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1.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2.冯梦龙在小说《醒世恒言》中描写嘉靖年间的盛泽镇:“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驻足之隙。”该描写()A.体现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转变 B.突出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侧面反映了江南市镇的商业繁荣 D.属于小说没有历史研究价值3.1599年,马堂被派往临清担任税监,因大肆敛财发生民变。山东巡折开应元奏称.“有脚夫小民三四千名……不遵本监杂粮十石以下及小本生意抽税条约,在本州新旧城凡系背负米豆生理之类尽行抽税,以致贩卖俱不进城,小民度日不支。”据此可知,此时()A.农民的土地杂税异常沉重 B.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多样化C.城乡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 D.地方权力制约出现了失衡4.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农撺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5.《明赠承德郎工部虞衡司主事昆源冯公墓志铭》记载,明末歙县程胜恩有感于父亲和祖父毕生耕作而生活清贫,“愤然作色曰:‘丈夫生而志四方,若终其身为田舍翁,将何日出人头地耶!’用是效白圭治生之学,弃农就商,往来荆襄吴越间……以生以息,不十年而家成业就”。这表明,明代士人阶层()A.职业观念有所转变 B.摆脱儒家观念束缚C.自我价值得到凸显 D.突破旧的阶层限制6.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市镇逐渐兴起,总数不下200个,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的路程。这种现象()A.导致了新经济因素的出现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C.有利于区域性市场的形成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7.冯梦龙短篇小说“三言”大卖,激起了出版商野心。他们联系另一位通俗文学作家,凌初,于是《拍案惊奇》问世,市场一片叫好;书商见此,与凌商议,凌再次挥笔,写出《二刻拍案惊奇》。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文化眼光敏锐 B.短篇小说市场广阔C.科举考试内容变化 D.市民阶层精神需求8.黄宗羲指出:“(君主)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缘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据此可知,黄宗羲所主张的君臣体制()A.属于民主政治的范畴B.有助于实现富国强兵C.是对士族体制的否定D.源于治理天下的需要9.下表所示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要著作的重要内容。这些思想()著作重要内容《明夷待访录》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日知录》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读通鉴论》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A.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B.致力于回归孔孟儒家思想原典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文化发展趋势 D.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10.1592年利玛窦来华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这说明了()A.选官制度呈现开放特征 B.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C.入乡随俗助力西学东渐 D.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1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说:“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他的批评对象是()A.宋太祖 B.儒家思想 C.明太祖 D.法家文化12.有学者在评论明清时期的某部著作时说:“一百二十多幅图画既说明技术,又描写人物,详细地描绘了农业、手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等各行各业的情景。”这部著作最有可能是()A.《梦溪笔谈》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13.明代前期修建郡县城池,受《考工记》影响,以军事防御为重点,《礼》云“城郭沟池以为固用”。明中叶以后,逐渐改为“城郭必置街坊”。这反映出明朝()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加强C.市坊限制的突破 D.儒家思想的僵化14.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15.从清代开始,商人无须回到原籍,在从商地即可直接参加科考;捐官制度使得许多商人掏钱买官。由此出现了大量商人从政和大量读书人弃儒从商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业贸易网络的发达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朝廷摒弃了抑商政策D.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发展16.《明会典》载:“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免除本家差役。”;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有故事云: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各具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由此推论,明代()A.女性婚姻自主已成大势 B.理学在民间已不受尊崇C.商品经济冲击封建纲常 D.政府对民间管理的式微二、材料题17.在中国古代史上,由于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人口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和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南北方人口变化——摘自扬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材料二:我国清朝不同时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康熙会典》材料三:注重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对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江浙、湖广、四川、福建等稻产区一般亩产都在二三石,多者达五六石,甚至七八石。康熙年间,在江南推广两季稻,单位面积产量成倍提高。一年三熟的稻、麦轮作复种技术,在南方地区日益推广。而玉米和番薯的种植也在全国普及,推动了粮食的增产。——《中国经济史》章开沅主编(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户)超过北方的原因,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口流动迁徙呈现出何种趋势?产生哪些影响?(3)材料二中1722年以后人口的增长与哪一赋税制度的推行有关?表格中的情况凸显了何种社会问题?依据材料三,分析为缓解人口压力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千-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本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材料二: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微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繁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20.农业是人类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嘉庆年间,“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玉米……棚厂满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浙江多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玉米的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足以济荒,而人畜兼资”。——摘编自郑楠《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材料二: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前135年—前109年,西汉中央政府在今西南边疆共设置了犍为、益州等9个边郡,将西南边疆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系统。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边郡太守多由将军兼任,有的是由皇帝下诏征来,他们代表中央政府屯兵驻守于边疆民族地区,在防止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事变发生的同时还对边郡辖区采取一些“用夏变夷”的经济文化措施。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摘编自《土司制度及西南边疆治理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时期玉米在浙江种植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明清时期玉米引入对饮食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边郡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斤,东北输入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用粮”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农业产量高,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盛泽镇有繁忙的手工业品生产,绸丝牙行数千家,四面八方的商人聚集在此进行贸易,表明当地商贸的繁荣,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转变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反映长途贩运贸易,排除B项;《醒世恒言》反映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材料中提到“以致贩卖俱不进城,小民度日不支”,这表明城乡经济活动紧密相连,抽税直接影响了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直接提及农民的土地杂税情况,无法得出“农民的土地杂税异常沉重”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虽提及“背负米豆生理之类”,但这仅是抽税的对象,并不能直接说明农业生产经营的多样化排除B项;材料中确实反映了税监马堂与小民之间的权力失衡,但材料更直接地反映了材料中的经济现象,不是政治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以后(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陈亮主张读书要关注经济事务,反对空谈性命之学;叶适反对“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明代王守仁认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都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D项正确;材料中这些学者的理念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和职业观念,没有直接挑战封建的纲常伦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的内容,这些学者的理念主要是对传统经济观念和职业观念的重新审视,排除B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是基本的经济政策,这些学者的理念没有促使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世代为农之家最终弃农经商,这说明明代士人阶层职业观念有所转变,A项正确;为农之家最终弃农经商,不能说明摆脱儒家观念束缚,排除B项;材料强调职业观念而非自我价值,排除C项在中国古代,商人群体并未突破日的阶层限制,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市镇兴起,数量多,距离近,有利于农户广泛参与市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性市场的形成,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因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其特征是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C。