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武清区南蔡村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天津武清区南蔡村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天津武清区南蔡村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天津武清区南蔡村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天津武清区南蔡村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天津武清区南蔡村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

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暗度

付桂秋

去年夏天,我调来二分局工作。当天去收发室取快递时,守门的老李要去卫生间,让

我帮忙照看一下。可他刚走,外面就传来颤巍巍的叫声:大刚啊……大刚啊……

我望向窗外,见一个拄着拐被的老人站在台阶上。他头发花白,动作迟缓,嘴里“大

刚大刚”地叫个不停。

我把门开个缝,见地上有个塑料方便袋,装着一把菠菜,还有几个茄子。我第一反应

就是迷路的老人,买完莱找不到家了,就站在门里问:老爷子,找谁呀?

话音未落,就听身后传来“咪咚咚”的脚步声,有人急急忙忙地说:找我的找我

的……

我回头一看,见王刚王科长从二楼跑下来,一脸的歉意。我让开身,王科长闪出门,

搀扶老头儿往一边走去。这时,老李回来了,趴在窗户上向外看,绘声绘色地叫:大刚

啊……大刚啊……然后哈哈大笑,说:这老头儿没治了!总来。

见我疑惑,他解释道:你刚来不知道,那是王科长的老爹,整楼人都认识他这老头儿

啊,也不管这是不是办公区域,离老远就大刚啊大刚啊地喊。王科长是复员军人酒量又

大,大家就给他起外号叫"大缸”了。去年老头儿还挺有底气呢,扯开嗓子全楼人都能听

见。今年开春得了场病,本以为这回不会再忙叨人了,可没出俩月,又离了歪脚往这儿

跑。岁数大就是老小孩儿。哎呀,这真是豆腐掉到灰堆里一一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呀!

我也笑了,蔬菜那么便宜,用得着颤颤巍巍送来吗?这老头儿就是闲的。

这以后,隔三岔五就能听到那直巍巍的叫声。偶尔,也会听到王科长的埋怨声。

到了秋天,老爷子再来送菜,就把塑料方便袋放在台阶上,含含糊糊念叨什么已经听

不清楚了,嘴角还挂着,身体大不如前了。

王科长就苦笑说:实在没辙了,也不跟你打招呼,就这么偷摸地送。他告诉老李,看

见老爷子来就喊他一声,不忙他就直接送回去;忙就搬把椅子,让他在阴凉处坐一会儿。

张姐笑说:看人家王科长,不光工作出色,还那么有魅力,总有人暗送“秋波”。

我发现,老人送的菜确实总有一把菠菜。那菠菜棵小,根缸,叶幺彖,一看就是草地种

的,老李说这菠菜品种好,叫红嘴绿鹏哥儿朱元璋做珍殊翡翠白玉汤的材料,

一个周五的下午,阳光明媚,王科长端着脸盆毛巾下来,在树荫下给老头儿擦完脸,

又把他的双手泡在水里,坐那儿和他唠嗑儿。过会儿,就蹲地上给他剪指甲,王科长说老

头儿指甲特厚,得泡软了剪。剪完,还拿小挫刀磨,那动作,真像一个大闺女在绣花。

张姐看见了,感慨道,想不到我们五大三粗的大刚同志竟还这么细心呢。

刚入冬,王科长就见了报,说他两年来,一直义务照顾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

年痴带)的老人。老人女儿介绍说,她弟弟和王科长同名,也叫王刚,弟弟小时候嘴角总

发炎,医生让多吃菠菜,她爸就一年四季在院子里种菠菜。后来住楼房,不能种就买,四

年前,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次年,他儿子因车祸去世,家里一直瞒着他。可他怎么糊

涂也惦记着儿子,总找大刚,一次从分局门前路过,见有人喊王刚,就把王科长当儿子

了。王科长把老人送到家,了解内情后就顺水推舟,答应从此以后经常来照顾老人。

这回真相大白了,原来那不是王科长的亲爹,他是做好事呢。

去年底,王科长被评为“十佳好市民”。

今年春,王科长又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

没过多久,王科长就成了王副局长。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再也见不到老头儿的身影了。我只记得8月末的一天,早上刚

到单位,就听说王副局长干爹去世了,明早五点出殡。有人嘀咕,这干爹真没白认,名利

双收!人家这真是“暗度陈仓”啊。

次日送行,整个分局的人都到场了。王副局长的悲痛意想不到。他拉着丁科长的手说:

