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DB41-T 1499-2017_第1页
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DB41-T 1499-2017_第2页
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DB41-T 1499-2017_第3页
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DB41-T 1499-2017_第4页
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DB41-T 1499-201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

B16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1499—2017

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2017-12-06发布2018-03-06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1/T1499—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彦、石洁、高萍、何部、杨型明、张华敏、马艳彬。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刘一、孙明明、王华、徐英、王新媛、赵利民、毛奇。

I

DB41/T1499—2017

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监测预报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夏玉米田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Athetislepigone(Mǒschler)]是一种以幼虫为害夏玉米幼苗的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各

虫态形态特征参见附录A)。出苗至2叶期,幼虫取食叶片形成孔洞,咬断嫩茎;3~5叶期,幼虫钻蛀玉

米茎基部引起心叶萎蔫枯死,随后整株死亡,导致严重缺苗断垄;6~8叶期,幼虫咬断玉米次生根,造

成植株倒伏;苗龄较大时,幼虫仅取食少量叶片、茎基部和次生根组织,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

4监测预报

4.1成虫诱集

4.1.1灯光诱集

选用自动虫情测报灯(或普通黑光灯),灯管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1.5m,每年更换一次新的

灯管。灯具设在常年适于成虫发生的场所,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无强光源干扰。4月1日开

灯,9月30日结束。每日分雌、雄统计诱集到的成虫数量,并记录当晚的气象要素,结果记入二点委夜

蛾灯光诱集结果记载表(参见表B.1)。

4.1.2性信息素诱集

选用二点委夜蛾性诱芯和配套的钟罩倒置漏斗式诱捕器。在小麦-玉米连作田内或田边,按照至少

50m间距设置3个诱捕器,呈三角形或水平线排列。在小麦收获前诱捕器底部应高出作物冠层顶部20cm,

在小麦收获后至玉米幼苗期诱捕器设置离地面1m。5月15日至7月15日诱测,每30d更换一次诱芯。每

日调查记录每个诱捕器内的成虫数量,结果记入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诱集结果记载表(参见表B.2)。

4.2预报方法

1

DB41/T1499—2017

4.2.1发生期预报

4.2.1.1期距法

根据成虫诱集结果,在一代成虫进入始盛期后,按当地卵、1~2龄幼虫历期(参见表C.1),即可

做出2龄和3龄防治适期预报。

4.2.1.2有效积温法

按以下公式计算发育历期:

NK/(TC)

式中:

N——发育历期(d)

K——总积温(日·度)

T——发育期间平均温度(℃)

C——发育起点温度(℃)

利用二点委夜蛾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数据(参见表C.2),结合当地气象预报的温度,

计算出自调查之日起到某虫态出现的发育历期(d),从而预测各虫态发生期。

4.2.2发生程度预报

每年6月上中旬,根据一代成虫诱蛾量,结合当地玉米田地表麦秸麦糠覆盖程度、玉米播种行麦秸

清理情况、玉米苗生育期,以及6月份气温和降水量,做出发生程度中期预报。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见附

录D。

4.3为害情况普查

幼虫2~3龄期时,进行一次普查。普查田块选前茬为小麦、田间有麦秸和麦糠覆盖且生育期在9叶

期以下的夏玉米田,每乡镇调查田块数不少于20块,调查田块总面积应占玉米总面积的5%以上。重点调

查虫口密度和为害情况,每块田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10株,扒开玉米植株周围15cm范围内的麦秸和麦

糠,调查记载各龄期幼虫数量、被害玉米株数和死苗数,结果记入二点委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普查结

果记录表(参见表B.3)。

5防治措施

5.1防治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导、成虫期防治为重点、幼虫

为害期防治为补充的防治策略。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T8321的要求。

5.2玉米播种前处理麦茬麦秸

5.2.1清除田间麦秸

采用打捆机或人工方式,将田间麦秸清除并运出田外,破坏成虫栖息和产卵适宜环境。

5.2.2麦茬麦秸粉碎镇压

2

DB41/T1499—2017

采用灭茬机,将麦茬和麦秸一起粉碎还田并压实。

5.2.3耕翻灭茬

采用耕翻机、旋耕机等机械,将麦茬麦秸翻入耕作层。

5.2.4清除播种行麦秸

采用清垄播种一体机,将播种行麦秸清除到一边,随即播种玉米。

5.3成虫防治

5.3.1灯光诱杀

根据灯光诱测成虫监测动态,在一代成虫发生期开展大面积灯光诱杀。每2hm2~3hm2农田架设一

盏20W杀虫灯诱杀二点委夜蛾成虫。

5.3.2性信息素诱杀

根据性信息素诱测成虫监测动态,在一代成虫发生期,于田间大面积设置二点委夜蛾性诱芯和诱捕

器,每667㎡3~5个,间隔12m~15m。

5.3.3药剂防治成虫

玉米播种时田间喷洒具有触杀、熏蒸作用的有机磷类农药防治成虫,例如30%毒·辛微囊悬浮剂1000

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全田均匀喷雾。选用6.5%高氯·甲维盐

微乳剂1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500倍液,或15%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

