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评估评价概述_第1页
环境风险评估评价概述_第2页
环境风险评估评价概述_第3页
环境风险评估评价概述_第4页
环境风险评估评价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风险评估评价概述环境风险评估评价概述11环境风险评估评价概述第11章环境风险评价11.1环境风险评价总论11.1.1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可能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本工程涉及物料主要包括原辅料及产品,详见表11.1-1。表11.1-1本工程涉及物料情况一览表1、原料2、产品3、辅料1.1稳定轻油2.1提馏油3.1天然气1.22.2混合庚烷3.2导热油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及《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规定,本工程涉及物料中稳定轻油属于3.1类低闪点易燃液体,混合庚烷属于3.2类中闪点液体,提馏油属于3.3类高闪点液体;天然气属于易燃气体,导热油具有可燃性。各物质危险性及毒性特征见表11.1-2(①危险性类别划分依据为《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和《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②爆炸危险类别划分依据为《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③火灾危险类别划分依据为《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④毒物分级类别划分依据为《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设施发生泄漏时有引起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散发等突发性风险事故的可能性。为避免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减轻风险事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需对本项目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事故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建设工程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是:(1)根据建设工程特点,对生产装置和储运设施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因素进行识别;(2)针对可能发生的主要事故,分析评价环境风险事故可能引起的后果,包括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提出为减轻影响应采取的缓解措施;(3)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以及现场监控报警系统。11表11.1-2物质的危险特征及毒性特征一览表序号物质名称易燃/易爆性毒性相态闪点℃沸点℃引燃温度℃爆炸极限%(v)危险性类别燃烧爆炸危险度火灾危险性分类LD50mg/kgLC50mg/m3IDLHmg/m3MACmg/m3毒物危害分级1稳定轻油液-5627.84201.4-7.6易燃液体4.4甲B—16000——Ⅳ2混合庚烷液6118.5无资料无资料易燃液体—甲B————Ⅳ3提馏油液31150.82050.7-5.6易燃液体7乙A—8100——Ⅳ4天然气气-188-161.55385.3-15易燃气体1.83甲———300Ⅲ5导热油液218无资料450无资料可燃液体—丙B————Ⅳ11.1.2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重点为: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厂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11.1.3环境风险评价的程序环境风险评价的程序见图11.1-1。图11.1-1环境风险评价的程序图11.2建设工程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11.2.1评价工作等级(1)划分依据根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污染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环境风险评价划分为两级。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具体见表11.2-1。表11.2-1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划分依据一览表项目剧毒危险性物质一般毒性危险物质可燃、易燃危险性物质爆炸危险性物质重大危险源一级二级一级一级非重大危险源二级二级二级二级环境敏感地区一级一级一级一级(2)物质危险性判定本次风险评价的主要危险物质是天然气—易燃气体,爆炸下限较低,一旦泄漏,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点火源,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稳定轻油、混合庚烷、提馏油、导热油等为易燃、可燃液体,泄漏遇点火源可发生火灾,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点火源可发生火灾、爆炸。(3)环境敏感性判定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建设工程位于工业园区,无水源地分布,属于非环境敏感区。(4)重大危险源识别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式①计算,若满足式①,则定为重大危险源:∑(qi/Qi)≥1……………①式中:qi——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Qi——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建设工程原辅材料主要为稳定轻油、混合庚烷、提馏油、导热油及天然气,混合庚烷在厂内无储存设施,通过管线输送至稳定站。项目仅新建提馏油储罐和稳定轻油缓冲罐。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的规定,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分别将装置区、储罐区、导热油炉房分别作为一个单元来进行辨识,然后将整个项目作为一个单元进行辨识,具体评价过程见表11.2-2。表11.2-2建设工程危险化学品辨识一览表装置、罐区主要危害物质主要部位临界量Q(t)在线量/储量q(t)q/Qqi/Qi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装置区稳定轻油分馏塔104.10.4100.412否提馏油分馏塔50002.90.001混合庚烷回流罐10001.250.001导热油重沸器/0.4/导热油炉房导热油导热油储罐/2.4/0.001否天然气天然气管线500.060.001储罐区提馏油提馏油储罐5000367.20.0730.093否稳定轻油原料油缓冲罐100020.40.020(5)等级的确定由表11.2-2可见,本项目储罐区未构成重大危险源,对比表11.2-1,确定建设工程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11.2.2评价范围根据以上的评价等价划分依据和对各种污染物事故危险性的判定,确定本次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为以危险源为中心,半径3km的范围。3km范围内村庄及人口分布情况详见表1.5-2和图1.5-1。11.3环境风险识别分析识别的范围包括生产过程所涉及物质的风险识别、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受影响的环境因素识别。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火灾爆炸次生物质等。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受影响的环境要素识别应当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途径确定,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等,明确受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风险类型: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石化、化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有机械破损、物体摔落、交通事故、腐蚀性物质喷溅致伤残、易燃易爆物质泄漏引起火灾、爆炸、毒性物质泄漏引发伤害等,其中火灾、爆炸、有毒物质泄漏不仅会导致具有严重后果的危害,而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研究对象为:=1\*GB3①重大火灾;=2\*GB3②重大爆炸;=3\*GB3③重大有毒物质的泄漏;=4\*GB3④可以产生多米诺效应的重大事件产生环境影响。11.3.1物质危险性识别建设工程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原料、产品、辅料具有毒性、爆炸和火灾危险,主要物质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见表11.3-1至11.3-4。火灾爆炸次生危险物质为CO,见表11.3-5。