麻烦哥哥帮我招呼大家。哥哥你不知道啊,兄弟我独苗,十八岁的时候爹张罗给我娶媳妇

儿,我就跑出来当兵了。他就岖气不和我说话了,直到八年前,病危了才说想我。可等我

到家,老爹已经走……呀兄弟多想听爹喊我大刚……

(选自2017年6月《小小说》,有删改)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颤巍巍的老头,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疾病缠身和行动不便,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的“我”是事件的发现者和见证者,起到线索的作用,同时还增加了故事的真

实性。

C.小说中的门卫李师傅是个次要人物,他的出现可有可无,对主人公并没有多大的影

响,是小说中多余的人物形象。

D.“大缸”是同事对于王大刚的戏谑称呼,体现了大家之间随和的关系,也体现王副局

长为人实在,为后文赡养老人埋下伏笔。

19.小说标题“暗度”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20.文章结果揭示了王副局长照顾老人家的原因,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8.C

19.(1)标题“暗度”揭示了小说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三折,老人家把王科长当作自

己的儿子大刚,为了弥补主人公的遗憾,王科长真实直地照顾老人。(2)王科长是将错

就错。(3)标题“暗度”表达作者对人与人之间无端猜测他人行为目的的人的善意批

评,(4)对和睦相处的真诚期待之情。

20.(1)故事情节在结尾突然逆转,产生出人意料的戏剧性的效果,既出人意料,又在

情理之中。(2)小说结尾与前文所设置的伏笔遥相呼应,老人的儿子与王副局长都叫

“大刚”,王副局长将错战错,认真充当起老人家的儿子来,结尾揭示了王副局长这样做

的原因,(3)小说的结尾安排王副局长把老人家当作自己的父亲来对待,表达了王副局

长对自己父亲的愧疚思念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

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C项,“他的出现可有可无,对主人公并没有

多大的影响,是小说中多余的人物形象”错误,不是可有可无的形象,起到转换的作用。

故选Co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

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

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

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

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

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此题标题“暗度”从情节看,揭示了小说情节的波澜起

伏,一波三折,老人家把王科长当作自己的儿子大刚,为了弥补主人公的遗憾,王科长真

实直地照顾老人,王科长是将错就错;从主旨看,表达作者对人与人之间无端猜测他人行

为目的的人的善意批评,对和睦相处的真诚期待之情。

【20题详解】

此题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情节的安排能力,答题时一般从情节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切入,然后

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作用,此题要求分析的内容在文章的结

尾,注意结尾的方式及其效果:故事情节在结尾突然逆转,产生出人意料的戏剧性的效

果,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等角度分析作用:从结构看,小说结

尾与前文所设置的伏笔遥相呼应,老人的儿子与王副局长都叫“大刚”,王副局长将错战

错,认真充当起老人家的儿子来,结尾揭示了王副局长这样做的原因,;从主旨的角度

看,小说的结尾安排王副局长把老人家当作自己的父亲来对待,表达了王副局长对自己父

亲的愧疚思念之情;从人物的角度看,丰富了人物形象。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

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

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

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

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

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

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

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

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

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

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

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

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

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愕、王褒、沈侄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

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辉》说:“秋月照层岭,寒

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

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

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

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

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

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

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

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

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

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

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

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

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

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

“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

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

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

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

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

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下面有关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所以,在古诗中,“落

叶”是很常见的一般形象,而“树叶”这一形象从没出现在古代诗歌中。

B.在作者看来,“落叶”与“落木”所指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落叶”是一

般概念,意义具体而可观,内涵比较单一;“落木”是特殊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维的特

点,具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内涵比较丰富。

C.作者一方面说吴均的《答柳辉》中“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其中的“高木”也

可以说成“高树”,另一方面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两种说法前

后矛盾。“木”与“树”二者所指对象明显不同。说“'木'在这里比'树’更显得单

纯”,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待它们,“树”比“木”更有韵味。

D.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一般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

修养的诗人们才能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

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2.下列关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木”除了作为一般概念树的意义之外,还隐含有“落叶”“木头”“木料”“木

板”的影子,潜藏着树干的意义。

B.“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与“树”虽然指的是同一对象,但诗人都

喜欢借“木”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D.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

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

叶的缘故。

3.作者指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能引起人们的丰富联

想。下列关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

城。”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B.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

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C.宋代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儿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

杭州作汴州。诗中“游人”,暗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D.选文中引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的“高树”常常让我们想起树干高大,树

叶茂密;“寒风扫高木”中的“高木”让我们联想到树大树高易招风摧残。

参考答案:

