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课外文言文阅读-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1页
专题20课外文言文阅读-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2页
专题20课外文言文阅读-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3页
专题20课外文言文阅读-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4页
专题20课外文言文阅读-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0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五年中考真题五年中考真题【1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海峰先生传[清]姚鼐刘海峰先生,名大櫆,字才甫,海峰其自号也。生而好学,读古人文章,即如其意而善效之。年二十余,入京师。当康熙末,方侍郎苞①名大重于京师矣。见海峰,大奇之,语人曰:“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②才也!”自是天下皆闻刘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③,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朝官相知、提督学政者,率邀之幕中阅文。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④。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复出。卒,年八十三。先生少时,与鼐伯父姜坞先生最厚。鼐于乾隆四十年自京师归,屡见之于枞阳。先生伟躯,巨髯,能以拳入口,嗜酒,谐谑,与人易良无不尽。尝谓鼐:“吾与汝再世交矣!”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⑤查侍郎慎行,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其文与诗皆有雕板,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有删节)[注]①方侍郎苞:方苞。其官至礼部右传郎。②韩欧:韩愈、欧阳修。③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科目。④教谕:县学教官。⑤海宁:地名。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即知其意而善效之效:模仿B.方侍郎苞名大重于京师矣名:名望,名声C.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视:同“示”,给……看D.徒夺为文力夺:改变1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2)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18.作者给刘海峰作传,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写方苞?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D(1)(刘海峰)于是游历天下的好山水,写歌诗,自己表现自己的心意。(2)我想要略为删削编次它们,合成集子,没有完成,于是编写了他的传。18.①写名重京师的方苞对他极力称赞,来衬托刘海峰文学才华之高,交代他闻名天下的原因,又与他科举不顺形成反差,突出他人生失意;②写方苞专治文章不作诗歌,以突出刘海峰诗文兼善的难得,引出对他杰出才华的赞美。【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句意:白白地耗损了写文章的力气。夺:剥夺,削除。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因,于是;历,游历;发,表达。(2)重点词:删,删削;次,编次、编写;就,完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作用的理解。本文的传主是刘海峰,却用了不少笔墨来写方苞,这是侧面烘托的写法,以突出刘海峰的文学才华之高与科举之路的不顺。根据第二段中“当康熙末,方侍郎苞名大重于京师矣。见海峰,大奇之,语人曰:‘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才也’”,可知当时文气名重京师的方苞,对刘海峰大加赞赏,称他为当世的韩愈、欧阳修,可见刘海峰富有文学才华;“自是天下皆闻刘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刘海峰因方苞的称赞而天下闻名,但他的科举之路却一直不顺利,反衬了他人生之路的失意;第四段中“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通过方苞不作诗,专写文章,与刘海峰诗文俱佳形成对比,突出了刘海峰在诗歌和文章两方面的成就,引出下文中作者对他具有全面的文学才华的赞美。【点睛】参考译文刘海峰先生,名叫大櫆,字才甫,海峰是他给自己起的号。刘海峰生性喜欢学习,读古人的文章,就明白它的意思,并且善于模仿古人的文章。二十多岁时,到了京城。正当康熙末年,侍郎方苞在京城的名声很大。见到了刘海峰,认为他非常奇特,就对人说:“像我方苞有什么值得说的呢?我的同乡刘大櫆,是当今时代的韩愈和欧阳修啊!”从这以后,天下的人都知道了刘海峰。可是,从康熙到乾隆几十年间,刘海峰在顺天府应乡试两次名列副榜,最终还是没有考中举人。乾隆元年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乾隆十五年又被举荐参加经学考试,都没有被录用。朝廷中了解他的官员、提督学政等人都来邀请他到幕府中看文章。刘海峰也趁机游玩天下美丽的山水,写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年过六十岁后,才得到黟县教谕的官职。又在几年后辞官了,回家住在枞阳,不再出来做官。八十三岁时去世。先生年少时,和我的伯父姜坞先生的关系最深厚。我在乾隆四十年从京城回到桐城,在枞阳多次见过他。先生身材高大,胡须很多,能把拳头放进嘴里,喜欢喝酒,幽默风趣,待人温和善良,尽心尽情。曾对我说:“我与你家有两代的交谊啊!”天下要说善写文章的人,一定首推侍郎方苞。方侍郎年少时,曾经把自写的诗歌拿来给海宁人查慎行待郎看,查侍郎说:“你的诗歌写得不好,白白地耗损了写文章的力气,不如专心于写文章。”方苞听从了他的话,终身未曾写过诗。到刘海峰,却是诗歌文章一起极尽他的才气,能够总括古人的不同样式,熔铸而形成自己的体式,雄壮豪放深远含蓄情感奔放,难道不是他的才气超出了古今的文人吗!他的文章和诗歌都有刊印的,我想稍微加以删改、编辑排列,合成集子,但是没有完成,于是就写了这篇传记。【2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17分)蔬食(清)李渔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①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是犹作羲皇②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选自《闲情偶寄》,有制改)[注]①脍:细切的肉。②羲皇:指伏羲。后文中的“唐虞”指唐尧与虞舜,都是上古时候的贤王。17.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B.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C.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D.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丝不如竹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草衣木食各隐卷底衣褶中C.一以崇俭俭以养德D.得以有之属予作文以记之1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用“声音之道”来类比“饮食之道”,提出饮食上崇尚追求自然的观点。B.作者认为跟肥腻远离,以蔬菜为主食,甘于吃蔬菜,是与崇尚古玩差不多的雅事。C.作者编《饮馔》,既有崇尚节俭,恢复古风的原因,也有珍惜生命不愿杀生的缘故。D.作者说蔬食的好处很多,如清、洁、芳香、松脆等,但能称为至美,是在于“鲜”。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答案】17.A18.B19.C20.(1)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时时享受这种乐趣。

