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建工集团发展研究战略研究报告_第1页
中铁建工集团发展研究战略研究报告_第2页
中铁建工集团发展研究战略研究报告_第3页
中铁建工集团发展研究战略研究报告_第4页
中铁建工集团发展研究战略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铁建工集团发展研究战略研究报告中铁建工集团发展研究战略研究报告PAGEPAGE23中铁建工集团发展研究战略研究报告中铁建工集团进展战略讨论报告北京交通高校经济管理学院2004年2月18日

目录TOC\o"1-3"\h\z引言 11.中铁建工集团公司概述 21.1历史沿革 21.2组织结构 31.3经营状况 51.3.1产值状况 51.3.2经济效益指标 81.4人员及设备情况 91.5资质及荣誉 102.中铁建工集团战略环境分析 132.1宏观环境分析 132.1.1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猜测 132.2.2国内宏观环境分析 152.2国际建筑工程市场概述与进展趋势 182.3区域市场进展趋势分析 203.中铁建工集团产业环境分析 233.1建筑产业环境分析 233.1.1建筑产业总体进展状况分析 233.1.2建筑产业进展前景及特征分析 293.1.3建筑产业的产品市场分析 353.1.4建筑产业的区域市场分析 403.1.4建筑产业的竞争环境分析——五种力气模型 503.1.6建筑业战略组团分析 623.2房地产行业环境分析 633.2.1房地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633.2.2房地产业的区域市场分析 703.2.3房地产相关产业政策分析 733.1.4房地产业的战略组团分析 754.中铁建工集团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774.1基于价值链的竞争力分析 774.1.1价值链分析的基本框架 774.1.2相关竞争者的选择及进展概况 784.1.3中铁建工集团的竞争力分析 804.2中铁建工集团的标杆学习 844.2.1中建总公司科学管理的阅历及借鉴 844.2.2路桥国际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及借鉴 884.2.3中建公司企业形象的实施策略及借鉴 894.2.4广厦集团战略并购的作法及借鉴 914.2.5中建国际国际化进展战略及借鉴 934.3中铁建工集团核心能力识别及评价 964.3.1中铁建工集团核心能力分析与识别 964.3.2中铁建工集团核心能力评价分析 984.3.3中铁建工集团核心能力综合评价 1014.4中铁建工集团的SWOT分析 1024.4.1中铁建工集团竞争优势分析 1034.4.2中铁建工集团的竞争劣势分析 1044.4.3中铁建工集团的SWOT矩阵分析 1074.5中铁建工集团产品的GE矩阵分析 1094.5.1GE矩阵分析框架概述 1094.5.2中铁建工集团分产品业务的GE矩阵图及分析 1105.中铁建工集团总体战略框架 1145.1公司使命 1145.2战略指导思想和原则 1145.3战略总目标 1155.4战略目标体系 1155.5中铁建工集团2004-2010年总体进展战略 1175.5.1中铁建工集团2004-2005年的进展战略——“一业为主” 1175.5.2中铁建工集团2006-2008年的进展战略——“两业并举” 1175.5.3中铁建工集团2009-2010年的进展战略——“多元经营” 1185.6中铁建工集团的进展战略重点 1185.6.1加大资产重组力度,调整集团内部产品和产业结构 1195.6.2加快组织机构调整,完善集团公司管理体制 1195.6.3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建立集团技术创新体系 1196.中铁建工集团经营战略 1216.1建筑施工主业经营战略 1216.1.1战略目标 1216.1.2战略重点及部署 1226.1.3中铁建工集团建筑主业竞争策略 1256.1.4战略保障措施 1336.2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产业经营战略 1366.2.1进入房地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1366.2.2房地产业务进展的现状分析 1396.2.3房地产业进展战略目标 1406.2.4房地产业进展战略部署 1406.2.5房地产业竞争策略 1416.2.6房地产业进展的战略保障措施 1456.3中铁建工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1496.3.1商品混凝土产品经营战略 1496.3.2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策略 1526.3.3门窗产品的进展策略 1547.中铁建工集团战略实施的保障支持措施 1567.1资产重组和组织结构调整 1567.1.1目前集团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1567.1.2中铁建工集团组织机构调整思路 1587.2有步骤地实施主辅分离、改制分流 1637.2.1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 1637.2.2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实施计划 1647.3完善内部管理体系,提升集团管理水平 1667.3.1强化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掌握功能 1667.3.2强化集团公司的财务掌握功能 1677.3.3健全集团内部的人事任免制度 1677.3.4提升集团公司的投融资和资本运营的功能 1677.4乐观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 1687.4.1加快复合型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1687.4.2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1687.4.3提高运作效率,提升总部决策水平 1697.4.4加大推动属地化管理力度,开展本土化经营 1717.4.5实现横向联合,进行国际项目投标 1727.5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产业结构升级供应保障 1727.5.1建立集团公司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 1727.5.2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 1737.5.3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 1737.5.4引进和开发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1747.5.5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嘉奖机制 1747.6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747.6.1更新用人观念,提倡人才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 1747.6.2加快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 1757.6.3协作企业整体进展战略加大相关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 1767.6.4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1767.6.5努力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重视企业员工的情感管理 1777.7全面推动企业信息化 1777.7.1集团全范围内建立正确的信息化管理观念 1777.7.2集团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管理流程再造相结合 1787.7.3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管理机制 1787.7.4总体规划,稳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1797.8营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企业的分散力 1797.8.1企业文化的内涵 1807.8.2中铁建工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 1817.8.3中铁建工集团的物质文化建设 1827.8.4中铁建工集团的行为文化建设 1837.8.5中铁建工集团的制度文化建设 1837.8.6中铁建工集团的精神文化建设 185引言中铁建工集团经过五十余年的进展,已成为集勘测设计、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科技讨论、装饰装修、市政交通、工程监理等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具有国家甲级勘测设计和特级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集团具有一个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的职工队伍,有一批具有强烈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企业领导骨干力气,目前已经在国内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2004-2010年是中铁建工集团实现腾飞的关键几年,因此充分发挥集团优势,抓住国内外环境变革带来的机遇,克服和调整集团内部的缺陷,使企业进展壮大也是集团全体干部和职工的迫切愿望,所以制定中铁建工集团将来六年的进展战略,对于进一步明确企业集团的战略方向,提高竞争能力,调动企业各方面的乐观性、制造性,全面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中铁建工集团公司的委托,我们担当了“中铁建工集团2004-2010年进展战略讨论”的课题任务,3个月来,在公司领导及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我们对中铁建工集团公司的主要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具有代表性的分子公司进行了调研和访谈,此外多次组织专家进行企业进展战略有关问题的研讨,基本摸清了中铁建工集团建筑施工业及多种经营产品和服务的有关行业的进展现状和前景。在课题调研期间,课题组成员多次到国家图书馆、各有关部委及行业协会资料室进行数据的收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在课题讨论过程中,集团公司的各位领导都给予了很多的指导,这对课题的深化讨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集团公司宁毅副总经理、计划进展部的史部长、丁明同志、人力资源部王部长、高部长常常与课题组成员交换看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对课题深化讨论起了很大的作用。