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戍(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戍(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戍(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戍(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戍(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戍【基础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夏州胡常侍(注)罗隐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注)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南北朝时夏王赫连勃勃于此筑城,后称“夏州”。胡常侍,姓名不详,晚唐人,当时担任节度使在此驻守。本诗气象宏阔、笔力雄健。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这一特点。阅读唐代高适的《燕歌行》,完成各题。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下列对全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残贼”意为残留的贼兵,既表达了对敌军的愤恨之情,也表明出征之前对敌军的轻视,为后面写战败埋下了伏笔。B.“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上鸟羽以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C.“塞草”“落日”等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又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被围兵败的原因。D.本诗题材、体裁为作者首创,全诗叙写边关战事,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堪称边塞诗代表作。3.请简要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大夫《边春》呈长安亲故杨巨源严城①吹笛思寒梅②,二月冰河一半开。紫陌诗情依旧在,黑山弓力畏春来。游人曲岸看花发,走马平沙猎雪回。旌旆朝天③不知晚,将星④高处近三台⑤。(注)①严城:戒备森严的城池。②寒梅:指古曲《梅花落》,《梅花落》的乐曲和诗词都是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主题。③朝天:朝见天子。④将星:象征大将的星宿。⑤三台:汉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总称为“三台”。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边城笛声和二月冰河,边城的笛声引发了诗人的思绪。B.颔联出句写二月的季节里,长安亲友正紫陌踏春,诗兴正浓。C.颈联,写长安游人曲岸看花之际,正是边城之人平沙猎雪之时。D.中间两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长安的美好和对长安亲故的思念。5.有人认为这首诗虽为应和之作,却俨然是一首边塞诗,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节选)岑参轮台①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②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知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③西门伫献捷。(注)唐天宝十三年冬,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于轮台率兵征播仙,抗击吐蕃入侵,岑参作此诗送行。①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市境内。②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③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乱”字显示出风力之猛,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恶劣勾勒了出来,足见行军的艰苦。B.四、五、六三句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敌人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休养生息以待合适的战机。“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防止敌人侵略。C.“半夜军行戈相拨”是刻画士兵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摸黑前进的群像;“风头如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D.“幕中草檄砚水凝”诗人巧妙地抓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7.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边塞诗的特点是雄浑壮阔。岑参的这首边塞诗的“奇”和“壮”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平蔡州三首(其二)①刘禹锡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注)①蔡州,天宝时为汝南郡。元和十二年(817),李愬率军雪夜奇袭蔡州,几乎兵不血刃,一举平定了达三十多年之久的蔡州藩帅叛乱。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晨鸡报晓、鼓角和平的景象,暗示了雪夜奇袭时的艰险,有助于侧面表现李愬的智勇。B.第三句言“路旁”而不言“路中”,暗指“路中”正有大队官军在行进,百姓正于道路两旁欢迎。C.颔联写老人“忆旧事”“皆涕零”,揭示了蔡州沦为叛军巢穴时百姓的痛苦和今日幸逢平叛的喜悦。D.诗歌灵活运用描写、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且善用“忽惊”等细节展现人物心理,富有感染力。9.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评刘禹锡此诗“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史诗之地位”,道出了该诗的艺术价值。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古意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①。黄云②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注)①磔,张开②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幽燕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点明远征的男儿来自幽燕,并为下面描写其英雄形象作铺垫。B.男儿因赌胜负而为人轻视,反而激发了其战场上的英雄气概,杀敌时须髯怒张。C.诗尾小妇这一人物,有力地衬托了男儿的英雄气概,其哀怨、悲凉的笛声勾起征人的无限情思。D.全诗由五言转七言,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有声音,奔腾顿挫而又飘逸蕴藉。11.“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请从用字角度赏析诗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关山月①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入侵汉朝围困汉高祖刘邦于此。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在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高楼思妇”对举,“望边邑”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13.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从军行李白从军玉门①道,逐虏金微山②。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③,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④。[注]①玉门: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地区。②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③海上:大漠之上。