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含解析)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含解析)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含解析)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含解析)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1.有人抨击西晋社会风气时说,“世家子弟不劳而获者多矣,几为酒囊饭袋之徒,一好清谈玄学,一好声色犬马,执其政而不理政,荼毒深远,祸害匪浅”。导致该风气形成的制度因素是()A.郡国并行制的异化 B.三公九卿制的实施C.八股取士制的创立 D.九品中正制的盛行2.“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者、贪酷不法、无礼安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清初规定“都察院”行使()A.行政权 B.监察权 C.司法权 D.举荐权3.社会流动是指原本出身在不同阶层的人,会因为后天的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这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4.科举考试对我国的历史产生极大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明考进士科之艰难②进士科始于唐朝贞观年间③通过读书考试的方式做官,对士族会更有利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指的是唐太宗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5.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这些做法()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 B.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D.导致了周天子权威的衰落6.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行政效率提高C.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官员腐败严重7.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参试者需逐级参考,考过低级别才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固定为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形式主要为八股文。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官员考核制度严格 B.科举制度具有随意性C.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选官机制的活力衰退8.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9.汉初承用秦制,御史大夫既为副丞相,又是监察长官。西汉后期至东汉,御史大夫转为三公之一,御史中丞不再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成为独立的最高监察长官。这一变化有利于()A.监察官员越来越专职化 B.监察官员的职能被异化C.强化封建君主专制集权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0.《通典·职官》记载:“至惠帝三年,又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词讼,所察之事凡九条,监者二岁更之。”《汉旧仪》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尝以秋分行部,日食,即日下赦书,命刺史出刺,并察监御史。”这体现出汉初()A.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 B.中央政府重视对地方的监管C.诸侯王势力已遭到削弱 D.中枢机构制衡机制日益强化11.为了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唐朝()A.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 B.由科道行使监察权C.设肃政廉访司进行监督 D.实行台谏合一制度12.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淫词艳曲、小说和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A.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 B.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C.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D.八股取士不利文学发展13.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二、材料题14.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有什么影响?(4)选官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专设“御史府”,用于监察文武百官。中央设置掌管全国监察事务的御史大夫,地方设有郡监御史,军队设置了军监。当时的监察系统虽然较为粗糙,但对后世监察制度影响较大。——摘编自王勇《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嬗变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元朝的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品秩由之前的正三品升至从一品,与中书省、枢密院并立为中央三大重要机构。以前的王朝在地方未建立过正规的监察机构,从元朝开始,地方建立起正规的监察机构,组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独立监察系统。监察官通过朝廷制定的《风宪宏纲》和“诏作新风纪”,可建言直达皇帝,弹劾不避权贵,有效地行使了职权,保证了元朝整个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摘编自周继中《论元朝监察制度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秦朝相比,元朝监察体制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世家子弟不劳而获者多矣,几为酒囊饭袋之徒,一好清谈玄学,一好声色犬马,执其政而不理政,荼毒深远,祸害匪浅”可知,材料抨击西晋的世家子弟腐朽至极。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该风气形成的制度因素是九品中正制的盛行。九品中正制下,豪门望族的世家子弟拥有特权,享受高官厚禄,工作清闲,不学无术,危害无穷,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中央官制,排除B项;八股取士制创立于明朝,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都察院可以举报“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者、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的行为,这属于监察权。答案为B。3.答案:B解析:B项描述的是科举制,在这一制度下,不同阶层的人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A项描述的是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不利于社会流动,排除A项;C项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看中门第,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D项描述的是察举制,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C解析:5.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据题意可知,春秋时期,许多出身低微的人才担任了高官,这就打破了之前的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C项正确,排除B项;这一做法是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并不能体现维护家国一体和导致周天子权威衰落,排除AD项。故选C项。6.答案:A解析:材料中反映出官员考核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行政效率与行政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安排有关,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官员管理包括考核制度、权责分配、协调分工等方面的内容,仅凭考核官员的变化不能得出官员管理制度化,排除C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参试者需逐级参考,考过低级别才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固定为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形式主要为八股文”,可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固化,不利于培养和选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说明科举制度的活力衰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员考核制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官员选拔机制更加细致和规范,并非随意,排除B项;材料并未显示明清时期政权统治基础扩大,排除C项。故选:D。8.答案:A解析: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使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A选项符合题意。察举制的选官是面向全民的,后来弊端日益显露,B选项排除。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不会使察举制走向其初衷的反面,C选项排除。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最初标准是才能和门第,后来才能被忽略,官员选拔被世家大族所垄断,D选项排除。9.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汉初御史大夫既为副丞相,又是监察长官;西汉后期至东汉,御史大夫转为三公之一御史中丞不再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成为独立的最高监察长官,可知中央监察机关由依附于丞相发展至独立的监察机构,监察官员成为独立的监察官员这一变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项正确;监察官员越来越专职化是这一变化的表现而非影响,排除A项;监察官员的监察职能并没有被异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B解析:考查汉代监察。根据材料“又遣御史监三辅郡……监者二岁更之”“其后诸州复置监察御史”“出督州为刺”“命刺史出刺,并察监御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统治者出于巩固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需要,对监察制度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是很清楚的,一开始就把它置于重要地位,并使之不断完善。因此,汉初监察官吏的设置和称呼,有个变迁的过程,即从直接派遣御史监察到设置监察御史,再变成遣丞相史出刺,故选B项。材料并未强调“郡守监守自盗”的情况,故排除A项;C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材料侧重于监察,并未反映“中枢机构制衡机制”是否得到强化,故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中央派出地方的监察机构,加强对地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A项正确;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元朝的监察机构在地方设肃政廉访司,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宋朝的监察制度是台谏合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中国古代“学而优则士”的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古代读书以考试做官为目的,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主要是由于八股取士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潮,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学的压制,B选项排除。理学在明清时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C选项排除。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科举制使得统治乡村的社会精英由原来的看重门第向看重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A项中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吟诗作诗,并没有全面繁荣。B项该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制度的衰落,D项该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的主动学诗,而不是中央的严格控制。14.答案:(1)察举制、世官制(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隋唐时期;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给了平民考生一个翻身的机会(4)从重视血缘到重视才学解析:(1)第一小问的制度,依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结合所学可知,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第二小问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2)第一小问的制度,依据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可以得出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的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3)第一小问的制度,依据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科举制。第二小问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产生于隋唐时期。第三小问的影响,结合科举制的意义可以得出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给了平民考生一个翻身的机会。(4)本小问的趋势,依据材料,结合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特点可以得出趋势是从重视血缘到重视才学。15.答案:(1)特点: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自上而下进行垂直监察;监察机构较多。作用:有助于加强皇权促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为后世的监察制度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素质。(2)元朝的监察制度更加细化;元朝的监察官员地位上升;元朝在地方设立起了正规的监察机构元朝的监察官直接由皇帝进行管理。解析:(1)本题是特点、作用类的问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秦统一国后,在全国范围内设御史府,用于监察文武百官。”可知,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自上而下进行垂直监察:根据材料“中央设置掌管全国监察事务的御史大夫,地方设有郡监御史,军队设置了军监。”说明监察机构较多。作用: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设立监察机构,是为了增强皇权,因此有助于加强皇权,促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根据材料“当时的监察系统虽然较为粗糙,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