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详细复习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详细复习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详细复习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详细复习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详细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5古人谈读书

详细学习复习

二类字

耻(chi)识(zhi)矣(yi)岂(qi)

一类字

耻(chi)诲(hui)谓(w6i)诵(sdng)

岂(qi)恒(heng)窥(kui)皆(jie)缺

(que)

难读生字词

敏而好(h4o)学不耻(chi)下问

是知(zhi)也默而识(zhi)之

诲(hui)人不倦论®n)语

余尝谓(wei)漫浪诵(sbng)读

心既到矣(yi)岂(qi)不到乎

朱熹(xi)要有恒(heng)

井蛙之窥(kui)天皆(jie)无识者

缺(que)一不可曾国藩(fan)

多音字

好「hdo(爱好乂喜好)好奇好逸恶劳

-优0(好看乂好评)

解析:当意思是“喜爱”或者“常常,容易(发

生事情)”时,读“优。”

例句:近年来,小红不但勤奋好(他0)学,而且品学

兼优,深受全校师生的好(优0)评,连续几年被评为

“三好(h三)学生”。

例句:刚学会骑车的人好(hdo)摔跤。

识「shi(识途老马)(知识)(常识乂见识)

Zhi(博闻强识)

辨析:当意思是“知道,认得,能辨别”读Shi;

当意思是“记住”时,读“Zhi”。

例句:我们的语文老师博闻强识(zhl),阅历丰富,

教会了我们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Shi)。

字音易错提醒

“诲人不倦”的“诲”读hui,

“皆无识者”的“皆”读ji己

默而识(zhi)之,知(zhi)还可以组词(博闻强识)。

题目训练正确的打V:

教诲(huihuiV)窥探(kuiVkui)

字形易错提醒

“诵读”的“诵”的右边不要丢掉中间的一点;

“岂不到乎”“岂”的下半部分是“己”,不是“已”

岂(下部是“己”);

“皆无识者”的“皆”的下半部分是“白”,不要写

成“日”。

“井蛙之窥天”的“窥”(上部是“穴,不是"…)

生词听写

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余尝谓

漫浪诵读心既到矣岂不到乎

朱熹要有恒井蛙窥天

皆无识者缺一^不可曾国藩

耻辱教诲所谓岂能

恒心窥视皆大欢喜缺少

生字组词

矣(悔之晚矣)

耻(耻辱乂(羞耻乂报仇雪耻"不耻下问)

诲(教诲乂谆谆教诲乂诲人不倦)

谓(可谓乂无所谓)(可谓神速)(称谓)

诵(诵读)(朗诵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

岂(岂止)(岂敢)(岂不是)(岂有此理)

恒(永恒)(恒心乂持之以恒)(恒态)(人之恒情)

窥(窥探乂窥见)(窥测乂管中窥豹)

皆(皆大欢喜乂尽人皆知)(比比皆是)

缺(缺少乂完美无缺乂缺席乂缺勤乂缺一不可)

题目训练:看拼音写词语

buchixiawenhuirenbujuanyuchangwei

()()()

manlangsongduxinjidaoyiqibudaohu

()()()

zhuxiyaoyouhengjingwakuitian

()()()

jiewushizhequeyibukezengguofan

()()()

1VV

chirujiaohuisudweiqineng

hengxinkuishijiedahuanxiqueshao

))()()

答案对照:

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余尝谓

漫浪诵读心既到矣岂不到乎

朱熹要有恒井蛙窥天

皆无识者缺一不可曾国藩

耻辱教诲所谓岂能

恒心窥视皆大欢喜缺少

形近字组词

耻(耻辱)(雪耻)(国耻)(可耻)(知耻)(无耻)(羞

耻)(报仇雪耻)(恬不知耻)(卑鄙无耻)(不耻下

问)

址(地址乂住址)

扯(拉扯乂牵扯)

趾(脚趾)(趾高气扬)

诲(教诲乂谆谆教诲乂诲人不倦)(教诲他人乂谨

遵教诲)

梅(梅花)(梅雨)(傲雪寒梅)

悔(追悔莫及)(悔过)

侮(欺侮)(侮辱)

谓(可谓)(无所谓)(可谓神速)(勿谓言之不

预乂称谓)

胃(肠胃)(胃黏膜)

猬(刺猬乂刺猬一样)

渭(渭水乂渭滨)

诵(诵读)(朗诵)(熟读成诵)(传诵乂过目成诵)

俑(兵马俑乂始作俑者)

涌(涌现乂泪如泉涌)

桶(水桶乂饭桶)

岂(岂止)(岂敢)(岂可岂非)(岂料)(岂但)(岂

能)(岂肯)(岂不是)(岂有此理)

凯(凯旋乂凯歌)

皑(白雪皑皑)

铠(铠甲乂铠同)

恒(永恒)(恒心)(恒久)(持之以恒)(恒言)(恒

态乂人之恒情)

桓(盘桓乂齐桓公)

但(但是)(非但)

窥(窥探)(窥见)(窥视)(窥伺)(窥测)(管中窥

豹)(窥豹一斑乂窥察地形乂管窥蠡测)

