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20到30的教案参考6篇_第1页
认识20到30的教案参考6篇_第2页
认识20到30的教案参考6篇_第3页
认识20到30的教案参考6篇_第4页
认识20到30的教案参考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认识20到30的教案参考6篇

认识20到30的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

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说课教案》,来自网!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使学生记忆深刻)

认识20到30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7页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特征。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圆的特征。

2、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圆规。

2、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实践操作。

1、折一折。

每人准备一个圆,请同学们想办法找出圆心。

2、小组活动:剪几个圆,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

3、汇报:沿着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都能完全重合。

4、小结: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可以表示为d=2rr=d/2。

二、尝试练习。

1、说一说学过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正方形:4条

长方形:2条

等腰三角形:1条

等边三角形:3条

圆:无数条

2、要求学生剪出书本第7页做一做的三幅图,沿中心点a转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二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3、练一练第三题。

学生画出对称轴,集体交流。

4、练一练第四题。

学生实际测量,集体交流。

5、练一练第五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使学生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以及圆的轴对称性和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引导学生整理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的旋转对称性,以及圆是一个任意旋转对称图形。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在掌握圆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知道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而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存在问题:对于画对称轴,学生掌握得层次不齐。需要进一步练习巩固!

认识20到30的教案篇3

除法竖式的认识》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二课时,因此我想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知道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法竖式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教学:

一、通过复习引入,有12根小棒,每四根分一组可分几组?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1)摆小棒。(2)画一画,圈一圈。怎样列式?还可以列竖式计算。导入新课。

二、新授部分。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教除法竖式的认识备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和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探讨,上网查询,说法各异。我觉得除法竖式的格式与加法、减法和乘法都不一样,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怎样让学生自然的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习效果很好。

根据学生写的除法竖式对比的写出正确的除法竖式,“厂”是竖式的除号,好像“厂房”的`“厂”字,教学反思《《除法竖式的认识》教学反思》。被除数住在房子里面,除数住在窗口,表示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商住在房顶,要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把分得的结果就写在横线的上面,这条横线和加减法的横线一样也相当于等号的意思。

接着我又追问:商写在什么地方?它表示什么(让学生观察摆小棒,分掉多少根?12根写在竖式被除数的下面.再观察分掉12跟后还剩下多少根?在竖式上我们能不能看出剩下多少根?剩下的写在竖式的什么地方)完成了竖式再介绍各部分名称,每个数的表示意义。

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的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练习部分,我设计将后面的练习作为一系列的闯关题出现,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在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不断闪要智慧的光芒。当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我总要问他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

结束了除法竖式的认识的教学后,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把握得较好的几个地方就是前面新授的部分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出除法竖式,讲解得比较到位和详细,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这种方法;还有就是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理解。我也同时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不足:

一是临场应变能力应当加强,要做到心中有数。即使是自己为了某些外在的原因要赶进度,也要力求自己授课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出现了口误的地方,应当及时的改正。

另外应当注意再多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从这中间去找解决如何更好的传授知识的问题。

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严谨和完整性,从小培养他们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对以后做应用题也是很有好处的。

认识20到30的教案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其所处的位置与作用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初步认识过程,但都是直观的表象的认识。

3、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及其内在的联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学会用圆规画标准的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让学生初步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知识目标);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解释圆的特征(能力目标);

3、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操作,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具体特征。用“小组合作法”让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创造性的以不同方法画圆。如果按照以上的方法实施教学,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主动尝试,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教师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着实实在在的孩子,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会马上出示多媒体课件,在渐进的音乐声中,米老鼠和唐老鸭分别推着小车过来了,唐老鸭的车起路来上下颠簸的厉害,而且走的慢,米老鼠的车却很平稳且比较快;“为什么米老鼠的车走起来又快又稳?”我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否跟米老鼠的车轮有关系呢?认真学完这节课你就能找到答案了!”同时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圆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第二

组就是刚认识的圆,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1)找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

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认识半径、直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小组议一议,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能画无数条,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这里因为有半径的知识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知识,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也能画无数条,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探讨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分组讨论在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2r与r=d/2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3、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试着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圆,并要求一边画,一边想画圆的步骤有哪些。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1)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2)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3)旋转画圆。接着我会示范一次画圆的方法,强调画好后要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三)、利用特征,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因此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让同学们试着用刚才所学的圆的知识来解析一下,为什么米老鼠的车走起路来既平稳又快,而唐老鸭的车子走起路来却既颠簸又慢?那是因为米老鼠的车轮是圆的,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处处相等,车轮滚动起来轴心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走起路来比较平稳,比较快。而唐老鸭的车轮是方形的,方形中心到方形边上的距离不相等,车轮滚动起来时,轴心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走起路来上下颠簸的厉害,走的也就比较慢。

