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8诗歌鉴赏_第1页
专题8诗歌鉴赏_第2页
专题8诗歌鉴赏_第3页
专题8诗歌鉴赏_第4页
专题8诗歌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8诗歌鉴赏※回顾2021真题过山农家顾况①板桥②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③焙茶④烟暗,却喜晒谷天晴。[注释]①顾况(727815),唐代诗人,他提倡质朴淳厚的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②板桥: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8.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等镜头。B.“莫嗔”二字,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表现了山农的爽直性格。C.“却喜”二字,道出了山农对雨后天晴,能翻晒谷子的喜悦。D.作者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答案】D【解析】D.“亲自参加”有误,诗人并没有亲自参加劳动,而是参观农家人劳动。故选D。9.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抖音脚本(部分)画面内容画面声音预期表达效果板桥人渡泉声山溪、木板桥、诗人①_________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茅檐日午鸡鸣茅屋、阳光、人、鸡悠长的鸡鸣声②_____________【答案】①潺潺的流水声

②田园的悠闲和诗人的闲适自在【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赏析。①“板桥人渡泉声”意为:走上板桥,只听桥下泉水叮咚。诗中画面的声音是潺潺的流水声。“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②“茅檐日午鸡鸣”意为: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啼鸣。这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闲适之意。※2022模拟体验(2022·湖南长沙·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①唐•陈羽②海③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④。横笛⑤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⑥天山雪。【注释】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歌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这首诗为作者早年任职边关幕府时所作。②陈羽:中唐诗人。③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④折:断。⑤横笛:一种横吹的笛子。⑥直上:一直向上、向前。1.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士风雪行军的诗歌,诗歌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B.本诗对“笛声”的描写很巧妙,“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形成“此时有声胜无声”的效果,为下句详细描摹将士与敌人激战的场面做好铺垫。C.“直上”的动态描写,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D.本诗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答案】B【解析】B.“详细描摹”错误。“红旗直上天山雪”意指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只写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并没有详细描摹。故选B。2.“抖音”是当今很火爆的微视频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方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画外音乐高亢的笛声近镜头①叶落枝断的梧桐远镜头天山白雪②【答案】①朔风吹裂的冻土②移动的红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意思是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可见“朔风吹裂的冻土”“叶落枝断的梧桐”属于近镜头;“红旗直上天山雪”意指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可见“天山白雪”“移动的红旗”属于远镜头。(2022·湖南·长沙市南雅中学一模)阅读下面柳宗元所写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柳宗元,字子厚,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一生笔耕不辍,诗文具有很高的成就。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①破额山前碧玉流②,骚人遥驻木兰舟③。春风无限潇湘意④,欲采蘋花不自由。【注释】①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接受别人寄赠作品后,以作品答谢之。侍御:侍御史。象县:唐代属岭南道,即今广西象州。②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③木兰: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以之为美木,文人常在文学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是赞美之意。④潇湘:湖南境内二水名。柳宗元《愚溪诗序》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一、二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作者)”;三、四两句,切“酬(作诗酬答)”。B.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事物来烘托他。C.“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D.这首诗语言风格粗犷豪放,写景如画。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粗犷豪放”错误,由“碧玉流”“木兰舟”可知,这首诗歌语言凝练,写景如画,自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且“欲采蘋花不自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多种情感。故选D。4.从全诗品味“欲采蘋花不自由”的言外之意。【答案】①渴望自由又得不到自由的矛盾;②被贬谪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贬谪处境的险恶;③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不得。【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欲采蘋花不自由”的意思是:我多想采束苹花相送于你,却不得自由。字面上直接表达了渴望自由又得不到自由的内心矛盾。结合注释④中“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可知,深层上,诗人被贬至潇湘,这里的“不自由”实际上更指自己政治上的不如意,是在感慨自己谪居的处境险恶。结合上句“春风无限潇湘意”可知,作者想要表达“我之感春风而怀无限之思者,正欲采苹潇湘,以图自献,乃拘于官守不自由也”的意思,即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不得。