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与节约用水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水资源管理与节约用水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水资源管理与节约用水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水资源管理与节约用水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水资源管理与节约用水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资源管理与节约用水作业指导书TOC\o"1-2"\h\u13846第1章水资源管理概述 3129851.1水资源的重要性 338351.2水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345151.3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422924第2章节约用水基础知识 440002.1节约用水的意义 429872.2节约用水的基本原则 596412.3节约用水的途径与措施 512927第3章水资源评价与规划 6112573.1水资源评价方法 636563.1.1降水量评价 6120543.1.2地表水资源评价 665713.1.3地下水资源评价 6180173.2水资源规划的步骤与内容 6165273.2.1水资源需求分析 6163903.2.2水资源供给分析 7273363.2.3水资源平衡分析 7218863.2.4水资源规划方案制定 7248583.3水资源合理配置 7299493.3.1优化用水结构 718873.3.2跨区域水资源调配 7203603.3.3水资源保护与恢复 7319563.3.4水资源管理 76279第4章水资源监测与信息化管理 8317074.1水资源监测技术 828244.1.1监测方法 8237284.1.2监测设备 8107794.1.3数据处理与分析 8314594.2水质监测与评价 873924.2.1水质监测方法 8316434.2.2监测指标 8195254.2.3水质评价 889354.3水资源信息化管理 8224124.3.1信息管理系统 863194.3.2数据共享与交换 9240694.3.3智能决策支持 9168894.3.4信息安全保障 920391第5章地下水资源管理 9147615.1地下水资源特征与评价 9172665.1.1地下水资源概念 930395.1.2地下水资源特征 924815.1.3地下水资源评价 9127015.2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1086105.2.1合理开发 10303105.2.2保护措施 10135835.3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管理 10327445.3.1地下水动态监测 1045585.3.2地下水管理 1012281第6章水资源需求管理 1162276.1水资源需求分析 1170156.1.1数据收集与处理 1140186.1.2用水需求结构分析 11257136.1.3影响因素分析 1147986.2水资源需求预测 11322306.2.1预测方法选择 11100356.2.2模型构建与验证 11174556.2.3预测结果分析 11222756.3水资源需求管理策略 119876.3.1制定用水定额 1195406.3.2优化用水结构 113606.3.3节约用水措施 11172306.3.4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12297816.3.5水资源需求监测与评估 1220490第7章节水型社会建设 12142737.1节水型社会概述 12313657.2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12177117.3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摸索 1227198第8章工业节水技术与管理 13292128.1工业节水技术 1389108.1.1概述 13285538.1.2高效用水技术 1314928.1.3循环水利用技术 13170738.1.4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 13279858.2工业节水措施与案例分析 13267448.2.1概述 13270988.2.2制造业节水措施 1485448.2.3热电行业节水措施 14192638.2.4案例分析 1446058.3工业用水审计与评价 1440028.3.1概述 1410938.3.2审计内容 14297158.3.3评价方法 14143888.3.4实施步骤 14315238.3.5持续改进 1426254第9章农业节水技术与管理 1484729.1农业节水技术 14283669.1.1灌溉技术 15293419.1.2节水栽培技术 15126819.1.3农田水分调控技术 1587479.2农业节水措施与案例分析 15252819.2.1节水措施 15229089.2.2案例分析 15153619.3农业水价改革与灌溉管理 15122269.3.1农业水价改革 15297589.3.2灌溉管理 1621451第10章城市节水与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16772510.1城市节水措施与案例分析 161149210.1.1节水措施概述 16335310.1.2案例分析 16143610.2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技术 162204410.2.1非常规水资源概述 162616310.2.2利用技术 162511210.3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 17591810.3.1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 171392210.3.2雨水资源化管理 171337910.4城市再生水利用与安全处置 17909210.4.1再生水利用技术 172643410.4.2安全处置措施 17第1章水资源管理概述1.1水资源的重要性水,作为地球上的宝贵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资源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人类、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都离不开水;水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广泛用于冷却、洗涤、溶解等环节;水在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农作物的灌溉、生长均需依赖充足的水资源。水还承担着维系生态系统的功能,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存在,为地球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环境。1.2水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水资源管理旨在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其主要任务如下:(1)保障水资源供给安全。通过加强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管理,保证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技术,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3)保护水环境。加强水污染防治,维护水体自净能力,保障水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4)预防水灾害。加强水文观测和预报,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减轻水灾害损失。(5)协调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充分发挥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促进人水和谐。1.3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水资源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趋势如下:(1)从单一水资源开发向水资源系统管理转变。注重水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协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强化节水意识,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3)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强化源头防控,注重水污染防治,保障水环境质量。(4)从行政区域管理向流域管理转变。加强流域内各行政区域的协调与合作,实现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5)从传统管理手段向现代化管理手段转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手段,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2章节约用水基础知识2.1节约用水的意义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节约用水具有重要意义。(1)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节约用水有助于减少水资源消耗,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2)提高用水效率:节约用水可以提高用水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3)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有助于减少污水排放,降低对水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4)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节约用水有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2节约用水的基本原则节约用水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科学规划:根据水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用水特点,科学制定节水规划和措施。(2)合理分配:合理分配水资源,优先保障生活用水,统筹兼顾生产、生态和环境用水。