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与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农业技术与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农业技术与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农业技术与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农业技术与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技术与生产作业指导书TOC\o"1-2"\h\u27965第1章农业生产概述 3174151.1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 387161.2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布局 4168331.3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 421123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4146062.1土壤类型与特性 4168072.1.1沙质土壤 579652.1.2粘质土壤 5238492.1.3沙壤土 5110542.1.4盐碱土壤 5179962.1.5淤泥土 5195482.2土壤肥力评价与提升 5161622.2.1土壤肥力评价 5303052.2.2土壤肥力提升 516952.3土壤管理与保护措施 6178912.3.1合理轮作与间作 6169752.3.2土壤深耕与翻耕 6163352.3.3水土保持 6191252.3.4防止土壤污染 6196492.3.5增加土壤有机质 660392.3.6土壤监测与评价 622676第3章水资源利用与灌溉技术 6132593.1水资源概述 6326553.1.1水资源的重要性 672263.1.2水资源现状与问题 6158113.1.3水资源管理策略 7195123.2灌溉技术与设备 7313863.2.1灌溉技术分类 724023.2.2灌溉设备及其选型 7229553.2.3灌溉系统设计 7214083.3灌溉制度与节水措施 7172213.3.1灌溉制度 7168923.3.2节水措施 727225第4章育种与种子工程 770194.1育种方法与原理 76804.1.1选择育种 8129974.1.2杂交育种 8126384.1.3诱变育种 819094.1.4分子育种 8213734.2种子生产与加工 8308884.2.1种子繁殖 8206904.2.2种子收获 817994.2.3种子加工 8100454.3种子质量检验与贮藏 8167114.3.1种子质量检验 9311284.3.2种子贮藏 96663第5章耕作制度与作物栽培 916705.1耕作制度概述 966165.2作物栽培技术 9201965.2.1品种选择 9139315.2.2播种 9124805.2.3施肥 982425.2.4灌溉 989555.2.5病虫害防治 1086915.3间作、套作与轮作 10243205.3.1间作 10189835.3.2套作 10289865.3.3轮作 105144第6章植物保护技术 10118206.1农业害虫防治 10141016.1.1物理防治 10146826.1.2化学防治 10133766.1.3生物防治 11297936.2农业病害防治 11163126.2.1抗病品种选育 1181786.2.2农业措施防治 11184836.2.3化学防治 1114256.3农田杂草防除 11144026.3.1农业防治 11307816.3.2化学防治 1199386.3.3生物防治 1111121第7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1263187.1农业机械化概述 1269427.1.1农业机械化概念 12171597.1.2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12216507.1.3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12325937.2农业机械装备与使用 12121297.2.1农业机械装备分类 12253367.2.2农业机械装备选型与配置 12160777.2.3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 12168187.3农业自动化与智能化 12182447.3.1农业自动化技术 12224007.3.2农业智能化技术 1384217.3.3农业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1332667第8章农产品加工与储藏 13305188.1农产品加工技术 13183998.1.1粮食加工技术 1359928.1.2蔬菜加工技术 13277608.1.3水果加工技术 13189108.1.4肉类加工技术 13260328.2农产品储藏原理与方法 13227428.2.1储藏原理 14170888.2.2储藏方法 14136638.3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 1474528.3.1农产品质量安全 14299578.3.2农产品检测方法 145658第9章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5301719.1农业环境问题与治理 1554549.1.1农业环境问题概述 1591569.1.2农业环境治理措施 15304989.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5289829.2.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554149.2.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5263039.3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576519.3.1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1520769.3.2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5675第10章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 16368710.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63078910.1.1推广体系概述 162453810.1.2推广体系组织结构 16499410.1.3推广体系运行机制 162752510.2农业技术服务与培训 161330310.2.1技术服务内容 161148210.2.2技术服务方式 161650410.2.3农业技术培训 162764310.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162119710.3.1农业科技成果概述 161970210.3.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172113510.3.3农业科技成果应用 17966110.3.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分析 17第1章农业生产概述1.1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农业生产是指人类通过种植、养殖等手段,利用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动物进行培育,以获得粮食、纤维、畜产品、水产品等生活资料和经济作物的活动。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布局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1)周期性:农业生产受到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周期性。(2)地域性:农业生产依赖于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导致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生物性:农业生产以生物为对象,受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制约。(4)风险性:农业生产面临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多种风险。