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作业指导书TOC\o"1-2"\h\u13428第1章绪论 3134451.1水污染防治概述 3109811.1.1基本概念 346031.1.2法律法规体系 3133791.1.3防治技术 4256661.1.4政策措施 4305771.2水质监测的意义与任务 4238841.2.1意义 4293641.2.2任务 411778第2章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 5225882.1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564162.1.1国家层面法律法规 5236112.1.2地方层面法律法规 5300072.1.3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5267462.2水污染防治主要技术规范 5253392.2.1水质监测技术规范 525052.2.2污染源防治技术规范 6227532.2.3风险评估与应急技术规范 6199022.2.4水污染防治规划与设计技术规范 6680第3章水体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6152623.1污染源分类与特点 648803.1.1污染源分类 6106023.1.2污染源特点 6259143.2污染源识别技术与方法 7303033.2.1采样与分析 7290923.2.2污染源识别技术 7159783.3污染源评估与控制 7318123.3.1污染源评估 7303123.3.2污染源控制措施 719544第4章水污染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879704.1物理污染防治技术 89984.1.1沉淀与浮选技术 8280034.1.2过滤技术 871674.1.3膜分离技术 8306284.2化学污染防治技术 8297534.2.1氧化还原技术 8158974.2.2吸附技术 859014.2.3化学沉淀技术 8184714.3生物污染防治技术 886854.3.1活性污泥法 8108894.3.2生物膜法 8305524.3.3厌氧处理技术 891414.4综合污染防治技术 8210414.4.1预处理技术 9102954.4.2多级组合处理技术 9197444.4.3智能化控制技术 9182114.4.4生态修复技术 917875第5章水质监测技术与方法 9201675.1水质监测概述 98455.2常规水质监测项目与指标 972385.3现场快速监测技术 9326815.4自动监测技术 105322第6章水质监测方案制定与实施 10309696.1监测方案设计原则与方法 10321006.1.1设计原则 10189916.1.2设计方法 10201846.2监测点位布设与优化 10215506.2.1点位布设原则 10196896.2.2点位优化方法 11164976.3监测频次与周期 1194396.3.1监测频次 11291696.3.2监测周期 11136596.4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11241086.4.1数据采集 11291146.4.2数据处理 116015第7章水质污染应急监测与处理 1196167.1水质污染类型与特点 12233447.1.1污染类型 12166467.1.2污染特点 12186467.2应急监测技术与方法 12238397.2.1应急监测技术 12220247.2.2应急监测方法 12243697.3污染处理与应急处置 12267437.3.1污染处理 1274447.3.2应急处置 134573第8章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信息化管理 13122438.1信息化管理概述 1311318.2数据库建设与管理 13207128.2.1数据库建设 13193528.2.2数据库管理 13159388.3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14298288.3.1信息系统开发 14173288.3.2信息系统应用 1427207第9章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质量控制 14154579.1质量控制概述 14117499.2检测方法验证与质量控制 15137169.2.1检测方法选择 1537789.2.2检测方法验证 15255289.2.3设备校准与维护 15286129.2.4试剂和标准物质管理 15259879.2.5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15180629.3监测数据审核与处理 15278509.3.1数据审核 15116319.3.2数据处理 1525381第10章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162611310.1监测能力建设概述 16425810.2监测人员培训与考核 162292510.2.1培训内容 161563310.2.2培训方式 161987910.2.3考核办法 161860810.3监测设备维护与管理 163037510.3.1设备维护 162438510.3.2设备管理 17790910.4监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 171659510.4.1实验室建设 17432710.4.2实验室运行管理 17第1章绪论1.1水污染防治概述水污染防治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水资源安全、生态平衡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防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本节将对水污染防治的基本概念、法律法规体系、防治技术和政策措施进行概述。1.1.1基本概念水污染防治是指针对水资源污染问题,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扩散,修复受损水环境,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过程。1.1.2法律法规体系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标准。1.1.3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源头防治、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方面。源头防治主要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过程和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过程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降低排放浓度;末端治理是指对已经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收集、处理和处置。1.1.4政策措施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大投入,完善资金保障;强化监管,严格执法;推动科技创新,提高防治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1.2水质监测的意义与任务水质监测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对于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估水污染防治效果、制定水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阐述水质监测的意义和任务。1.2.1意义水质监测具有以下意义:(1)为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监测,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估污染程度,为制定水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2)评估水污染防治效果。