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2页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3页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4页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1.《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条款,满汉官僚基本都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深感不安。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A.对宗藩体系崩溃的无奈 B.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C.对国门开放的深切担忧 D.被迫适应近代外交体制2.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能直接体现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的是()A.赔款2100万银元 B.开放五口通商C.协定关税 D.领事裁判权3.《南京条约》主要内容中,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必要之举是()A.割让香港岛 B.赔款2100万银元C.接受协定关税 D.开放五口通商4.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统帅额尔金照会恭亲王奕䜣,声称“英法侨民,即在此园(圆明园)内遇害极惨”;而据法国俘虏科尔迪埃记载,巴夏礼一行8人被捕后,“初解至通州,过八里桥”禁锢一庙内,后被押送至京“加锁练(链)干狱”。据此可知()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 B.英法侨民遇害是战争爆发的主因C.侵略者试图为战争暴行寻找借口 D.中西方的维权意识存在明显差异5.关于第二次鸦片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黄埔条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的通商订约,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该观点()A.没有揭示出战争的侵略本质 B.指出了解决中外矛盾的途径C.全面剖析了战争爆发的原因 D.批评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6.1855年10月,在厦门的街道上到处粘贴着一份绅商所写的揭帖,揭露了外国殖民者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雇佣一些心术不正的叛徒,通过各种手段,诱骗老实的人们,然后通过海运把这些受骗人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的事情。揭贴所揭露的内容反映了()A.劳务输出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之一B.以华制华是外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方式C.官府借告示揭露殖民者给中国带来灾难D.西方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7.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权益。在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到了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门地区。对这一变化,以下解释合理的是()A.传统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B.东南互保保护列强权益C.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D.西方侵略深入东南沿海8.据冯桂芬《显志堂稿》记载:盖通商五口,出入各货略相抵,独鸦片价皆以现银出洋,计每年漏银二、三千万两。据此可知()A.鸦片走私改变了中英正常贸易的状况 B.英国实现了发动战争的目的C.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 D.加剧了中国银贵钱贱的局面9.魏源把“富民”划分为“有田之富民”和“无田之富民”,他认为当务之急不仅是要解决前者“岁输租税,供徭役,事事受制于官”的弊病,使之“敢顾家业”,更要兼顾后者,提出“末富”“缓本急标”的颠覆性理论。魏源的这一思想()A.深刻反思了传统农本思想 B.迎合了实业救国的思潮C.阐明师夷长技的具体方式 D.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10.《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大多数士绅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海国图志》问世后刊印千册便被列为禁书,饱受官方指责。这反映出()A.“中体西用”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B.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道路之艰难C.师夷长技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D.洋务运动兴起的种种要求俱全11.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纪行》,提出要加强“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这反映出当时()A.“中体西用”理念渐成社会主流 B.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C.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 D.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12.马克思在《英人在华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有人企图转移对主要问题的追究,给公众造成一个印象:似乎在亚罗号游艇事件以前就有大量的伤害行为足以构成宣战的理由。”英人的“残暴行动”发生于()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13.英船“杉达”号随船医生希尔曾在1840年1月的《中国日报》上写道:“林公(林则徐)又问起各种鸦片来自的地点,他让我把这些地点写下来,我当即照办,当提到土耳其时,他问是否属于美国,或是美国的一部分。”这折射出当时()A.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B.清廷仍坚持朝贡体制C.国人对世界知之甚少 D.鸦片贸易取得合法性14.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卜舫济指出:“即使没有非法的鸦片贸易,我们可以肯定这两个国家之间迟早要爆发战争。……东方人拒绝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些正是西方所需要的。我们为中国的无知感到遗憾,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无知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这一言论旨在()A.谴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行径 B.推卸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责任C.谴责清廷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 D.揭示清朝封建专制体制的衰败15.近代某条约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裔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吝啬。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但英人及各国均不得借有此条,任意妄有请求,以昭信守、”该条约体现了()A.清政府坚守传统“夷夏”观 B.双方都侧重于经济利益C.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D.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准则16.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洋货进入内地销售或外商从内地收购土货出口,只需缴纳一次2.5%的“子口税”即可通行全国;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以上规定()A.有利于扩大日本在华经济优势 B.导致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C.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D.恶化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全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用数据对生产过程中提及的时间、重量、长度、宽度、高度、比率等进行量化。如《乃粒·稻》“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裁⋯⋯凡秧田一亩所生秧,共移栽二十五亩。凡秧即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用具体的数据来量化种植时间和秧田本田的比例关系,农民能够根据书中的具体数据来对农作物进行培育,避免损失。