表11.3-1天然气(以甲烷为例)标识中文名:甲烷;沼气危险货物编号:21007英文名:methane;MarshgasUN编号:1971分子式:CH4分子量:16.04CAS号:74-82-8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熔点(℃)-182.5相对密度(水=1)0.42(-164℃)相对密度(空气=1)0.55沸点(℃)-161.5饱和蒸气压(kPa)53.32(-168.8℃)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毒性及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毒性LD50:无资料LC50:无资料健康危害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急救方法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易燃燃烧分解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闪点(℃)-188爆炸上限(v%)15.0引燃温度(℃)538爆炸下限(v%)5.3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储运条件与泄漏处理储运条件: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表11.3-2稳定轻油第一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1类低闪点易燃液体物理、化学危害燃烧、爆炸人体健康影响刺激、麻醉环境影响对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接触后的主要症状头晕、头痛、昏迷应急综述脱离、给输氧、就医第二部分: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应输氧或人工呼吸,就医皮肤接触用清水冲洗皮肤,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急性症状及影响头晕、头痛、嗜睡和酒醉状态、严重者可昏迷慢性症状及影响头晕、头痛、睡眠不佳、疲倦第三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品;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蒸汽比空气重,扩散较远灭火方法切断泄漏源;喷水冷却容器;用消防器材灭火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第四部分:泄漏应急处理防护措施及装备作业人员应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应急处置程序迅速撤离无关人员;设隔离区;切断火源、泄漏源;喷冷却水降温;消防器材灭火环境保护措施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漏液收容与清除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废液;用吸附剂吸附防止次生灾害措施覆盖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防止液体进入第五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安全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操作人员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佩戴防毒面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储存注意事项压力容器密闭储存;储存于阴凉、通风处;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表11.3-2稳定轻油(续)第六部分: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职业接触限值无资料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呼吸系统防护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眼睛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皮肤和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第七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气味轻微芳香气味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醇、醚类熔点(℃)-159.4沸点(℃)27.8闪点(℃)-56引燃温度(℃)420爆炸极限%(V/V)1.4-7.6饱和蒸气压(kPa)74-200相对密度(水=1)0.7-0.85相对密度(空气=1)2.48第八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稳定性稳定危险反应燃烧、爆炸应避免的条件明火、高热、静电不相容的物质强氧化剂、卤素第九部分:毒理学信息急性毒性有皮肤刺激或腐蚀有眼睛刺激或腐蚀有呼吸或皮肤过敏有生殖细胞突变性无资料致癌性无资料生殖毒性无资料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无资料吸入危害有第十部分:生态学信息环境影响对大气、水体、土壤有影响生态毒性对生物体有影响持久性和降解性无持久性,易被降解潜在的生物积累性无资料土壤中的迁移性无资料第十一部分:废弃处置残余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焚烧处置容器和包装处置方法温水或蒸汽清洗特别提醒事项用户应遵守所在地对于化学品废弃处置的法律法规第十二部分:运输信息联合国危险货物UN编号1993危险性分类易燃液体运输名称稳定轻烃危险货物编号31053包装标志易燃液体包装类别I类海洋污染物否运输注意事项本品压力容器罐车运输;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卤素等混装混运;夏季应防止日光曝晒第十三部分:法规信息化学品管理法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特别提醒事项用户应遵守所在地对于化学品废弃处置的法律法规表11.3-3提馏油标识中文名提馏油英文名无CAS号/危险性类别第3.3类高闪点易燃液体分子式/分子量/UN号无资料危险货物编号33505危险性概述侵入途径吸入,皮肤接触健康危害大鼠吸入8100mg/m3浓度引起轻度震颤、调和眼刺激,无人的资料。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刺激性。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熔点(℃)-51沸点(℃)150.8相对密度(水=1)0.71相对密度(空气=1)4.4闪点(℃)31引燃温度(℃)205爆炸下限%(V/V)0.7爆炸上限%(V/V)5.6饱和蒸气压(kPa)1.33临界温度(℃)无资料临界压力(Mpa)无资料最小点火能(mJ)无资料最大爆炸压力(Mpa)无资料燃烧热(kJ/mol)无资料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可混溶于苯、丙酮、氯仿。主要用途用作色谱分析标准物质、溶剂,用于有机合成。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禁配物强氧化剂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LD50:无资料,LC50:16768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用砂土堵逸出液体。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接触控制/个体防护工作场所空气中容许浓度(mg/m3)中国未制定标准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其它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废弃处置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表11.3-4混合庚烷标识中文名:混合庚烷危险货物编号:32007英文名:cycloheptane