(2022·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①。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②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③。【注释】①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②明:(政治)清明。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5.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孤桐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B.首联“森森”写出了孤桐的茂盛繁密,“几百寻”突显了孤桐的高大挺拔。C.“阳骄叶更阴”暗示诗人在政治上得到的阻碍力量越大,信念越坚定。D.“愿斫五弦琴”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弹琴奏乐,追求潇洒快乐的人生。【答案】D【解析】D.“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意思是: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明间疾苦,想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联系注释“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可知,尾联运用典故,写诗人想像帝舜一样了解民生疾苦,自己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写自己愿解除民生疾苦而献身;“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弹琴奏乐,追求潇洒快乐的人生”表述有误;故选D。6.这首诗借“孤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答案】《孤桐》中孤桐的特点:高大挺拔、正直伟岸、中间虚心、茂盛强壮等,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坚强不屈、虚心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决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文中寄寓的作者情感。首联“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与颔联“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写“孤桐”深深扎根于大地,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体现了“孤桐”高大挺拔、正直伟岸、虚心的特点;颈联“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写“孤桐”岁月越久,树越壮实,烈日越骄,叶越浓密;体现了“孤桐”茂盛的特点;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孤桐喻指自己,借孤桐的形象,表达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意志越顽强的性格和精神品质;联系尾联“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可知,尾联运用典故,写诗人想像帝舜一样了解民生疾苦,自己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表现了自己愿解除民生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2022·湖南长沙·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人游吴①杜荀鹤君到姑苏②见,人家尽枕河③。古宫④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⑤。遥知未眠月⑥,乡思在渔歌。【注释】①吴:苏州,春秋时为吴国都城。②姑苏:苏州的别称。③枕河:临河。④古宫:指姑苏。⑤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⑥未眠月:月未眠。7.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诗人对眼前所看到的姑苏城城中景物的全貌概写,点明了其房屋沿河而建的特点。B.颔联从局部入手,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姑苏城民居多,空地少,河渠密布,小桥众多的特点。C.颈联对仗工整,尤其是“卖”和“载”两个动词的使用,生动地描绘了吴地繁荣、富足的特点。D.这首诗中诗人先写了吴地的人文历史和秀美风光,尾联借月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D.尾联“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意思是:遥想你在明月高照的未眠之夜,定会轻唱渔歌寄托相思之情,写的是友人在吴地思念家乡,“借月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理解错误;故选D。8.请简要赏析首联“人家尽枕河”一句中“枕”字的表达效果。【答案】“枕”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吴地河流众多,姑苏城房屋与河流共生之景,表达了诗人对吴地的喜爱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然后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放入到句子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人家尽枕河”意思是说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枕”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再结合“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可知,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民居多,空地少,河渠密布,小桥众多。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因此一个“枕”字,生动形象地点明姑苏城其房屋沿河而建的特点,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吴地的喜爱之情。(2022·湖南长沙·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小重山【宋】岳飞昨夜寒蛩①不住鸣。惊回千里梦②,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①寒蛩(gióng):秋天的蟋蟀。②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9.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动衬静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渲染了一种悲凉氛围。B.“阻归程”实指山高水深,道路遥远,难以归家,可见词人思念故园却又不甘功名未立的矛盾心理。C.词人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处境孤危,深感寂寞的心情。D.全词流露出作者隐忧时事的悲凉悱恻之思,沉郁而悲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B.“阻归程”实际并非指山高水深,道路遥远,难以归去,而是暗喻着对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因为当时正是秦桧弄权,气焰十分嚣张时候,作者不便明言,所以用含蓄的表现手法,弹出弦外之音;故选B。10.小铭搜集了一些英雄名人的诗词作品,发现诗词往往语言凝练,意旨深远,一字寓深情。请和他一起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作品名、字词作者鉴赏“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描写出万箭齐发,弓弦雷鸣的震撼,以壮阔盛大的战争场面和辉煌的胜利,表达出词人①________的心情。《小重山》岳飞寂静的深秋之夜,词人在睡梦中惊醒,表现词人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表达了作者②________心境。【答案】杀敌报国的豪迈;