④铁关:指铁门关,故址在今新疆焉耆地区。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逐虏”一句用窦宪击破匈奴的典故来说明战士们也取得了驱逐胡虏战斗的胜利。B.“刀开”句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战士们挥舞的大刀之刀环好像明月一样圆。C.第五、六句描写震撼人心的鼓声在大漠深处鸣起,战士们的英勇豪气直冲云霄。D.本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清丽潇洒,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的早期风格。15.诗的首尾两句分别写到玉门关铁门关两座关隘,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黑林①吴兆骞②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③。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注)①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②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清初诗人,遣戍黑龙江宁古塔二十三年,诗作慷慨悲凉。③太宗时曾派将领东征高丽,在此驻兵。16.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起句看似突兀,实则气势雄浑。“削难平”三字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此处地势险要,堪称天险,也为下句蓄势铺垫。B.颔联紧承首联,角度不同,“形胜”言其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于北方边境。C.“勋名”一句写前代将领东征高丽之事。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心中包含了无穷的感喟。D.尾联作者想到当年于此山川松林处攻战厮杀历历在目,而如今这却只剩偃旗息鼓的寂寂边城,此联以景语收束,含蓄深沉。17.颈联被誉为“笔致深折,曲有其妙”,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望蓟门(唐)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19.《唐诗分类绳尺》言此诗“善状物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作客凉州,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中和众多好友相聚,夜饮欢畅。B.“肠堪断”写出了琵琶曲的凄凉哀伤,也写出了在座的人的思乡之愁。C.“萧萧”,拟声词,形容风声;“漫漫”,叠音词,形容黑夜漫长。再加上一个“兮”字,使诗歌的节奏舒缓下来。D.作者在诗中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起来,读者也会从人物的神态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1.诗歌的前四句“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22.请指出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一)杜甫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注]本诗为乾元元年秋在华州时作。《资治通鉴》载,乾元元年六月,李嗣业为怀州刺史,充安西节度使,统帅安西四镇之兵。八月,同郭子仪等率领步骑二十万讨安庆绪。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赞叹安西四镇兵士具有无与伦比的挫败敌军的锐气,是真正的精锐之师。B.颔联承接首联,这些安西派出的士兵足够用来平定战乱,表现诗人深深的期许。C.老马般惯战,饥鹰般勇猛,临危能久战,关键时如神兵,这是一支值得信赖的军队。D.诗歌围绕“安西兵”形象的塑造展开,赞美了他们在疆场勇猛杀敌、报效国家之举。24.古人评此诗“见安西兵过,而归美李公”,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将“美”“归”于李公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张祜少年金紫①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②飞。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注)①金紫:金印紫绶,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亦用以指代贵官。②虎翼:古战阵名。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紫”暗示了少年的身份,“直指”、“虎翼”既写出了少年的用兵,也衬托了少年形象。B.打败了“千骑虏”,杀出了“百重围”,展现出少年的勇猛也流露了作者对少年的赞美。C.“寻鹰去”和“射雁归”,都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的箭术高超,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D.“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但本诗对仗工整,已深得近体诗的精髓。26.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请做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入塞刘希夷将军陷虏围,边务息戎机。霜雪交河①尽,旌旗入塞飞。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课绩朝明主,临轩拜武威②。(注)①交河:指的是新疆交河故城。②武威:官名,指武威将军。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率兵攻破外敌的围困,边防平息战事,战胜的军队撤回了边塞。B.交河故城霜雪依旧,北风卷起边塞旌旗,眼前一派战后的凋敝景象。C.清晨的阳光照着战马,春色伴着大获全胜的军士们归来,意气昂扬。D.诗歌语言骨力刚劲、平淡自然,叙事简明,将描写、抒情熔于一炉。28.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前出塞(其六)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出塞》是杜甫早期创作的乐府组诗,这首诗以议论为主,意蕴颇深。B.连用“当”“先”两字,妙语连珠,开人胸臆,道出了作战的关键所在。C.诗的前四句,颇像当时军中作战歌诀,前人以为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D.后四句中诗人慷慨陈词,认为拥有强兵是为守边,多有杀伤也在所难免。30.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曾评价此诗时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陇西行耿湋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封狐①犹未剪,边将岂无羞。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因思李都尉②,毕竟不封侯。(注)①封狐:大狐,这里指边境敌人。②李都尉:西汉名将李广。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大雪”“稀”,言边地酷寒、人烟稀少;“阳关”“陇”,点明边塞诗的题材。B.三、四句中边关将士的情感,与“燕然未勒归无计”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是不同的。C.五、六句蕴藉丰富,塞外之荒凉,时空之无限,心中之忧愁,皆熔铸在这十字之中。D.全诗用字凝练,用典精当;写景壮阔,格调高昂,体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胸怀。32.人言此诗有“万里之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塞①戚继光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鱼未惊钩闻鼓出,鸟因幽谷傍人飞。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②总未归。惆怅十年成底事③?独将羸马立斜晖。(注)①本诗是作者出任蓟镇总兵,奉调到北方守边时作。②“并郡”即并州,今河北一带;“桑干”治所在今山西一带,两地离作者家乡山东不远。③“底事”,何事。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描绘了前往塞北途中绿树葱茏、水清谷幽的生机莲勃的优美景象。B.颔联刻画了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形象,一“出”一“飞”妙趣横生。C.