计划进展部的朱晓燕同志作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保证了课题的顺利进行。本课题是在广泛听取和汲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建筑企业进展的阅历,通过科学讨论形成的。由于我们调查讨论不够,自身水平有限,对有些问题的分析和熟识仍不够深化,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请批判指正。1.中铁建工集团公司概述1.1历史沿革中铁建工集团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建工)是以房屋建筑施工和设计为主的建筑业企业,是在原铁道部建厂工程局的基础上改制重组的独立法人企业。中铁建工是集勘测设计、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科技讨论、装饰装修、市政交通、工程监理等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具有国家甲级勘测设计和特级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它的前身是铁道部第五设计院,至今已有近50余年的历史。为了加快铁路工业建设,铁道部于1953年在北京先后设立了铁道部工厂设计事务所和建厂工程公司。在国家进行“大三线”建设时期,依据铁道部“为集中力气加强铁路工业设计与施工”的精神,1965年6月在陕西省咸阳市组建铁道部第五设计院,设计和施工队伍主要来自铁道部工厂设计事务所和建厂工程公司。1966年8月1日,铁道部第五设计院改名为铁道部建厂工程局。1970年铁道部建厂工程局更名为交通部建厂工程局,于1975年恢复铁道部建厂工程局。1978年7月由于设计、施工任务已大部分东移,为了靠前指挥,经铁道部批准和河北省同意,铁道部建厂工程局机关由陕西省咸阳市东迁至河北省涿县(现改称涿州市)。1984年10月,铁道部建厂工程局改称铁道部建筑工程公司。1985年9月恢复铁道部建厂工程局。1998年1月铁道部建厂工程局逐步与政府机关脱钩,改称为中铁建厂工程局。2002年6月,中铁建厂工程局搬迁至北京市房山区良乡政通路12号。同年中铁建厂工程局改制重组为中铁建工集团工程有限公司,由中铁铁路工程总公司出资3.0443亿元,内部职工组建中铁铁路工会建厂工程局委员会出资0.9157亿元,并依据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了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结合建筑业企业的资质就位,企业对原国有独资的二级法人改制为中铁建工集团工程有限公司投资控股、职工持股会依托工会出资参股的有限公司。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同步改制于2002年12月21日统一挂牌。截止至2002年12月31日,中铁建工集团公司的实收资本为4.7025亿元,股权结构变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3.7868亿元,占80.53%;员工持股会投资0.9157亿元,占19.47%。中铁建工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促效益,以改革谋进展,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动和采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承建了一大批高、精、尖的有重要影响的工程项目。五、六十年月,设计建筑了新中国第一座枕木防腐工厂(汉阳)、车辆修理厂(西安)、机车车辆厂(成都)、内燃机车厂(资阳)、钢筋混凝土轨枕工艺生产线(丰台桥梁厂),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火车站(北京火车站),援建了第一座国外火车站(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北京站、深圳站、北京西站、贵阳站的建成和正在开工兴建的拉萨火车站,是中国铁路大型站房建设史上的经典之作。北京亮马河大厦、北京幸福大厦、苏州涉外大楼、青岛海上皇宫、青岛邮电调度中心、上海南证大厦、上海滨江茗苑、深圳五洲宾馆、深圳市民中心广场、深圳赛格群星广场、深圳东方玫瑰园、贵阳广电大楼、福州高法大楼等工程,展现了中铁建工集团在高层、高标准、高等级公用与民用建筑领域的光辉业绩和非凡实力。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吉布提和卢旺达国家体育场、约旦亚喀巴电站、波兰华沙住宅小区等160多项工程的建设,标志着中铁建工集团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50年的光辉历程,中铁建工集团实现了从路内到路外,从国内到国外,从单一的铁路工厂到大型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从单纯的设计施工到工程总承包,从一般的房建工程到超大型、高科技含量工程施工的跨越进展。1.2组织结构中铁建工集团在改制过程中,对内部职能机构和分子公司管理体制进行了同步的调整,目前已基本形成了13个职能部门、1个事业部、1个社会事业中心,9个分公司和9个子公司的集团公司构架。在集团公司层面,设有办公室、计划进展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法务合约部、信息化部、工程技术部、审计处、党委工作部、工会、纪委、团委和政研会等职能部门,下设经营开发中心事业部。集团公司下设北京分公司、深圳分公司、承包工程公司、西南分公司、上海分公司、西北分公司、济南分公司、国际工程公司、路桥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9个分公司。集团公司全资拥有甲级建筑工程设计公司、北京建设工程公司,控股北方公司、青岛工程公司、安装公司、装饰公司、华升房地产开发公司、机械制造公司和北京投资公司等7个子公司。另外集团公司下设社会事业中心,负责北京地区管理处、宝鸡地区管理处、涿州地区管理处、济南地区管理处、离退休管理部、医院、中学、学校和公安处等机关单位的管理。集团公司的组织构架如下图所示:分公司分公司子公司社会事业中心北京分公司上海分公司深圳分公司西南分公司西北分公司国际工程公司总承包公司济南分公司路桥公司北方工程公司青岛工程公司北京安装工程公司北京装饰工程公司北京机械制造公司北京建设工程公司北京投资公司中铁华升房地产公司北京中铁工建筑工程设计院北京地区管理处宝鸡地区管理处涿州地区管理处济南地区管理处离退休管理处中铁建工集团医院中铁建工集团中学中铁建工集团小学公安处中铁建工集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化部法务合约部工程技术部人力资源部审计处财务部计划发展部办公室经营开发中心党委工作部图1-1中铁建工集团组织架构图

中铁建工集团对子公司的投资及股权比例状况如下表所示。表1-1中铁建工集团所属子公司投资状况公司名称投资成本(万元)股权比例中铁建工集团北方工程有限公司5431.9890.05%中铁建工集团青岛工程有限公司2425.996.04%中铁建工集团北京安装工程有限公司930.0651.38%中铁建工集团北京装饰工程有限公司63051.22%中铁建工集团北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42051.22%北京中铁华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48051.03%中铁建工集团北京投资有限公司64150.87%北京中铁工建筑工程设计院4307.22100%中铁建北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903.25100%1.3经营状况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进展和壮大,中铁建工完成的建安工作量由“三五”期间的0.6亿元增长到“九五”期间的84.29亿元,房屋竣工面积由36.9万平方米增长至397万平方米。格外是从1998年以来,中铁建工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完成产值和实现利润等方面都实现了大的飞跃。1.3.1产值状况中铁建工集团从1996年以来在承揽任务总额、总产值、施工产值等主要产值指标的实现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承揽任务总额从最初的12.58亿元扩张到2003年的60亿元,年平均增长幅度为26%,其中最高年份增长率为56%;企业总产值由12.28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5.34亿元,2003年10月份就完成产值36.87亿元,已经超过2002年的水平,从1996-2002年企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20%,最高年份增长34%;企业施工产值也由最初的10.77亿元增加至2002年的34.2亿元,2003年已经实现施工产值35.27亿元,从1996-2002年期间平均增长速度为22.3%,最高年份增长为52%。简略如下列图表所示。

表1-2中铁建工集团主要产值指标(1996-2003)单位:亿元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承揽任务总额12.5812.920.1225.9728.7735.947.860*总产值12.2812.1215.8820.1723.5526.3735.2536.87施工产值10.7711.2514.6718.4721.722.534.235.27*表示2003年猜测值图1-2中铁建工集团年承揽任务额与增长率示意图图1-3中铁建工集团年总产值与增长率示意图图1-4中铁建工集团年施工产值与增长率示意图从产值构成情况看,中铁建工集团形成了建筑施工为主,勘测设计、工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等为辅的结构。以2002年实际数据分析,中铁建工完成的企业总产值中建筑业产值为34.2亿元,占97%;其他产值仅1.05亿元,只占3%。在建筑业产值中,建筑工程占肯定比重,为33.3亿元,其余为安装工程,产值0.91亿元。2002年产值的主要构成如下图所示。图1-52002年中铁建工总产值构成情况从集团公司2002年提出的“六大区域市场”情况分析,已经形成了华南、华北、华东等三大产值超过10亿元的大市场格局,而且在西南、西北、海外市场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深圳地区为主的华南市场,2002年承揽工程29项,营销额24.1亿元,2003年将突破30个亿;以京津地区为主的华北市场,2002年承揽工程45项,营销额11.6亿元,2003年将突破20个亿;以沪宁沿线为主的华东市场,2002年承揽工程21项,营销额7.4亿元,2003年将突破10个亿;以贵阳为主的西南市场,2002年承揽工程4项,营销额1.5亿元;以西安往西辐射的西北市场,2002年承揽工程5项,营销额2.2亿元;以坦桑尼亚为主的海外市场,2002年承揽工程3项,营销额1.1亿元。各大区域市场在2003年都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平均增长速度在42.2%。