UN编号:1206CAS号:无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油状液体。熔点(℃)-12相对密度(水=1)0.81相对密度(空气=1)3.39沸点(℃)118.5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醇、醚、苯。毒性及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皮肤接触毒性LD50:无资料LC50:无资料健康危害吸入本品有麻醉作用。对眼睛、皮肤有刺激性。急救方法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易燃燃烧分解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闪点(℃)6爆炸上限(v%)/引燃温度(℃)/爆炸下限(v%)/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运至空旷的地方掩埋、蒸发、或焚烧。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表11.3-5一氧化碳标识中文名:一氧化碳危险货物编号:21005英文名:carbonmonoxide

UN编号:1016分子式:CO分子量:28.01CAS号:630-08-0

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熔点(℃)-199.1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密度(空气=1)0.97沸点(℃)-191.4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毒性及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毒性LC50: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急救方法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易燃燃烧分解物二氧化碳。闪点(℃)<-50爆炸上限(v%)74.2引燃温度(℃)610爆炸下限(v%)12.5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储运条件与泄漏处理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11.3.2危险化工工艺识别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进行辨识,建设工程不涉及危险工艺。11.3.3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建设工程使用的原辅材料、产品,有较多危险物质,具有易燃的性质以及毒性,并且生成过程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火灾、爆炸、物料泄漏致使有毒有害物质散发是主要的危险因素。11.3.2.1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建设工程生产装置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原辅材料均属于具有易燃易爆、毒性、腐蚀性的物质。当这些物料泄漏时,遇火就会发生火灾,气相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遇上明火即发生爆炸,造成严重后果。(1)生产装置内使用的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的电机、照明、开关箱,应设计为防爆型;否则电气设备不防爆或者防爆级别不够,在电气设备运行时,能产生电火花,存在引发火灾爆炸的危险。(2)在设备检修时,检修的设备如果没有与系统彻底的断开、隔离,并对被检修的设备进行置换、清洗,没有进行易燃易爆物质的测定并达到合格,就违章进行动火、烧焊等作业,存在发生爆炸的极大危险。11.3.2.2储存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建设工程原辅材料、产品多存放在储罐区,属于或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潜在事故主要是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易燃易爆物质泄漏引起的火灾、爆炸以及环境污染。建设工程储罐区采取新建方式,导致储罐区泄漏、火灾和爆炸的主要原因包括:(1)储罐区为露天布置,要按规定设计、设置避雷器并定期进行检测,保持避雷器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否则有可能出现雷击而造成火灾爆炸事故。(2)储罐区应设计有防火堤,为储罐配置的专用泵,应建在防火堤外,否则当储罐、管道发生泄漏会造成漫流,进入有高热的泵区,存在引发火灾爆炸的危险。(3)储罐区属于禁火区,机动车不得随意进入,如要进入一定要加防火罩。不得违章动火,检修动焊时应申报安全管理部门,进行可燃物检测并达到合格,安全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批准,做好防护措施,办理用火作业许可证后,焊工持证才允许动火,否则,存在动焊引发火灾爆炸的危险。(4)进罐作业或检修时,必须办理进罐作业证,使用的照明灯如果不防爆或没有保护罩,灯泡接口可能产生电火花,或因没有保护罩,作业人员不慎将灯泡碰破,造成灯丝暴露,就存在引发火灾爆炸的危险。(5)储罐应设计安装静电接地装置,同时容积超过50m3的储罐必须有两处以上的接地点,接地电阻不得超过100Ω,否则灌装或输出物料时能产生静电并集聚、放电,存在引发火灾爆炸的危险。(6)储罐区内的易燃易爆油品是靠汽车来运输的,要严格对汽车槽车的危化品运输资质的管理,应保证各种证件齐全有效。同时严格按规程装槽车,如没有良好接地,或物料流速太快等,有造成火灾爆炸的危险。对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附录A表2~表4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表1~表4中所列危险性物质名录,建设工程所涉及的危险性物质中,稳定轻油、提馏油、混合庚烷均列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辨识范围。危险物料在生产装置内和储罐区的经常存有量见表11.3-15。表11.3-15危险源辨识物质在生产装置区和储罐区的存有情况装置、罐区主要危害物质主要部位临界量Q(t)在线量/储量q(t)q/Qqi/Qi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装置区稳定轻油分馏塔104.10.4100.412否提馏油分馏塔50002.90.001混合庚烷回流罐10001.250.001导热油重沸器/0.4/导热油炉房导热油导热油储罐/2.4/0.001否天然气天然气管线500.060.001储罐区提馏油提馏油储罐5000367.20.0730.093否稳定轻油原料油缓冲罐100020.40.020从表11.3-15可以看出,建设工程储罐区未构成重大危险源。11.3.2.3厂内输送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析项目涉及稳定轻油、提馏油、混合庚烷等厂内输送管线建设,生产运行过程中由于腐蚀、应力损伤、外部冲击、密封失效等原因会造成危险物料泄漏,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厂内物料输送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风险:(1)工艺管沟是火灾隐患,易渗水、积油,不好清扫,不便检修,一旦沟内充有油气,遇明火则爆炸起火,沿沟蔓延,且不好扑救。(2)公用工程管道在工艺装置中经常与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设备和管道相连接的。当公用工程管道压力因故降低时,大量可燃液体可能倒流入公用工程管道内,容易引发事故。(3)因停电、停汽或操作不正常,可燃液体泵出口管道介质倒流,由于未装止回阀或止回阀失灵,曾发生过一些火灾、爆炸事故。例如:某厂加氢裂化原料油泵氢气倒流引起大爆炸;某厂催化裂化的高温待生催化剂倒流入主风机,烧坏了主风机及邻近设备。(4)明沟或只有盖板而无覆土的沟槽(盖板经常被搬开而易被破坏),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容易与火源接触,起火的机会多,且着火时火势大,蔓延快,火灾的破坏性大,扑救困难,且常因火灾爆炸而使盖板崩开,造成二次破坏。