通过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为优化污染防治策略提供参考。(3)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通过监测饮用水源地水质,保证饮用水质达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4)预防水污染。及时发觉水质异常情况,预警潜在的水污染风险,防止水污染的发生。1.2.2任务水质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1)开展例行监测。对水环境功能区、饮用水源地、重点流域和湖泊等进行定期监测,掌握水质状况。(2)实施污染源监测。对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进行监测,掌握污染物排放情况。(3)开展应急监测。针对水污染,迅速开展应急监测,为处理提供技术支持。(4)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质量保证体系,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针对水质监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提高监测技术水平。第2章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2.1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2.1.1国家层面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5)中华人民共和国湖泊保护条例2.1.2地方层面法律法规(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水污染防治相关地方性法规及规章(2)各市、县(区)级根据国家和地方要求制定的水污染防治相关规定2.1.3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1)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水污染防治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水利部门制定的水污染防治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3)其他相关部门制定的水污染防治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2水污染防治主要技术规范2.2.1水质监测技术规范(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地下水质量标准(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4)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规范(5)水质采样技术规范2.2.2污染源防治技术规范(1)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规范(2)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规范(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规范(4)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5)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2.2.3风险评估与应急技术规范(1)水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指南(3)水污染应急监测技术规范(4)水污染应急处理技术规范2.2.4水污染防治规划与设计技术规范(1)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2)水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规范(3)水体生态修复技术规范(4)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导则通过以上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严格执行,为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和技术支持。第3章水体污染源识别与评估3.1污染源分类与特点3.1.1污染源分类污染源按照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工业污染源: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2)农业污染源: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中过量使用的化肥、农药以及养殖业产生的粪便污水;(3)生活污染源:指居民生活、公共服务设施等产生的废水、废物;(4)交通污染源:主要包括机动车尾气、船舶排放的废水和废气;(5)自然灾害污染源:如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的环境污染。3.1.2污染源特点各类污染源具有以下特点:(1)工业污染源: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对水质影响严重;(2)农业污染源:分布广泛,污染途径多样,具有季节性;(3)生活污染源:排放较为集中,污染物质以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为主;(4)交通污染源:排放具有移动性和间歇性,对大气和水体均有影响;(5)自然灾害污染源:突发性强,污染范围广,难以预测和控制。3.2污染源识别技术与方法3.2.1采样与分析(1)在污染源可能存在的区域进行布点采样;(2)根据污染源类型,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和设备;(3)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确定污染物种类和浓度。3.2.2污染源识别技术(1)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如便携式水质分析仪、无人机遥感等;(2)实验室检测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3)同位素示踪技术:如氢氧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等;(4)模型预测技术:如水质模型、污染源解析模型等。3.3污染源评估与控制3.3.1污染源评估(1)确定污染源排放强度、排放周期、影响范围等;(2)评估污染源对水体的潜在风险,确定优先控制污染源;(3)分析污染源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估综合污染效应。3.3.2污染源控制措施(1)工业污染源:加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实施清洁生产;(2)农业污染源:推广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养殖业粪便污水治理;(3)生活污染源: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4)交通污染源:优化交通布局,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施船舶污水排放标准;(5)自然灾害污染源: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第4章水污染防治技术及其应用4.1物理污染防治技术4.1.1沉淀与浮选技术沉淀技术是通过加入絮凝剂使水中悬浮物聚集成絮体,从而便于去除。浮选技术则是利用气泡将污染物带到水面,实现分离。4.1.2过滤技术采用不同类型的过滤器,如快速过滤、慢速过滤等,对水中的悬浮物、泥沙等进行拦截,达到净化的目的。4.1.3膜分离技术采用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拦截和去除。