1.B2.A3.D

L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A“从没出现”错,C不矛盾。

说“当然也可以“,是从二者所指对象的角度,说明二者没有区别。说“‘木’在这里比

'树'更显得单纯”,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待它们,“木”比“树”更有韵味。D”只

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错。

点睛: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

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

文章的内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

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概括文章的内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与理解,依然属于筛选信息,理解文意题型。

回到原文寻找答题区域,一一比对,注意选项表达与原文的出入。B原文“然则‘高树'

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

比‘树’更显得单纯”,选项扩大了范围,忽视了“这里”的限定条件;C原文是“此后

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辉、王褒、沈侄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

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此选项扩大了范围。D“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

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与原文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

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

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是“潜在的形象”。偷换概念。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逐个选项和原文一一比对,就会发现表述

上的出入。D原文是“高树暗示了满树叶子在吹动,高木暗示了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

寒风扫高木'中的'高木'让我们联想到树大树高易招风摧残”无中生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身价

欧•亨利

傍晚,一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孩,又来到了小公园安静的角落里,坐在一张长椅子上

开始读书。她的脸看起来很秀气,衣服却很普通。小伙子知道,这一段日子,她每天都是

如此。

小伙子慢慢地走到她旁边,就在这时,女孩手中的书滑落到了地上。小伙子顺势捡起

书,礼貌地递给她,寒暄了几句后,就静静地站在一边。

女孩看了一眼小伙子,一身俭朴的衣着,一张并不引人注目的脸。

“坐下吧,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光线太暗了,看不了书,我愿意聊聊天。”

“你知道吗,”小伙子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女孩,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女孩冷若冰霜地说,“都得记住,我受过良好的教育。”

“对不起,”小伙子说,“都是我不好,我太冒昧了,我的意思是,来公园的女孩很

多,你知道,当然,你不知道,但是……”

“我当然知道。还是谈点别的吧,讲讲这些来来往往的游客,他们要去哪儿?为什么

那么匆忙?他们高兴吗?”

小伙子一下糊涂了,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之所以经常来这里,就是因为在这里可以和游客们近距离地接触。我跟你讲话,

就是因为我想找一个天性善良,对钱看得很淡的人聊一聊。你不知道,我太讨厌钱了,也

讨厌我周围那些腰缠万贯的男人。我不喜欢珍珠宝石,对游山玩水也没什么兴趣。”

“可我总是认为,”小伙子说,“钱是个好东西。”当你有了一百万之后,就只好兜

风、看戏、跳舞、赴宴去了。我可不想过这种日子。”

小伙子诙谐地看着女孩,说:“我很喜欢研究和探听你们富人的生活。”

“有时候,”女孩继续说,“我想,如果我要恋爱,就要爱一个普通的小伙子一一告

诉我,你是干什么的?”我就是个普通人,但是我希望我能出人头地。你刚才说的话当真

吗?你会爱一个普通人?”

“当然啦!”她回答。

“我在一家小饭馆工作。”小伙子说。'

“该不会是个跑堂的吧?”女孩问。

“差不多。”

女孩马上看了看手表,然后站起身,说:“你怎么还不去工作?”

“离上班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呢。我们,我们下次还可以见面吗?”

“不知道……哦,我得走了,晚上我还要去赴宴,还有一个音乐会,司机在等着我呢

“说到这里,她朝公园门口的那辆白色小轿车指了指,“那是我的车。”

“我看到了。”小伙子羡慕地说。

“再见!”

“天晚了,”小伙子说,“不太安全,要不,我送你?”

“谢谢,你还是再坐一会儿吧。"说完,女孩朝着公园大门走去。小伙子看着女孩的

身影,不紧不慢地跟在她后面。

到了公园门口,女孩从那辆白色小轿车旁走了过去,横穿马路,走进一家小饭馆,打

了卡,然后换上侍应生的制服,开始工作。

小伙子在街上慢慢地走了一会儿,然后,径直走近那辆白色轿车,钻进去,对司机

说:“去夜总会,亨利。”

(选自《中

外微型小说鉴赏》,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

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B.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

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小伙子装得像富

人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D.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

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

E.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

理之中。

(2)“小伙子慢慢地走到她旁边,就在这时,女孩手中的书滑落到了地上。”这个动作的

描写有

何作用?