我国农业生产布局主要表现为:(1)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地区。(2)经济作物生产遍布全国各地,如棉花、油料、糖料等。(3)养殖业布局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兼顾中西部地区。1.3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品种选育技术:通过遗传育种,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性状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2)种植养殖技术:包括耕作制度、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养殖管理等。(3)农业机械化技术:运用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4)农业信息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管理。(5)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6)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2.1土壤类型与特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土壤类型及其特性对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土壤类型繁多,按其形成条件、理化性质及肥力水平,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2.1.1沙质土壤沙质土壤质地较轻,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如内蒙古、东北等地。2.1.2粘质土壤粘质土壤质地较重,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差。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地。2.1.3沙壤土沙壤土质地介于沙质土壤和粘质土壤之间,具有适中的通气性、透水性、保水保肥能力。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2.1.4盐碱土壤盐碱土壤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盐分,对植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及内陆盐碱地区。2.1.5淤泥土淤泥土是由河流冲积物沉积形成的土壤,质地较重,肥力水平较高。主要分布在我国各大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区。2.2土壤肥力评价与提升2.2.1土壤肥力评价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评价土壤肥力主要包括以下指标:(1)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微生物活性密切相关。(2)土壤养分含量:包括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是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直接来源。(3)土壤酸碱度(pH):影响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4)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保水保肥能力等。2.2.2土壤肥力提升(1)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2)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配比施用化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3)改良土壤酸碱度:通过施用石灰、硫磺等物质,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环境。(4)土壤调理剂应用:使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2.3土壤管理与保护措施2.3.1合理轮作与间作合理轮作与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2.3.2土壤深耕与翻耕土壤深耕与翻耕有助于打破土壤板结,提高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作物根系生长。2.3.3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2.3.4防止土壤污染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防止土壤污染。2.3.5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2.3.6土壤监测与评价定期进行土壤监测与评价,了解土壤质量状况,为土壤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第3章水资源利用与灌溉技术3.1水资源概述3.1.1水资源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较大,合理利用水资源对提高农业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3.1.2水资源现状与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且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污染、过度开发和利用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3.1.3水资源管理策略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当前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水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水资源监测与评价,推广节水技术,优化水资源配置等。3.2灌溉技术与设备3.2.1灌溉技术分类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地面灌溉、喷灌、微灌、滴灌等。不同灌溉技术适应于不同作物和地形条件。3.2.2灌溉设备及其选型灌溉设备主要包括水泵、管道、喷头、滴头等。选型时应考虑设备功能、投资成本、运行维护等因素。3.2.3灌溉系统设计灌溉系统设计应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作物需水量、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确定灌溉制度、灌水技术及设备配置。3.3灌溉制度与节水措施3.3.1灌溉制度灌溉制度主要包括灌溉定额、灌溉周期、灌溉时间等。合理制定灌溉制度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3.3.2节水措施(1)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如平整土地、改进畦灌、膜上灌等;(2)推广喷灌、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3)优化灌溉制度,实行分阶段灌溉、调亏灌溉等;(4)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5)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如渠道防渗、水库除险加固等;(6)植被恢复与保护,提高地表水资源涵养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第4章育种与种子工程4.1育种方法与原理本节主要介绍农业育种的基本方法与原理。育种目标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农作物品种。育种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育种等。4.1.1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基于自然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代累积优良基因,从而培育出新品种。