诗人眼里塞北和江南风光非常相似,透露出对塞北的喜爱和流连忘返之意。D.诗歌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自然贴切,格调深沉,意蕴深远。3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六首(其六)李白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①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①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本为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接见诸侯王,夏日避暑。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剑起”,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突出了汉皇心情之急迫、态度之坚决果断。B.“天上合”“陇底闻”极具夸张之势,突出匈奴阵容之强大、进攻之猛烈。C.“横行负勇气”中的“负”是“凭借”之意,写出了将士们凭借勇气纵横驰骋、所向无敌的气概。D.本诗仿佛一部简要战史,用语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字里行间透露出雄霸之气。36.赏析诗的前两句中“动”“连”二字的妙处并分析这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关山月鲍君徽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注)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3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B.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C.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思”表达戍卒的思乡之情。D.六句侧面描写,用战马听到鼓声而震惊后退来表现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之深。E.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班师回朝时谒见天子、获得奖赏。38.诗歌的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节选)岑参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注)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注)亚相,即封大夫,指御史大夫封常清。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我方军队集结之多,写出了我军抗敌的兵力强大。B.“战场白骨缠草根”写战场恐怖惨淡的氛围,借战场的环境暗示战斗的激烈。C.“静边”是封大夫出师西征的目的,“誓”字写出了封大夫战必胜的决心。D.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封大夫的美好祝愿,认为他的功劳将超过很多有名的古人。40.请结合全诗赏析“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从军行[唐]李白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注)①金微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③铁关,今新程焉专西库尔勒附近41.下列对本诗体裁、题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乐府诗 B.古体诗 C.边塞诗 D.咏史诗4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军行”为乐府古题,本诗的内容恰与题合。B.本诗的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是重要意象。C.本诗以兴起首,颈联用比,情感喷涌气势磅。D.本诗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43.联系全诗,赏析“拥”“愿”“静”三个动词的运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其三)李约候火起雕城①,尘沙拥战声。游军藏汉帜②,降骑说蕃情。霜落滹沱浅③,秋深太白明④。嫖姚方虎视⑤,不觉请添兵。(注)①候火:即烽火。雕城:今陕西省绥德县,当时为西北军事要地。②游军:流动作战的军队。汉帜:指代唐军旗。③滹沱(hūtuó):水名,在今河北省西部。④太白:星名,即金星。古天文学认为该星主兵事,为大将军之象。⑤嫖姚:汉名将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这里借指军中统帅。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沙场形势起兴,“起”字后下一“拥”字,写出胡骑铺天盖地而来之势。B.颔联写我方出奇制胜,下句是上句的补充,因得知蕃情,故游军可深入敌境。C.尾联比喻,以“虎视”形容大将威武之状,他请求“添兵”,要一举歼灭敌寇。D.本诗境界雄浑,遣词凝练,炼句富于跳荡之势,景物与情事交错,变化无穷。45.诗的颈联写景有何特点?用意何在?试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③。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①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②兴师:出兵。③泽:通“襗”,内衣,指今之汗衫。④作:起。4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共三章,均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B.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C.“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47.该诗每章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白雁顾文昱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注)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4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又属于边塞诗。B.首联通过描绘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的情景,渲染出苍凉的行军氛围。C.颔联的“迷”字描绘出芦花倒映在水中,与水中月亮交相荡漾的迷离动态美景。D.颈联选用“冰”“玉关”“雪”等与战争、边塞有关的意象以凸显边塞诗的特点。49.请简要分析全诗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望蓟门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临燕台,游目纵观,听见军营之中吹笳击鼓,“惊”字表现了他此时的心潮澎湃。B.颔联描写注重整体与细节相结合,先整体描写寒光、曙色,再以细节“危旌”点缀,画面生动。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暗示了此地防守的牢固。D.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类似,通过写大雪表现边地苦寒,重点突出了将士征战的艰辛。51.《批点唐诗正声》言:“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边尚颜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5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嗅”字描写了饥饿的马匹于枯草处觅食的细节动作,暗示军队供养不足,反映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B.颔联写出了从广袤天空吹来的西北风,营造了阴冷、荒寂的环境,为下文生活和作战做了背景铺垫。C.颈联虽点明了作战激烈带来的巨大流血牺牲,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但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D.唐朝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本诗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53.