11.3.2.4运输装卸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析(1)装车设施、设备、管道在设计施工中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制造、施工和安装。否则存在管道达不到设计要求,留下隐患,易发生设备、管道破裂损坏,进而引起装卸物料的泄漏,有引起着火爆炸的危险。(2)装车设备、管道等如果未静电接地,或设置的静电接地失效,在输送、装卸危险品的过程中,能产生静电,静电集聚放电,存在火灾爆炸的危险。(3)装卸车设施应按规范要求设计、设置避雷接地装置,并定期进行检测,保持避雷接地装置始终处于良好适用状态,否则可能出现遭雷击而造成火灾爆炸事故。(4)装车鹤管未与槽车等电位连接,导致电荷积聚,可能导致火灾爆炸。如槽车未带防火罩,操作人员未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5)交通事故造成物料容器破损、泄漏,进而起火爆炸。11.3.2.5伴生/次生事故危险因素分析火灾、爆炸引发的伴生/次生事故主要包括:(1)物料燃烧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毒有害气体;(2)物料在火灾环境中受热蒸发,污染空气;(3)救灾废水中混入有毒有害物料,处理不当的话,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环境。11.3.3风险识别途径11.3.3.1排放起因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排放起因,风险类型分为泄漏、火灾、爆炸。(1)泄漏:腐蚀或应力作用等引起容器、管道破裂;交通事故造成容器破裂。(2)火灾、爆炸:火灾爆炸事故危害除热辐射、冲击波和抛射物等直接危害外,未完全燃烧的危险物质在高温下迅速挥发释放至大气,燃烧物质燃烧过程中则同时产生伴生和次生物质。后两部分为环境风险分析对象。11.3.3.2危险物质的释放或泄漏由于各种原因,使有毒化学物质以气态或者液态释放或泄漏至环境中,在其迁移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其初期影响仅限于工厂范围内,后期进入环境才成为环境风险的主要考虑内容。(1)水体中的弥散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水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液体泄漏随厂区雨水排入水体的情况,二是火灾爆炸时含油类或者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消防水由于处理措施不当直接排入地表水系统,引起环境污染。进入环境水体的有毒有害物质是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被稀释、扩散和降解的。包括水中颗粒物及底部沉积物对它的吸附作用;油类或有毒物质在水、气界面上的挥发作用,生物化学的转化(包括光解、水解生物降解)等过程。(2)大气中的扩散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空气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生产和贮存过程中毒性气体的泄漏,二是火灾爆炸时未完全燃烧的或燃烧过程中反应生成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三是液体泄漏事故中液体的挥发。毒性气体云团通过大气自身的净化作用被稀释、扩散。包括平流扩散、湍流扩散和清除机制(沉降和化学转化)。对于密度高于空气的云团在其稀释至安全浓度前,这些云团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扩散,影响范围较大。表11.3-16风险识别途径表事故类型伴生事故风险途径伴生事故风险途径火灾、爆炸1.其他装置的火灾2.物料泄漏和流失,发生不希望的化学反应生成剧毒物质3.有毒物料进入排水系统或大气环境/1.未完全燃烧的危险物质在高温下迅速挥发2.燃烧过程中反应生成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散发3.事故废水进入排水系统有害液体物料泄漏1.有机物蒸汽散逸2.引起火灾爆炸3.清洗废水携带有毒物料进入排水系统排水系统1.危险物质挥发2.火灾、爆炸伴生事故风险3.事故废水进入排水系统有害气体物料泄漏引起火灾爆炸空气火灾、爆炸伴生事故风险11.4源项分析对建设工程来说,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可以利用相关类型装置发生事故的统计资料,确定事故发生的概率。11.4.1国外石油化工事故资料世界各国化学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曾产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这些事件的沉痛教训使人们对由于工业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有了认识和重视,并从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投入,使环境风险有所缓解。20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防灾技术有很大提高,因此影响很大的灾害性事故的发生频率在降低。11.4.1.1化学品事故根据资料报道,到1987年的20-25年间,在95个国家登记的化学品事故中,发生过突发性化学事件的常见化学品及其所占的比例、化学品物质形态比例、事故来源比例及事故原因分析比例列于表11.4-1。

表11.4-1化学品事故分类情况类别名称百分数(%)化学品形态液化石油气2.53汽油18.0氨16.1煤油14.9氯14.4原油11.2化学品物质形态液体47.8液化气27.6气体18.8固体8.2事故来源1运输34.2工艺过程33.0贮存23.1搬运9.6事故来源2机械故障34.2碰撞事故26.8人为因素22.8外部因素(地震、雷击等)15.211.4.1.2炼油厂事故1999~2000年间国外炼油厂典型火灾爆炸事故详见表11.4-2。

表11.4-21999~2000年间国外炼油厂典型火灾爆炸事故国别及厂名事故时间事故简况损害情况类别原因死伤财产损失印度石油公司1999.5.6加氢裂化装置火灾氢气压缩机泄漏5人2人工厂设备损失严重赞比亚炼油厂1999.5.17蒸馏单元原油管道火灾爆炸停工8个月美国俄亥俄州Sun炼油厂1999.8.18原油蒸馏热交换器爆炸、火灾热交换区输送重油管道产生1英寸裂缝停产,生产能力减少50%;事故时橙色烟雾升空40英尺科威特艾哈迈迪炼油厂2000.6.25汽油生产装置爆炸、火灾汽油生产装置泄漏5人50人停产数月,损失数亿元;事故产生的烟雾和火焰损坏附近混凝土建筑美国宾州南拉德菲尔炼油厂2000.9.7火灾原油装置故障2人损失严重美国新泽西州Coastal炼油厂2000.9.8蜡油装置火灾3人赞比亚2000.12.16石油加工炉火灾检修后装备开车炉子被破坏美国J&HMarsh&Mclennan咨询公司编辑的《世界石油化工行业近30年来发生的100例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汇编》(第18版),共收录了100例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其中炼油厂发生重大事故的概率为47%,可见炼油厂发生重大事故的比例在石油化工行业中是较高的。按照事故发生的装置分类统计,其分布比例见表11.4-3,可以看出,罐区的事故发生率最高,为16.8%。天然气输送的事故率为8.4%。表11.4-3世界石油化工企业100起特大事故按装置统计比例表装置名称事故比率(%)装置名称事故比率(%)罐区16.8油船6.3聚乙烯等塑料9.5焦化4.2乙烯加工8.7溶剂脱沥青3.16天然气输送8.4蒸馏3.16加氢7.3电厂1.1催化气分7.3合成氨1.1乙烯7.3橡胶1.1烷基化6.3表11.4-4事故原因统计表序号事故原因事故件数事故频率(%)所占比例排序1阀门或管线泄漏3435.112泵设备故障1818.223操作失误1515.634电气仪表失灵1212.445反应失控1010.456雷击等自然灾害88.26合计97100从表11.4-4可以看出,发生事故的最大原因是各种条件下的泄漏,占35.1%,其次是设备故障。11.4.2国内石油化工事故资料1950~2000年的50年间,中国石化行业发生的事故,经济损失在10万以上的有204起,其中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的占7成。1950~1990年40年间,中国石化行业发生的事故中,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有259起,其中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的占15起。259起事故原因分布详见表11.4-5。表11.4-5国内石油化工行业259起事故原因分析序号事故原因事故件数事故频率(%)所占比例排序1设备缺陷、故障5220.322仪表电气故障259.363违章操作、误操作9034.714管道破裂泄漏104.145阀门泄漏197.16安全设施不全3614.037雷击2710.55合计259100注:经调查,本项目建成以来,未发生风险事故。