选择育种方法简单,但周期较长。4.1.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不同品种或不同种间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通过选择、纯合化等手段,最终培育出新品种。4.1.3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导植物基因发生突变,从而产生新的遗传变异。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4.1.4分子育种分子育种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植物基因的遗传规律和功能,通过基因定位、克隆、转化等手段,实现对植物性状的定向改良。4.2种子生产与加工种子生产与加工是保证高质量种子供应的关键环节,包括种子繁殖、种子收获、种子加工和包装等。4.2.1种子繁殖种子繁殖包括自交、互交和单倍体育种等方法。自交可保持品种纯度,互交有利于优良性状的集中,单倍体育种可显著缩短育种周期。4.2.2种子收获种子收获要求在成熟期及时进行,以保证种子质量和产量。收获后的种子需及时晾晒、脱粒、清选,防止霉变和病虫害。4.2.3种子加工种子加工包括种子干燥、消毒、包衣、包装等环节。种子干燥可降低水分,延长种子寿命;消毒可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包衣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包装有利于种子的储存和运输。4.3种子质量检验与贮藏种子质量检验与贮藏是保证种子质量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果。4.3.1种子质量检验种子质量检验包括种子纯度、发芽率、水分、净度等指标的检测。检验方法有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保证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4.3.2种子贮藏种子贮藏要遵循“干燥、通风、防潮、防虫、防霉”的原则。合理的贮藏条件可以降低种子呼吸作用,延缓种子老化,保证种子质量。第5章耕作制度与作物栽培5.1耕作制度概述耕作制度是指在一定地区内,根据自然条件、作物生态特性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针对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制定的有关作物种植制度、轮作方式和土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合理的耕作制度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增加农业产量,改善生态环境。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趋势。5.2作物栽培技术作物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下分别进行详细阐述。5.2.1品种选择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是保证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基础。品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品质、生育期等。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5.2.2播种播种是作物生长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作物的出苗率、生长速度和产量。播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适时播种、合理密度、播种深度、播种方式等。5.2.3施肥施肥是保证作物生长所需营养的重要措施。应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肥力状况和肥料特性,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生物肥料,实现养分平衡供应。5.2.4灌溉灌溉是调节土壤水分、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的重要措施。应根据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和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次数,合理调控土壤水分。5.2.5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保证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农业、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和危害程度。5.3间作、套作与轮作5.3.1间作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期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周期相近的作物。间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降低病虫害发生。5.3.2套作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先种植一种作物,再在已种植作物的间隙种植另一种作物。套作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环境。5.3.3轮作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周期,种植不同的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作物生态特性和农业生产需求,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第6章植物保护技术6.1农业害虫防治6.1.1物理防治灯光诱杀:利用害虫对特定光谱的趋性,采用灯光诱捕方法进行防治。颜色诱杀: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偏好,设置颜色陷阱进行诱捕。性信息素诱杀: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干扰害虫交配,降低害虫种群密度。6.1.2化学防治合理选用农药:根据害虫种类和发育阶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正确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的剂量和方法进行喷洒,避免过量使用。轮换用药:合理轮换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以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6.1.3生物防治天敌生物:引入或繁殖害虫的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以控制害虫种群。病原微生物:利用害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进行害虫防治。植物源农药:使用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提取物,如苦参碱、鱼藤酮等,降低化学农药使用。6.2农业病害防治6.2.1抗病品种选育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开展品种抗病性鉴定,为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6.2.2农业措施防治合理轮作:通过改变作物种植顺序,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和传播。减少菌源: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初侵染来源。改善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溉,增强作物抗病性,降低病害发生。6.2.3化学防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针对不同病害选择合适的药剂。严格遵循杀菌剂使用说明书,保证用药安全、有效。