(2)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解析】【17题详解】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断句判断标准: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这句句子的意思是:这被世人觉得奇怪,放弃美名而不要,却认为这种说法是异端邪说,认为像佛法一样,这是很错误的啊。“者”后一般要断开,“而”在句中,一般在前面断开,“而故异端其说”的意思是却认为这种说法是异端邪说,意思完整,应在“说”后面断开。第一个“是”是宾语,第二个“是”是主语,断开。故这个句子正确的断句为: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故选A。【18题详解】考查一词多义。A.管乐器/竹子;B.衣服/衣服;C.为了/来;D.代词,代指这种乐趣/代词,代指这件事;故选B。【19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C.结合“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可知作者编《饮馔》为肉食在其次,而蔬菜为首选,一是为了崇尚节俭,一是为了恢复古风;至于看重宰割(牲畜)而珍惜生命,又因为想着这一点,而不忍心或忘掉了啊。所以选项中“也有珍惜生命不愿杀生的缘故”说法有误;故选C。【20题详解】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语:圃:园子。旋:随时。亦:也。乐:乐趣。(2)重点词语: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尽、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点睛】参考译文:声音的基本理念,是弹弦不如吹奏,吹奏不比歌唱,这是因为它一步步更加合乎天地万物自在生长的道理。吾认为饮食的基本原则,是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也是因为它一步步更加合乎天地万物自在生长的道理。以草为衣,以木为食,上古的风俗。人能疏远肥腻的食物,只吃蔬菜而感到甘甜,不使腹中的蔬菜受肉腥践踏。这就如同做了伏羲氏时代的百姓,像唐尧、虞舜时代那样吃饱肚子,这与崇尚古玩是同样的趣味。这被世人觉得奇怪,放弃美名而不要,却认为这种说法是异端邪说,认为像佛法一样,这是很错误的啊。我编辑了《饮馔》一卷,认为肉食在其次,而蔬菜为首选,一是为了崇尚节俭,一是为了恢复古风;至于看重宰割(牲畜)而珍惜生命,又因为想着这一点,而不忍心或忘掉了啊。要讲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人们不知蔬菜的美味是在肉食之上,可以用鲜这个字来形容。这种享受,只有山里的和尚、野外的人家和那些亲自种植的人才能够得到。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享受这种乐趣。【32022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①,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干②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竞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④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角:较量。②干:这里是游说的意思。③洫:田间水道。④费:通“废”,废弃。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自谓可将十万()(2)会有土寇()(3)几为所擒()(4)使试于一村()19.翻译下面句子。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20.选文讲了什么道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悟。【答案】18.①统领②恰逢③几乎,差不多④在19.拘泥于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意到这种地步呢?20.不能拘泥于成规或古人说法,要活学活用。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自谓可将十万”的句意是: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将:率领,统领。(2)“会有土寇”的句意是: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会:恰逢,正赶上。(3)“几为所擒”的句意是:差不多都被擒获。几:几乎,差不多。(4)“使试于一村”的句意是: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于:在。【19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泥(拘泥)、愚(愚蠢)、何(为什么)、至(到)、是(这)”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20题详解】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主要讲了刘羽冲得到了两部书,自己进行苦读研究,按照书.上的去做,但最终都失败的故事。刘羽冲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结合最后“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竞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④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可知,本文告诉人们“不能拘泥于成规或古人说法,要活学活用”的道理。这个故事也启示我们:不能读死书,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意对即可。【点睛】参考译文: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画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因此他郁郁寡欢,很不自在,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难道会欺骗我吗!”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何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竟然没有一卷书,也会妨害做事。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而不偏执于旧的棋谱;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42022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①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②国死义乎!”飞应募。