有关区域市场的产值构成情况如下表所示。表1-3中铁建工集团分区域营业额构成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区域市场20022003估算增长率华南市场24.13024.5%华北市场11.62072.4%华东市场7.41035.1%西南市场1.5233.3%西北市场2.2--海外市场1.11.645.5%合计47.963.6*42.2%**2003年营业额和平均增长速度未列入西北市场份额。1.3.2经济效益指标表1-4中铁建工集团2000-2003年主要财务指标2000200120022003.9营业收入(万元)188,599246,242.5352,596319,317利润总额(万元)7041,505.11,853.41,802总资产(万元)251,930.3280,197.4352,685.7435,269净资产(万元)16,763.826,835.042,805.144,208.4资产负债率(%)93.3%90.4%86.5%88.7%速动比率(%)78.2%81.8%91.1%85.0%销售净利率(%)0.4%0.6%0.5%0.6%营业收入增长率(%)2.4%30.6%43.2%25.4%利润增长率(%)132.3%113.8%23.1%89.7%总资产收益率(%)0.3%0.6%0.6%0.5%净资产收益率(%)1.2%5.1%3.1%3.1%总资产周转率(%)71.8%92.6%111.4%91.9%流淌资产周转率(%)81.7%106.7%128.7%105.7%注:表中阴影部分数据为前三年数据的平均值。由上表可以看出,从2000–2003年这一时间跨度内,中铁建工在经营规模、资产规模等方面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营业收入由初始的18.86亿元增加至2002年的35.26亿元,2003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31.93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25.4%。企业利润总额也在前些年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突破,由704万元增加至1853.4万元,连续两年增幅都在100%以上,2003年9月止已经实现1802万元,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收益率指标来看,总体保持了上升的势头,销售净利率提高了0.1个百分点,总资产收益率由0.3%提升到0.6%,净资产收益率也由1.2%提高到3-5%的水平,体现了集团公司近年来经营效率的不断改善。从企业的资产变化情况看,中铁建工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总额由25.2亿元扩张为43.5亿元,净资产规模也不断增长,由1.67亿元变为目前的4.42亿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融资和抵挡风险的能力。而且在保持资产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中铁建工的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流淌资产周转率等指标都呈现出不断改善的变化趋势,反映出集团公司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能力方面的提高。从集团公司投资控股的子公司业绩看,总体经营状况较差。在2002年共实现营业收入9.4亿元,利润总额-134.1万元。其中仅有青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实现了少量的盈利,亏损面占到一半以上。表1-5中铁建工集团投资子公司经营状况(2002年)单位:万元公司名称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中铁建工集团北方工程有限公司24004.9603228743.6-23.3中铁建工集团青岛工程有限公司131242525.99152.9180.1中铁建工集团北京安装工程有限公司3483.61810.13022.690.4中铁建工集团北京装饰工程有限公司3581.212303095.1-254.5中铁建工集团北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569.18201904.7-197.5北京中铁华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413.62900730-9.3中铁建工集团北京投资有限公司12601260-0.4北京中铁工建筑工程设计院6772.64307.25117.1-78.8中铁建北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36830.2903.242309.7158.3总计95989.221788.494075.7-134.11.4人员及设备情况中铁建工自1953年创建以来,职工队伍由小变大,设计、施工能力由弱变强。但进展过程中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格外是前13年,由分到合,由合到分,经过多次调整转折,终究在1965年实现了设计、施工合一,从今进展壮大较快。1965年第五设计院刚建立时,职工总数为4366人,进展到1980年,职工增至13325人,比原有人数增加三倍多,自1981年以后,职工人数逐年有所削减,但实力逐步增强。1996年到2002年底公司职工人数呈现明显削减趋势。截止到2002年底,全公司从业人数达到21788人,职工人数8609人,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326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270人。表1-6中铁建工集团职工人数、工资、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项目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职工人数(个)9903936192379233918988768609职工平均工资(元)863696679996116221257616235-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年)51953603348396690062113456125000-图1-6中铁建工集团职工人数、工资、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近年来中铁建工在不断削减企业冗员的同时,在职工工资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取得了不断的提高,而且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96年的51953元/人年提高到125000元/人年,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从企业拥有的施工设备情况看,截至2002年12月31日,中铁建工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有1823台,资产原值24639.47万元,净值13562.33万元,装备总功率51434.7千瓦,技术装备率1.59万元/人,动力装备率6.02千瓦/人,设备新度系数为0.55。2002年全集团购置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有268台,投资达到2936.08万元,新增设备总功率6022千瓦。机械设备的大修理由设备管理单位自主进行,2002年完成设备大修理66台,费用达到94万元。集团公司改制设立后,9个主要施工单位全部成立了机械租赁公司,实现对机械设备的专业化管理,集中了施工能力,对项目实现租赁服务、有偿服务。通过开展租赁,极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2002年机械设备完好率达到94%,利用率达98%。1.5资质及荣誉九十年月初,公司曾被建设部首批核定为国家一级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1994年已进展成为国内最大的500家建筑企业之一,名列第36位。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享有对外经营权,可以独立对国外承包建筑工程业务,直接参加国际工程的经营与竞争。在2001年申报特级资质的基础上,始终亲密关注企业就位特级资质申报情况,准时与总公司及有关方面联系。到2002年6月底,中铁建工被建设部核定为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特级企业和铁路工程总承包一级企业,并于7月份拿到了房屋建筑特级资质证书,同时,还取得了地基与基础工程、钢结构工程、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和预拌商品混凝土工程、铁路铺轨架梁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并确保了装饰工程、安装工程和三处房建工程一级资质。这使得企业拥有了建筑市场最高级别的通行证,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档次。有关资质情况如下表所示。表1-7中铁建工集团企业资质情况名称主营资质兼营资质中铁建工集团工程有限公司房屋建筑工程特级1.钢结构工程一级2.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一级3.铁路工程一级4.铁路铺轨架梁工程二级5.预拌商品混凝土二级6.地基与基础工程一级中铁建工集团北京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一级1.消防设施工程二级2.电子工程三级中铁建工集团北京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一级1.金属门窗工程二级2.建筑幕墙工程二级中铁建工集团北方工程有限公司房屋建筑工程一级1.建筑防水工程二级2.预应力工程二级为更好地将施工生产管理与国际接轨,实现标准化规范管理,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在过去质量体系认证的基础上,2001年又组织开展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换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RS18001职业健康平安管理体系”的培训和贯标工作,编写了程序文件和管理手册,经过管理评审、内部检查和整改,于2002年7月份全面完成了“三大体系”的贯标认证工作,并于9月初拿到了国际认证机构颁发的证书。中铁建工始终坚持“以诚信、才智、科技、管理铸就更高质量和更富情感的建筑精品”的质量方针,合理组织施工,严格施工工艺,制造了大批精品工程,先后获国优、鲁班奖23项。获得了“全国施工企业优秀管理奖”、建筑行业“创鲁班奖工程格外荣誉奖”。获得铁道部优质工程15项,省市级优质工程27项,国家优秀设计3项,省部级优秀设计17项,国家专利7项。此外,还获得北京“长城杯”、上海“白玉兰奖”、深圳“金牛杯”、山东“泰山杯”、福州“榕城杯”等一大批优质工程奖。