6.3农田杂草防除6.3.1农业防治轮作:通过改变作物种类,破坏杂草的生长环境,降低杂草的发生。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减少杂草生长空间和光照资源。6.3.2化学防治选择合适除草剂:根据作物种类、杂草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高效、安全的除草剂。严格用药:遵循除草剂使用说明书,保证用药效果和作物安全。6.3.3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利用杂草的天敌,如草食性昆虫、病原微生物等,进行杂草控制。植物竞争:种植竞争力强的作物或牧草,与杂草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资源。第7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7.1农业机械化概述7.1.1农业机械化概念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各种农业机械装备,代替或辅助人力与畜力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7.1.2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人力与畜力阶段、半机械化阶段和机械化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7.1.3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取得显著成果,但在一些地区和领域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未来,农业机械化将朝着高效、节能、环保、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7.2农业机械装备与使用7.2.1农业机械装备分类农业机械装备可分为耕整地机械、播种与栽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几大类。各类农业机械装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2.2农业机械装备选型与配置选型和配置农业机械装备时,应根据农业生产需求、作物种类、地形地貌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型和配置农业机械装备,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7.2.3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要遵循操作规程,保证安全、高效运行。同时加强农业机械的维护保养,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7.3农业自动化与智能化7.3.1农业自动化技术农业自动化技术包括作物生长环境监测、智能控制系统、精确农业技术等。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精准调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7.3.2农业智能化技术农业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农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精准化和智能化。7.3.3农业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未来,农业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将继续向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农业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第8章农产品加工与储藏8.1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是指将收获后的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处理,以改善其品质、延长保质期、提高附加值的过程。本节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产品加工技术。8.1.1粮食加工技术粮食加工技术主要包括清理、砻谷、碾米、分级、包装等环节。通过这些技术处理,可以去除粮食中的杂质、病原菌和虫害,提高粮食的食用品质。8.1.2蔬菜加工技术蔬菜加工技术包括清洗、切割、烫漂、冷却、脱水、冷冻等环节。这些技术有助于保持蔬菜的营养成分,延长保质期,满足市场需求。8.1.3水果加工技术水果加工技术包括选果、清洗、去皮、去核、切割、榨汁、浓缩、干燥等环节。通过这些技术,可以生产出各种水果制品,如果汁、果酱、果脯等。8.1.4肉类加工技术肉类加工技术包括屠宰、分割、冷却、腌制、发酵、熟制等环节。这些技术有助于提高肉类的食用品质,降低病原菌污染风险。8.2农产品储藏原理与方法农产品储藏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农产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本节主要介绍农产品储藏的原理与方法。8.2.1储藏原理农产品储藏主要依赖于低温、低氧、高湿度等环境条件,以减缓农产品的生理活动和微生物生长。采用一定的包装材料和保鲜剂,可以进一步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8.2.2储藏方法(1)低温储藏:通过制冷设备,将农产品置于低温环境中,降低其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生长速度。(2)气调储藏:在密封的储藏环境中,改变气体成分(如降低氧气浓度、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农产品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生长。(3)保鲜剂处理:使用安全、高效的保鲜剂,如1甲基环丙烯、臭氧等,对农产品进行熏蒸或浸泡处理,抑制病原菌生长。(4)预冷与冷链物流:农产品收获后及时进行预冷处理,并在运输、销售等环节保持低温,降低农产品品质损失。8.3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节主要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内容及其检测方法。8.3.1农产品质量安全(1)农药残留:指农产品表面或内部残留的农药及其代谢产物。应采取安全使用农药、合理间隔期等措施,降低农药残留风险。(2)重金属污染:指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应加强土壤、水源保护,防止重金属污染。(3)生物毒素:指农产品中由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通过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藏环节的管理,降低生物毒素污染。8.3.2农产品检测方法(1)快速检测:采用免疫学、生物传感器等技术,快速、准确地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2)精准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分析方法,对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3)在线监测:通过安装在农产品生产线上的检测设备,实时监测农产品品质,保证质量安全。(4)无损检测:利用光学、声学、电磁学等技术,对农产品进行非破坏性检测,评估其品质和安全性。第9章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1农业环境问题与治理9.1.1农业环境问题概述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土壤侵蚀、土地质量下降、水资源污染、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这些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9.1.2农业环境治理措施(1)加强土壤侵蚀防治,推广水土保持技术;(2)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发展绿色防控技术;(3)优化水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