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③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好贤礼士,览经史,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注】①沈:通“沉”。②徇:通“殉”。③统制:武官名。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负气节负:具有B.敌猝至猝:死亡C.遣妻问劳其家劳:慰劳D.每辞官辞:辞谢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射于周同皆以美于徐公B.朔望设祭于其冢安陵君其许寡人C.有枭将舞刀而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飞何功之有何陋之有9.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岳飞天赋异禀,喜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一出生就力大无穷,能拉开三百斤的弓。B.岳飞重情重义,师傅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十五都到他坟前祭奠,赢得父亲赞誉。C.岳飞有勇有谋,单人匹马飞驰迎战敌人,大败敌军,每当有军事行动必定先做好谋划。D.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关爱士卒,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丝毫不占为己有。10.翻译下列句子。(1)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上文)(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答案】7.B8.D9.A10.(1)士兵们晚上宿营,百姓打开自家的门愿意接纳他们,没有士兵敢进人。(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穷尽了。【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句意:敌人突然出现。猝:突然。并非“死亡”;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于:介词,向/介词,比;B.其:代词,代指周同/语气副词,起加强语气,可意为“一定”;C.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是;D.之:都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一出生就力大无穷,能拉开三百斤的弓”表述有误。根据原文“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可知,“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岳飞不到二十岁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弓,并非“一出生”;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1)卒:士兵;纳:接纳。(2)作:振作;再:第二次;衰:减弱;三:第三次;竭:穷尽。【点睛】参考译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年少时的岳飞就有气节,沉默忠厚,很少言语,家里虽穷但他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膑吴起的兵法。天生有惊人的力量,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岳和认为儿子为人仁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岳飞前去应募。与敌人相持在滑南,领一百骑兵在河上操练。敌人突然出现,岳飞对他的部下说:“敌人虽然众多,但却不知道我们的虚实,应当趁他们还立足未稳而攻击他们。”于是单人匹马飞驰迎战。敌人有猛将舞刀上前,岳飞杀了他,敌人大败。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牺牲的,为之痛哭,井抚育他们的遗孤。(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凡是有军事行动,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敌人因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每次调集军粮,一定皱着眉头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他)尊敬贤士,恭顺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少一样都不可以。”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浏览经史典籍,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52022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管仲得其所欲齐桓公因鲍叔之荐,使人请管仲于鲁①,施伯②曰:“是固将用之也。夷吾③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鲁君欲杀管仲,使人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如得尸,犹未得也!”乃束缚而槛④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齐。(节选自《智囊全集》)注释:①鲁:鲁国。当时,管仲被囚于鲁国。②施伯:鲁国大臣。③夷吾:即管仲。④槛:古指囚禁押解犯人的车子。这里作动词用,指囚禁押送。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使人请管仲于鲁使:派B.寡君欲亲以为戮欲:欲望C.欲速至齐至:到D.其所唱适宜走走:奔跑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夷吾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11.选文中管仲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9.B10.(倘若)管仲在齐国受重用,那么鲁国就危险了!不如杀了(管仲),把尸首交给齐君。(语意相近即可)11.“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管仲担心鲁国国君追杀而想快速到达齐国;“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唱的歌曲不仅适合奔跑,还能让役人不易疲倦,能更快的到达齐国。【解析】【9题详解】B.“寡君欲亲以为戮”意思为:我国的君王想要亲手杀死管仲。欲:想要。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用,重用;则,就;危,危险;授,还给。【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结合“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齐”可知,管仲担心鲁国国君追杀而想快速到达齐国,他考虑比较周全,体现了他的智慧。于是对车夫“我为汝唱,汝为我和”,管仲所唱的歌节拍轻快,适合马车快步疾行,车夫也不感到疲倦,于是越走越快,管仲也平安到达齐国。这是快速离开鲁国的办法,体现了管仲的智慧。【点睛】参考译文:齐桓公因为鲍叔牙的极力推荐,派人到鲁国去请管仲。施伯对鲁庄公说:“这一定是要重用管仲。如果管仲为齐国效命,鲁国就危险了。不如杀了管仲,把尸首交还给齐国。”鲁庄公准备杀掉管仲,但齐国的使者说:“我国的君王想要亲手杀死管仲,如果得到管仲的尸体,就如同没有得到他一样。”于是,鲁庄公命人把管仲绑起来装入囚笼中,派车夫用车把他送往齐国。管仲怕鲁君追上来杀了他,想尽快到达齐国,就对车夫说:“我唱歌给你听,你为我和拍子。”管仲所唱的歌节拍轻快,适合马车快步疾行,车夫也不感到疲倦,于是越走越快,管仲也平安到达齐国。