(3)这篇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6分)

(4)小说的标题“身价”有何含义?评判“身价”的标准是什么?你读了小说之后有何

感想?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感受。(8分)

参考答案:

(1)AE(A给2分,E给3分,多答不给分。)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等级为C;具体考查学生从文筛选文中信息

的能力。B项”情节曲折离奇”,“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错。C项”在嘲笑这个小伙子

装得像富人一样”错。D项”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错。

(2)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女孩书本的滑落,才有了下文女孩与小伙子对

话。

②凸显了人物形象,“慢慢地”可以看出女孩不是因为惊吓而书本滑落,而是在虚张声

势,装模做样。

③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揭露金钱至上的观点对人性的扭曲(或“身价”是用金钱来衡量

的。)

(3)这种出人意料而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是欧•亨利小说最显著地艺术特色,被人们称

为“欧・亨利式结尾”。(2分)铺垫有以下几处:①女孩穿着普通,对普通人冷若冰

霜,言行粗俗;②小伙子温文尔雅,诙谐地对女孩说“我很喜欢研究和探听你们富人的生

活”;③女孩马上看了看手表,然后站起身,说:“你怎么还不去工作?”(写出其中两

处铺垫即可,每点2分,共4分)

(4)①小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2分)②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身价”是用金钱

来衡量的。女孩的拙劣表演,正是对这一标准的诠释。(2分)③感受:扭曲的价值观导

致了人性的畸变。为了抬高身价,穷人装成富人,极力吹嘘自己的奢华;为了寻求刺激,

富人装成穷人,对秀气的女孩百般讨好。但由于金钱的阻隔,双方都难以融入对方的生

活,最后只好回归各自的状态:女孩到小饭馆当侍应生,男孩到夜总会寻欢作乐。

(也可以理解成“深刻地描绘了有钱人的心理状态,不愿放弃做富人的快乐,又想得到

穷人的快乐,欲望本就无法满足”;或者“女孩是想在小伙子面前维护穷人的自尊,小伙

子却是想从被社交充斥的生活状态中逃离出来”;也可以理解为“女孩和男孩都是对自己

接触不到的生活的一种好奇”。立足文本谈感受共4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

以蓍巴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

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

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

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苑③也,力能杀

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

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

日:“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

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

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

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

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日:“今朝廷清明,比年

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炯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

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

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

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之。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①蓍(shi):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③青兜(si):传说

为太上老君的坐骑。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B.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C.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D.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朝为了巩固边防而设置的一种类似军区的单位,长官称“节度使”。

B.掌书记,全名为节度掌书记,类似记室参军,为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机要秘书。

C.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行同音行营,指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住所,又名御营。

D.美芹十论中的“美芹”是敬辞,古人对别人的上书、建议,称“芹献”。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

《离》圭卜,于是决定南归。

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

疾,辛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C.辛弃疾写《美芹十论》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的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

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被实行。

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盗匪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

帝的褒奖。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参考答案:

8.B9,D10.B

11.(1)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这样的)变故,拿什么复命呢?

(2)辛弃疾于是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白,不被(孝宗)

采纳。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

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

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

词“民”“国本”“贪吏”“盗”“陛下”“由(理由)”“术”“兵”,虚词

“为”“而”“之”,再结合本句意思: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可是贪官污吏却迫使他们

成为盗贼。希望陛下深入思考导致百姓做盗贼的原因,探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依靠

平息盗贼的军队。句子可以断开为: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

/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故答案为Bo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占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美芹’是敬辞,古人

对别人的上书、建议,称‘芹献'”说法错误,“美芹”用以自谦。古人对自己的上书、

建议,称“芹献”。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

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说法于文无据,原文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的落实,如(1)中的“缘”,因,因为;“归”归顺;“我缘主帅来归朝“,我因主帅

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期”,想到,料到;“何以”,“以何”,拿什么;“何以复

命”,拿什么复命呢。(2)中的“因":于是;“论”,谈论,谈;“持论”,所持观

点;“劲直”,强硬而直白;“为”,表被动,被;“迎合”,指采纳。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

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

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

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老师,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一起被

称为辛、党。当初(他们两人)占卜仕途,用蓍草占卜来决断,党怀英得到的是《坎》圭卜,

于是留在了北方,为金做事,而辛弃疾得到了《离》圭卜,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度管束山东、河北的效忠大宋朝廷的军

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做南归的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辛弃疾

有时跟他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做事,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

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在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

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如果)抓不到他,(您)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

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给了金帅,于是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说:“我知道你真正的

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杀了他,回

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十分壮勇。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犒劳军队,召见并嘉奖