(一)巩固练习

1、图中有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为什么?(这道题主要是帮助同学们巩固对半径和直径意义的理解。)

2、填表:(这道题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对半径和直径关系的理解)

3、判断题。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5厘米的圆大。()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这道题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二)拓展练习

在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分米?(这道题充分体现了圆的知识在数学领域的应用。)在练习方面我会采用开放评价和个性激励的方法,在时间上给予了全场评价,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时评价,在内容上,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而在形式上,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同学之间的评价,以引起他们的争议和共鸣。

五、板书设计

认识20到30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物体,你要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2、你要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你要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以此关注身边的事物来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数值的估测和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新的学年不知不觉已经开始三周多了,同学们在过去的一年里肯定都长高了不少吧?有没有同学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呀?看来很多同学都很关心自己的成长,刚才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米和厘米来表示了自己的身高,那么谁能用手比量一下一米和一厘米大约有多长呀?这几位同学表示的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还要交两个新的朋友,通过预习,同学们一起说这两个朋友是-板书毫米和分米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测试,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很不错,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这里有一张卡,老师想知道它的厚度,谁能帮老师量一量呢?这位同学预习的很好,毫米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是mm,下面请同学们摸一摸,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毫米到底是多少,同学们可以感觉出来,1毫米这个单位真的是非常小。

(二)自主学习认识毫米

它在直尺上怎么表示呢?请大家拿出直尺,直尺上最小的一格就是1毫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尺子,

1、请你指出直尺上的1毫米。

同学们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学习,相信已经掌握了不少关于毫米的知识,考验同学们的时候到了,请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画一画。

(1)量一量身边的那些东西的厚度或者宽度可以用毫米表示,请记下来。

(2)你能画一画1毫米、5毫米、10毫米吗?

2、通过刚才的画图和观察直尺,你认为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一起来数一数,出示幻灯片。

1厘米=10毫米

通过幻灯片我们看出来了,厘米和毫米是相邻的两个单位,通常情况下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十进制,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在一年级的时候不是学过1米=100厘米吗?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是因为米和厘米之间还有一个单位就是-分米(dm)也就是说厘米和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吗?厘米和分米才是。所以厘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应该也是10。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一分米究竟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多长是一分米?给同桌比量一下。跟小组内同学一起,看看经过同学们的讨论,能不能解决关于分米的一些小问题。

(三)合作探究认识分米

2、量一量你的手有1分米长吗?把小组内同学手的长度值记录下来。

3、画一画1分米。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四)整理反思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单位,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单位排排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问题同学们都帮老师解决了,同学们都学会了吗?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学得好,做得快。

三、巩固练习达标测试

1.在()里选择适合的单位打√

黑板长:3(米、分米)铅笔盒长:3(米、分米)橡皮宽:16(厘米、毫米)黑板

2、括号里填的单位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圆珠笔长14分米。()

床长2厘米。()

大树高25米。()

课桌宽100毫米。()

课本长2分米。()

3、能力拓展:下面是小马虎写的一篇日记,你能找出里面的错误吗?

小马虎的日记3月4日星期日晴

星期天,我背着3米宽的书包,骑上8厘米高的自行车,去离家200厘米远的超市买学习用品。到超市后,我买了一支2米长的铅笔,一块4分米长的橡皮,还有一本18厘米厚的童话书。然后高兴兴回家去,路上我口渴了,又买了一支1厘米长的雪糕,今天过得真充实啊。

四、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

五、作业(全做或选做)

基础练习:

课本34页2、3、4

拓展练习:

1、你会用多种方法写一下你的身高吗?

()厘米()分米()厘米()米()分米()厘米

2、身边的事物你还知道哪些是一毫米和一分米长度或厚度的吗?

1毫米的有:()1分米的有:()

认识20到30的教案篇6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分享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案给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几分之一”概念的形成。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一分好吗?

现在有四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公平?每人分多少?

两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公平?每人分多少?

像这样,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什么分法?

我们再来看看如果一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呢?每人得到多少呢?

一半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那么,老师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