【62021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阳峤,河南洛阳人,其先自北平徙焉,北齐右仆射休之玄孙也。仪凤中应八科举,授将陵尉,累迁詹事司直。长安中,桓彦范为左御史中丞,袁恕己为右御史中丞,争荐峤,请引为御史。内史杨再思素与峤善,知峤不乐搏击【注】之任,谓彦范等曰:“闻其不情愿,如何?”彦范曰:“为官择人,岂待情愿?唯不情愿者,尤须与之。所以长难进之风,抑躁求之路。”再思然其言,擢为右台侍御史。景龙末,累转国子司业。峤恭谨好学,有儒者之风。又勤于政理,循循善诱。及在学司,时人以为称职。奏修先圣庙及讲堂,因建碑前庭,以纪崇儒之事。睿宗即位,拜尚书右丞。又历魏州刺史,充衮州都督、荆州长史,为本道按察使,所在以清白闻。魏州人诣阙,请峤重临其郡,又除魏州刺史。入为国子祭酒,累封北平伯,荐尹知章、范行恭、赵玄默等为学官,皆称名儒。峤素友悌,抚孤侄如己子。常谓人曰:“吾虽位登方伯,而心不异于曩时一尉耳。”识者甚称叹之。寻以年老致仕,卒于家,谥曰敬。(选自《旧唐书·卷一八五》,有删改)【注】搏击:弹劾。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引为御史引:举荐B.内史杨再思素与峤善善:友好C.所在以清白闻闻:听说D.抚孤侄如己子抚:抚养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所以长难进之风辍耕之垄上B.又勤于政理皆以美于徐公C.以纪崇儒之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而心不异于曩时一尉耳濯清涟而不妖8.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官择人,岂待情愿?唯不情愿者,尤须与之。(2)魏州人诣阙,请峤重临其郡,又除魏州剌史。9.阳峤在为官方面有哪些优秀品质?请根据第Ⅰ卷中的文言文材料,概括作答。【答案】C7.D8.(1)为官府选拔人才,难道还要等(他)心甘情愿!(正是)因为不情愿,(才)特别有必要授予他(此职)。(2)魏州人前往京城,请求阳峤重新回到他们的州郡(任职),(他)又被任命为魏州剌史。9.①勤勉称职;②清正廉洁;③善举贤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C.句意:为官都以廉洁闻名。闻:闻名。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A.之:助词,的/动词,去、往;B.于:介词,对于/介词,比;C.以:介词,用来/连词,因为;D.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为:为了;官:官府;岂:难道;唯:正是;与:授予官职;(2)诣:来到;阙:京城,皇宫;临:到;除:任命官职。【9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概括。根据“又勤于政理,循循善诱。及在学司,时人以为称职”,可知阳峤为官勤勉称职;根据“又历魏州刺史,充衮州都督、荆州长史,为本道按察使,所在以清白闻”,可知阳峤到多地任职,都以清白闻名,因此他清正廉洁;根据“荐尹知章、范行恭、赵玄默等为学官,皆称名儒”,可知他推荐的人才都是名副其实的,因此他善举贤才。【点睛】参考译文:阳峤,河南洛阳人,祖先是从北平迁徙来的,是北齐尚书右仆射阳休之的四世孙。仪凤年间,应考八科全都考中,任将陵县尉,多次迁任为詹事司直。长安年间,桓彦范为左御史中丞,袁恕己为右御史中丞,争相推荐阳峤,请求任用他为御史。内史杨再思一向与阳峤友善,知道他内心不喜欢做弹劾抨击官吏之事,替他转告了桓彦范等人说:“听说他不愿意当御史,怎么办呢?”桓彦范说:“为官府选拔人才,难道还要等他心甘情愿!正是因为不情愿,才特别有必要授予他此职,以此来扶持难进、抑制躁求之人啊。”杨再思认为他说的对,最终任命阳峤为右台侍御史。景龙末年,迁任国子司业。阳峤秉性谨慎好学,有儒者的风度国。又对政事政事非常勤奋,喜爱诱导鼓励后生。他在学司时,人们认为他很称职。阳峤上奏朝廷,修建先圣庙和讲学堂,在前面庭院中树碑,用来纪录崇尚儒教之事。唐睿宗继位,晋升阳峤为尚书右丞。阳峤历任魏州刺史、充衮州都督、荆州长史,后来当了本道按察使,为官都以廉洁闻名。魏州人前往京城,请求阳峤重新回到他们的州郡任职,他又被任命为魏州剌史。召入朝廷任国子祭酒,多次封为北平县伯。阳峤引用尹知章、范行恭、赵玄默任学官,都是名儒中的佼佼者。阳峤平素对兄弟友爱,抚养孤侄与己子同等对待。常对人说:“我身为一方大员,但内心仍是从前的一个县尉。”认识他的人都非常称赞他。不久因年老退休,在家中去世,谥号敬。【72021年四川省雅安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淮阴侯①韩信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③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④。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刺之邪?刺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注解】①淮阴:地名。②韩信:汉朝开国功臣。③俛,通“俯”。④下邳:地名。25.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26.(1)韩信当初为什么没有伤害那个侮辱他的年轻人?请用原文的一个字或词语回答。(2)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答出其中最主要的两点。【答案】25.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或: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从他的胯下钻出(穿过他的胯下),趴在地上爬行。26.(1)原因:“无名”或“忍”。(2)①人要有远大的理想②小不忍则乱大谋。【解析】【2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孰:同“熟”,仔细;出:从……出;蒲伏:犹匍匐,伏地而行。故翻译为: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从他的胯下钻出(穿过他的胯下),趴在地上爬行。【2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方辱我时,我宁不能刺之邪?刺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可知,韩信如果杀死当年侮辱他的少年,毫无意义,他忍受了一时的侮辱成就了伟业。故可概括为“忍”或“刺之无名”。注意要用原文的一个字或词语回答。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原文内容可知,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并且任用侮辱他的人为中尉,可见大丈夫要有能屈能伸的心态,要心胸宽广;韩信后来成为楚王,为国家做出贡献,可见人生要有所作为,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实现人生价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百姓时,(家境)贫穷。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出去。”于是韩信仔细打量了他一番,俯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出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汉高祖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已、让自已从他胯下爬过去的那个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82021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每题3分,共12分)汉王怒,欲攻项羽,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冬,十月,项王密使九江、衡山、临江王击义帝,杀之江中。