2003年9月,贵阳火车站工程被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评为“2003年度首届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科技奖”;贵州省广播电视大楼工程被评为“建筑装饰行业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中铁建工集团坚持“科技兴企”的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工程项目为载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强技术创新、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提升了集团公司的施工技术水平、整体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集团在技术创新中乐观推广应用新技术,大力创建“科技示范工程”,成功的采纳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施工技术、在地基基础和深基坑施工中开发和应用了“CFG”复合地基和“简洁环境下深大基坑环形桁架支护体系和施工技术”;在高层、超高层施工中乐观讨论、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和建筑科技成果,高层、超高层综合施工技术水平处于行业前列;在粗直径钢筋施工中乐观推广应用新Ⅲ级钢及等强剥肋滚压直螺纹等连接技术;乐观开发应用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在混凝土技术方面,同清华高校联合开发讨论高性能与高耐久性“双百”混凝土技术,自行开发了高抛免振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和260T钢桁架整体吊装技术等都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以担当了深圳“市民中心”和“南京火车站”为契机,深化讨论了大跨度建筑结构技术,掌握了大跨度的拱、壳、悬索、网架等空间结构施工技术。这些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为集团占据市场、拓宽施工领域、提高效益发挥了巨大作用。集团公司依据国内建筑市场进展,紧密结合青藏铁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线路、桥涵等施工、环境保护、新型结构高层建筑和现代信息化管理等重点领域。科研开发也逐步向相关行业和领域延长,在科技开发中坚持引进、开发、创新和适度超前的方针,建立健全集团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形成和转化,推动技术进步,为集团的进展做好技术储备。截至2001年集团获全国科技大会奖9项和国家科技成果奖1项;铁道部科技大会奖8项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总公司科技进步奖8项;获铁道部部级工法17项;国家优秀设计奖5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5项;总公司优秀设计奖2项。2.中铁建工集团战略环境分析2.1宏观环境分析2.1.1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猜测1.世界经济复苏前景趋好,经济增长加快。以2000年的全球股市泡沫崩溃为起点,全球经济开头进入低速增长时期。依照国际货币基金的统计,2000—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8%、2.4%和3.0%。进入2003年其次季度,伴随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转入复苏阶段,其中第三季度美国经济消灭了多年少见的增长率(8.2%);日本经济到第三季度实现了连续七个季度的正增长,复苏势头明显;受自身结构性冲突和欧元升值的制约,欧元区经济走势较弱,但也消灭了复苏的迹象。世界银行猜测,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望提高到3%,其中发达国家将升到2.5%,美国、日本、欧元区将分别达到3.4%、1.3%和1.7%;进展中国家增长率将升为4.9%。IMF猜测2004年全球增长4.1%,其中美国为3.9%,日本为1.4%。在进展中经济体中,东亚经济复苏加快,并将在2004年逐步加快增长的步伐。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其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进口大幅增加,中国正逐步成为高科技跨国公司主要的全球性生产制造基地,有助于强化东亚区域内生产和贸易联系。2.世界贸易加速增长,我国外贸出口市场空间扩大。在经历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后,世界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头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2004年世界贸易将加速增长。上个世纪90年月以来,我国出口与世界贸易的相关性和增长趋势变化的全都性较强。除1997年我国成功抵挡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增长提高为21%,而世界贸易增长率比1996年下降之外,我国出口增长与世界贸易增长的波动变化趋势基本全都。如果世界经济、贸易增长连续当前加速增长的趋势,将有利于我国出口增长。尽管2002年和2003年我国出口均实现超常增长,2004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将有可能明显放缓,但是,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拥有大量价格低廉但素养良好的劳动力,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不会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较快发生转变。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企业和投资机构全球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一环。3.美元汇率缺乏连续下跌的基础,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减缓。随着地缘政治风险的消除、股市强劲反弹,美国投资者、消费者信心逐步回升,45年来的最低利率水平使货币政策环境十分宽松,布什政府大规模减税计划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2004年美国经济增速有望加快。据最近一次彭博社每月经济调查数据显示,美联储可能在2004年第一季度调升利率,并在最后1个季度以前将其上调至2%。利差推动美元贬值的动力不足。此外,美国与日欧等国经济运行特征不同。美国经济运行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以及发达的资本市场,而并非依靠外贸出口需求,而日欧等国经济复苏历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需,美元连续贬值将受到欧元区国家及日本的抵制。因此,通过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并不是美国最迫切要做的事。4.国际油价高位回落,我国原油进口成本降低。2004年,美国和全球石油需求连续恢复,伊拉克和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将上升,经合组织商业石油库存将需要补充,欧佩克倾向于将油价维持在每桶22至28美元价格掌握带的上限。此外,伊拉克局势、中东冲突、恐怖威胁以及部分产油国政局动荡等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排解战争等不行测因素,国际油价将会从高位逐步回落,WTI油价全年将在每桶26美元左右波动,欧佩克原油价格将保持在每桶24美元左右。2004年,国际油价每桶将回落约4美元左右,如果我国按8000万吨净进口量计算,可以节省23.5亿美元的进口成本。我国可以考虑在国际油价回落时增加原油进口量,一方面将部分货币储备转换为实物储备,有助于减轻人民升值压力;另一方面,逐渐增加石油战略储备有助于保障石油供应平安。5.全球海外直接投资趋于活跃,国企并购面临机遇。全球股票市场回暖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淌将消灭恢复性增长。依据联合国贸发会于9月8日发布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估计,2003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保持稳定,从2004年开头,全球流量可能会反弹,继而保持增长态势。世界经济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好转,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供应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我国加入WTO后,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相关法规不断完善,将为跨国并购投资供应开放而有序的环境,中国的并购市场将更有吸引力。外国投资者已开头把投资重点从东南亚转向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北亚地区。从行业来看,依据对100多个国家投资促进机构的调查结果,不同行业将消灭不同的前景,其中旅游业和电信业的前景较为光明。6.国际商品价格逐步回稳,对国内价格水平产生间接拉动作用。将来一段时期,伴随着世界贸易增长的复苏,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将会终止逐年下滑的势头,但是由于供求关系难于飞快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飞快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十分狭小。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升会在肯定程度上推高国内物价水平。2003年以来,我国进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因此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升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将会增强。1至10月份,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上升7.5%,尽管有助于缓解国内通缩压力,但如果最终需求不能较快增长,原材料价格上升将会增加生产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出口竞争力的提高。