从写作手法看,本诗尾联与《采薇》最后一章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情诗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子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5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B.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C.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D.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55.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有哪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塞词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56.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诗中作者不说其头盔铠甲,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色为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携战袍,用笔简省,境界不俗。B.第二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辛,骑兵队列,奔腾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C.“卷旗”,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夜劫”,是说这次战斗是实行的夜间突袭,看出这场战斗是出其不意,奔袭敌营。D.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重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回忆的内容,酝酿诗情,勾勒形象。57.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①。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③。[注]①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②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③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5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以写景为主,通过“沙漠”“塞垣”这些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的边疆图画。B.三、四句以白描的手法勾勒诗人登上寒垣所见之景,漫天黄沙令“白日”昏暗,茫茫荒漠显得格外萧条荒凉。C.七、八句既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定的深沉担忧之情,同时也揭示出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之所在。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精炼绮丽,情感极其浓烈。59.全诗最后一联写到“惆帐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惆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守睢阳作张巡①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②。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注]①张巡,唐代民族英雄。安史之乱爆发,他力守睢阳。睢阳为江淮屏障,叛军围攻数年,张巡死守牵制了敌人南侵的主力,保障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后来粮尽城陷,张巡英勇就义。本诗作于城将陷之时。②鱼丽,古代阵形。6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诗人忧心如焚,其满腔爱国情怀清晰可见。B.三四句,用了拟人、夸张修辞手法既写出月下“孤城”的景象,又透露出唐军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C.“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为唐军广大将士画像。“犹”“更”出神入化,成功凸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毅。D.诗歌叙事简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中间八句,每两句间均各各对偶,饶有韵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61.最后两句在全诗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①。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③。[注]①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②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③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6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写景为主,通过“沙漠”“塞垣”这些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的边疆图画。B.颔联以白描的手法勾勒诗人登上寒垣所见之景,漫天黄沙令“白日”昏暗,茫茫荒漠显得格外萧条荒凉。C.颈联既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定的深沉担忧之情,同时也揭示出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之所在。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精炼绮丽,情感极其浓烈。63.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水调歌无名氏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①,壮士连营候鼓鼙。[注]①看烽火:这里指将士们突然看到报警的烽火由远而近传递而来。64.请对诗歌一、二句的景物描写作简要赏析。65.第四句在有的版本中改“候”为“听”,不仅没有可靠的依据,而且神韵顿损,请结合全诗谈谈“候”字的妙处。阔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望蓟门①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蓟门:在今北京西南,盛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6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增加全诗的气势。客是诗人自称,游目纵观,不禁激情满怀。B.汉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显示出汉将军营中的轻敌和松懈,让人不禁惊讶,忧心忡忡。C.颔联和颈联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的壮丽景象: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充满阳刚之美。D.诗歌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67.尾联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戍【基础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夏州胡常侍(注)罗隐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注)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南北朝时夏王赫连勃勃于此筑城,后称“夏州”。胡常侍,姓名不详,晚唐人,当时担任节度使在此驻守。本诗气象宏阔、笔力雄健。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这一特点。【答案】①选用了雄浑壮阔的边塞意象;②讴歌了戍边将士忠贞报国的高贵品格;③激荡着诗人积极乐观的爱国热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本诗气象宏阔,笔力雄健。诗人放眼于边塞,写出壮士威猛,楼墙坚固,军队整齐,描绘出了一幅高远辽阔、气象恢弘的西北秋景图。诗人首先从典故起兴,用赫连勃勃的百尺高台来渲染夏州要塞的威武雄壮。