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王曰:“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则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减)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遂就国就;完成B.袒而大哭袒:露出C.发使告诸侯日发:派遣D.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从:跟随,跟从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B.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C.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D.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宁愿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招纳贤才。B.我希望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招纳贤才。C.我希望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使他们成为贤人。D.我宁愿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使他们成为贤人。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王善于听取意见。愤怒的他本想攻打项羽,但觉得萧何的劝谏有道理,便采纳了。B.萧何能审时度势。在己方势不如人的情况下,他能够力劝汉王,暂避锋芒,以图长远。C.新城三老董公认为,项羽因走投无路,杀害了义帝,是天下共同的敌人,当讨伐他。D.古人云:“师出有名。”汉王以项羽杀害义帝一事为理由,趁势而出,欲发兵攻打项羽。9.将下列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答案】5.A6.B7.B8.C9.(1)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2)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3)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乃遂就国”,句意:于是就去到他的封地。就:到。不是“完成”的意思,解释错误。B.“袒而大哭”,句意:露出左臂痛哭流涕。袒:露出。解释正确。C.“发使告诸侯日”,句意:派使者向各路诸侯通报说。发:派遣。解释正确。D.“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句意:愿意跟随诸侯王去攻打楚国这个杀害义帝的逆贼!从:跟随,跟从。解释正确。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仁不以勇”和“义不以力”为并列关系且对仗,在“勇”和“力”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D项。“素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穿上丧服”,和前面的“为之”不能分开,这样就排除C项。加上标点为: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疏通句意为: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情愿做管仲的下属。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世禄,十几代有封邑,多数是著名的大夫。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译文为:我希望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招纳贤才。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该句中重点词为:“愿”意为“希望”,不是“宁愿”的意思,排除A、D项。“致贤人”意为“招纳贤才”,而不是“使他们成为贤人”的意思,排除C项。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C.“项羽因走投无路”说法有误。结合语境可知,“项羽为无道”意思为:项羽行事大逆不道;“无道”意思是:大逆不道,而不是“走投无路”,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第(2)句,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第(3)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鞭打,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不以其道,不用正确的方法。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指日行千里的才能。参考译文:汉王刘邦大怒,想要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也都鼓动他打。萧何规劝他说:“在汉中当王虽然不好,但不是比死还强些吗?”汉王道:“哪里就至于死呀?”萧何说:“如今您兵众不如项羽,百战百败,不死又能怎么样呢!能够屈居于一人之下而伸展于万乘大国之上的,是商汤王和周武王。我希望大王您立足汉中,抚养百姓,招引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资财,然后回师东进,平定雍、翟、塞三秦之地,如此天下可以夺取了。”汉王说:“好吧!”于是就去到他的封地,任用萧何为丞相。冬季,十月,项羽秘密派遣九江王、衡山王、临江王去攻打义帝,在长江上杀死了他。汉王率军南下渡过平阴津,抵达洛阳新城。新城县的三老董公拦住汉王劝说道:“项羽行事大逆不道,放逐并杀害了他的君主义帝,实是令天下人痛恨的逆贼啊。仁德之士不逞一时之勇,正义之军不拼一己之力。大王您应当率领三军将士为义帝穿上丧服,以此通告诸侯王,共同讨伐项羽。这样一来,四海之内没有人不仰慕您的德行的,这可是像夏、殷、周三王那样的行为啊!”汉王于是便为义帝发丧,裸露着左臂痛哭流涕,全体举哀三天,并派使者向各路诸侯通报说:“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却把义帝杀害在江南,纯属大逆不道!我要出动关中的全部兵马,征收河南、河东、河内地区的士兵,乘船沿长江、汉水南下,愿意追随诸侯王去攻打楚国这个杀害义帝的逆贼!”【9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淘渠记[宋]席益唐白敏中尹①成都,始疏环街大渠。其余小渠,本起无所考,枝分根连,同赴大渠。岁久,遂懈而壅。大观丁亥冬,益之先人镇蜀,城中积水满道。戊子春,始讲沟洫之政,居人欣然具畚锸待其行。俗子之无识者谤于里:“只论开浚,积泥通逵②,可若何?”先人闻之,不为衰止。既污泥出渠,农氓争取以粪田,道无著留。至秋雨连日,民不告病,士夫交口称叹,多向之议而谤者也。后三十年,益忝世官③,以春末视事。夏暴雨,城中渠湮,无所钟泄。城外堤防亦久废,江水夜泛西门,入城中。两水合,汹涌成涛濑,居人趋高阜地。又春夏之交大疫,居人多死,众谓污秽熏蒸之咎。嗣岁春首,修戊子之令,邦人知畴昔④便利,无异辞。且补筑大西门外堤,引江水入城,而作三斗门以节之。旧有汙池,积水日深大,行人不戒,误蹈犯,岁有死者。凿此池,挹池之盈,以汇入大渠,筑短垣以护池岸,兹患遂弭。是岁,疫疠不作,夏秋雨过,道无涂潦,邦人滋喜。通达沟渎,毋有障塞,此长民之所当务也。邑之有沟渠,犹人之有脉络也,一缕不通,举体皆病。按图而治之,则纤毫无敢郁滞者矣。益刊图以示后之君子,如有志于民意,诚欲令信,于斯图也,将有考焉。(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有删节)(注)①尹:治理。②通逵:通畅的道路。③世官:家族内世代担任同样的官职。④畴昔:往日。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A.