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等,能杀灭成虫并兼治卵和低龄幼虫。

5.4幼虫防治

5.4.1种子包衣

选用氟虫腈、噻虫嗪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5.4.2防治指标

幼苗期百株低龄幼虫达7头或者玉米苗被害株率达3%时,应实施药剂喷雾、毒饵或毒土防治。

5.4.3药剂喷雾

选用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每667㎡用药液40kg~50kg,全田均匀喷雾。使用有机磷杀虫剂时,用

药前后7d内不能施用除草剂。

5.4.4毒饵

选用30%毒·辛微囊悬浮剂250mL,或48%毒死蜱乳油200mL,或90%敌百虫晶体250g,或48%毒死

蜱乳油100mL加80%敌敌畏乳油200mL,加适量水后均匀拌入5㎏炒香的麦麸中制成毒饵,再加碎青菜

(草)叶1.5㎏效果更佳。麦麸湿润至可攥握成团但不滴水即可。于傍晚撒于玉米植株周围3㎝~5㎝

处,每株用毒饵2g~4g。玉米苗附近有较多麦秸覆盖时,应增加用药量。

3

DB41/T1499—2017

5.4.5毒土

每667㎡用80%敌敌畏乳油300mL~500mL,或30%毒·辛微囊悬浮剂500mL,或48%毒死蜱乳油500

mL,适量加水,均匀拌入25㎏细土(沙)中;也可用5%毒死蜱颗粒剂1㎏,或3%辛硫磷颗粒剂2.5㎏,

拌细土25㎏。于清晨顺垄撒在玉米苗周围。毒饵和毒土不应撒在玉米植株上,施用后间隔2d再使用茎

叶处理除草剂,避免发生药害。

5.5受害补救

因玉米气生根受害造成倒伏的大苗,在采取其它有效措施进行防治的同时,应及时培土扶苗,促其

恢复生长。严重受害田块,应采取查苗补种、全田毁种、改种其他作物等措施。

4

DB41/T1499—2017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

A.1卵

馒头状或圆球形,直径0.5mm~0.6mm,带有光泽,卵壳表面有贯穿两极的隆起,隆起间具梯形

纹饰。初产时白色或淡绿色,后逐渐变淡棕色。单粒散产于田间麦秸或麦秸下地表。

A.2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4mm~20mm,体色为土黄色或灰褐色,体表光滑。腹部10节,背部两侧各具1条

深褐色边缘灰白色的亚背线,气门黑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白色。每节背部前缘可见V形纹,

每节背部对称分布4个黑色边缘色浅的毛瘤,前2个间距窄,后2个间距宽。腹足趾钩为单序缺环排列。

幼虫一般5龄,少数6龄。1龄幼虫头壳宽度0.27mm~0.29mm,第1、2对腹足显微突;2龄幼虫头

壳宽度0.34mm~0.39mm,第1对腹足略突起,第2对突起,第3对和第4对腹足突起明显;3龄幼虫

头壳宽度0.51mm~0.62mm,第1、2对腹足已长成;4龄幼虫头壳宽度0.70mm~0.82mm;5龄幼虫

头壳宽度1.02mm~1.18mm;6龄幼虫头壳宽度1.40mm~1.62mm。

A.3蛹

纺锤形,长1cm左右;初期淡黄色,后逐渐呈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雌蛹生殖孔稍凹,离腹

部末端距离较远,在第8腹节中央形成一纵裂缝。雄蛹生殖孔周围凸起明显,在第9腹节中央形成一纵

裂,离腹部末端距离较近。老熟幼虫常吐丝黏合周围的土粒或麦秸等植物残体做成茧蛹,也有少量裸蛹。

A.4成虫

体长8mm~15mm,翅展20mm~28mm。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后翅银白色。前翅外缘锯齿形,

有7个黑褐色小点。前翅中央近前缘有肾形纹,内侧有1环形纹;肾形纹较小,形成一小黑点,肾形纹

外侧有一白点;环形纹较大,形成一明显黑点。雌蛾腹部末端生殖孔明显,雄蛾抱握器有时伸出。

5

DB41/T1499—2017

BB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二点委夜蛾调查结果记载表

B.1二点委夜蛾灯光诱集结果记载表见表B.1。

表B.1二点委夜蛾灯光诱集结果记载表

测报站点名称年度记载人

调查日期诱集地点雌蛾雄蛾合计累计天气

备注

(月/日)(头)(头)(头)(头)情况

B.2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诱集结果记载表见表B.2。

表B.2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诱集结果记载表

测报站点名称年度记载人

诱虫量(头/台)