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①“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②“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干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却小停地呜叫,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使克复中原的责任更加沉重,“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呜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这一句通过叙写被梦惊醒来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之情。(2022·湖南长沙·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小题。中秋夜南楼寄友人李群玉①海月出银浪,湖光射高楼。朗吟②无渌酒③,贱价买清秋。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他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注】①李群玉:字,唐代澧洲(今湖南澧县)人,极有诗才。②朗吟:高声吟诵。③渌酒:美酒。11.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景衬情,首联以乐景衬哀情,颈联以哀景衬哀情,反衬正衬相结合,彰显艺术魅力。B.首联“出”“射”二字动感十足,形象地描绘出中秋夜月光的皎洁,诗人的视角在远近高低之间切换。C.颈联借“鱼龙寂”暗示天气的寒冷,加上明月高悬,营造出凄冷清幽的氛围。D.尾联运用侧面描写,间接塑造出一个身在异乡的孤独游子形象。【答案】D【解析】D.根据尾联“他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身处异乡,面对凄清的夜景,在中秋节饮酒,为孤独悲伤的情绪送行)”可知,写诗人身处异乡,看着外面凄寒的景象,越喝酒越惆怅,一个“愁”字直接塑造了一个中秋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借酒浇愁的孤独悲苦游子形象,故D项“侧面描写,间接塑造出……”理解不正确,属于直接描写。故选D。12.该诗尾联中的“饯”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案】“饯”原指设酒食为人送行,这里引申为“送行”。诗人独在异乡,在中秋佳节面对皎洁的月光,面对凄清冷幽的深秋之景,只能用高声吟诵诗篇的方式送走心中的忧愁。一方面表现诗人独处他乡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诗人的豁达之意。【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字词。解答此题,首先解释“饯”的本义为“饯行”,其次解释它在句子中的意思,这里理解为“为……送行”,然后回归原诗“他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这里写的是诗人身处异乡,面对凄清的夜景,在中秋节饮酒,为孤独悲伤的情绪送行。可知,诗人身处异乡,有远离家乡产生的孤独凄凉之情,但是诗人能对景饮酒,把孤独之情送走,可见诗人的豁达的心胸。(2022·湖南长沙·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西塞山①怀古刘禹锡②王濬③楼船下益州,金陵④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⑤,一片降幡⑥出石头⑦。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①西塞山:著名的军事要塞。②刘禹锡,唐朝诗人。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③王濬:西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就王濬造大船,出巴蜀。④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⑤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⑥幡:旗。⑦石头:指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从体裁上来看,是一首七言律诗;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怀古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B.开篇以史事为题,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畏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C.颔联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最终西晋益州刺史王濬不敌东吴大军,在吴主的营门前举起了降旗投降。D.尾联直写“今逢”之世,再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答案】C【解析】C.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意思是: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是西晋益州刺史王濬战胜了东吴大军,东吴降旗以示投降;故选C。14.“人世几回伤往事”,清代严复认为此句极妙。请简要概括诗人所伤何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示例:“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包括东吴及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这里不仅又对前朝兴亡的感慨,也有对自己一声遭遇的悲诉,一个“伤”字,表达了悲痛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及其中寄寓的作者情感。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意思是: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此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情感由西塞山引发,联系注释“①西塞山:著名的军事要塞。②刘禹锡,唐朝诗人。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诗句“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作者触景生情,由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的现状,联想到曾经西晋灭吴,朝代频繁更替的往事(历史),表现了政权更替是由于后人不吸取教训,总是承袭前人的错误,作者怀古伤今表现了对朝代更替的悲慨,与自身遭遇的慨叹,以“伤”来形容“往事”,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2022·湖南长沙·模拟预测)阅读以下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行舟李益〔唐代〕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①,天晴共上望乡楼。【注释】①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15.