1992~2000年间国内炼油厂损失超过10万元以上的事故统计和分析结果列于表11.4-6。11表11.4-61992~2000年国内石油炼制行业重大事故统计系统装置名称事故比例(%)原因分析(%)危害分析(%)发生环节分析(%)人为设备自然火灾爆炸设备跑料人身伤害炉阀管线反应器其它生产运行系统常减压8.84848420205372025151822催化裂化12.871.928.10222248.87.328.19.454017.5连续重整6.265.41519.635153812242481232加氢精制0.9505006012.6261.421260053硫回收0.810000002980050050制氢0.678220880840160084氧化沥青0.2100001000000000100热裂化2.928.671.4057.114.328.6014.30014.371.4焦化1.55050075002502525050酮苯脱蜡2.866.733.3011.1077.811.10022.211.166.7精制1.110000066.733.3000303040石蜡1.310000305020000252550其它6.877.822.20077.811.111.1小计46.7公用工程电气8.972244804052锅炉2.162.537.5012.5062.425.1给排水2.283.316.70025.116.658.3小计13.2其它储运28.976.921.81.32.610.375.611.5检修11.289.710.303.46.93.982.8合计10073.325.11.629.216.832.421.68.910.11512.553.5从表11.4-6可以看出,生产运行系统事故比例占46.7%,储运系统占28.9%,公用工程占13.2%。从事故原因分析,人为因素占73.3%,设备因素占25.1%。可见,预防事故发生,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极其重要的。石油储运系统的事故中,其后果极其起因分布见表11.4-7。表11.4-7石油储运系统事故后果及起因分布分类全国各系统(%)石油化工系统(%)后果火灾爆炸事故30.828.5人身伤亡事故20.8设备损坏事故9.824.0跑、冒15.7其他59.411原因明火49.266电气及设备34.613静电10.68雷击3.44其他2.29储罐系统典型事故是火灾爆炸,而且由于储罐区中储量大,油罐集中,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易出现多米诺效应,补救困难,对环境造成重大风险。青岛黄岛油库等事故概况详见表11.4-8。表11.4-8国内典型的油罐区事故地点时间事故简况损失情况类别原因亡伤损失青岛黄岛油库1989.8.12油罐特大火灾爆炸,燃烧104h扑灭雷击引起大火17人78人烧毁油罐五座,直接经济损失3500万元;600吨原油流入大海,近海域和岸线受到污染国内某炼油厂1993.10.21无铅汽油罐区1万m3汽油罐,因汽油外溢导致爆燃,发生重大火灾事故误操作汽油外溢,挥发后成爆炸性气体,56m外拖拉机排气火花引起大面积爆炸2人0罐顶引起大火,17h才扑灭,直接损失38.96万元,大火烟气污染周围环境大连市大连保税区油库2010.7.16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油轮已暂停卸油作业的情况下,继续向输油管道中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00爆炸引发的原油泄漏,通过地下排洪管道直接进入黄海,在海面形成的污染面积已扩展到100多平方公里。11.4.3国内外重大风险事故分析根据上述国内外石油化工行业事故统计分析,大部分事故是造成厂内损失,仅少部分是对社会环境造成直接影响。通过对国内外大量事故统计资料的分析,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的特点,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可分为五类,其事故类型及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见表11.4-9。表11.4-9重大事故的类型和影响事故可能性排序事故严重性排序事故影响类型15着火燃烧影响23油泄漏流入水体造成影响32爆炸震动造成的厂外环境影响44爆炸碎片飞出厂外造成环境影响51毒气泄漏污染环境造成影响注:可能性排序:1>2>3>4>5;严重性分级:1>2>3>4>5。根据以上反映的信息,我们可以确定可能性大的火灾、溢油、爆炸事故和毒物泄漏是石化行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考虑事故类型。11.4.4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最大可信事故是依据事故源大小和物质特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的,针对典型事故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并非意味着其它事故不具环境风险。在不考虑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洪水、台风等引起的事故风险情况下,鉴于本项目的工程特点,确定潜在风险类型为火灾爆炸和有毒物质泄漏二种类型,这些事故可能发生在生产装置、贮运系统等不同地点。(1)泄漏建设工程涉及的有毒危险化学品为非甲烷总烃,本次风险评价考虑提馏油储罐破裂未遇明火情况下油料泄漏造成非甲烷总烃扩散。(2)火灾爆炸建设工程火灾、爆炸主要考虑提馏油储罐爆炸事故情况。11.4.5最大可信事故的概率危险源发生事故均具有不可预见性,此外环境风险事故引发事故的因素较多、污染物排放的差异较大,因此对环境风险事故概率及事故危害的量化难度大。本次环境风险评价发生事故主要部位为储罐、管道、阀门等破损造成泄漏、爆炸、火灾事故。具体概率见表11.4-10。表11.4-10主要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泄漏部位泄漏模式泄漏概率泄漏部位泄漏模式泄漏概率容器泄漏孔径1mm5.00×10-4/年往复式泵体泄漏孔径1mm3.70×10-3/年泄漏孔径10mm1.00×10-5/年整体破裂1.00×10-5/年泄漏孔径50mm5.00×10-6/年往复式压缩机泄漏孔径1mm2.70×10-2/年整体破裂1.00×10-6/年整体破裂1.10×10-5/年整体破裂(压力容器)6.5×10-5/年内径≤50mm的管道泄漏孔径1mm5.7×10-5(m/年)内径≤150mm的手动阀门泄漏孔径1mm5.50×10-2/年全管径破裂8.8×10-7(m/年)泄漏孔径50mm7.70×10-8/年50mm≤内径≤150mm的管道泄漏孔径1mm2.00×10-5(m/年)内径>150mm的手动阀门泄漏孔径1mm5.50×10-2/年全管径破裂2.60×10-7(m/年)泄漏孔径50mm4.20×10-8/年内径>150mm的管道泄漏孔径1mm1.10×10-5(m/年)内径≥150mm的驱动阀门泄漏孔径1mm2.60×10-4/年全管径破裂8.80×10-7(m/年)泄漏孔径50mm1.90×10-6/年建设工程提馏油储罐整体破裂,整体破裂的事故概率为1.0×10-6/年。11.5风险事故影响分析11.5.1源强确定(1)提馏油泄漏源强确定提馏油储罐最大储罐容积100m3,提馏油最大泄漏量分别为61.2t。(2)伴生/次生污染源强火灾伴生/次生中一氧化碳产生量的计算见公式:GCO=2330qC式中:GCO——一氧化碳的产生量,g/kg;C——物质中碳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取85%;q——化学不完全燃烧值,%,取10%。计算可得,提馏油不完全燃烧情况下,CO产生量为198.05g/kg。因此,泄漏的提馏油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气体(CO)量为12.1t。泄漏的提馏油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气体(CO)量为97.6t。11.5.2风险事故影响分析11.5.2.1地表水环境风险分析为避免事故状态下泄漏的消防污水外流出厂区污染水体,建设工程储罐区设置围堰,容积(2442m3)大于最大容积储罐的一半。项目依托稳定站事故储水池(350m3)一座,收集因消防等事故情况产生的消防污水。泄漏、爆炸等事故发生时,消防废水通过厂内沟渠及管道收集至依托的事故水池暂存,事故结束后通过污水泵提升排往义和联合站处理,事故水池容量足够满足收集事故状态下的废水。只要严格落实事故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落实三级防范体系,所有废水均能够有效收集处理,不会直接外排至周围环境,对水环境影响较小。11.5.2.2地下水环境风险分析该地区第一含水层上部多为耕植土,以粉土为主,夹粉质粘土薄层。污水的渗漏有可能对第一含水层中地下水造成污染。项目区如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项目区内储罐区、装置区及输送管线发生泄漏事故后,由于泄漏物料及消防水不能及时收集,可通过下渗及地下径流等对项目区及下游地区浅层地下水造成污染。