7.答案:D解析:根据“他们联系另一位通俗文学作家,凌初,于是《拍案惊奇》问世,市场一片叫好;书商见此,与凌商议,凌再次挥笔,写出《二刻拍案惊奇》。”可得出通俗小说的盛行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要,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与商人的眼光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市场广阔,排除B项;材料与科举无关,排除C项。故选:D。8.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君的出现是为“使天下受其利”“释其害”;臣的出现是为协助君主治理好天下,反对君主绝对专制,这是缘于治理天下的需要,故选D项;黄宗羲并未强调民主政治,排除A项;“富国强兵”“否定士族体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C两项。9.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强调商业的重要性、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这些思想都反映了明末清初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是社会转型在思想上的体现,没有涉及对孔孟儒家思想的回归,排除B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不能体现西学东渐的趋势,排除C项;虽然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等思想,但并非当时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可知,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这有助于减少西学东渐的思想阻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代选官制度的特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学借鉴中国文化的信息,体现不出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信息,体现不出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黄宗羲认为,废除宰相使得皇权更加强化,助长了君主的荒政,C项正确;宋太祖时期并非废除宰相制度,排除A项;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法家文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科技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明代以及此前历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巨著,书中附有123幅插图,D项正确;《梦溪笔谈》是宋代的科技著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明代的医学著作,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主要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知识,它与材料中的评价不完全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前期修建城池以军事防御为主,明中叶以后修建城市必置街坊,说明注重城市的经济功能,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唐朝末年,一些城市出现市坊限制被突破的现象,到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僵化,排除D项。故选:A。14.答案:A解析:15.答案:B解析: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出现大量的商人从政、读书人弃儒从商现象,这表明士商之间逐渐相互渗透,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故选B项;商业贸易网络发达和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发展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D两项;当时统治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16.答案:C解析:17.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的影响;南方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南方经济发达。(答出两点即可)关系:存在正相关的关系。(2)趋势:由北向南迁徙。影响:对于南方地区、边远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增进了民族交融;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奠定了此后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答出两点即可)(3)赋税制度:摊丁入亩。社会问题:人口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暴露。(人地矛盾突出)措施:提高生产力,改善农业经营管理;在江南地区推广两季稻;一年三熟的稻、麦轮作复种技术推广;在全国普及种植玉米和番薯提高粮食产量。(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本题是原因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南方户口数占全国比重62.9%、北方人口数占全国比重37.1%”和所学可知,可从北方战乱的影响、南方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南方经济发达、自然条件优越等角度进行分析。关系:从材料中西汉到北宋的南北方人口分布情况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来看,中国古代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趋势:从材料西汉到北宋的南北方人口分布情况来看,南方的人口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人口流动的趋势是由北向南迁徙。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关于北民南迁的影响可从开发南方地区、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增进民族交融、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奠定此后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等角度进行分析。(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赋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摊丁入亩是1712年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社会问题:从材料中的人口与耕地的比重来看,人口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暴露。措施:根据材料“注重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对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可知,提高生产力,改善农业经营管理;根据材料“康熙年间,在江南推广两季稻,单位面积产量成倍提高”可知,在江南地区推广两季稻;根据材料“一年三熟的稻、麦轮作复种技术,在南方地区日益推广”可知,一年三熟的稻、麦轮作复种技术推广;根据材料“而玉米和番薯的种植也在全国普及,推动了粮食的增产”可知,在全国普及种植玉米和番薯提高粮食产量。19.答案:(1)特点:由国外传入;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农书对棉花优点、功效的总结;政府积极推动;地位逐渐上升;纺织技术先进。(任意三点)(2)原因: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大量人口从事工商业,使得粮食产量难以提升;城市发展,人口骤增,粮食需求量大增。(任意2点)影响:手工业发达,江南成为手工业中心;商业发展较快;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的抑商观念、消费观念、社会等级秩序受到冲击;反封建民主思想萌芽;市民阶层崛起,市民文化发达;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任意3点)解析:20.答案:(1)特点:主要在山区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开发区第一中学物理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工业厂房设备租赁合同
-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2025届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下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版生物科技项目策划与研发委托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高空电梯安装工程劳务分包合同示例
- 2025版碧桂园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总承包施工合同书
- 2025版安能物流月结服务企业升级版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金融科技领域人才聘用合同
- 2025版拆墙工程施工人员管理协议书合同范本
- 2025年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试卷真题(后附专业解析)
-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
-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针灸推拿技能大赛方案
- 2024新版(外研版三起孙有中)三年级英语上册单词带音标
- (正式版)JBT 3300-2024 平衡重式叉车 整机试验方法
-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word精排版)
- GB/T 15435-199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
- GB/T 1355-2021小麦粉
- 产科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无人机结构与系统-第1章-无人机结构与飞行原理课件
- 廉政鉴定书(院内廉政意见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