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见耿京。正遇上

张安国、邵进已经杀死耿京,投降了金(这件事),辛弃疾就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

“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这样的)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统制

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在与金将饮酒,(辛弃疾)就当着众人

的面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刑场将张

安国斩首。

乾道六年,孝宗在延和殿召见大臣们,商量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在恢复

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于是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

直白,不被(孝宗)采纳。(辛弃疾)作《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

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讲和刚成定

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

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辛弃疾,说他胸怀大志、谋略过人。(孝宗)召见了他。

不久,辛弃疾担任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当时,盗贼在湖南接连兴起,辛弃疾全都讨伐

平定了他们。然后就上奏章说:“现在朝廷十分清明,可近年来李金、赖文政、陈子明、

陈炯等盗贼相继兴起,他们都能一呼百应,杀死抢掠官吏、百姓,死尚且不顾,以至于劳

烦大军来消灭(他们)。普通老百姓,郡府用搜刮(钱财)害他们,县衙用征收赋税害他们,

官吏用索取(钱财)害他们,有钱有势的人用兼并(土地)来害他们,盗贼用掠夺来害他们,

老百姓不去做盗贼,离开这里将到哪里去呢?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可是贪官污吏却迫使

他们成为盗贼。希望陛下深入思考导致百姓做盗贼的原因,探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

依靠平息盗贼的军队。”皇上诏令褒奖他。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司马光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

柩归葬于蜀。蜀人之衬也,同垄而异蚌。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

其:”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

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日: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

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

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

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粉,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

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

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

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

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

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

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

“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

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

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

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

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

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

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

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

也。

(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退而次之日次:编次,撰述

B.生十八年归苏氏归:出嫁

C.由夫人素勖之也勖:勉励

D.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没:失去

10.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3分)

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②独夫人能

顺适其志

③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④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

⑤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⑥乡人有急

者,时亦周焉

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④⑤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在京城去世后,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告诉前去吊唁的司马光,他们要将父

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

B.有人劝说程氏向苏家父母求得一些财物,而程氏认为虽然可以求得,但是害怕

有人说自己的丈夫而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C.苏轼和苏辙兄弟小时候,都是由程氏亲自教育的。程氏常常引用古人的事例来

勉励他们,后来他们同一年考中进士,又同登贤良方正科。

D.司马光认为女子如果能做到使家族和睦,善于治理家事,就已经很贤惠了,而

程氏在此基础上,还能做到勉夫教子,可谓见识高远。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何为甘此蔬粉,独不可以一发言乎?(4分)

(2)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4分)

(3)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4分)

参考答案:

9.(3分)D(没:同“殁”,死)

10.(3分)A(④写其持家之才⑤写其读书识义⑥写其善良助人)

11.(3分)B(应为向自己的父母求得一些财物)

12.(1)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大意对、语句

通顺得1分,“何为”、“独……乎”各1分)

(2)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愁悲哀的。(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

分,“死直道”、“戚”各1分)

(3)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

产业。(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穷”、定语后置句式、“振”各1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空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

《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

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

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

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

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

人,出一头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

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

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锚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

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

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拾敛民财,敛聚于上

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

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

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

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

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说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

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画的一项是

A.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

见是书/得吾心矣

B.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

见是书/得吾心矣

C.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

见是书/得吾心矣

D.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

见/是书得吾心矣

14.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

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

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

《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

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

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拭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

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拭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

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

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参考答案:

13.C14.C15.A

16.(1)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

许洪水危及城池。

(2)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

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

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博通经史/属文日数

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这段话是说“苏械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

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

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

词,如“经史”“贾谊陆贽”“书”“庄子”“吾”等,然后依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

如“通”是动词,宾语是“经史”,“日数千言”是指“属文”,故应从“经史”和“属

文”之间断开,排除A项;如“未能言”是说“口”,故“口”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B

项;“见”的宾语是“是书”,故应在“书”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C项。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春秋》……与

《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错误,"五经”为《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春秋》,没有《乐经》。故选C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

始都很厌烦”错误,文中说“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

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选项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

服”的“厌”理解错误,属于曲解实词的意思。故选A项。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

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吾谁与守”,宾

语前置句,应为“我与谁守”;“是",代词,这里;“败”,使动用法,可以意译为

“危及”。第二句中,“虽”,即使;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辞”,言语;

“书”,动词,写成文章;第二个“之”,代词,代文章。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

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

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

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

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

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

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

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

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

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

夫、己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

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

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

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

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

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

"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