始疏环街大渠疏:疏导B.俗子之无识者谤于里谤:批评C.居人趋高阜地趋:离开D.行人不戒戒:谨慎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既污泥出渠,农氓争取以粪田,道无著留。(2)按图而治之,则纤毫无敢郁滞者矣。7.同为“淘渠”,相较文中前两位官员,席益的突出之处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分析作答。【答案】5.C6.(1)污泥从沟渠中挖出之后,百姓们争相挑去给土地施肥,路面上没有一点存留。(2)按照图纸来治理沟渠,那么再细微的东西都不会积结滞留了。7.①善于继承经验。他遵循先人戊子之令,在城内淘沟挖渠。②富有开拓精神。他修补城外河堤,凿通池渠,用水之利避水之害。③注重体察民情。他关注水患给百姓带来的生命伤害。④具备远见卓识。他绘制沟渠线路图,留给后任官员。(任选两点作答)【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居人趋高阜地”的意思是,居民都跑到高高的土山上(避洪水)。趋:到,往。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为:“既”,已经、以后;“出”,挖出;“农氓”,百姓们;“粪”,施肥;“著留”,存留。第(2)句得分点为:“按”,按照;“纤毫”,细微的东西;“郁滞”,积结滞留。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嗣岁春首,修戊子之令,邦人知畴昔便利,无异辞”概括为:席益善于继承经验。他遵循先人戊子之令,在城内淘沟挖渠。根据“且补筑大西门外堤,引江水入城,而作三斗门以节之”概括为:他修补城外河堤,凿通池渠,用水之利避水之害,表明他富有开拓精神。根据“旧有汙池,积水日深大,行人不戒,误蹈犯,岁有死者。凿此池,挹池之盈,以汇入大渠,筑短垣以护池岸,兹患遂弭”概括为:他关注水患给百姓带来的生命伤害,表明他注重体察民情。根据“益刊图以示后之君子,如有志于民意,诚欲令信,于斯图也,将有考焉”概括为:他绘制沟渠线路图,留给后任官员。表明他具备远见卓识。参考译文:唐代白敏中治理成都,开始疏导环绕街的大的沟渠。其它小的沟渠,本源没有办法考证,支流丫分开但主流相连,一起流向大的沟渠。年代久了,于是懈怠(管理)因而河流堵塞。大观丁亥年的冬天,我的父亲镇守蜀地,成都的街道上积满了污水。戊子年的春天,开始重视(疏通)田间水道的要务,居民们高兴地准备好簸箕和锸等着疏浚河道的事情。乡里没有远见的浅陋之人批评说:“只管开挖疏通沟渠,积下的淤泥堵塞通畅的道路,可怎么办呢?”父亲听到这些议论,并不为这些议论而停止挖沟的事情。污泥从沟渠中挖出之后,百姓们争相挑去给土地施肥,路面上没有一点存留。到了秋雨连日时,百姓再不抱怨道路泥泞不堪了。一起称赞的士大夫,大多是先前议论说闲话的人。三十年后,我担任跟父亲同样的官职,在春末到任。夏天下暴雨,城中的沟渠被淹没,没有地方蓄洪和放水。城外大堤早已失修,夜里江水在西门泛滥,灌入城中。城里和城外的两股水汇合,水流汹涌形成波涛与急流,居民都跑到高高的土山上(避洪水)。再者,春夏之交时发生大的瘟疫,居民大多病死了,众人认为是肮脏的东西熏染和蒸发的导致的。来年的春初,我遵循戊子年的政令(在城内淘沟挖渠),国人知道往日(城里挖渠)的便利,没有其他的言论。同时补补修了大西门的外堤,引来江水入城,还修建三斗门来节制水流。以前有水池,积水一天天又深又多,行人不谨慎,误踏水池,每年都有淹死的人。开挖这个水池,舀取水池盈满的水,倒入大的沟渠,修筑短墙来保护池岸,于是这样的灾祸就消除了。这一年,瘟疫不再发生,夏秋雨季来了,道路没有泥泞积水,国人更加欣喜。疏通沟渠、水道,没有阻塞不通的障碍物,这是擅长治理百姓的当务之事。城镇有了沟渠,就如同人有了动脉和静脉,(如果有)一丝不通畅,全身都会生病。按照图纸来治理沟渠,那么再细微的东西都不会积结滞留了。我绘制沟渠线路图来留给后任官员,如果有有志于符合民意的官员,果真让人相信的,就在这张图纸里,(这)将有考证。【102021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真题】课外阅读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②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其母曰:“何不亦求之?”对曰:“尤③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其母曰:“亦使知之,如何?”对曰:“言身之文④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⑤为之田⑥,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选自《左传》,有改动)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继位前长期在国外流亡,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国平定叛乱,当上国君。下文中的介之推,晋国贵族,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②诬:欺骗。③尤:过错。④文:文饰。⑤绵上: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⑥田:祭田。12.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B.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C.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D.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晋侯赏从亡者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B.禄亦弗及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C.惠、怀无亲,外内弃之故人不独亲其亲D.以志吾过寻向所志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介之推偕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他认为晋文公能重登帝位,是天命决定的,而非人力。B.晋文公当上国君后,介之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之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C.晋文公到处寻找介之推,但最后也没有找到,后来在绵上设祭田来缅怀像介之推一样的人。D.文中的介之推是一个不贪功好利的人,不主动提封赏,认为“贪天之功”的人比盗贼还恶劣。15.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答案】12.A13.D14.B15.(1)上天没有灭绝晋国。(晋国)必将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晋文公还会是谁?(2)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上。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解析】1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的意思是: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怎么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故选A。13.考查对词语的理解。A.从:都是“跟从”;B.弗:都是“不,没有”;C.亲:都是“亲人”;D.志:记录/标记;故选D。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依据“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可知,选项B中的“介之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的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故选B。