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节约与利用方案_第1页
农业资源节约与利用方案_第2页
农业资源节约与利用方案_第3页
农业资源节约与利用方案_第4页
农业资源节约与利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资源节约与利用方案TOC\o"1-2"\h\u12779第1章农业资源概述 3185471.1农业资源分类与特点 3153361.2我国农业资源现状及问题 49042第2章农田资源节约与利用 5130322.1耕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5207602.1.1强化耕地保护制度 5297962.1.2优化耕地利用结构 589252.1.3提高耕地质量 5226672.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节水技术 555382.2.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581012.2.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5273192.2.3发展雨养农业 518852.3土壤质量改善与培肥 5195332.3.1土壤改良 6121692.3.2增施有机肥 6101402.3.3科学施肥 6292422.3.4生物培肥 629004第3章农业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6125503.1农业水资源现状与潜力分析 6281533.1.1水资源总量及分布特点 6271193.1.2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6102543.1.3农业水资源潜力分析 6144313.2农业节水技术与方法 6177423.2.1节水灌溉技术 6192073.2.2农田水分调控技术 7168323.2.3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 7239663.3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 77273.3.1水资源优化配置 7322253.3.2水资源管理 733473.3.3农业水价改革 7238703.3.4政策法规与保障措施 714187第4章农业生物资源节约与利用 7156224.1农作物品种改良与资源利用 7213114.1.1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 7125844.1.2抗逆性品种选育 7134764.1.3产量与品质协同改良 855624.2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898004.2.1遗传资源收集与保存 8137934.2.2遗传资源保护与评价 8279684.2.3遗传资源创新利用 8222254.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8257274.3.1农作物生物多样性保护 8122894.3.2畜禽生物多样性保护 8135114.3.3生态农业与生物多样性利用 8250284.3.4农业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 85453第5章农业能源资源节约与利用 9178955.1农业能源消费与节能潜力 988145.1.1农业能源消费现状 946125.1.2农业节能技术及措施 98125.2农业生物质能源开发与利用 9168115.2.1农业生物质能源特点及分类 969725.2.2农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9119185.3农业电气化与智能化 9140705.3.1农业电气化发展现状 9121165.3.2农业电气化技术及措施 9182835.3.3农业智能化技术及应用 106592第6章农业物质资源节约与利用 10144346.1农资投入与节约措施 10110836.1.1农资投入 10304816.1.2节约措施 10131636.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0142836.2.1秸秆利用 10299686.2.2粪便利用 11148486.2.3农膜利用 1184896.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113326.3.1种养结合模式 1167006.3.2产业链延伸模式 11120106.3.3生态农业模式 1128913第7章农业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 11308587.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1198157.1.1强化农业生态保护意识 12199137.1.2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12189207.1.3农田生态保护与治理 12120727.1.4森林、草原及湿地保护 12159307.2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12126697.2.1化肥、农药减量使用 1280587.2.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170577.2.3农业生产方式改革 1211597.2.4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评估 1293997.3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发展 1268267.3.1生态农业发展 12237377.3.2绿色农业发展 12298327.3.3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 13302317.3.4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 1311686第8章农业气象资源利用 13196368.1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利用 13284228.1.1光照资源利用 13224178.1.2温度资源利用 1314398.1.3降水资源利用 134688.2农业气象灾害防御 144598.2.1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14197338.2.2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14201838.3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应对措施 1438698.3.1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 14277378.3.2应对措施 1428271第9章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15325089.1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概述 1572599.2农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15237729.2.1农业遥感技术 151089.2.2农业地理信息系统(GIS) 1565809.3农业大数据与智能化管理 15267269.3.1农业大数据 15310709.3.2农业智能化管理 1610558第10章农业资源节约与利用政策法规 16908110.1农业资源节约与利用政策体系 161654910.1.1政策背景 16236210.1.2政策目标 161744110.1.3政策措施 161399110.2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法律法规 17456110.2.1法律法规概述 172120310.2.2法律法规主要内容 17620710.3农业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172837110.3.1管理体制现状 173020310.3.2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1738910.3.3创新举措 17第1章农业资源概述1.1农业资源分类与特点农业资源是指对农业生产具有直接或间接利用价值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的总体。根据其属性和功能,农业资源可分为以下几类:(1)土地资源: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水域等,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载体。(2)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降水,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3)气候资源:主要包括光、热、水、风等气候要素,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4)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5)农业技术资源:包括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农业资源的特点如下:(1)多样性:农业资源种类繁多,包括土地、水资源、气候、生物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地域性:农业资源分布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要求农业生产因地制宜。(3)可再生性:农业资源大多数具有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合理利用可实现可持续发展。(4)脆弱性:农业资源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易遭受破坏,需加强保护。1.2我国农业资源现状及问题我国农业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资源:我国耕地面积较大,但人均耕地少,且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草地面积广阔,但草地退化、沙化问题严重。(2)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不足,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3)气候资源: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但气候灾害频繁,如干旱、洪涝、霜冻等,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4)生物资源: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生物资源利用不当,导致部分物种资源减少,生态平衡破坏。我国农业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1)资源利用率低: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2)资源退化: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导致农业资源质量下降,如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污染、草地退化等。(3)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4)农业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农业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协调和监管,导致资源利用效益低下。(5)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支撑能力不足。第2章农田资源节约与利用2.1耕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2.1.1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及时掌握耕地资源状况,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1.2优化耕地利用结构按照耕地资源特点,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当地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推广间作、套作、轮作等高效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利用率。2.1.3提高耕地质量加大投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施用等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2.