随着国内投资需求的持续较快增长,国内最终产品价格消灭上升趋势,对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波动也产生了肯定影响。7.世界产业结构连续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将消灭相应变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后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转变,全球工业化的重心,将由西半球向东半球逐步转移,由发达国家向中国、韩国和东盟等进展中国家转移。国际间产业转移将包含着更高的制造业技术水平,同时研发中心也向制造业中心转移,并且制造业技术转移的中间环节有所削减,进程加快,时间缩短。高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将赢得新的进展空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不但使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正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成技术密集型产业。2.2.2国内宏观环境分析1.国民经济将连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投资高速增长,消费结构保持升级势头,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受产业升级的推动,投资将连续较快增长,估计将稳定在今年的增长水平,即30%左右;由于外贸环境趋于严峻、出口退税率下调和出口基数较大等缘由,估计明年出口增长率将回落到10%左右,受国内市场升温的拉动,进口将连续高增长,增幅超过出口,贸易顺差将连续削减。综合定性分析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猜测结果,明年GDP增长率可望达到8.5%。依据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保持年均7.2%左右的增长水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表2-1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猜测结果(单位:%)指标名称2003年2004年第一季度2004年其次季度2004年第三季度2004年第四季度2004年GDP累计增长率(可比价)8.187.8-8.2其次产业累计增长率(可比价)11.711.511.210.910.510-11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可比价)16.215.914.913.91313-1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率(现价)283128252019-2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现价)9.39.39-9.5出口总额增长率302218151415-19进口总额增长率382623211720-24国家财政收人增长率211920181818-20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131212121311-13狭义货币供应量(Ml)增长率18171716.616.316-17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2019.519.118.818.518-19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增长率2120.72121.121.120-22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长率232221.420.820.519-21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8101.1101.2101.3101.4101-101.52.支柱行业增势强劲,重化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前三季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支柱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7%。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8.4%,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3.9%,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4.37%,比2002年全年水平(60.95%)提高3.42个百分点。1998年以来重工业增长相对于轻工业增长有加速趋势,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今年这一比重的提高幅度更大,说明我国经济进展已进入新一轮重化工业化时期。这一轮重化工业化主要是由工业支柱产业和房地产业快速增长拉动的,与消费结构升级亲密相关,具有较强的市场内生气制,将成为将来10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气。3.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消费品零售额快速回升。2003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去年同期加快8.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增长31.4%,为近5年来同期最高;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27.6%。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9.1%,更新改造投资增长37.2%,房地产投资增长32.8%,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47元,剔除价格因素增长9%;农村居民收入1802元,实际增长仅为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9亿元,同比增长8.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城市销售增长明显快于农村。4.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好转、美元贬值、全球生产能力向中国转移以及出口产品竞争力增强等因素,有力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进展,进出口贸易“大进大出”的特征十分明显。在出口增长加快的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增长略快于加工贸易,两者分别增长32.9%和31.3%。对各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加快,其中对东盟、美国、澳大利亚等的出口增长超过30%,对欧盟、俄罗斯的出口增长超过40%。进出口相抵,出口大于进口9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削减109亿美元。2003年1-9月份,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新签合同项目29539个,比去年同期增长18.6%;合同外资金额792亿美元,增长3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2亿美元,增长11.9%。照此增势,全年利用外资有可能超过500亿美元。5.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持续高增长,外汇储备大量增加。2003年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20.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较年初增加了2.47万亿元,同比多增1.12万亿元。外汇储备达到3839亿美元,较年初增加975亿美元,同比多增562亿美元。从贷款投放的结构看,经济内在扩张带动的需求增加仍然是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主要缘由。虽然存款筹备金比率提高,但其紧缩性影响需要逐步释放,加之经济升温的惯性作用,货币信贷快速扩张的态势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同时,货币市场利率的上升将有助于逐步约束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进度。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资本项目顺差较大,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仍是主要来源,也有“热钱”加快流入的影响。6.总量冲突缓解,某些能源、原材料供应消灭缺口。随着国内市场活跃和出口增长加快,我国总需求不足的冲突逐步缓解。物价指数由负转正,1—3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提高0.7%;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5%,但逐季度回稳(分别为4.6%、4.7%、4%)。电力、煤炭、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产品供应消灭缺口,不少省市被迫限制用电,一些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多。目前这些产品的供应正在飞快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态势已经趋缓。总体看,物价仍然保持在低水平,需求约束普遍存在,大多数产品的市场竞争仍比较激烈。2.2国际建筑工程市场概述与进展趋势进入21世纪,格外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建筑市场将不再有国内、国外之分。国际建筑市场对我国企业开放,我们要“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同时,国内建筑市场也要向国外开放,一些跨国建筑集团也一样会“闯进来”,分走我们建筑市场的“一块蛋糕”。随着市场竞争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白热化,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着“资源配置全球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严峻内外部环境。1.国际建筑和工程承包市场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猜测分析,1999-2003年全球工程建设市场将保持5.2%的年均增长率,2010年全球建设支出将达到5.74万亿美元。世贸组织《政府选购协议》的生效,各缔约方政府项目的建筑市场将更加开放,国际建筑和工程承包业将成为进展中国家汲取外资最大的服务部门之一。从总体上看,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月中期的衰退后,于1988年走出低谷。进入90年月以来,全球最大的225国际承包商在海外承包总额虽然时高时低,但基本在1100亿美元上下波动,消灭相对稳定的格局。依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NewsRecord,ENR)杂志(全球最权威的国际工程市场分析期刊)近年来发表的统计数据,我们将225家全球最大的承包商的海外营业额汇总如下表。由表中可以看出,虽然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比不上70年月末期的黄金时代,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巨大的、持续富强的国际经济合做大舞台,还是全球各大承包商全力争夺的市场。