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绝(灭绝,使……灭绝)、主祀(主持祭祀)、非(不,不是)”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以(用)、广(扩大)、逆(违背)、轻(轻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点睛】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112021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选自《礼记》)(材料二)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②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③,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释)①捐瘠(jí):贫乞、瘦弱;②不避:不让,不差于;③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10.为理解材料一中“有饿者蒙袂辑屦”的“屦”的意思,某同学收集了偏旁相同的三个字:①屣:视若敝屣;②屐:应怜屐齿印苍苔;③履:削足适履。由此得出“屦”的意思应该是()A.行走B.鞋子C.脚D.遮盖1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能耕而食之”(食:粮食)B.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亡:通“无”)C.“以实仓廪”(以:来,表目的)D.“而蓄积未及者”(而:表转折)12.对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B.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C.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D.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2)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14.“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的梦想,“一稻济世,万家粮足”,我国实现了粮食“十七连丰”。请结合材料二,分析重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我有一个梦叫“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袁隆平)【答案】10.B11.A12.B13.(1)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到这个地步的。(2)在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不会等到有了轻柔暖和的(衣服)才(愿意)穿;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不会等到有了鲜美可口的(食物)才(乐意)吃。14.①可增强人们对旱灾、水灾等天灾的承受能力;②可使百姓生活安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③不会导致因贫而生奸邪,因饥寒而不顾廉耻。【解析】10.考查词义。比较偏旁相同的三个字,推断字义。①视若敝屣:像破烂鞋子一样看待,屣:鞋子。②应怜屐齿印苍苔: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屐:木鞋;③削足适履: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履:鞋。因此推断“屦”的意思为“鞋”,故选B。

11.考查重点词语含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有误。句意: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食:(sì)给……吃;作动词用。B.正确。句意: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亡:通“无”,没有;C.正确。句意:以便充实仓库;以:来,表目的;D.正确。句意: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而:表转折;故选A。

12.考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据此可断句为: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故选B。

13.考查翻译。解答时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予,我;唯:只是;食,食物;斯:这;(2)夫:句首发语词,不译;轻暖:又轻有暖的衣服;甘旨:指甜美的食物。

14.考查对内容的理解。①从“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唐尧、夏禹时的故事可知粮食充足,百姓能增强人们对旱灾、水灾等天灾的承受能力;②从“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可知贫穷使人离家不安定,相反富足才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③从“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可知人贫穷饥寒会生奸邪,不顾廉耻,那么粮食多,人富足就不会导致因贫而生奸邪,因饥寒而不顾廉耻。

【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材料二】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122021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孝景三年,吴楚反①。周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②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③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④。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后吴奔壁东南陬⑤,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国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⑥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顷之,景帝居禁中⑦,召条侯⑧,赐食。独置大胾⑨,无切肉,又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⑩臣也!”(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注)①吴楚反:以吴王濞为首的吴楚七国发动叛乱。②剽:强悍,勇猛。③深壁:加高营垒。④弓高侯:指名将韩颓当。食道:即粮道。⑤陬:角落。⑥侯:封侯。⑦禁中:宫中。⑧条侯:指周亚夫。⑨大胾(zì):大块的肉。⑩怏怏:不高兴的样子。少主:刘彻,后来的汉武帝。11.下面是某同学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击吴楚——回顾课文“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以推知“东”的意义为“向东”。B.愿以梁委之——查字典,“委”的意项有“顺从”“舍弃”“托付”等,应选择“顺从”。C.绝吴楚兵后食道——联系文中“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可推知“绝”意义为“断绝”。D.