因此工程必须严格落实应急预案,采取严格的防渗措施,及时将事故废水通过防渗地沟收集至事故池中,避免出现泄漏的物料和消防水漫流的情况,从而不会通过下渗污染项目区周围地下水,避免对地下水造成环境污染。11.5.2.3环境空气环境风险分析在发生泄漏、火灾、爆炸事故状态下,泄漏有毒有害气体会随空气挥发,进而对周围环境空气造成污染,并影响人群健康。泄漏事故排放历时越长,排放量越大,对环境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就越大,如果能在10分钟以内控制泄漏源,就可以显著减小甚至避免周围敏感目标处人身健康受到的影响。故企业应严控事故排放,尽可能的采取减小事故排放源强的措施,并缩短排放源的排放时间,加强事故应急处理,并落实好下文中提到的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和建议。11.5.3运输过程中风险影响分析工程中物料的运输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厂区内主要以管道输送为主。危险化学品的运输由具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的运输单位承担运输,均采用专用车辆,按照物料的不同化学性质采用适当的装运措施。一般情况下,在运输途中不会产生物料的散落或泄漏,不会对沿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但由于发生交通事故从而引起危险物料外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运输的风险特征列于表11.5-1。表11.5-1运输的风险特征运输方式风险类型危害原因简析公路运输泄漏污染陆域污染地表水火灾、爆炸碰撞、翻车装卸设备故障误操作火灾爆炸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污染环境燃料泄漏存在机械、高温、电气、化学火源铁路运输泄漏污染陆域污染地表水火灾、爆炸碰撞、翻车装卸设备故障误操作火灾爆炸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污染环境燃料泄漏存在机械、高温、电气、化学火源管道泄漏污染陆域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火灾、爆炸地震灾害管道设备损害、腐蚀误操作人为损坏火灾爆炸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污染环境燃料泄漏存在机械、高温、电气、化学火源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属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发生突然,在瞬时或短时间内大量的排出污染物质,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于因交通事故引发的水环境污染事故,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首先做好预防工作,然后完善控制污染事故危害的措施。由于交通事故发生地点一般不厂区内,因此,交通事故的预防工作需要化学品运输单位和交通道路、桥梁等设施的管理单位共同采取措施。本环评仅对化学品运输单位需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1)成立专门的责任机构由于污染事故发生突然,偶然性强,不确定因素多,一旦发生事故,需多部门协调处理,因此,项目方应成立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负责协调事故发生地的交通、公安、环保、消防、医护等部门,实施重点路段的污染监控、污染事故报警、污染事故的现场监测、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等工作,保证事故发生时组织相关力量及时控制事故的危害,在第一时间,有序有效地控制事故污染,把污染事故危害减小到最少。(2)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调查分析潜在事故重点路段;②建立交通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信息网络系统;③明确可能的不同类型污染事故发生时应采取的处理措施;④与运输车辆应过的城市的应急预案联动。(3)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有毒有害物质运输车辆司机的责任感,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此外,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建设单位应选择有资质、记录良好的运输单位作为物料运输的承运单位,并制定定期考察制度,对承运单位的车辆、人员、防护措施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以确保承运单位具备安全运输所有物料的能力。严格执行危险品运输各项规定。危险废物委托有危险品运输经营许可证的公司运输。运输车辆需挂有明显的标志,以便引起其它车辆的重视。同时,应配备必要的资金、人员和器材,并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演练,运输人员应熟悉运输路线所经过地区应急处置单位的电话。11.6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尽管建设工程最大可信灾害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生,在气象条件不利情况下,后果严重,不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还将严重危害周围人群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要从建设、生产、储运等各方面采取防护措施,以确保项目的生产安全。建设单位应加大事故防范措施建设,加大防范力度,防患于未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和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以控制事故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建设工程主要风险防范措施一览表见表11.6-1。

表11.6-1建设工程主要风险防范措施一览表序号措施名称防范措施内容1大气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主体工程设最大卫生防护距离150m,在发生事故时,应及时组织人群转移,以减少对人群的伤害。2水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完善三级风险防控体系,并落实以下措施:1、防渗措施:项目区内一般区域采用水泥硬化地面,装置区、污水收集管线、储罐区等污染区采取重点防渗。2、事故废水收集措施:完善废水收集系统,包括装置区围堰、罐区围堰等。3防火防爆措施从总平面布置、工艺、自动控制、建/构筑物防火、电气防火、消防系统、设备泄压等方面采取防火、防爆控制措施。4防毒措施尽量减少就地操作岗位,使作业人员不接触或少接触有毒物质,防止误操作造成中毒事故。5自动报警系统安装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和安全报警装置,系统可根据压力、阀位检测、温度、流量等参数自动对工艺或设备故障进行自动诊断,并设有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盘、火灾报警盘,一旦发生泄漏,系统自动报警,并立即采取措施。6安全管理措施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预防安全事故发生。7应急预案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从组织机构、救援保障、报警通讯、应急监测及救护保障、应急处理措施、事故原因调查分析等方面制定严格的制度,并定期组织培训、演练。8环境应急监测方案包括大气环境应急监测、水环境应急监测。11.6.1大气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根据第4章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结果,建设工程建成后主体工程卫生防护距离确定为150m,本项目距离最近的环境敏感目标为北面382m的新建村,满足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在事故状态下,本工程排放的废气对周围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对周围人群健康造成危害,在发生事故时,应及时组织人群转移,以减少对人群的伤害。11.6.2水环境风险防范措施11.6.2.1水环境风险三级防范体系(1)一级防控体系生产装置区设置地沟,罐区设置围堰,在装置区地沟、罐区围堰建设配套设施(如导流设施等),确保装置区、罐区内最大容器泄漏后的化学品、污染雨水不会溢出。