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1页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2页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3页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4页
专题11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选材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既有课内材料,也有课外材料,但课内、课外兼顾是命题的大趋势,且课外材料多为较浅显的记叙文和哲理性短文。命题形式灵活多样:1.课内单篇阅读;2.课内比较阅读;3.课内外比较阅读;4.课外单篇阅读;5.课外比较阅读。近几年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会出现拓展阅读,其中课内外对比阅读是近年来各地命题的大趋势。考点一、停顿划分与断句(一)节奏划分此类题首先应明白句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句读法予以明确。其次可根据句子的句子成分,利用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划分。最后,可凭借平时阅读的语感加以判定,进行印证。方法要点如下:1.按词语划。如有些句子开头有发语词“盖、夫、若夫、至若、惟其”等;有些是时间副词,如“未几、俄而、少顷、顷刻、刹时”等。这些词语后面要作停顿,有缓解朗读语气的作用。有些词语具有表转折、递进、顺承关系的虚词,如“而、以、然、则”等,需要在其前划断,如“濯清涟/而不妖”。2.按成分划。一般而言,文言文朗读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依据主谓宾成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予以划断,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非/士之怒也”。3.按结构划。文言语句句式结构错综复杂,所以有时需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形成的关系加以判断。如:并列关系“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承接关系“辍耕/之垄上”其中的“辍”和“之”是两个表承接的动词;假设关系“战/必胜矣”等。4.按句序划。这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文言倒装句式,如“咨臣/以当世之事”、“何陋/之有?”等。总之,对于划分停顿,需要平时多加朗读训练,培养其文言阅读的语感,以达到熟能生巧之功效。(二)断句技巧1.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2.紧紧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3.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①句首的语气词“其、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然则”“纵使”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4.特殊句式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者……也”;“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可以帮助断句。5.依据修辞手法来断句。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考点二、文言词语解释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考查以实词为主,虚词次之。实词的考查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几个考点上。虚词考查得少,且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等。其中最重要的有:之、其、而、以、于。(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1.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这两上字互相通用,读音相同相近,并没有意义的联系。如“选贤与能”,“与”通“举”。2.一词多义。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义项。但它们之间又往往是有关联的,一般由本义转移至引申义。如:间:①中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介入、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隔开。“遂与外人间隔”④掺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⑤秘密,暗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有些实词会因一定的表达需要,在句中改变它原来的词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名词作动词。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本是名词“鞭子”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学#科网③动词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出”、“入”动词活用为名词“出产的东西”。④形容词作名词。如“披坚执锐”中的“坚”、“锐”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硬的盔甲”、“锐利的武器”。⑤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劳”、“饿”意为“使……劳累”、“使……饥饿”;“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意为“把……当作宾客”。4.古今异义。如“牺牲”“妻子”“交通”“无论”“绝境”“卑鄙”。(二)文言虚词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文言词语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三)常用方法另外,针对选择题,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4.联想法。运用“联想法”,将词与词进行一定合理的联想,符合句意即可。如:“期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馨”,现代汉语是“温馨”,显然在这不合适。可以与前文中的“名、灵”相联系,再者品德只有高下之分,因而可以推测这“馨”字是“高尚”之义。考点三、重点句子翻译(一)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二)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1.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2.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三)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留”“删”“换”“补”“调”“扩”六字,即六字诀。(1)留。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①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②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2)删。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如: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3)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如:①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汤”应翻译为“热水”。②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应翻译为“案件”。(4)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①前置宾语后移。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为:我跟谁一起呢?②后置状语前移。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5)补。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如:①(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补主语)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补谓语)③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补宾语)(6)扩。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对应其意义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译为:晋朝的陶渊明偏偏喜爱菊花。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卑鄙”等。(四)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翻译时加上“是”。常见句式有:①“……者,……也”。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②“……者,……”。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③“……,……也”。如:夫战,勇气也。④“……,……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外,还有“则”、“乃”、“皆”、“俱”等表示判断。2.省略句。文言文经常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省略某些成分。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①省主语:(村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②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③省宾语:小惠未徧,民弗从(您)也。④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3.倒装句。为了强调或出于习惯,有些句子成分倒置,翻译时一般要还原位置。常见有:宾语前置:如:微期人,吾谁与归?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状语后置:还自扬州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4.被动句。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被动者。在文言词中的“于”、“为”做介词时,常含“被”的意思,翻译时应体现被动含义。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考点四、内容理解与感悟(一)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宇,找准答题的切入点。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蓬,表达充分。(二)感悟评价:第一、感悟类题目所包含的道理必须非常明确,并且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或者至少是由文章某一内容派生出来的道理。第二、对人物的看法或评价要与文章内容结合起来,不能泛泛而谈。一般答题格式:通过……描写,表现了……的性格特征。或:从……中可以看出,xx是一个……的人。第三、论述道理或谈启发,要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是对作品思想观点的简单重复,要善于换个角度看问题,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扣时代,新颖而独特。考点五、赏析习作手法文言文阅读写作手法赏析类题目,我们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1.题目就修辞手法提问,应聚焦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2.题目就表现手法提问,应考虑借景抒情、对比映村、先抑后扬、动静结合、托物言志、首尾照应、虚实结合等。3.题目就表达方式提问,应考虑直抒胸臆、叙议结合、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等。4.题目就语言特点提问,应考虑音韵和谐、骈散结合、写实朴素、气势磅、清丽隽秀等。如《陋室铭》在修辞上妙用对偶、排比,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类比和托物言志,在表达方式上中间是描写,结尾是直接抒情,在语言特点上句式工整,音韵和谐。考点六、比较鉴赏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常见问法:(1)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于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2)甲文中的……和乙文中的…都…,请结合两文画线的句于,说说两文的………有什么不同。突破方法: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间读相关文字,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掲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一、对比阅读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完成下面小题【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选自《岳阳楼记》)【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选自《渔洋山人文略》)【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沙鸥翔集()