然后马上进入正面描写,只见胡常侍的部队军容整齐,兵强马壮,大刀长戟,骁勇善战。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牧放在塞上的草原。将军您早已胸怀社稷,为国家披肝沥胆,而不会求田问舍,为子孙谋取钱财。陇蜀一带从来是兵家必争、事端多发之地,可喜的是您正值盛年,有您镇守要塞,实乃民族之幸、社稷之幸啊!诗人句句铿锵有力,挥洒自如,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充满对边塞将士的崇高赞美。阅读唐代高适的《燕歌行》,完成各题。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下列对全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残贼”意为残留的贼兵,既表达了对敌军的愤恨之情,也表明出征之前对敌军的轻视,为后面写战败埋下了伏笔。B.“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上鸟羽以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C.“塞草”“落日”等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又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被围兵败的原因。D.本诗题材、体裁为作者首创,全诗叙写边关战事,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堪称边塞诗代表作。3.请简要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答案】2.C3.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沉厚深切的感情。战士们在拼命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军却纵情声色,欣赏美人歌舞,揭露了军队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批判了将军的失职),暗示了必败的原因。【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残贼’意为残留的贼兵”是错误的。“残贼”意为残忍暴虐的敌寇。B.“‘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是错误的。“瀚海”是唐代对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现在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D.“本诗……体裁为作者首创”是错误的。这是乐府旧题,本诗为高适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体裁所作的诗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到战士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死作战,流血牺牲,将士们却在大帐之下歌舞升平,纵情享乐,本句诗将战士们和将领们的行为进行对比。战士们满怀豪情,敌寇残暴,作战环境非常的艰辛,从而写出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但是将士们却仍然歌舞升平,从而暗示出后文“力尽关山未解围”,战争以失败结局,说明了战争的失败是因为将领们纵情声色,无心战事,揭露了军队中将领和战士之间的矛盾,对将领们的行为进行了批判。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大夫《边春》呈长安亲故杨巨源严城①吹笛思寒梅②,二月冰河一半开。紫陌诗情依旧在,黑山弓力畏春来。游人曲岸看花发,走马平沙猎雪回。旌旆朝天③不知晚,将星④高处近三台⑤。(注)①严城:戒备森严的城池。②寒梅:指古曲《梅花落》,《梅花落》的乐曲和诗词都是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主题。③朝天:朝见天子。④将星:象征大将的星宿。⑤三台:汉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总称为“三台”。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边城笛声和二月冰河,边城的笛声引发了诗人的思绪。B.颔联出句写二月的季节里,长安亲友正紫陌踏春,诗兴正浓。C.颈联,写长安游人曲岸看花之际,正是边城之人平沙猎雪之时。D.中间两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长安的美好和对长安亲故的思念。5.有人认为这首诗虽为应和之作,却俨然是一首边塞诗,请简要分析。【答案】4.D5.①选取边塞地区的意象(“黑山”)和事件(“平沙猎雪”),表现了边塞诗的特征。②极写边塞之城的苦寒,渲染其恶劣环境。③表现出边塞诗常有的建功立业的昂扬之气。(意思对即可)【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突出了长安的美好”错,通过对比主要突出边地的苦寒。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题材的能力。

此篇为酬和大夫《边春》诗而作,兼以寄赠长安亲友,大夫是指边镇将帅。首联两句说,虽然是二月,冰河半开,但边地气候严寒,梅树仍未开花,笛曲中有《梅花落》,所以说听到笛声而思寒梅。其中笛曲《梅花落》是边塞诗常见的意象。颔联中“紫陌”指京城道路,“黑山”为唐北部边塞,这两句说,此刻想长安亲友紫陌踏春,诗兴正浓;而边塞依旧苦寒,手指冻僵而坚弓难以拉开。边地春寒甚于严冬,故说“畏春来”。这一联中“黑山”突显边地恶劣气候,是典型的边塞环境。颈联中也是上句写长安,下句写边地。“平沙猎雪”也是典型的边塞诗意象。末二句写大夫(边帅)居功归朝,必当位列三台,不必介意于时间的早晚。表现出边塞诗常有的建功立业的昂扬之气。此诗极写边塞之城的苦寒,而勉励大夫最终成功,班师回朝。这首诗虽为应和之作,但却充满浓郁的军旅气息,俨然是一首边塞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节选)岑参轮台①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②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知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③西门伫献捷。(注)唐天宝十三年冬,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于轮台率兵征播仙,抗击吐蕃入侵,岑参作此诗送行。①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市境内。②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③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乱”字显示出风力之猛,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恶劣勾勒了出来,足见行军的艰苦。B.四、五、六三句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敌人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休养生息以待合适的战机。“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防止敌人侵略。C.“半夜军行戈相拨”是刻画士兵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摸黑前进的群像;“风头如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D.“幕中草檄砚水凝”诗人巧妙地抓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7.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边塞诗的特点是雄浑壮阔。岑参的这首边塞诗的“奇”和“壮”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具体分析。【答案】6.B7.①奇:怒吼的“风”,斗大的“碎石”,写出了边塞险恶的环境;战马蒸腾的“汗气”,瞬间凝结成“冰”,结冰的“砚水”写出了征战环境的艰苦。这些意象呈现了奇异的边塞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反衬了将士们的勇敢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以边塞典型奇特之景营造险恶严寒之奇境,抒发赞美大唐将士不畏艰险,不惧严寒,保家卫国之奇情。