4.2化学污染防治技术4.2.1氧化还原技术通过投加氧化剂或还原剂,改变水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实现去除。4.2.2吸附技术利用活性炭、沸石等吸附剂,对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进行吸附,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4.2.3化学沉淀技术向水中加入化学试剂,使污染物难溶于水的沉淀物,从而去除。4.3生物污染防治技术4.3.1活性污泥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对有机物进行降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4.3.2生物膜法在固定载体上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的吸附和降解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4.3.3厌氧处理技术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实现污染物去除。4.4综合污染防治技术4.4.1预处理技术针对不同水质,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预处理,为后续处理提供条件。4.4.2多级组合处理技术将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进行组合,实现高效、稳定的水质净化。4.4.3智能化控制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对水污染防治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调整,提高处理效果。4.4.4生态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态因子,对受污染水体进行原位修复,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第5章水质监测技术与方法5.1水质监测概述水质监测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水体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进行定期监测,评估水环境质量,为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章主要介绍水质监测的技术与方法,包括常规水质监测、现场快速监测和自动监测等方面。5.2常规水质监测项目与指标常规水质监测项目与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物理指标:水温、色度、浊度、臭和味等;(2)化学指标:pH值、总硬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总磷、总氮等;(3)生物指标:大肠菌群、藻类等;(4)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汞、镉、铅、砷、铬等。5.3现场快速监测技术现场快速监测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等特点,适用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和水环境质量快速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用于测定水质常规指标,如pH值、溶解氧、浊度等;(2)快速测定试剂盒:用于测定特定指标,如COD、氨氮、总磷等;(3)光学仪器:如便携式光谱仪、红外测油仪等,用于测定水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4)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水中生物指标,如大肠菌群、藻类等。5.4自动监测技术自动监测技术具有连续、实时、自动等特点,有助于提高水质监测效率,为水污染防治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自动水质监测站:实现对水质常规指标的在线自动监测;(2)浮标式监测系统:适用于大范围水域的水质监测;(3)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无人机等载体,获取大范围水体的水质信息;(4)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布置大量微型传感器,实现水质的全面、实时监测。第6章水质监测方案制定与实施6.1监测方案设计原则与方法6.1.1设计原则(1)科学性:依据水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水体特点,保证监测方案的科学性。(2)系统性:全面考虑影响水质的各类因素,构建系统性监测方案。(3)实用性:监测方案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便于实施和推广。(4)动态调整:根据监测数据及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监测方案。6.1.2设计方法(1)资料收集:收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研究成果等资料。(2)现场调查:了解监测区域的水环境状况,掌握水质污染源、污染途径等信息。(3)确定监测指标:根据水体特点和污染状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指标。(4)制定监测方案:结合设计原则,制定监测方案。6.2监测点位布设与优化6.2.1点位布设原则(1)代表性:监测点位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监测区域的水质状况。(2)全面性:监测点位应覆盖各类污染源、污染途径及敏感区域。(3)均匀性:监测点位在空间分布上应相对均匀。(4)稳定性:监测点位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便于长期监测。6.2.2点位优化方法(1)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监测点位进行空间分析,优化点位布局。(2)结合水质模型,评估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对点位进行调整。(3)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点位之间的相关性,剔除冗余点位。6.3监测频次与周期6.3.1监测频次(1)定期监测:根据水体特点、污染状况和监测目的,合理确定定期监测频次。(2)临时监测:针对突发事件、污染源变化等情况,适时开展临时监测。6.3.2监测周期(1)短期监测:针对特定污染源或污染事件,开展短期监测。(2)中长期监测:综合考虑水质变化趋势、污染防治需求等因素,制定中长期监测周期。6.4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6.4.1数据采集(1)采样方法:按照相关技术规范,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采样。(2)采样设备: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采样设备,保证采样质量。(3)采样过程:严格遵循采样操作规程,保证采样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6.4.2数据处理(1)数据审核:对监测数据进行审核,剔除异常数据。(2)数据统计与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水质变化规律。(3)报告编制:根据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为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第7章水质污染应急监测与处理7.1水质污染类型与特点7.1.1污染类型水质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有机污染物泄漏;(2)重金属污染;(3)农药、化肥污染;(4)石油类污染;(5)放射性物质污染;(6)生物污染。