农业生产者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生产制造,有利于普及这些工艺技术,使他们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摘编自郑雪颖《〈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技术传承的创新与历史价值》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在一些开明士绅和近代知识分子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的推动下,科学开始逐渐扮演了富国强兵的角色,而传统上对科技轻视的旧观念逐渐瓦解,使《天工开物》得以再版。民国时期近代知识分子逐步替代传统士绅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接受近代教育的同时认识到科技力量对社会变革和生产实践的重要作用,逐渐开始挖掘《天工开物》里的科技思想和经济思想,并在其自身的著作中广泛引用《天工开物》的内容,使长期以来不为“正统文化”所重的《天工开物》及与之处于同样境地的中国古代科技著作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才有机会成为“显学”。——摘编自李书状《民国时期〈天工开物〉再版的原因探析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天工开物》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天工开物》等古代科技著作成为“显学”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海国图志》超越了当时多数中国人视野所能触及的地域,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书中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是近代国人谈世界史时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式的“开山之作”。《海国图志》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迫使人们思考西方何以强大而中国何以落后。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魏源编撰的范围由地理和历史逐步扩展到工商业,并由风土人情扩展到经济、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介绍。——摘编自徐其成《〈海国图志〉对于促进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功用》材料二:1908年,清政府拉开预备立宪序幕,梁启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并撰写《责任内阁释义》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以供清廷借鉴。但是“皇族内阁”的产生,让其黄粱梦碎。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顺应时势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提出了“虚君共和”,君主立宪被重新包装。革命派主张共和,对梁启超说法不置可否,而此时袁世凯态度又暧昧不明,梁启超算是孤军奋战。在形势逼迫下,他最终放弃了这一主张,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主共和制,完成了最后一次戏剧性的思想转变。至此,梁启超政治立场的纠结基本走到了终点。——摘编自李泽鹏《梁启超思想巨变—戊戌变法后政治立场的诸多徘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撰写《海国图志》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政治思想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真正使中国人切身地感到世界的存在,在七万里之外竟然存在一个能打败数千年文明古国的蕞尔小夷。这么远的距离,那么小的国家,光是这两个数字就足够使中国人深切地认识到,传统的地理观念必定存在着某种毛病。于是就在战争期间与战争之后究心于世界地理,产生了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理著作,一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一是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如果说魏源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那么徐继畬就是第一个正眼看世界的人。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材料二: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环志略》“海国”自唐宋以来多见于诗文中,意思为“海外之国”,与“海内”相对:海内即天下,海外即四夷。《海国图志》即《四夷图志》。“瀛环”是徐继畬发明的词汇。“瀛”指大海,瀛所环者,全世界也。徐继畬知道地球上陆地被大海包围,故取此名。内容没有包含中国在内。内容中包含了中国,并把中国置于亚洲中。1841年受林则徐嘱托开始着手编写,于1842年完成五十卷本。以《四洲志》为底本,抄撮现成文献资料为主。开始于1843年,完成于1848年,共计十卷。广泛搜集资料、大量吸收西方地图,加以缜密考证,有所弃取。第一部分为海防思想、第二部分为世界地理、第三部分是杂录。全书贯穿经世致用的思想,魏源指出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不以提出具体对付夷人的办法为己任,而是从纯学术角度介绍各国的地理与政治制度,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作此书的旨趣。(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原因及该书的价值。(2)根据材料二,概括徐继畬“正眼看世界”的表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反对派”所说的“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是指什么?这场交易给中国人带来了哪些危害?(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回答,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材料“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深感不安”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清朝官员对“天朝大国”的怀念,体现出清政府对新的外交观念的抵触情绪,具有被动适应近代外交体制的特征,故D正确;A不能涵盖题干主旨,排除;题干不能体现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故排除B;C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D。2.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842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这些条约中规定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这直接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项正确;赔款、开放口岸以及协定关税均为侵犯中国司法主权,排除A、B、C项。故选D项。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融入世界,D项正确;割地无法体现融入世界,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根据材料“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统帅额尔金照会恭亲王奕䜣,声称‘英法侨民,即在此园(圆明园)内遇害极惨’”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统帅额尔金以其侨民被害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即侵略者试图为战争暴行寻找借口,C项正确;“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表述有误,历史真相并不会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排除A项;英法侨民遇害是列强发动战争的借口,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对比中西方的维权意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修约等只是借口,故材料观点没有揭示出战争的侵略本质,A项正确材料中列强利用清政府不了解国际关系知识加以哄骗和欺诈,不是进行外交的正确途径,清政府拒绝是正当行为,排除B项;材料并未“全面”剖析战争爆发的原因,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不与英国修约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与天朝上国观念无必然关系,材料也不是涉及天朝上国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5年(中国)。