【罐区围堰说明】罐区围堰尺寸:70m×30.5m,防火堤高度1.2m,堤内采用现浇混凝土地面,防火堤内净容=2442m3(减去储罐基础占地面积),有效容积大于最大罐容的一半(50m3),满足《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要求。(2)二级防控体系建设应急事故导排系统,将事故废水、消防废水、事故状况下的雨水等通过防渗管沟导入稳定站事故池。事故结束后,根据义和联合站状况用泵将废水打入联合站处理。防止生产装置(罐区)较大事故泄漏物料和消防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3)三级防控体系①一级:公司罐区设置围堰,罐区围堰尺寸:70m×30.5m,防火堤高度1.2m,堤内采用现浇混凝土地面,防火堤内净容=2442m3(减去储罐基础占地面积),有效容积大于最大罐容的一半(50m3),满足《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要求。装置区设置低矮围堰(40m×15m×0.8m)。②二级:生产装置或罐区发生重大生产事故,一级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围堰、围堤事故缓冲设施无法控制污染物料和废水时,排入事故水池,防止污染物进入地表水水体。③三级:作为终端防控措施,事故结束后,将事故水池中的废水送至义和联合站处理,达标后用于回注,不外排。建设工程水环境风险三级防范体系图见图11.6-1。图11.6-1建设工程水环境风险三级防范体系图【导排设施】(1)降雨初期,首先关闭雨水管网阀门,收集15min初期雨水到事故水池,15min后,打开雨水管网阀门,清净雨水经雨水管网外排;事故水池中的初期雨水排至联合站处理后,回注。(2)装置区或罐区发生事故时,消防废水经导排管沟送至事故水池,事故结束后,将消防废水排至联合站处理,处理达标的废水回注,若不达标则返回污水处理场调节水池,继续处理达标后回注。11.6.2.2事故水池容积合理性分析(1)事故水池根据《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中应急事故水池容量=应急事故废水最大计算量-装置或罐区围堤内净空容量-事故废水管道容量的规定,事故水池所需容积可用下式进行计算。V事故池=(V1+V2+V雨)max-V3其中,(V1+V2+V雨)max——应急事故废水最大计算量,m3;V1——最大一个容量的设备(装置)或储罐的物料储存量,m3;V2——在装置区或储罐区一旦发生火灾爆炸及泄漏时的最大消防用水量,包括扑灭火灾所需用水量和保护邻近设备或储罐(最少3个)的喷淋水量,m3;V雨——发生事故时可能进入该废水收集系统的最大降雨量,m3;V3——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的装置或罐区围堰、防火堤内净空容量与事故废水导排管道容量之和,m3;a.装置区事故废水量计算①建设工程装置区分馏塔容积为6m3,进料量按容量85%计算,则V1=5.1m3。②依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第8.4.3条,本项目为小型装置,消防用水量按50L/s计算,火灾延续供水时间为3h,因此,装置区消防用水量为540m3。③根据当地气象资料,计算得暴雨量为253.52L/s·hm2,必须进入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的露天污染区面积按0.045hm2计算,降雨历时15min,则可能汇入事故水池的最大雨水量为V雨=10.3m3。④建设工程发生事故时,装置区管沟容量为55m3,装置区围堰容积为480m3,则V3=535m3。据此计算出建设工程装置区发生火灾时所需事故水池的最小容积为20.4m3。b.储罐区事故废水量计算①建设工程最大储罐物料存储量按100m3计算,则V1=100m3。②依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第8.4.6条“可燃液体地上卧式罐冷却面积应按罐表面积计算。供水强度:着火罐不应小于6L/min·m2;邻近罐不应小于3L/min·m2”。该装置提馏油储罐表面积为153.7m2,着火罐固定式冷却需水量15.8L/s,2座相邻罐固定式冷却需水量15.8L/s;因此该装置提馏油储罐总消防用水15.8L/s+15.8L/s=31.6L/s,折合113.8m3/h,火灾延续时间3小时,一次消防水量不少于341.4m3。③根据当地气象资料,计算得暴雨量为253.52L/s·hm2,必须进入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的露天污染区面积按0.21hm2计算,降雨历时15min,则可能汇入事故水池的最大雨水量为V雨=47.9m3。④建设工程发生事故时,罐区围堰容量为2442m3,导排管道容量为533m3,则V3=2975m3。据此计算出建设工程发生火灾时罐区围堰容积足够容纳事故废水。综上所述,本次环评取装置区发生火灾时计算事故水池容积20.4m3。本项目在装置区北侧建设事故水池,容积为50m3,满足要求。在发生风险事故时可以将废水收集入事故水池暂时贮存,待事故处理完,根据义和联合站的处理能力陆续排入联合站经处理达到要求后,回注。(2)事故废水导排管沟建设工程建设事故废水导排管沟,将装置区与事故水池、罐区围堰与事故水池等连接,确保事故发生时废水的收集。(3)防渗措施建设工程一般区域采用水泥硬化地面,装置区、污水收集管线等污染区采取重点防渗,并完善废水收集系统。为了防止管道内有污染介质渗出而污染地下水,主装置的正常生产排污水、设备(泵)渗漏和检修时的排水管道采用管架敷设;事故水收集沟做防渗处理;所有检查井、水封井和排水构筑物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做防渗漏处理;在污水排水管与检查井及构筑物连接的地方采用防渗漏的套管连接,管道与管道的连接采用柔性的橡胶圈接口。危险废物和工业固废贮存场所防渗效果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及其修改单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其修改单中的相关要求。(4)其他措施埋地铺设的管道、阀门设专用防渗管沟,管沟上设活动观察顶盖,以便出现渗漏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管沟与污水集水井相连,并设计合理的排水坡度,便于废水排至集水井,然后由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综上所述,建设工程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消防废水不会直接排放到周围水体中,导致水体受到污染。建设工程事故状态时的消防废水送入事故水池暂存,待事故处理完成后,事故废水再通过污水泵送入义和联合站进行处理,达标后回注。11.6.3危险物料的工艺控制措施对危险物料的安全控制是防火防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设计中从物料的输入加工、直至产品的输出,所有可燃物料始终密闭在各类设备和管道中。各个连接处采用可靠的密封措施。对可能超压的塔、容器等设备设置安全阀及放空系统。在可燃气体易聚集的区域设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工艺控制系统中具有越限报警系统和连锁自保系统,确保在误操作或非正常状况下,危险物料始终处于安全控制中。中间罐设液位计、温度计、高低液位报警,泵、电动阀、罐的信号均引至中控室DCS系统。当装置出现风险事故造成停产或局部停车时,装置自动连锁系统可自动切断进料系统,装置进行放空,以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11.6.3.1设备建设工程装置及生产辅助设施的压力容器的设计及制造符合《压力容器设计手册》及其它有关的标准规范。为防止高压设备由于超压发生事故,在适当的位置设安全阀。在事故条件下可能处于真空状况下的设备,采用可承受全真空的设备,在适当的位置安装泄压设施。对与大容量储罐相连接的泵,其紧急截止阀安装在泵及设备的安全距离之外,在发生火灾时可进行远程紧急制动切断可燃物料。11.6.3.2总图及平面布置本厂与相邻的工厂及其它民用设施之间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厂区总平面布置及各装置区内平面布置,执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控制室布置于爆炸危险区之外。在满足防火、防爆等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工艺装置采用大联合流程式装置。厂区道路采取环行布置,道路宽度满足消防车辆的通行要求。11.6.3.3建(构)筑物防火各种建筑物的防火安全设计,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根据各建筑物的功能、所处位置确定相应的耐火等级,并按国家标准设置安全出口和疏散距离。装置区操作平台和通道的设置,满足人员紧急疏散和消防的要求。配电室、控制室及电缆夹层设有感烟探测器,信号引至仪表中心控制室火灾报警控制器。罐区均设有防火堤。