7.1.2污染特点水质污染具有以下特点:(1)突发性:污染发生突然,难以预测;(2)严重性: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复杂性:污染涉及多种污染物,成因复杂;(4)紧迫性:污染需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应急监测和处理。7.2应急监测技术与方法7.2.1应急监测技术(1)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包括便携式水质分析仪、手持式水质检测仪器等;(2)实验室分析技术:包括水质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和仪器分析方法;(3)遥感监测技术:利用卫星、无人机等遥感设备对污染范围和程度进行监测。7.2.2应急监测方法(1)水质参数监测:监测污染发生后的水质参数,如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等;(2)污染物监测: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进行定量分析;(3)污染源追踪:通过分析污染物特征,追踪污染源,为处理提供依据。7.3污染处理与应急处置7.3.1污染处理(1)切断污染源:迅速采取措施,切断污染源,防止污染物继续排放;(2)污染物质清除: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清除水中的污染物;(3)生态修复:对受污染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水生生物栖息环境。7.3.2应急处置(1)启动应急预案:根据类型和特点,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2)组织应急队伍:成立应急监测、处理和救援队伍,进行协同作战;(3)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及时发布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稳定民心;(4)后期评估与总结:对污染应急监测与处理过程进行评估和总结,提高应对类似的能力。第8章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信息化管理8.1信息化管理概述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在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章主要介绍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概念、技术手段及其在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中的应用。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和有效性,为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8.2数据库建设与管理8.2.1数据库建设在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工作中,数据库建设是关键环节。应依据监测目的、监测指标和监测范围,构建全面、完整、准确的水质监测数据库。数据库应包括以下内容:(1)基础数据:包括流域、水源地、监测站点、污染源等基本信息。(2)监测数据:包括水质常规指标、有毒有害物质、生物指标等监测数据。(3)空间数据: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用于展示流域、监测站点、污染源等空间分布。8.2.2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管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存储、更新、查询和分析等功能。具体要求如下:(1)数据采集:保证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2)数据存储:采用合适的存储方式,保证数据安全。(3)数据更新:定期更新数据库内容,保证数据时效性。(4)数据查询:提供便捷的数据查询功能,便于用户快速获取所需信息。(5)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GIS等技术手段,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8.3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8.3.1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开发应结合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的实际需求,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具有以下功能的信息系统:(1)数据管理:实现监测数据的采集、存储、更新、查询和分析等功能。(2)业务处理:支持水污染防治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提高工作效率。(3)决策支持:提供水质预测、预警和应急预案等功能,为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4)信息共享:实现各部门、各监测站点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协同工作效率。8.3.2信息系统应用信息系统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监测:实时掌握水质状况,发觉水质问题,及时采取防治措施。(2)污染源管理: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污染源治理与减排。(3)环境监管:为环境监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提高环境监管能力。(4)公共服务:向公众发布水质信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参与水污染防治。(5)科学研究: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水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第9章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质量控制9.1质量控制概述本章主要对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进行阐述。质量控制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涉及检测方法的选择、验证、设备校准、样品管理、数据处理等方面。通过质量控制措施,提高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为水污染防治提供有力技术支撑。9.2检测方法验证与质量控制9.2.1检测方法选择根据监测项目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优先选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规定的方法。对于尚未制定标准方法的监测项目,可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或研究成果,选用成熟的检测方法。9.2.2检测方法验证对选用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包括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测定限等指标。验证方法可参照相关标准或文献进行。9.2.3设备校准与维护(1)设备校准: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保证设备功能稳定、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