表2-21995-2002年225家承包商海外营业额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建筑和工程承包市场同业间的竞争。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强烈冲击着国际建筑市场的区域保护。在国际分工中,同业公司之间短兵相接,在一个市场内搏击竞争。传统的设计与施工分离的方式正在快速向总承包方式转变,从美国的情况看,2003年,美国将有一半以上的工程采纳EPC(设计-选购-施工)方式,一些小公司及单一的设计、施工公司竞争压力加大,难以为继。进展中国家的工程公司也在不断进展壮大,格外是一般的土木工程项目承包,本地公司具有肯定优势。这就导致一个国际招标项目往往有十几甚至几十家公司竞标,一些有阅历的承包商不惜以低于成本的报价冒险投标,靠中标后材料设备出口及合同索赔等手段获得盈利。在这种情况下,欠发达和进展中国家的很多公司都很难盈利。竞争的加剧导致国际承包公司海外利润率逐年下降。3.国际建筑市场的承包和发包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将来的工程将消灭大量的总承包模式,而承包方式的改革,又将引起新的交付系统的变革。EPC(设计-选购-施工)、PMC(项目管理总承包)等一揽子式的交钥匙工程模式以及BOT(建设-经营-转让)、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等带资承包方式成为国际大型工程项目中广为采纳的模式,这些都迫使国内企业必须顺应国际潮流,转变单一的承包模式。BOT等运作方式的流行给国际承包商带来了新的领域和机遇,有能力的承包商不仅可以参加投标承包工程,还可以其全部或部分工程款收入参加到投资者行列,共享工程的长期效益。4.技术密集工程和资金密集工程增多,项目趋于大型化和简洁化。进展中国家、石油输出国都力图摆脱单一的初级加工经济结构,逐步建立起全面的现代化工农业经济体系,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密集项目日益增多。例如石油和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工工程、冶金工程、环境工程、通信工程、核能利用工程等等明显增多。目前,进展中国家由于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工程市场中承建的工程项目多是相对简洁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但近年来已开头向技术密集型项目和知识密集型项目渗透;而发达国家建筑企业拥有专门技术和开发人员,在技术、知识及管理等诸多方面具有优势,因而转向集中于高科技含量或知识密集型的工程项目。这样,在劳动密集型的工程项目的竞标中,众多进展中国家的建筑承包商之间的竞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衡量国际工程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四流企业卖苦力、三流企业卖商品、二流企业卖专利、一流企业卖标准”,这已成为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之一。由于标准与专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亲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想方设法地掌握国际标准的制定,力求将自己的专利变为国际标准,并通过标准建立贸易技术壁垒以猎取最大的经济利益。预期将来几年,国际服务贸易的标准化对工程承包商的资质要求和对服务的质量标准要求,将成为市场准入的新的技术壁垒。5.为增强公司实力,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间的联合和兼并盛行。国际承包市场的激烈竞争,成为促使承包资本集中化的推动力,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凭借资金和实力在竞争中取胜的形势越来越明显。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和发挥综合优势,很多公司都在走联合和兼并的道路。格外是对于大型工程项目,过去处于竞争对手位置的公司现在反过来携手合作,他们组成联合集团或者单个项目合资夺标。2.3区域市场进展趋势分析尽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在过去一年里消灭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2002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公司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全球工程市场海外营业额为1165亿美元,比2001年的1065亿美元增长9.4%。按地区统计,2002年中东地区的营业额为97.436亿美元,占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公司海外营业总额的8.36%,增长14%;亚洲地区为226.841亿美元,占19.5%,增长3.2%;非洲地区为111.38亿美元,占9.56%,增长26.3%;欧洲为330.915亿美元,占28.4%,增长17.1%;美国为231.133亿美元,占19.8%,增长6.5%;加拿大为44.646亿美元,占3.83%,下降32%;拉丁美洲为95.512亿美元,占82%,下降10%。欧洲、中东和非洲增幅较大,达到两位数增长率。1.亚太地区市场的主要亮点是中国、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泰国经济进展良好,带动了工程承包业务的进展,成为东南亚的亮点。香港工程承包市场比较繁忙,外国公司中标机会越来越少,中国公司在这一地区占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地缘优势。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获得2008年奥运会、世博会承办权,中国的工程承包市场更加布满了活力。印度市场主要以工程项目为主,公路BOT项目引起了外国工程承包公司的爱好,但印度的体制令外国公司难以做出有效的决策。世界银行的重建阿富汗贷款也将带来工程承包市场的快速进展。2.中东地区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刺激了中东地区的工程承包市场。伊拉克战争并没有对周边国家的工程承包市场产生大的影响,海湾地区的大部分工程项目依据计划进行。虽然伊拉克战后重建市场潜力巨大,但重建工作基本由美国柏克德集团公司等四家公司作总承包商,以美国和英国工程承包公司为主。沙特政府计划在将来10年内遣返大约300万外国人,将对工程承包市场产生影响:人员费用增加,工程项目成本增加。3.欧洲地区西部地区工程承包市场需求平平。英国由于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项目大量开工,市场消灭了一片富强景象。法国市场可能在2004年中期以后消灭缓慢增长。欧洲主要的工程承包市场中,德国市场是最低迷的一个,市场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扭转。欧盟近期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欧盟东扩以后,估量需要大约2700亿美元的投资,改善新加人国家的交通网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一地区将成为国际工程承包公司竞争热点。波兰市场需求连续下滑,估计今后三年内会有所好转。捷克由于汲取大量的外国投资,工程承包市场变得富强起来。匈牙利在经历三年困难期后,情况有所好转。俄罗斯的楼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潜力较大,但由于程序繁杂,外国公司很难进入。4.美洲地区在北美,美国仍然是国际工程承包公司最集中的国家,由于政府预算削减,估计除了纽约市以外,美国的基础设施项目将有所削减。在南美洲,石油和天然气工程是国际工程承包公司竞争的热点。在拉美地区,巴西工程承包市场比较活跃。阿根廷由于经济形势恶化,工程承包市场业务量急剧下降。而在南美洲,主要是西班牙和意大利工程承包公司在竞争。5.非洲地区在非洲北部,工程承包市场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电力、土木建设、住房建设、水利和交通等领域。在利比亚,随着联合国经济制裁的解除,很多公司开头竞相进入当地市场,争夺工程承包项目。南部非洲地区在经历数年困难时期之后,经济正在朝着好的方向进展。中国公司利用在非洲长期积累的阅历以及非洲人更容易接受东方文化的特点,乐观拓展业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中铁建工集团产业环境分析3.1建筑产业环境分析3.1.1建筑产业总体进展状况分析1.产业规模逐年扩大。

