属于旋挖钻机类产品。目前由于市场的容量相对比较小,因此还没有得到徐工等国内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青睐,因此第三类的市场可以供应应国内中型规模的工程机械企业一个不错的进展空间。3.3.2.2衢州市矿山风动机械的现状衢州市生产的矿山风动机械大部分属于风动产品,也有部分液压产品。在土木工程现场应用的角度,衢州市生产的矿山风动机械主要属于:石方机械、掘进机械、矿用采剥机械和运输机械。主要的市场面包括露天矿场、煤矿井下、采石场和各种凿岩工种的施工单位。衢州市的矿山风动机械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肯定的技术领先地位,在手持式风动凿岩工具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手持式风动凿岩工具虽然是工程机械领域的低端产品,但是在国内工程实际应用中市场需求量相当大。此外开山集团路面装载机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也还占有一席之地。衢州市煤矿机械厂生产的单体液压支柱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在25%以上。从机械产品的功能角度来看,衢州市的重点产品潜孔钻机是属于旋挖钻机这个产品大类。旋挖钻机这类产品在各种工程机械中是利润率最高的一种,但是上面提过其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属于第三类的市场。这两年国内高速铁路的建设,使得旋挖钻机这一类型工程机械产品的市场在持续增长。3.3.2.3衢州市矿山风动机械进展的制约因素(1)机械零部件加工配套产业专业化程度低。衢州市范围的矿山风动机械的整机厂有9家,相关的配套合作企业有200多家,整机厂外购零部件比例保持仍然在30%以上。衢州市区域内现有机械零部件生产企业进展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简略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配套企业一般来讲规模较小,企业的生产管理一般由企业老板个人决定,因此企业缺乏提升技术和扩大生产的乐观性;其次,机械零部件的市场秩序不够健全:一些配套企业的不合格产品,以次充好进入市场,从而扰乱正常产品市场价格;第三,矿山风动机械的主机厂与下游配套企业生产供应的信息沟通与更新机制尚未建立,配套厂无法准时供应需要的、合乎质量要求的零部件。(2)行业竞争压力增大。对于衢州矿山风动机械生产企业,潜孔钻机类产品的用户是其主要需求者之一。潜孔钻机属于旋挖钻机类产品,产品利润率较高,由于这类产品的市场容量相对有限,以往没有得到国内一些超大规模的机械企业集团的关注。但是随着国内高铁建设项目的进行,对旋挖钻机的市场需求变得十分旺盛,从而国内一些超大规模的机械企业集团已经开头关注这个领域的市场。衢州矿山风动机械生产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很可能要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3)新产品技术的研发缺乏核心材料和元件。衢州市矿山风动机械行业这两年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企业自身产品创新战略。这些产品创新战略使得衢州市的矿山风动机械生产企业取得原本是进口机械产品的市场份额。衢州市矿山风动机械企业在进一步进展各类新型工程机械的过程中,已经遇到诸如缺乏钢材料和液压元件等行业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国内现有技术条件难以克服的技术瓶颈问题。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进展的瓶颈问题同样也摆在衢州市矿山风动机械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道路上。3.3.3衢州市轴承生产行业进展现状及特点3.3.3.1衢州市轴承生产行业进展现状衢州市的轴承行业集中在常山县。2009年衢州市轴承工业生产轴承3000万套,产值达9.17亿元,出口创汇2143.25万美元。2010年全县轴承产量达6000万套,产值增长率达50%以上,达到约14亿元。全县轴承企业主要生产中小型、中大型“6”、“3”、“5”、“7”五大类公制轴承和英制圆锥滚子轴承,以及汽车离合器、汽车轮毂轴承等,品种达700多种,尤其英制圆锥轴承曾占全国出口量的60%以上,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机、机床主轴、摩托车、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行业,产品畅销国内外。衢州轴承行业进展呈现以下特点:(1)产品出口比例较高。衢州的轴承产品的出口比例达到75-80%,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圆锥、球形轴承用于汽车配件,尤其英制圆锥轴承产品曾占全国同类型产品出口量的60%以上。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衢州市轴承企业出口创汇可以保持在2143.25万美元的高水平实属不易。(2)浙江省的中大型毛坯生产的基地。衢州的中大型轴承毛坯的产量为全省第一,是浙江省的中大型毛坯生产的基地。目前衢州现有50多条轴承毛坯生产线,具有每年8千万套的轴承毛坯生产能力。每年轴承加工企业生产4000万套的轴承成品,每年有2000-4000万套的轴承毛坯销售到衢州市以外的市场,万向、人本、天马、环驰、洛阳、瓦房店、上海通用等省内外闻名轴承企业都是常山轴承毛坯的客户。(3)轴承制造的技术提升。衢州轴承企业在轴承毛坯生产工艺上,主要对锻造和退火两大技术进行了改造。锻造技术采纳中频加热,材料的利用率提高,质量提升;退火工艺由钟罩炉改进为连续式带保护气氛的退火炉。上述两大改进不仅使得衢州的轴承生产企业在材料利用率获得了提高,而且降低了这些企业的能耗。原有技术生产一吨的轴承毛坯需要消耗240-300千瓦时的电量,现有技术使得每吨轴承毛坯的能耗降低为140-200千瓦时。