调查日期玉米生育期

诱集地点备注

(月/日)(叶龄)诱捕器1诱捕器2诱捕器3平均累计

B.3二点委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普查结果记载表见表B.3。

表B.3二点委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普查结果记载表

测报站点名称年度记载人

各龄幼虫数(头)平均

玉米调查被害被害备

调查日期调查百株

生育期株数株数株率

(月/日)地点合虫量

(叶龄)(株)1龄2龄3龄4龄5龄6龄(株)(%)注

计(头)

6

DB41/T1499—2017

CC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二点委夜蛾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

C.1不同变温组合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各虫态及世代发育历期见表C.1。

表C.1不同变温组合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各虫态及世代发育历期

发育历期/d

发育阶段

20℃/24℃20℃/28℃20℃/32℃24℃/28℃24℃/32℃28℃/32℃

4.11±0.073.72±0.073.34±0.043.10±0.053.08±0.072.87±0.03

1龄幼虫5.12±0.103.08±0.023.10±0.043.11±0.042.97±0.032.92±0.01

2龄幼虫5.37±0.083.38±0.043.74±0.043.69±0.043.12±0.052.59±0.11

3龄幼虫4.92±0.223.72±0.073.47±0.433.50±0.393.46±0.062.61±0.08

4龄幼虫5.14±0.264.19±0.063.83±0.083.67±0.073.47±0.172.87±0.07

5龄幼虫6.00±0.434.47±0.143.92±0.023.81±0.063.58±0.093.36±0.04

6龄幼虫7.19±0.624.58±0.143.67±0.023.60±0.063.50±0.173.00±0.14

幼虫35.01±0.4223.58±0.5121.12±0.5119.12±1.5916.95±0.3414.59±0.10

预蛹3.51±0.042.71±0.112.70±0.052.68±0.032.30±0.032.36±0.03

蛹9.26±0.139.19±0.277.06±0.346.92±0.397.16±0.055.90±0.15

产卵前期2.70±0.212.40±0.341.40±0.221.30±0.151.50±0.272.30±0.26

世代58.05±1.2848.06±0.4542.60±1.0941.58±0.6637.10±0.7834.61±0.27

注:每个变温组合中,较高温度下光照处理14h,较低温度下黑暗处理10h,相对湿度60%±5%。

7

DB41/T1499—2017

C.2二点委夜蛾各虫态及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见表C.2。

表C.2二点委夜蛾各虫态及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发育阶段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日·度)

卵5.73±1.0067.26±3.28

1龄幼虫13.77±0.3439.83±1.01

2龄幼虫14.97±0.4438.30±1.90

3龄幼虫14.44±1.9740.05±7.00

4龄幼虫11.82±1.4452.90±5.09

5龄幼虫11.47±1.2859.29±4.71

6龄幼虫16.00±0.7039.10±2.63

幼虫16.22±0.29197.30±8.96

预蛹8.31±0.5147.06±1.76

蛹11.31±1.94108.79±16.33

世代10.37±0.22663.17±14.58

8

DB41/T1499—2017

DD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二点委夜蛾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以幼虫虫口密度、被害株率为主要依据,参考发生面积比率确定发生程度。共划分为5级,即轻发

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具体指标

见表D.1。

表D.1二点委夜蛾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轻发生偏轻发生中等发生偏重发生大发生

发生程度

(1级)(2级)(3级)(4级)(5级)

虫口密度/(头/百株)0.5~5.05.1~20.020.1~50.050.1~100.0>100

被害株率/%0.5~2.02.1~5.05.1~10.010.1~30.0>30

发生面积比率/%<5>10>20>20>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DB41/T1499—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彦、石洁、高萍、何部、杨型明、张华敏、马艳彬。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刘一、孙明明、王华、徐英、王新媛、赵利民、毛奇。

I

DB41/T1499—2017

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监测预报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夏玉米田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Athetislepigone(Mǒschler)]是一种以幼虫为害夏玉米幼苗的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各

虫态形态特征参见附录A)。出苗至2叶期,幼虫取食叶片形成孔洞,咬断嫩茎;3~5叶期,幼虫钻蛀玉

米茎基部引起心叶萎蔫枯死,随后整株死亡,导致严重缺苗断垄;6~8叶期,幼虫咬断玉米次生根,造

成植株倒伏;苗龄较大时,幼虫仅取食少量叶片、茎基部和次生根组织,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

4监测预报

4.1成虫诱集

4.1.1灯光诱集

选用自动虫情测报灯(或普通黑光灯),灯管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