②壮:飞扬的“尘”,不脱的“甲”写出了战事的紧急,表现了将士们顶风冒雪,紧急行军的豪壮气概。风沙的猛烈、天气的严寒,营造出雄浑壮阔、慷慨豪迈的意境,渲染了临战紧张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赞美之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敌人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休养生息以待合适的战机。‘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防止敌人侵略”错误。“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不是写敌人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休养生息以待合适的战机,而是写匈奴利用这个时机发动进攻。“汉家大将”出师西征也不是为了防止敌人侵略,而是抵御侵略,保卫边疆。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奇”,有罕见、特殊、出人意料、使人惊异之意,在诗歌中,可以表现为景物之奇、情感之奇。“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石乱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此是一奇。“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以边塞典型奇特之景营造险恶严寒之奇境,抒发赞美大唐将士不畏艰险,不惧严寒,保家卫国之奇情。此时二奇。“壮”,在文中应指的是大唐将士的豪情壮志。“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诗歌通过飞扬的“尘”,不脱的“甲”写出了战事的紧急,以风沙的猛烈、天气的严寒,营造出雄浑壮阔、慷慨豪迈的意境,渲染了临战紧张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赞美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平蔡州三首(其二)①刘禹锡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注)①蔡州,天宝时为汝南郡。元和十二年(817),李愬率军雪夜奇袭蔡州,几乎兵不血刃,一举平定了达三十多年之久的蔡州藩帅叛乱。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晨鸡报晓、鼓角和平的景象,暗示了雪夜奇袭时的艰险,有助于侧面表现李愬的智勇。B.第三句言“路旁”而不言“路中”,暗指“路中”正有大队官军在行进,百姓正于道路两旁欢迎。C.颔联写老人“忆旧事”“皆涕零”,揭示了蔡州沦为叛军巢穴时百姓的痛苦和今日幸逢平叛的喜悦。D.诗歌灵活运用描写、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且善用“忽惊”等细节展现人物心理,富有感染力。9.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评刘禹锡此诗“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史诗之地位”,道出了该诗的艺术价值。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答案】8.A9.(1)诗歌以民歌形式记录历史事件,语言平易且富有诗意。首联“喔喔鸣”一词以拟声叠词呈现,生动活泼;“鸣”“平”“零”等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老人忆旧事的话语,内容通俗,明白流畅。(2)诗歌以诗写史,情感沉郁。“元和十二载”,诗人以史笔将平蔡之役著之竹帛,“忆旧事”“皆涕零”“重见承平”的叙述内容中流露出老人于迟暮之年幸见国家中兴的希望与欣慰之情,情感深沉。【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暗示了雪夜奇袭时的艰险”错误。首联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并未“暗示了雪夜奇袭时的艰险”。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抓住题干中“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史诗之地位”进行分析。《竹枝》歌谣之调:《竹枝词》本巴、渝一带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本诗首联“喔喔鸣”一词以拟声叠词呈现,生动活泼;“鸣”“平”“零”等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颔联写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引起了深沉的回忆。诗的后四句叙老人语:官军入城百姓们全然不知。忽然惊异在这元和十二年,重新看到天宝年间的太平时。内容通俗,明白流畅。诗歌以民歌形式记录历史事件,通俗易懂、流走飞动,而又不失之浅近。既平易流畅而又精炼,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造老杜史诗之地位:“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是说,路旁老人回忆起当年往事,面对官军一个个都感激涕零。这两句用速写手法,表现人民对平叛事业的拥护。“忆旧事”实际上是一种对比。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引起了深沉的回忆。他们见过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也经历过安史乱后,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苦。“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和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末四句是说,老人强止住眼泪上前致辞:“官军入城百姓们全然不知。忽然惊异在这元和十二年,重新看到天宝年间的太平时。”诗的后四句叙老人语。“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开头两句相关合,盛赞李愬用兵如神。最后两句为喜极之语。从天宝末年到元和十二年,已有六十多年之久。历史即将翻过这黑暗的一页,老人于迟暮之年而出乎意外的目睹此等快事,顿觉无比欣慰,满眼光明,对国家的中兴充满希望。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是出于诗人的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传千古。诗歌以诗写史,情感沉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古意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①。黄云②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注)①磔,张开②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幽燕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点明远征的男儿来自幽燕,并为下面描写其英雄形象作铺垫。B.男儿因赌胜负而为人轻视,反而激发了其战场上的英雄气概,杀敌时须髯怒张。C.诗尾小妇这一人物,有力地衬托了男儿的英雄气概,其哀怨、悲凉的笛声勾起征人的无限情思。D.全诗由五言转七言,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有声音,奔腾顿挫而又飘逸蕴藉。11.“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请从用字角度赏析诗句,【答案】10.B11.战场上尘士飞扬,白云飘飞,两个“云”字连用,形象地描绘了云天昏黄的战场环境,有利于衬托男儿勇战豪放的英雄形象。

未能报国,决不回归,不能回归。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既突显出其斩钉截铁的报国决心,亦暗含归乡不得的无奈。【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男儿因赌胜负而为人轻视”错误。“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意思是他在疆场与伙伴们打赌胜负,向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太重,因此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以致敌人不敢向前。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之炼字的能力。“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意思是: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形象地描绘了云天昏黄的战场环境,有利于衬托男儿勇战豪放的英雄形象。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回首一望故乡。但见一片白云,于是引起思乡之感。“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尔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既突显出其斩钉截铁的报国决心,亦暗含归乡不得的无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关山月①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入侵汉朝围困汉高祖刘邦于此。