(3)提高效率:提高用水效率,降低水资源消耗,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4)全过程管理:从水源、输水、用水、排水等全过程加强管理,减少水资源浪费。(5)全民参与: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2.3节约用水的途径与措施节约用水主要包括以下途径与措施:(1)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保证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2)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产业,降低水资源消耗。(3)推广节水技术:研发和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4)改进用水方式:改进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生活等用水方式,实现高效节水。(5)提高污水处理和回用水平: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6)建立健全节水制度:制定和完善节水法规、政策,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7)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深入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培养节水行为习惯。第3章水资源评价与规划3.1水资源评价方法3.1.1降水量评价降水量是衡量水资源丰富程度的基础指标,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降水量进行评估。降水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降水量数据;(2)对降水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插值处理;(3)计算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4)分析降水量变化趋势及周期性。3.1.2地表水资源评价地表水资源评价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体的评价。具体方法如下:(1)收集地表水资源数据;(2)分析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3)评估地表水资源质量;(4)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3.1.3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地下水文地质资料;(2)分析地下水水位、水质及动态变化;(3)计算地下水可开采量;(4)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3.2水资源规划的步骤与内容3.2.1水资源需求分析(1)分析区域用水需求;(2)预测未来用水需求;(3)确定合理的用水结构。3.2.2水资源供给分析(1)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给能力;(2)评估降水、径流、蒸发等水文循环过程;(3)计算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3.2.3水资源平衡分析(1)构建水资源平衡方程;(2)计算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3)分析水资源短缺或过剩的原因。3.2.4水资源规划方案制定(1)确定水资源规划目标;(2)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措施;(3)评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益。3.3水资源合理配置3.3.1优化用水结构(1)调整农业、工业、生活等用水比例;(2)提高用水效率;(3)推广节水技术。3.3.2跨区域水资源调配(1)分析区域间水资源供需状况;(2)制定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方案;(3)协调各方利益,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3.3.3水资源保护与恢复(1)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污染;(2)实施水资源恢复工程,提高水环境质量;(3)建立水资源保护与恢复的长效机制。3.3.4水资源管理(1)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2)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与法规;(3)加强水资源监测与信息化建设;(4)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第4章水资源监测与信息化管理4.1水资源监测技术4.1.1监测方法水资源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面监测、遥感监测和自动监测三种方法。地面监测依赖于人工或半自动化设备进行水文、气象等数据的采集;遥感监测利用卫星、航空器等远距离获取地表水资源信息;自动监测则通过安装在水体中的传感器实时收集数据。4.1.2监测设备针对不同监测方法,选用相应的设备。主要包括气象站、水位站、水质监测站、流量计、遥感卫星、无人机等。设备的选择需考虑监测范围、精度、成本和可维护性等因素。4.1.3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校验和整理,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挖掘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4.2水质监测与评价4.2.1水质监测方法水质监测主要包括现场快速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种方式。现场快速监测适用于实时掌握水质状况,实验室分析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2.2监测指标水质监测指标包括常规水质参数(如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等)和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根据监测目的和水体特点,合理选择监测指标。4.2.3水质评价根据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方法对水质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水功能区划、水环境质量标准等,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4.3水资源信息化管理4.3.1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系统应具备数据查询、统计、分析、预警等功能,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4.3.2数据共享与交换搭建水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各区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口、数据格式和数据传输协议,提高数据利用效率。4.3.3智能决策支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水资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历史数据、实时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分析,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方案。4.3.4信息安全保障加强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采取加密、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措施,保证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运行。第5章地下水资源管理5.1地下水资源特征与评价5.1.1地下水资源概念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岩石孔隙、裂隙及洞穴中储存的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具有循环周期长、更新速度慢、分布广泛等特点,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5.1.2地下水资源特征(1)时空分布不均匀:地下水资源在空间上受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时间上受降水、蒸发等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2)可恢复性:地下水循环周期长,一旦过度开采,短时间内难以恢复。(3)水质差异:不同地区地下水水质受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存在较大差异。5.1.3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量评价: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估算地下水资源的数量。(2)水资源质量评价: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价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3)可开采性评价:根据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评估地下水的可开采程度。5.2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5.2.1合理开发(1)科学规划:根据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保证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优化开采布局:合理布置开采井位,避免过度集中开采,减少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3)控制开采强度:根据地下水资源状况,合理控制开采强度,防止地下水降落漏斗的产生。5.2.2保护措施(1)加强地下水监测: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地下水位、水质动态变化。