(2)宠辱偕忘()(3)倏然跃起数千丈()

(4)乃得踏危石()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听晚梵声出松杪,悠然有遗世之想。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 B.悉成明霞

悉如外人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返照吸江亭 D.不以物喜

醒能述以文者4.用“/”线为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6.【甲】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抱负?从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①襟当②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③。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④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⑤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⑥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注释】①披:敞开。②当:迎接。③盖有讽焉:大概有讽速的意味在里头。讽,讽喻。宋玉作《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使:假使。⑤会计:会计∶谓长官征收赋税钱谷的工作。⑥蓬户瓮牖∶极言房屋之卑陋。牖,窗户。⑦补充∶宋神宗元丰年间,张梦得、苏轼都被贬至黄州。张梦得在寓所西南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苏辙作《黄州快哉亭记》。当时苏辙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至均州,政治上也是很不得意。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佳木秀而繁阴

秀:秀丽 B.使其中不自得

中:内心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

适:安逸,闲适 D.觥筹交错

觥:酒杯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醒能述以文者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国怀乡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与民同乐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困潦倒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选文是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表现了欧阳修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B.乙文最后写张梦得不以贬谪为患,表达了作者对他遭“不遇之变”而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之情。C.甲乙两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楚襄王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D.甲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10.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11.《醉翁亭记》和《黄州快哉亭记》两文情景交融,分别紧扣哪一词语来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ㅤㅤ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①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②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③其二,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④其三,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有删改)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是日更定矣②惟长堤一痕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金陵人,客此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1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余拏一小舟/一无可看B.独往湖心亭看雪/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C.见余大喜曰/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D.更有痴似相公者/亦不作意看月者15.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16.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下面问题。①两文同写西湖,请概括各自不同的特点。②张岱看雪与哪种看七月半的人意趣比较一致?在选文中摘出一个你认为能体现这种人高雅的句子。(用原文回答)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转危为安B.战则请从

当余之从师也

力不从心C.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挑拨离间D.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故弄玄虚18.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9.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夫战,勇气也。”请你根据选文与链接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曹刿与曾国藩是如何理解和利用士气的。【链接材料】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二者不可得兼()(2)所恶有甚于死者()(3)故患有所不辟也()(4)杖汉节牧羊()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隐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B.【乙】文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的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C.【甲】文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乙】文中的苏武堪称孟子眼中的“贤者”。D.【甲】文首先阐明了“义”重于“生”,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乙】文中的“匈奴以为神”表现了匈奴人对苏武的敬重。24.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苏武是个怎样的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故不错意也

(2)岂直五百里哉(3)伏尸百万

(4)休祲降于天2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乙】楚王使景鲤如秦。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使景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不与不如景鲤留,是便计也。”秦王乃留景鲤。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节选自《战国策》)2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楚王使景鲤如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愿为市鞍马C.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见往事耳 D.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天子且至2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29.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选文塑造了唐雎和景鲤两个典型的“士”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士大夫”精神。(2)在外交斗争中,唐雎和景鲤各用什么方式战胜秦王的?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①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①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②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②,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遣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③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节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注释】:①倍蓰:一倍、五倍。概指数倍。②膏味:甘美的滋味。③足:满足。)3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援疑质理

引、提出 B.礼愈至

周到C.多且易致如此

表达 D.将以遗来者

留给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当倍蓰于昔人B.多以书假余

是以不藏于家C.既加冠

公择既去D.故余虽愚

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3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3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34.甲文中的“余”和乙文中的“老儒先生”的共同点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3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孰视之

(2)私我也

(3)闻寡人之耳者3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乙】景公春夏游猎,又起大台之役。晏子谏曰:“春夏起役,且游猎,夺民农时,国家空虚,不可。”景公曰:“吾闻相贤者国治,臣忠者主逸。吾年无几矣欲遂吾所乐卒吾所好子其息矣。”晏子曰:“昔文王不敢盘于游田①,故国昌而民安。楚灵王不废乾溪之役,起章华之台,而民叛之。今君不革,将危社稷,而为诸侯笑。臣闻忠臣不避死,谏不违罪。君不听臣,臣将逝矣。”景公曰:“唯唯,将弛罢之。”未几,朝②韦囧③解役而归。(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盘于游田:在野外打猎。田,猎。②朝:通“召”。③韦囧:大臣名。3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闻相贤者国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不废乾溪之役/百废具兴C.臣闻忠诚不避死/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朝韦囧解役而归/男有分,女有归3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吾年无几矣欲遂吾所乐卒吾所好子其息矣3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晏子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A.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宋】朱熹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李贺C.忠诚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西汉】枚乘D.欲为圣明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唐】韩愈40.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邹忌和晏子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司马迁《陈涉世家》节选)【乙】初,陈涉既为王,其故人皆往依之。妻之父亦往焉,陈王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妻之父怒曰:“怙①乱僭②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不辞而去。陈王跪谢,遂不为顾。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额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