防火堤的设计及堤内容积均执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11.6.3.4自动控制建设工程生产装置工艺过程较简单,控制回路及检测点较少。但其中大部分操作温度高,工艺介质易燃、易爆,并有一定腐蚀性,对操作安全性要求比较高。为保证平稳操作,本项目装置选用DCS控制系统,对所有生产进行集中控制,所有过程数据送入DCS,并设有越限报警和联锁保护系统,重要的联锁或紧急停车系统采用独立于DCS控制系统的安全仪表系统,确保在误操作或非正常工况下,对危险物料的安全控制。部分公用工程系统采用就地PLC等控制方案。大型转动机械考虑设置在线运行状态检测系统,以便对大型机组进行在线诊断、故障分析、设定最佳运行参数,保证大型机组在安全合理状态下长周期运行。项目设计阶段应严格按照《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等规范要求设置火灾报警系统及有毒、易燃气体泄漏预警措施。11.6.3.5电气安全设计建设工程生产装置、储罐区的爆炸危险区域划分执行《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危险区内的各类电气设备均选用相应防爆等级的产品。建设工程装置区、储罐区及油品装卸区,均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H3097-2000)等的规定,设防雷击、防静电系统。装置区内所有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及爆炸危险区域内的工艺金属设备均可靠接地,危险介质管道在进出装置处,设置静电接地设施。工作接地、防雷、防静电接地共用一套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4Ω。电缆敷设及配电间的设计均考虑防火、防爆的要求。装置区内电缆采用阻燃型,考虑环境腐蚀等不利因素,主要以桥架铺设。装置内的电缆桥架按规范要求作防火保护。在变配电所设置照明配电柜,设双电源切换装置。爆炸危险场所采用防爆灯具,在控制室、配电室配备事故照明设施。生产装置均为连续生产,且大部分物料涉及爆炸危险物料,停电会造成生产中断、设备损坏、火灾爆炸事故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风险事故后果严重。因此,建设工程生产装置供电采用双回路供电,一回路电源发生故障,另一回路自动投入。仪表仪器的电源采用不间断电源(UPS)。厂内低压供、配电系统采用TN-S系统接地型式。11.6.3.6防毒、防噪声等职业卫生防范措施(1)防噪声危害设计的噪音控制执行《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在生产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并通过采用减振、隔音和消声等措施,使工人作业场所的噪声水平可满足GBJ87-85的要求。巡检工人在进入高噪声区佩戴防噪声耳罩。(2)防高温烫伤对高温设备如分馏塔、重沸器等外壳敷有隔热保温层;对生产中表面温度超过60℃11.6.3.7安全标志及安全色设计使用的安全标志和安全色执行《安全色》(GB2893-2001)和《安全标志》(GB2894-1996)。11.6.3.8卫生设施全厂的卫生设施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设置。各装置按接触物料的危害性设置防护用品专柜,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器材,如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和化学安全防护眼睛、防护口罩等。11.6.3.9安全管理措施(1)工程的建设及安装必须严格按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有关规范、规定进行。项目建设完成投产前必须经过消防、安全等有关部门的验收。(2)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安全、消防管理网络。(3)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如防火、防爆、防雷电、防静电制度,岗位责任制、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原料及成品的运输、储存制度,设备、管道等设施的定期检验、维护、保养、检修制度,以及安全操作规程等。(4)装置主控区与厂区生产调度之间、装置主控室与分馏塔顶之间、主控制室、主风机仪表室等主要操作人员值班岗位都分别设置了行政电话或调度电话。车间办公室、主控室等与装置区间设置了通讯站和扬声器。以上这些通讯设施,可以满足装置开、停工、事故状态处理以及正常生产的联系时需要。(5)加强对职工安全技术的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6)定期对设备及管路进行检验和维修保养,保证设备完好状态,防止漏泄;加强对安全用火的管理,从根本上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7)加强对职工的消防知识教育,做到人人会用消防器材。(8)应在重要部位设立安全标志,大门口应设“进厂须知”牌。(9)进入任何容器之前必须做含氧化验,只有含氧量高于19%时方可进入。(10)取样时为了防止与取样物质接触,应穿劳保服。在烃类物质取样时,安全用具还包括橡胶手套和保护眼镜。热催化剂取样时,应戴上皮革手套和保护镜;对含有硫化氢气体取样时,要特别小心,必要时需使用特殊呼吸用具。11.6.4减缓风险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11.6.4.1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和中毒的抢救及应急措施具体见表11.3-1至11.3-6。11.6.4.2消防设施及措施采用专职消防和岗位义务消防相结合的消防体制,设置必要的岗位应急使用的消防设施。建设工程新建消防站、消防水管网等消防设施,以满足建设工程消防要求。(1)建设工程项目区设置独立的环形消防给水管网,消防管道上设置消火栓,用阀门井将其分为若干段,装置区和罐区四周设消防栓。(2)在生产装置区內按规范设置地上式消火栓、箱式消火栓及消防水炮;在高于15m的甲、乙类设备框架平台处,沿平台梯子敷设消防水竖管,在竖管上设置消火栓;在装置区內按规范设置蒸汽灭火系统。(3)成品罐组均采用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及固定式冷却水系统,同时在罐区内配置手提式干粉灭火器。(4)汽车装卸车设施的消防依托系统设置的地上式消火栓、固定式消防水炮及消防车来进行灭火;备件仓库及工具间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要求设置室内消火栓及手提式灭火器。(5)报警采用电话报警,并在罐区周围沿消防道路设置手动报警按钮。所有报警信号均报到中心控制室,由中控室电话报到消防站。11.6.4.3排水系统切断设施在排水系统的排放口与外部水体之间设置切断设施。这样,在发生风险事故时可以将废水收集入事故池暂时贮存,待事故处理完,根据配套的污水处理场的处理能力陆续排入义和联合站处理达标后回注。11.6.5风险防范措施及投资预算建设工程风险防范措施及投资预算见表11.6-2。表11.6-2建设工程风险防范措施及投资预算序号风险防范措施投资预算(万元)1罐区围堤、罐区地面硬化202事故导流设施153消防设施304自动报警系统105应急物资5合计8011.7环境应急监测方案若发生事故,应根据事故波及范围确定监测方案,监测人员应在必要的防护措施和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入处理现场采样。此外,监测方案应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由指挥部作调整和安排。11.7.1大气应急环境监测方案监测因子:根据事故范围选择适当的监测因子。监测时间和频次:按照事故持续时间决定监测时间,根据事故严重性决定监测频次。一般情况下对非甲烷总烃、CO等特征因子,每小时监测1次,随事故控制减弱,适当减少监测频次。测点布设:按事故发生时的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考虑区域功能,设置二个监测点,具体见表11.7-1。表11.7-1大气环境监测点位一览表测点测点名称距建设地点位置监测项目方位距离(m)1厂界当时风向的下风向--根据风险事故类型,选择性监测:非甲烷总烃、CO等2新建村N38211.7.2水环境应急环境监测方案根据《关于构建全省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鲁环发[2009]80号文)要求,结合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需在以下点位设置预警监测点:1、风险源单位车间排放口和总排口;2、污水处理站进水口;3、风险源单位聚集区河流下游临近断面。根据如上要求,本项目需在厂区总排口、沾利河设置风险预警监测断面。监测因子:根据事故范围选择适当的监测因子。监测时间和频次:按照事故持续时间决定监测时间,根据事故严重性决定监测频次。一般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