(2)防治地下水污染:加强污染源防控,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减少地下水污染风险。(3)生态修复:对受损的地下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提高地下水自净能力。5.3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管理5.3.1地下水动态监测(1)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水位、水质、水量等参数的监测。(2)监测方法:采用自动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3)监测网络:建立覆盖重点区域、关键点的地下水监测网络,为地下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5.3.2地下水管理(1)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地下水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行为。(2)行政管理:加强地下水行政管理,严格执行地下水开发利用许可制度。(3)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水文地质技术,提高地下水管理水平。(4)宣传教育:加强地下水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和参与度。第6章水资源需求管理6.1水资源需求分析6.1.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我国各地区历史用水数据,包括生活、工业、农业等用水部门的用水量,并进行数据清洗和整理,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6.1.2用水需求结构分析分析各用水部门的用水需求结构,了解用水需求和用水效率,为制定水资源需求管理策略提供依据。6.1.3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影响水资源需求的因素,如人口、经济、气候、政策等,为水资源需求预测提供参考。6.2水资源需求预测6.2.1预测方法选择根据不同用水部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机器学习等。6.2.2模型构建与验证建立水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保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6.2.3预测结果分析分析预测结果,了解未来一段时间内水资源需求的趋势和变化,为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依据。6.3水资源需求管理策略6.3.1制定用水定额根据水资源需求预测结果,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引导各用水部门合理利用水资源。6.3.2优化用水结构调整各用水部门的用水结构,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合理配置工业和农业用水。6.3.3节约用水措施加强节约用水宣传和培训,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用水效率。6.3.4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和政策,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水资源监管。6.3.5水资源需求监测与评估建立水资源需求监测体系,定期评估水资源需求管理效果,为调整管理策略提供依据。第7章节水型社会建设7.1节水型社会概述节水型社会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节水、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一种社会形态。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7.2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节水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节水立法,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节水责任、权利和义务,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制保障。(2)建立健全节水管理体系。建立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节水管理体制,形成合力,保证节水工作的全面推进。(3)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加大节水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广泛应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工业用水技术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强化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证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5)提高公众节水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6)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完善节水政策体系,落实节水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激发节水内生动力。7.3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摸索我国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摸索,取得了显著成果。(1)制定节水政策规划。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节水政策规划,明确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和措施。(2)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各级及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节水意识。(3)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推动城市节水工作向纵深发展。(4)实施节水重点工程。加大节水重点工程投入,推动农业、工业、城市等领域节水技术改造。(5)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管,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6)推动节水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节水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节水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通过以上实践与摸索,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节水型社会建设仍需不断深化,进一步加强节水工作,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第8章工业节水技术与管理8.1工业节水技术8.1.1概述本节主要介绍目前工业领域应用的节水技术,包括高效用水技术、循环水利用技术、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等。8.1.2高效用水技术高效用水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生产过程、改进用水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实现节水目标。8.1.3循环水利用技术循环水利用技术是指将工业用水进行循环使用,减少新鲜水消耗。主要包括:闭路循环、开路循环等。该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效率。8.1.4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是通过先进的废水处理工艺,将废水进行处理,使其满足回用要求,从而实现废水的资源化。8.2工业节水措施与案例分析8.2.1概述本节通过分析不同行业工业节水措施的实际案例,为工业节水提供参考和借鉴。8.2.2制造业节水措施以钢铁、化工、造纸等行业为例,介绍其节水措施,包括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设备效率、实施废水处理及回用等。8.2.3热电行业节水措施热电行业节水主要从提高循环水利用率、优化热力系统、采用高效冷却技术等方面入手,降低新鲜水消耗。8.2.4案例分析本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节水案例,分析其节水技术的应用和效果,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8.3工业用水审计与评价8.3.1概述工业用水审计与评价是对企业用水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找出用水存在的问题,为节水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8.3.2审计内容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用水现状、用水设备效率、用水管理水平、节水潜力分析等。8.3.3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有:水平衡测试、用水效率评价、节水潜力评估等。通过这些方法,对企业用水情况进行全面评价。8.3.4实施步骤实施步骤包括:制定审计计划、收集用水数据、分析用水现状、提出节水措施、制定节水方案等。8.3.5持续改进企业应定期进行用水审计与评价,不断优化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持续节水。第9章农业节水技术与管理9.1农业节水技术9.1.1灌溉技术地下灌溉微灌雾灌滴灌9.1.2节水栽培技术抗旱品种选育保水剂应用覆膜栽培旱作栽培9.1.3农田水分调控技术土壤水分监测农田水分优化调配水肥一体化调亏灌溉9.2农业节水措施与案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