下列对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柳花飞入正行舟”既照应标题,又表明了诗人行舟的季节是春天。B.第二句描绘了诗人斜卧舟中随手采得菱花,并让书信随着碧绿的江水流往家乡的方向的情态。C.第三句“闻道”二字表明诗人只是听人所道,面对明媚的春光没有观赏的兴致,而是愁绪萦怀。D.这首诗意蕴丰富,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例如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上望乡楼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体会、玩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第一句意为: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信:随便、放任,并非“书信”之意,故B错误。1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杨花”即“柳花”,它和“柳花飞入正行舟”中的“柳花”都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都营造了忧愁、悲凉、伤感的氛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杨花的飘零与杜鹃的哀啼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被贬遭遇的同情与伤感;《舟行》借杨花写出了诗人的飘零之感与思乡之愁。【解析】本题考查意象与意境。“杨花落尽子规啼”意为:柳絮落完,子规啼鸣。杨花:柳絮,点明写作时令是暮春时节。作者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柳絮、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谪的同情和关心。“柳花飞入正行舟”意为:阳光明媚,柳花飘飘扬扬坠在行舟之中。柳花:柳絮。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柳花”渲染了悲凉、伤感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2022·湖南长沙·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隋宫唐·李商隐紫泉①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②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③,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④,终古垂杨⑤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⑥,岂宜重问后庭花。【注】①紫泉:长安河名。②芜城:指隋朝的江都,即今江苏扬州。③日角:额角突出,古人以为此乃帝王之相。此指唐高祖李渊。④萤火:《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⑤垂杨:隋炀帝开黄运河;堤岸遍布杨柳。⑥陈后主:即陈叔宝,南朝陈末代皇帝,在位期间,荒废朝效,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隋遗录》卷上载,炀帝曾梦见和前朝皇帝陈叔宝相遇,畅饮甚欢,席间曾请陈的宠妃张丽华表演《玉树后庭花》舞蹈。17.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文开篇描述雄伟壮丽的长安宫殿大门紧锁,是因为隋炀帝想要另外选取江都作自己的新家。B.颔联做出假设,如果不是李渊夺取了隋朝的政权,隋炀帝的船只大概已经游到天边了。C.颈联通过描写眼前荒凉的景象:隋炀帝放萤夜游的热闹景况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傍晚杨柳堤岸哀鸣的乌鸦,发出内心的慨叹。D.全诗选取极具代表性的景物,在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之上,借古讽今,借对隋炀帝荒淫亡国的批判,来告诫晚唐荒淫腐朽的统治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D.有误,“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说法错误,这是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乃讽刺隋炀帝杨广的荒淫亡国。此诗写隋炀帝为了寻欢作乐,无休止地出外巡游,奢侈昏庸,开凿运河,建造行宫,劳民伤财,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亡国的条件,成了和陈后主一样的亡国之君。讽古是为喻今,诗人把隋炀帝当作历史上以荒淫奢华著称的暴君的典型,来告诫晚唐的那些荒淫腐朽、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所以“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说法错误。故选D。18.请结合颈联与尾联,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的。【答案】颈联是实写,写昔日繁华的隋宫如今只有衰草、暮鸦;尾联是虚写,以想象、反诘的手法指出隋炀帝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后主,怎好启口请《后庭花》含蓄的批判了亡国之君,晓谕当今的皇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作答。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景物描写和创作背景来分析。颈联意思是“如今隋朝的宫苑中已不见萤虫,只有低垂的杨柳和归巢的乌鸦”,写昔日繁华的隋宫如今只有衰草、暮鸦,属于实写眼前景物。尾联意思是“如果杨广在地下和陈后主相遇,有心欣赏淫逸辱国的后庭花吗”,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陈叔宝因荒淫亡国,投降隋朝,和当时隋朝的太子杨广很相熟。杨广当了天子,乘龙舟游江都的时候,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请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这首舞曲是陈叔宝所作。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特意提到它,意为杨广目睹了陈叔宝荒淫亡国之事,却不吸取教训,既纵情龙舟之游,又迷恋亡国之音,终于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诗在最后发问:他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吗?问而不答,余味无穷。诗人含蓄的批判了亡国之君,晓谕当今的皇上。属于虚写。据此概括作答即可。(2022·湖南长沙·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9.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游赏玩乐的情景。B.前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一个“开”字,集中体现了洞庭湖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C.尾联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D.全诗运用了夸张、烘托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正面描写了楼之高,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答案】D【解析】D.整首诗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故选D。20.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句更妙,为什么?【答案】“雁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