由材料可知,殖民者的目的是掠夺人口,填补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短缺,从而实现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反映了资本主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殖民者掠夺人口的欺骗性,劳务输出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之一不符材料主旨,排除A项;以华制华是外国资本主义在19世纪后期采取的侵略中国的策略之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揭帖的作者是绅商群体,属于民间自发行为,与官府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C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帝性质,反西方侵略势力,且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和东南的大部分地区,故太平天国运动1864年结束后南方才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主要地区,C项正确;传统宗藩关系的逐渐解体与材料所述无直接联系,A项错误;"东南互保"发生时间为1900年6月1904年,与材料所述时期不符,B项错误;西方侵略势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已深入东南沿海地区,但材料所述变化发生在年,D项错误。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盖通商五口,出入各货略相抵,独鸦片价皆以现银出洋,计每年漏银二、三千万两。”可知,反映了列强由通商口岸输入大量鸦片,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从而加剧了中国银贵钱贱的局面,D项正确;鸦片走私改变了中英正常贸易的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英国实现了发动战争的目的,表述错误,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其工业制成品,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及随后的殖民扩张,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引发欧洲“价格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末富”,“缓本急标”,可知,魏源提出了颠覆性的理论,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D项正确;魏源思想仍是在传统农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不是深刻反思,排除A项;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才兴起,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并未提及师夷长技,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据由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在近代中国列为禁书,说明中国保守势力强大,阻碍了向西方学习,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道路之艰难,B项正确;魏源时期,尚无“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当时我国保守势力异常强大,尚难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反映了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C项正确;“中体西用”属于洋务运动的思想,而且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当时中国仍然受到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4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英人”“广州”“亚罗号”等信息可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在华暴行,B项正确;鸦片战争、国民大革命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三者与“亚罗号”事件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13.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当提到土耳其时,他问是否属于美国,或是美国的一部分”可知,当时的国人对于世界各国的了解不多,C项正确。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朝贡体制是近代之前,清王朝坚持的外交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鸦片贸易取得合法性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东方人拒绝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些正是西方所需要的”“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无知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可知,该传教士把英国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政府的愚昧无知,没有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这掩盖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意图,即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此,这一言论意在推卸英国挑起侵华战争的责任,故B项正确。卜舫济是为英国推卸战争责任进行辩护,并非谴责英国的侵略行径,也非抨击清政府的愚昧无知,排除A,C两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条约为中英《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英国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材料中“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反映了清政府以天朝态度驭抚外夷故选A。条约的签订清政府侧重考量的是政治,排除B;条约签订反映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排除C;该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的条约,排除D。16.答案:D解析:17.答案:(1)特点:总结性:系统性:实用性;数据表达;继承中有所创新(承古萌新)。(2)原因: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和思想传入;政治变革和教育的近代化;近代思想的解放;知识分子群体的努力和推动等。解析:(1)根据材料“全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可知具有总结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根据材料“天工开物》用数据对生产过程中提及的时间、重量、长度、宽度、高度、比率等进行量化”可知数据表达;根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继承中有所创新。(2)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在一些开明士绅和近代知识分子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的推动下,科学开始逐渐扮演了富国强兵的角色,而传统上对科技轻视的旧观念逐渐瓦解,使《天工开物》得以再版。”可知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和思想传入;根据材料“民国时期近代知识分子逐步替代传统士绅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接受近代教育的同时认识到科技力量对社会变革和生产实践的重要作用,逐渐开始挖掘《天工开物》里的科技思想和经济思想”可知知识分子群体的努力和推动;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政治变革和教育的近代化;近代思想的解放。18.答案:(1)作用: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促进了国人“开眼看世界”;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2)转变:由主张君主立宪转向支持民主共和。原因: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戊戌变法及预备立宪的失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中华民国的建立;梁启超对民主政治的不断追求;反动势力对民主政治的破坏。解析:(1)作用:根据“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得出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根据“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得出促进了国人“开眼看世界”;根据“迫使人们思考西方何以强大而中国何以落后”,结合所学,还可从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等分析其作用。(2)转变:根据“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