规(规则)(常规)(循规蹈矩乂墨守成规)

皆(皆大欢喜)(尽人皆知)(比比皆是)(人人皆

知乂有口皆碑)

旨(旨意)(圣旨)

楷(楷书乂楷模)(正楷)

缺(缺少)(缺人)(缺口)(完美无缺)(缺席)(缺

勤乂缺课)(缺考)(缺一不可)

缸(水缸乂浴缸)

块(块头乂糖块儿)

矣(悔之晚矣)

唉(唉声叹气)

挨(挨打)

埃(尘埃)

辨析同音字

sdng诵读歌颂

易错提醒“诵”表示朗读、背诵;“颂”表示赞

扬、歌颂。

课文精读理解

课文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读准课文字音

敏而好(h^o)学,不耻(chi)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i)

也。

默而识(zhi)之,学而不厌,诲(hui)

人不倦。

----《论(bin)语》

朗读节奏划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

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南宋时,朱熹把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被

尊为圣人。孔子在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经。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字词句理解解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K注释H:

〔敏):聪敏。

(好):(hao)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K译文U: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

或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K解析X: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天下人人皆可为我

师,求学者就必须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K启示工:我们要谦虚好学,不以向地位或学问比自

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K句解U:出自于《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

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子贡问道:“孔

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好

学,不以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

被谥为‘文’”

K段解U:告诫我们在学习上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K注释工:(知):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

一个“知”(zhi)同“智”,智慧。

K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

才是真正的智慧。

K启示工:我们言行要谨慎,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

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不要不懂装懂。

K解析X:此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

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是“智慧”的意思。这

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待其

他事物的态度。孔子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

诚恳、老实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K句解U:出自于《论语•为政》。子曰:“由,诲

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孔子说:“仲由(子路),我教给你怎样做

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

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K段解讥告诫我们在学习上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K注释U:〔识):(zhi)记住。

〔厌):满足。

1诲〕:(hui)教诲。

K译文X: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

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

K解析』:“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的方法,人要把

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

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K句解U:出自于《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

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这

是孔子自谦的话。

K段解》: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精神,以及教诲别

人的态度。

主题解说

(一)选自《论语》,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态度和

方法。告诫我们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疑难总结

1.这三则名言选自《论语》,此书记录的是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这三则《论语》中形容谦虚好学的句子是“敏

而好学,不耻下问”o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

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O

告诉我们学习要不知道满足的句子是“学而不厌”。

3.这三则《论语》告诉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答:(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o告诉人们读书要

谦虚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

们: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要虚心去学,不要不懂装

懂。

(3)“学而不厌”学海无涯,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

而不感到满足。

课文精读理解

课文原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

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读准课文字音

余尝谓(w6i)读书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

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d

ng)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

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yi),眼

口岂(qi)不到乎?

----[宋]朱熹(xi)

朗读节奏划分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

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岂不到乎?

作者简介——朱熹

朱熹,字元晦,世称朱文公。宋朝理学家、思想

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被

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后又一儒学集大成者。朱熹

是“二程”(程景页、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

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

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

在教育方面有著名的“朱子读书法”,其诗用鲜

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性,以《春日》《观书有感》等最为著名。

突出成就: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

世尊称为朱子。善于说理之作。

主要作品:《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

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

大全》《朱子集语象》等。诗词有《春日》《观书有

感菩萨蛮》《水调歌头》等。

字词句理解解析

余尝谓(w6i)读书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

K注释工:〔余〕:我。

〔尝〕:曾经。

(谓):“余尝谓”的“谓”(wei)说。

K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

到,口到。

K解析力:阐述观点,直接点明自己对读书的看法,

或者说是作者的读书方法。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bng)读,决不

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K注释工:〔漫浪〕:随意。

〔亦):也

K译文可: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

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

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K解析工:详细解析了读书“三到”之间的关系,强

调只有把这三方面做到了,才能把书读好。否则读书

的效果不会好,知识也记不牢固。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K注释H:〔急)要紧,重要。

K译文工: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K解析工:这里“急”的意思不是“急躁”而是最重

要、紧要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了读书“三到”中“心

到”的重要性,意思是告诫我们:读书时,专心是最

重要的。

心既到矣(yi),眼口岂(qi)不

至U乎?

K注释》:

〔矣):(yi)文言助词。表示陈述,相当于“了”。

【岂):(qi)难道、怎么。

〔乎):相当于“吗”。表示语气的词,表示疑问或

反问。

K译文U:心已经到了,眼难道会看不仔细,嘴怎么

会读不正确吗?