在国家乐观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为建筑业企业的进展和改革供应了较大的进展空间。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在近十年来保持了持续的增长。2002年,全国建筑业企业4.75万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116.8亿元,比上年增加1755.2亿元,增长11.4%,同2001年增长11.2%相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为7047亿元,比上年增长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在目前阶段,建筑业是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从企业数量、人员规模上看,我国建筑业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2001年的建筑业企业个数是1993年的2.19倍,从业人员增长了70.0%。但同时,企业平均人数却在逐年稳步下降,这一方面说明大批各种全部制小型建筑企业(尤其是乡镇建筑业企业)的飞快崛起,另一方面也标志着我国的建筑业为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面貌而迈出了第一步。2002年,建筑业企业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74046元/人,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93864元/人,在上年较高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4.7%。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全国建筑业完成了一大批技术先进、工艺简洁、规模宏大的工业、交通、能源、水利、通讯、国防、城市基础设施和大型群体建筑的建设任务,其中一些工程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

2.企业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趋向好转,但行业亏损仍然存在。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润率稳步增长,产值利润率逐渐回升,建筑业的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靠性过强,技术和管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行业亏损状况仍然严重,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拖欠工程款现象广泛存在。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大幅提高带动了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2001年按建筑业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达到17621元,是1993年的2.83倍;人均利润也在稳步增长,2001年的人均利润是1993年的2.0倍。经初步测算,2002年建筑业企业上缴税金总额达到531.8亿元,比上年增加32.8亿元,增长6.6%;2002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335.5亿元,比上年增加41.1亿元,增长14%;人均创利为1576元,比2001年的人均1289元高出287元,消灭连续较高增长的好势头。产值利润率为2.0%,产值利税率为5.2%。从建筑业产值利润率的角度来看,整个建筑业在1993--1998年期间的产值利润率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1999后开头有所回升。资产负债率从1997年开头逐年下降,已由1994年最高时的78%下降到2002年的62.04%。中国建筑业从未脱离过低收益产业行列。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建筑业始终是微利行业,这种情况使得中国建筑业的进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扩大了与国外同行业的差距。从八十年月以来,中国建筑业已经进行了多项改革,但不仅没有脱离低收益产业的行列,而且经济收益还连续不断地滑坡,直至近两年才略有好转。建筑业的收益水平较低的状况,不仅仅影响到它的产业地位,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它本身的成长进展。2001年国家一级企业亏损比重为20.4%。2002年,全国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共有8586家亏损,虽然比2001年削减543家,亏损面由去年的18.8%下降到18.1%,但比例仍然过大。3.建筑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组织逐步趋于合理。

1998年以来,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建筑业企业个数及其在建筑业企业总数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城乡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数量及其所占比重则呈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1998年至2002年,国有企业个数分别为9218个、9148个、8767个、8264个和7536个,在建筑业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由20.2%下降为15.8%;非国有建筑企业个数则由36416个上升为40284个,所占比重达到84.2%。近几年来,在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消灭了大量的民营建筑企业;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还消灭了很多民营的设计、监理企业。建筑业资质管理规定颁布实施以来,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努力下,资质就位工作已全面完成。通过资质就位,优化了建筑业的企业结构:全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级别结构呈金字塔型,开头趋于合理;基本形成了总分包的企业格局;劳务分包企业也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的进展。1999年全国资质等级一、二级以上的企业个数占全部企业的5.10%和16.46%,其中一级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2410家,二级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7773家,比“九五”初期分别增长了29.43%、30.33%。而2001年我国建筑业一级资质等级企业个数为2587,二级资质企业个数为9256,较1999年又有了较大的进展,产业组织逐步合理。但是施工行业结构的“倒三角”还是没有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劳务企业还没有依据原来的预想有比较大的、充分的进展,专业承包企业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在设计企业中,大而全、缺乏特色的问题也很突出。4.资金运作能力不强,拖欠工程款现象严重。建筑企业,格外是国有大型企业,进展中资金注入先天不足。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基本上没有资本投入,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了几十倍,流淌资金却没有补充的来源。以中建总公司为例1982年,资金不足2亿元。2002年,中建总公司年营业额达到619.6亿元,比1982年增长50多倍,但在些期间,国家对中建总公司的各种资本性投入不足4亿元。据调查显示如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中国机械工业安装总公司、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等我国骨干国企下属的某些建筑企业,其某些下属企业实际产值利润率不足1%,企业无力进行资本积累。愈演愈烈的拖欠、垫资、压价、让利、回扣之风,加剧了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以上几家总公司被拖欠三年以的工程款达100.5亿元,占净资产的25%。据调查显示,2001年底,有24859家建筑业企业存在被拖欠工程款的情况,占全部建筑业企业的54.2%,拖欠款影响深度(期末被拖欠工程款与报告期建筑业企业总产值的比值反映)大于50%的建筑业企业3850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的8.4%。2002年底建设单位(不含集体和个体)拖欠施工单位的工程款达240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1.4%,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5.3个百分点,比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高10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得举债经营,大量依靠银行贷款维持施工生产。有的企业由于资金紧张,造成大量拖欠职工工资。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净资产中的非经营性资产的比例很高,变现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格外是当前生产任务严重不足的企业,随时都可能消灭资金周转不动,企业无法经营的局面。5.技术管理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总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仍然不高,这也成为制约行业进展和进步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养较低。格外是施工现场劳务层作业人员学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不高、农夫工所占比例较大,而且大多数人员没有经过上岗培训,据调查,经培训,取得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农夫工,全国只有74万人,仅占从业乡村劳动力的3.1%,接受对短期培训的占7.8%;二是技术和管理人员偏少,企业管理较为落后。按2000年底3400多万人计,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5.34%和4.92%,这一比例低于制造业和采矿业水平,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筑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观念落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技术创新的进展战略、环境和激励机制,仅重视技术的应用,而忽视对技术讨论开发的投入,拙劣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养人才队伍;四是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推广力度不大,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偏低,虽说建筑企业动力装备率自1989年的3.74千瓦/人进展到1998年的4.26千瓦/人,建筑业技术装备率自1989年的2341元/人进展到1998年的5127元/人,但是与1998年同期建筑业年总产值10061.99亿元相比,技术装备水平极不相称,且远远落后于制造业等行业;五是科研基金不足,没有形成企业的科研中心,技术开发缺乏后劲。