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在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高楼思妇”对举,“望边邑”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13.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答案】12.B13.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曲解诗意。“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前一句的典故是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后一句是说青海湾一带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由此可知,这两句展现的是边关的动荡以及无休止的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意境的能力。诗歌一共十二句,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所以这幅图的作用是烘托思乡情感。中间四句,“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的作用是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最后四句,“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幅图的主角是“戍客”,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诗人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从军行李白从军玉门①道,逐虏金微山②。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③,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④。[注]①玉门: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地区。②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③海上:大漠之上。④铁关:指铁门关,故址在今新疆焉耆地区。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逐虏”一句用窦宪击破匈奴的典故来说明战士们也取得了驱逐胡虏战斗的胜利。B.“刀开”句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战士们挥舞的大刀之刀环好像明月一样圆。C.第五、六句描写震撼人心的鼓声在大漠深处鸣起,战士们的英勇豪气直冲云霄。D.本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清丽潇洒,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的早期风格。15.诗的首尾两句分别写到玉门关铁门关两座关隘,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玉门关位于甘肃,铁门关位于新疆,都是边塞要地,突出战士们从军艰苦但仍然杀敌靖边的豪情;②主人公不惧千里跋涉,愿意长驱直人铁门关,表达了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的能力。B.“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不正确,第三、四句“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意思是“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是描写战士们欢庆胜利的场景。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从军玉门道”,意思是在玉门关从军征战,玉门关位于西北边疆,路途遥远,表现了战士们从军的艰苦,联系第二句“逐虏金微山”,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表现了战士们虽然路途遥远,但依然斗志昂扬,表现了戍边的豪情。“长驱静铁关”,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联系上一句“愿斩单于首”,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表现了战士们虽然路途遥远,也要直入铁门关,斩杀犯边的单于,表现了战士们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黑林①吴兆骞②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③。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注)①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②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清初诗人,遣戍黑龙江宁古塔二十三年,诗作慷慨悲凉。③太宗时曾派将领东征高丽,在此驻兵。16.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起句看似突兀,实则气势雄浑。“削难平”三字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此处地势险要,堪称天险,也为下句蓄势铺垫。B.颔联紧承首联,角度不同,“形胜”言其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于北方边境。C.“勋名”一句写前代将领东征高丽之事。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心中包含了无穷的感喟。D.尾联作者想到当年于此山川松林处攻战厮杀历历在目,而如今这却只剩偃旗息鼓的寂寂边城,此联以景语收束,含蓄深沉。17.颈联被誉为“笔致深折,曲有其妙”,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16.C17.①视听结合。视觉上“秋日风云”之色,听觉上”剑戟交接”之声,写出塞外边关的雄壮苍凉。

②虚实结合。实写如今废弃军营、旧垒残存,虚写沙场当年之鏖战至今似可听闻。

③寓情于景。作者融内心的悲愁与感慨于眼前的景物之中,“废营”可见其痛心,“秋郁”足显其郁结,“大碛”“剑戟”可表其钦慕,雄放笔调有复杂情绪。

④对比反衬。以“废营秋郁”与颔联“形胜万年”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如今的萧瑟凄凉。【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C.“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错,并无讽刺,而是一种赞美仰慕及对历史变迁的喟叹。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要弄清“笔致深折,曲有其妙”的意思,命题人担心考生不理解“笔致深折,曲有其妙”的意思,在题干中做了提示,按提示就应从技巧与内容的关系角度来整合答案,因此解答此题不仅要从颈联本身寻找答案,还要从颈联所表达意义与其它三联的关系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秋郁风云”是看到的秋日景色,是视觉,“闻剑戟声”是听觉,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塞外边关的雄壮苍凉。