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节水技术2.2.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覆盖面和利用效率。2.2.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加强农田水分监测与管理,实现农田水分的合理调控。2.2.3发展雨养农业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发展雨养农业,减少对灌溉水的依赖。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2.3土壤质量改善与培肥2.3.1土壤改良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如酸碱度调整、盐渍化治理等,提高土壤质量。2.3.2增施有机肥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2.3.3科学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合理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2.3.4生物培肥利用微生物、绿肥、秸秆等资源,开展生物培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第3章农业水资源节约与利用3.1农业水资源现状与潜力分析3.1.1水资源总量及分布特点我国农业水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较低,且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衡。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尤其是黄淮海平原等农业主产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3.1.2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较低,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业用水存在大水漫灌、渠道渗漏严重等问题,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3.1.3农业水资源潜力分析通过对农业水资源现状的分析,发觉农业水资源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等。3.2农业节水技术与方法3.2.1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滴灌、微灌等,这些技术具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用水、降低能耗等优点。3.2.2农田水分调控技术农田水分调控技术主要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改进耕作制度、实施土壤保水等措施,实现农田水分的合理利用。3.2.3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3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3.3.1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优化配置、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通过跨区域调配、水源地保护、地下水合理开发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3.3.2水资源管理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评价、调度体系,推进农业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提高农业水资源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3.3.3农业水价改革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引导农民合理用水,促进农业节水。3.3.4政策法规与保障措施完善农业水资源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农业节水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民节水意识,保证农业水资源节约与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第4章农业生物资源节约与利用4.1农作物品种改良与资源利用4.1.1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针对我国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开展优异基因挖掘工作,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高育种效率。通过基因定位、克隆和功能验证,将优异基因应用于新品种的培育,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4.1.2抗逆性品种选育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加大抗逆性品种的选育力度。通过系统筛选、杂交育种和分子辅助选择等方法,培育出抗病、抗旱、抗盐碱等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品种,降低农业生产风险。4.1.3产量与品质协同改良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注重品质的提升。通过遗传改良、栽培技术改进等手段,提高农作物营养成分、口感和外观品质,满足市场需求。4.2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4.2.1遗传资源收集与保存开展全国范围内的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工作,建立完善的遗传资源库,为遗传资源的利用提供物质基础。4.2.2遗传资源保护与评价加强对珍稀、濒危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保护基地,开展遗传多样性评价,保证遗传资源的长期保存。4.2.3遗传资源创新利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展畜禽遗传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培育具有优良生产功能、抗病性和适应性的新品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4.3.1农作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农作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原生境保护、迁地保护和种质库建设等工作。同时加大对特色农作物品种的保护力度,防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4.3.2畜禽生物多样性保护针对我国畜禽品种多样性丰富的特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强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区、保种场建设,保证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稳定。4.3.3生态农业与生物多样性利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生物多样性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产力、降低病虫害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合理布局、间作套种、轮作休耕等措施,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利用水平。4.3.4农业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农业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第5章农业能源资源节约与利用5.1农业能源消费与节能潜力5.1.1农业能源消费现状我国农业能源消费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及灌溉等方面。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能源消费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节能潜力巨大。5.1.2农业节能技术及措施(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2)推广节能型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3)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4)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高利用率;(5)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物质能源利用率。5.2农业生物质能源开发与利用5.2.1农业生物质能源特点及分类农业生物质能源是指来源于农业生产的生物质资源,具有可再生、清洁、低碳等特点。主要包括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副产品等。5.2.2农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1)生物质发电技术:利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资源进行发电;(2)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将农业废弃物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生物质棒等成型燃料;(3)生物质燃气技术:通过厌氧发酵等方法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可燃气体;(4)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以作物秸秆、油料作物等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液体燃料。5.3农业电气化与智能化5.3.1农业电气化发展现状农业电气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电气化水平逐年提高,但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5.3.2农业电气化技术及措施(1)推广农业电气化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发展农业智能化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信息化;(3)加强农业电网建设,提高农村电力供应能力;(4)推进农业电气化与新能源技术的融合,促进农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5.3.3农业智能化技术及应用(1)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与调控;(2)智能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实现精准灌溉;(3)智能植保技术:利用无人机、智能喷洒设备等进行病虫害防治;(4)智能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以上措施,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6章农业物质资源节约与利用6.1农资投入与节约措施农业物质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和节约农业物质资源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农资投入和节约措施两方面展开论述。6.1.1农资投入(1)优化农资品种结构,提高农资利用效率。(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3)改进农药使用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量。(4)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6.1.2节约措施(1)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农资市场秩序。(2)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农民节约意识。