六是多数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尤其缺乏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客户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缺乏驾驭市场的决策、应变能力。中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相当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和意大利等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和的1.85倍,是美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4.5倍。然而,正常情况下中国建筑业的年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建筑业20%,其劳动生产率在九十年月总体上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在中国国内,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还不到工业及电力、煤气业的三分之一。中国建筑业目前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说明它还是全部工业部门中劳动密集特征最明显的领域。6.建筑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各类业主,尤其是国有投资业主行为不规范,严重干扰了生产秩序;行业保护、地方保护问题和盲目压价、拖欠工程款的问题仍然严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单位、监理单位,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建筑法》和《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与行业进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亟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另外,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方法和手段有待于改进。近几年来,国家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采纳行政手段,组织全国性的建筑市场执法检查,有时历时数月,虽说对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此做法不行取。缘由如下:一是容易使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产生守法、依法办事是做给政府看的错觉,认为只要能够躲避检查或者蒙混过关就万事大吉,因此造成违法违规之事屡禁不止;二是容易产生对政府的过度依靠,错误认为建筑市场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是政府的事,只要与已无关,可以不闻不问;三是参加建筑市场执法检查人员的临时性、多部门性,存在着人员业务素养参差不齐,执法水平凹凸不一,容易造成执法和监管力度的短暂性、间断性。3.1.2建筑产业进展前景及特征分析1.国内建筑市场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1)城市化进程加快供应新的市场空间。城市化进展水平与经济进展水平亲密相关,随经济进展可分初级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等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在进入城市化加速进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将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依据联合国人居中心对我国城市化进展趋势的猜测,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3亿,这都意味着对住宅业的潜在需求。全国“十五”期间,住宅建设57亿平方米,其中城镇住宅竣工面积27亿平方米,农村住宅竣工面积30亿平方米。中国住宅建设在将来10年内是住宅建设高速进展期。到2005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面积将达到22平方米,2010年达到25平方米,到那时住宅建设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能达到峰值。依据《中国建筑业改革与进展讨论报告》中相关猜测,21世纪前20年,每年需要新建住房4.86-5.49亿平方米;后30年需新建住房5.76-6.53亿平方米,因此将来50年将是房地产业稳定进展的黄金时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投资增长,带来的对工程建设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自然是建筑业的利好消息。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城市化的加快进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服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给建筑业带来工程建设的空间,还为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共同进展制造了机遇,即从单纯的工程施工向投资、建设、运营、服务一体化运作方向进展。(2)国家区域开发和振兴战略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十年内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在十六大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已提出了开发西部的六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环保工程等都已列入必必要突破的重中之重任务。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进展,使东北地区成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据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规划,今后10年西部大开发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志性工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围绕西部出入境大通道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四大工程展开。西部出入境大通道建设包括对公路、铁路和支线机场的建设,今后十年的投资估算将达到9150亿元;西气东输工程的投资估算在3000亿元左右;西电东送工程包括水电站以及相关电网工程的投资,据猜测也需要1500亿元以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需要投资1150亿元。依据以上各类工程所需投资汇总,今后10年西部地区仅实施四大工程项目,投资需求量将达14800亿元左右,如果再加上西部地区教育教化卫生和城市建设方面的投入,估计今后10年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将超过15000亿元。(3)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保持高速增长。就我国部分城市看,北京“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8000亿元;上海将达10000亿元,其中重大项目规模达4000亿元;重庆总投资为5200亿元;西部开发107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2400多亿元。由此可见,我国重要省市在将来5-10年内投资规模将达到40000多亿元。据世界银行估量,将来十年内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高达2700亿美元以上。依据交通部确定的公路水路交通进展2020年以前的简略目标和本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50多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万公里以上。将来10-20年将是我国路桥建设的持续、稳定进展时期。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建设事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依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我国经济建设环境将会进一步得到改善,国外资本将会更多进入我国建设市场,建设行业将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更加宽阔的进展空间。我国建设事业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外商凭借在融资能力、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上的优势,我国建设行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入世将直接刺激建设投资的增长,有利于增加建筑业的就业机会和降低建筑成本,促进国内建筑业结构调整和管理技术进步,促使国内企业较快与国际接轨。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入世后一些保护措施的逐步“解禁”,国外投资将纷纷涌入。将来几年内,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更多的加工制造业企业将“定居”中国,都将加大中国建筑市场这块大“蛋糕”的份量。3.建筑业进展理念呈现新的特征。(1)从物本到人本价值观的转变。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意客户的需求,提升建筑行业的竞争力,人已成为现代建筑业进展中最宝贵的资源。对人的承诺体现在尊重人才(Respect)、聘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