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联系词语“流亡”“亡命天涯”,可推知“亡”的意义为“逃跑”。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B.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C.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D.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亚夫善于审时度势。他避敌锋芒,固守追击,三月就平定叛乱,受景帝赏识。B.周亚夫性格刚直耿介。他不愿恭顺景帝,为栗太子被废而极力争辩,景帝疏之。C.周亚夫尽力劝止封侯。他认为降者如被封侯就难以责罚那些不谨守节操的人臣。D.周亚夫为人胸无城府。景帝赐肉无筷,他不懂景帝用意,内心不悦,忿然离席。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帮帮你:便:①有利,适宜;②有利的时机;③熟悉,擅长。宜:①合适;②应该;③当然。——《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答案】11.B12.A13.D14.(1)梁王每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援,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愿意出兵。(2)皇帝起身,条侯就快步走出,景帝看着他出去。【解析】11.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B.“愿以梁委之”的意思是“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委”的意思是“放弃”;故选B。12.这道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如也、乎、矣、哉、耳等常出现在句子末尾,夫、盖、故(是故)、岂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其次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另外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原句意:太尉让人们注意防备西北。接着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故断为: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应选A。13.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D.根据“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可知,“忿然离席”的说法错误;故选D。1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本句重点词语有:日:每天;使使:派遣使者;便宜:有利;(2)本句重点词语有:趋:快步走;以:用。【点睛】译文: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国叛乱。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孝王向太尉周亚夫请求救援。而太尉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已经饿了,屡次想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应战。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让人们注意防备西北。接着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吴王濞抛弃了他的大军,与几千名精壮士卒逃跑,汉兵于是乘胜追击,完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双方攻守一共只有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打败平定了。过了五年,周亚夫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后来,景帝废了栗太子,丞相周亚夫极力为此事争辩,景帝因此就疏远了他。匈奴王徐卢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为侯爵。丞相周亚夫说:“那个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能采用。”于是全都封徐卢为列候。周亚夫因而称病退居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不久,景帝在皇宫中召见条侯,赏赐酒食。席上只放了一大块肉,没有切碎的肉,不也放筷子。条侯心中不满,扭头就叫管宴席的官拿筷子来。景帝看到后笑着说:“这些不能满足您的需要吗?”条侯脱下帽子谢罪。皇帝起身,条侯趁机快步走出。景帝目送他出去后。说:“这个遇事就不满意的人不能任少主的大臣啊!”【132021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真题】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饮泉亭记[明]刘基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日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16.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刺广州出:出任B.终当不易心易:容易C.遏邪说遏:遏制D.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修:长17.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司马氏有廉臣焉焉:兼词,“于是”。B.夫君子以身立教以:介词,用。C.大丈夫之心之:助词,的。D.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而:连词,来。18.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①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②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答案】B17.A18.①有人指责他矫情,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②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滚水似火焰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B.句意: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易:改变。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A.句意: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焉:句末语气词,可不翻译。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①或:有人。病:以……为病,认为矫情。然:对、正确。②驱之以刀剑:状语后置句,以刀剑驱之,用刀剑逼迫。不为不义屈:被动句,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临:面对。【点睛】参考译文: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故作姿态”,“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人们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