(3)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4)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降低农资消耗。6.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如秸秆、粪便、农膜等。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不仅可以减轻环境压力,还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6.2.1秸秆利用(1)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发展秸秆饲料产业,提高秸秆利用率。(3)开展秸秆生物质能源利用,减少化石能源消耗。6.2.2粪便利用(1)推广畜禽粪便发酵技术,生产有机肥。(2)发展厌氧消化技术,实现粪便能源化利用。(3)建立粪便收集、运输、处理体系,降低环境污染。6.2.3农膜利用(1)推广可降解农膜,减少农膜残留。(2)加强农膜回收利用,提高农膜回收率。(3)研究新型农膜替代材料,降低农膜使用量。6.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6.3.1种养结合模式(1)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养殖业。(2)利用农业废弃物作为饲料,发展生态养殖。(3)养殖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6.3.2产业链延伸模式(1)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利用加工副产品,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3)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6.3.3生态农业模式(1)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2)发展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3)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节约与利用农业物质资源,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第7章农业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7.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7.1.1强化农业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农业生产者及管理者的农业生态保护意识,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农业发展政策及实践。7.1.2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根据区域资源禀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分区治理,保证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7.1.3农田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效率,降低化肥、农药使用强度,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7.1.4森林、草原及湿地保护加大森林、草原及湿地资源保护力度,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7.2农业面源污染防控7.2.1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7.2.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7.2.3农业生产方式改革推广绿色、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节水、节能、节地农业,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7.2.4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评估,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7.3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发展7.3.1生态农业发展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7.3.2绿色农业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安全农产品的需求。7.3.3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附加值。7.3.4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加大对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农业生产者积极参与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发展。第8章农业气象资源利用8.1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是指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气候因素,包括光照、温度、降水等。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8.1.1光照资源利用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合理布局作物种类和栽培制度,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体措施包括:(1)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充分考虑光照条件,发挥作物光合生产潜力。(2)调整作物播期,使作物关键生育期与当地光照条件相匹配,提高光能利用率。(3)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如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提高群体内部光照条件。8.1.2温度资源利用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合理利用温度资源,可以有效延长作物生长期,提高产量和品质。具体措施包括:(1)根据当地气温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2)调整作物播期,使作物关键生育期避开极端气温,降低气温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3)采用地膜覆盖、设施农业等技术,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温度利用率。8.1.3降水资源利用降水是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可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具体措施包括:(1)根据当地降水特点,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2)采用合理的灌溉制度,如滴灌、喷灌等,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3)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8.2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具有严重影响。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降低灾害损失,是农业资源节约与利用的重要任务。8.2.1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8.2.2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针对不同农业气象灾害,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降低灾害损失。具体措施包括:(1)干旱:合理调配水资源,加强灌溉设施建设,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2)洪涝: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排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风险。(3)低温冻害:采用设施农业、地膜覆盖等技术,提高作物抗寒能力。(4)高温热害:选择耐高温作物品种,调整作物播期,减轻高温对作物生长的影响。8.3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应对措施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影响,积极应对气候变暖,降低其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是农业资源节约与利用的重要任务。8.3.1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1)改变农作物生长周期:气温升高,导致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影响产量和品质。(2)增加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上升。(3)影响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影响降水分布,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8.3.2应对措施(1)调整作物布局:根据气候变暖趋势,调整作物种类和品种,适应新的气候条件。(2)改进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提高作物抗逆能力。(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农业抗灾能力。(4)政策支持: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民适应气候变暖,降低农业风险。第9章农业信息技术应用9.1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概述农业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传感器技术、农业遥感技术、农业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大数据及智能化管理等方面。本节将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进行简要介绍。9.2农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9.2.1农业遥感技术农业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地表植被、土壤、水分等农业资源信息,对农业生产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和分析的一种技术手段。农业遥感技术在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土壤质量评价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9.2.2农业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是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用于农业资源调查、规划、管理和决策支持的一种信息系统。GIS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农田土壤质量评价、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资源管理等方面。9.3农业大数据与智能化管理9.3.1农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多样化、复杂的数据资源。农业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处理速度快等特点。通过对农业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可以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9.3.2农业智能化管理农业智能化管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监测、诊断和决策的一种管理方式。农业智能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