K解析工:这一句是反问句,“岂”是难道、怎么的

意思。作者把这个反问句作为全段的结束,起的是强

调作用。再一次说明了读书时“用心”的重要性,只

有用心去读,才叫真正的读书,读书才能起到效果。

K段解U:这段话分三层来阐述朱熹“三到”的读书

观点。

K整段解析工:出自于朱熹的《训学斋规》。“心到”

讲的是思维要跟得上,要在读书时用心思考,要把心

思放到书的内容里去;“眼到”是指读书时眼光要集

中在书上,不要东张西望,精神要集中;“口到”讲

的是大声地读出所学的内容,把人家讲给你的话变成

自己的话讲出来。

K启示U:“三到”指:心到,眼到,口到。启示我

们读书不仅仅要有热情,更要有方法。不仅要多读多

看,更要多用心思考。只有时时刻刻思考自己所读的

书,才能充分吸收书中的营养,领会书中的智慧和精

神。用心,功夫才不会白费。

K思考》:为什么朱熹认为“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答:这句话说明了读书的关键所在!心到,即集

中注意力,只有用心去读,方可理解文中意思。“心

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

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如果读书时三心二

意,再有用的知识也会被拒之门外,不被自己所用,

如此读书亦是浪费时间。

总结检测

L本文的作者是宋代的朱熹,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2.朱熹认为读书要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其

中心到最重要。原因是:“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

久也。”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是读书要专心致志做

到心到、眼到、口至I」。

主题解说

(二)选自《训学斋规》,主要讲的是朱熹的读

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告诫我们读书最重要的

是用心。

课文精读理解

课文原文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

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

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

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

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

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读准课文字音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

有识,第三要有恒(heng)o有志则断不

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

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

(kui)天,皆(jie)无识者也;有恒者

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que)一不

可。

[清]曾国藩(伍。)

朗读节奏划分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

/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

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简介——曾国藩

曾国藩,晚清名臣,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

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

涵,号涤生。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与李鸿章、左

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在曾国藩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

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

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

开拓者。

曾国藩是宗圣曾子七十世孙。文学成就:曾国藩

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

“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

主要作品:《求阙斋文集》《诗集》《家书》《家

训》《为学之道》《五箴》等。有《曾文正公全集》

传世。代表作品《曾国藩家书》等。

字词句理解解析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

有识,第三要有恒(heng)o

K注释工:

〔盖):句首发语词,可不译。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K译文》: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

识,第三要有恒心。

K解析X:“志”指志气、志向;“识”即为见识;

“恒”为恒心。这一句总述观点:读书要做到有志向、

有见识、有恒心。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

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

海,如井蛙之窥(kui)天,皆(jie)无

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K注释H:

〔下流):下等,劣等。

〔尽〕:尽头,止境。指没有止境。

〔河伯):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窥〕:原意指从小孔或缝隙里看,偷看,这里指看。

〔皆〕:都。

〔断〕:绝对、一定。

K译文H:有志向就一定不甘心为下等;有见识就知

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足足,像河伯观海,

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

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K解析X:有志气的人,不会让自己长久地碌碌无为、

平庸度日;有见识的人,知道学无止境,不敢自满自

足;有恒心的人,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段话进一步

阐述了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断”在这

里不是断开或斩断的意思,而是表示绝对、一定,使

语气更坚决、态度更强硬、观点更明确。

K思考可:作者用“河伯观海、井蛙窥天”告诉我们

什么?答:告诉我们学海无涯,不能稍有心得就自满

自足,自高自大。

此三者缺(que)一^可。

K译文X:这三点缺一不可。

K解析工:总结句。起强调作用,点明“有志、有识、

有恒”是读书不可或缺的三点要素。

K段解工:段解:曾国藩教育子孙读书要有志、有识、

有恒。

K整体解析》:曾国藩的这段关于读书的“三有”强

调了: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只有

树立远大志向,学无止尽,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主题解说

(三)选自《曾国藩家书》,主要讲的是曾国藩

的读书论,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总结检测

1.本文的作者是清代的曾国藩,他认为读书人应具备

哪三个条件?

答: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

心。

2.这三个条件对读书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有志向才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有

见识才知道学无止境,不会自我满足;有恒心才能把

事情做成功。

思考探究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

三要有恒”是曾国藩的读书“三有”,这“三有”都

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此三者缺一不可”?

答:曾国藩的“三有”中,“有志”指的是有志

气或志向;“有识”指的是有知识或见识;“有恒”

指的是有恒心和毅力。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有志气才能读好书;读好书才会有知识,有见地;而

越有知识、有见地的人越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少,因此

读书更会持之以恒。

主题整体概述

《古人谈读书》以三篇古人关于读书的箴言,告

诉我们读书做学问,不仅仅要勤学好问、实事求是、

学无止境,还要心到、眼到、口到,只有做到有志向、

有见识、有恒心,才会在读书时有所体会、有所成就。

整体概括

一《论语》:勤学好问、实事求是、学无止境(学习

态度、学习方法)

二朱熹:“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三曾国藩:读书人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有志、有识、

有恒

文后思考题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节奏划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

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岂不到乎?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

/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

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参考答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文:

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

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

正的智慧。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

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

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

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

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

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

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

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

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

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

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

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译文:

(三)

真正的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

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等;有

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

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

的人则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三样缺一不可。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

有启发。

参考答案

交流范例

A:我认为朱熹的“心到最急”说得太对了。如

果读书不用心,马马虎虎地读,就如同囱冏吞枣,一

点意义也没有。我平时读书的时候,不仅会读,还会

用心想一些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