“废营秋郁风云气”是实写废弃的军营,“大碛霄闻剑戟声”,写好像能听到当年的剑戟声,是想象,是虚写,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废营秋郁风云气”,“秋郁”表现作者内心的郁结,作者将内心的悲愁与感慨借“废营”“秋郁”“大碛”“剑戟”等景物表现出来,“废营”写作者看到眼前景物的痛心,“秋郁”足显其郁结,“大碛”“剑戟”表达作者的钦慕之意,情景结合,寓情于景;从全诗来看,“形胜万年雄北极”与“废营秋郁”构成对比,“形胜”言其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于北方边境,而今却是“废营秋郁”,以当年的气势反衬了现在的萧条悲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望蓟门(唐)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19.《唐诗分类绳尺》言此诗“善状物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8.C19.①视听结合。既写了看到的积雪、旌旗、烽火、云山等,又写了听到的笳鼓声。②动静结合。旌旗飘飘、烽火连天是动景,积雪寒光、海畔云山是静景。③俯仰结合。诗人登台远望,既俯视下方的军营、积雪,又仰望天上的明月,远处的云山。【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错误,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并不一定是从军。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的意思是: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感官方面:积雪、旌旗、烽火、云山是视觉所见,笳鼓声调动的是听觉,诗人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动静方面:旌旗飘动、烽火连天是动景,而积雪、寒光、海畔、云山是静景,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观察角度方面:军营、积雪、海畔是俯视之景,而天上的明月,远处的云山是仰视之景,诗人采用了俯仰结合的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作客凉州,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中和众多好友相聚,夜饮欢畅。B.“肠堪断”写出了琵琶曲的凄凉哀伤,也写出了在座的人的思乡之愁。C.“萧萧”,拟声词,形容风声;“漫漫”,叠音词,形容黑夜漫长。再加上一个“兮”字,使诗歌的节奏舒缓下来。D.作者在诗中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起来,读者也会从人物的神态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1.诗歌的前四句“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22.请指出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20.B21.弯月新出,照耀着凉州城,凉州城七十万人家,荡漾着一片弹琵琶声,写出了凉州城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边地景象。22.A感慨时光流逝,B渴望建功立业,C豪迈乐观(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凄凉哀伤”“思乡之愁”错,这里的“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画面形象的能力。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意思是,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一个“笑”字,展现了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格调豪迈乐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一)杜甫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注]本诗为乾元元年秋在华州时作。《资治通鉴》载,乾元元年六月,李嗣业为怀州刺史,充安西节度使,统帅安西四镇之兵。八月,同郭子仪等率领步骑二十万讨安庆绪。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赞叹安西四镇兵士具有无与伦比的挫败敌军的锐气,是真正的精锐之师。B.颔联承接首联,这些安西派出的士兵足够用来平定战乱,表现诗人深深的期许。C.老马般惯战,饥鹰般勇猛,临危能久战,关键时如神兵,这是一支值得信赖的军队。D.诗歌围绕“安西兵”形象的塑造展开,赞美了他们在疆场勇猛杀敌、报效国家之举。24.古人评此诗“见安西兵过,而归美李公”,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将“美”“归”于李公的。【答案】23.D24.直接评价四镇兵“精锐”“绝伦”,“饥鹰”喻战士勇猛,正、侧面结合,突显统帅李公治兵有方;用“献”“静”动词,表现李公的报国忠心和战力;用“老马”作比,表现李公自身能征惯战;临危久战,用急如神,直接赞美李公用兵奇勇。(答对三点即可)【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围绕‘安西兵’形象塑造”错,还写了主帅;后半句“赞美了他们在疆场勇猛杀敌、报效国家之举”也有错,诗歌题目为“待命”,说明他们还未上疆场,故表达的是期许之意。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和评价表达技巧的能力。运用了正面和侧面形结合的手法。“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一句直接正面评价四镇兵“精锐”“绝伦”,而“苍鹰饥著人”中“饥鹰”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以“饥鹰”喻战士勇猛。由此,正、侧面结合,赞叹安西四镇兵士具有无与伦比的挫败敌军的锐气,是真正的精锐之师,突显统帅李公治兵有方;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中,运用“献”和“静”两个词,表现了李公的报国忠心和战力,也表现了这些安西派出的士兵足够用来平定战乱,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期许,这里“静”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与前句动词“献”相照应。运用比喻的修辞。“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一句中,以“饥鹰”喻战士勇猛,用“老马”作比,写出将士们如老马般惯战,如饥鹰般勇猛,临危能久战,关键时如神兵,是一支值得信赖的军队。也表现李公自身能征惯战;临危久战,用急如神,直接赞美李公用兵奇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张祜少年金紫①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②飞。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注)①金紫:金印紫绶,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亦用以指代贵官。②虎翼:古战阵名。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紫”暗示了少年的身份,“直指”、“虎翼”既写出了少年的用兵,也衬托了少年形象。B.打败了“千骑虏”,杀出了“百重围”,展现出少年的勇猛也流露了作者对少年的赞美。C.“寻鹰去”和“射雁归”,都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的箭术高超,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D.“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但本诗对仗工整,已深得近体诗的精髓。26.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请做简要分析。【答案】25.C26.同: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异: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者则是英雄垂暮,壮志难酬悲叹。本诗尾联借少年之口,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无奈“白发生”。【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都从侧面表现”有误。依据“寻鹰”“射雁”是直接、正面描写,而非侧面。该句描写了少年在黄云弥漫的塞外射击雄鹰,白草连天的大漠射雁,展现了少年虽在战争中,却是雍容自适,英武不凡的英雄形象。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在情感内容上,比较两位诗人诗句的异同”。紧扣“情感内容”思考。其一,先体悟两者的“情感”。如辛弃疾“可怜”是一种惋惜,无奈之情,而张祜的“功业本相依”是一种豪情,一种自信。其二,分析原因。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只可惜已至暮年,从而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叹无奈之情。张祜的“丈夫功业本相依”道出了大丈夫本该以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相依的不朽伟业,不可一辈子在汉廷为文书小吏,碌碌无为。再结合上文塑造的武艺高强、勇猛非凡少年,可见尾句表达了少年一心只愿从军,驰骋沙场直至白头的愿望。为此得出相同点:辛弃疾的“白发生”和张祜的“白首”都提到白头,也都表达了效力朝廷,一展抱负的愿望。不同点:辛弃疾是壮志难酬的无奈,张祜是豪情壮志的自信抱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入塞刘希夷将军陷虏围,边务息戎机。霜雪交河①尽,旌旗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