这些技术改造也使得衢州的轴承行业具有了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毛坯产品精度好、内在质量稳定。生产的管理水平也不断提升,为提升质量,进入国际市场,衢州市的轴承企业(含配件)开展了较大范围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目前已取得ISO/TS16949、ISO9000系列等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90%以上。(4)产业链优化。衢州轴承工业现有轴承业及零配件企业8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家。依据轴承生产工艺挨次和零部件分类,衢州以10家轴承成品装配企业为核心,分别有锻造企业20家,轴承车加工企业40余家,滚动体生产企业1家,轴承保持架生产企业6家。此外还有一批与轴承产品相关的轴仪、轴承设备制造、砂轮、油石、包装箱、包装盒等企业。2010年“浙江石轴”在衢州成立,进展轴承数控设备制造项目(生产数控内圈滚道磨床等轴承设备,汽车等速万向磨床,超精研机等),填补了原先常山轴承设备制造的空白,同时也拉长常山轴承的产业链,进展前景看好。(以往,常山的轴承加工设备要到湖北、河南、江苏等地去选购。)据不完全调查统计,衢州轴承工业生产装备方面已拥有:中大型轴承套圈中频加热生产联线50条,冷辗扩设备20台,轴承套圈车加工自动生产线103条,单机数控设备51台,保护气氛热处理自动生产线15条,轴承套圈磨超自动线8条,轴承自动装配联线6条。(5)科技创新优势。目前已经建立了省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研发中心1个,市级研发技术中心5个。已拥有用专利5项,这些创新平台,为衢州轴承生产工业进展的技术创新供应了很好的基础平台。3.3.3.2衢州市轴承行业进展的制约因素(1)自主创新能力低。几十年一贯制,产品开发主要是仿照和套用标准图册,始终没有摆脱技术引进型的仿照创新模式,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依靠较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没有发明专利,没有是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轴承的设计跟不上主机设计的进展。(2)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衢州市80余家轴承成品及其配套企业,大部份企业规模偏小,其中97%的轴承企业的产值都在5000万元以下,1000万到5000万的企业占52%,500到1000万的企业约占三分之一(34%),500万以下的企业占11%。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数量只占全部企业的3%。(3)产品结构单一,且尺寸段狭窄。全县的轴承成品企业,主要是圆锥滚子轴承和深沟球轴承,又以外径Ф200以下中小型为主,品种和规格掩盖面较小。使得衢州众多轴承企业在同一市场相互竞争,使各自的产品附加值进一步降低。(4)人才匮乏。除五家规模以上轴承成品企业建有技术中心外,其余企业几乎没有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娴熟工也短缺,制约着企业的进展。(5)销售渠道为中间商掌握,信息被封锁,利润被缩减。衢州的轴承出口比例很高,主要产品是输往欧美市场的汽车零部件,95%以上的出口的轴承产品都要经过国际贸易公司的中介而输出。中间商则通常以中方轴承厂销售价格的5倍转手卖给汽车生产商。中间商掌握市场信息,生产企业难以直接销售。以最终用户的轴承产品价格来计算,流通领域的中间商可以赚走价格的80%,原料供应环节会拿走价格的14%,轴承生产加工企业只能拿到价格的6%用于支配企业生产和实现企业自身的盈利。这也是衢州市轴承企业出口量大、利润率却相对低的缘由。(6)原材料交易市场尚未建立。轴承生产需要钢材,但是钢材料的市场尚未建立,使得轴承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受到原材料供应量和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加剧,因此有必要在衢州市建立专业化的轴承生产用钢材的交易市场。3.3.4衢州市压缩机行业进展现状压缩机的种类和谱系十分繁杂,衢州市生产的压缩机主要是作为矿山风动机械的动力机构,衢州市主要压缩机生产企业同时也是矿山风动机械企业主要生产企业,但是由于衢州市压缩机行业具有十分宽阔的市场前景,并且已经展现强劲进展潜力。(1)传统产品市场地位稳固。衢州市生产的压缩机产品具有在国内市场份额中占据肯定领先地位,格外是矿用小型空气压缩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这一点也为衢州市矿山风动机械产品的进展供应了良好的基础。(2)行业龙头企业实力强劲。开山集团主要生产凿岩机组、空气压缩机、潜孔钻车、开凿装载机等大型工程机械。开山集团生产的空压机相关产品包括内燃机气缸套、精密螺杆副、橡塑制品、钎具、空气压缩机和螺杆式压缩机等九大系列15大类800多个品种,企业拥有压力容器制造、铸造二大生产基地。企业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上缴地方各项税费1.2亿元(首次突破亿元的关口),技改投入1.42亿元。开山集团在低压压缩机领域用先进的螺杆压缩机替代活塞式压缩机,形成国内谱系最齐、最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研制和开发高压、超高压压缩机,替代进口产品。开发冷媒压缩机和大容积离心式压缩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且为开山集团产业转型设计供应良好的基础。格外是企业生产的冷媒压缩机作为中央空调主机的核心部件,为企业产品逐渐向空调制冷行业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产品创新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