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四讲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四讲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四讲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四讲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四讲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散文阅读专题第四讲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知识精讲】散文的内容要点,是指散文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散文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整体概括大多是要概括全文主旨,而局部概括则包括概括特点、概括词意句意段意等。1.方法(1)如何筛选整合文中信息①准确定位——对内容信息的筛选,要根据题目确定的范围来进行。这个范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以严谨的层次呈现,有时以散落在文中各个地方的形式呈现。要想正确、完整地筛选信息,首先要把范围确定好。②全面提取——在重点阅读区域里,注意进行信息比对,提取出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③整合转化——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题要点。④顺畅连缀——用归纳转述、概括分析的语句,连缀要点,力求连贯。(2)内容要点概括的三种方法①直接摘录法。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②拼接改写法。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的一种方法。作答时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摘录,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③意义综合法。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3)内容主旨概括“5法”①标题提示法——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方法适用于概括议论性、抒情性散文的主旨。②首尾归纳法——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许多散文往往是在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表明中心主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③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许多抒情和状物的散文中,常有一些词句表明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句。④段意串联法——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来。⑤因文而异法——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主旨。写人叙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哲理散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2.步骤第一步:审读题目,明确方向。解答时应首先读懂题干问的是什么,明确概括的具体要求。第二步:梳理原文,确定区域。在仔细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根据题干要求在相应的区域内搜寻筛选信息。第三步:组织答案,分条作答。组织答案时要力求文字准确、简洁。3.答题规范(1)分层概括类题目的一般格式:……是从哪些方面写(表现)的?答案的一般模式:①……;②……;③……。(分点作答,有几点答几条。)(2)因果探寻类题目的一般格式:……中为什么说……?答案的一般模式:①……;②……;③……。(分点作答,有几点答几条。)4.答题示例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文本见第三讲《瓷器的意味》)【参考答案】①从陶器到瓷器②从实用到艺术③从粗陋到精致【对点精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芦草之思王巨才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中,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③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④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到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是哪个招牌,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⑤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⑥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⑦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⑨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节选自《光明日报》)1.文章第④至⑦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芦草的?请简要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大敦煌徐可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节选自《北京文学》)2.文章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三、【2018年天津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虹关何处落徽墨石红许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散文阅读专题第四讲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知识精讲】散文的内容要点,是指散文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散文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整体概括大多是要概括全文主旨,而局部概括则包括概括特点、概括词意句意段意等。1.方法(1)如何筛选整合文中信息①②全面提取——在重点阅读区域里,注意进行信息比对,提取出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③整合转化——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题要点。④顺畅连缀——用归纳转述、概括分析的语句,连缀要点,力求连贯。(2)内容要点概括的三种方法①直接摘录法。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②拼接改写法。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的一种方法。作答时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摘录,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③意义综合法。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3)内容主旨概括“5法”①标题提示法——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方法适用于概括议论性、抒情性散文的主旨。②首尾归纳法——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许多散文往往是在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表明中心主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③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许多抒情和状物的散文中,常有一些词句表明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句。④段意串联法——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来。⑤因文而异法——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主旨。写人叙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哲理散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2.步骤第一步:审读题目,明确方向。解答时应首先读懂题干问的是什么,明确概括的具体要求。第三步:组织答案,分条作答。组织答案时要力求文字准确、简洁。3.答题规范(1)分层概括类答案的一般模式:①……;②……;③……。(分点作答,有几点答几条。)(2)因果探寻类题目的一般格式:……中为什么说……?答案的一般模式:①……;②……;③……。(分点作答,有几点答几条。)4.答题示例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文本见第三讲《瓷器的意味》)【参考答案】①从陶器到瓷器②从实用到艺术③从粗陋到精致【对点精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芦草之思王巨才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中,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③④⑤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⑥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⑦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⑨(节选自《光明日报》)1.文章第④至⑦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芦草的?请简要概括。1.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写芦草:①芦叶可以包粽子;②芦秆可以编炕席;③苇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④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解析][阅读导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大敦煌徐可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节选自《北京文学》)2.文章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2.①敦煌之大,大在气度。它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②敦煌之大,大在文化。位于敦煌的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③敦煌之大,大在精神。曾经遭受过巨大劫难的敦煌,在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的守护下,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阅读导引]这是作者第二次去瞻仰敦煌后写的一篇文章。这个标题虽大,但切口较小,作者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没有面面俱到、贪大求全。文章从去敦煌的感受写起,款款道来,步步推进,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始终紧扣一个“大”字着笔。这篇散文思路基本朝两个方向展开:如果以时间为坐标来看,横向是当下,纵向是过往;如果以内容为坐标来看,横向是现实题材,纵向是历史题材。当然二者也有重合、有交集,并非截然分开。它是当下与过往的交叉,现实生活与历史文化的融合,这种行文思路带给读者回味无穷的感觉。文章的语言生动流畅,情感充沛,引经据典,雄浑大气。三、【2018年天津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虹关何处落徽墨石红许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